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縱有下預防謬辨。
(恐謬辨雲。
多智之人了知殺性本空。
禅定得力殺過即能現前。
似無關于塵勞。
聰明長者。
作家居士。
吃得肉已飽來尋僧說禅者類多此計。
故如來亦以縱有多智等防之)神道血食以殺業為堕緣。
神通福德以禅智為生因。
今以禅智助殺故必當堕落神道。
上品之人禅智勝于殺業。
神通既大福德又勝故為大力之鬼。
對下中品。
應是天行藥叉及諸鬼主。
如嶽神琰魔之類。
中品之人禅智與殺業正等。
神通福德既次于上。
故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
飛行即是空行。
鬼帥即是鬼主将佐。
如山林城隍及牛頭獄卒之類。
下品之人禅智劣于殺業。
神通既微福德亦劣故為地行羅刹。
如彼啖人精氣食人血肉及諸疠鬼魇鬼魅鬼魃鬼等皆是也。
○彼諸下成慢不歸。
神通惑人殺生奉祀。
貪求靈驗傾心歸依。
故彼亦有徒衆預知休咎所言必應。
不自忖量謬起佛慢。
故雲各各自謂成佛上道。
每見世之邪宗自稱證果。
恬不知懼。
其亦鬼力使欤。
首陳持犯利害竟。
二預辨鬼佛教儀二。
一鬼教食肉無礙。
二佛教斷殺成定。
初三。
一正明鬼教。
二預防問難。
三痛斥其非。
初。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
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佛滅法末世衰道微時也。
世衰道微人多索隐行怪故鬼神熾盛。
或托廟祀顯靈。
或附人身現異。
如世之淫祀靈巫何莫非鬼神所作使也。
自言食肉者令人殺生奉祀。
以恣饕餮。
且言得菩提路。
令人仿行堕鬼以援黨與。
諺雲酒肉穿腸過。
佛在心頭坐。
真鬼語也。
二預問難。
阿難。
我令比丘食五淨肉。
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
○汝婆羅門地多蒸濕。
加以砂石草菜不生。
我以大悲神力所加。
初防許食淨肉難。
(恐有難雲。
食肉既是鬼教。
佛教自應嚴戒。
何故如來亦許比丘食。
五淨肉。
故世尊以化生無命防之)淨肉者。
除人蛇象馬驢狗獅狐豬猴。
餘者不見不聞不疑為我殺者。
為三淨肉。
再加鳥殘自死。
為五淨肉。
昔于權教許食。
防意以令食淨肉者。
由此非是真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識暖息三。
連持色心以為命根。
但如機關木人殺且無礙。
食之又何傷乎。
○汝婆下防不化谷菜難。
(恐又難雲。
既是如來神力何不化為谷菜。
而乃化為淨肉。
反令後之食肉者得以借口。
豈慈悲者之所為耶。
故世尊以地多不生防之)灌頂雲。
西域五天通稱婆羅門國。
以是劫初光音天下生之處。
其人皆屬淨裔。
故依之名國。
今言汝婆羅門猶言你們婆羅門國也。
又汝者除己之言。
謂佛是示生非關淨裔。
若不揀除恐生彼類慢故。
又如來之身非雜食身。
顯化肉獨為彼故。
蒸謂過炕。
濕謂過潤。
其地亦有不爾故但雲多。
加以砂石者。
謂不惟多蒸多濕兼之多砂多石。
由此四緣所以草菜不生。
防意以設化谷草及于菜蔬。
反生疑怪而不敢食。
以反常故。
緣是佛以大悲憐愍。
神力加持。
随其地之所出而現化之。
預防問難竟。
三痛斥其非。
因大慈悲假名為肉。
汝得其味。
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衆生肉名為釋子。
○汝等當知。
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刹。
報終必沉生死苦海。
非佛弟子。
○如是之人。
相殺相吞相食未已。
雲何是人得出三界。
初承上痛斥。
言據上所說彼淨肉者。
乃是因我慈悲化現本無命根。
假名為肉。
不過令汝婆羅門國暫得其味以濟饑馑。
非常法也。
既非常法但凡有谷菜處即不可行。
況複如來滅後誰為現化。
奈之何如來滅度之後乃竟有食衆生肉仍自名為釋子。
服佛之服。
壞佛之教。
所謂師子身中蟲還食師子肉者是也。
○汝等下令知必堕。
教以汝等當知者。
欲其将如來語傳示末世急為救正也。
言此食肉之人。
謾說不得心開縱使工夫現前暫得心開。
亦不過似三摩地非得真實正受。
良以殺貪不除皆為現世羅刹。
報盡壽終必沉生死苦海。
永為鬼類非佛弟子。
以不能超出三界故也。
○如是下示以堕故。
(恐有問雲。
彼既自名釋子。
佛種已納識田。
倘遇超脫仍為佛子。
何言必沉生死非佛弟子。
得[母]絕人太甚耶。
故世尊以相殺相吞等示之)言是人與諸衆生互相傷殺。
互相吞啖。
如前雲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
死死生生。
互來相啖是也。
相食未已者酬償不休。
雲何出界者決言其不能出耳。
是知所謂非佛弟子者實彼自絕。
與佛何與哉。
鬼教食肉無礙竟。
二佛教斷殺成定。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雖已先斷心淫。
若殺業不除終屬似定。
故教次斷殺生。
餘俱準上。
預辨鬼佛教儀竟。
三确定解脫得失二。
一不斷解脫必失。
二斷殺解脫乃得。
初。
是故阿難。
若不斷殺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自塞其耳。
高聲大叫求人不聞。
此則名為欲隐彌露。
○清淨比丘。
及諸菩薩。
于岐路行不蹋生草。
況以手拔。
雲何大悲。
取諸衆生血肉充食。
初喻顯必失承上佛教斷殺之故。
重呼當機而再告之。
不斷殺而修禅不得解脫。
以喻明之當自見矣。
譬如有人喻帶殺修禅人也。
自塞其耳者謂用手塞耳以避聲擾。
喻修禅治心以避塵勞相侵也。
高聲大叫偏能聒耳。
喻殺業不除塵勞偏能熏心。
既自聒耳。
恐被人聞。
更來擾亂故欲求人不聞。
喻塵勞熏心恐被無常煞鬼所侵欲求解脫也。
要知塞耳高叫不能令人不聞。
故為欲隐彌露。
喻修禅帶殺不能令無常不侵。
是為求靜愈亂。
據此則不斷殺生解脫不得信矣。
○清淨下預防謬問。
(恐有問雲。
殺生違慈固應嚴斷。
若但取其血肉似無傷于大悲。
雲何前于淨肉亦俱遮耶。
故世尊以清淨比丘等防之)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指兩乘持戒人也。
岐路者分岐小路。
小路人稀青草易生。
清淨兩乘者。
行之尚自留心不忍踐蹋。
況夫用手拔除益知不可。
是故壞鬼神村四分所制。
刈草斫樹涅槃亦诃。
不惟佛教。
即孔門弟子亦有啟蟄不殺。
方長不折者。
豈非以其有傷天和而欲避之耶。
是知持禁戒人生草尚不忍殺。
雲何有大悲者乃忍取諸衆生血肉充食。
雖不自殺亦能為殺者作因。
宜急斷之勿自疑誤。
二斷殺解脫乃得二。
一遇可教機。
二教以深斷。
初。
若諸比丘。
不服東方絲綿絹帛。
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
如是比丘于世真脫。
酬還宿債不遊三界。
○何以故。
服其身分皆為彼緣。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離地。
初斷緣得脫。
(服絲食乳皆為殺緣。
以取用過分展轉能緻殺故)服絲食乳大乘或開。
故單約比丘言之。
如後建立道場作供務用酥密。
懸幡豈非絲綿。
要在心絕殺機則庶幾可耳。
服字有二義。
一服着如絲綿等。
二服食如乳酪等。
不服者以是殺緣故也。
絲縷綿絮缯絹紬帛多出震旦諸國。
故曰東方。
養蠶煮繭害物傷慈而成。
皮靴革履襖裘褐毳多出印土諸國。
故雲此土。
剝皮伐毛損生戕悲所緻。
乳謂牛乳。
治之成酪。
再治成酥。
至極則名醍醐。
此雖不至殺生過取亦能傷牛。
況夫奪犢之食以資己身。
豈慈悲者之所宜乎。
是故比丘于上絲綿等皆不服着。
于此乳酪等亦不服食。
如是比丘必是子縛已斷。
故雲于世真脫。
