楞嚴經指掌疏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下水輪。
似是餓鬼極苦。
此雲業火燒幹。
上出為鬼。
但是獄後餘殃。
其罪既輕。
何得同以七情三想判之。
答。
一從獄升。
一從人墜。
雖同為七情三想。
而不妨輕重有異。
如山上一人。
失足下墜。
山下一人。
舉足上升。
各到中間。
石叢而止。
則從上而墜者。
所傷必重。
從下而升者。
所傷必輕。
是故上之十鬼。
雖亦生于餓鬼趣中。
而猶能為怪。
為魃。
乃至為役使。
為傳送。
如從下而升之人。
雖在石叢。
猶能展轉故也)鬼趣竟。
三畜趣三。
一蹑前起後。
二詳列十種。
三結妄推無。
初。
複次阿難。
鬼業既盡。
則情與想二俱成空。
方于世間與元負人冤對相值。
身為畜生酬其宿債。
堕鬼之業。
本以七情三想。
今以鬼報苦終。
堕鬼業盡。
業既盡則情減一分。
想增一分。
超出鬼道情想。
故二俱成空。
據此則唯餘六情。
還複四想。
所謂情多想少是也。
前雲情多想少。
流入橫生。
是約人中下墜。
此雲方于世間等。
是約鬼趣上升。
雖升墜不同。
而分齊相等。
同為畜道。
元負人者。
謂元在人中被負之人。
所謂或欠彼财物。
或欠彼形命是也。
向以堕獄堕鬼。
彼雖銜冤欲報。
無能為對。
今既生于世間。
債系難逃。
故曰冤對相值。
身為畜生者。
略如下之十類。
餘可例知。
或被烹割。
或受驅使。
償命償财。
故曰酬其宿債。
二詳例十種十。
一枭類。
二咎類。
三狐類。
四毒類。
五蛔類。
六食類。
七服類。
八應類。
九休類。
十循類。
初。
物怪之鬼物銷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枭類。
物怪之鬼者。
即前遇物成形。
名為怪鬼。
物銷報盡者。
業盡形謝。
苦終果壞。
故七情三想。
轉為六情四想。
故得生于世間。
流入橫生。
因有貪物為怪餘習。
故多為枭類。
蓋枭類附塊成形。
即貪物餘習。
以子食母。
即為怪餘習。
大率如是。
故雲多為。
獨舉枭類者。
以一類餘故。
準前雲。
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
又雲其類充塞。
則怪畜非一種矣。
(問。
前雲酬其宿債。
此酬何等。
答。
此類子成母遭其食。
即償形命。
又世傳枭肉烹食最美。
或亦有食之者。
又黃帝敕百祀用枭。
世人捕之貨利。
即償财物也)。
二咎類。
風魃之鬼風銷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咎徴一切異類。
風魃之鬼者。
即前遇風成形。
名為魃鬼。
業盡形謝。
苦終果壞。
故曰風銷報盡。
唯餘六情。
還複四想。
故得生于世間。
因有貪色為魃餘習。
故多為咎徴異類。
如商羊舞水。
????出旱等。
即為魃兆災餘習。
或為色禽。
或為淫獸等一切異類。
即貪色餘習(問。
此酬何債。
答。
咎必遭害。
即償形命。
害彼受功。
即償财物)。
三狐類。
畜魅之鬼畜死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狐類。
畜魅之鬼者。
即前遇畜成形。
名為魅鬼。
業盡則所依畜死。
苦終則所感報盡。
超出鬼道情想。
故得生于世間。
雖生世間。
猶有貪惑為魅餘習。
故多為狐類。
蓋狐狸善于惑人。
即貪惑餘習。
郭氏記雲。
千歲狐為淫婦。
百歲狐為美女。
即魅鬼餘習也。
四毒類。
蟲蠱之鬼蠱滅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毒類。
蟲蠱之鬼者。
即前遇蟲成形。
名為蠱鬼。
蠱滅報盡者。
蠱字準前後應是蟲字。
謂業盡則所依蟲滅。
苦終則所感報盡也。
自是超出鬼道情想。
故得生于世間。
因有貪恨為蠱餘習。
故多為毒類。
如蚖蛇蝮蠍。
蜈蚣蚰蜒等時時蓄毒。
即貪恨餘習。
或無故便螫。
或觸之乃傷。
皆蠱鬼餘習也。
五蛔類。
衰疠之鬼衰窮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蛔類。
衰疠之鬼者。
即前遇衰成形。
名為疠鬼。
業盡則衰氣窮散。
苦終則疠報盡息。
七情三想。
變為六情四想。
故得生于世間。
因有貪憶為疠餘習。
故多為蛔類。
蛔謂腸胃中蟲。
後文雲。
蛲蛔是也。
回轉上下。
不離腸胃。
即貪憶餘習。
乘癞而生。
緻結蛔症。
即為疠餘習也(問。
此償何報。
答。
本因貪憶懷怨。
常欲穢污于人。
令人身心不安。
今感回轉穢污。
受局腸胃。
以償彼也)。
六食類。
受氣之鬼氣銷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食類。
受氣之鬼者。
即前遇氣成形。
名為餓鬼。
業盡則所受氣銷。
苦終則餓鬼報盡。
生于世間。
猶帶遠近二習。
遠習貪慠。
近習餓鬼。
故多為食類。
如虎豹豺狼等。
自恃形勢。
常欲食他。
即貪慠餘習。
求食不得。
叫呼馳走。
即餓鬼餘習也。
七服類。
綿幽之鬼幽銷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服類。
綿幽之鬼者。
纏綿幽暗之鬼。
即前遇幽為形。
名為魇鬼也。
幽銷者。
幽暗氣銷。
幽暗氣銷。
無所依附。
則鬼苦終而魇報盡矣。
報盡果轉。
故得生于世間。
雖生世間。
猶有貪罔為魇餘習。
故多為服類。
異物志雲。
山鸮體有文色。
土俗因形名之曰服。
亦名隻狐。
晝伏夜出亦名禍鳥。
鳴則有禍。
蓋晝伏夜出。
即貪罔餘習。
鳴則有禍。
即魇鬼餘習也。
八應類。
和精之鬼和銷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應類。
和精之鬼者。
附和精氣之鬼。
即前遇精為形。
名魍魉鬼也。
和銷報盡者。
和字準前後應是精字。
謂所和之精既銷。
魍魉之報已盡。
報盡果轉。
故得生于世間。
因有貪明魍魉餘習。
故多為應類。
如春燕秋鴻等。
知時知節。
即貪明餘習。
忽南忽北。
即魍魉餘習也。
九休類。
明靈之鬼明滅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休徴一切諸類。
明靈之鬼者。
藉明顯靈之鬼。
即前遇明為形。
名役使鬼也。
所附之明力已謝。
役使之鬼物不靈。
故雲明滅報盡。
鬼道之情想俱空。
故得生于世間。
因有貪成役使餘習。
故多為休徴諸類。
休徴者。
如嘉鳳祥麟等。
兆休明。
徴聖治。
即貪成餘習。
諸類者。
如靈禽巧獸等。
識語言。
随呼喚。
即役鬼餘習也。
十循類。
依人之鬼人亡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循類。
依人之鬼者。
依附于人之鬼。
即前遇人為形。
名傳送鬼。
所依之人既亡。
傳送之鬼報已盡。
堕鬼情想。
二俱成空。
故得生于世間。
因有貪黨傳送餘習。
故多為循類。
循者依也。
馴也。
如貓狗等。
依人飲食。
馴順于人。
餘習酷似也。
詳列十種竟。
三結妄推無二。
一正以結推。
二重答前問。
初。
阿難。
是等皆以業火幹枯。
酬其宿債旁為畜生。
此等亦皆自虛妄業之所招引。
若悟菩提則此妄緣本無所有。
是等者。
總指上之十類。
言上之十類。
皆以獄鬼業報苦火。
燒盡純情九情七情。
故雲業火幹枯。
超出二道。
生于世間。
冤對相值。
償财償命。
故曰酬其宿債。
重為毛群。
輕為羽族。
故以旁為畜生。
言旁為者。
以畜生為旁行故。
此且明其從獄出鬼。
從鬼至畜。
若更推此等本因。
亦皆向在人中自己所作虛妄。
惑業之所招引。
如前十因六業等是也。
然惑業既屬虛妄。
果報豈是真實。
惟是不悟菩提。
幻作幻受。
若悟菩提。
則心無剩法。
此業與報。
猶如眚見燈輪。
故曰妄緣。
清淨目中都無是事。
故曰本無所有。
古德雲。
有人識得心。
大地無寸土。
寸土尚無。
此等豈真有哉。
二重答前問(三途惡趣已畢。
将說善趣。
故此重答。
欲令悟自非他。
改惡遷善。
悟妄非真。
轉惡道為善道也)。
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
如是惡業本自發明。
非從天降。
亦非地出。
亦非人與。
自妄所招還自來受。
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如汝所言等。
牒前所問堕獄三人。
如是惡業者。
以三人堕獄之業。
例一切衆生堕落三途之業。
以一妄一切妄故。
前阿難偏問地獄。
今如來總答三途者。
以同為惡趣。
又以此答。
在畜趣後也。
本自發明者。
正脈雲。
藏性真心。
萬用俱含。
自造何等之業。
即随自業發明何等之報。
譬如米中諸味皆具。
成糖成醋成酒。
皆自造耳。
非天降。
非地出。
非人與。
顯非從外得。
自妄所招。
還自來受。
顯是我自緻。
菩提心中。
浮想凝結。
顯本無實體。
據前阿難有總别二問。
初總問七趣雲。
此道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此雲自妄所招還自來受。
是答以妄習生起。
菩提心中。
浮想凝結。
是答以非本來有。
次别問地獄雲。
此諸地獄。
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此雲自妄所招。
還自來受。
是答以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是答以縱有定處。
亦屬浮想凝結。
良以前雲衆同分中兼有元地。
似有一定之處。
故今并遣。
言衆生初以一念妄動。
業識潛興。
名為浮想。
次以見分俄興。
結為現境。
是曰凝結為七趣所共依。
呼為同分。
若衆生之自招。
乃稱别業。
一人發真歸元。
十方虛空悉皆銷殒。
況諸地獄鬼畜等。
又在虛空中耶。
是知菩提心中。
都無所有。
果其徹證。
無勞更疑。
若乃未悟先空。
隻恐誤人自誤。
古德雲。
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還宿債。
可弗慎欤。
畜趣竟。
四人趣(正脈雲。
此趣來處。
除聖賢示現。
諸趣皆通。
以人道為修進通途。
諸趣皆願為之。
且人中具有六趣形相。
如富貴慈善者似天。
聰明修煉者似仙。
剛暴者似修羅。
愚癡者似畜生。
貧賤者似鬼。
囚系者似獄。
故知通有諸趣來者。
今亦順序而談。
偏取從畜來者。
餘亦意含)四。
一蹑前起後。
二就便警示。
三詳列十種。
四指因結歎。
初。
複次阿難。
從是畜生酬償先債。
若彼酬者分越所酬。
此等衆生還複為人反徴其剩。
先在獄鬼。
唯了自業。
不暇償債。
今以為畜乃償。
