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
三緣代問而指真體。
初三。
一直斥其非。
二正破前相。
三極盡妄情。
初。
佛告阿難。
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
周遍無迹莫可指陳。
豈有前相可得。
故斥以所言非實。
二正破前相四。
一在前定其可指。
二例物教以指陳。
三阿難對以無是。
四如來印其所說。
初。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
○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初按定其說。
若實汝前句是按定阿難今此妙性現在我前之語。
汝實見者句是按定阿難若實我心令我今見之語。
○則此下定其可指。
在前即是方所故曰既有。
令見則可指示故曰非無。
此如來将欲例物令指。
以示其不可混也。
二例物教以指陳三。
一指物為例。
二如例令指。
三顯無索析。
初。
且今與汝坐祇陀林。
遍觀林渠及與殿堂。
上至日月。
前對恒河。
汝今于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
是種種相陰者是林。
明者是日。
礙者是壁。
通者是空。
如是乃至草樹纖毫。
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着。
且今與汝等者。
謂且就現前共見之境例明有方所可指示義也。
林木渠池殿閣堂舍先約近境言之。
日月在上恒河當前次約遠境言之。
此以諸物各有方所例見性既有方所也。
教以座前指陳者。
衆所共見示不可混故。
陰陰而暗者是林。
明明而照者是日。
窒然而礙者是壁。
虛焉而通者是空。
且約明暗通塞四相言之。
如是乃至者超略色空染淨等相。
草樹纖毫者謂草上一纖之細。
樹上一毫之微。
對上林渠殿堂等故曰大小雖殊。
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者。
有形即有相有相即可指故。
此以諸物皆可指着例見性非無指示也。
二如例令指。
若必其見現在汝前。
汝應以手确實指陳何者是見。
初按定在前。
汝應下逼以确指。
言口說尚可支梧。
手指難以蒙混。
且教以的确真實。
蓋恐其儱同颟顸耳。
三顯無索析。
阿難當知若空是見。
既已成見何者是空。
若物是見。
既已是見何者為物。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
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初象外顯無。
然既曰在前。
為在萬象内為在萬象外耶。
若在萬象外者。
萬象雖繁總為空與物耳。
物外即空。
空外即物。
若謂空是見者則壞空相。
故雲若空是見雲雲。
若謂物是見者則壞物相。
故雲若物是見雲雲。
既二俱非理則象外無見明矣。
○汝可下象内索析。
言象外不成。
若轉計此見在萬象内者。
如玉在璞自可剖顯。
如身在衣自可解露。
故教以微細披剝。
精明二字仍約體用對論。
果從象内析出則益見其淨。
益見其妙。
益知其為能見真元。
故以淨妙見元加之。
指陳照例故索以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例物教以指陳竟。
三阿難對以無是。
阿難言。
我今于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
無是見者。
○世尊。
如佛所說。
況我有漏初學聲聞。
乃至菩薩亦不能于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别有自性。
初對象外無見。
重閣講堂亦該林渠。
應前佛說近境。
遠洎恒河上觀日月應前佛說遠境。
近境則舉手所指。
遠境則縱目所觀。
觀亦為指故雲指皆是物。
象外覓見見何所憑。
故雲無是見者。
○世尊下對象内無見。
如佛所說者謂依佛言教披象出見也。
雖無漏無學亦所不能。
故曰況我有漏等自知其不能矣。
不唯二乘故雲乃至菩薩等。
謂縱使菩薩亦不能也。
準前如來教析有二義。
一教披剝萬象析出精明。
此阿難以不能于象前剖出對之。
二教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此阿難以不能令離物有性對之。
四如來印其所說。
佛言。
如是如是。
既知象外象内。
俱無是見。
則妙性在前令我今見之執自應瓦解。
故重言如是而印許之。
正破前相竟。
三極盡妄情(言是者非之對也。
上以為造前相故顯無是。
若更因無執非猶是妄情未了。
故此兼破非相預杜種疑。
蓋必是非雙忘忘心亦忘。
