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京都拈華寺賢宗後學達天通理敬述
嗣法門人(興宗祖旺謄清懷仁祖毓較字)
二為除細惑說二藏(上文倒想既銷。
空藏已信。
若能曆事造修煩惱障自可斷除。
至于所知之障仍須審辨。
況夫生相無明猶為細中之細者哉。
故前雲希更審除者蓋欲如來審辨斷除之法兼所知及生相而盡除之。
佛為酬此故假滿慈請問以說後二藏也。
正脈雲。
古德解釋三藏有二義。
一者圓覺疏。
以隐覆含攝出生為三。
二者華嚴疏。
以體相用三大順次釋空等三藏。
今似後義。
而亦稍不同。
上之空藏全同。
以所顯之真正惟體大。
合下二藏意旨便殊。
乃惟約體用單雙會釋空等三藏。
而合相于用亦非有缺漏矣)二。
一滿慈蹑前以質二疑。
二如來釋疑以說二藏。
初(正脈雲。
此以滿慈請發者表下所談惑細理玄無學深位。
皆當究心。
非獨為有學說也。
故今表兩重勝前當機。
一者四住惑盡勝前惑未盡也。
二者四辨能說勝前但能強記也)三。
一總贊妙示。
二泛叙有疑。
三确陳以請。
初。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善為衆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
爾時者阿難等已銷倒想已信空藏時也。
細惑尚存二藏未信故滿慈子将有所問。
在衆座起者将問之狀。
袒肩互跪身業虔誠。
合掌恭敬意業精專。
白佛贊善口業殷勤。
以此感佛佛必應故。
無始倒想折伏令銷。
故以大威德贊之。
久迷空藏攝受令信。
故以善為等贊之。
第一義谛即前阿難所請中道了義無戲論法也。
破識以辟道路。
指根以接初機。
會科示堂。
融大顯室。
以其循循有序故曰善為敷演。
第一上冠以如來者。
以此義谛是諸佛之所證故。
二泛叙有疑二。
一叙自疑。
二叙他疑。
初。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
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
本所不見。
何況得聞。
○佛雖宣明令我除惑。
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初極顯法妙。
增一雲。
善說諸法廣别義理。
諸弟子中滿願第一。
智論雲。
富樓那說法中大。
又雲種種因緣譬喻說法能利衆生。
樓那第一。
是知滿慈說法如來素所推許。
故自叙世尊常推等也。
微妙法音總指上來所說。
以破妄顯真一一皆極微細盡精妙故。
聾人耳鈍自喻未得大乘智慧。
百步去遠自喻未到一乘境界。
由斯二緣所以雖聞微妙之音但領粗淺之義。
故以聆于蚊蚋喻之。
聆聽也。
蚊虻蟲蚋醯雞也。
本指昔日。
不見者未睹斯會。
以斯會發起施設便自與昔不同。
故至于所說法義猶是昔所未有。
故雲何況得聞。
此所以如百步外聆蚊蚋也。
○佛雖下略明悟淺。
宣明者即指破妄顯真已來。
重重宣示重重發明也。
當機雖在阿難。
佛意實兼會衆。
故滿慈亦雲令我除惑。
除惑者且約斷疑生信言之。
斯義者仍指前說。
未詳者未能詳盡。
以但信空藏猶未知不空及空不空義故。
然既未能盡信是亦未到究竟無疑惑地。
由斯故有下之疑生疑續疑礙等也。
二叙他疑。
世尊。
如阿難輩雖則開悟。
習漏未除。
○我等會中登無漏者。
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纡疑悔。
初叙有學疑。
阿難輩通指一類有學人說。
前此自陳開悟亦惟随順佛語。
非己智分故置雖言。
謂雖則開悟而實未得開悟。
以習漏未除故。
習漏即是思惑。
以是無始積習任運現起者也。
然既思惑尚在煩惱障猶未全離。
固知其前之開悟非真現量。
○我等下叙無學疑。
我等者自指一類無學人說。
己向自謂漏盡亦惟暫斷見思。
非真無漏。
故置雖言。
謂雖盡諸漏而實未能盡漏。
以今聞說法尚纡疑悔故。
疑謂疑清淨之非。
悔謂悔周遍之誤。
是二皆為法執。
正被所纏故雲尚纡。
纡即纏縛義也。
然既法執未脫所知障自應俱在。
固知其向之漏盡非真究竟。
是則阿難等以習漏未除知開悟之非真。
滿慈等以尚纡疑悔知漏盡之是妄。
同為未詳斯義。
俱是未到無疑惑地耳。
泛叙有疑竟。
三确陳以請二。
一确陳二疑。
二請佛慈誨。
初二。
一确陳萬法生續疑。
二确陳諸大周遍疑。
初。
世尊。
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終而複始。
初領前所示。
複決定也。
世間揀出世。
以根塵陰處界等皆屬世間有為。
非出世無為法故。
一切根塵皆如來藏。
乃領前顯見中意。
以前顯見不分科中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等文約義領也。
陰處界四科舉三。
六入七大皆以等字該之。
皆如來藏清淨本然。
乃領前會科及融大中意。
以前會科中一一皆許其為如來藏性。
融大中兼許其有清淨本然義故。
○雲何下蹑以成疑。
正脈義雲。
此疑有二。
一疑始之忽生。
二疑後之相續。
若于次第上重讀雲何二疑自顯。
山河大地即後之世界。
諸有為相兼衆生業果。
齊此乃疑始之忽生。
意謂既皆藏心。
則無始之時自應清淨本然。
乃雲何無端忽生世界衆生及業果耶。
次第二句乃兼上世界衆生業果而通言之。
生住異滅。
遷變流轉。
前後分齊不相逾越。
故雲次第遷流。
滅已又生故雲終而複始。
此方疑後之相續。
意謂既皆藏心。
自應清淨本然。
縱使忽生。
既滅不應相續。
又雲何竟至次第遷流終而複始耶。
生續兩問至下答處自見。
二确陳諸大周遍疑。
又如來說。
地水火風本性圓融。
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
若地性遍雲何容水。
水性周遍火則不生。
複雲何明。
水火二性俱遍虛空。
不相陵滅。
世尊。
地性障礙空性虛通。
雲何二俱周遍法界。
初領前所說。
再陳深疑故曰又也。
文雖局于四大義實兼于虛空。
至下緻難處自見。
準則空大文雲。
若此虛空性圓周遍。
本不動搖。
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
蓋前之性圓即今之本性圓融。
屬圓真實。
前之周遍即今之周遍法界。
屬通真實。
前之本不動搖即今之湛然常住。
屬常真實。
然既均名五大。
則地水火風亦應俱此三真實義。
故滿慈例領以為下水火相妨等之疑案。
○世尊下蹑以成疑。
地性堅礙。
水性融泮。
堅礙既成而融泮必壞。
故曰若地性遍雲何容水。
不容水是地性不能圓融。
融泮壞是水性不能常住。
此一疑也。
水性潤濕。
火性幹燥。
潤濕既生而幹燥必滅。
故曰水性周遍火則不生。
火不生是水性不能圓融。
幹燥滅是火性不能常住。
此二疑也。
如地不容水。
水不容火既爾。
火不容水。
水不容地亦然。
如是則圓融周遍湛然常住之義皆不得成矣。
複雲何明等且約水火以難。
言佛語無虛必有發明。
但不知複有雲何發明。
能以成立水火俱遍不相陵滅之義。
不難地水者可例知故。
地性障礙等為欲顯出空大。
以足五大之義。
障礙起而虛通盡。
虛通得而障礙失。
如彼水火互不相容。
此三疑也。
雲何二句亦是就疑緻難。
确陳二疑竟。
二請佛慈誨。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
開我迷雲。
及諸大衆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是義者即指前清淨本然圓遍常住等義。
攸所也。
往歸趣也。
言山河大地等既有生續似違清淨。
而如來說清淨本然。
地水火風等既有妨礙似乖圓遍。
而如來說周遍圓常。
滿慈既不敢以佛為非。
直得歸咎于己。
故雲而我不知雲雲。
疑深悔重非佛莫釋。
故曰惟願如來。
大慈如風故曰宣曰流。
迷惑障智故曰開曰雲。
至下如來出生續之由無違清淨。
明周遍之故無乖圓常。
則是慈風宣而迷雲開。
智日朗而性天露也。
及諸大衆句乃普為衆請。
有學習漏未除縱悟非真。
無學尚纡疑悔雖斷未極。
同為迷雲所障。
均待慈風所吹故請亦及之。
作是語已口請也。
五體投地身請也。
欽渴慈誨意請也。
慈誨稱無上者有二義。
一者慈無上。
佛慈至極。
無能越故。
二者誨無上。
能空法執。
盡生相故。
滿慈蹑前以質二疑竟。
二如來釋疑以說二藏(釋生續之疑。
明從真起妄即是說不空藏。
釋周遍之疑明性相無礙即是說空不空藏)三。
一普許獲益。
二誡聽欽承。
三據疑别示。
初。
爾時世尋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
真阿練若。
正修行處。
初别告無學。
正脈雲。
經标無學特顯法深。
○如來下普許勝法。
正脈雲。
佛言普為仍彰慈廣。
以普為則不惟無學。
雖有學乃至人天等類皆為所被機也。
勝義等者。
惟識偈雲。
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又勝義谛有四種。