故雲從是畜生酬償先債。
先債酬畢。
畜生報滿。
自此舍命。
理應彼此相安。
無複牽墜。
然亦有不爾。
故下約反徴者言之。
若彼酬者。
指彼受酬之人。
所受之分。
過于應酬之數。
名為分越所酬。
如鞭策過用其力。
瞋怒枉殺其身等皆是。
此等衆生。
指彼能酬之人。
酬過其分。
怨習不忘。
還複為人。
故必反徴其剩。
謂反徴其應酬之外。
所剩餘分。
令彼倒償也。
據此則人之于畜。
宜留心愛養。
勿苦驅其身。
勿輕殺其命。
則庶幾可耳。
二就便警示二。
一明其必償。
二警以慎殺。
初。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
則于人中不舍人身酬還彼力。
○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
初報勝現償。
如彼有力者。
彼指被徴之人。
有力者。
過去業力猶未盡故。
兼有福德者。
富而仁貴而賢也。
力未盡不應舍命。
故依然在于人中。
有福德徴不能墜。
故無庸舍人為報。
酬還彼力者。
唯以福德。
酬還其過用之力。
如被惡子華費。
怨賊劫奪。
及遭彼無義之交。
設奸騙詐。
無賴之親。
非理負累等皆是。
○若無下報劣當償。
無福者。
無有福德。
縱業力未盡。
不能敵于債力。
故緻不終天年。
還為畜生。
或自供使用。
或轉售錢财。
或直恣口腹。
皆為償彼餘直。
謂償彼過用所直之數也。
據此則現前過用得意。
即當來反償之不得意。
普願舉世仁人君子。
當其得意時須防有不得意時耳。
二警以慎殺。
阿難當知。
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
○如于中間殺彼身命。
或食其肉。
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
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
○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初反徴可停。
當知二字。
借阿難警世間也。
若用二句。
指反徴者言之。
言被徴之人。
若有福德。
尚在人中。
則反徴者。
不過用其錢物。
若無福者。
則為畜生。
而反徴者。
自應役其身力。
是皆可以償足自停。
但不分越所酬則己也。
○如于下反殺難寝。
于中者。
謂于反徴之中。
殺彼身命者。
謂自行殺事。
或食其肉者。
謂教他殺而但食其肉。
怨習難忘。
故至塵劫。
以肉還肉。
以命還命。
故雲相食相誅。
遞相報複。
無有窮已。
故曰猶如轉輪。
前雲。
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
即互為高下義也。
又雲。
十生之類。
互來相啖。
窮未來際。
即無有休息義也。
○除奢下極言警覺。
奢摩他。
為自性定。
得之者。
罪性本空。
輪轉何有。
佛出世。
名照世燈。
遇之者。
無結不解。
有怨皆釋。
舍此二緣。
難免報複。
故曰不可停寝。
寝猶息也。
然此中警覺有二。
一為未得停寝者。
令其修定。
令其見佛。
以除此二緣。
不能停寝故。
二為已得停寝者。
令其勿殺。
令其勿食。
以奢摩難成。
佛世難遇故。
皆至極之言耳。
就便警示竟。
三詳列十種十。
一頑類。
二異類。
三庸類。
四很類。
五微類。
六柔類。
七勞類。
八文類。
九明類。
十達類。
初。
汝今應知。
彼枭倫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首句總以警悟。
畜生報盡。
為人猶帶餘習。
幸得為人。
豈可更蹈前非。
故今以應知。
令其及早省悟。
彼枭下正明本類。
枭倫附塊成形。
已屬無知。
兼複食父食母。
猶為頑嚚。
故雖酬足先債。
還複豎形。
生于人道之中。
而頑習未盡。
猶固參合頑類。
正脈雲。
頑謂愚而兼惡。
不可化為一毫之善者也。
言參合者。
非頑類皆屬枭化。
但言枭化者。
參于其中故。
下皆準此。
二異類。
彼咎徴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合異類。
咎徴兆災。
殊為怪異。
酬足複形。
尚帶餘習。
故雖生于人道。
依然參合異類。
異類者幸災樂禍。
乖戾異常人也。
三庸類。
彼狐倫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于庸類。
狐倫專于媚人。
殊為庸鄙。
複形生于人道。
豈能超拔。
故惟參于庸類。
庸類者。
無超拔之度。
多诿靡之行。
所謂碌碌庸人。
不足為士者是也。
四很類。
彼毒倫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合很類。
毒類螫人。
很惡無度。
雖生人道。
依然參合很類。
餘習使之。
無足怪耳。
很類者。
剛暴自用。
不受善谏人也。
五微類。
彼蛔倫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合微類。
蛔倫回轉穢污。
受局腸胃。
殊為卑微。
習與性成。
不自覺知。
故複形仍參微類。
微類者。
卑微下賤。
糞穢塗身。
無賴求食。
每見倒街卧巷。
叫苦乞憐。
讨得一錢半文。
自為得計。
何莫非宿習緻之然耶。
六柔類。
彼食倫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食倫性嗜肉食。
每求不得。
因餓緻柔。
故複形猶帶柔習。
而為人參合柔類。
柔類者。
罷軟無能。
任人揉捺者也。
又此類先在人中。
原以貪慠堕獄。
雖中間為鬼為畜。
皆帶慠習。
而究以饑虛之報。
令其慠無所施。
今複為人。
不惟慠無所施。
且緻任人揉捺。
亦循環之理也。
七勞類。
彼服倫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服倫夜出求食。
殊為勞累。
複形為人。
猶帶勞累餘習。
故即參合勞類。
勞類者。
東奔西馳。
徹夜不寐。
至死不歇心人也。
八文類。
彼應倫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于文類。
應倫知時知節。
來往應序。
似有文禮。
複形人道。
猶有餘習。
故即參于文類。
正脈雲。
文類者。
通字義解陰陽。
流入文思人也。
合轍雲。
小有才能。
通文合禮。
與人應接不失其序。
非經天緯地之大文也。
九明類。
彼休徴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合明類。
休徴現瑞兆聖。
似有明識。
既得複形為人。
其性益靈。
理應參于明類。
灌頂雲。
明類者。
世智辨聰。
非仰觀俯察之大明也。
十達類。
彼諸循倫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于達類。
循倫依人呼喚。
馴順随從。
通喜怒。
識趣避。
況複生于人道。
自應益聰。
故得參于達類。
灌頂雲。
達類者。
谙練世故。
了達人情。
非博古窮經之大達也。
詳列十種竟。
四指因結歎。
阿難。
是等皆以宿債畢酬。
複形人道。
○皆無始來業計颠倒相生相殺。
○不遇如來不聞正法。
于塵勞中法爾輪轉。
○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初近指前世。
是等者。
總指前之十類。
原其前世為畜。
本因債累。
今既宿債畢酬。
自然複形人道。
○皆無下遠指多生。
言既得為人。
不應更結深冤。
乃爾生殺不忘者。
非止一世餘習。
故雲皆是無始等。
蓋欲人清其源而絕其流耳。
業謂無始已來。
多生殺業。
計謂妄計徴償。
颠倒謂不知解脫。
人死為羊。
羊死為人。
故相生。
汝負我命。
我還汝債。
故相殺也。
○不遇下無緣難脫。
無始業計塵勞。
唯佛法乃能滅除。
設若不遇如來。
不聞正法。
依舊業計颠倒。
在于塵勞之中。
然塵勞屬惑。
有惑必有業。
有業必有報。
如惡叉聚。
自然不離。
故雲法爾輪轉。
○末句動佛哀矜。
裴公圓覺序雲。
可以整心慮。
趣菩提。
唯人道為能。
今幸生人道。
宜自珍惜。
若乃一念不忘。
轉眼複成淪墜。
仙天無路可升。
佛道永矣絕分。
如因一朝之忿。
亡其身以及其親。
是為大惑。
故歎其為可憐愍者。
人趣竟。
四仙趣(灌頂雲。
老而不死曰仙。
故莊生雲。
千歲厭世。
去而上仙。
言仙者遷也。
此有二義。
一謂遷入山林。
人不及處。
故仙字從人從山。
二謂遷其形神。
延年益壽。
故下雲存想固形。
正脈雲。
仙道起于厭懼無常。
想身常生。
妄設多途。
無非志于長生不死。
蘇子雲。
蓋将自其變者而觀之。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夫天地尚不能以一瞬。
何況仙趣。
又在天地之中乎。
又雲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然既曰物之與我。
皆無有盡。
而又何羨于長生乎。
蘇子卓識。
如來誠言。
合而觀之。
修仙者宜知颠倒)三。
一蹑前标後。
二詳列十仙。
三結判同輪。
初。
阿難。
複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
别修妄念存想固形。
遊于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
從人者。
從于人趣也。
雖曰從于人趣。
不局上之十類。
言上之十類。
從畜道來。
人多下品。
豈能修仙。
或亦有之。
如文類達類等。
但勿拘判。
又前雲情少想多。
則為飛仙。
大力鬼王。
飛行夜叉。
地行羅刹。
然四類雖皆情少想多。
而言總意别。
若以類分之。
應雲一情九想則為飛仙。
二情八想為大力鬼。
三情七想為飛行夜叉。
四情六想為地行羅刹。
然仙趣既惟餘一情。
自應不蹑前之餘習。
而正脈雲。
仙趣已上。
方與十習無幹。
以是而知。
不應拘判。
言複有者。
有二義。
一者揀前十人。
言前之十人。
尚在徴償。
此外複有從于人道。
仰慕清升而修仙品者。
二者揀我自宗。
言自宗中人。
依正覺修。
此外複有從于人道。
不依正覺而起妄修者。
不依正覺。
亦有二義。
一者正覺即佛。
謂不依佛說也。
二者正覺即心。
謂不依自心也。
舍此二途。
縱修三摩。
亦非真實矣。
别修妄念者。
撥弄精魂。
存想固形者。
注意長生。
注意長生。
即是不依佛說。
以佛說一切有為。
如夢幻等故。
撥弄精魂。
即是不依自心。
以自心從本已來。
絕言思等故。
下之十種。
率皆不出此二。
正脈雲。