而一體混融之妙性始現前矣)四。
一蹑前按定無是。
二對物教以明非。
三阿難對以無非。
四如來印其所說。
初。
佛複告阿難。
如汝所言。
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别有自性。
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
如汝所言等蹑前象内無見之語。
蓋以不能析出即是無有也。
則汝下即就無有以按定無是見者(問。
何不蹑象外無見語耶。
答。
象外無見或可在于象内。
不可定其必無。
是必象内亦無乃可定焉)。
二對物教以明非。
今複告汝。
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
乃至日月。
種種象殊。
必無見精受汝所指。
汝又發明。
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為杜非見種疑故複告也。
汝與如來等教以更觀前境。
苑者園囿異名。
義攝渠流殿堂。
乃至者超略恒河。
仍前所列内外遠近境耳。
象内象外俱無是見。
故雲必無等。
謂必無是見精者受汝所指着也。
離是計非情所必至。
故又教以發明非見。
三阿難對以無非。
阿難言。
我實遍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
○何以故。
若樹非見雲何見樹。
若樹即見複雲何樹。
如是乃至若空非見雲何見空。
若空即見複雲何空。
○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初直答不知。
言見所至處乃能有見。
今既遍見祇林則見性遍至明矣。
但明明遍彼而卻與彼分疏不下。
故直以不知答之。
○何以下反覆緻詳。
言若樹非見則樹上無見。
無見則彼此不偶。
故曰雲何見樹。
今既見樹似乎樹見相偶。
而又分疏不下。
莫非樹即是見。
若樹即見仍蹈前非。
故曰複雲何樹。
如是乃至者超略一切諸物。
若空非見等義可例思。
據此則不唯無非。
且因此而益知其無是矣。
○我又下結答無非。
言是者非之對也。
設若有是方可說非。
今反覆緻詳。
不唯無是實亦無非。
因無有非轉複思是。
既決定無是亦究竟無非。
故我又作如是思惟。
是萬象中一一微細發明無有一法非我見者。
是知此之無非。
乃一體混融絕諸對待不可思不可議之義也。
四如來印其所說。
佛言。
如是如是。
是非雙絕。
妄情俱盡。
一體混融何有前相。
故如來亦重言如是而印證之。
泯是非而破前相竟。
二因失守而教谛思二。
一有學失守。
二佛教谛思。
初。
于是大衆非無學者。
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
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非無學者即是有學。
謂阿難一類。
無學聞此或可仿佛。
有學智劣轉更盲聾。
故曰茫然。
謂渺茫蒙昧然也。
是義者即指無是見無非見之二義。
正脈雲。
凡義之淺者即始可以見終。
由終必不昧始。
今是二義。
後以度佛未說不測其歸趣是為不知其終。
前以推佛已說莫尋其由來是為不得其始。
重增迷悶故一時惶悚。
惶悚者恐懼貌。
是非不決故失其所守。
以或是或非決于一定乃可持守故。
二佛教谛思。
如來知其魂慮變懾心生憐愍。
安慰阿難及諸大衆。
○諸善男子。
無上法王是真實語。
如所如說。
不诳不妄。
○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
汝谛思惟無忝哀慕。
初知懼愍慰。
魂慮者神魂思慮。
變懾者更變驚懾。
即惶悚在心也。
知其者佛以他心觀其外而悉其内故。
憐愍者矜其失守。
安慰者釋其惶悚。
及諸大衆者兼于同類。
上雲非無學者是也。
○諸善下顯說應信。
普诏所為故曰諸善男子。
自明可信。
故曰無上法王。
言世間端人尚可信憑。
況複無上法王耶。
真實語等不唯據人可信。
所說猶可信故。
顯示真谛曰真語。
如雲無是見是也。
顯示俗谛曰實語。
如雲無非見是也。
顯示中道曰如所如說。
謂如己所證真如之理而說。
如上反覆緻詳是非雙絕妄情俱盡是也。
不诳者不欺初學。
不妄者不異彼此。
此示義同五語相應深信。
佛豈自伐乎哉。
○非末下揀邪教思。
不死者不決定義。
四種者亦變亦恒。
亦生亦滅。
亦有亦無。
亦增亦減。
于後行陰魔中詳明。
以其不決定故名為矯亂謂矯強混亂也。
佛意恐聞無是無非反執亦非亦是。
有類矯亂。
故以非末伽黎等揀之。
又不死者謂彼妄計有不死天。
四語是其所傳。
一生依此答人當生彼天。
如來斥為矯亂論議者以彼不解三谛義故。
教以谛思者言既非矯亂必有定理。
若能谛審思惟。
何故無是而又無非。
蓦直看去。