雖存果縛不過酬還宿債。
殘質既盡無複續生。
故雲不遊三界。
是可見殺緣之當斷矣。
○何以下徴釋引證。
徴意以但斷殺緣于世真脫。
事在難信也。
釋中言絲綿絹帛等。
雖非全身亦其身之少分。
服着服食皆能為彼作牽連之緣。
由此不能超脫彼類。
引證中如劫初之人體有飛光足若蹑雲。
因食地肥不能升舉。
後漸食其地中百谷。
(稻梁菽。
麥黍稷。
類各不一總名百谷)與地牽連緣重由是身漸堅重。
足不離地。
然地分無情食之尚難升舉。
況身分有情服之甯得解脫。
是知不服者自然能脫。
乃為可教機矣。
二教以深斷。
必使身心于諸衆生若身身分。
身心二途不服不食。
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既斷殺緣應令進斷殺業。
故雲必使。
謂定要令其如此決不容犯也。
身心指此人之身心。
衆生指有情之衆生。
若身者或害其全身。
身分者或壞其支體。
取其血肉等。
于此皆不容有犯也。
身心二途者。
言衆生身及身分皆身心行殺之途。
不服不食者。
不惟身無殺業即心之殺念亦無。
殺念既無無容更斷。
亦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之意。
如此則在入塵勞無複牽連。
乘願彌綸得大自在。
故雲真解脫者。
(問。
此真解脫與上真脫何異。
答。
前是離世而脫。
此是即世而脫。
固不同也)而雲我說者顯其決定無虛。
以日可令冷。
月可令熱。
佛說無有異故。
确定解脫得失竟。
四結判依違邪正。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釋義準上。
殺戒竟。
三盜戒(正脈雲。
此之偷盜非隻竊人之物。
但言行詐異詃或恐動。
乃至一念希取利養者皆是也)四。
一首陳持犯利害。
二預辨妖佛教儀。
三确定三昧真似。
四結判依違邪正。
初二。
一斷偷必出生死。
二不斷必落邪道。
初。
阿難。
又複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偷。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菩薩之行利物忘軀。
惡事向自己。
好事與他人。
設或偷心不除未免損人利己。
違菩薩行。
故雖已斷淫殺務令其心不偷。
不言身者。
以心且不動何況身臨盜事。
自應永斷。
不斷偷則往複徴償。
續諸生死。
不偷故不随也。
二不斷必落邪道。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偷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偷必落邪道。
上品精靈。
中品妖魅。
下品邪人。
諸魅所著。
○彼等群邪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初明不出塵。
正當修三昧時境觀相應塵勞無所由起。
故雲本出。
若乃偷心不除不過如石壓草。
理觀稍虧觸境便起。
八萬塵勞相因而熾。
如昔有比丘聞蓮華香生染。
他神呵雲。
何以偷香。
以着香故結使皆起。
是知塵勞不可出也。
○縱有下預防謬辨。
(恐謬辨雲。
多智之人了知塵勞本空。
禅定現前彈指可超無學。
雖不斷偷塵勞莫系。
時節既至要出便出。
何言不可出耶。
無恥禅流往往以此飾非。
故如來仍以縱有多智等防之)。
邪道潛取以偷心為堕緣。
邪通詃世非禅智不能發。
今以禅智助偷必當堕落其類。
上品精靈者盜日月之精華。
竊天地之靈秀。
附山托水惑人祭祀。
邪神類也。
中品妖魅者盜人物之津液。
竊山林之氣潤。
為魍為魉伺便作孽。
邪鬼類也。
下品邪人者賦性險曲。
居心邪僻。
諸魅所著者為精靈之所附。
被妖魅之所迷。
妄言欺世異行惑俗外道類也。
此等亦由禅智盜業互相勝劣而感上中下異。
○彼等下成慢不歸。
前前後後展轉相着。
後後前前展轉稱師。
故曰彼等群邪亦有徒衆。
被着增邪不自覺知。
端坐受供居然如佛。
故雲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首陳持犯利害竟。
二預辨妖佛教儀二。
一妖教詃世滋貪。
二佛教舍身斷偷。
初三。
一正明妖教。
二預防問難。
三痛斥其非。
初。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
潛匿奸欺稱善知識。
各自謂己得上人法。
詃惑無識恐令失心。
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滅後末法佛法陵夷時也。
佛法陵夷妖邪得便故多熾盛世間。
潛匿暗藏也。
奸欺淫诳也。
如想魔文雲。
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祥變異。
即潛匿奸欺也。
信其教化搖蕩其心。
故于彼稱善知識。
此邪徒妄稱也。
其徒既以知識見稱而彼即以菩薩自居。
故各自謂己得上人法。
上人即是菩薩。
以居聲聞上故。
此邪師自負也。
無識者世間愚迷。
詃惑者赫詐誘亂。
如想魔文雲。
或言如來某處出世。
或言劫火。
或說刀兵。
即詃惑無識也。
恐令失心者。
謂驚恐前人令其失于本心。
亡其正見。
聞某處佛出則求其誘引。
聞劫火刀兵則望其救濟。
傾财供奉甘心不惜。
故令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此正所謂呼諸魍魉請祈福祐。
豈知夫果是真實終不能免哉。
二預防問難。
(恐有難雲。
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既屬妖教所緻佛教自應嚴禁。
何故如來已向亦教比丘循方乞食。
豈非令其所過之處其家耗散耶。
故世尊以我教比丘等防之)。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
令其舍貪成菩提道。
循方乞食者。
謂無論精粗但順其方之所有乞而食之。
趣得支身。
不妄求。
不多求。
離四邪命。
故雲舍貪。
然貪為煩惱根本。
根本既舍而枝末不生。
煩惱既離而菩提可成。
佛教令其如此豈妖教耗世恣貪者所可拟哉。
三痛斥其非。
諸比丘等不自熟食。
寄于殘生。
旅泊三界。
示一往還。
去已無返。
○雲何賊人假我衣服。
裨販如來造種種業。
皆言佛法。
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
○由是疑誤無量衆生堕無間獄。
初承前顯正。
言如我上說比丘所以不自熟食者。
乃為成道業寄托最後之身。
最後之身修道惟餘半世。
故雲殘生。
既惟殘生住世不久。
故雲旅泊三界。
正脈雲。
陸宿曰旅。
水宿曰泊。
言其在三界中如過客寄宿旅泊。
尚何心于食哉。
既無心于食而又乞食者。
示此來人間乃一往而還之身。
為斷欲界殘思尚需抟食資養。
若殘思已盡去已再不複返。
是則乞食一事亦出于不得已耳。
○雲何下斥僞顯非。
賊人者指出家邪宗。
以能賊害佛法故也。
假我衣服者謂身着佛制袈裟。
裨販如來者謂裨販如來法度。
裨助也。
謂着衣以助販也。
良以不着佛衣不能取信于人。
販法為難故。
造種種業者。
謂詭言異行詃惑人心無所不至故。
皆言佛法者自謂佛法應爾。
此正裨販如來非法說法也。
至于正信出家。
具戒比丘。
遵守佛制。
乞食舍貪。
而卻非毀。
以為拘泥小節是小乘道。
此又障礙正修法說非法也。
首言雲何者乃是痛斥之語。
意言比丘乞食尚出于不得已。
乃雲何竟有此等賊人。
無間地獄蓋為若輩而設。
○由是下示以誤他。
謂由是法說非法疑惑無量衆生毀正為邪。
由是非法說法誤賺無量衆生執邪為正。
弟子與師同為斷滅佛種。
舍此身已俱應堕無間獄。
所謂一盲引衆盲相牽入火坑者此耳。
妖教詃世恣貪竟。
二佛教舍身斷偷二。
一教以舍身酬債。
二教以斷偷成化。
初。
若我滅後。
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