山林人不及處者。
即名山洞府。
神仙隐迹之處。
彼宗所謂洞天福地?苑昆侖者是也。
又華嚴十寶山中。
有神仙山。
古德謂是神仙所居。
然既屬人不及處。
而彼獨能遊。
則神仙具五通矣。
有十種仙者。
但以其修念固形之術而分别之。
二詳列十仙十。
一地行仙。
二飛行仙。
三遊行仙。
四空行仙。
五天行仙。
六通行仙。
七道行仙。
八照行仙。
九精行仙。
十絕行仙。
初。
阿難。
彼諸衆生。
堅固服餌而不休息。
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彼諸衆生者。
總指前來别修妄念存想固形人也。
堅固下乃别明本行。
堅固者。
立志不退。
服餌者。
服食餌藥。
謂以諸藥物。
炮煉修治。
為丸作餅。
執此可以延年。
可以益壽。
故堅固服之。
此即存想固形者也。
而不休息者。
期于必效無間斷故。
食道圓成者。
服食既久。
道理相應故。
不惟百體康壯。
壽年延永。
必至身輕行疾。
乃為圓滿成就。
名地行仙者。
雖身輕行疾。
依然在于地上。
不能升空故。
此與下四。
行字俱作平聲。
以同是外修。
唯以步履重輕近遠分極而分勝劣。
二飛行仙。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
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草如參根蘇苗之類。
木如松枝柏葉之類。
灌頂雲。
百卉五果。
根莖枝葉。
皆名為藥。
執此養身。
故立志堅固食之。
亦存想固形者也。
異前餌者。
不用煙火。
生與熟為别故。
久食有功。
名為藥道圓成。
行步如飛。
升高越壑。
身輕勝前。
故以飛行名之。
古人雲。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即斯意也。
此對上科。
約身重身輕以分勝劣。
三遊行仙。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
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堅固金石者。
正脈雲。
如烹煎鉛汞。
煉養丹砂。
号九轉大還者是也。
(灌頂雲。
煉銀丹者。
一琉黃砂朱砂。
二栽砂七日。
三養砂七日。
亦名養火。
四陰煉七日。
五陽煉七日。
蓋曰陰。
開曰陽。
六上明爐過關七日。
七洗母七日。
八煉母七日。
九交母七日。
此用黑軟鉛水銀。
白砒煉也。
煉金丹者。
謂黃阿鉛。
膽礬。
雌黃。
石綠。
石青。
大罐煉一晝夜。
點銀成金)化有二義。
一者變化。
謂服之長生。
變凡身為仙骨。
二者點化。
用以濟世。
點白石為黃金。
各獲其效。
名為化道圓成。
為超脫而遊世外。
因利濟而遊世中。
以是義故。
名遊行仙。
四空行仙。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
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動以運氣調身。
止以養精安神。
身調則可以永年。
神安則可以長生。
執此為真。
故堅固而運養之。
運養不息。
氣精兩化。
形神俱妙。
故曰氣精圓成。
乘雲禦龍。
遊乎上下。
故以空行名之。
如姑射神人之類。
(莊子逍遙篇雲。
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肌膚若冰雪。
淖約若處子。
不食五谷。
吸風飲露。
乘雲氣。
禦飛龍。
而遊乎四海之外。
會曰。
肌膚若冰雪。
淖約若處子。
其氣精圓成可知。
不食五谷。
吸風飲露。
其為神仙可知。
乘雲氣。
禦飛龍。
其為空行可知。
引以為證。
理可思得)此對上科。
乃約行近行遠而分勝劣。
五天行仙。
堅固津液而不休息。
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津液者。
口中水也。
嗽出為津。
下咽為液。
彼宗所謂鼓天池咽玉液是也。
執此能令水升火降。
水火既濟而成造化之功。
故堅固而??咽之。
??咽不息。
内外通融。
舉身輕清。
與物無累。
故曰潤德圓成。
乘正禦氣。
遊乎無窮。
故以天行名之。
莊生所謂。
至人神人聖人者是也。
(莊子逍遙篇雲。
夫列子禦風而行。
冷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後返。
彼于緻福者。
未數數然也。
此雖免乎行。
猶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禦六氣之變。
以遊乎無窮者。
彼且惡乎待哉。
故曰至人無己。
神人無功。
聖人無名。
會曰。
列子禦風而行。
冷然善也。
其潤德圓成可知。
雖免乎行猶有所待。
以未能忘身也。
乘天地之正。
禦六氣之變。
又是潤德圓成之後。
增修功業。
至雲遊乎無窮。
惡乎待哉。
其為天行可知。
是知彼之所謂至人神人聖人者。
依然在天仙之數也)此對上四。
乃是以分成極成而分勝劣。
又此上五仙。
前二似屬彼之小乘。
以隻知存想固形。
全無利濟之心。
但以有煙火無煙火分之為二。
後三似屬彼之大乘。
以兼有利濟之心。
但遊行未能忘身。
不能遠達高舉。
而空行則形神俱妙。
雖能高舉遠達。
而猶有分齊。
至于天行。
則與天地合其德。
與六氣合其用。
利萬物而不宰。
處寰中而無迹。
是不唯潤德圓成。
而圓成之後。
應别有真訣。
但以不了自心。
故止于天行而已。
六通行仙。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
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堅固精色者。
謂堅固其心。
吸日月之精華。
餐雲霞之彩色也。
然日月非實有精華可吸。
雲霞非實有彩色可餐。
但憑虛想。
以求妄理相應。
故此與下四。
皆屬别修妄念。
執此可以得通。
久久行之。
故曰而不休息。
妄理相應。
形與氣化。
故曰吸粹圓成。
粹謂精粹。
即日月雲霞之精粹也。
形與氣化。
神與物通。
穿金石蹈水火任運無礙。
以是義故名通行仙。
如黃眉翁之類。
(漢武内傳。
東方朔遇黃眉翁曰。
吾卻食服精氣。
三千年一轉。
反骨洗髓。
三千年一轉。
剝皮伐毛。
吾生已三洗髓。
三伐毛矣。
所以視天地若蜉蝣。
等古今猶旦暮也。
會曰。
卻食服精。
即堅固精色也。
三洗髓。
三伐毛。
其吸粹圓成可知。
視天地若蜉蝣。
等古今猶旦暮。
其為通行可知)此與下四行字皆作去聲。
以同是内修。
唯約道行淺深薄厚粗妙而分勝劣。
七道行仙。
堅固咒禁而不休息。
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堅固咒禁者。
咒謂咒咀。
禁謂禁制。
然各俱二義。
咒則延年益壽。
護國祐民。
禁則制嗜戒欲。
降妖祛邪。
執此可以留生。
可以濟世。
故堅固而行持之。
行持咒禁。
唯憑心念。
故此亦屬别修妄念。
持久不息。
咒靈禁驗。
名為術法圓成。
蓋咒即是術。
禁即是法也。
又二俱為道。
用此道以養身。
推此道以濟世。
以是義故名道行仙。
此對上科乃是以行淺行深而分勝劣。
以上科似唯自利故淺。
此科顯有兼懷故深也。
八照行仙。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
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灌頂雲。
思念者。
謂存想頂門而出神。
系心丹田而煉氣也。
執此可以屍解。
可以駐年。
故堅固其心而修習之。
存想之工無間。
系心之學靡停。
故曰而不休息。
神則出入自在。
氣則上下交通。
故曰思憶圓成。
此由對境立照。
故即名照行仙。
略似吾宗修觀之法。
但所趣不同耳。
九精行仙。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
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堅固交遘者。
易雲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男女遘精。
萬物化生。
灌頂雲。
此以腎水為坎男。
心火為離女。
取坎填離。
降火提水。
令其交合以成仙胎。
執此可以成丹。
故堅固其心而取填之。
降火提水。
内工無間。
故曰而不休息。
藥成而為仙體。
丹成而上九天。
故曰感應圓成。
感應者。
即交遘義也。
此以坎男離女。
遘精成行。
故即名精行仙。
此對上科。
乃以行薄行厚而分勝劣。
以上唯修神煉氣故薄。
此實遘精結丹故厚也。
孤山引仙傳雲。
彭祖治為房術。
張道陵亦勸人行。
正脈雲。
用女子為鼎器。
而采陰助陽。
内教固辟為魔論。
而仙道亦鄙為下品。
此為投人之欲。
世多惑之。
宜絕口遠避也。
十絕行仙。
堅固變化而不休息。
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變化者。
變彼為此。
化此為彼。
如西域迦毗羅仙等。
諸大幻師之類。
(前雲求太陰精。
用和幻藥。
即變化之術也)執此可以竦愚迷。
成教化。
行利濟。
修仙業。
故堅固其心而推求其術也。
深窮物理。
精研化性。
久久體驗。
冀其有成。
故曰而不休息。
物理既通。
化性已達。
随意變現。
自在無礙。
名為覺悟圓成。
借此修仙。
定為絕品。
故即名絕行仙。
(灌頂雲。
昔老成子學幻于尹文先生。
尹文曰。
有生之氣。
有形之壯。
盡幻也。
造化之所始。
陰陽之所終者。
謂之生死。
窮數達變。
因形移易者。
謂之幻化。
知幻化之不異生死。
始可與學幻矣。
吾與汝。
皆幻也。
何須學哉。
老成子歸。
用尹文之言深思三月。
遂能存亡自在。
翻校四時。
冬起雷。
夏造冰。
飛者走。
走者飛。
終身不着其術。
故世莫傳。
會曰。
老成子學幻于尹文先生。
是堅固變化也。
用尹文之言。
深思三月。
是而不休息也。
存亡自在。
翻校四時等。
其為覺悟圓成可知。
終身不着其術。
其為仙中絕品可知)此對前四科乃約行粗行妙以分勝劣。
以前四唯憑虛想名粗。
此科兼有實悟名妙也。
詳列十仙竟。
三結判同倫。
阿難。
是等皆于人中煉心不修正覺。
别得生理壽千萬歲。
○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于人境。
斯亦輪回妄想流轉。
○不修三昧。
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初結示因果。