一世間勝義。
謂蘊處界等。
二道理勝義。
謂苦等四谛。
三證得勝義。
謂二空真如。
四勝義勝義。
謂一真法界。
今此科文局二藏之初。
義通三藏之後。
故雲勝義中真勝義性。
以後文圓彰三藏不離一心(如空藏名本妙圓心。
不空藏名元明心妙。
空不空藏名妙明心元)即一真法界也。
○令汝下預示深益。
定性聲聞謂二乘不回心者。
未得二空等謂二乘已回心者。
言二乘已得人空。
雖有志法空猶未能得。
雖未能得業已厭小趣大。
故雲回向上乘。
既已回向上乘即是菩薩。
而猶稱羅漢者據迹名故。
等字亦兼無性。
以一切衆生莫不有心。
凡有心者皆當作佛。
終實教中無所揀故。
皆獲一乘者。
謂既聞此法畢竟成佛有分。
同為佛乘中人故。
雖同為佛乘中人而所入随機略分三名。
若已向回心欲速成佛者即此便是寂滅場地。
謂法性寂滅即菩提場故。
若定性二乘厭諠求寂者即此便是真阿練若。
謂即諠而寂不須更厭故。
若無性闡提深着邪見者即此便是正修行處。
謂能離邪見起正善根故。
若依三藏配釋者。
空不空如來藏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依此可以成佛。
即寂滅場地。
不空如來藏即一切法一切法無非佛法。
全體住持全體受用即真阿練若。
空如來藏離一切法一切法無能系縛。
楖栗橫肩直入千峰即正修行處。
要知三藏不離一心。
三處不離一乘。
故總以一乘冠之。
以一乘即一心也。
二誡聽欽承。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初誡聽許說。
谛聽者真實心聽。
不以生滅心聽也。
○富樓下欽默承旨。
欽敬遵也。
佛法音且指誡敕法音也。
默然者屏息諸緣。
系心一境。
承聽者心領妙義。
耳接玄文。
正符谛聽義耳。
三據疑别示二。
一說不空藏以釋生續之疑。
二說空不空藏以釋周遍之疑。
初二。
一正為說藏以釋疑。
二兼為折難以生信。
初四。
一牒問取解。
二辯定妄本。
三曆明生續。
四應問結答。
初。
佛言。
富樓那如汝所言。
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
法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
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
汝稱覺明。
為複性明稱名為覺。
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
則無所明。
初略牒前問。
按樓那所領中略一切皆藏牒清淨本然。
所問中牒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略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等。
正脈雲。
佛牒語略意必具含。
○汝常下問答常聞。
汝常不聞等是問詞。
非決詞。
猶言汝尋常不曾聞我作如是說耶。
性覺本覺二義無别。
合雲性本自具之覺即起信本覺義也。
妙明者即寂而照。
明妙者即照而寂。
此明本覺體上自具寂照互融義故。
此義尋常多為菩薩演說。
聲聞在座亦應與聞。
故舉以為問。
正脈雲。
先舉此者有二義。
一顯無明萬法離此無依。
二顯寂照具足不假妄明。
答以唯然者随問承當。
常聞斯義者居然無疑。
而實不知所聞未嘗異。
所解未嘗同耳。
正脈雲。
此問全似初問阿難見何發心。
皆是借舊見聞以發開示之端。
○佛言下取定謬解。
正脈雲。
此首句覺字即性覺本覺之覺。
明字即妙明明妙之明。
然不取妙字而獨用明字者。
以有真妄二明。
而妄明獨為大迷之體故也。
問意以汝既常聞覺明必亦稱說覺明。
但不知汝稱覺明為複性本自明不須更明稱名為覺即俱于明耶。
為是覺本不明起心明之稱為明覺乃俱于明耶此二問。
上是真覺真明。
下是妄覺妄明。
雙開二義。
欲令滿慈自決取舍。
正脈雲。
此問全似徴問阿難心在何處及以何為心。
皆欲逼出平生所誤認者而破斥之。
答意以若此覺體不須更明名為覺者。
則但名曰覺實無所明豈稱覺明。
是乃深取乎起心對境之妄明而反排乎性本自具之真明矣。
正脈雲。
此答全似阿難诤言。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
同諸土木。
皆是被佛徴出素所迷執而猶不覺其非也。
二辨定妄本。
佛言。
若無所明則無明覺。
有所非覺。
無所非明。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若無所明句全是按定滿慈所答之義。
但語略耳佛意以若果不明便無所明者。
則是覺體元屬無明之覺矣。
既爾則進退有過。
謂進若起心欲明。
及至有所明時反非是覺。
以與體相違故。
退若不起心欲明。
守于無所明時終非是明。
以本體自若故。
然既非覺非明舉體全是無明。
莫即以無明為覺明乎。
要知無明非真。
即堕生滅。
便是癡暗。
生滅則不湛。
癡暗則不明。
故曰又非覺湛明性。
此乃破其起心對境之妄明。
令深領乎覺體本具之真明也三曆明生續二。
一初之忽生。
二後之相續。
初二。
一能生妄本。
二所生九相。
初(正脈雲。
此于十惑之中為第一惑。
親依真心本覺獨居九相之先。
别名獨頭生相。
根本不覺。
曰癡曰迷。
及無住本皆目此也。
有二功能。
一者能隐真覺之體。
二者能發萬有之相。
下文自見。
問。
生相無明等覺未了。
今言加明于覺意何淺近。
答。
此惑在三細前本非下位所知。
如來有勝方便能令初心比量而知。
借言加明于覺。
即是其相。
舍此方便則如啞人見賊叫喚不出矣)。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承上無明既非覺湛明性。
便是妄生之源。
良由無始以性覺必待明了。
妄為起心欲明覺體。
豈知一念才生覺體便晦。
自此轉成根本無明。
萬妄依之托始。
下之世界衆生業果莫不由此以為深本。
起信謂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即此分齊。
二所生九相(此釋雲何忽生之疑)二。
一忽生細相。
二轉成粗相。
初。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
同異發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初業相。
上雖妄為起心欲明覺體。
其奈覺體本非所明。
如水之靜相。
不可以搖動求之。
然覺體既非所明因堅執要明。
遂于覺體立成所相。
如才一動搖遂于水體起成動相。
起信雲。
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
即此分齊。
所既下轉相。
言所相既已妄立。
複于所相上轉起能見之心。
故曰生汝妄能。
起信雲。
依于動心能見相故。
即此分齊。
無同下現相無同異中即指業相之中。
以惟識雲。
相見皆依自證起故。
而言無同異者。
以業相初立空界未分也。
熾然者顯著貌。
成異者世界相。
此由上妄能對彼業相。
遂于無同異業相中顯然有世界相現。
故曰熾然成異。
異彼所異者上異字作不同義。
下異字仍指世界。
言世界既現複有無世界處。
故曰異彼所異。
謂不同彼世界别異處也。
既不同彼世界别異。
廓然有虛空相現。
故曰因異立同。
謂因彼世界之異成立虛空為同也。
同異發明者。
謂由同與異形顯發明。
恍然有衆生相現。
故曰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此無同異與上不同。
上是本無。
此是形顯。
以衆生相異無彼虛空之同。
衆生性同無彼世界之異故。
然此世界虛空衆生雖有相現尚在本識。
猶未執為心外實有故屬細相。
猶彼鏡中之影非即鏡外取法。
起信雲。
依能見故境界妄現。
即此分齊。
二轉成粗相。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
勞久發塵自相渾濁。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
世界為異。
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初智相。
如是者承上現相而言。
始而無中現有。
繼而因異立同。
末複以同異相形顯出無同無異。
其猶目瞪晴空。
狂華起滅。
故雲擾亂。
待猶對也。
相待生勞者。
謂以此相分待彼見分起于智相分别。
其猶目見狂華轉生勞相。
故曰生勞。
蓋智相即見分之勞相也。
起信雲。
依于境界起分别愛與不愛。
即此分齊。
勞久二字相續相。
謂智相分别起相續心。
數數不斷。
其猶目既生勞認華不已。
故雲勞久。
起信雲。
依于智故生起苦樂覺心。
起念相應不斷。
即此分齊。
發塵二字執取相。
塵即染着義。
謂由分别既久取着轉深。
計我我所。
其猶認華不已轉生執實之想。
