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夢人聞舂搗聲惑為鐘鼓。
自怪其鐘為木石向。
據此則夢想之時依然因聞有思。
所謂無思者但是無境可聞。
豈是聞有滅耶。
○末二句預防疑問。
(恐承上問雲。
塵識不常姑置勿論。
至于七大五根豈盡不常。
乃獨許聞性自得常義。
故文殊以下偈防之)言七大皆屬覺觀。
如前雲。
若以地性觀等可知。
既屬覺觀乃出自意識思惟。
全堕生滅。
豈是真常。
至于身之覺性。
心之知性。
皆不及于夢中。
以真能覺知即不成夢故。
眼等三根例此可知。
故不更言。
是則五根亦非真常明矣。
通論三種真實。
略有三相可喻。
圓真實如杲日當空萬象俱照。
通真實如無熱分流四河遍利。
常真實如太虛無形三際莫壞。
由此故能三根普被。
合界鹹宜。
而為真實教體。
歎人顯法竟。
三斥迷教修。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
○衆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
○豈非随所淪旋流獲無妄。
初顯耳根偏利。
承上既具三種真實便可依修。
況今娑婆國中。
凡有理事皆以音聲言論而得傳宣發明。
則耳根偏利可知。
○衆生下斥迷聞循聲。
言既耳根偏利。
一切衆生皆應從此悟入。
所以不爾者皆由衆生自迷本有真聞。
一味循聲流轉。
不唯衆生。
即如阿難縱有強記不免循聲流轉落于邪思。
阿難且爾他可知矣。
○末二句教亡所入流。
言衆生與阿難所以不能開悟者。
豈非随彼所緣塵相。
自成淪溺。
想必是也。
既知必是則應亡其所相。
旋彼流轉之性還複真聞。
便可以漸次增進而獲真實無妄性矣。
正對方宜竟。
二不勞資藉四。
一誡聽出名。
二指過勸修。
三顯法要妙。
四結示不資。
初。
阿難汝谛聽。
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
首句呼其名而誡之曰。
汝今果欲旋流應當谛聽我語。
次句下言旋流之法不易可說。
汝果谛聽我當求佛加被。
乘仗佛之威力為汝宣說。
汝亦當生難遭想也。
所說旋流之法略具五名。
一曰金剛三昧。
謂以此斷惑無惑不斷故。
二曰王三昧。
謂以此降魔無魔不降故。
三曰如幻三昧。
謂依此修行修即無修故。
四曰不思議三昧。
謂依此顯理理絕言思故。
五曰佛母三昧。
謂依此成佛佛無不成故。
具此五義名真三昧。
以不勞别有資借故。
二指過勸修。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
○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
○将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首二句出因。
法華經佛雲。
我與阿難同于空王佛所發心。
我常勤精進。
阿難常樂多聞。
據此則阿難從空王已來。
所遇之佛數等微塵。
一一佛所皆以多聞之力護持法藏。
故曰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也。
秘密有二義。
一别指深法。
意顯深法尚聞況複淺者。
顯無法不聞故。
二通該淺深。
意顯一聞異解彼此不知互成秘密故。
○次二句指過。
先字宜作早字。
言阿難位在初果方斷見漏。
欲漏全在。
至究其所以不能早除之故。
隻為一向畜積多聞。
循塵流轉而為過誤。
是知不解旋流不唯聞于世法乃至聞于佛法。
不唯聞于佛法乃至聞于秘密深法皆為循塵流轉。
總是畜聞成過誤也。
○末二句勸修。
言既知畜聞成過。
與其将耳聞以持諸佛佛法。
何不以耳聞以觀自己聞性。
不幾猶為要妙乎。
三顯法要妙三。
一法說。
二喻明。
三結合。
初。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
聞複翳根除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初一解六脫。
(此顯要義)聞非二句。
言元一精明本無妄聞。
而妄聞非自然生乃是因于聲之動靜黏湛發聽。
攬聲成根而有聞之名字。
是動靜根之三結具矣。
旋聞二句。
言若能旋觀聞性自應亡其聲塵。
故雲與聲脫也。
聲塵既脫動靜雙亡。
而能脫之根性不複名聞。
故曰欲誰名也。
欲誰名其為聞。
應無可者是動靜根之三結解矣。
一根二句言一根既已返本還源。
覺性現前。
不複循塵結根。
則六根俱成解脫。
如後雲塵既不緣根無所偶。
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是也。
○見聞下從體現用。
(此顯妙義)見聞四句乃重明上意以起下淨極光通之義。
言本一精明起于虛妄見聞。
如依淨目起于幻翳相似。
由于虛妄見聞變起三界依正。
如因幻翳變起空華相似。
今聞性既已複還本源。
六根俱脫。
是幻翳之妄根除矣。
幻翳既除空華不有。
是三界之妄塵銷矣。
根除而性無偏局。
塵銷而體無垢染。
故曰覺圓淨也。
淨極二句言雖覺得根除為圓。
塵銷為淨。
但既有能覺所覺還名為結。
是雖曰圓曰淨。
而未至極圓極淨。
蓋必至覺所覺空空所空滅寂滅現前。
乃為極淨。
淨極而光自通達乃為極圓。
其猶雲開月現。
光照萬方。
合前一根返源六根解脫觀之。
彼為要之至。
此為妙之至也。
寂照句言所謂光通達者。
以此光乃即寂而照。
稱性含虛。
圓通極緻。
盡于是矣。
○卻來下涉世無礙。
卻猶退也。
言既得全體。
複獲大用。
則是已齊佛果。
若乃不欲取證。
乘願涉世。
是曰卻來。
謂卻退而來。
涉世度生也。
已越三空。
依三空而觀世。
全有全空故曰猶如夢事。
識此意者。
則終日度生不見有生可度矣。
摩登二句乃激發阿難之語。
言汝當時若能如此觀世。
則摩登伽女居然為在夢中之人。
而先梵天咒亦隻是夢中之語。
夢中之人不能交夢外之形。
夢中之語不能牽夢外之心。
縱欲留汝之形誰其能哉。
然往者不谏。
來者可追。
自後其知勉夫。
二喻明。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巧幻師喻真性。
以真性有随緣之用。
如世幻師有工巧之術故。
男女喻賴耶。
以賴耶乃真妄和合。
如世男女有和合義故。
以是随緣而成故喻以幻作。
諸根喻賴耶見分。
結六根而分為六性。
映六塵而名為六精。
故以動義喻之。
一機指所幻男女。
中有消息喻賴耶真妄和合中有動相。
動相才起見分俄興。
如彼所幻男女消息一抽諸根俱動也。
息機喻旋聞返源。
旋聞返源賴耶不動。
故以歸寂喻之。
既已息機歸寂。
則所幻諸根及所成幻事俱時銷歇。
故曰諸幻無性。
此喻賴耶不動見分斯寂。
根除塵銷覺體圓淨。
如前雲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是也。
三結合。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複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
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首句言六根中性。
亦如幻人之諸根是也。
精明即是賴耶。
依真而起。
合上喻中男女乃幻師所作故。
依此分為六性和合根塵故曰成六和合。
此六和合由于賴耶一動。
合喻中男女根動由于一機抽故。
一處成休複者。
旋聞返源賴耶不動。
合喻中所幻男女息機歸寂然也。
賴耶不動見分斯寂。
故曰六用不成前雲想相為塵識情為垢。
今既六用不成。
則想所依相不有。
想所依相不有則識所依情安寄。
故曰塵垢應念銷也。
所依之相情既銷。
能依之識想亦複不立。
此正合喻中諸幻成無性耳。
後三句喻中無文。
不必強合。
圓明淨妙即是精明覺體。
前但以不受根局名之為圓。
此複以不受塵蔽名之曰明。
又前但以塵銷無染名之為淨。
此複以識盡想空名之曰妙。
粗相三結已解。
細相三結未盡。
故曰餘塵。
言餘有微細結相。