是等者。
總指前之十仙。
大率皆以世壽不常。
羨慕久生。
故即于人中煉心。
所謂撥弄精魂是也。
不知本覺真心。
即是佛果不生滅性。
故亦不修正覺。
所謂不依正覺修三摩地是也。
食道圓成。
乃至覺悟圓成。
故雲别得生理。
别有二義。
一者不依自心不生滅性。
别以食道藥道等而得長生之理。
二者十仙為門各别。
門門各得長生之理。
以彼總以長生為趣故也。
壽千萬歲者。
妄理相應。
或千歲。
或萬歲。
但以世人不見其死。
渾言之耳。
○休止下判同輪回。
休止者。
休心依止。
深山海島者。
如昆侖蓬萊之類。
絕于人境。
将謂可以避死。
殊不知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報也。
斯亦輪回者。
所依之處。
既未超乎三界。
能依之身。
豈能脫于輪回。
是知上之所謂壽千萬歲者。
但是後死。
非真不死。
猶如松柏後凋。
非真不凋耳。
妄想流轉者。
出成輪回所以。
良以法性本自真常。
色身由來生滅。
怖速死而求長生。
即屬妄想。
依妄想而堕生滅。
正在流轉。
所謂斯亦輪回者以此。
○不修下警令正修。
言欲免輪回。
須斷妄想。
欲斷妄想。
須憑三昧。
設不修三昧。
則仙報盡時。
依然各随無始遠習。
散入諸趣。
所謂饒經八萬劫。
終竟落空亡。
況夫壽千萬歲。
又何足恃哉。
是知楞嚴三昧。
神仙亦所當修。
勿負長年。
宜早努力。
總結仙趣竟。
六天趣(灌頂引論雲。
天者。
清淨光潔。
最勝最尊。
文句雲。
身勝樂勝故名為天。
或謂天者。
天然自在。
首出庶物。
以上品十善。
及世間禅定為因。
故上雲[絕]想即飛。
必生天上。
正脈雲。
天趣與仙趣不同。
世人仙天不分。
而學仙者。
濫附于天。
且謂諸天皆彼祖先。
然佛既分為二趣。
豈可混同。
辨有二義。
一者仙以人身而戀長生。
最怕舍身受身。
諸天皆舍人身而受天身。
二者仙處海山。
皆人間境。
四王忉利。
尚無蔔居。
況複空居及與上二。
是知天趣最為界内尊勝之流。
迥非仙與鬼神類也)二。
一别分勝劣。
二總斥迷輪。
初三。
一六欲天。
二四禅天。
三四空天。
初二。
一約欲分六。
二就欲結判。
初(正脈雲。
此乃自須彌腰頂二天。
以至空居四天。
皆有飲食淫欲睡眠。
具足三欲故号欲天。
其男女婚配。
亦如人間。
但以欲心輕重而分六重)六。
一四王天。
二忉利天。
三夜摩天。
四兜率天。
五化樂天。
六他化天。
初。
阿難。
諸世間人不求常住。
未能舍諸妻妾恩愛。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
澄瑩生明。
命終之後鄰于日月。
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諸世間人。
仍指前之人道。
以天仙二趣。
皆從人中修故。
亦有不爾。
今約多分言之。
不求常住者。
無出世心。
未能舍諸妻妾恩愛者。
樂世間法。
遵守五戒。
故曰于邪淫中心不流逸。
以邪淫乃五戒之一故。
不言不殺等者。
以欲界六天。
惟以欲心輕重分故。
流謂流動。
不流動則心常澄清。
逸謂縱逸。
不縱逸則心常瑩淨。
澄清瑩淨故。
心光遍照。
故曰生明。
由是能與日月合德。
故感命終之後。
鄰于日月。
名四天王天者。
以四天王居須彌腰。
齊日月宮故。
二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愛微薄。
于淨居時不得全味。
命終之後超日月明。
居人間頂。
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不言諸世間人。
不求常住者。
例上可知故。
下四天準此。
于己者。
顯無外貪。
妻房者。
顯無妾室。
淫愛微薄者。
雖不盡斷。
亦不過濃。
所謂有時有節是也。
于淨居時。
不得全味者。
謂淨心不純。
間有念起。
禅思之味。
不得全故。
雖不得全。
亦勝前人。
以前人但不邪淫。
此則并正淫亦淡故。
既勝前人。
自應命終之後。
超日月明。
以因勝果亦勝故。
人間頂。
即須彌頂也。
言須彌頂下接人間。
再上即是空居。
則人間不相接矣。
忉利者。
梵言也。
此雲三十三。
此天在須彌山頂。
四方各八天。
中為善見城。
乃帝釋所居。
智論雲。
昔有婆羅門姓憍屍迦。
與知友三十二人。
共修福德。
命終皆生須彌山頂。
憍屍迦為天主。
三十二人為輔臣。
淨明疏雲。
昔迦葉佛滅後。
有一女人。
發心修塔。
報為天主。
三十二人助修。
報為輔臣。
二緣不同者。
以既在輪回。
不無更易故。
三夜摩天。
逢欲暫交。
去無思憶。
于人間世動少靜多。
命終之後于虛空中朗然安住。
日月光明上照不及。
是諸人等自有光明。
如是一類名須??摩天。
逢欲暫交者。
事前全無預念。
去無思憶者。
事後不複追想。
此則于淨居時得全味也。
既得全味。
逢欲縱有微念。
亦不過為了人間之事。
非有深染。
故曰于人間世動少靜多。
動少靜多。
漸近清虛。
故感命終之後生于虛空。
明明在空。
而宮殿不墜。
故曰朗然安住。
(正脈問。
空居諸天。
宮殿池樹。
皆何所踞。
答。
七寶琉璃。
與大地無異。
但欲下之時。
即虛豁無礙。
例如人間大地。
聖賢天仙神鬼。
皆能出入自在。
當知萬法本空。
由業力轉。
虛實并現。
而昧者未達也)前天雖超日月。
光猶可及。
此天又高。
故雲日月光明上照。
不及。
自有光明者。
依正二報。
皆有光明。
不須日月照故。
須??摩。
此雲善時分。
以日月不及。
應無晝夜。
而此天以蓮華開合。
善知時分。
随時受樂。
各别相應故。
諸經多雲夜摩。
科名依之。
令聞者便知也。
四兜率天。
一切時靜。
有應觸來未能違戾。
命終之後上升精微。
不接下界諸人天境。
乃至劫壞三災不及。
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上科逢欲暫交。
此則逢欲亦無交心。
故雲一切時靜。
謂不來不就也。
有應觸來者。
謂設有相應之觸。
來相逼迫。
未能違戾者。
謂不能拒絕不行。
以猶覺有味故。
此既較勝于前。
故感命終之後上升精微。
精微即指兜率。
以兜率有内院。
有外院。
外院則精。
以對下雜染為名。
内院則微。
以對外盡奧加稱。
不接下界諸人天境者。
且就外院言之。
言夜摩雖屬空居。
猶與下界人天境接。
是淨而未精。
今既不接。
正見其淨而精故。
乃至劫壞三災不及者。
乃約内院言之。
言外院雖不接于下界。
猶為三災所壞。
是精而不微。
若從外向内。
乃至菩薩住處。
縱遇劫壞。
三災不及。
正見其精而微也。
兜率陀。
或雲睹史多。
唐翻知足。
謂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
或翻喜足。
謂此天得少意悅為喜。
更不求餘為足。
又佛地論雲。
菩薩于中教化。
多修喜足行故。
五化樂天。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
于橫陳時味如嚼蠟。
命終之後生越化地。
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前天有應觸來。
未能違戾。
此則有應觸來。
便違戾曰。
我無欲心。
應汝行事。
蓋深拒之也。
于橫陳時味如嚼蠟者。
謂拒之不已。
猶故相逼。
于彼橫陳之時。
反覺生厭。
故雲味如嚼蠟。
以蠟味膻膩。
嚼之而反欲嘔故。
是知前天未能違戾。
是橫陳時猶覺有味。
此則不惟無味。
且深厭之耳。
(橫陳者。
司馬相如賦雲。
華容自獻。
玉體橫陳宋玉賦雲。
怵惕之心兮徂之床。
橫自陳兮君之旁。
蓋是橫放其身。
陳獻旁意也)此既較勝于前。
故感命終之後。
生越化地。
言生越者。
越亦同升。
謂生而便升化樂地故。
地猶位也。
結名樂變化者。
謂樂其自所變化五欲境故。
餘經或但稱化樂。
謂自化五塵。
還自受樂。
今科名依之。
六他化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
于行事交了然超越。
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
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無世間心者。
厭離世間淫欲不淨。
全無樂着心故。
同世行事昨。
欲離未能。
權同世間行男女婚配事故。
統前五因而論。
初則有交而正。
次則有交而微。
三則有交而暫。
四則行事有味。
五則行事無味。
今此第六。
雖曰同世行事。
不過随順世間有婚配之禮。
而于行欲之事。
相交之情。
以并決絕。
故雲了然超越。
此既通勝于前。
故感命終之後。
出超化無化境。
言遍能者。
以前五天。
四天無化。
後一有化。
此遍超故。
結名他化自在者。
謂假他所化五欲境界。
以成己樂。
顯自在義故。
(問。
台宗别行疏雲。
欲界頂天即魔王天。
為然欤否。
答。
安立圖引因本經雲。
梵王天下。
有魔羅波旬宮。
在他化天上。
經律異相。
引阿含樓炭等經。
智度等論。
亦同此說。
瑜伽論雲。
第六天上。
别有魔羅所居天宮。
即他化自在攝。
是知魔天别是一類。
說攝或可。
說即則不可也)。
約欲分六竟。
二就欲結判。
阿難。
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迹尚交。
自此以還名為欲界。
如是六天。
初則離于邪動。
次則正動而微。
三則動少靜多。
四則出動。
以一切時靜故。
然形雖則動。
未免心交。
觀其應觸來時。
未能違戾。
是猶覺有味。
故知其心尚交也。
至第五味如嚼蠟。
第六了然超越。
并心交亦無。
但未能無迹。
以第五猶有欲境橫陳。
第六權同世間行事。
宛有欲迹。
故言其迹尚交也。
此通約六因言之。
若就果中說者。
如俱舍頌雲。
六受欲交抱。
執手笑視淫。
正脈引偈雲。
四王忉利共相抱。
夜摩執手兜率笑。
化樂熟視他暫視。
此是六天真快樂。
蓋相抱執手。
俱屬形動。
而分輕重之異。
至于兜率之笑。
雖形出乎動。
而未能無心。
若後二天。
但唯目視。
雖無交心而猶似有迹。
故合雲形雖出動心迹尚交。
自此以還句文雖局于六天。
義實通乎五趣。
謂自此六天以還。
由仙及人乃至地獄。
總名欲界。
以未離欲境故。
九地中名五趣雜居地也。
(問。
天台雲。
六天果報十善為本。
兼護法生四王。
兼慈化生忉利。
兼不惱衆生善巧純熟生夜摩。
兼修禅定粗細而住生兜率。
兼欲界定生化樂。
兼未到定生他化。
是知六天通以十善為因。
前三天各兼功行。
後三天各兼禅定。
今何惟約欲事輕重分六天耶。
答。
功行禅定為緣。
通修十善為因。
但十善之中。
斷欲為要。
設不斷欲。
十善何成。
如來為人從要。