看到無可措心處自有筒底脫落時節。
此正如來教以離心意識參。
非教以分别思惟幸勿錯解。
忝者孤負意。
言阿難自舍妄求真以來。
重重哀求總為仰慕寂常妙明。
佛意以果能谛思則寂常妙明即于自心中現。
自無孤負哀求仰慕心也。
因失守而教谛思竟。
三緣代問而指真體二。
一文殊愍衆代問。
二如來指體發明。
初三。
一愍衆具儀。
二代彼達情。
三求示元本。
初。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衆。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
是時者即佛教思惟時也。
雖教以思惟而依然惶悚。
故文殊愍之座起禮足。
表代問之誠。
合掌恭敬示将白之意。
然代請必以文殊者。
以無上法王玄言妙旨不得法王真子。
根本大智。
無足以昭明佛日而啟迪四衆也。
二代彼達情。
而白佛言。
世尊。
此諸大衆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
○世尊。
若此前緣色空等象。
若是見者應有所指。
若非見者應無所矚。
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
非是疇昔善根輕鮮。
初指衆不悟。
文殊意謂。
前如來兩番推問特為發明二種深故。
所謂精見與色空是義及非是義之所以也。
阿難雖各以無對。
如來惟權且印許尚恐其迷于深故。
重教谛思。
蓋冀其有所會悟以決謬疑。
及觀其動靜依然惶悚。
是究竟不悟如來發明二義之深故。
此機惟佛能鑒之。
亦唯佛能啟發之耳。
○世尊下推情代陳。
将欲代陳故重稱世尊。
希原其情也。
上若字。
應作如字。
言會衆惶悚非疑佛語矯亂。
其意以如此前緣色空等象。
若是見則應有所指。
若非見則應無所矚。
今既無指有矚兩義俱非。
究不知是中義趣何所歸屬。
以是故有驚怖。
觀其魂慮變懾者以此。
疇往也。
往昔指華嚴方等二會言之。
華嚴悶絕躄地。
方等除糞甘心。
皆由善根輕鮮。
今非昔比故雲非是。
文殊言此者略有二意。
一顯己聞無疑佛矯亂之失。
二顯進示有開解明了之益。
故下科即代為求示。
三求示元本。
惟願如來大慈發明。
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
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善根既非輕鮮。
妙心應為進示。
故惟願如來大慈發明元是何物者诘本窮源之問。
言諸物象。
與此見精。
設有二體。
方可說是及與非是。
今既二義俱無。
将必無有二體。
但不知元是何物。
而乃于其中間無是。
亦無非是。
我且不知況複阿難等。
宜乎其終不悟也。
然阿難等隻知在是非裡蔔度。
不解向無是無非處追求。
曆覽二際。
自在畏懼。
試觀文殊元是何物之問。
真如霹靂震向衆聩鹹開。
所謂到底還他真作家者文殊是也。
文殊愍衆代問竟。
二如來指體發明三。
一直指真體。
二借喻發明。
三結示正義。
初。
佛告文殊。
及諸大衆。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告文殊者以代問故。
及大衆者由惶悚故。
如來菩薩者出能見真體之人。
顯所說有據也。
菩薩雲大者指圓頓教中地上之機。
揀非權漸及地前人故。
三摩地乃諸定總名。
不揀恐濫故以自住揀之。
顯是自性本定。
揀非強制識心權漸共住。
克論即是首楞嚴定也。
見即見精。
見緣即是物象。
為順前文且約眼家性境言之。
其實見性亦該六精。
見緣亦該六塵。
據此則并所想相即指六識。
以是根塵中間所起想相影故。
此等皆以無明不覺展轉妄現。
今以住定覺了。
從緣無性故曰如虛空華。
言空華乃目瞪勞相。
淨眼觀之了不可得。
故以為喻。
本無所有者。
由來自無非作得故。
後雲。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是也。
此見及緣不言想相者。
以分别影事畢竟無體。
如水中月影。
非比見性緣塵。
忘情即真。
如第二月故。
元是菩提等者。
謂正當無所有處全體即真故。
菩提者三種中真性菩提。
從本以來見妄所不能拘。
緣塵所不能染。
分别所不能昏。
故以妙淨明體稱之。
後雲。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是也。
準前文殊問雲。
元是何物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此雲元是菩提等。
既元是菩提。
絕諸對待。
尚無有是況複說非。
故曰雲何于中等也。
(正脈問雲。
佛初惟以見為性。
而曲明其不與身心萬物為侶。
似謂見獨真而餘皆妄。
令人獨依見性也。
今乃論妄。
則降見性同是空華。