能于如來形像之前。
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長揖世間永脫諸漏。
雖未即明無上覺路。
是人于法已決定心。
○若不為此舍身微因。
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
如我馬麥正等無。
初能舍債畢。
佛世之人慧深障淺。
或可舍身。
或可不舍。
故特約滅後言之。
其有比丘等指宜修舍行人也。
發心者發大乘心。
決定者決定不移。
修三摩地者修習耳根圓通。
以能遙契如來無上菩提清淨涅槃故也。
梵網雲。
若見新學菩薩應為說一切苦行。
燒身燒臂燒指。
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
故知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者宜先修舍行。
必在形像前者為供養佛故。
亦為仗承佛力銷宿障故。
又為求佛證明除現執故。
執障輕者則身然一燈。
執障重者則燒一指節。
(謂指頭之一節也)執障居中者則爇一香炷。
大約然燈燒指燒香皆以自己執障輕重而為多少。
務期銷斷而已。
設或不能銷斷。
雖盡燒全身而以供佛佛亦不受。
徒受極苦空無所益。
若更為邀名求利是謂重增盜貪則罪惡益甚矣。
我說者顯蒙佛親印應不虛也。
無始宿債一時酬畢者。
謂從于無始以至今生。
所有宿債未及酬者。
皆仗佛力加持一時酬畢。
以其是真精進真法供養諸如來故。
此約銷障言之。
我執盡則見思永斷。
故雲長揖世間。
長揖謂永辭也。
法執盡則無明亦亡。
故曰永脫諸漏。
永脫兼五住也。
此約盡執言之。
然雖曰銷障猶仗佛加。
雖曰盡執唯是體空。
以未能發妙耳門未得即明無上覺路。
以無上覺路如五十五位乃圓通以後事故。
是人于法已決定心者。
謂自覺障盡執空于諸圓通法門信知必得。
決定無疑心也。
○若不下不舍必酬。
不為者謂執我我所。
不能舍身作供。
不得佛力加持。
而言微因者謂對果說因。
因則微矣。
以能頓銷宿障。
得決定心為最大故。
縱得無為還生人中酬債者。
以宿障未盡銷故。
恐有不信故自引往事作證(按興起經。
昔舍衛國毗蘭邑阿耆達王請佛與五百比丘。
三月供齋。
時有魔惑王心入宮耽荒五欲。
供六日止。
又值邑内饑馑乞食不得。
時有馬師。
減馬麥半供佛及僧。
至九十日王乃醒悟。
向佛求忏。
舍利詢緣。
佛言過去毗婆屍佛時有王請佛及僧。
佛僧食已為病比丘請一分食過梵志山。
梵志聞香诟曰。
此髡頭沙門應食馬麥。
何與甘馔。
所教五百童子亦如是說。
爾時梵志者今我身是。
五百童子者今五百羅漢是。
然此但因宿诟佛僧尚不免報。
何況盜他财物。
侵彼身分。
自應酬債。
要知化佛不屬業生。
真佛離諸根量。
喚誰受報。
蓋為造業衆生示有果報。
令生恐懼。
故今引之以證宿債必酬。
抑亦因此以見舍行之不可不修也)。
二教以斷偷成化。
汝教世人。
修三摩地後斷偷盜。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若不舍身終還宿債。
故敕以教世斷偷。
以斷偷則無債可酬。
無庸舍身矣。
言後斷者顯淫為定障。
殺乃違慈。
應先斷故。
是名等者。
顯如是教化乃合如來清淨軌則。
而化道得成。
預辨妖佛教儀竟。
三确定三昧真似二。
一不斷終屬似定。
二斷偷乃稱真實。
初。
是故阿難。
若不斷偷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滿。
縱經塵劫終無平複。
承上呼名可知。
不斷偷而修禅終屬似定。
恐猶未明故以喻顯。
譬如有人喻帶偷修禅之人。
卮酒器。
漏卮喻帶偷之心。
水喻禅定理水。
以禅定理水入于帶偷心中望其成就圓通。
如以水灌漏卮欲求其滿相似。
随灌随漏塵劫終無平複。
喻随定随散禅定終不能成。
所謂似三昧而非真三昧也。
二斷偷乃稱真實。
若諸比丘。
衣缽之餘分寸不畜。
乞食餘分施餓衆生。
于大集會合掌禮衆。
有人捶詈同于稱贊。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
身肉骨血與衆生共。
○不将如來不了義說回為己解。
以誤初學。
○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初遇可教機。
若諸比丘者謂若于末世有諸比丘也。
三衣具缽誠不可少。
設有餘者。
雖分寸之微亦不畜積。
如是之人必不盜他衣物。
循方乞食趣得支身。
設有餘分盡施饑餓衆生。
如是之人必不盜他食物。
常于大集會中合掌禮拜四衆。
以深證實相平等人皆是佛。
如是之人必不損人利己。
有人嫌其煩渎捶打罵詈歡喜領受。
同于稱贊。
以深達怨親一緻榮辱無關。
如是之人必不為己傷他。
此等皆可教之機也。
○必使下教令深修。
遇如是機應教深修。
故雲必使身心等。
二俱捐舍者。
但是為利衆生不惜勞苦。
如華嚴行願品雲。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也。
身肉二句乃究極而進教之。
言不惟二俱捐舍不惜勞苦。
要必使身肉骨血發願與衆生共之。
果能如此豈複有為自身而起盜事。
為自心而萌盜念者哉。
○不将下預防問難。
(恐有問雲。
大乘制心身行似乎無礙。
小乘制身心動抑又何妨。
若必令身心俱捐未免執法太嚴。
恐失接引。
故世尊以不将等防之)言大小兩乘。
身心偏制皆為不了義教。
若以此回護過犯為自己解釋。
恐初學信以為真反以誤彼。
故示以不将。
謂不可将不了義教回為己解。
以誤初學人也。
○末二句許得真定。
佛印者顯不虛故。
身心俱捐盜業不興。
一念純真即圓通體。
以是而修名真三昧。
佛印其得者良有以耳。
确定三昧真似竟。
四結依依違邪正。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上明盜戒竟。
四妄戒(正脈雲。
妄語有二。
發言不實為小妄語。
妄稱證果為大妄語。
此中所斷者大妄語也)四。
一首陳妄語之害。
二預辨如來教儀。
三确定證果能否。
四結判依違邪正。
初(前三戒皆雙陳持犯利害。
此中不言持利者有二義。
一為避重繁故。
二準上可知故)三。
一蹑前标害。
二列釋言意。
三結指斷善。
初。
阿難。
如是世界六道衆生。
雖則身心無殺盜淫。
三行已圓。
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
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如是者。
總指前三已斷淫殺盜者。
未了生死總屬世界中人。
或從天道發心。
或從人道發心等。
故雲六道衆生。
身心無殺則慈行成就。
身心無淫則梵行成就。
身心無盜則舍行成就。
故曰三行已圓。
前皆許其出離生死。
此欲奪之故置雖則等言。
若大妄語等即奪其不出生死。
三摩不清淨者以猶有貪供心故。
貪久則癡愛日甚。
妄久則邪見潛生。
魔得其便。
飛精附體。
故緻成愛見魔。
既已成魔不自覺知。
生同醉夢。
死從淪溺。
雖諸佛出世亦難相救。
永沉生死求出無期。
故雲失如來種。
二列釋言意。
所謂未得謂得。
未證言證。
或求世間尊勝第一。
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道。
辟支佛乘。
十地地前諸位菩薩。
○求彼禮忏。
貪其供養。
初别列其言。
所謂者指釋之詞。
謂指下所列。
釋上大妄語也。
言所謂大妄語者其語雲何。
即如未得謂得等是。
未得謂得者。
謂未得菩提自謂已得菩提。
未證言證者。
謂未證涅槃自言已證涅槃。
後雲況複法王如何妄竊乃痛斥乎此。
或求世間等者。
謂或複有人不敢以菩提涅槃妄稱。
但求世間尊為殊勝第一。
以是之故謂彼現前人言也。
其言雲何。
謂初于凡夫人中但見初果為上故自謂已得須陀洹果。
次于須陀洹中又見二果為上故自謂已得斯陀含果。