故雲發塵。
起信雲。
心起着故。
即此分齊。
自相句計名字相。
自相即心之自相。
謂由染着故循相計名。
令彼心之自相永絕奠定。
其猶執華為實妄計蠅翼垂發等。
令彼勞目無複少湛。
故曰渾濁。
起信雲。
依于妄執分别假名言相。
即此分齊。
由是下起業相。
塵勞即是煩惱。
上喻下法。
以煩惱有染污擾動二義。
如塵如勞也。
通論有八萬四千。
以十結使為體。
約身口七支及三世四心疊滿其數。
總即見思。
約未起身口屬惑。
已起身口屬業。
今雲引起者謂由執取計名。
引發身口造一切業。
其猶妄計蠅翼垂發等引動身手。
用力撲捉故屬起業。
起信雲。
依于名字循名取着。
造種種業。
即此分齊。
起為下業系苦相。
謂由業因已成果報随至。
于起成有相處則為世界。
于靜而無相處則為虛空。
虛空二句為明同異相形顯出無同無異處故。
彼無同異者。
謂彼同異之間無同無異處也。
無同無異處則是衆生。
故雲真有為法。
衆生稱真有為法者以是正報主故。
為揀虛空世界。
雖屬有為但是所依。
無衆生則無為故。
然此中虛空世界衆生。
所以與上不同者上是惑現。
屬同分境。
此是業招。
屬别業境。
謂由業所系染淨勝劣。
不得自由。
其猶用力撲捉傷身緻痛故是業系苦相。
起信雲。
以依業受報。
不自在故。
即此分齊。
要知此上雖正釋滿慈雲何忽生之疑亦兼酬阿難審除細惑之請。
良以次第十惑約順生以無明居先。
約逆斷以無明殿後。
将令行人觀順生之次第。
易于開悟而不至迷悶。
了逆斷之次第。
易于修證而不至僭亂。
若果是上根利智知無明為九相之源。
了一念為無明之機。
當下離念頓斷無明。
則根本既除而枝末自枯矣。
結答之義尚在後文。
此處勿勞蛇足。
初之忽生竟。
二後之相續三。
一世界相續。
二衆生相續。
三業果相續。
初(此即詳明起為世界之義。
不詳靜成虛空者以虛空但是顯色。
無世界處即虛空故。
又世界未成空漚先發。
既為世界所依。
合于世界中故。
又虛空無形無可斷亦無可續。
故不詳也)三。
一初成四大。
二轉成四居。
三結成相續初。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
彼金寶者明覺立堅。
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
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初先成風大。
承上世界雖由業招。
無始亦由覺明而起。
良以性覺加明真空便昧。
明昧相待悶極心動故曰成搖。
搖久不息動蕩成風。
由斯故有風輪。
風而言輪者。
随彼當土衆生業感依報分齊成輪相也。
執持世界者。
世界最下全依風輪而得住故。
如俱舍雲。
謂諸有情業增上力。
最下先依虛空有風輪是也。
是知世間諸風全是妄心動蕩所感。
○因空下次成地大。
因空生搖者。
因以覺待空生起動搖之妄明也。
此句全是牒上下乃出其搖動之意。
蓋為空體晦昧堅執欲明耳。
其奈空體本不可明因堅執故。
及與業增上力。
遂于虛空之中結成有質之色。
故曰立礙。
立礙雲者且約地大言之。
至若彼金寶者又為地大之精。
更是依于能明妄覺立成堅礙之相。
堅久不息積而成輪。
如是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保持雲者一切國土皆依金輪而得住故。
如密部中說。
地大最下有金剛際是也。
○堅覺下次成火大。
堅覺寶成者堅依于覺而寶成。
承上金輪言也。
搖明風出者搖空欲明而風出。
承上風輪言也。
風金相摩者風動金堅相摩相蕩也。
摩蕩既久熱性燥發。
如是故有火光于金輪之下為變化性。
變化雲者由有火大增上力故。
能令金輪之上諸地大種變起無情。
化生有情。
如一切萬有皆依和氣得生是也。
○寶明下後成水大。
寶明者寶體明淨也。
明極冷發故生潤。
火光者火大之光也。
光勝熱溢故上烝。
潤烝烝潤氣積成水。
如是故有水輪積聚于風輪之上。
含受十方世界。
如華嚴諸世界種皆依香水海住是也。
準華嚴經。
俱舍論。
皆謂地輪依水輪。
水輪依風輪。
風輪依虛空。
虛空無所依。
今經約生起次第似與華嚴俱舍不同。
而本疏釋安立上下實與華嚴俱舍無異。
但彼經論無火。
以火無含持不成輪用故。
二轉成四居。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
濕為巨海。
幹為洲潬。
以是義故。
彼大海中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
是故山石擊則成??。
融則成水。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
是故林薮遇燒成土。
因絞成水。
初水陸二居。
謂火氣上騰。
水性下降。
彼此交過氣發于地結土而為堅礙。
由此則有二種器界。
一者潤濕下坳之處積水而成巨海。
二者燥幹起垤之處環水而成洲潬。
灌頂雲。
浮土可栖曰洲。
聚沙堪住曰潬。
則洲潬皆水環陸地。
惟洲大而潬小也。
此上且示其由生。
下乃驗其氣分。
以是義故等。
謂以是水火交成義故。
彼大海中猶有火之氣分。
而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猶有水之氣分。
而江河常注。
如世子女必有肖父母處也。
○水勢下山林二居。
水勢劣火水随火而上升。
由上升故結為高山。
以是義故。
彼山與石擊則成??。
顯然帶火之氣分。
融則成水隐然有水之氣分。
是知山石亦水火為緣成也。
土勢劣水土随水而生潤。
由生潤故抽拔生長而為草為木。
以是義故。
彼木多成林。
與草多成薮處。
遇焚燒則成土隐然有土之氣分。
因絞急則成水顯然帶水之氣分。
是知林薮乃水土為緣成也(正脈雲。
此中義理雖似外論中五行相生之意。
而實不盡同。
不可一一附合。
有二不便。
一者五行反明。
經義反晦。
二者令外教之人将謂不出己意。
夫外教多歸化機于陰陽。
而吾宗直指生本于心性。
則彼晦此。
推内濫外。
失計之甚。
文句雲。
舊以五行生克訓者甚違經旨。
經顯一切惟心。
何用世間妄計為解。
且如山石擎焰融水五行說者。
若以石為金。
金能生水烏又生火。
若以石為土則水火皆不應生。
又林燒成灰可雲火能生土。
因絞成水豈是木反生水。
故知不應以彼釋此。
問。
待空成搖堅明立礙等義徑庭杳茫。
誰複信之。
答。
此固靈心不思議力。
業感必然之理。
惟佛現量親見親知。
博地凡夫誠鮮能信然現。
見悶極莫開則心動身轉。
執堅不遂則氣結身僵。
甚至有拍案擊物凝心化石者。
是更可為待空成搖堅明立礙之驗。
又問。
洲潬江河人所共見。
大海火光誰複能見之耶。
答海舟夜泊者固常見之。
又涅槃經。
佛涅槃後。
大海龍王持水中火至茶毗所。
即其證也)。
三結成相續。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
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首句結初成四大。
交通也。
言上來風金火水四大雖次第發生。
而溯流窮源亦通依妄覺妄明。
故雲交妄發生。
次句結轉成四居。
遞互也。
言上來水陸山林四居雖依大為種。
而性各周遍。
亦彼此互為因依。
故雲遞相為種。
如海中火起則海為火種。
洲中河注則洲為河種。
乃至林燒成土則林為土種。
薮絞成水則薮為水種等是也。
末二句結因緣相續。
謂以是交妄發生四大為因。
遞相為種。
四居為緣。
自是山河國土一切世界生滅滅生相續不已。
是即詳前起為世界至若靜成虛空。
即指無世界處不言可知。
世界相續竟。
二衆生相續三。
一初成四性。
二轉成四生。
三結成相續。
初。
複次富樓那。
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所妄既立明理不逾。
以是因緣聽不出聲。
見不超色。
色香味觸六妄成就。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初總标。
複次等者謂複于己說世界之次。
重呼當機示以衆生相續義也。
明妄二句言欲明真有為法所以展轉成妄者非有他故。
亦以真覺妄明和合成咎耳。
○所妄下别明。
所妄者真妄和合而成所依妄識即業相也。
既立者謂業相既已成立。
明理者謂複于業相上轉出能見見分。
欲明本覺之理即轉相也。
然轉相原為明理奈為本識所障。
不能越逾。
以是不能越逾因緣。
欲聽而明不能出乎本識之聲。
欲見而明不能超乎本識之色。
即現相也。
準起信明現相謂五塵對至即現。
今但約聞見以明聲色二塵。
餘可例知。
而此之聞見惟是性具。
尚未結根。
聲色唯是惑現尚非業招。
至若業招之色香味觸六種妄塵成就。
則粗相既定而執有心外境矣。
由是黏湛發見見精映色。
則結色成眼。
乃至黏湛發知知精映法。
則結法成意。
是則于一見分分開而成見覺聞知。
如後雲。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是也。
二轉成四生。
同業相纏。