如空中塵。
前疏所謂未至極圓極淨者以此。
諸語詞。
言既有餘塵還須崇尚于學。
進解後三結也。
明極者。
寂滅現前淨極光通之義。
即如來者。
雖非曆事造修悟證已齊佛果。
按法說中此下更有涉世無礙之義。
乃為激進阿難而發。
合中不出勿煩強贅。
顯法要妙竟。
四結示不資。
大衆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既示要妙。
欲令修習。
呼大衆及阿難以教之也。
遇聲便發曰聞機。
一向循塵名為倒。
旋猶轉也。
謂旋轉颠倒聞機莫更循塵也。
反聞聞自性者。
謂欲旋颠倒聞機唯用反聞工夫。
以觀能聞自性。
無勞别資異路。
此修因不資也。
性成無上道者。
謂聞性不發則已。
一發則因該果海。
即就此性可以成無上道。
以性即是道無庸更資餘法。
此證果不資也。
末句結示。
言修因證果所以二俱不資者。
以聞性既圓且通二真實力能如是故。
不言常真實者。
以力在下科也。
通上不勞資藉竟。
三可常修學三。
一明可常修。
二顯符佛敕。
三揀餘非是。
初。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初二句總标。
微塵佛者通約三世諸佛。
因中皆依耳根修習故曰一路。
果中皆依耳根取證故曰一涅槃門。
以一字雙通路與門故。
○過去下别明。
言過去如來已得成佛。
是斯門已成就者。
現在菩薩雖未成佛今依此各入圓明。
圓明者淨極光通。
或現在取證。
即現在佛。
或卻來度生亦未來佛。
未來學人如是修習決定成佛。
故當遵依。
然既三世通修信知功由性常。
所謂常真實力也。
○末二句證信。
我亦從中句是文殊引己作證。
非唯觀音者。
顯觀音菩薩又為從前之過來人也。
意言觀音與我皆驗有成效。
況未來學人豈不益當遵信。
又二句語似倒置。
若易下為上讀之則順。
二顯符佛敕。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為最。
初按定佛敕。
誠猶果也。
據前佛敕揀選文雲。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
二十五行誰當其根。
兼我滅後此界衆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然既曰二十五行誰當其根。
又曰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是令其于諸方便中揀取一門。
為通常可修法也。
既曰兼我滅後此界衆生。
是欲以救諸末劫生死凡夫令出離也。
既曰欲令阿難開悟而阿難不無等類。
是欲以救諸求出世人令進斷思惑也。
既曰入菩薩乘求無上道。
是欲以救諸二乘起成就涅槃心者令回小向大也。
今文殊按定其意曰。
若果如世尊詢問于我于諸方便中揀取一門。
用以救諸末劫凡夫并阿難等之求出世人及無學中之成就涅槃心者。
是誠難矣。
○末句顯其允符。
言既蒙佛敕敢不留意。
我今詳觀于二十五聖之中。
唯觀音耳根允符佛敕。
獨為最善。
三揀餘非是。
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佛。
即事舍塵勞非是常修學。
淺深同說法。
自餘諸方便者。
謂自觀音耳根之外餘二十四聖所修諸方便門也。
皆是佛威即事等者。
正脈雲。
謂佛以威德神力就其所遇之事而加被之令其舍離諸塵勞也。
非是常修同說等者。
謂通常可修之法。
任運修習自能入圓。
不須仗佛威神。
既仗佛威神則非常修學矣。
淺深同說之法。
一同而說。
便足解縛。
不須各即其事。
既各即其事則非同說法矣。
若克就諸門中明佛威即事者。
佛威加被。
如那律失明佛示樂見。
槃特阙誦佛教調息等。
即事舍塵。
如烏刍多淫佛教觀火。
孫陀心散佛教觀鼻等。
人不盡皆如此故非通常可修。
且說此等法亦唯對于淺修。
深位則不相宜。
至如普賢大因。
滿慈宿辨等。
又惟宜于深修。
淺位則不相當。
故非同一可說。
反顯通常可修淺深俱宜。
唯一耳門。
舍此雜修圓通難入。
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可不辨哉。
(問。
不勞資藉中疏雲。
不言常真實者力在下科。
似乎此科惟是常義。
若論三世通修可說由于性常。
至于通常可修。
淺深同說。
明是兼圓。
兼通。
豈惟常耶。
答。
圓通常三唯是一體。
說圓則通常皆圓。
說通則圓常皆通。
說常則圓通皆常。
今以常圓常通故橫豎皆可通修)可常修學竟四最便初心。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于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
但以耳根修。
圓通超餘者。
真實心如是。
文殊揀選至此一拜而起曰。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此二句即歸命三寶義也。
三寶有二釋。
一約别相。
二約自性。
約别相者如來即佛。
佛寶也。
藏謂藏心法寶也。
無漏不思議。
意指圓通諸聖僧寶也。
言無漏者據迹指在聲聞。
于小乘中見思盡故。
言不思議者據迹指在菩薩。
神用莫測離言相故。
若依深本。
菩薩亦皆無漏帶果行因故。
聲聞亦不思議内秘菩薩故。
約自性者。
空如來藏。
彌滿清淨自性佛也。
不空如來藏。
具恒沙德自性法也。
空不空如來藏。
和合無诤自性僧也。
清淨無染故無漏。
性德交徹故難思。
即無漏而難思。
即難思而無漏。
故不可議。
是乃歸依自性三寶。
又各就其義而贊美之。
然别相事也。
自性理也。
理事雙歸方成感應。
願之一字自述歸命意也。
加被未來者。
事三寶則留願住持。
引生正信。
理三寶則同體内熏。
資發圓悟。
正信生而随相反聞。
不惑無功。
圓悟發而入理修道。
不惑難成。
故雲于此門無惑也。
方便易成就者以具圓通常之三真實故。
阿難多聞耳根偏利故堪教。
此答如來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問也。
娑婆世界。
聲論宣明。
雖至末劫沉淪亦唯耳門堪教。
此答滅後衆生何方便門得易成就問也。
但以句顯其決定有功。
圓通句教以勿惑餘門。
此斷疑也。
良以耳根聞性具三真實。
真實心力固應如是。
此生信也。
按阿難位在初果沉淪尚未發心既唯此堪教。
則最便初心明矣。
總結佛示一門深入竟。
三會衆承示獲益四。
一相似解發。
二圓悟根性。
三乘悟盡思。
四發心立行。
初。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身心了然得大開示。
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
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了然者無挂礙義。
此近承揀選獲益。
言阿難大衆于文殊正揀選時澄神谛聽。
思覺雙亡。
形神俱化。
故于身心了然無挂礙也。
得大開示乃通承佛示一門深入義來。
始而分門定義。
繼而驗證釋疑。
又繼之而绾華巾示倫次。
敕文殊選本根。
言盡理圓故開示雲大也。
自是觀佛菩提智果涅槃斷果修習有法。
入證有由。
故取喻以發明之。
猶如有人喻阿難及衆最初一念未動時也。
一念未動常住自性菩提。
性淨涅槃。
如守故鄉。
瞥而随無明緣背覺合塵。
即同因事遠遊久在輪回。
不能反妄複真即同未得歸還。
今者得大開示。
相似解發。
雖未得入圓通已知解結次第。
智斷二果信知當成。
故以明了其家所歸道路喻之。
二圓悟根性。
普會大衆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
其數凡有十恒河沙。
皆得本心。
遠離塵垢。
得法眼淨。
普會大衆句總标多衆也。
天龍八部等别明品類也。
天龍八部應是利根凡夫。
有學二乘應是不定初心。
發心菩薩應是圓人初機。
此等現位雖淺宿因實深。
約皆惑輕智明較勝于阿難等者。
數比恒沙已雲多矣。
況複至十。