次于斯陀含中又見三果為上故自謂已得阿那含果。
次于阿那含中又見四果為上故自謂已得阿羅漢道。
次于阿羅漢中又見緣覺獨覺為上故自謂已得辟支佛乘。
後于小乘之中又見大乘為上故自謂已得十地聖人及地前三賢諸位菩薩。
後雲雲何自稱得上人法蓋指斥乎此。
○末二句總釋其意。
言此人必作如是等大妄語者。
蓋為求彼前人向自禮拜忏悔。
以便乘隙開示貪其供養。
據此則不惟妄語亦兼偷盜。
故下文名之為一颠迦也。
三結指斷善。
是一颠迦銷滅佛種。
○如人以刀斷多羅木。
○佛記是人永殒善根。
無複知見。
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初正指斷善。
口作妄語。
意貪供養。
妄罪兼盜永失善根。
故雲是一颠迦。
一颠迦亦雲一闡提。
此翻斷善根人也。
善根既斷成佛無分。
故雲銷滅佛種。
○如人句借喻以明。
南印土建那補羅國北有多羅林。
三十餘裡。
樹葉長廣光潤。
諸國書寫莫不采用。
其樹若以刀斷不複再生。
今取之以喻斷善根人銷滅佛種也。
○佛記下以法貼合。
必言佛記者顯決定無異故。
永殒善根無複正知正見。
此正所謂銷滅佛種。
合上斷多羅木也。
沈三苦海者。
沉淪三界生死。
縱有禅智鹹資魔業。
故雲不成三昧。
首陳妄語之害竟。
二預辨如來教儀(不辨魔教等者。
以正教既明自不惑于魔等教矣)四。
一佛敕兩乘密化。
二如敕攝生不洩。
三防問就便結斥。
四教以斷妄成化。
初。
我滅度後。
敕諸菩薩及阿羅漢。
應身生彼末法之中。
作種種形。
度諸輪轉。
佛滅度後魔強法弱。
故敕菩薩羅漢應身生彼。
挽末法而扶正教。
摧邪宗而救衆生也。
作種種形者随類現化。
度諸輪轉者令出生死。
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說法也。
二如敕攝生不洩。
或作沙門。
白衣居士。
人王宰官。
童男童女。
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
○與其同事稱贊佛乘。
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終不自言。
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洩佛密因輕言末學。
初雙現順逆。
或作等即如佛所敕作種種形也。
沙門謂出家二衆。
白衣謂在家二衆。
居士乃至童女俱如三十二應中說。
此順行也。
淫女寡婦如登伽母女類。
奸偷屠販如鴦崛魔羅類。
此逆行也。
○與其下同事攝化。
同事者四攝中一。
謂逆順染淨等事皆與之同故。
正脈雲。
若同其類而不同其事。
則矯拂其心不相順從故。
假與同事意在得其歡心。
以便與之稱贊佛乘。
化其離邪定聚超不定聚成正定聚。
故曰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終不下不自洩言。
若自言真是菩薩真阿羅漢者。
必當洩露佛所密敕因由。
以輕言與末世學者如此則有二失。
一令妄想求加不務真修。
二令高推聖境自生鈍置。
由此所以不自言也。
三防問就便結斥。
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雲何是人惑亂衆生成大妄語。
初防問。
(恐有問雲。
應化聖賢。
垂教作則。
既不自洩以何方便啟後世信耶。
故世尊以此防之)言應化聖賢欲啟後世信者。
唯除命終之際。
然亦不可明明顯示。
但于陰密之中有所遺付可耳。
如豐幹饒舌。
杜順示偈之類。
○雲何下結斥。
言既惟許命終。
且是陰付。
雲何是人未至命終之際便乃公然自稱。
真為惑亂衆生成大妄語。
阿鼻極苦不旋踵而至矣。
四教以斷妄成化。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複斷除諸大妄語。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言佛敕兩乘如是。
汝教世人之修三摩地者。
于既斷前三之後仍複斷大妄語。
乃合如來清淨明誨。
次前為第四也。
預辨如來教儀竟。
三确定證果能否二。
一不斷不能證果。
二斷妄乃能成就。
初。
是故阿難。
若不斷其大妄語者。
如刻人糞為栴檀形。
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
于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
雲何自稱得上人法。
譬如窮人妄号帝王。
自取誅滅。
況複法王。
如何妄竊。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求佛菩提。
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初喻明不能。
修禅乃欲成菩提。
不斷妄乃罪惡之身。
以罪惡之身修禅而欲成菩提。
因果不類。
故以刻人糞為栴檀喻之。
形像雖似栴檀。
氣味其實臭惡。
故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喻帶妄修禅之人外貌雖似法侶。
内惑實同魔隊。
故欲求證果斷不能也。
○我教下痛斥其罪。
佛意正以不斷妄語不成菩提。
故自昔華嚴以來。
已向教諸比丘以直心為道場。
如華嚴雲。
菩提妙法樹。
生于直心地。
淨名雲。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前雲十方如來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
皆以直心等。
凡此者皆是以直心為道場義也。
四威儀即行住坐卧。
一切行即兩乘行門。
言比丘遵。
我所教。
于行住坐卧之中兩乘行門之内有則言有。
無則言無。
尚無絲毫虛假。
雲何是人乃故違佛敕。
自稱得須陀洹等諸上人法。
其罪惡可勝言哉。
譬如窮人等乃借喻以顯其罪也。
三摩未成。
性德未顯。
故以窮人喻之。
性德未顯。
自稱賢聖。
故以妄号帝王喻之。
妄号帝王自取誅身滅門之禍。
喻自稱賢聖自取阿鼻。
喪法身斷善法也。
況複二句乃以輕況重之意。
言三乘賢聖尚不可盜竊其名。
況複菩提涅槃乃出世法王之位。
如何未得謂得。
未證言證。
而妄竊其名。
其罪惡益甚可知。
○因地下結示不能。
言自稱上人妄竊法王全是虛妄故曰因地不真。
前雲心言直故如是乃至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今既因地不真自然果招纡曲。
如本期成佛而乃流入魔外。
生遭王法死堕地獄。
非纡曲而何哉。
如是之人欲求菩提終不能及。
故曰如噬臍人。
噬謂以口咬也。
口臍相遠欲噬莫及。
喻因妄果真欲證終不能也。
縱佛出世亦難接引。
故曰欲誰成就。
不斷不能證果竟。
二斷妄乃能成就。
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
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心如直弦者。
謂心之直如弦之直也。
夫心為四儀之主。
心如直弦則四威儀中一切行門皆悉真實。
所謂永無諸委曲相也。
入三摩地永無魔事者。
魔行險邪。
今心直行真魔不得便故。
成就菩薩無上知覺者謂魔不能擾。
成就菩薩圓通心也。
正脈雲。
菩薩無上知覺即圓通真因地心。
然以因定果亦是無上菩提。
确定證果能否竟。
四結判依違邪正。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如我所說者。
謂末世之人若有如我所說三戒之後複教斷妄者。
即名佛說。
當急從之。
不如此說者。
如言既斷前三妄語可以不斷。
或言禅智現前妄語似應無礙者。
即波旬說。
宜深絕之。
此如來欲令阿難将如來語傳示末法。
保護真修。
令天魔不得其便也。
别明持戒竟。