故唯約欲輕欲重而分勝劣)通結六欲天竟。
楞嚴經指掌疏卷第八
似是餓鬼極苦。
此雲業火燒幹。
上出為鬼。
但是獄後餘殃。
其罪既輕。
何得同以七情三想判之。
答。
一從獄升。
一從人墜。
雖同為七情三想。
而不妨輕重有異。
如山上一人。
失足下墜。
山下一人。
舉足上升。
各到中間。
石叢而止。
則從上而墜者。
所傷必重。
從下而升者。
所傷必輕。
是故上之十鬼。
雖亦生于餓鬼趣中。
而猶能為怪。
為魃。
乃至為役使。
為傳送。
如從下而升之人。
雖在石叢。
猶能展轉故也)鬼趣竟。
三畜趣三。
一蹑前起後。
二詳列十種。
三結妄推無。
初。
複次阿難。
鬼業既盡。
則情與想二俱成空。
方于世間與元負人冤對相值。
身為畜生酬其宿債。
堕鬼之業。
本以七情三想。
今以鬼報苦終。
堕鬼業盡。
業既盡則情減一分。
想增一分。
超出鬼道情想。
故二俱成空。
據此則唯餘六情。
還複四想。
所謂情多想少是也。
前雲情多想少。
流入橫生。
是約人中下墜。
此雲方于世間等。
是約鬼趣上升。
雖升墜不同。
而分齊相等。
同為畜道。
元負人者。
謂元在人中被負之人。
所謂或欠彼财物。
或欠彼形命是也。
向以堕獄堕鬼。
彼雖銜冤欲報。
無能為對。
今既生于世間。
債系難逃。
故曰冤對相值。
身為畜生者。
略如下之十類。
餘可例知。
或被烹割。
或受驅使。
償命償财。
故曰酬其宿債。
二詳例十種十。
一枭類。
二咎類。
三狐類。
四毒類。
五蛔類。
六食類。
七服類。
八應類。
九休類。
十循類。
初。
物怪之鬼物銷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枭類。
物怪之鬼者。
即前遇物成形。
名為怪鬼。
物銷報盡者。
業盡形謝。
苦終果壞。
故七情三想。
轉為六情四想。
故得生于世間。
流入橫生。
因有貪物為怪餘習。
故多為枭類。
蓋枭類附塊成形。
即貪物餘習。
以子食母。
即為怪餘習。
大率如是。
故雲多為。
獨舉枭類者。
以一類餘故。
準前雲。
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
又雲其類充塞。
則怪畜非一種矣。
(問。
前雲酬其宿債。
此酬何等。
答。
此類子成母遭其食。
即償形命。
又世傳枭肉烹食最美。
或亦有食之者。
又黃帝敕百祀用枭。
世人捕之貨利。
即償财物也)。
二咎類。
風魃之鬼風銷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咎徴一切異類。
風魃之鬼者。
即前遇風成形。
名為魃鬼。
業盡形謝。
苦終果壞。
故曰風銷報盡。
唯餘六情。
還複四想。
故得生于世間。
因有貪色為魃餘習。
故多為咎徴異類。
如商羊舞水。
????出旱等。
即為魃兆災餘習。
或為色禽。
或為淫獸等一切異類。
即貪色餘習(問。
此酬何債。
答。
咎必遭害。
即償形命。
害彼受功。
即償财物)。
三狐類。
畜魅之鬼畜死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狐類。
畜魅之鬼者。
即前遇畜成形。
名為魅鬼。
業盡則所依畜死。
苦終則所感報盡。
超出鬼道情想。
故得生于世間。
雖生世間。
猶有貪惑為魅餘習。
故多為狐類。
蓋狐狸善于惑人。
即貪惑餘習。
郭氏記雲。
千歲狐為淫婦。
百歲狐為美女。
即魅鬼餘習也。
四毒類。
蟲蠱之鬼蠱滅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毒類。
蟲蠱之鬼者。
即前遇蟲成形。
名為蠱鬼。
蠱滅報盡者。
蠱字準前後應是蟲字。
謂業盡則所依蟲滅。
苦終則所感報盡也。
自是超出鬼道情想。
故得生于世間。
因有貪恨為蠱餘習。
故多為毒類。
如蚖蛇蝮蠍。
蜈蚣蚰蜒等時時蓄毒。
即貪恨餘習。
或無故便螫。
或觸之乃傷。
皆蠱鬼餘習也。
五蛔類。
衰疠之鬼衰窮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蛔類。
衰疠之鬼者。
即前遇衰成形。
名為疠鬼。
業盡則衰氣窮散。
苦終則疠報盡息。
七情三想。
變為六情四想。
故得生于世間。
因有貪憶為疠餘習。
故多為蛔類。
蛔謂腸胃中蟲。
後文雲。
蛲蛔是也。
回轉上下。
不離腸胃。
即貪憶餘習。
乘癞而生。
緻結蛔症。
即為疠餘習也(問。
此償何報。
答。
本因貪憶懷怨。
常欲穢污于人。
令人身心不安。
今感回轉穢污。
受局腸胃。
以償彼也)。
六食類。
受氣之鬼氣銷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食類。
受氣之鬼者。
即前遇氣成形。
名為餓鬼。
業盡則所受氣銷。
苦終則餓鬼報盡。
生于世間。
猶帶遠近二習。
遠習貪慠。
近習餓鬼。
故多為食類。
如虎豹豺狼等。
自恃形勢。
常欲食他。
即貪慠餘習。
求食不得。
叫呼馳走。
即餓鬼餘習也。
七服類。
綿幽之鬼幽銷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服類。
綿幽之鬼者。
纏綿幽暗之鬼。
即前遇幽為形。
名為魇鬼也。
幽銷者。
幽暗氣銷。
幽暗氣銷。
無所依附。
則鬼苦終而魇報盡矣。
報盡果轉。
故得生于世間。
雖生世間。
猶有貪罔為魇餘習。
故多為服類。
異物志雲。
山鸮體有文色。
土俗因形名之曰服。
亦名隻狐。
晝伏夜出亦名禍鳥。
鳴則有禍。
蓋晝伏夜出。
即貪罔餘習。
鳴則有禍。
即魇鬼餘習也。
八應類。
和精之鬼和銷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應類。
和精之鬼者。
附和精氣之鬼。
即前遇精為形。
名魍魉鬼也。
和銷報盡者。
和字準前後應是精字。
謂所和之精既銷。
魍魉之報已盡。
報盡果轉。
故得生于世間。
因有貪明魍魉餘習。
故多為應類。
如春燕秋鴻等。
知時知節。
即貪明餘習。
忽南忽北。
即魍魉餘習也。
九休類。
明靈之鬼明滅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休徴一切諸類。
明靈之鬼者。
藉明顯靈之鬼。
即前遇明為形。
名役使鬼也。
所附之明力已謝。
役使之鬼物不靈。
故雲明滅報盡。
鬼道之情想俱空。
故得生于世間。
因有貪成役使餘習。
故多為休徴諸類。
休徴者。
如嘉鳳祥麟等。
兆休明。
徴聖治。
即貪成餘習。
諸類者。
如靈禽巧獸等。
識語言。
随呼喚。
即役鬼餘習也。
十循類。
依人之鬼人亡報盡。
生于世間多為循類。
依人之鬼者。
依附于人之鬼。
即前遇人為形。
名傳送鬼。
所依之人既亡。
傳送之鬼報已盡。
堕鬼情想。
二俱成空。
故得生于世間。
因有貪黨傳送餘習。
故多為循類。
循者依也。
馴也。
如貓狗等。
依人飲食。
馴順于人。
餘習酷似也。
詳列十種竟。
三結妄推無二。
一正以結推。
二重答前問。
初。
阿難。
是等皆以業火幹枯。
酬其宿債旁為畜生。
此等亦皆自虛妄業之所招引。
若悟菩提則此妄緣本無所有。
是等者。
總指上之十類。
言上之十類。
皆以獄鬼業報苦火。
燒盡純情九情七情。
故雲業火幹枯。
超出二道。
生于世間。
冤對相值。
償财償命。
故曰酬其宿債。
重為毛群。
輕為羽族。
故以旁為畜生。
言旁為者。
以畜生為旁行故。
此且明其從獄出鬼。
從鬼至畜。
若更推此等本因。
亦皆向在人中自己所作虛妄。
惑業之所招引。
如前十因六業等是也。
然惑業既屬虛妄。
果報豈是真實。
惟是不悟菩提。
幻作幻受。
若悟菩提。
則心無剩法。
此業與報。
猶如眚見燈輪。
故曰妄緣。
清淨目中都無是事。
故曰本無所有。
古德雲。
有人識得心。
大地無寸土。
寸土尚無。
此等豈真有哉。
二重答前問(三途惡趣已畢。
将說善趣。
故此重答。
欲令悟自非他。
改惡遷善。
悟妄非真。
轉惡道為善道也)。
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
如是惡業本自發明。
非從天降。
亦非地出。
亦非人與。
自妄所招還自來受。
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如汝所言等。
牒前所問堕獄三人。
如是惡業者。
以三人堕獄之業。
例一切衆生堕落三途之業。
以一妄一切妄故。
前阿難偏問地獄。
今如來總答三途者。
以同為惡趣。
又以此答。
在畜趣後也。
本自發明者。
正脈雲。
藏性真心。
萬用俱含。
自造何等之業。
即随自業發明何等之報。
譬如米中諸味皆具。
成糖成醋成酒。
皆自造耳。
非天降。
非地出。
非人與。
顯非從外得。
自妄所招。
還自來受。
顯是我自緻。
菩提心中。
浮想凝結。
顯本無實體。
據前阿難有總别二問。
初總問七趣雲。
此道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此雲自妄所招還自來受。
是答以妄習生起。
菩提心中。
浮想凝結。
是答以非本來有。
次别問地獄雲。
此諸地獄。
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此雲自妄所招。
還自來受。
是答以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是答以縱有定處。
亦屬浮想凝結。
良以前雲衆同分中兼有元地。
似有一定之處。
故今并遣。
言衆生初以一念妄動。
業識潛興。
名為浮想。
次以見分俄興。
結為現境。
是曰凝結為七趣所共依。
呼為同分。
若衆生之自招。
乃稱别業。
一人發真歸元。
十方虛空悉皆銷殒。
況諸地獄鬼畜等。
又在虛空中耶。
是知菩提心中。
都無所有。
果其徹證。
無勞更疑。
若乃未悟先空。
隻恐誤人自誤。
古德雲。
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還宿債。
可弗慎欤。
畜趣竟。
四人趣(正脈雲。
此趣來處。
除聖賢示現。
諸趣皆通。
以人道為修進通途。
諸趣皆願為之。
且人中具有六趣形相。
如富貴慈善者似天。
聰明修煉者似仙。
剛暴者似修羅。
愚癡者似畜生。
貧賤者似鬼。
囚系者似獄。
故知通有諸趣來者。
今亦順序而談。
偏取從畜來者。
餘亦意含)四。
一蹑前起後。
二就便警示。
三詳列十種。
四指因結歎。
初。
複次阿難。
從是畜生酬償先債。
若彼酬者分越所酬。
此等衆生還複為人反徴其剩。
先在獄鬼。
唯了自業。
不暇償債。
今以為畜乃償。
故雲從是畜生酬償先債。
先債酬畢。
畜生報滿。
自此舍命。
理應彼此相安。
無複牽墜。
然亦有不爾。
故下約反徴者言之。
若彼酬者。
指彼受酬之人。