彼此不相妨礙。
不思議境不獨為華嚴有耳。
一聞便悟故雲皆得本心。
本心者即六根門頭圓湛不生滅性也。
既得此性則迥脫根塵。
靈光獨耀。
故曰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前雲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
二俱遠離。
法眼應時清明。
即同此義。
三乘悟盡思。
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
性是登伽華言。
出家名比丘尼也。
先以聞咒銷愛得證三果。
此以聞偈開悟乘悟頓斷殘思。
故雲成阿羅漢。
然既悟即兼證。
較上猶勝一籌。
況佛前已許雲。
或得出纏。
或蒙授記。
則羅漢亦暫時階級耳。
四發心立行。
無量衆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前雲十恒河沙尚可名狀。
今雲無量則不可名狀。
益顯其不思議矣。
等階級也。
言理既頓悟乘悟并銷。
不須更曆階級。
故曰無等。
事須漸除因次第盡。
要必于無階級中而立階級。
故曰無等等。
據此乃是發從性起修。
期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性比丘尼又非其類。
科名發心立行實見乎此。
言無上者即阿耨多羅之華言。
正等者即三藐之華言。
正覺者即三菩提之華言。
從古解釋大同小異。
今以揀凡夫名正覺。
以凡夫不覺設或有覺亦多流于邪見不得名正。
二揀乘名正等。
以二乘雖能自覺不能覺他。
無平等心。
設學平等亦堕偏空不得名正。
揀菩薩名無上。
以菩薩雖自覺覺他俱得其正。
又皆分而未圓不名無上。
唯佛俱圓故稱阿耨多羅。
總結選根直入一大科已竟。
二道場加行(佛世機熟聞之即能悟入。
縱或不能。
而相似解發。
已知解結次第。
再蒙佛加随便可修。
此科蓋為末世而設。
觀下雲去佛漸遠。
邪師說法等可知)三。
一先教遠魔除習。
二正示結壇行道。
三兼彰秘密神力。
初二。
一阿難代後啟請。
二如來略示其法。
初三。
一經家叙意。
二阿難自陳。
三慮後代請。
初。
阿難整衣服于大衆中合掌頂禮。
心迹圓明。
悲欣交集。
欲益未來諸衆生故稽首白佛。
整衣表敬。
合掌秉心頂禮欲請也。
心迹者。
修心之迹如六結三空皆有蹤迹可據故。
始終備悉故曰圓明。
即上雲明了其家所歸道路義也。
得路未歸故悲。
到家有望故欣。
雖有望而未歸。
雖未歸而有望。
且欣且悲。
且悲且欣故曰悲欣交集。
侍佛有年幸聞深法。
去聖時遙難聆至教。
言念及此興心兼濟。
故雲欲益未來諸衆生故。
由此所以稽首再拜而啟白于佛也。
二阿難自陳(上雲稽首白佛。
此即所白之語)。
大悲世尊。
我今已悟成佛法門。
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
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衆生。
初自陳無疑。
欲救末劫故稱大悲世尊。
相似解發便覺與尋常不同。
故雲我今已悟成佛法門。
觀音既已詳陳。
又經文殊揀選。
是中修行漸次曆履可據。
故曰得無疑惑。
經家所謂心迹圓明是也。
○常聞下述聆素教。
欲學菩薩須遵佛語。
故自述素常所聞。
如是言即指下之所說。
為度衆生願在生死。
故雲自未得度。
已盡生界方取菩提。
故雲先度人者。
不同果後興悲故是菩薩發心。
以盲引盲恐不相宜。
故須自覺已圓。
到岸得舟方堪濟溺。
故雲能覺他者。
此乃從體起用。
故是如來應世。
○我雖下願學菩薩。
佛果未能遽至菩薩願以勉學。
故雲我雖未度願度末劫等也。
三慮後代請。
世尊。
此諸衆生去佛漸遠。
邪師說法如恒河沙。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
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
于菩提心得無退屈。
此諸衆生即指末劫衆生。
去佛漸遠則護念緣疏。
邪師說法則惑亂緣親。
如恒河沙則遍滿寰中。
舉世受惑。
前雲願度末劫者慮在是耳。
然既魔強法弱攝心誠難。
況複入三摩地。
談何容易。
設有欲攝其心入三摩地者。
必令安立道場遠諸魔事。
方能于菩提心得無退屈。
但不知雲何能爾。
此阿難代請之深意也。
阿難代後啟請竟。
二如來略示其法二。
一贊許欽承。
二正示其法。
初。
爾時世尊于大衆中稱贊阿難。
善哉善哉。
○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衆生末劫沉溺。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阿難大衆唯然奉教。
初重贊善哉。
正脈雲。
重贊者。
一善其發利他心得菩薩正行。
二善其請道場意得利他法要也。
○如汝下依問誡許。
如汝所問等按定所問之意。
救護沉溺即是遠諸魔事。
良以魔強法弱易入難出。
如沉溺故。
汝今句誡聽。
當為句許說。
可知。
○唯然下會衆欽承。
唯然者。
應之速而無疑。
奉教者。
遵之至而不逆。
即欽承意也。
二正示其法二。
一教以持戒遠魔。
二令其誦咒除習。
初三。
一總引三學。
二别明持戒。
三結示遠魔。
初。
佛告阿難。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毗奈耶律藏通名。
義詳懸示。
正诠戒學。
兼诠定慧。
故三學俱在毗奈耶說。
萬行雖多三學攝盡。
決定當依。
不可有違。
兩乘俱說故得常聞。
所謂者指釋之詞。
謂指下以釋上也。
攝心為戒意揀小乘。
以小乘但能執身則名為戒。
故灌頂雲。
因戒生定者。
心攝動少漸向于定。
如風止息波浪自停。
故經雲。
屍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
因定發慧者。
緣心盡極寂照含空。
如水澄湛映現發光。
故經雲。
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
三者皆能盡漏故稱三無漏學。
二别明持戒(入流亡所以至聞所聞盡。
則是因戒生定。
覺所覺空以至寂滅現前。
則是因定發慧。
前已詳明故此處唯明攝心為戒)。
四。
一淫戒。
二殺戒。
三盜戒。
四妄戒。
初。
(梵網以殺戒為首。
以殺生違慈非菩薩行故。
此經以淫戒居初。
以淫欲障定非圓通機故)四。
一首陳持犯利害。
二預辨魔佛教儀。
三确定菩提成壞。
四結判依違邪正。
初二。
一斷淫必出生死。
二不斷必落魔道。
初。
阿難。
雲何攝心我名為戒。
若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淫。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雲何句是預以總徴之語。
言戒有多目。
略輕取重亦應攝四。
今唯言戒故雲總也。
當另為一科。
以文少不便。
寄屬于此。
若諸下乃别明本科中義。
世界者三世十方。
六生者二道(善道有三。
惡道有三)男女。
其心不淫者。
不惟執身不行亦兼制心不起。
如此則不随生死者。
以淫欲為生死本故。
後文雲。
欲愛幹枯。
根境不偶。
現前殘質不複續生。
可證斯義。
二不斷必落魔道。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淫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彼等諸魔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初明不出塵。
汝修二句言正當修三昧時理觀相應。
内脫身心外遺世界。
塵勞無所由起故雲本出。
淫心二句謂設若淫心不除則是塵勞還在。
理觀稍虧瞥爾便起故不可出。
又淫欲為塵勞上首。
上首既在流類從生。
豈能出乎。
○縱有下預防謬辨。
(恐謬辨雲。
此上所說似約智慧不足。