論真則升諸法同為真體。
固是理極之論。
其奈人之用心将何所适從乎。
今疏答雲。
初以衆生位中無有純真之心。
就其日用尋常最便于指示者唯有眼家見性。
故且從眼顯示。
又恐其受轉萬物。
混淆根識。
不能立薦。
故複曲明其不與身心萬物為侶。
蓋以初心貴專。
擇法宜精。
故謂見獨真而餘皆妄。
令人獨依見性。
今恐得少為足不複更求真心。
故論妄則降見性同于空華。
又恐其局見于眼不複遍融萬法。
故論真則升諸法同為真體。
蓋以學貴窮源理宜融遍。
故複為是理極之論。
令徹證而圓悟也。
行人用心不同。
因病投藥亦異。
對症取服無弗痊理。
彼疏自有答詞欲知往檢)。
二借喻發明二。
一取喻文殊。
二以法合顯。
初二。
一就喻兩問。
二依問各答。
初。
文殊。
吾今問汝。
如汝文殊更有文殊。
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直指難明須喻以顯。
故又呼名示問。
如汝文殊者。
即借文殊本體以喻真體也。
問以更有文殊等者。
意以離此本體更有文殊方可說是。
如雲彼是此也。
問以為無文殊者。
意以并此本體亦無方可說非。
如雲本非是也。
二依問各答。
如是世尊。
我真文殊。
無是文殊。
何以故。
若有是者則二文殊。
○然我今日非無文殊。
○于中實無是非二相。
初先答無是。
意謂如佛所問如是。
世尊容我裁答。
自惟我真文殊。
隻此一個本體更無是文殊者。
何以句徴。
可知。
若有下釋。
以若有是者除非有二文殊。
方可說彼即是此。
今既唯一真将誰說是。
故我言無也。
○然我下次答無非。
非無文殊者非是并此本體亦無。
全無文殊。
意以既非全無自亦不可說非。
不言可知矣。
○于中句總結俱無。
言既已無是。
又非全無。
恐惑衆聽。
故總結之曰于中實無是非二相。
于中者于一真體中也。
據佛借口說喻。
意以我真文殊。
喻菩提妙淨明體實無二相。
喻雲何有是非是。
至下合處自見。
取喻文殊竟。
二以法合顯二。
一合我真文殊。
二合實無二相。
初。
佛言。
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
此見指見性。
無始在纏。
靈光自若。
故以妙明稱之。
空塵指物象。
以物象雖繁不出空與塵故。
此合喻中我字。
上雲此見及緣是也。
本是者由來便是。
非假修得。
正以非假修得故曰妙明。
雖至佛果亦不外此。
故曰無上菩提。
随緣不變故曰淨心。
不變随緣故曰圓心。
體用無礙。
言思不及。
異彼緣心畢竟虛妄故曰真心。
此合喻中真文殊義。
上雲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也。
二合實無二相。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如第二月。
誰為是月又誰非月。
○文殊。
但一月真。
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初迷堕二計。
色空即賴耶相分。
聞見即賴耶見分。
皆以無明不覺展轉幻起。
故曰妄為。
由妄為故計有二相。
于中說是說非不能超出。
故重以二月為喻。
如第二月者以二月乃捏目所成。
同妄為故。
不知捏目所成放手即真。
妄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
正同阿難不知色空聞見離念即真。
隻知在是非裡蔔度也。
○文殊下悟超是非。
重呼文殊者教以着意。
亦旁警阿難也。
言說是說非皆由執二。
若知但一月真。
中間自無是月之議及非月之論。
知此喻者。
則色空聞見無是非之義可例會矣。
此是以喻合喻。
恐猶未明。
故次下重為結示。
借喻發明竟。
三結示正義。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
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初結示迷堕二計。
此中汝字仍指阿難。
言上來既已發喻合明。
将欲結示。
重向阿難言之。
意謂由上月喻及前文殊之喻觀之。
是以阿難。
汝今觀見與塵隻須看他元是何物。
不須種種發明。
設若種種發明仍前說是說非。
總屬分别名為妄想。
縱說到驢年亦不能于中超出是與非是。
與彼執有二月妄計誰為是月。
又誰非月相似。
○由是下。
結示悟超是非。
意謂既不能超出是非。
而我前來逐一問汝。
竟不能确實指出誰為是見。
誰為非見者。
良由見之與塵同是真精妙覺明性。
我依此問故能令汝依俙得悟。
超出是見之指。
及非見之指。
與彼但一月真。
中間自無是月非月相似。
此中真精即是本覺。
稱為妙覺明者。
以雖是因心即同果體。
如佛所證妙覺圓明之性不離此故。
按阿難所請。
此科仍是足前妙字。
正以超出是非方顯性體之妙。