楞嚴經指掌疏卷六
(恐謬辨雲。
多智之人了知殺性本空。
禅定得力殺過即能現前。
似無關于塵勞。
聰明長者。
作家居士。
吃得肉已飽來尋僧說禅者類多此計。
故如來亦以縱有多智等防之)神道血食以殺業為堕緣。
神通福德以禅智為生因。
今以禅智助殺故必當堕落神道。
上品之人禅智勝于殺業。
神通既大福德又勝故為大力之鬼。
對下中品。
應是天行藥叉及諸鬼主。
如嶽神琰魔之類。
中品之人禅智與殺業正等。
神通福德既次于上。
故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
飛行即是空行。
鬼帥即是鬼主将佐。
如山林城隍及牛頭獄卒之類。
下品之人禅智劣于殺業。
神通既微福德亦劣故為地行羅刹。
如彼啖人精氣食人血肉及諸疠鬼魇鬼魅鬼魃鬼等皆是也。
○彼諸下成慢不歸。
神通惑人殺生奉祀。
貪求靈驗傾心歸依。
故彼亦有徒衆預知休咎所言必應。
不自忖量謬起佛慢。
故雲各各自謂成佛上道。
每見世之邪宗自稱證果。
恬不知懼。
其亦鬼力使欤。
首陳持犯利害竟。
二預辨鬼佛教儀二。
一鬼教食肉無礙。
二佛教斷殺成定。
初三。
一正明鬼教。
二預防問難。
三痛斥其非。
初。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
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佛滅法末世衰道微時也。
世衰道微人多索隐行怪故鬼神熾盛。
或托廟祀顯靈。
或附人身現異。
如世之淫祀靈巫何莫非鬼神所作使也。
自言食肉者令人殺生奉祀。
以恣饕餮。
且言得菩提路。
令人仿行堕鬼以援黨與。
諺雲酒肉穿腸過。
佛在心頭坐。
真鬼語也。
二預問難。
阿難。
我令比丘食五淨肉。
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
○汝婆羅門地多蒸濕。
加以砂石草菜不生。
我以大悲神力所加。
初防許食淨肉難。
(恐有難雲。
食肉既是鬼教。
佛教自應嚴戒。
何故如來亦許比丘食。
五淨肉。
故世尊以化生無命防之)淨肉者。
除人蛇象馬驢狗獅狐豬猴。
餘者不見不聞不疑為我殺者。
為三淨肉。
再加鳥殘自死。
為五淨肉。
昔于權教許食。
防意以令食淨肉者。
由此非是真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識暖息三。
連持色心以為命根。
但如機關木人殺且無礙。
食之又何傷乎。
○汝婆下防不化谷菜難。
(恐又難雲。
既是如來神力何不化為谷菜。
而乃化為淨肉。
反令後之食肉者得以借口。
豈慈悲者之所為耶。
故世尊以地多不生防之)灌頂雲。
西域五天通稱婆羅門國。
以是劫初光音天下生之處。
其人皆屬淨裔。
故依之名國。
今言汝婆羅門猶言你們婆羅門國也。
又汝者除己之言。
謂佛是示生非關淨裔。
若不揀除恐生彼類慢故。
又如來之身非雜食身。
顯化肉獨為彼故。
蒸謂過炕。
濕謂過潤。
其地亦有不爾故但雲多。
加以砂石者。
謂不惟多蒸多濕兼之多砂多石。
由此四緣所以草菜不生。
防意以設化谷草及于菜蔬。
反生疑怪而不敢食。
以反常故。
緣是佛以大悲憐愍。
神力加持。
随其地之所出而現化之。
預防問難竟。
三痛斥其非。
因大慈悲假名為肉。
汝得其味。
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衆生肉名為釋子。
○汝等當知。
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刹。
報終必沉生死苦海。
非佛弟子。
○如是之人。
相殺相吞相食未已。
雲何是人得出三界。
初承上痛斥。
言據上所說彼淨肉者。
乃是因我慈悲化現本無命根。
假名為肉。
不過令汝婆羅門國暫得其味以濟饑馑。
非常法也。
既非常法但凡有谷菜處即不可行。
況複如來滅後誰為現化。
奈之何如來滅度之後乃竟有食衆生肉仍自名為釋子。
服佛之服。
壞佛之教。
所謂師子身中蟲還食師子肉者是也。
○汝等下令知必堕。
教以汝等當知者。
欲其将如來語傳示末世急為救正也。
言此食肉之人。
謾說不得心開縱使工夫現前暫得心開。
亦不過似三摩地非得真實正受。
良以殺貪不除皆為現世羅刹。
報盡壽終必沉生死苦海。
永為鬼類非佛弟子。
以不能超出三界故也。
○如是下示以堕故。
(恐有問雲。
彼既自名釋子。
佛種已納識田。
倘遇超脫仍為佛子。
何言必沉生死非佛弟子。
得[母]絕人太甚耶。
故世尊以相殺相吞等示之)言是人與諸衆生互相傷殺。
互相吞啖。
如前雲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
死死生生。
互來相啖是也。
相食未已者酬償不休。
雲何出界者決言其不能出耳。
是知所謂非佛弟子者實彼自絕。
與佛何與哉。
鬼教食肉無礙竟。
二佛教斷殺成定。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雖已先斷心淫。
若殺業不除終屬似定。
故教次斷殺生。
餘俱準上。
預辨鬼佛教儀竟。
三确定解脫得失二。
一不斷解脫必失。
二斷殺解脫乃得。
初。
是故阿難。
若不斷殺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自塞其耳。
高聲大叫求人不聞。
此則名為欲隐彌露。
○清淨比丘。
及諸菩薩。
于岐路行不蹋生草。
況以手拔。
雲何大悲。
取諸衆生血肉充食。
初喻顯必失承上佛教斷殺之故。
重呼當機而再告之。
不斷殺而修禅不得解脫。
以喻明之當自見矣。
譬如有人喻帶殺修禅人也。
自塞其耳者謂用手塞耳以避聲擾。
喻修禅治心以避塵勞相侵也。
高聲大叫偏能聒耳。
喻殺業不除塵勞偏能熏心。
既自聒耳。
恐被人聞。
更來擾亂故欲求人不聞。
喻塵勞熏心恐被無常煞鬼所侵欲求解脫也。
要知塞耳高叫不能令人不聞。
故為欲隐彌露。
喻修禅帶殺不能令無常不侵。
是為求靜愈亂。
據此則不斷殺生解脫不得信矣。
○清淨下預防謬問。
(恐有問雲。
殺生違慈固應嚴斷。
若但取其血肉似無傷于大悲。
雲何前于淨肉亦俱遮耶。
故世尊以清淨比丘等防之)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指兩乘持戒人也。
岐路者分岐小路。
小路人稀青草易生。
清淨兩乘者。
行之尚自留心不忍踐蹋。
況夫用手拔除益知不可。
是故壞鬼神村四分所制。
刈草斫樹涅槃亦诃。
不惟佛教。
即孔門弟子亦有啟蟄不殺。
方長不折者。
豈非以其有傷天和而欲避之耶。
是知持禁戒人生草尚不忍殺。
雲何有大悲者乃忍取諸衆生血肉充食。
雖不自殺亦能為殺者作因。
宜急斷之勿自疑誤。
二斷殺解脫乃得二。
一遇可教機。
二教以深斷。
初。
若諸比丘。
不服東方絲綿絹帛。
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
如是比丘于世真脫。
酬還宿債不遊三界。
○何以故。
服其身分皆為彼緣。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離地。
初斷緣得脫。
(服絲食乳皆為殺緣。
以取用過分展轉能緻殺故)服絲食乳大乘或開。
故單約比丘言之。
如後建立道場作供務用酥密。
懸幡豈非絲綿。
要在心絕殺機則庶幾可耳。
服字有二義。
一服着如絲綿等。
二服食如乳酪等。
不服者以是殺緣故也。
絲縷綿絮缯絹紬帛多出震旦諸國。
故曰東方。
養蠶煮繭害物傷慈而成。
皮靴革履襖裘褐毳多出印土諸國。
故雲此土。
剝皮伐毛損生戕悲所緻。
乳謂牛乳。
治之成酪。
再治成酥。
至極則名醍醐。
此雖不至殺生過取亦能傷牛。
況夫奪犢之食以資己身。
豈慈悲者之所宜乎。
是故比丘于上絲綿等皆不服着。
于此乳酪等亦不服食。
如是比丘必是子縛已斷。
故雲于世真脫。
雖存果縛不過酬還宿債。
殘質既盡無複續生。
故雲不遊三界。
是可見殺緣之當斷矣。
○何以下徴釋引證。