禅定不得力者言之。
若果是多智之人。
正行之時了知欲性本空。
禅定得力者事畢之後工夫即能現前。
若此則雖不斷。
淫何關塵勞。
而言其不能出耶。
義學狂慧。
宗徒盲參類多此計。
故如來以縱有多智等防之)多智者或由來根利。
或尋教而發。
定現者或亡所境寂。
或理觀相應。
此二皆為善境。
設如不斷淫心皆為魔業。
故上雲縱有智定。
此雲必落魔道。
據此則執性空而說欲無妨。
恃能定而言淫無礙者。
是反為智定所誤矣。
(問。
不落餘道者何也。
答。
因果不類故。
良以魔界欲勝唯淫者樂趣。
但以福強心靈非禅智不能便生。
今以禅智而助淫心故必落魔道無疑。
如陰魔中行空禅者卻留塵勞多增寶媛是也)正脈雲。
上中下者随福厚薄以為階降耳。
愚謂魔王者謂欲頂天主。
禅智勝于淫心所感。
魔民者魔王所屬。
禅智與淫心正等所感。
魔女者王民所禦。
淫心勝于禅智所感。
○彼等下成慢不歸。
諸魔亦有徒衆者。
以世間愚迷不辨邪正。
傾心歸依。
遵為師承。
如西域九十六種此土異教旁門皆魔徒也。
各各自謂等者我慢成習。
非果計果。
如受魔文雲。
其人亦不覺知魔着。
自言謂得無上涅槃是也。
首陳持犯利害竟。
二預辨魔佛教儀二。
一魔教貪淫誤世。
二佛教斷淫成定。
初。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
廣行貪淫為善知識。
令諸衆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我滅二句顯去聖時遙。
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故雲多此魔民。
此亦多緣生受其惑。
死為魔屬。
如受魔文雲。
命終之後必為魔民是也。
熾盛世間者。
群魔競起為害生民。
如火熾然盛發。
舉世盡受其焚。
故後想魔文雲。
如是邪精魅其心腑。
近則九生。
多逾百世。
令真修行總為魔眷。
廣行貪淫等者。
謂魔師魔弟淫淫相傳。
反以廣行者為知識。
故後想魔文雲。
贊歎行淫不毀粗行。
将諸猥媟以為傳法。
令諸衆生等者以淫愛為諸愛中最。
邪見是諸見之總。
而彼既以貪淫為教則是令人落愛。
且又以邪見為知識則是令人落見。
沉溺其中不能自出故喻之以坑。
如後雲。
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佛目惡見同名見坑是也。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故雲失菩提路。
二佛教斷淫成定。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汝教世人者。
是佛敕阿難于末世度生時教道世人。
依佛誨違魔行也。
修三摩地必先斷淫者。
以淫為定障故。
而言心淫者。
以大乘不專制身必心滅乃成真斷也。
是名句顯依此乃名佛誨。
若如前即屬魔行耳。
如來即指今佛。
先佛世尊乃指過去。
所謂今佛如是說。
過去先佛已如是說。
尤見其可信也。
第一者居四重之首。
決定清淨者顯不可有犯。
明誨者明明教誨。
佛既明明教誨。
為佛弟子者可弗遵欤。
預辨魔佛教儀竟。
三确定菩提成壞二。
一不斷菩提必壞。
二斷淫菩提乃成。
初。
是故阿難。
若不斷淫修禅定者。
如蒸砂石欲其成飯。
經百千劫隻名熱砂。
何以故。
此非飯本砂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
縱得妙悟皆是淫根。
根本成淫。
輪轉三途必不能出。
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初取喻以顯。
是故阿難者承上佛教斷淫之故。
呼當機再告之也。
若不斷淫等者。
謂設若故違佛敕不斷心淫縱修禅定皆資魔業。
以喻言之。
當自見其誤矣。
蒸砂欲其成飯。
喻淫身求佛妙果。
經劫隻名熱砂。
喻妙悟總成魔業。
以魔業乃積淫所緻。
如熱砂乃蒸砂所成故。
徴起可知。
釋中謂縱此熱砂亦非飯本。
以本來原是砂石所成。
喻魔業非是佛因以是積淫所緻故。
○汝以下以法貼合。
汝以淫身等者。
謂設汝不斷心淫以淫身而求佛妙果。
如彼蒸砂欲其成飯相似。
縱得妙悟等者。
謂縱經多劫修習。
得妙開悟皆為魔業。
如彼經百千劫隻名熱砂相似。
不雲魔業而雲淫根者。
以魔能成就淫事即是淫根故。
根本成淫等者。
謂既是淫欲根本自能展轉成淫。
由此惡業日積必至輪轉三途。
不能出離。
人身尚難可得況欲修證佛果。
故斥以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涅槃如如理也。
菩提如如智也。
理既不證。
智則不圓。
故科雲菩提壞耳。
二斷淫菩提乃成。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
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淫機者欲念一萌時也。
當此之時。
先以執身令身不行。
次以執心令心不起。
故曰俱斷。
非此不能契果故曰必使。
斷性亦無者。
謂若有能斷及所斷性猶是勉強遏捺。
執持稍虧瞥爾便起。
如石壓草。
如繩縛賊。
非為真斷故必至斷性亦無。
謂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不須更用執持自然無犯。
如草已枯不壓而自不生。
如賊改業不縛而自不去也。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定慧均等任運流入。
故雲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然上科雲涅槃此科雲菩提者。
謂理智一如互影說故。
确定菩提成壞竟。
四結判依違邪正。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此科雖為結判之語。
亦是指示阿難對辨魔佛之法。
如來意謂汝前所謂末世衆生去佛漸遠。
邪師說法如恒河沙者。
蓋恐邪說亂正。
魔佛難辨。
故我上來已為汝等詳辯魔佛教儀。
将來末世衆生設有如我此說修三摩地先斷心淫等者。
則名佛說。
當急從之。
設若不如此說廣行貪淫為善知識等者。
即波旬說。
宜深絕之。
波旬者魔之異稱。
此雲殺者。
謂惱亂正修。
傷法身。
害慧命故。
此上淫戒竟。
二殺戒四。
一首陳持利害。
二預辨鬼佛教儀。
三确定解脫得失。
四結判依違邪正。
初二。
一斷殺必出生死。
二不斷必落神道。
初。
阿難。
又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殺。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灌頂雲。
諸佛設化慈悲為本。
菩薩利人救度為先。
豈可害物傷慈。
殺生結怨。
故次戒殺生。
其心不殺者不自殺。
不教他殺。
并見殺随喜亦離也。
又此亦是舉輕況重。
以心且不殺何況身臨殺事。
自應永斷。
前雲汝負我命。
我還汝債。
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是知殺生一事。
結怨連禍足以招緻生死。
故不殺則不随也。
二不斷必落神道。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殺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殺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為大力鬼。
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
下品當為地行羅刹。
○彼諸鬼神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初明不出塵。
不除不出者。
殺心屬貪仍複兼瞋。