合離成化。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
異見成憎同想成愛。
流愛為種納想為胎。
交遘發生吸引同業。
故有因緣生羯羅藍。
遏蒲昙等。
胎卵濕化随其所應。
卵唯想生。
胎因情有。
濕以合感。
化以離應。
初總标。
上科雖結塵成根且約人類言之。
以最初從真起妄尚無雜業感招故也。
今此科乃約人類衆生。
造業各别。
受報不同。
故雲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同業相纏者謂父母己三者業同。
互相牽纏而受胎卵二生。
如人畜龜蛇之類。
合離成化句取義應雲合成離化。
謂不因父母但由己業。
或合潤成形而受濕生如含蠢蠕動之類。
或離此化彼而受化生如天獄飛行之類。
○見明下别明。
複二。
一詳明胎生。
合轍雲。
中有身投胎時。
其無緣處大地如墨。
惟于父母有緣處見有一點明色發現。
今雲見明色發是也。
又雲此中有身即趣其處。
今雲明見(謂明色既見)想成(謂妄想自成)是也。
異見等者灌頂雲。
男子投胎見父是男。
異見故憎。
見母想妻同想故愛。
女子投胎反此。
準涅槃經。
無明有二。
一發業謂過去煩惱。
二潤生即投胎時于父母邊。
起憎愛想也。
流愛心于父母則為受生因種。
納想心于根門則為所依胎分。
及乎赤白二滴交遘發生。
又複吸引同業當為其子。
由是故有己業為因父母為緣。
胎相既定。
生羯羅藍遏蒲昙等。
俱舍雲。
胎中凡有五位。
一七名羯剌藍。
大集雲。
歌羅邏此雲凝滑。
亦雲薄酪。
亦雲凝酥。
義翻雜穢。
謂父精母血相和名雜。
自體不淨名穢。
二七名頞部昙此雲疱。
猶如瘡疱之形。
表裡如酥未生肉故。
三七名閉屍此雲凝結。
亦雲軟肉。
謂凝結如軟肉故。
四七名健南此雲凝厚。
亦雲堅肉。
謂肉漸凝厚而堅硬故。
五七名缽羅奢佉此雲形位。
亦雲肢節。
謂生諸根形一身四肢骨節分位有差别故。
大集更有六七名發毛爪齒位謂四法漸生故。
七七名具根位謂諸根具足故。
今經略舉前二餘以等字該之。
正脈雲。
獨委悉開示于胎生者一則急于為人。
二則衆生悉以淫欲而正性命。
胎生偏顯故。
胎卵下略明四生。
正脈雲。
胎卵濕化皆應也。
情想合離皆感也。
随其所應者謂随其所感而應之以四生也。
卵唯想生者懸思曰想。
謂卵生衆生于中有身時。
妄見有勝妙處心生懸想。
惟此為感而有生也。
胎因情有者親愛曰情。
謂胎生衆生于中有身時。
妄見有欲樂境心生親愛。
因此為感而成有也。
濕以合感者就新曰合。
謂濕生衆生于中有身時。
妄見新境可托急欲附就。
以此為感而受形也。
化以離應者厭舊曰離。
謂化生衆生于中有身時。
妄見舊境可憎急欲厭舍。
以此為感而緻應也。
後二生中雖感應錯落。
而義實互具。
意會自見。
然胎生上已詳明。
此又随例略明者蓋詳明為兼衆緣以例餘三。
略明為顯要因各具一種。
将使衆生于生前練習。
超出情想合離四心則四生路斷而輪回可出矣。
三結成相續。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
所有受業逐其飛沈。
以是因緣衆生相續。
首二句結上四感。
更相變易者或情變為想。
或想易為情等。
次二句結上四應。
受業指報形說。
以報形為受業主故。
飛沈即上下義。
以飛沈有上下相故。
言能感四心既有變易。
所感四生報形自相随逐而為上下。
所謂乘善業以上升。
随惡緣而下墜是也。
末二句承言總結。
以是因緣者上之四性為因。
此之四生為緣。
以是故有衆生相續。
衆生相續竟。
三業果相續三。
一初成根本。
二轉成枝末。
三結成相續。
初三。
一欲貪為本。
二殺貪為本。
三盜貪為本。
初。
富樓那。
想愛同結愛不能離。
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
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已知四生差别唯在臨時一念。
未知累劫循環尤以恣貪為本。
今為明此故再诏富樓那也。
承上既有衆生。
則有彼此情染。
由情染故未遇則異地懸想。
既遇則互相親愛。
綢缪莫釋故雲想愛同結。
如磁吸鐵。
似膠粘木。
故雲愛不能離。
由此不能離故。
改形易報互為親因。
故曰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
是等者總指父母子孫。
既已相生不斷。
則以淫欲成貪為後業果相續之本。
二殺貪為本。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
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随力強弱遞相吞食。
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又承上既有衆生則有彼此身命。
由身命故未盡則貪求盛壯。
已盡複愛樂久生。
滋養情均故雲貪愛同滋。
隻知保護不顧殘忍故雲貪不能止。
由此不能止故異類相餐。
恣殺無度故雲卵化濕胎随力強弱遞相吞食。
是等者總指卵化濕胎。
既已強弱相食則以殺害成貪。
為下業果相續之本。
三盜貪為本。
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人死為羊。
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
惡業俱生窮未來際。
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又承上既有衆生則有彼此淩奪。
由淩奪故現前莫報。
易羊身而酬債滋彼口腹。
故曰以人食羊。
後文雲。
鬼業既盡與元負人冤對相值。
身為畜生酬其宿債是也。
若讨還過分負屈不甘則羊死為人。
後文雲。
若彼酬者分越所酬。
此等衆生還複為人反徴其剩是也。
此既反徴彼必倒還。
然倒還有二。
一約有福人中遭其侵害。
二約無福堕落反為畜生。
今言人死為羊乃就彼無福者言。
後文雲。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
則于人中不舍人身酬還彼力。
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是也。
如是者指上人羊為例。
乃至等例彼十生皆爾。
十生之類者十二生中除去空散銷沈。
土木金石。
以彼不可食故。
然既通十類。
則死者死生者生往複無已。
盜業不休。
故雲死死生生互來相啖。
如是惡業積習與生俱生。
若無因緣(自力為因佛加為緣)斷除必至窮未來際。
後文雲。
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
如于中間刹彼身命。
或食其肉。
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等是也。
(問。
此與殺貪何異。
答。
殺貪由殺心起。
盜貪由盜心起。
雖業報似同而因心各異。
故分二類言之)是等者總指十生之類。
既已往複相酬則以盜取成貪。
為下業果相續之本。
(問。
世教論殺惟以不殺人為重。
而害物不與焉。
論盜唯以劫财取罪。
而食肉不與焉。
今經何論殺極至害物。
論盜偏取食肉耶。
答。
世教急于止亂。
且圖養民。
故唯禁殺人劫财。
而不制害物食肉。
今經欲斷生死須盡業緣。
故須并斷。
且世界之亂究其深本多起于害物食肉。
如釋種遭琉璃之誅。
人但知近緣罵詈而不知遠因食魚。
故此方不長太平。
緣太平時恣意食啖。
三五百年人之享福者。
福終禍起。
畜之酬報者。
報盡為人。
怨對相值遂成亂世。
是知今經乃聖智深遠。
拔本塞源之意。
古德雲。
世上欲免刀兵劫。
須是衆生不食肉。
外教君子幸依佛言。
即不能全斷亦應于釣弋割烹之際稍存一點不忍之心。
漸養仁惠終緻慈祥。
且莫妄生非毀自幹罪戾)初成根本竟。
二轉成枝末。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
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
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承上殺盜二業熏成貪習。
怨對相值現行斯發。
故雲汝負我命我還汝債。
灌頂雲。
汝負二句影略多詞。
具當八句。
應雲汝負我命汝還我命。
我負汝命我還汝命。
此屬殺貪。
我負汝債我還汝債。
汝負我債汝還我債。
此屬盜貪。
習種為因現行為緣。
以是因緣相資生生世世不出輪回。
故雲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此殺盜流末也。
承上淫欲之業熏成貪習。
恩情相遇現行斯發。
故雲汝愛我心我憐汝色。
此中亦有影略。
具足應雲汝愛我心我愛汝心。
我愛汝心汝愛我心。
此約恩言。
謂恩以心重故。
我憐汝色汝憐我色。
汝憐我色我憐汝色。