徴意以但斷殺緣于世真脫。
事在難信也。
釋中言絲綿絹帛等。
雖非全身亦其身之少分。
服着服食皆能為彼作牽連之緣。
由此不能超脫彼類。
引證中如劫初之人體有飛光足若蹑雲。
因食地肥不能升舉。
後漸食其地中百谷。
(稻梁菽。
麥黍稷。
類各不一總名百谷)與地牽連緣重由是身漸堅重。
足不離地。
然地分無情食之尚難升舉。
況身分有情服之甯得解脫。
是知不服者自然能脫。
乃為可教機矣。
二教以深斷。
必使身心于諸衆生若身身分。
身心二途不服不食。
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既斷殺緣應令進斷殺業。
故雲必使。
謂定要令其如此決不容犯也。
身心指此人之身心。
衆生指有情之衆生。
若身者或害其全身。
身分者或壞其支體。
取其血肉等。
于此皆不容有犯也。
身心二途者。
言衆生身及身分皆身心行殺之途。
不服不食者。
不惟身無殺業即心之殺念亦無。
殺念既無無容更斷。
亦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之意。
如此則在入塵勞無複牽連。
乘願彌綸得大自在。
故雲真解脫者。
(問。
此真解脫與上真脫何異。
答。
前是離世而脫。
此是即世而脫。
固不同也)而雲我說者顯其決定無虛。
以日可令冷。
月可令熱。
佛說無有異故。
确定解脫得失竟。
四結判依違邪正。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釋義準上。
殺戒竟。
三盜戒(正脈雲。
此之偷盜非隻竊人之物。
但言行詐異詃或恐動。
乃至一念希取利養者皆是也)四。
一首陳持犯利害。
二預辨妖佛教儀。
三确定三昧真似。
四結判依違邪正。
初二。
一斷偷必出生死。
二不斷必落邪道。
初。
阿難。
又複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偷。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菩薩之行利物忘軀。
惡事向自己。
好事與他人。
設或偷心不除未免損人利己。
違菩薩行。
故雖已斷淫殺務令其心不偷。
不言身者。
以心且不動何況身臨盜事。
自應永斷。
不斷偷則往複徴償。
續諸生死。
不偷故不随也。
二不斷必落邪道。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偷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偷必落邪道。
上品精靈。
中品妖魅。
下品邪人。
諸魅所著。
○彼等群邪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初明不出塵。
正當修三昧時境觀相應塵勞無所由起。
故雲本出。
若乃偷心不除不過如石壓草。
理觀稍虧觸境便起。
八萬塵勞相因而熾。
如昔有比丘聞蓮華香生染。
他神呵雲。
何以偷香。
以着香故結使皆起。
是知塵勞不可出也。
○縱有下預防謬辨。
(恐謬辨雲。
多智之人了知塵勞本空。
禅定現前彈指可超無學。
雖不斷偷塵勞莫系。
時節既至要出便出。
何言不可出耶。
無恥禅流往往以此飾非。
故如來仍以縱有多智等防之)。
邪道潛取以偷心為堕緣。
邪通詃世非禅智不能發。
今以禅智助偷必當堕落其類。
上品精靈者盜日月之精華。
竊天地之靈秀。
附山托水惑人祭祀。
邪神類也。
中品妖魅者盜人物之津液。
竊山林之氣潤。
為魍為魉伺便作孽。
邪鬼類也。
下品邪人者賦性險曲。
居心邪僻。
諸魅所著者為精靈之所附。
被妖魅之所迷。
妄言欺世異行惑俗外道類也。
此等亦由禅智盜業互相勝劣而感上中下異。
○彼等下成慢不歸。
前前後後展轉相着。
後後前前展轉稱師。
故曰彼等群邪亦有徒衆。
被着增邪不自覺知。
端坐受供居然如佛。
故雲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首陳持犯利害竟。
二預辨妖佛教儀二。
一妖教詃世滋貪。
二佛教舍身斷偷。
初三。
一正明妖教。
二預防問難。
三痛斥其非。
初。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
潛匿奸欺稱善知識。
各自謂己得上人法。
詃惑無識恐令失心。
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滅後末法佛法陵夷時也。
佛法陵夷妖邪得便故多熾盛世間。
潛匿暗藏也。
奸欺淫诳也。
如想魔文雲。
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祥變異。
即潛匿奸欺也。
信其教化搖蕩其心。
故于彼稱善知識。
此邪徒妄稱也。
其徒既以知識見稱而彼即以菩薩自居。
故各自謂己得上人法。
上人即是菩薩。
以居聲聞上故。
此邪師自負也。
無識者世間愚迷。
詃惑者赫詐誘亂。
如想魔文雲。
或言如來某處出世。
或言劫火。
或說刀兵。
即詃惑無識也。
恐令失心者。
謂驚恐前人令其失于本心。
亡其正見。
聞某處佛出則求其誘引。
聞劫火刀兵則望其救濟。
傾财供奉甘心不惜。
故令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此正所謂呼諸魍魉請祈福祐。
豈知夫果是真實終不能免哉。
二預防問難。
(恐有難雲。
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既屬妖教所緻佛教自應嚴禁。
何故如來已向亦教比丘循方乞食。
豈非令其所過之處其家耗散耶。
故世尊以我教比丘等防之)。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
令其舍貪成菩提道。
循方乞食者。
謂無論精粗但順其方之所有乞而食之。
趣得支身。
不妄求。
不多求。
離四邪命。
故雲舍貪。
然貪為煩惱根本。
根本既舍而枝末不生。
煩惱既離而菩提可成。
佛教令其如此豈妖教耗世恣貪者所可拟哉。
三痛斥其非。
諸比丘等不自熟食。
寄于殘生。
旅泊三界。
示一往還。
去已無返。
○雲何賊人假我衣服。
裨販如來造種種業。
皆言佛法。
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
○由是疑誤無量衆生堕無間獄。
初承前顯正。
言如我上說比丘所以不自熟食者。
乃為成道業寄托最後之身。
最後之身修道惟餘半世。
故雲殘生。
既惟殘生住世不久。
故雲旅泊三界。
正脈雲。
陸宿曰旅。
水宿曰泊。
言其在三界中如過客寄宿旅泊。
尚何心于食哉。
既無心于食而又乞食者。
示此來人間乃一往而還之身。
為斷欲界殘思尚需抟食資養。
若殘思已盡去已再不複返。
是則乞食一事亦出于不得已耳。
○雲何下斥僞顯非。
賊人者指出家邪宗。
以能賊害佛法故也。
假我衣服者謂身着佛制袈裟。
裨販如來者謂裨販如來法度。
裨助也。
謂着衣以助販也。
良以不着佛衣不能取信于人。
販法為難故。
造種種業者。
謂詭言異行詃惑人心無所不至故。
皆言佛法者自謂佛法應爾。
此正裨販如來非法說法也。
至于正信出家。
具戒比丘。
遵守佛制。
乞食舍貪。
而卻非毀。
以為拘泥小節是小乘道。
此又障礙正修法說非法也。
首言雲何者乃是痛斥之語。
意言比丘乞食尚出于不得已。
乃雲何竟有此等賊人。
無間地獄蓋為若輩而設。
○由是下示以誤他。
謂由是法說非法疑惑無量衆生毀正為邪。
由是非法說法誤賺無量衆生執邪為正。
弟子與師同為斷滅佛種。
舍此身已俱應堕無間獄。
所謂一盲引衆盲相牽入火坑者此耳。
妖教詃世恣貪竟。
二佛教舍身斷偷二。
一教以舍身酬債。
二教以斷偷成化。
初。
若我滅後。
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
能于如來形像之前。