亦塵勞本故。
○
自怪其鐘為木石向。
據此則夢想之時依然因聞有思。
所謂無思者但是無境可聞。
豈是聞有滅耶。
○末二句預防疑問。
(恐承上問雲。
塵識不常姑置勿論。
至于七大五根豈盡不常。
乃獨許聞性自得常義。
故文殊以下偈防之)言七大皆屬覺觀。
如前雲。
若以地性觀等可知。
既屬覺觀乃出自意識思惟。
全堕生滅。
豈是真常。
至于身之覺性。
心之知性。
皆不及于夢中。
以真能覺知即不成夢故。
眼等三根例此可知。
故不更言。
是則五根亦非真常明矣。
通論三種真實。
略有三相可喻。
圓真實如杲日當空萬象俱照。
通真實如無熱分流四河遍利。
常真實如太虛無形三際莫壞。
由此故能三根普被。
合界鹹宜。
而為真實教體。
歎人顯法竟。
三斥迷教修。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
○衆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
○豈非随所淪旋流獲無妄。
初顯耳根偏利。
承上既具三種真實便可依修。
況今娑婆國中。
凡有理事皆以音聲言論而得傳宣發明。
則耳根偏利可知。
○衆生下斥迷聞循聲。
言既耳根偏利。
一切衆生皆應從此悟入。
所以不爾者皆由衆生自迷本有真聞。
一味循聲流轉。
不唯衆生。
即如阿難縱有強記不免循聲流轉落于邪思。
阿難且爾他可知矣。
○末二句教亡所入流。
言衆生與阿難所以不能開悟者。
豈非随彼所緣塵相。
自成淪溺。
想必是也。
既知必是則應亡其所相。
旋彼流轉之性還複真聞。
便可以漸次增進而獲真實無妄性矣。
正對方宜竟。
二不勞資藉四。
一誡聽出名。
二指過勸修。
三顯法要妙。
四結示不資。
初。
阿難汝谛聽。
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
首句呼其名而誡之曰。
汝今果欲旋流應當谛聽我語。
次句下言旋流之法不易可說。
汝果谛聽我當求佛加被。
乘仗佛之威力為汝宣說。
汝亦當生難遭想也。
所說旋流之法略具五名。
一曰金剛三昧。
謂以此斷惑無惑不斷故。
二曰王三昧。
謂以此降魔無魔不降故。
三曰如幻三昧。
謂依此修行修即無修故。
四曰不思議三昧。
謂依此顯理理絕言思故。
五曰佛母三昧。
謂依此成佛佛無不成故。
具此五義名真三昧。
以不勞别有資借故。
二指過勸修。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
○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
○将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首二句出因。
法華經佛雲。
我與阿難同于空王佛所發心。
我常勤精進。
阿難常樂多聞。
據此則阿難從空王已來。
所遇之佛數等微塵。
一一佛所皆以多聞之力護持法藏。
故曰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也。
秘密有二義。
一别指深法。
意顯深法尚聞況複淺者。
顯無法不聞故。
二通該淺深。
意顯一聞異解彼此不知互成秘密故。
○次二句指過。
先字宜作早字。
言阿難位在初果方斷見漏。
欲漏全在。
至究其所以不能早除之故。
隻為一向畜積多聞。
循塵流轉而為過誤。
是知不解旋流不唯聞于世法乃至聞于佛法。
不唯聞于佛法乃至聞于秘密深法皆為循塵流轉。
總是畜聞成過誤也。
○末二句勸修。
言既知畜聞成過。
與其将耳聞以持諸佛佛法。
何不以耳聞以觀自己聞性。
不幾猶為要妙乎。
三顯法要妙三。
一法說。
二喻明。
三結合。
初。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
聞複翳根除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初一解六脫。
(此顯要義)聞非二句。
言元一精明本無妄聞。
而妄聞非自然生乃是因于聲之動靜黏湛發聽。
攬聲成根而有聞之名字。
是動靜根之三結具矣。
旋聞二句。
言若能旋觀聞性自應亡其聲塵。
故雲與聲脫也。
聲塵既脫動靜雙亡。
而能脫之根性不複名聞。
故曰欲誰名也。
欲誰名其為聞。
應無可者是動靜根之三結解矣。
一根二句言一根既已返本還源。
覺性現前。
不複循塵結根。
則六根俱成解脫。
如後雲塵既不緣根無所偶。
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是也。
○見聞下從體現用。
(此顯妙義)見聞四句乃重明上意以起下淨極光通之義。
言本一精明起于虛妄見聞。
如依淨目起于幻翳相似。
由于虛妄見聞變起三界依正。
如因幻翳變起空華相似。
今聞性既已複還本源。
六根俱脫。
是幻翳之妄根除矣。
幻翳既除空華不有。
是三界之妄塵銷矣。
根除而性無偏局。
塵銷而體無垢染。
故曰覺圓淨也。
淨極二句言雖覺得根除為圓。
塵銷為淨。
但既有能覺所覺還名為結。
是雖曰圓曰淨。
而未至極圓極淨。
蓋必至覺所覺空空所空滅寂滅現前。
乃為極淨。
淨極而光自通達乃為極圓。
其猶雲開月現。
光照萬方。
合前一根返源六根解脫觀之。
彼為要之至。
此為妙之至也。
寂照句言所謂光通達者。
以此光乃即寂而照。
稱性含虛。
圓通極緻。
盡于是矣。
○卻來下涉世無礙。
卻猶退也。
言既得全體。
複獲大用。
則是已齊佛果。
若乃不欲取證。
乘願涉世。
是曰卻來。
謂卻退而來。
涉世度生也。
已越三空。
依三空而觀世。
全有全空故曰猶如夢事。
識此意者。
則終日度生不見有生可度矣。
摩登二句乃激發阿難之語。
言汝當時若能如此觀世。
則摩登伽女居然為在夢中之人。
而先梵天咒亦隻是夢中之語。
夢中之人不能交夢外之形。
夢中之語不能牽夢外之心。
縱欲留汝之形誰其能哉。
然往者不谏。
來者可追。
自後其知勉夫。
二喻明。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巧幻師喻真性。
以真性有随緣之用。
如世幻師有工巧之術故。
男女喻賴耶。
以賴耶乃真妄和合。
如世男女有和合義故。
以是随緣而成故喻以幻作。
諸根喻賴耶見分。
結六根而分為六性。
映六塵而名為六精。
故以動義喻之。
一機指所幻男女。
中有消息喻賴耶真妄和合中有動相。
動相才起見分俄興。
如彼所幻男女消息一抽諸根俱動也。
息機喻旋聞返源。
旋聞返源賴耶不動。
故以歸寂喻之。
既已息機歸寂。
則所幻諸根及所成幻事俱時銷歇。
故曰諸幻無性。
此喻賴耶不動見分斯寂。
根除塵銷覺體圓淨。
如前雲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是也。
三結合。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複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
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首句言六根中性。
亦如幻人之諸根是也。
精明即是賴耶。
依真而起。
合上喻中男女乃幻師所作故。
依此分為六性和合根塵故曰成六和合。
此六和合由于賴耶一動。
合喻中男女根動由于一機抽故。
一處成休複者。
旋聞返源賴耶不動。
合喻中所幻男女息機歸寂然也。
賴耶不動見分斯寂。
故曰六用不成前雲想相為塵識情為垢。
今既六用不成。
則想所依相不有。
想所依相不有則識所依情安寄。
故曰塵垢應念銷也。
所依之相情既銷。
能依之識想亦複不立。
此正合喻中諸幻成無性耳。
後三句喻中無文。
不必強合。
圓明淨妙即是精明覺體。
前但以不受根局名之為圓。
此複以不受塵蔽名之曰明。
又前但以塵銷無染名之為淨。
此複以識盡想空名之曰妙。
粗相三結已解。
細相三結未盡。
故曰餘塵。
言餘有微細結相。
如空中塵。
前疏所謂未至極圓極淨者以此。
諸語詞。
言既有餘塵還須崇尚于學。
進解後三結也。
明極者。