顯見不分竟。
九顯是超情二。
一阿難以濫外為疑。
二如來以超情為釋。
初二。
一領性遍常。
二疑濫外計。
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
湛然常住性非生滅。
誠果實也。
法王所說總指前八所顯。
覺緣即指見性。
謂親依覺心變起能緣。
真妄和合故以覺緣稱之。
不分科中。
色空同體。
無礙科中身心圓明。
故雲遍十方界。
此領遍義。
不雜科中離塵獨立。
是心科中并根亦脫。
故雲湛然。
不遺科中。
由來無失。
不動科中。
非靜非搖。
故雲常住。
不還科中無來無去。
不滅科中究竟無盡。
故雲性非生滅。
此領常義。
領性遍常竟。
二疑濫外計二。
一疑濫外性。
二疑濫外宗。
初。
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谛。
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别。
先梵志古昔梵志也。
其人自謂是梵天苗裔。
志生梵天。
即婆羅門種。
娑毗迦羅名見序分。
灌頂雲。
是數論師。
冥谛見前。
即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也。
彼數論師計冥性是常。
能生大等二十三法。
與今所說湛然常住性非生滅。
義似有濫。
投灰或雲塗灰。
言有時以身投灰。
有時以灰塗身。
無益苦行也。
更有拔發熏鼻眠針卧刺裸形自餓之類。
故置等言。
此等皆心遊道外。
各立種族。
故雲諸外道種。
說有真我等者。
準識論外道計我相有三。
一大。
二小。
三不定。
遍滿十方是說大我。
與今所說覺緣遍十方界義似有濫。
末句結問。
言佛說覺緣是常。
外計冥性亦常。
佛說覺緣是遍。
外計神我亦遍。
佛說外計有何差别。
若不善為淄渑。
恐毫厘之差。
将緻千裡之謬矣。
二疑濫外宗。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
彼外道等常說自然。
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
遠離一切虛妄颠倒。
似非因緣。
○與彼自然雲何開示不入群邪。
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初舉昔所揀。
亦曾者謂昔日亦曾也。
楞伽山即佛說楞伽經處。
梵語楞伽此雲不可往。
非有神通者不能到故。
依此說經表法殊勝。
非二乘所及。
大慧等舉當機該餘衆也。
敷演斯義者。
揀外宗立自宗故。
彼外道等。
常說自然者。
清涼雲。
無因論師計一切物無因無緣。
自然生自然滅。
如彼偈雲。
誰開河海堆山嶽。
誰削荊棘畫獸禽。
一切無有能生者。
是故我說為自然。
斯則撥無因果。
不立修證。
佛以因緣破之。
故雲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如楞伽經頌雲。
我說唯鈎鎖。
(鈎鎖即是因緣取相因不斷義故)離諸外道過。
若離緣鈎鎖别有生法者。
是則無因論彼壞鈎鎖義。
一切諸世間無非是鈎鎖。
無明與愛業是則内鈎鎖。
種子泥輪等如是名為外。
此中首句即我說因緣立自宗也。
次句即非彼境界。
揀外宗也。
若離等四句明所以揀者。
以堕無因成自然種。
壞因緣義故。
一切等六句明所以立者。
以是正理。
世間共許。
不堕無因及邪因故。
無明與愛二皆為因。
行業為緣能生識名色等而成内之根身。
名内鈎鎖。
種子為因水土為緣而生芽。
泥團為因輪繩為緣而成瓶。
餘之器界例此可知。
名外鈎鎖。
故教中十二因緣亦名十二鈎鎖。
○我今下明今似濫。
覺性自然句。
先以斷定有濫。
非生非滅等。
乃謬取佛所立義以證成之。
非生非滅不滅不失中義也。
有動有還有混有礙有分等。
俱屬妄倒。
不動無還不雜無礙不分等。
皆為遠離。
然遠離雲者。
正顯超乎情計。
絕諸戲論。
而阿難不知。
反欲以此謬證自然。
故曰似非因緣。
其意以既非因緣非自然而何哉。
○與彼下求佛開示。
言楞伽既揀豈今自濫。
故求如來以今之所說與彼自然之計雲何開示。
以便定其取舍。
取舍既定。
則不入群邪而獲真實心妙覺明性矣。
阿難以濫外為疑竟。
二如來以超情為釋四。
一正釋前疑。
二兼破轉執。
三總遣妄情。
四結斥分别。
初二。
一責惑索體。
二詳與難破。
初。
佛告阿難。
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
汝猶未悟惑為自然。
○阿難。
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
此見為複以明為自。
以暗為自。
以空為自。
以塞為自。
初述說責惑。
如是開示即指前八顯見之文。
或曲暢旁通。