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長揖世間永脫諸漏。
雖未即明無上覺路。
是人于法已決定心。
○若不為此舍身微因。
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
如我馬麥正等無。
初能舍債畢。
佛世之人慧深障淺。
或可舍身。
或可不舍。
故特約滅後言之。
其有比丘等指宜修舍行人也。
發心者發大乘心。
決定者決定不移。
修三摩地者修習耳根圓通。
以能遙契如來無上菩提清淨涅槃故也。
梵網雲。
若見新學菩薩應為說一切苦行。
燒身燒臂燒指。
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
故知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者宜先修舍行。
必在形像前者為供養佛故。
亦為仗承佛力銷宿障故。
又為求佛證明除現執故。
執障輕者則身然一燈。
執障重者則燒一指節。
(謂指頭之一節也)執障居中者則爇一香炷。
大約然燈燒指燒香皆以自己執障輕重而為多少。
務期銷斷而已。
設或不能銷斷。
雖盡燒全身而以供佛佛亦不受。
徒受極苦空無所益。
若更為邀名求利是謂重增盜貪則罪惡益甚矣。
我說者顯蒙佛親印應不虛也。
無始宿債一時酬畢者。
謂從于無始以至今生。
所有宿債未及酬者。
皆仗佛力加持一時酬畢。
以其是真精進真法供養諸如來故。
此約銷障言之。
我執盡則見思永斷。
故雲長揖世間。
長揖謂永辭也。
法執盡則無明亦亡。
故曰永脫諸漏。
永脫兼五住也。
此約盡執言之。
然雖曰銷障猶仗佛加。
雖曰盡執唯是體空。
以未能發妙耳門未得即明無上覺路。
以無上覺路如五十五位乃圓通以後事故。
是人于法已決定心者。
謂自覺障盡執空于諸圓通法門信知必得。
決定無疑心也。
○若不下不舍必酬。
不為者謂執我我所。
不能舍身作供。
不得佛力加持。
而言微因者謂對果說因。
因則微矣。
以能頓銷宿障。
得決定心為最大故。
縱得無為還生人中酬債者。
以宿障未盡銷故。
恐有不信故自引往事作證(按興起經。
昔舍衛國毗蘭邑阿耆達王請佛與五百比丘。
三月供齋。
時有魔惑王心入宮耽荒五欲。
供六日止。
又值邑内饑馑乞食不得。
時有馬師。
減馬麥半供佛及僧。
至九十日王乃醒悟。
向佛求忏。
舍利詢緣。
佛言過去毗婆屍佛時有王請佛及僧。
佛僧食已為病比丘請一分食過梵志山。
梵志聞香诟曰。
此髡頭沙門應食馬麥。
何與甘馔。
所教五百童子亦如是說。
爾時梵志者今我身是。
五百童子者今五百羅漢是。
然此但因宿诟佛僧尚不免報。
何況盜他财物。
侵彼身分。
自應酬債。
要知化佛不屬業生。
真佛離諸根量。
喚誰受報。
蓋為造業衆生示有果報。
令生恐懼。
故今引之以證宿債必酬。
抑亦因此以見舍行之不可不修也)。
二教以斷偷成化。
汝教世人。
修三摩地後斷偷盜。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若不舍身終還宿債。
故敕以教世斷偷。
以斷偷則無債可酬。
無庸舍身矣。
言後斷者顯淫為定障。
殺乃違慈。
應先斷故。
是名等者。
顯如是教化乃合如來清淨軌則。
而化道得成。
預辨妖佛教儀竟。
三确定三昧真似二。
一不斷終屬似定。
二斷偷乃稱真實。
初。
是故阿難。
若不斷偷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滿。
縱經塵劫終無平複。
承上呼名可知。
不斷偷而修禅終屬似定。
恐猶未明故以喻顯。
譬如有人喻帶偷修禅之人。
卮酒器。
漏卮喻帶偷之心。
水喻禅定理水。
以禅定理水入于帶偷心中望其成就圓通。
如以水灌漏卮欲求其滿相似。
随灌随漏塵劫終無平複。
喻随定随散禅定終不能成。
所謂似三昧而非真三昧也。
二斷偷乃稱真實。
若諸比丘。
衣缽之餘分寸不畜。
乞食餘分施餓衆生。
于大集會合掌禮衆。
有人捶詈同于稱贊。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
身肉骨血與衆生共。
○不将如來不了義說回為己解。
以誤初學。
○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初遇可教機。
若諸比丘者謂若于末世有諸比丘也。
三衣具缽誠不可少。
設有餘者。
雖分寸之微亦不畜積。
如是之人必不盜他衣物。
循方乞食趣得支身。
設有餘分盡施饑餓衆生。
如是之人必不盜他食物。
常于大集會中合掌禮拜四衆。
以深證實相平等人皆是佛。
如是之人必不損人利己。
有人嫌其煩渎捶打罵詈歡喜領受。
同于稱贊。
以深達怨親一緻榮辱無關。
如是之人必不為己傷他。
此等皆可教之機也。
○必使下教令深修。
遇如是機應教深修。
故雲必使身心等。
二俱捐舍者。
但是為利衆生不惜勞苦。
如華嚴行願品雲。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也。
身肉二句乃究極而進教之。
言不惟二俱捐舍不惜勞苦。
要必使身肉骨血發願與衆生共之。
果能如此豈複有為自身而起盜事。
為自心而萌盜念者哉。
○不将下預防問難。
(恐有問雲。
大乘制心身行似乎無礙。
小乘制身心動抑又何妨。
若必令身心俱捐未免執法太嚴。
恐失接引。
故世尊以不将等防之)言大小兩乘。
身心偏制皆為不了義教。
若以此回護過犯為自己解釋。
恐初學信以為真反以誤彼。
故示以不将。
謂不可将不了義教回為己解。
以誤初學人也。
○末二句許得真定。
佛印者顯不虛故。
身心俱捐盜業不興。
一念純真即圓通體。
以是而修名真三昧。
佛印其得者良有以耳。
确定三昧真似竟。
四結依依違邪正。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上明盜戒竟。
四妄戒(正脈雲。
妄語有二。
發言不實為小妄語。
妄稱證果為大妄語。
此中所斷者大妄語也)四。
一首陳妄語之害。
二預辨如來教儀。
三确定證果能否。
四結判依違邪正。
初(前三戒皆雙陳持犯利害。
此中不言持利者有二義。
一為避重繁故。
二準上可知故)三。
一蹑前标害。
二列釋言意。
三結指斷善。
初。
阿難。
如是世界六道衆生。
雖則身心無殺盜淫。
三行已圓。
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
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如是者。
總指前三已斷淫殺盜者。
未了生死總屬世界中人。
或從天道發心。
或從人道發心等。
故雲六道衆生。
身心無殺則慈行成就。
身心無淫則梵行成就。
身心無盜則舍行成就。
故曰三行已圓。
前皆許其出離生死。
此欲奪之故置雖則等言。
若大妄語等即奪其不出生死。
三摩不清淨者以猶有貪供心故。
貪久則癡愛日甚。
妄久則邪見潛生。
魔得其便。
飛精附體。
故緻成愛見魔。
既已成魔不自覺知。
生同醉夢。
死從淪溺。
雖諸佛出世亦難相救。
永沉生死求出無期。
故雲失如來種。
二列釋言意。
所謂未得謂得。
未證言證。
或求世間尊勝第一。
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道。
辟支佛乘。
十地地前諸位菩薩。
○求彼禮忏。
貪其供養。
初别列其言。
所謂者指釋之詞。
謂指下所列。
釋上大妄語也。
言所謂大妄語者其語雲何。
即如未得謂得等是。
未得謂得者。
謂未得菩提自謂已得菩提。
未證言證者。
謂未證涅槃自言已證涅槃。
後雲況複法王如何妄竊乃痛斥乎此。
或求世間等者。
謂或複有人不敢以菩提涅槃妄稱。
但求世間尊為殊勝第一。
以是之故謂彼現前人言也。
其言雲何。
謂初于凡夫人中但見初果為上故自謂已得須陀洹果。
次于須陀洹中又見二果為上故自謂已得斯陀含果。
次于斯陀含中又見三果為上故自謂已得阿那含果。
次于阿那含中又見四果為上故自謂已得阿羅漢道。
次于阿羅漢中又見緣覺獨覺為上故自謂已得辟支佛乘。