寂滅現前淨極光通之義。
即如來者。
雖非曆事造修悟證已齊佛果。
按法說中此下更有涉世無礙之義。
乃為激進阿難而發。
合中不出勿煩強贅。
顯法要妙竟。
四結示不資。
大衆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既示要妙。
欲令修習。
呼大衆及阿難以教之也。
遇聲便發曰聞機。
一向循塵名為倒。
旋猶轉也。
謂旋轉颠倒聞機莫更循塵也。
反聞聞自性者。
謂欲旋颠倒聞機唯用反聞工夫。
以觀能聞自性。
無勞别資異路。
此修因不資也。
性成無上道者。
謂聞性不發則已。
一發則因該果海。
即就此性可以成無上道。
以性即是道無庸更資餘法。
此證果不資也。
末句結示。
言修因證果所以二俱不資者。
以聞性既圓且通二真實力能如是故。
不言常真實者。
以力在下科也。
通上不勞資藉竟。
三可常修學三。
一明可常修。
二顯符佛敕。
三揀餘非是。
初。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初二句總标。
微塵佛者通約三世諸佛。
因中皆依耳根修習故曰一路。
果中皆依耳根取證故曰一涅槃門。
以一字雙通路與門故。
○過去下别明。
言過去如來已得成佛。
是斯門已成就者。
現在菩薩雖未成佛今依此各入圓明。
圓明者淨極光通。
或現在取證。
即現在佛。
或卻來度生亦未來佛。
未來學人如是修習決定成佛。
故當遵依。
然既三世通修信知功由性常。
所謂常真實力也。
○末二句證信。
我亦從中句是文殊引己作證。
非唯觀音者。
顯觀音菩薩又為從前之過來人也。
意言觀音與我皆驗有成效。
況未來學人豈不益當遵信。
又二句語似倒置。
若易下為上讀之則順。
二顯符佛敕。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為最。
初按定佛敕。
誠猶果也。
據前佛敕揀選文雲。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
二十五行誰當其根。
兼我滅後此界衆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然既曰二十五行誰當其根。
又曰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是令其于諸方便中揀取一門。
為通常可修法也。
既曰兼我滅後此界衆生。
是欲以救諸末劫生死凡夫令出離也。
既曰欲令阿難開悟而阿難不無等類。
是欲以救諸求出世人令進斷思惑也。
既曰入菩薩乘求無上道。
是欲以救諸二乘起成就涅槃心者令回小向大也。
今文殊按定其意曰。
若果如世尊詢問于我于諸方便中揀取一門。
用以救諸末劫凡夫并阿難等之求出世人及無學中之成就涅槃心者。
是誠難矣。
○末句顯其允符。
言既蒙佛敕敢不留意。
我今詳觀于二十五聖之中。
唯觀音耳根允符佛敕。
獨為最善。
三揀餘非是。
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佛。
即事舍塵勞非是常修學。
淺深同說法。
自餘諸方便者。
謂自觀音耳根之外餘二十四聖所修諸方便門也。
皆是佛威即事等者。
正脈雲。
謂佛以威德神力就其所遇之事而加被之令其舍離諸塵勞也。
非是常修同說等者。
謂通常可修之法。
任運修習自能入圓。
不須仗佛威神。
既仗佛威神則非常修學矣。
淺深同說之法。
一同而說。
便足解縛。
不須各即其事。
既各即其事則非同說法矣。
若克就諸門中明佛威即事者。
佛威加被。
如那律失明佛示樂見。
槃特阙誦佛教調息等。
即事舍塵。
如烏刍多淫佛教觀火。
孫陀心散佛教觀鼻等。
人不盡皆如此故非通常可修。
且說此等法亦唯對于淺修。
深位則不相宜。
至如普賢大因。
滿慈宿辨等。
又惟宜于深修。
淺位則不相當。
故非同一可說。
反顯通常可修淺深俱宜。
唯一耳門。
舍此雜修圓通難入。
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可不辨哉。
(問。
不勞資藉中疏雲。
不言常真實者力在下科。
似乎此科惟是常義。
若論三世通修可說由于性常。
至于通常可修。
淺深同說。
明是兼圓。
兼通。
豈惟常耶。
答。
圓通常三唯是一體。
說圓則通常皆圓。
說通則圓常皆通。
說常則圓通皆常。
今以常圓常通故橫豎皆可通修)可常修學竟四最便初心。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于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
但以耳根修。
圓通超餘者。
真實心如是。
文殊揀選至此一拜而起曰。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此二句即歸命三寶義也。
三寶有二釋。
一約别相。
二約自性。
約别相者如來即佛。
佛寶也。
藏謂藏心法寶也。
無漏不思議。
意指圓通諸聖僧寶也。
言無漏者據迹指在聲聞。
于小乘中見思盡故。
言不思議者據迹指在菩薩。
神用莫測離言相故。
若依深本。
菩薩亦皆無漏帶果行因故。
聲聞亦不思議内秘菩薩故。
約自性者。
空如來藏。
彌滿清淨自性佛也。
不空如來藏。
具恒沙德自性法也。
空不空如來藏。
和合無诤自性僧也。
清淨無染故無漏。
性德交徹故難思。
即無漏而難思。
即難思而無漏。
故不可議。
是乃歸依自性三寶。
又各就其義而贊美之。
然别相事也。
自性理也。
理事雙歸方成感應。
願之一字自述歸命意也。
加被未來者。
事三寶則留願住持。
引生正信。
理三寶則同體内熏。
資發圓悟。
正信生而随相反聞。
不惑無功。
圓悟發而入理修道。
不惑難成。
故雲于此門無惑也。
方便易成就者以具圓通常之三真實故。
阿難多聞耳根偏利故堪教。
此答如來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問也。
娑婆世界。
聲論宣明。
雖至末劫沉淪亦唯耳門堪教。
此答滅後衆生何方便門得易成就問也。
但以句顯其決定有功。
圓通句教以勿惑餘門。
此斷疑也。
良以耳根聞性具三真實。
真實心力固應如是。
此生信也。
按阿難位在初果沉淪尚未發心既唯此堪教。
則最便初心明矣。
總結佛示一門深入竟。
三會衆承示獲益四。
一相似解發。
二圓悟根性。
三乘悟盡思。
四發心立行。
初。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身心了然得大開示。
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
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了然者無挂礙義。
此近承揀選獲益。
言阿難大衆于文殊正揀選時澄神谛聽。
思覺雙亡。
形神俱化。
故于身心了然無挂礙也。
得大開示乃通承佛示一門深入義來。
始而分門定義。
繼而驗證釋疑。
又繼之而绾華巾示倫次。
敕文殊選本根。
言盡理圓故開示雲大也。
自是觀佛菩提智果涅槃斷果修習有法。
入證有由。
故取喻以發明之。
猶如有人喻阿難及衆最初一念未動時也。
一念未動常住自性菩提。
性淨涅槃。
如守故鄉。
瞥而随無明緣背覺合塵。
即同因事遠遊久在輪回。
不能反妄複真即同未得歸還。
今者得大開示。
相似解發。
雖未得入圓通已知解結次第。
智斷二果信知當成。
故以明了其家所歸道路喻之。
二圓悟根性。
普會大衆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
其數凡有十恒河沙。
皆得本心。
遠離塵垢。
得法眼淨。
普會大衆句總标多衆也。
天龍八部等别明品類也。
天龍八部應是利根凡夫。
有學二乘應是不定初心。
發心菩薩應是圓人初機。
此等現位雖淺宿因實深。
約皆惑輕智明較勝于阿難等者。
數比恒沙已雲多矣。
況複至十。
彼此不相妨礙。
不思議境不獨為華嚴有耳。
一聞便悟故雲皆得本心。
本心者即六根門頭圓湛不生滅性也。
既得此性則迥脫根塵。