或明彰暗示。
無非權巧故雲方便。
原佛本意。
總為破除妄計顯示真本。
故雲真實告汝。
此如來自述所說無妄可信也。
汝猶二句責其當悟不悟。
不當惑而惑焉。
○阿難下依惑索體。
若必自然句先以按定。
自須甄明等乃教以自須甄察。
要必明明曆曆有自然體也。
○汝且下就中诘問。
言妙明真見。
遍見諸相。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見何為自然體耶。
此且總诘。
此見為複等乃逐一别問。
以明為自者謂唯以見明為自然之體。
以暗為自等。
例此可知。
二詳與難破。
阿難。
若明為自應不見暗。
若複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
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于明時見性斷滅。
雲何見明。
自然者不随緣變故。
見明為自者應不見暗。
以不随暗緣。
如水中魚遇陸則滞死耳。
以空為自等例此可知。
如是乃至者超略以塞為自應不見空。
諸暗等相者。
子夜黑月雲霧晦暝等。
皆為暗相。
既以見暗為自。
自應不随明緣。
故難以明時見滅。
雲何見明必作如是難者。
以見性明來見明。
暗來見暗等。
不如此之所說何有自然之義。
正釋前疑竟。
二兼破轉執二。
一阿難轉執因緣。
二如來就執為破。
初。
阿難言。
必此妙見性非自然。
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
咨詢如來是義雲何合因緣性。
必此妙見等先以按定非自。
我今發明等乃轉執因緣。
良以因緣自然敵體相翻。
前以似非因緣疑為自然。
此又以佛破自然轉執因緣。
豈知因緣自然二俱戲論。
凡不了唯心無有能出此惑者。
言發明者謂對待發明。
非是真知。
既非真知故須咨決詢問。
是義者即性非生滅遠離妄倒等義。
本不合于因緣。
雖因被破轉執自覺于理難通。
故複以雲何問也。
二如來就執為破二。
一破因義。
二破緣義。
初。
佛言。
汝言因緣吾複問汝。
汝今因見見性現前。
○此見為複因明有見。
因暗有見。
因空有見。
因塞有見。
○阿難。
若因明有應不見暗。
如因暗有應不見明。
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初牒執定因。
汝言句總牒所執。
吾複等定因見有。
正脈雲。
因見下應補明暗等字。
言對境始現也。
○此見下總徴四義。
因明有見者以明為生見之因。
餘準知。
○阿難下破二例二。
因明有者明為生見之因。
明去暗來生見之因已亡。
無種求苗必無得理。
故雲應不見暗。
如因暗有等準知。
如是乃至等。
又例上明暗以破因空因塞義也。
二破緣義。
複次阿難。
此見又複緣明有見。
緣暗有見。
緣空有見。
緣塞有見。
○阿難。
若緣空有應不見塞。
若緣塞有應不見空。
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于空塞。
初總徴四義。
緣明有見者以明為發見之緣。
餘準知。
○阿難下破二例二。
緣空有者空為發見之緣。
空為塞礙發見之緣已壞。
離水發蓮亦無得理。
故雲應不見塞。
若緣塞有等準知。
如是乃至等。
又例上空塞以破緣明緣暗義也。
兼破轉執竟。
三總遣妄情。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
○非不自然。
○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初牒遣。
上雖因緣自然。
二俱排擯。
恐其尚未透脫故教以當知。
示以決定雙非也。
精覺者不變之體。
妙明者随緣之用。
由有不變之體故非因非緣。
由有随緣之用故亦非自然。
此重牒遣詞。
尤見其畢竟非故。
○非不句蹑遣。
恐聞雙非遂執非為是。
故蹑遣雲非不自然。
謂若執不自然亦非。
以攝用歸體。
随緣中許有不變義故。
此下亦應有非不因緣之句。
謂若執不因緣亦非。
以從體起用。
不變中許有随緣義故。
文不具者。
或是譯人脫漏。
私見如是。
仍俟高明者教之。
○無非下總遣。
言非與不非固不可說。
是與非是亦不可說。
故以兩無字而總遣之。
所謂遣之又遣以至無可遣也。
○末二句結示。
恐上一切盡遣失善巧慧。
故又扶之曰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兩一切皆指色空見聞等也。
通稱曰法。
别狀為相。
通别互具上下影略說故。
雲離雲即者。
以一切諸法唯心所現。
因衆生不了唯心妄生執取。
計有因緣自然等相。
種種分别總屬戲論。
故須要離。
謂于一切相上離于分别及執取故。
既能于一切相上離于分别執取。
則一切法從緣無性。
舉體全真無庸更生揀棄。
故須要即。