後于小乘之中又見大乘為上故自謂已得十地聖人及地前三賢諸位菩薩。
後雲雲何自稱得上人法蓋指斥乎此。
○末二句總釋其意。
言此人必作如是等大妄語者。
蓋為求彼前人向自禮拜忏悔。
以便乘隙開示貪其供養。
據此則不惟妄語亦兼偷盜。
故下文名之為一颠迦也。
三結指斷善。
是一颠迦銷滅佛種。
○如人以刀斷多羅木。
○佛記是人永殒善根。
無複知見。
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初正指斷善。
口作妄語。
意貪供養。
妄罪兼盜永失善根。
故雲是一颠迦。
一颠迦亦雲一闡提。
此翻斷善根人也。
善根既斷成佛無分。
故雲銷滅佛種。
○如人句借喻以明。
南印土建那補羅國北有多羅林。
三十餘裡。
樹葉長廣光潤。
諸國書寫莫不采用。
其樹若以刀斷不複再生。
今取之以喻斷善根人銷滅佛種也。
○佛記下以法貼合。
必言佛記者顯決定無異故。
永殒善根無複正知正見。
此正所謂銷滅佛種。
合上斷多羅木也。
沈三苦海者。
沉淪三界生死。
縱有禅智鹹資魔業。
故雲不成三昧。
首陳妄語之害竟。
二預辨如來教儀(不辨魔教等者。
以正教既明自不惑于魔等教矣)四。
一佛敕兩乘密化。
二如敕攝生不洩。
三防問就便結斥。
四教以斷妄成化。
初。
我滅度後。
敕諸菩薩及阿羅漢。
應身生彼末法之中。
作種種形。
度諸輪轉。
佛滅度後魔強法弱。
故敕菩薩羅漢應身生彼。
挽末法而扶正教。
摧邪宗而救衆生也。
作種種形者随類現化。
度諸輪轉者令出生死。
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說法也。
二如敕攝生不洩。
或作沙門。
白衣居士。
人王宰官。
童男童女。
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
○與其同事稱贊佛乘。
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終不自言。
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洩佛密因輕言末學。
初雙現順逆。
或作等即如佛所敕作種種形也。
沙門謂出家二衆。
白衣謂在家二衆。
居士乃至童女俱如三十二應中說。
此順行也。
淫女寡婦如登伽母女類。
奸偷屠販如鴦崛魔羅類。
此逆行也。
○與其下同事攝化。
同事者四攝中一。
謂逆順染淨等事皆與之同故。
正脈雲。
若同其類而不同其事。
則矯拂其心不相順從故。
假與同事意在得其歡心。
以便與之稱贊佛乘。
化其離邪定聚超不定聚成正定聚。
故曰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終不下不自洩言。
若自言真是菩薩真阿羅漢者。
必當洩露佛所密敕因由。
以輕言與末世學者如此則有二失。
一令妄想求加不務真修。
二令高推聖境自生鈍置。
由此所以不自言也。
三防問就便結斥。
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雲何是人惑亂衆生成大妄語。
初防問。
(恐有問雲。
應化聖賢。
垂教作則。
既不自洩以何方便啟後世信耶。
故世尊以此防之)言應化聖賢欲啟後世信者。
唯除命終之際。
然亦不可明明顯示。
但于陰密之中有所遺付可耳。
如豐幹饒舌。
杜順示偈之類。
○雲何下結斥。
言既惟許命終。
且是陰付。
雲何是人未至命終之際便乃公然自稱。
真為惑亂衆生成大妄語。
阿鼻極苦不旋踵而至矣。
四教以斷妄成化。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複斷除諸大妄語。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言佛敕兩乘如是。
汝教世人之修三摩地者。
于既斷前三之後仍複斷大妄語。
乃合如來清淨明誨。
次前為第四也。
預辨如來教儀竟。
三确定證果能否二。
一不斷不能證果。
二斷妄乃能成就。
初。
是故阿難。
若不斷其大妄語者。
如刻人糞為栴檀形。
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
于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
雲何自稱得上人法。
譬如窮人妄号帝王。
自取誅滅。
況複法王。
如何妄竊。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求佛菩提。
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初喻明不能。
修禅乃欲成菩提。
不斷妄乃罪惡之身。
以罪惡之身修禅而欲成菩提。
因果不類。
故以刻人糞為栴檀喻之。
形像雖似栴檀。
氣味其實臭惡。
故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喻帶妄修禅之人外貌雖似法侶。
内惑實同魔隊。
故欲求證果斷不能也。
○我教下痛斥其罪。
佛意正以不斷妄語不成菩提。
故自昔華嚴以來。
已向教諸比丘以直心為道場。
如華嚴雲。
菩提妙法樹。
生于直心地。
淨名雲。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前雲十方如來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
皆以直心等。
凡此者皆是以直心為道場義也。
四威儀即行住坐卧。
一切行即兩乘行門。
言比丘遵。
我所教。
于行住坐卧之中兩乘行門之内有則言有。
無則言無。
尚無絲毫虛假。
雲何是人乃故違佛敕。
自稱得須陀洹等諸上人法。
其罪惡可勝言哉。
譬如窮人等乃借喻以顯其罪也。
三摩未成。
性德未顯。
故以窮人喻之。
性德未顯。
自稱賢聖。
故以妄号帝王喻之。
妄号帝王自取誅身滅門之禍。
喻自稱賢聖自取阿鼻。
喪法身斷善法也。
況複二句乃以輕況重之意。
言三乘賢聖尚不可盜竊其名。
況複菩提涅槃乃出世法王之位。
如何未得謂得。
未證言證。
而妄竊其名。
其罪惡益甚可知。
○因地下結示不能。
言自稱上人妄竊法王全是虛妄故曰因地不真。
前雲心言直故如是乃至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今既因地不真自然果招纡曲。
如本期成佛而乃流入魔外。
生遭王法死堕地獄。
非纡曲而何哉。
如是之人欲求菩提終不能及。
故曰如噬臍人。
噬謂以口咬也。
口臍相遠欲噬莫及。
喻因妄果真欲證終不能也。
縱佛出世亦難接引。
故曰欲誰成就。
不斷不能證果竟。
二斷妄乃能成就。
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
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心如直弦者。
謂心之直如弦之直也。
夫心為四儀之主。
心如直弦則四威儀中一切行門皆悉真實。
所謂永無諸委曲相也。
入三摩地永無魔事者。
魔行險邪。
今心直行真魔不得便故。
成就菩薩無上知覺者謂魔不能擾。
成就菩薩圓通心也。
正脈雲。
菩薩無上知覺即圓通真因地心。
然以因定果亦是無上菩提。
确定證果能否竟。
四結判依違邪正。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如我所說者。
謂末世之人若有如我所說三戒之後複教斷妄者。
即名佛說。
當急從之。
不如此說者。
如言既斷前三妄語可以不斷。
或言禅智現前妄語似應無礙者。
即波旬說。
宜深絕之。
此如來欲令阿難将如來語傳示末法。
保護真修。
令天魔不得其便也。
别明持戒竟。
楞嚴經指掌疏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