靈光獨耀。
故曰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前雲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
二俱遠離。
法眼應時清明。
即同此義。
三乘悟盡思。
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
性是登伽華言。
出家名比丘尼也。
先以聞咒銷愛得證三果。
此以聞偈開悟乘悟頓斷殘思。
故雲成阿羅漢。
然既悟即兼證。
較上猶勝一籌。
況佛前已許雲。
或得出纏。
或蒙授記。
則羅漢亦暫時階級耳。
四發心立行。
無量衆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前雲十恒河沙尚可名狀。
今雲無量則不可名狀。
益顯其不思議矣。
等階級也。
言理既頓悟乘悟并銷。
不須更曆階級。
故曰無等。
事須漸除因次第盡。
要必于無階級中而立階級。
故曰無等等。
據此乃是發從性起修。
期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性比丘尼又非其類。
科名發心立行實見乎此。
言無上者即阿耨多羅之華言。
正等者即三藐之華言。
正覺者即三菩提之華言。
從古解釋大同小異。
今以揀凡夫名正覺。
以凡夫不覺設或有覺亦多流于邪見不得名正。
二揀乘名正等。
以二乘雖能自覺不能覺他。
無平等心。
設學平等亦堕偏空不得名正。
揀菩薩名無上。
以菩薩雖自覺覺他俱得其正。
又皆分而未圓不名無上。
唯佛俱圓故稱阿耨多羅。
總結選根直入一大科已竟。
二道場加行(佛世機熟聞之即能悟入。
縱或不能。
而相似解發。
已知解結次第。
再蒙佛加随便可修。
此科蓋為末世而設。
觀下雲去佛漸遠。
邪師說法等可知)三。
一先教遠魔除習。
二正示結壇行道。
三兼彰秘密神力。
初二。
一阿難代後啟請。
二如來略示其法。
初三。
一經家叙意。
二阿難自陳。
三慮後代請。
初。
阿難整衣服于大衆中合掌頂禮。
心迹圓明。
悲欣交集。
欲益未來諸衆生故稽首白佛。
整衣表敬。
合掌秉心頂禮欲請也。
心迹者。
修心之迹如六結三空皆有蹤迹可據故。
始終備悉故曰圓明。
即上雲明了其家所歸道路義也。
得路未歸故悲。
到家有望故欣。
雖有望而未歸。
雖未歸而有望。
且欣且悲。
且悲且欣故曰悲欣交集。
侍佛有年幸聞深法。
去聖時遙難聆至教。
言念及此興心兼濟。
故雲欲益未來諸衆生故。
由此所以稽首再拜而啟白于佛也。
二阿難自陳(上雲稽首白佛。
此即所白之語)。
大悲世尊。
我今已悟成佛法門。
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
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衆生。
初自陳無疑。
欲救末劫故稱大悲世尊。
相似解發便覺與尋常不同。
故雲我今已悟成佛法門。
觀音既已詳陳。
又經文殊揀選。
是中修行漸次曆履可據。
故曰得無疑惑。
經家所謂心迹圓明是也。
○常聞下述聆素教。
欲學菩薩須遵佛語。
故自述素常所聞。
如是言即指下之所說。
為度衆生願在生死。
故雲自未得度。
已盡生界方取菩提。
故雲先度人者。
不同果後興悲故是菩薩發心。
以盲引盲恐不相宜。
故須自覺已圓。
到岸得舟方堪濟溺。
故雲能覺他者。
此乃從體起用。
故是如來應世。
○我雖下願學菩薩。
佛果未能遽至菩薩願以勉學。
故雲我雖未度願度末劫等也。
三慮後代請。
世尊。
此諸衆生去佛漸遠。
邪師說法如恒河沙。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
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
于菩提心得無退屈。
此諸衆生即指末劫衆生。
去佛漸遠則護念緣疏。
邪師說法則惑亂緣親。
如恒河沙則遍滿寰中。
舉世受惑。
前雲願度末劫者慮在是耳。
然既魔強法弱攝心誠難。
況複入三摩地。
談何容易。
設有欲攝其心入三摩地者。
必令安立道場遠諸魔事。
方能于菩提心得無退屈。
但不知雲何能爾。
此阿難代請之深意也。
阿難代後啟請竟。
二如來略示其法二。
一贊許欽承。
二正示其法。
初。
爾時世尊于大衆中稱贊阿難。
善哉善哉。
○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衆生末劫沉溺。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阿難大衆唯然奉教。
初重贊善哉。
正脈雲。
重贊者。
一善其發利他心得菩薩正行。
二善其請道場意得利他法要也。
○如汝下依問誡許。
如汝所問等按定所問之意。
救護沉溺即是遠諸魔事。
良以魔強法弱易入難出。
如沉溺故。
汝今句誡聽。
當為句許說。
可知。
○唯然下會衆欽承。
唯然者。
應之速而無疑。
奉教者。
遵之至而不逆。
即欽承意也。
二正示其法二。
一教以持戒遠魔。
二令其誦咒除習。
初三。
一總引三學。
二别明持戒。
三結示遠魔。
初。
佛告阿難。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毗奈耶律藏通名。
義詳懸示。
正诠戒學。
兼诠定慧。
故三學俱在毗奈耶說。
萬行雖多三學攝盡。
決定當依。
不可有違。
兩乘俱說故得常聞。
所謂者指釋之詞。
謂指下以釋上也。
攝心為戒意揀小乘。
以小乘但能執身則名為戒。
故灌頂雲。
因戒生定者。
心攝動少漸向于定。
如風止息波浪自停。
故經雲。
屍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
因定發慧者。
緣心盡極寂照含空。
如水澄湛映現發光。
故經雲。
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
三者皆能盡漏故稱三無漏學。
二别明持戒(入流亡所以至聞所聞盡。
則是因戒生定。
覺所覺空以至寂滅現前。
則是因定發慧。
前已詳明故此處唯明攝心為戒)。
四。
一淫戒。
二殺戒。
三盜戒。
四妄戒。
初。
(梵網以殺戒為首。
以殺生違慈非菩薩行故。
此經以淫戒居初。
以淫欲障定非圓通機故)四。
一首陳持犯利害。
二預辨魔佛教儀。
三确定菩提成壞。
四結判依違邪正。
初二。
一斷淫必出生死。
二不斷必落魔道。
初。
阿難。
雲何攝心我名為戒。
若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淫。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雲何句是預以總徴之語。
言戒有多目。
略輕取重亦應攝四。
今唯言戒故雲總也。
當另為一科。
以文少不便。
寄屬于此。
若諸下乃别明本科中義。
世界者三世十方。
六生者二道(善道有三。
惡道有三)男女。
其心不淫者。
不惟執身不行亦兼制心不起。
如此則不随生死者。
以淫欲為生死本故。
後文雲。
欲愛幹枯。
根境不偶。
現前殘質不複續生。
可證斯義。
二不斷必落魔道。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淫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彼等諸魔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初明不出塵。
汝修二句言正當修三昧時理觀相應。
内脫身心外遺世界。
塵勞無所由起故雲本出。
淫心二句謂設若淫心不除則是塵勞還在。
理觀稍虧瞥爾便起故不可出。
又淫欲為塵勞上首。
上首既在流類從生。
豈能出乎。
○縱有下預防謬辨。
(恐謬辨雲。
此上所說似約智慧不足。
禅定不得力者言之。
若果是多智之人。
正行之時了知欲性本空。
禅定得力者事畢之後工夫即能現前。