謂即于一切法上了達惟心所現義故。
既能于一切法上了達惟心所現。
則凡有所說皆成利益。
如說因緣為破外計。
說自然為拂權宗。
說非因緣為顯不變義故。
說非自然為顯随緣義故。
說非不自然為顯随緣中即具不變之義。
說非不因緣為顯不變中亦具随緣之義。
是知菩薩攝生善巧諸佛禦世方便皆由證得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耳。
四結斥分别。
汝今雲何于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别。
○如以手掌撮摩虛空。
祇益自勞。
虛空雲何随汝執捉。
初正為結斥。
由上重重拂遣。
則知精覺妙明離名絕相。
非措心可得分别。
故斥以雲何于中雲雲。
措施也。
謂于精覺妙明中施以妄想心也。
以諸世間等正是其措心處。
世間者按相宗中有學者世間權乘也。
有非學者世間外道也。
今說因緣固屬學者戲論。
仍說自然猶為非學者戲論。
以都無實義故。
名相者因緣自然為名。
權宗邪見為相。
而得分别四字連上雲何等一氣念下。
其徒勞無益之意自見。
言既屬戲論則無實義。
名相愈繁而本體愈晦。
雲何而得分别着也。
○如以下仍以喻明。
手掌偶對喻戲論名相。
撮摩抟揉喻分析辨别。
言阿難以名相分别覺緣。
如愚人以手掌撮摩虛空。
分别覺緣徒增妄想。
如撮摩虛空祇益自勞。
覺緣不堕名相雲何以分别能得。
如虛空本無形迹雲何随執捉可取。
法喻曆然可對。
(問。
阿難所疑有二。
一疑濫外性。
二疑濫外宗。
如來惟釋次疑。
不釋初疑者何也。
答。
外計冥性真常真我遍滿皆以自然為宗。
宗既不實性亦非真。
性既不真。
所說真常遍滿亦屬妄計。
佛說覺緣斷不類此。
是故濫性之疑不須更釋)顯見超情竟。
十顯見離見二。
一阿難以今昔相背為問。
二如來以權實不同為答。
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
○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
○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
○是義雲何。
初按定今破。
上雲精覺妙明。
此雲妙覺性。
皆密指真見。
非因非緣如上所破。
不言非自然者以是外宗。
今昔俱破故。
因緣自宗昔立今破。
欲有所問故先按定。
○世尊下怪疑昔說。
常與比丘等指昔教言。
具四種緣者以昔教中有四緣生識之說。
據此則四緣生見已為錯解。
況妙覺性又非見性可及。
是不惟鹿馬錯指兼亦象兔不分也。
○所謂下具列四緣。
空明心眼。
依小乘論。
明空境作意根也。
因此生識似為确論。
如目前不空不明固無所見。
若無心作意及無眼根者更不待言。
至論見性盲暗已許有見。
不空可知。
果其無心作意見更明朗。
豈同眼識必待緣生。
是今昔所說原自不同。
阿難不知反疑相背。
所謂愚法聲聞根識不分。
信矣。
末句總以結問。
是義者昔立今破之義。
雲何者謂雲何會通乃得不相背耶。
二如來以權實不同為答四。
一直斥昔宗。
二詳辯今教。
三例破種疑。
四斥迷勉進。
初。
佛言阿難。
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四緣生識阿難迷為生見。
如來知其心粗且不與分。
但就語斥之。
我說者仍指昔教。
世間者總該情器。
此等皆以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故雲諸因緣相。
蓋以佛未出世。
邪師說法。
謬謂無因及與邪因。
賺誤衆生深入邪見。
佛既出世立正因緣。
為對彼故一時權說。
故雲非第一義。
據此則縱屬因緣亦非究竟。
況妙覺性決定非因緣生。
以今難昔豈所應也。
二詳辯今教二。
一先辯離緣。
二正辯離見。
初。
阿難。
吾複問汝。
諸世間人說我能見。
雲何名見雲何不見。
阿難言。
世人因于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
若複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阿難。
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
若必見暗。
此但無明雲何無見。
○阿難。
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
今在明時不見暗相。
還名不見。
如是二相俱名不見。
○若複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于中暫無。
如是則知二俱名見。
雲何不見。
初探定見緣。
我為能見有生共執。
今诘以雲何名見雲何不見者為探其藉緣不藉緣故。