此約情言。
謂情以色重故。
因緣同上。
生生世世不得
空藏已信。
若能曆事造修煩惱障自可斷除。
至于所知之障仍須審辨。
況夫生相無明猶為細中之細者哉。
故前雲希更審除者蓋欲如來審辨斷除之法兼所知及生相而盡除之。
佛為酬此故假滿慈請問以說後二藏也。
正脈雲。
古德解釋三藏有二義。
一者圓覺疏。
以隐覆含攝出生為三。
二者華嚴疏。
以體相用三大順次釋空等三藏。
今似後義。
而亦稍不同。
上之空藏全同。
以所顯之真正惟體大。
合下二藏意旨便殊。
乃惟約體用單雙會釋空等三藏。
而合相于用亦非有缺漏矣)二。
一滿慈蹑前以質二疑。
二如來釋疑以說二藏。
初(正脈雲。
此以滿慈請發者表下所談惑細理玄無學深位。
皆當究心。
非獨為有學說也。
故今表兩重勝前當機。
一者四住惑盡勝前惑未盡也。
二者四辨能說勝前但能強記也)三。
一總贊妙示。
二泛叙有疑。
三确陳以請。
初。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善為衆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
爾時者阿難等已銷倒想已信空藏時也。
細惑尚存二藏未信故滿慈子将有所問。
在衆座起者将問之狀。
袒肩互跪身業虔誠。
合掌恭敬意業精專。
白佛贊善口業殷勤。
以此感佛佛必應故。
無始倒想折伏令銷。
故以大威德贊之。
久迷空藏攝受令信。
故以善為等贊之。
第一義谛即前阿難所請中道了義無戲論法也。
破識以辟道路。
指根以接初機。
會科示堂。
融大顯室。
以其循循有序故曰善為敷演。
第一上冠以如來者。
以此義谛是諸佛之所證故。
二泛叙有疑二。
一叙自疑。
二叙他疑。
初。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
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
本所不見。
何況得聞。
○佛雖宣明令我除惑。
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初極顯法妙。
增一雲。
善說諸法廣别義理。
諸弟子中滿願第一。
智論雲。
富樓那說法中大。
又雲種種因緣譬喻說法能利衆生。
樓那第一。
是知滿慈說法如來素所推許。
故自叙世尊常推等也。
微妙法音總指上來所說。
以破妄顯真一一皆極微細盡精妙故。
聾人耳鈍自喻未得大乘智慧。
百步去遠自喻未到一乘境界。
由斯二緣所以雖聞微妙之音但領粗淺之義。
故以聆于蚊蚋喻之。
聆聽也。
蚊虻蟲蚋醯雞也。
本指昔日。
不見者未睹斯會。
以斯會發起施設便自與昔不同。
故至于所說法義猶是昔所未有。
故雲何況得聞。
此所以如百步外聆蚊蚋也。
○佛雖下略明悟淺。
宣明者即指破妄顯真已來。
重重宣示重重發明也。
當機雖在阿難。
佛意實兼會衆。
故滿慈亦雲令我除惑。
除惑者且約斷疑生信言之。
斯義者仍指前說。
未詳者未能詳盡。
以但信空藏猶未知不空及空不空義故。
然既未能盡信是亦未到究竟無疑惑地。
由斯故有下之疑生疑續疑礙等也。
二叙他疑。
世尊。
如阿難輩雖則開悟。
習漏未除。
○我等會中登無漏者。
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纡疑悔。
初叙有學疑。
阿難輩通指一類有學人說。
前此自陳開悟亦惟随順佛語。
非己智分故置雖言。
謂雖則開悟而實未得開悟。
以習漏未除故。
習漏即是思惑。
以是無始積習任運現起者也。
然既思惑尚在煩惱障猶未全離。
固知其前之開悟非真現量。
○我等下叙無學疑。
我等者自指一類無學人說。
己向自謂漏盡亦惟暫斷見思。
非真無漏。
故置雖言。
謂雖盡諸漏而實未能盡漏。
以今聞說法尚纡疑悔故。
疑謂疑清淨之非。
悔謂悔周遍之誤。
是二皆為法執。
正被所纏故雲尚纡。
纡即纏縛義也。
然既法執未脫所知障自應俱在。
固知其向之漏盡非真究竟。
是則阿難等以習漏未除知開悟之非真。
滿慈等以尚纡疑悔知漏盡之是妄。
同為未詳斯義。
俱是未到無疑惑地耳。
泛叙有疑竟。
三确陳以請二。
一确陳二疑。
二請佛慈誨。
初二。
一确陳萬法生續疑。
二确陳諸大周遍疑。
初。
世尊。
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終而複始。
初領前所示。
複決定也。
世間揀出世。
以根塵陰處界等皆屬世間有為。
非出世無為法故。
一切根塵皆如來藏。
乃領前顯見中意。
以前顯見不分科中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等文約義領也。
陰處界四科舉三。
六入七大皆以等字該之。
皆如來藏清淨本然。
乃領前會科及融大中意。
以前會科中一一皆許其為如來藏性。
融大中兼許其有清淨本然義故。
○雲何下蹑以成疑。
正脈義雲。
此疑有二。
一疑始之忽生。
二疑後之相續。
若于次第上重讀雲何二疑自顯。
山河大地即後之世界。
諸有為相兼衆生業果。
齊此乃疑始之忽生。
意謂既皆藏心。
則無始之時自應清淨本然。
乃雲何無端忽生世界衆生及業果耶。
次第二句乃兼上世界衆生業果而通言之。
生住異滅。
遷變流轉。
前後分齊不相逾越。
故雲次第遷流。
滅已又生故雲終而複始。
此方疑後之相續。
意謂既皆藏心。
自應清淨本然。
縱使忽生。
既滅不應相續。
又雲何竟至次第遷流終而複始耶。
生續兩問至下答處自見。
二确陳諸大周遍疑。
又如來說。
地水火風本性圓融。
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
若地性遍雲何容水。
水性周遍火則不生。
複雲何明。
水火二性俱遍虛空。
不相陵滅。
世尊。
地性障礙空性虛通。
雲何二俱周遍法界。
初領前所說。
再陳深疑故曰又也。
文雖局于四大義實兼于虛空。
至下緻難處自見。
準則空大文雲。
若此虛空性圓周遍。
本不動搖。
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
蓋前之性圓即今之本性圓融。
屬圓真實。
前之周遍即今之周遍法界。
屬通真實。
前之本不動搖即今之湛然常住。
屬常真實。
然既均名五大。
則地水火風亦應俱此三真實義。
故滿慈例領以為下水火相妨等之疑案。
○世尊下蹑以成疑。
地性堅礙。
水性融泮。
堅礙既成而融泮必壞。
故曰若地性遍雲何容水。
不容水是地性不能圓融。
融泮壞是水性不能常住。
此一疑也。
水性潤濕。
火性幹燥。
潤濕既生而幹燥必滅。
故曰水性周遍火則不生。
火不生是水性不能圓融。
幹燥滅是火性不能常住。
此二疑也。
如地不容水。
水不容火既爾。
火不容水。
水不容地亦然。
如是則圓融周遍湛然常住之義皆不得成矣。
複雲何明等且約水火以難。
言佛語無虛必有發明。
但不知複有雲何發明。
能以成立水火俱遍不相陵滅之義。
不難地水者可例知故。
地性障礙等為欲顯出空大。
以足五大之義。
障礙起而虛通盡。
虛通得而障礙失。
如彼水火互不相容。
此三疑也。
雲何二句亦是就疑緻難。
确陳二疑竟。
二請佛慈誨。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
開我迷雲。
及諸大衆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是義者即指前清淨本然圓遍常住等義。
攸所也。
往歸趣也。
言山河大地等既有生續似違清淨。
而如來說清淨本然。
地水火風等既有妨礙似乖圓遍。
而如來說周遍圓常。
滿慈既不敢以佛為非。
直得歸咎于己。
故雲而我不知雲雲。
疑深悔重非佛莫釋。
故曰惟願如來。
大慈如風故曰宣曰流。
迷惑障智故曰開曰雲。
至下如來出生續之由無違清淨。
明周遍之故無乖圓常。
則是慈風宣而迷雲開。
智日朗而性天露也。
及諸大衆句乃普為衆請。
有學習漏未除縱悟非真。
無學尚纡疑悔雖斷未極。
同為迷雲所障。
均待慈風所吹故請亦及之。
作是語已口請也。
五體投地身請也。
欽渴慈誨意請也。
慈誨稱無上者有二義。
一者慈無上。
佛慈至極。
無能越故。
二者誨無上。
能空法執。
盡生相故。
滿慈蹑前以質二疑竟。
二如來釋疑以說二藏(釋生續之疑。
明從真起妄即是說不空藏。
釋周遍之疑明性相無礙即是說空不空藏)三。
一普許獲益。
二誡聽欽承。
三據疑别示。
初。
爾時世尋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
真阿練若。
正修行處。
初别告無學。
正脈雲。
經标無學特顯法深。
○如來下普許勝法。
正脈雲。
佛言普為仍彰慈廣。
以普為則不惟無學。
雖有學乃至人天等類皆為所被機也。
勝義等者。
惟識偈雲。
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又勝義谛有四種。
一世間勝義。
謂蘊處界等。
二道理勝義。
謂苦等四谛。
三證得勝義。
謂二空真如。
四勝義勝義。
謂一真法界。
今此科文局二藏之初。