若此則雖不斷。
淫何關塵勞。
而言其不能出耶。
義學狂慧。
宗徒盲參類多此計。
故如來以縱有多智等防之)多智者或由來根利。
或尋教而發。
定現者或亡所境寂。
或理觀相應。
此二皆為善境。
設如不斷淫心皆為魔業。
故上雲縱有智定。
此雲必落魔道。
據此則執性空而說欲無妨。
恃能定而言淫無礙者。
是反為智定所誤矣。
(問。
不落餘道者何也。
答。
因果不類故。
良以魔界欲勝唯淫者樂趣。
但以福強心靈非禅智不能便生。
今以禅智而助淫心故必落魔道無疑。
如陰魔中行空禅者卻留塵勞多增寶媛是也)正脈雲。
上中下者随福厚薄以為階降耳。
愚謂魔王者謂欲頂天主。
禅智勝于淫心所感。
魔民者魔王所屬。
禅智與淫心正等所感。
魔女者王民所禦。
淫心勝于禅智所感。
○彼等下成慢不歸。
諸魔亦有徒衆者。
以世間愚迷不辨邪正。
傾心歸依。
遵為師承。
如西域九十六種此土異教旁門皆魔徒也。
各各自謂等者我慢成習。
非果計果。
如受魔文雲。
其人亦不覺知魔着。
自言謂得無上涅槃是也。
首陳持犯利害竟。
二預辨魔佛教儀二。
一魔教貪淫誤世。
二佛教斷淫成定。
初。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
廣行貪淫為善知識。
令諸衆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我滅二句顯去聖時遙。
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故雲多此魔民。
此亦多緣生受其惑。
死為魔屬。
如受魔文雲。
命終之後必為魔民是也。
熾盛世間者。
群魔競起為害生民。
如火熾然盛發。
舉世盡受其焚。
故後想魔文雲。
如是邪精魅其心腑。
近則九生。
多逾百世。
令真修行總為魔眷。
廣行貪淫等者。
謂魔師魔弟淫淫相傳。
反以廣行者為知識。
故後想魔文雲。
贊歎行淫不毀粗行。
将諸猥媟以為傳法。
令諸衆生等者以淫愛為諸愛中最。
邪見是諸見之總。
而彼既以貪淫為教則是令人落愛。
且又以邪見為知識則是令人落見。
沉溺其中不能自出故喻之以坑。
如後雲。
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佛目惡見同名見坑是也。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故雲失菩提路。
二佛教斷淫成定。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汝教世人者。
是佛敕阿難于末世度生時教道世人。
依佛誨違魔行也。
修三摩地必先斷淫者。
以淫為定障故。
而言心淫者。
以大乘不專制身必心滅乃成真斷也。
是名句顯依此乃名佛誨。
若如前即屬魔行耳。
如來即指今佛。
先佛世尊乃指過去。
所謂今佛如是說。
過去先佛已如是說。
尤見其可信也。
第一者居四重之首。
決定清淨者顯不可有犯。
明誨者明明教誨。
佛既明明教誨。
為佛弟子者可弗遵欤。
預辨魔佛教儀竟。
三确定菩提成壞二。
一不斷菩提必壞。
二斷淫菩提乃成。
初。
是故阿難。
若不斷淫修禅定者。
如蒸砂石欲其成飯。
經百千劫隻名熱砂。
何以故。
此非飯本砂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
縱得妙悟皆是淫根。
根本成淫。
輪轉三途必不能出。
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初取喻以顯。
是故阿難者承上佛教斷淫之故。
呼當機再告之也。
若不斷淫等者。
謂設若故違佛敕不斷心淫縱修禅定皆資魔業。
以喻言之。
當自見其誤矣。
蒸砂欲其成飯。
喻淫身求佛妙果。
經劫隻名熱砂。
喻妙悟總成魔業。
以魔業乃積淫所緻。
如熱砂乃蒸砂所成故。
徴起可知。
釋中謂縱此熱砂亦非飯本。
以本來原是砂石所成。
喻魔業非是佛因以是積淫所緻故。
○汝以下以法貼合。
汝以淫身等者。
謂設汝不斷心淫以淫身而求佛妙果。
如彼蒸砂欲其成飯相似。
縱得妙悟等者。
謂縱經多劫修習。
得妙開悟皆為魔業。
如彼經百千劫隻名熱砂相似。
不雲魔業而雲淫根者。
以魔能成就淫事即是淫根故。
根本成淫等者。
謂既是淫欲根本自能展轉成淫。
由此惡業日積必至輪轉三途。
不能出離。
人身尚難可得況欲修證佛果。
故斥以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涅槃如如理也。
菩提如如智也。
理既不證。
智則不圓。
故科雲菩提壞耳。
二斷淫菩提乃成。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
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淫機者欲念一萌時也。
當此之時。
先以執身令身不行。
次以執心令心不起。
故曰俱斷。
非此不能契果故曰必使。
斷性亦無者。
謂若有能斷及所斷性猶是勉強遏捺。
執持稍虧瞥爾便起。
如石壓草。
如繩縛賊。
非為真斷故必至斷性亦無。
謂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不須更用執持自然無犯。
如草已枯不壓而自不生。
如賊改業不縛而自不去也。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定慧均等任運流入。
故雲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然上科雲涅槃此科雲菩提者。
謂理智一如互影說故。
确定菩提成壞竟。
四結判依違邪正。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此科雖為結判之語。
亦是指示阿難對辨魔佛之法。
如來意謂汝前所謂末世衆生去佛漸遠。
邪師說法如恒河沙者。
蓋恐邪說亂正。
魔佛難辨。
故我上來已為汝等詳辯魔佛教儀。
将來末世衆生設有如我此說修三摩地先斷心淫等者。
則名佛說。
當急從之。
設若不如此說廣行貪淫為善知識等者。
即波旬說。
宜深絕之。
波旬者魔之異稱。
此雲殺者。
謂惱亂正修。
傷法身。
害慧命故。
此上淫戒竟。
二殺戒四。
一首陳持利害。
二預辨鬼佛教儀。
三确定解脫得失。
四結判依違邪正。
初二。
一斷殺必出生死。
二不斷必落神道。
初。
阿難。
又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殺。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灌頂雲。
諸佛設化慈悲為本。
菩薩利人救度為先。
豈可害物傷慈。
殺生結怨。
故次戒殺生。
其心不殺者不自殺。
不教他殺。
并見殺随喜亦離也。
又此亦是舉輕況重。
以心且不殺何況身臨殺事。
自應永斷。
前雲汝負我命。
我還汝債。
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是知殺生一事。
結怨連禍足以招緻生死。
故不殺則不随也。
二不斷必落神道。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殺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殺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為大力鬼。
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
下品當為地行羅刹。
○彼諸鬼神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初明不出塵。
不除不出者。
殺心屬貪仍複兼瞋。
亦塵勞本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