所受之分。
過于應酬之數。
名為分越所酬。
如鞭策過用其力。
瞋怒枉殺其身等皆是。
此等衆生。
指彼能酬之人。
酬過其分。
怨習不忘。
還複為人。
故必反徴其剩。
謂反徴其應酬之外。
所剩餘分。
令彼倒償也。
據此則人之于畜。
宜留心愛養。
勿苦驅其身。
勿輕殺其命。
則庶幾可耳。
二就便警示二。
一明其必償。
二警以慎殺。
初。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
則于人中不舍人身酬還彼力。
○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
初報勝現償。
如彼有力者。
彼指被徴之人。
有力者。
過去業力猶未盡故。
兼有福德者。
富而仁貴而賢也。
力未盡不應舍命。
故依然在于人中。
有福德徴不能墜。
故無庸舍人為報。
酬還彼力者。
唯以福德。
酬還其過用之力。
如被惡子華費。
怨賊劫奪。
及遭彼無義之交。
設奸騙詐。
無賴之親。
非理負累等皆是。
○若無下報劣當償。
無福者。
無有福德。
縱業力未盡。
不能敵于債力。
故緻不終天年。
還為畜生。
或自供使用。
或轉售錢财。
或直恣口腹。
皆為償彼餘直。
謂償彼過用所直之數也。
據此則現前過用得意。
即當來反償之不得意。
普願舉世仁人君子。
當其得意時須防有不得意時耳。
二警以慎殺。
阿難當知。
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
○如于中間殺彼身命。
或食其肉。
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
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
○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初反徴可停。
當知二字。
借阿難警世間也。
若用二句。
指反徴者言之。
言被徴之人。
若有福德。
尚在人中。
則反徴者。
不過用其錢物。
若無福者。
則為畜生。
而反徴者。
自應役其身力。
是皆可以償足自停。
但不分越所酬則己也。
○如于下反殺難寝。
于中者。
謂于反徴之中。
殺彼身命者。
謂自行殺事。
或食其肉者。
謂教他殺而但食其肉。
怨習難忘。
故至塵劫。
以肉還肉。
以命還命。
故雲相食相誅。
遞相報複。
無有窮已。
故曰猶如轉輪。
前雲。
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
即互為高下義也。
又雲。
十生之類。
互來相啖。
窮未來際。
即無有休息義也。
○除奢下極言警覺。
奢摩他。
為自性定。
得之者。
罪性本空。
輪轉何有。
佛出世。
名照世燈。
遇之者。
無結不解。
有怨皆釋。
舍此二緣。
難免報複。
故曰不可停寝。
寝猶息也。
然此中警覺有二。
一為未得停寝者。
令其修定。
令其見佛。
以除此二緣。
不能停寝故。
二為已得停寝者。
令其勿殺。
令其勿食。
以奢摩難成。
佛世難遇故。
皆至極之言耳。
就便警示竟。
三詳列十種十。
一頑類。
二異類。
三庸類。
四很類。
五微類。
六柔類。
七勞類。
八文類。
九明類。
十達類。
初。
汝今應知。
彼枭倫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首句總以警悟。
畜生報盡。
為人猶帶餘習。
幸得為人。
豈可更蹈前非。
故今以應知。
令其及早省悟。
彼枭下正明本類。
枭倫附塊成形。
已屬無知。
兼複食父食母。
猶為頑嚚。
故雖酬足先債。
還複豎形。
生于人道之中。
而頑習未盡。
猶固參合頑類。
正脈雲。
頑謂愚而兼惡。
不可化為一毫之善者也。
言參合者。
非頑類皆屬枭化。
但言枭化者。
參于其中故。
下皆準此。
二異類。
彼咎徴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合異類。
咎徴兆災。
殊為怪異。
酬足複形。
尚帶餘習。
故雖生于人道。
依然參合異類。
異類者幸災樂禍。
乖戾異常人也。
三庸類。
彼狐倫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于庸類。
狐倫專于媚人。
殊為庸鄙。
複形生于人道。
豈能超拔。
故惟參于庸類。
庸類者。
無超拔之度。
多诿靡之行。
所謂碌碌庸人。
不足為士者是也。
四很類。
彼毒倫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合很類。
毒類螫人。
很惡無度。
雖生人道。
依然參合很類。
餘習使之。
無足怪耳。
很類者。
剛暴自用。
不受善谏人也。
五微類。
彼蛔倫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合微類。
蛔倫回轉穢污。
受局腸胃。
殊為卑微。
習與性成。
不自覺知。
故複形仍參微類。
微類者。
卑微下賤。
糞穢塗身。
無賴求食。
每見倒街卧巷。
叫苦乞憐。
讨得一錢半文。
自為得計。
何莫非宿習緻之然耶。
六柔類。
彼食倫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食倫性嗜肉食。
每求不得。
因餓緻柔。
故複形猶帶柔習。
而為人參合柔類。
柔類者。
罷軟無能。
任人揉捺者也。
又此類先在人中。
原以貪慠堕獄。
雖中間為鬼為畜。
皆帶慠習。
而究以饑虛之報。
令其慠無所施。
今複為人。
不惟慠無所施。
且緻任人揉捺。
亦循環之理也。
七勞類。
彼服倫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服倫夜出求食。
殊為勞累。
複形為人。
猶帶勞累餘習。
故即參合勞類。
勞類者。
東奔西馳。
徹夜不寐。
至死不歇心人也。
八文類。
彼應倫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于文類。
應倫知時知節。
來往應序。
似有文禮。
複形人道。
猶有餘習。
故即參于文類。
正脈雲。
文類者。
通字義解陰陽。
流入文思人也。
合轍雲。
小有才能。
通文合禮。
與人應接不失其序。
非經天緯地之大文也。
九明類。
彼休徴者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合明類。
休徴現瑞兆聖。
似有明識。
既得複形為人。
其性益靈。
理應參于明類。
灌頂雲。
明類者。
世智辨聰。
非仰觀俯察之大明也。
十達類。
彼諸循倫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參于達類。
循倫依人呼喚。
馴順随從。
通喜怒。
識趣避。
況複生于人道。
自應益聰。
故得參于達類。
灌頂雲。
達類者。
谙練世故。
了達人情。
非博古窮經之大達也。
詳列十種竟。
四指因結歎。
阿難。
是等皆以宿債畢酬。
複形人道。
○皆無始來業計颠倒相生相殺。
○不遇如來不聞正法。
于塵勞中法爾輪轉。
○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初近指前世。
是等者。
總指前之十類。
原其前世為畜。
本因債累。
今既宿債畢酬。
自然複形人道。
○皆無下遠指多生。
言既得為人。
不應更結深冤。
乃爾生殺不忘者。
非止一世餘習。
故雲皆是無始等。
蓋欲人清其源而絕其流耳。
業謂無始已來。
多生殺業。
計謂妄計徴償。
颠倒謂不知解脫。
人死為羊。
羊死為人。
故相生。
汝負我命。
我還汝債。
故相殺也。
○不遇下無緣難脫。
無始業計塵勞。
唯佛法乃能滅除。
設若不遇如來。
不聞正法。
依舊業計颠倒。
在于塵勞之中。
然塵勞屬惑。
有惑必有業。
有業必有報。
如惡叉聚。
自然不離。
故雲法爾輪轉。
○末句動佛哀矜。
裴公圓覺序雲。
可以整心慮。
趣菩提。
唯人道為能。
今幸生人道。
宜自珍惜。
若乃一念不忘。
轉眼複成淪墜。
仙天無路可升。
佛道永矣絕分。
如因一朝之忿。
亡其身以及其親。
是為大惑。
故歎其為可憐愍者。
人趣竟。
四仙趣(灌頂雲。
老而不死曰仙。
故莊生雲。
千歲厭世。
去而上仙。
言仙者遷也。
此有二義。
一謂遷入山林。
人不及處。
故仙字從人從山。
二謂遷其形神。
延年益壽。
故下雲存想固形。
正脈雲。
仙道起于厭懼無常。
想身常生。
妄設多途。
無非志于長生不死。
蘇子雲。
蓋将自其變者而觀之。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夫天地尚不能以一瞬。
何況仙趣。
又在天地之中乎。
又雲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然既曰物之與我。
皆無有盡。
而又何羨于長生乎。
蘇子卓識。
如來誠言。
合而觀之。
修仙者宜知颠倒)三。
一蹑前标後。
二詳列十仙。
三結判同輪。
初。
阿難。
複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
别修妄念存想固形。
遊于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
從人者。
從于人趣也。
雖曰從于人趣。
不局上之十類。
言上之十類。
從畜道來。
人多下品。
豈能修仙。
或亦有之。
如文類達類等。
但勿拘判。
又前雲情少想多。
則為飛仙。
大力鬼王。
飛行夜叉。
地行羅刹。
然四類雖皆情少想多。
而言總意别。
若以類分之。
應雲一情九想則為飛仙。
二情八想為大力鬼。
三情七想為飛行夜叉。
四情六想為地行羅刹。
然仙趣既惟餘一情。
自應不蹑前之餘習。
而正脈雲。
仙趣已上。
方與十習無幹。
以是而知。
不應拘判。
言複有者。
有二義。
一者揀前十人。
言前之十人。
尚在徴償。
此外複有從于人道。
仰慕清升而修仙品者。
二者揀我自宗。
言自宗中人。
依正覺修。
此外複有從于人道。
不依正覺而起妄修者。
不依正覺。
亦有二義。
一者正覺即佛。
謂不依佛說也。
二者正覺即心。
謂不依自心也。
舍此二途。
縱修三摩。
亦非真實矣。
别修妄念者。
撥弄精魂。
存想固形者。
注意長生。
注意長生。
即是不依佛說。
以佛說一切有為。
如夢幻等故。
撥弄精魂。
即是不依自心。
以自心從本已來。
絕言思等故。
下之十種。
率皆不出此二。
正脈雲。
山林人不及處者。
即名山洞府。
神仙隐迹之處。
彼宗所謂洞天福地?苑昆侖者是也。
又華嚴十寶山中。
有神仙山。
古德謂是神仙所居。
然既屬人不及處。