義通三藏之後。
故雲勝義中真勝義性。
以後文圓彰三藏不離一心(如空藏名本妙圓心。
不空藏名元明心妙。
空不空藏名妙明心元)即一真法界也。
○令汝下預示深益。
定性聲聞謂二乘不回心者。
未得二空等謂二乘已回心者。
言二乘已得人空。
雖有志法空猶未能得。
雖未能得業已厭小趣大。
故雲回向上乘。
既已回向上乘即是菩薩。
而猶稱羅漢者據迹名故。
等字亦兼無性。
以一切衆生莫不有心。
凡有心者皆當作佛。
終實教中無所揀故。
皆獲一乘者。
謂既聞此法畢竟成佛有分。
同為佛乘中人故。
雖同為佛乘中人而所入随機略分三名。
若已向回心欲速成佛者即此便是寂滅場地。
謂法性寂滅即菩提場故。
若定性二乘厭諠求寂者即此便是真阿練若。
謂即諠而寂不須更厭故。
若無性闡提深着邪見者即此便是正修行處。
謂能離邪見起正善根故。
若依三藏配釋者。
空不空如來藏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依此可以成佛。
即寂滅場地。
不空如來藏即一切法一切法無非佛法。
全體住持全體受用即真阿練若。
空如來藏離一切法一切法無能系縛。
楖栗橫肩直入千峰即正修行處。
要知三藏不離一心。
三處不離一乘。
故總以一乘冠之。
以一乘即一心也。
二誡聽欽承。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初誡聽許說。
谛聽者真實心聽。
不以生滅心聽也。
○富樓下欽默承旨。
欽敬遵也。
佛法音且指誡敕法音也。
默然者屏息諸緣。
系心一境。
承聽者心領妙義。
耳接玄文。
正符谛聽義耳。
三據疑别示二。
一說不空藏以釋生續之疑。
二說空不空藏以釋周遍之疑。
初二。
一正為說藏以釋疑。
二兼為折難以生信。
初四。
一牒問取解。
二辯定妄本。
三曆明生續。
四應問結答。
初。
佛言。
富樓那如汝所言。
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
法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
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
汝稱覺明。
為複性明稱名為覺。
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
則無所明。
初略牒前問。
按樓那所領中略一切皆藏牒清淨本然。
所問中牒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略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等。
正脈雲。
佛牒語略意必具含。
○汝常下問答常聞。
汝常不聞等是問詞。
非決詞。
猶言汝尋常不曾聞我作如是說耶。
性覺本覺二義無别。
合雲性本自具之覺即起信本覺義也。
妙明者即寂而照。
明妙者即照而寂。
此明本覺體上自具寂照互融義故。
此義尋常多為菩薩演說。
聲聞在座亦應與聞。
故舉以為問。
正脈雲。
先舉此者有二義。
一顯無明萬法離此無依。
二顯寂照具足不假妄明。
答以唯然者随問承當。
常聞斯義者居然無疑。
而實不知所聞未嘗異。
所解未嘗同耳。
正脈雲。
此問全似初問阿難見何發心。
皆是借舊見聞以發開示之端。
○佛言下取定謬解。
正脈雲。
此首句覺字即性覺本覺之覺。
明字即妙明明妙之明。
然不取妙字而獨用明字者。
以有真妄二明。
而妄明獨為大迷之體故也。
問意以汝既常聞覺明必亦稱說覺明。
但不知汝稱覺明為複性本自明不須更明稱名為覺即俱于明耶。
為是覺本不明起心明之稱為明覺乃俱于明耶此二問。
上是真覺真明。
下是妄覺妄明。
雙開二義。
欲令滿慈自決取舍。
正脈雲。
此問全似徴問阿難心在何處及以何為心。
皆欲逼出平生所誤認者而破斥之。
答意以若此覺體不須更明名為覺者。
則但名曰覺實無所明豈稱覺明。
是乃深取乎起心對境之妄明而反排乎性本自具之真明矣。
正脈雲。
此答全似阿難诤言。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
同諸土木。
皆是被佛徴出素所迷執而猶不覺其非也。
二辨定妄本。
佛言。
若無所明則無明覺。
有所非覺。
無所非明。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若無所明句全是按定滿慈所答之義。
但語略耳佛意以若果不明便無所明者。
則是覺體元屬無明之覺矣。
既爾則進退有過。
謂進若起心欲明。
及至有所明時反非是覺。
以與體相違故。
退若不起心欲明。
守于無所明時終非是明。
以本體自若故。
然既非覺非明舉體全是無明。
莫即以無明為覺明乎。
要知無明非真。
即堕生滅。
便是癡暗。
生滅則不湛。
癡暗則不明。
故曰又非覺湛明性。
此乃破其起心對境之妄明。
令深領乎覺體本具之真明也三曆明生續二。
一初之忽生。
二後之相續。
初二。
一能生妄本。
二所生九相。
初(正脈雲。
此于十惑之中為第一惑。
親依真心本覺獨居九相之先。
别名獨頭生相。
根本不覺。
曰癡曰迷。
及無住本皆目此也。
有二功能。
一者能隐真覺之體。
二者能發萬有之相。
下文自見。
問。
生相無明等覺未了。
今言加明于覺意何淺近。
答。
此惑在三細前本非下位所知。
如來有勝方便能令初心比量而知。
借言加明于覺。
即是其相。
舍此方便則如啞人見賊叫喚不出矣)。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承上無明既非覺湛明性。
便是妄生之源。
良由無始以性覺必待明了。
妄為起心欲明覺體。
豈知一念才生覺體便晦。
自此轉成根本無明。
萬妄依之托始。
下之世界衆生業果莫不由此以為深本。
起信謂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即此分齊。
二所生九相(此釋雲何忽生之疑)二。
一忽生細相。
二轉成粗相。
初。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
同異發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初業相。
上雖妄為起心欲明覺體。
其奈覺體本非所明。
如水之靜相。
不可以搖動求之。
然覺體既非所明因堅執要明。
遂于覺體立成所相。
如才一動搖遂于水體起成動相。
起信雲。
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
即此分齊。
所既下轉相。
言所相既已妄立。
複于所相上轉起能見之心。
故曰生汝妄能。
起信雲。
依于動心能見相故。
即此分齊。
無同下現相無同異中即指業相之中。
以惟識雲。
相見皆依自證起故。
而言無同異者。
以業相初立空界未分也。
熾然者顯著貌。
成異者世界相。
此由上妄能對彼業相。
遂于無同異業相中顯然有世界相現。
故曰熾然成異。
異彼所異者上異字作不同義。
下異字仍指世界。
言世界既現複有無世界處。
故曰異彼所異。
謂不同彼世界别異處也。
既不同彼世界别異。
廓然有虛空相現。
故曰因異立同。
謂因彼世界之異成立虛空為同也。
同異發明者。
謂由同與異形顯發明。
恍然有衆生相現。
故曰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此無同異與上不同。
上是本無。
此是形顯。
以衆生相異無彼虛空之同。
衆生性同無彼世界之異故。
然此世界虛空衆生雖有相現尚在本識。
猶未執為心外實有故屬細相。
猶彼鏡中之影非即鏡外取法。
起信雲。
依能見故境界妄現。
即此分齊。
二轉成粗相。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
勞久發塵自相渾濁。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
世界為異。
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初智相。
如是者承上現相而言。
始而無中現有。
繼而因異立同。
末複以同異相形顯出無同無異。
其猶目瞪晴空。
狂華起滅。
故雲擾亂。
待猶對也。
相待生勞者。
謂以此相分待彼見分起于智相分别。
其猶目見狂華轉生勞相。
故曰生勞。
蓋智相即見分之勞相也。
起信雲。
依于境界起分别愛與不愛。
即此分齊。
勞久二字相續相。
謂智相分别起相續心。
數數不斷。
其猶目既生勞認華不已。
故雲勞久。
起信雲。
依于智故生起苦樂覺心。
起念相應不斷。
即此分齊。
發塵二字執取相。
塵即染着義。
謂由分别既久取着轉深。
計我我所。
其猶認華不已轉生執實之想。
故雲發塵。
起信雲。
心起着故。
即此分齊。
自相句計名字相。
自相即心之自相。
謂由染着故循相計名。
令彼心之自相永絕奠定。
其猶執華為實妄計蠅翼垂發等。
令彼勞目無複少湛。
故曰渾濁。
起信雲。
依于妄執分别假名言相。
即此分齊。
由是下起業相。
塵勞即是煩惱。
上喻下法。
以煩惱有染污擾動二義。
如塵如勞也。
通論有八萬四千。
以十結使為體。
約身口七支及三世四心疊滿其數。
總即見思。
約未起身口屬惑。
已起身口屬業。
今雲引起者謂由執取計名。
引發身口造一切業。
其猶妄計蠅翼垂發等引動身手。
用力撲捉故屬起業。
起信雲。
依于名字循名取着。
造種種業。
即此分齊。
起為下業系苦相。
謂由業因已成果報随至。
于起成有相處則為世界。
于靜而無相處則為虛空。
虛空二句為明同異相形顯出無同無異處故。
彼無同異者。
謂彼同異之間無同無異處也。
無同無異處則是衆生。
故雲真有為法。
衆生稱真有為法者以是正報主故。
為揀虛空世界。
雖屬有為但是所依。
無衆生則無為故。
然此中虛空世界衆生。
所以與上不同者上是惑現。
屬同分境。
此是業招。
屬别業境。
謂由業所系染淨勝劣。
不得自由。
其猶用力撲捉傷身緻痛故是業系苦相。
起信雲。
以依業受報。
不自在故。
即此分齊。
要知此上雖正釋滿慈雲何忽生之疑亦兼酬阿難審除細惑之請。
良以次第十惑約順生以無明居先。
約逆斷以無明殿後。
将令行人觀順生之次第。
易于開悟而不至迷悶。
了逆斷之次第。
易于修證而不至僭亂。
若果是上根利智知無明為九相之源。
了一念為無明之機。
當下離念頓斷無明。
則根本既除而枝末自枯矣。
結答之義尚在後文。
此處勿勞蛇足。
初之忽生竟。
二後之相續三。
一世界相續。
二衆生相續。
三業果相續。
初(此即詳明起為世界之義。
不詳靜成虛空者以虛空但是顯色。
無世界處即虛空故。
又世界未成空漚先發。
既為世界所依。
合于世界中故。
又虛空無形無可斷亦無可續。
故不詳也)三。
一初成四大。
二轉成四居。
三結成相續初。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
彼金寶者明覺立堅。
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
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初先成風大。
承上世界雖由業招。
無始亦由覺明而起。
良以性覺加明真空便昧。
明昧相待悶極心動故曰成搖。
搖久不息動蕩成風。
由斯故有風輪。
風而言輪者。
随彼當土衆生業感依報分齊成輪相也。
執持世界者。
世界最下全依風輪而得住故。
如俱舍雲。
謂諸有情業增上力。
最下先依虛空有風輪是也。
是知世間諸風全是妄心動蕩所感。
○因空下次成地大。
因空生搖者。
因以覺待空生起動搖之妄明也。
此句全是牒上下乃出其搖動之意。
蓋為空體晦昧堅執欲明耳。
其奈空體本不可明因堅執故。
及與業增上力。
遂于虛空之中結成有質之色。
故曰立礙。
立礙雲者且約地大言之。
至若彼金寶者又為地大之精。
更是依于能明妄覺立成堅礙之相。
堅久不息積而成輪。
如是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保持雲者一切國土皆依金輪而得住故。
如密部中說。
地大最下有金剛際是也。
○堅覺下次成火大。
堅覺寶成者堅依于覺而寶成。
承上金輪言也。
搖明風出者搖空欲明而風出。
承上風輪言也。
風金相摩者風動金堅相摩相蕩也。
摩蕩既久熱性燥發。
如是故有火光于金輪之下為變化性。
變化雲者由有火大增上力故。
能令金輪之上諸地大種變起無情。
化生有情。
如一切萬有皆依和氣得生是也。
○寶明下後成水大。
寶明者寶體明淨也。
明極冷發故生潤。
火光者火大之光也。
光勝熱溢故上烝。
潤烝烝潤氣積成水。
如是故有水輪積聚于風輪之上。
含受十方世界。
如華嚴諸世界種皆依香水海住是也。
準華嚴經。
俱舍論。
皆謂地輪依水輪。
水輪依風輪。
風輪依虛空。
虛空無所依。
今經約生起次第似與華嚴俱舍不同。
而本疏釋安立上下實與華嚴俱舍無異。
但彼經論無火。
以火無含持不成輪用故。
二轉成四居。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
濕為巨海。
幹為洲潬。
以是義故。
彼大海中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
是故山石擊則成??。
融則成水。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
是故林薮遇燒成土。
因絞成水。
初水陸二居。
謂火氣上騰。
水性下降。
彼此交過氣發于地結土而為堅礙。
由此則有二種器界。
一者潤濕下坳之處積水而成巨海。
二者燥幹起垤之處環水而成洲潬。
灌頂雲。
浮土可栖曰洲。
聚沙堪住曰潬。
則洲潬皆水環陸地。
惟洲大而潬小也。
此上且示其由生。
下乃驗其氣分。
以是義故等。
謂以是水火交成義故。
彼大海中猶有火之氣分。
而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猶有水之氣分。
而江河常注。
如世子女必有肖父母處也。
○水勢下山林二居。
水勢劣火水随火而上升。
由上升故結為高山。
以是義故。
彼山與石擊則成??。
顯然帶火之氣分。
融則成水隐然有水之氣分。
是知山石亦水火為緣成也。
土勢劣水土随水而生潤。
由生潤故抽拔生長而為草為木。
以是義故。
彼木多成林。
與草多成薮處。
遇焚燒則成土隐然有土之氣分。
因絞急則成水顯然帶水之氣分。
是知林薮乃水土為緣成也(正脈雲。
此中義理雖似外論中五行相生之意。
而實不盡同。
不可一一附合。
有二不便。
一者五行反明。
經義反晦。
二者令外教之人将謂不出己意。
夫外教多歸化機于陰陽。
而吾宗直指生本于心性。
則彼晦此。
推内濫外。
失計之甚。
文句雲。
舊以五行生克訓者甚違經旨。
經顯一切惟心。
何用世間妄計為解。
且如山石擎焰融水五行說者。
若以石為金。
金能生水烏又生火。
若以石為土則水火皆不應生。
又林燒成灰可雲火能生土。
因絞成水豈是木反生水。
故知不應以彼釋此。
問。
待空成搖堅明立礙等義徑庭杳茫。
誰複信之。
答。
此固靈心不思議力。
業感必然之理。
惟佛現量親見親知。
博地凡夫誠鮮能信然現。
見悶極莫開則心動身轉。
執堅不遂則氣結身僵。
甚至有拍案擊物凝心化石者。
是更可為待空成搖堅明立礙之驗。
又問。
洲潬江河人所共見。
大海火光誰複能見之耶。
答海舟夜泊者固常見之。
又涅槃經。
佛涅槃後。
大海龍王持水中火至茶毗所。
即其證也)。
三結成相續。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
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首句結初成四大。
交通也。
言上來風金火水四大雖次第發生。
而溯流窮源亦通依妄覺妄明。
故雲交妄發生。
次句結轉成四居。
遞互也。
言上來水陸山林四居雖依大為種。
而性各周遍。
亦彼此互為因依。
故雲遞相為種。
如海中火起則海為火種。
洲中河注則洲為河種。
乃至林燒成土則林為土種。
薮絞成水則薮為水種等是也。
末二句結因緣相續。
謂以是交妄發生四大為因。
遞相為種。
四居為緣。
自是山河國土一切世界生滅滅生相續不已。
是即詳前起為世界至若靜成虛空。
即指無世界處不言可知。
世界相續竟。
二衆生相續三。
一初成四性。
二轉成四生。
三結成相續。
初。
複次富樓那。
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所妄既立明理不逾。
以是因緣聽不出聲。
見不超色。
色香味觸六妄成就。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初總标。
複次等者謂複于己說世界之次。
重呼當機示以衆生相續義也。
明妄二句言欲明真有為法所以展轉成妄者非有他故。
亦以真覺妄明和合成咎耳。
○所妄下别明。
所妄者真妄和合而成所依妄識即業相也。
既立者謂業相既已成立。
明理者謂複于業相上轉出能見見分。
欲明本覺之理即轉相也。
然轉相原為明理奈為本識所障。
不能越逾。
以是不能越逾因緣。
欲聽而明不能出乎本識之聲。
欲見而明不能超乎本識之色。
即現相也。
準起信明現相謂五塵對至即現。
今但約聞見以明聲色二塵。
餘可例知。
而此之聞見惟是性具。
尚未結根。
聲色唯是惑現尚非業招。
至若業招之色香味觸六種妄塵成就。
則粗相既定而執有心外境矣。
由是黏湛發見見精映色。
則結色成眼。
乃至黏湛發知知精映法。
則結法成意。
是則于一見分分開而成見覺聞知。
如後雲。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是也。
二轉成四生。
同業相纏。
合離成化。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
異見成憎同想成愛。
流愛為種納想為胎。
交遘發生吸引同業。