而彼獨能遊。
則神仙具五通矣。
有十種仙者。
但以其修念固形之術而分别之。
二詳列十仙十。
一地行仙。
二飛行仙。
三遊行仙。
四空行仙。
五天行仙。
六通行仙。
七道行仙。
八照行仙。
九精行仙。
十絕行仙。
初。
阿難。
彼諸衆生。
堅固服餌而不休息。
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彼諸衆生者。
總指前來别修妄念存想固形人也。
堅固下乃别明本行。
堅固者。
立志不退。
服餌者。
服食餌藥。
謂以諸藥物。
炮煉修治。
為丸作餅。
執此可以延年。
可以益壽。
故堅固服之。
此即存想固形者也。
而不休息者。
期于必效無間斷故。
食道圓成者。
服食既久。
道理相應故。
不惟百體康壯。
壽年延永。
必至身輕行疾。
乃為圓滿成就。
名地行仙者。
雖身輕行疾。
依然在于地上。
不能升空故。
此與下四。
行字俱作平聲。
以同是外修。
唯以步履重輕近遠分極而分勝劣。
二飛行仙。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
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草如參根蘇苗之類。
木如松枝柏葉之類。
灌頂雲。
百卉五果。
根莖枝葉。
皆名為藥。
執此養身。
故立志堅固食之。
亦存想固形者也。
異前餌者。
不用煙火。
生與熟為别故。
久食有功。
名為藥道圓成。
行步如飛。
升高越壑。
身輕勝前。
故以飛行名之。
古人雲。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即斯意也。
此對上科。
約身重身輕以分勝劣。
三遊行仙。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
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堅固金石者。
正脈雲。
如烹煎鉛汞。
煉養丹砂。
号九轉大還者是也。
(灌頂雲。
煉銀丹者。
一琉黃砂朱砂。
二栽砂七日。
三養砂七日。
亦名養火。
四陰煉七日。
五陽煉七日。
蓋曰陰。
開曰陽。
六上明爐過關七日。
七洗母七日。
八煉母七日。
九交母七日。
此用黑軟鉛水銀。
白砒煉也。
煉金丹者。
謂黃阿鉛。
膽礬。
雌黃。
石綠。
石青。
大罐煉一晝夜。
點銀成金)化有二義。
一者變化。
謂服之長生。
變凡身為仙骨。
二者點化。
用以濟世。
點白石為黃金。
各獲其效。
名為化道圓成。
為超脫而遊世外。
因利濟而遊世中。
以是義故。
名遊行仙。
四空行仙。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
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動以運氣調身。
止以養精安神。
身調則可以永年。
神安則可以長生。
執此為真。
故堅固而運養之。
運養不息。
氣精兩化。
形神俱妙。
故曰氣精圓成。
乘雲禦龍。
遊乎上下。
故以空行名之。
如姑射神人之類。
(莊子逍遙篇雲。
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肌膚若冰雪。
淖約若處子。
不食五谷。
吸風飲露。
乘雲氣。
禦飛龍。
而遊乎四海之外。
會曰。
肌膚若冰雪。
淖約若處子。
其氣精圓成可知。
不食五谷。
吸風飲露。
其為神仙可知。
乘雲氣。
禦飛龍。
其為空行可知。
引以為證。
理可思得)此對上科。
乃約行近行遠而分勝劣。
五天行仙。
堅固津液而不休息。
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津液者。
口中水也。
嗽出為津。
下咽為液。
彼宗所謂鼓天池咽玉液是也。
執此能令水升火降。
水火既濟而成造化之功。
故堅固而??咽之。
??咽不息。
内外通融。
舉身輕清。
與物無累。
故曰潤德圓成。
乘正禦氣。
遊乎無窮。
故以天行名之。
莊生所謂。
至人神人聖人者是也。
(莊子逍遙篇雲。
夫列子禦風而行。
冷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後返。
彼于緻福者。
未數數然也。
此雖免乎行。
猶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禦六氣之變。
以遊乎無窮者。
彼且惡乎待哉。
故曰至人無己。
神人無功。
聖人無名。
會曰。
列子禦風而行。
冷然善也。
其潤德圓成可知。
雖免乎行猶有所待。
以未能忘身也。
乘天地之正。
禦六氣之變。
又是潤德圓成之後。
增修功業。
至雲遊乎無窮。
惡乎待哉。
其為天行可知。
是知彼之所謂至人神人聖人者。
依然在天仙之數也)此對上四。
乃是以分成極成而分勝劣。
又此上五仙。
前二似屬彼之小乘。
以隻知存想固形。
全無利濟之心。
但以有煙火無煙火分之為二。
後三似屬彼之大乘。
以兼有利濟之心。
但遊行未能忘身。
不能遠達高舉。
而空行則形神俱妙。
雖能高舉遠達。
而猶有分齊。
至于天行。
則與天地合其德。
與六氣合其用。
利萬物而不宰。
處寰中而無迹。
是不唯潤德圓成。
而圓成之後。
應别有真訣。
但以不了自心。
故止于天行而已。
六通行仙。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
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堅固精色者。
謂堅固其心。
吸日月之精華。
餐雲霞之彩色也。
然日月非實有精華可吸。
雲霞非實有彩色可餐。
但憑虛想。
以求妄理相應。
故此與下四。
皆屬别修妄念。
執此可以得通。
久久行之。
故曰而不休息。
妄理相應。
形與氣化。
故曰吸粹圓成。
粹謂精粹。
即日月雲霞之精粹也。
形與氣化。
神與物通。
穿金石蹈水火任運無礙。
以是義故名通行仙。
如黃眉翁之類。
(漢武内傳。
東方朔遇黃眉翁曰。
吾卻食服精氣。
三千年一轉。
反骨洗髓。
三千年一轉。
剝皮伐毛。
吾生已三洗髓。
三伐毛矣。
所以視天地若蜉蝣。
等古今猶旦暮也。
會曰。
卻食服精。
即堅固精色也。
三洗髓。
三伐毛。
其吸粹圓成可知。
視天地若蜉蝣。
等古今猶旦暮。
其為通行可知)此與下四行字皆作去聲。
以同是内修。
唯約道行淺深薄厚粗妙而分勝劣。
七道行仙。
堅固咒禁而不休息。
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堅固咒禁者。
咒謂咒咀。
禁謂禁制。
然各俱二義。
咒則延年益壽。
護國祐民。
禁則制嗜戒欲。
降妖祛邪。
執此可以留生。
可以濟世。
故堅固而行持之。
行持咒禁。
唯憑心念。
故此亦屬别修妄念。
持久不息。
咒靈禁驗。
名為術法圓成。
蓋咒即是術。
禁即是法也。
又二俱為道。
用此道以養身。
推此道以濟世。
以是義故名道行仙。
此對上科乃是以行淺行深而分勝劣。
以上科似唯自利故淺。
此科顯有兼懷故深也。
八照行仙。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
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灌頂雲。
思念者。
謂存想頂門而出神。
系心丹田而煉氣也。
執此可以屍解。
可以駐年。
故堅固其心而修習之。
存想之工無間。
系心之學靡停。
故曰而不休息。
神則出入自在。
氣則上下交通。
故曰思憶圓成。
此由對境立照。
故即名照行仙。
略似吾宗修觀之法。
但所趣不同耳。
九精行仙。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
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堅固交遘者。
易雲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男女遘精。
萬物化生。
灌頂雲。
此以腎水為坎男。
心火為離女。
取坎填離。
降火提水。
令其交合以成仙胎。
執此可以成丹。
故堅固其心而取填之。
降火提水。
内工無間。
故曰而不休息。
藥成而為仙體。
丹成而上九天。
故曰感應圓成。
感應者。
即交遘義也。
此以坎男離女。
遘精成行。
故即名精行仙。
此對上科。
乃以行薄行厚而分勝劣。
以上唯修神煉氣故薄。
此實遘精結丹故厚也。
孤山引仙傳雲。
彭祖治為房術。
張道陵亦勸人行。
正脈雲。
用女子為鼎器。
而采陰助陽。
内教固辟為魔論。
而仙道亦鄙為下品。
此為投人之欲。
世多惑之。
宜絕口遠避也。
十絕行仙。
堅固變化而不休息。
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變化者。
變彼為此。
化此為彼。
如西域迦毗羅仙等。
諸大幻師之類。
(前雲求太陰精。
用和幻藥。
即變化之術也)執此可以竦愚迷。
成教化。
行利濟。
修仙業。
故堅固其心而推求其術也。
深窮物理。
精研化性。
久久體驗。
冀其有成。
故曰而不休息。
物理既通。
化性已達。
随意變現。
自在無礙。
名為覺悟圓成。
借此修仙。
定為絕品。
故即名絕行仙。
(灌頂雲。
昔老成子學幻于尹文先生。
尹文曰。
有生之氣。
有形之壯。
盡幻也。
造化之所始。
陰陽之所終者。
謂之生死。
窮數達變。
因形移易者。
謂之幻化。
知幻化之不異生死。
始可與學幻矣。
吾與汝。
皆幻也。
何須學哉。
老成子歸。
用尹文之言深思三月。
遂能存亡自在。
翻校四時。
冬起雷。
夏造冰。
飛者走。
走者飛。
終身不着其術。
故世莫傳。
會曰。
老成子學幻于尹文先生。
是堅固變化也。
用尹文之言。
深思三月。
是而不休息也。
存亡自在。
翻校四時等。
其為覺悟圓成可知。
終身不着其術。
其為仙中絕品可知)此對前四科乃約行粗行妙以分勝劣。
以前四唯憑虛想名粗。
此科兼有實悟名妙也。
詳列十仙竟。
三結判同倫。
阿難。
是等皆于人中煉心不修正覺。
别得生理壽千萬歲。
○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于人境。
斯亦輪回妄想流轉。
○不修三昧。
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初結示因果。
是等者。
總指前之十仙。
大率皆以世壽不常。
羨慕久生。
故即于人中煉心。
所謂撥弄精魂是也。
不知本覺真心。
即是佛果不生滅性。
故亦不修正覺。