故有因緣生羯羅藍。
遏蒲昙等。
胎卵濕化随其所應。
卵唯想生。
胎因情有。
濕以合感。
化以離應。
初總标。
上科雖結塵成根且約人類言之。
以最初從真起妄尚無雜業感招故也。
今此科乃約人類衆生。
造業各别。
受報不同。
故雲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同業相纏者謂父母己三者業同。
互相牽纏而受胎卵二生。
如人畜龜蛇之類。
合離成化句取義應雲合成離化。
謂不因父母但由己業。
或合潤成形而受濕生如含蠢蠕動之類。
或離此化彼而受化生如天獄飛行之類。
○見明下别明。
複二。
一詳明胎生。
合轍雲。
中有身投胎時。
其無緣處大地如墨。
惟于父母有緣處見有一點明色發現。
今雲見明色發是也。
又雲此中有身即趣其處。
今雲明見(謂明色既見)想成(謂妄想自成)是也。
異見等者灌頂雲。
男子投胎見父是男。
異見故憎。
見母想妻同想故愛。
女子投胎反此。
準涅槃經。
無明有二。
一發業謂過去煩惱。
二潤生即投胎時于父母邊。
起憎愛想也。
流愛心于父母則為受生因種。
納想心于根門則為所依胎分。
及乎赤白二滴交遘發生。
又複吸引同業當為其子。
由是故有己業為因父母為緣。
胎相既定。
生羯羅藍遏蒲昙等。
俱舍雲。
胎中凡有五位。
一七名羯剌藍。
大集雲。
歌羅邏此雲凝滑。
亦雲薄酪。
亦雲凝酥。
義翻雜穢。
謂父精母血相和名雜。
自體不淨名穢。
二七名頞部昙此雲疱。
猶如瘡疱之形。
表裡如酥未生肉故。
三七名閉屍此雲凝結。
亦雲軟肉。
謂凝結如軟肉故。
四七名健南此雲凝厚。
亦雲堅肉。
謂肉漸凝厚而堅硬故。
五七名缽羅奢佉此雲形位。
亦雲肢節。
謂生諸根形一身四肢骨節分位有差别故。
大集更有六七名發毛爪齒位謂四法漸生故。
七七名具根位謂諸根具足故。
今經略舉前二餘以等字該之。
正脈雲。
獨委悉開示于胎生者一則急于為人。
二則衆生悉以淫欲而正性命。
胎生偏顯故。
胎卵下略明四生。
正脈雲。
胎卵濕化皆應也。
情想合離皆感也。
随其所應者謂随其所感而應之以四生也。
卵唯想生者懸思曰想。
謂卵生衆生于中有身時。
妄見有勝妙處心生懸想。
惟此為感而有生也。
胎因情有者親愛曰情。
謂胎生衆生于中有身時。
妄見有欲樂境心生親愛。
因此為感而成有也。
濕以合感者就新曰合。
謂濕生衆生于中有身時。
妄見新境可托急欲附就。
以此為感而受形也。
化以離應者厭舊曰離。
謂化生衆生于中有身時。
妄見舊境可憎急欲厭舍。
以此為感而緻應也。
後二生中雖感應錯落。
而義實互具。
意會自見。
然胎生上已詳明。
此又随例略明者蓋詳明為兼衆緣以例餘三。
略明為顯要因各具一種。
将使衆生于生前練習。
超出情想合離四心則四生路斷而輪回可出矣。
三結成相續。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
所有受業逐其飛沈。
以是因緣衆生相續。
首二句結上四感。
更相變易者或情變為想。
或想易為情等。
次二句結上四應。
受業指報形說。
以報形為受業主故。
飛沈即上下義。
以飛沈有上下相故。
言能感四心既有變易。
所感四生報形自相随逐而為上下。
所謂乘善業以上升。
随惡緣而下墜是也。
末二句承言總結。
以是因緣者上之四性為因。
此之四生為緣。
以是故有衆生相續。
衆生相續竟。
三業果相續三。
一初成根本。
二轉成枝末。
三結成相續。
初三。
一欲貪為本。
二殺貪為本。
三盜貪為本。
初。
富樓那。
想愛同結愛不能離。
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
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已知四生差别唯在臨時一念。
未知累劫循環尤以恣貪為本。
今為明此故再诏富樓那也。
承上既有衆生。
則有彼此情染。
由情染故未遇則異地懸想。
既遇則互相親愛。
綢缪莫釋故雲想愛同結。
如磁吸鐵。
似膠粘木。
故雲愛不能離。
由此不能離故。
改形易報互為親因。
故曰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
是等者總指父母子孫。
既已相生不斷。
則以淫欲成貪為後業果相續之本。
二殺貪為本。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
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随力強弱遞相吞食。
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又承上既有衆生則有彼此身命。
由身命故未盡則貪求盛壯。
已盡複愛樂久生。
滋養情均故雲貪愛同滋。
隻知保護不顧殘忍故雲貪不能止。
由此不能止故異類相餐。
恣殺無度故雲卵化濕胎随力強弱遞相吞食。
是等者總指卵化濕胎。
既已強弱相食則以殺害成貪。
為下業果相續之本。
三盜貪為本。
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人死為羊。
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
惡業俱生窮未來際。
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又承上既有衆生則有彼此淩奪。
由淩奪故現前莫報。
易羊身而酬債滋彼口腹。
故曰以人食羊。
後文雲。
鬼業既盡與元負人冤對相值。
身為畜生酬其宿債是也。
若讨還過分負屈不甘則羊死為人。
後文雲。
若彼酬者分越所酬。
此等衆生還複為人反徴其剩是也。
此既反徴彼必倒還。
然倒還有二。
一約有福人中遭其侵害。
二約無福堕落反為畜生。
今言人死為羊乃就彼無福者言。
後文雲。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
則于人中不舍人身酬還彼力。
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是也。
如是者指上人羊為例。
乃至等例彼十生皆爾。
十生之類者十二生中除去空散銷沈。
土木金石。
以彼不可食故。
然既通十類。
則死者死生者生往複無已。
盜業不休。
故雲死死生生互來相啖。
如是惡業積習與生俱生。
若無因緣(自力為因佛加為緣)斷除必至窮未來際。
後文雲。
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
如于中間刹彼身命。
或食其肉。
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等是也。
(問。
此與殺貪何異。
答。
殺貪由殺心起。
盜貪由盜心起。
雖業報似同而因心各異。
故分二類言之)是等者總指十生之類。
既已往複相酬則以盜取成貪。
為下業果相續之本。
(問。
世教論殺惟以不殺人為重。
而害物不與焉。
論盜唯以劫财取罪。
而食肉不與焉。
今經何論殺極至害物。
論盜偏取食肉耶。
答。
世教急于止亂。
且圖養民。
故唯禁殺人劫财。
而不制害物食肉。
今經欲斷生死須盡業緣。
故須并斷。
且世界之亂究其深本多起于害物食肉。
如釋種遭琉璃之誅。
人但知近緣罵詈而不知遠因食魚。
故此方不長太平。
緣太平時恣意食啖。
三五百年人之享福者。
福終禍起。
畜之酬報者。
報盡為人。
怨對相值遂成亂世。
是知今經乃聖智深遠。
拔本塞源之意。
古德雲。
世上欲免刀兵劫。
須是衆生不食肉。
外教君子幸依佛言。
即不能全斷亦應于釣弋割烹之際稍存一點不忍之心。
漸養仁惠終緻慈祥。
且莫妄生非毀自幹罪戾)初成根本竟。
二轉成枝末。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
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
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承上殺盜二業熏成貪習。
怨對相值現行斯發。
故雲汝負我命我還汝債。
灌頂雲。
汝負二句影略多詞。
具當八句。
應雲汝負我命汝還我命。
我負汝命我還汝命。
此屬殺貪。
我負汝債我還汝債。
汝負我債汝還我債。
此屬盜貪。
習種為因現行為緣。
以是因緣相資生生世世不出輪回。
故雲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此殺盜流末也。
承上淫欲之業熏成貪習。
恩情相遇現行斯發。
故雲汝愛我心我憐汝色。
此中亦有影略。
具足應雲汝愛我心我愛汝心。
我愛汝心汝愛我心。
此約恩言。
謂恩以心重故。
我憐汝色汝憐我色。
汝憐我色我憐汝色。
此約情言。
謂情以色重故。
因緣同上。
生生世世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