所謂不依正覺修三摩地是也。
食道圓成。
乃至覺悟圓成。
故雲别得生理。
别有二義。
一者不依自心不生滅性。
别以食道藥道等而得長生之理。
二者十仙為門各别。
門門各得長生之理。
以彼總以長生為趣故也。
壽千萬歲者。
妄理相應。
或千歲。
或萬歲。
但以世人不見其死。
渾言之耳。
○休止下判同輪回。
休止者。
休心依止。
深山海島者。
如昆侖蓬萊之類。
絕于人境。
将謂可以避死。
殊不知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報也。
斯亦輪回者。
所依之處。
既未超乎三界。
能依之身。
豈能脫于輪回。
是知上之所謂壽千萬歲者。
但是後死。
非真不死。
猶如松柏後凋。
非真不凋耳。
妄想流轉者。
出成輪回所以。
良以法性本自真常。
色身由來生滅。
怖速死而求長生。
即屬妄想。
依妄想而堕生滅。
正在流轉。
所謂斯亦輪回者以此。
○不修下警令正修。
言欲免輪回。
須斷妄想。
欲斷妄想。
須憑三昧。
設不修三昧。
則仙報盡時。
依然各随無始遠習。
散入諸趣。
所謂饒經八萬劫。
終竟落空亡。
況夫壽千萬歲。
又何足恃哉。
是知楞嚴三昧。
神仙亦所當修。
勿負長年。
宜早努力。
總結仙趣竟。
六天趣(灌頂引論雲。
天者。
清淨光潔。
最勝最尊。
文句雲。
身勝樂勝故名為天。
或謂天者。
天然自在。
首出庶物。
以上品十善。
及世間禅定為因。
故上雲[絕]想即飛。
必生天上。
正脈雲。
天趣與仙趣不同。
世人仙天不分。
而學仙者。
濫附于天。
且謂諸天皆彼祖先。
然佛既分為二趣。
豈可混同。
辨有二義。
一者仙以人身而戀長生。
最怕舍身受身。
諸天皆舍人身而受天身。
二者仙處海山。
皆人間境。
四王忉利。
尚無蔔居。
況複空居及與上二。
是知天趣最為界内尊勝之流。
迥非仙與鬼神類也)二。
一别分勝劣。
二總斥迷輪。
初三。
一六欲天。
二四禅天。
三四空天。
初二。
一約欲分六。
二就欲結判。
初(正脈雲。
此乃自須彌腰頂二天。
以至空居四天。
皆有飲食淫欲睡眠。
具足三欲故号欲天。
其男女婚配。
亦如人間。
但以欲心輕重而分六重)六。
一四王天。
二忉利天。
三夜摩天。
四兜率天。
五化樂天。
六他化天。
初。
阿難。
諸世間人不求常住。
未能舍諸妻妾恩愛。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
澄瑩生明。
命終之後鄰于日月。
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諸世間人。
仍指前之人道。
以天仙二趣。
皆從人中修故。
亦有不爾。
今約多分言之。
不求常住者。
無出世心。
未能舍諸妻妾恩愛者。
樂世間法。
遵守五戒。
故曰于邪淫中心不流逸。
以邪淫乃五戒之一故。
不言不殺等者。
以欲界六天。
惟以欲心輕重分故。
流謂流動。
不流動則心常澄清。
逸謂縱逸。
不縱逸則心常瑩淨。
澄清瑩淨故。
心光遍照。
故曰生明。
由是能與日月合德。
故感命終之後。
鄰于日月。
名四天王天者。
以四天王居須彌腰。
齊日月宮故。
二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愛微薄。
于淨居時不得全味。
命終之後超日月明。
居人間頂。
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不言諸世間人。
不求常住者。
例上可知故。
下四天準此。
于己者。
顯無外貪。
妻房者。
顯無妾室。
淫愛微薄者。
雖不盡斷。
亦不過濃。
所謂有時有節是也。
于淨居時。
不得全味者。
謂淨心不純。
間有念起。
禅思之味。
不得全故。
雖不得全。
亦勝前人。
以前人但不邪淫。
此則并正淫亦淡故。
既勝前人。
自應命終之後。
超日月明。
以因勝果亦勝故。
人間頂。
即須彌頂也。
言須彌頂下接人間。
再上即是空居。
則人間不相接矣。
忉利者。
梵言也。
此雲三十三。
此天在須彌山頂。
四方各八天。
中為善見城。
乃帝釋所居。
智論雲。
昔有婆羅門姓憍屍迦。
與知友三十二人。
共修福德。
命終皆生須彌山頂。
憍屍迦為天主。
三十二人為輔臣。
淨明疏雲。
昔迦葉佛滅後。
有一女人。
發心修塔。
報為天主。
三十二人助修。
報為輔臣。
二緣不同者。
以既在輪回。
不無更易故。
三夜摩天。
逢欲暫交。
去無思憶。
于人間世動少靜多。
命終之後于虛空中朗然安住。
日月光明上照不及。
是諸人等自有光明。
如是一類名須??摩天。
逢欲暫交者。
事前全無預念。
去無思憶者。
事後不複追想。
此則于淨居時得全味也。
既得全味。
逢欲縱有微念。
亦不過為了人間之事。
非有深染。
故曰于人間世動少靜多。
動少靜多。
漸近清虛。
故感命終之後生于虛空。
明明在空。
而宮殿不墜。
故曰朗然安住。
(正脈問。
空居諸天。
宮殿池樹。
皆何所踞。
答。
七寶琉璃。
與大地無異。
但欲下之時。
即虛豁無礙。
例如人間大地。
聖賢天仙神鬼。
皆能出入自在。
當知萬法本空。
由業力轉。
虛實并現。
而昧者未達也)前天雖超日月。
光猶可及。
此天又高。
故雲日月光明上照。
不及。
自有光明者。
依正二報。
皆有光明。
不須日月照故。
須??摩。
此雲善時分。
以日月不及。
應無晝夜。
而此天以蓮華開合。
善知時分。
随時受樂。
各别相應故。
諸經多雲夜摩。
科名依之。
令聞者便知也。
四兜率天。
一切時靜。
有應觸來未能違戾。
命終之後上升精微。
不接下界諸人天境。
乃至劫壞三災不及。
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上科逢欲暫交。
此則逢欲亦無交心。
故雲一切時靜。
謂不來不就也。
有應觸來者。
謂設有相應之觸。
來相逼迫。
未能違戾者。
謂不能拒絕不行。
以猶覺有味故。
此既較勝于前。
故感命終之後上升精微。
精微即指兜率。
以兜率有内院。
有外院。
外院則精。
以對下雜染為名。
内院則微。
以對外盡奧加稱。
不接下界諸人天境者。
且就外院言之。
言夜摩雖屬空居。
猶與下界人天境接。
是淨而未精。
今既不接。
正見其淨而精故。
乃至劫壞三災不及者。
乃約内院言之。
言外院雖不接于下界。
猶為三災所壞。
是精而不微。
若從外向内。
乃至菩薩住處。
縱遇劫壞。
三災不及。
正見其精而微也。
兜率陀。
或雲睹史多。
唐翻知足。
謂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
或翻喜足。
謂此天得少意悅為喜。
更不求餘為足。
又佛地論雲。
菩薩于中教化。
多修喜足行故。
五化樂天。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
于橫陳時味如嚼蠟。
命終之後生越化地。
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前天有應觸來。
未能違戾。
此則有應觸來。
便違戾曰。
我無欲心。
應汝行事。
蓋深拒之也。
于橫陳時味如嚼蠟者。
謂拒之不已。
猶故相逼。
于彼橫陳之時。
反覺生厭。
故雲味如嚼蠟。
以蠟味膻膩。
嚼之而反欲嘔故。
是知前天未能違戾。
是橫陳時猶覺有味。
此則不惟無味。
且深厭之耳。
(橫陳者。
司馬相如賦雲。
華容自獻。
玉體橫陳宋玉賦雲。
怵惕之心兮徂之床。
橫自陳兮君之旁。
蓋是橫放其身。
陳獻旁意也)此既較勝于前。
故感命終之後。
生越化地。
言生越者。
越亦同升。
謂生而便升化樂地故。
地猶位也。
結名樂變化者。
謂樂其自所變化五欲境故。
餘經或但稱化樂。
謂自化五塵。
還自受樂。
今科名依之。
六他化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
于行事交了然超越。
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
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無世間心者。
厭離世間淫欲不淨。
全無樂着心故。
同世行事昨。
欲離未能。
權同世間行男女婚配事故。
統前五因而論。
初則有交而正。
次則有交而微。
三則有交而暫。
四則行事有味。
五則行事無味。
今此第六。
雖曰同世行事。
不過随順世間有婚配之禮。
而于行欲之事。
相交之情。
以并決絕。
故雲了然超越。
此既通勝于前。
故感命終之後。
出超化無化境。
言遍能者。
以前五天。
四天無化。
後一有化。
此遍超故。
結名他化自在者。
謂假他所化五欲境界。
以成己樂。
顯自在義故。
(問。
台宗别行疏雲。
欲界頂天即魔王天。
為然欤否。
答。
安立圖引因本經雲。
梵王天下。
有魔羅波旬宮。
在他化天上。
經律異相。
引阿含樓炭等經。
智度等論。
亦同此說。
瑜伽論雲。
第六天上。
别有魔羅所居天宮。
即他化自在攝。
是知魔天别是一類。
說攝或可。
說即則不可也)。
約欲分六竟。
二就欲結判。
阿難。
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迹尚交。
自此以還名為欲界。
如是六天。
初則離于邪動。
次則正動而微。
三則動少靜多。
四則出動。
以一切時靜故。
然形雖則動。
未免心交。
觀其應觸來時。
未能違戾。
是猶覺有味。
故知其心尚交也。
至第五味如嚼蠟。
第六了然超越。
并心交亦無。
但未能無迹。
以第五猶有欲境橫陳。
第六權同世間行事。
宛有欲迹。
故言其迹尚交也。
此通約六因言之。
若就果中說者。
如俱舍頌雲。
六受欲交抱。
執手笑視淫。
正脈引偈雲。
四王忉利共相抱。
夜摩執手兜率笑。
化樂熟視他暫視。
此是六天真快樂。
蓋相抱執手。
俱屬形動。
而分輕重之異。
至于兜率之笑。
雖形出乎動。
而未能無心。
若後二天。
但唯目視。
雖無交心而猶似有迹。
故合雲形雖出動心迹尚交。
自此以還句文雖局于六天。
義實通乎五趣。
謂自此六天以還。
由仙及人乃至地獄。
總名欲界。
以未離欲境故。
九地中名五趣雜居地也。
(問。
天台雲。
六天果報十善為本。
兼護法生四王。
兼慈化生忉利。
兼不惱衆生善巧純熟生夜摩。
兼修禅定粗細而住生兜率。
兼欲界定生化樂。
兼未到定生他化。
是知六天通以十善為因。
前三天各兼功行。
後三天各兼禅定。
今何惟約欲事輕重分六天耶。
答。
功行禅定為緣。
通修十善為因。
但十善之中。
斷欲為要。
設不斷欲。
十善何成。
如來為人從要。
故唯約欲輕欲重而分勝劣)通結六欲天竟。
楞嚴經指掌疏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