答以因光乃見無光不見者正顯其必藉緣也。
此且約明緣論藉。
餘可例思。
○阿難下對待顯離。
正脈雲。
無明便謂無見常情皆然。
故蹑此以應不見暗诘之。
若必見暗者顯決
三緣代問而指真體。
初三。
一直斥其非。
二正破前相。
三極盡妄情。
初。
佛告阿難。
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
周遍無迹莫可指陳。
豈有前相可得。
故斥以所言非實。
二正破前相四。
一在前定其可指。
二例物教以指陳。
三阿難對以無是。
四如來印其所說。
初。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
○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初按定其說。
若實汝前句是按定阿難今此妙性現在我前之語。
汝實見者句是按定阿難若實我心令我今見之語。
○則此下定其可指。
在前即是方所故曰既有。
令見則可指示故曰非無。
此如來将欲例物令指。
以示其不可混也。
二例物教以指陳三。
一指物為例。
二如例令指。
三顯無索析。
初。
且今與汝坐祇陀林。
遍觀林渠及與殿堂。
上至日月。
前對恒河。
汝今于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
是種種相陰者是林。
明者是日。
礙者是壁。
通者是空。
如是乃至草樹纖毫。
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着。
且今與汝等者。
謂且就現前共見之境例明有方所可指示義也。
林木渠池殿閣堂舍先約近境言之。
日月在上恒河當前次約遠境言之。
此以諸物各有方所例見性既有方所也。
教以座前指陳者。
衆所共見示不可混故。
陰陰而暗者是林。
明明而照者是日。
窒然而礙者是壁。
虛焉而通者是空。
且約明暗通塞四相言之。
如是乃至者超略色空染淨等相。
草樹纖毫者謂草上一纖之細。
樹上一毫之微。
對上林渠殿堂等故曰大小雖殊。
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者。
有形即有相有相即可指故。
此以諸物皆可指着例見性非無指示也。
二如例令指。
若必其見現在汝前。
汝應以手确實指陳何者是見。
初按定在前。
汝應下逼以确指。
言口說尚可支梧。
手指難以蒙混。
且教以的确真實。
蓋恐其儱同颟顸耳。
三顯無索析。
阿難當知若空是見。
既已成見何者是空。
若物是見。
既已是見何者為物。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
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初象外顯無。
然既曰在前。
為在萬象内為在萬象外耶。
若在萬象外者。
萬象雖繁總為空與物耳。
物外即空。
空外即物。
若謂空是見者則壞空相。
故雲若空是見雲雲。
若謂物是見者則壞物相。
故雲若物是見雲雲。
既二俱非理則象外無見明矣。
○汝可下象内索析。
言象外不成。
若轉計此見在萬象内者。
如玉在璞自可剖顯。
如身在衣自可解露。
故教以微細披剝。
精明二字仍約體用對論。
果從象内析出則益見其淨。
益見其妙。
益知其為能見真元。
故以淨妙見元加之。
指陳照例故索以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例物教以指陳竟。
三阿難對以無是。
阿難言。
我今于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
無是見者。
○世尊。
如佛所說。
況我有漏初學聲聞。
乃至菩薩亦不能于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别有自性。
初對象外無見。
重閣講堂亦該林渠。
應前佛說近境。
遠洎恒河上觀日月應前佛說遠境。
近境則舉手所指。
遠境則縱目所觀。
觀亦為指故雲指皆是物。
象外覓見見何所憑。
故雲無是見者。
○世尊下對象内無見。
如佛所說者謂依佛言教披象出見也。
雖無漏無學亦所不能。
故曰況我有漏等自知其不能矣。
不唯二乘故雲乃至菩薩等。
謂縱使菩薩亦不能也。
準前如來教析有二義。
一教披剝萬象析出精明。
此阿難以不能于象前剖出對之。
二教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此阿難以不能令離物有性對之。
四如來印其所說。
佛言。
如是如是。
既知象外象内。
俱無是見。
則妙性在前令我今見之執自應瓦解。
故重言如是而印許之。
正破前相竟。
三極盡妄情(言是者非之對也。
上以為造前相故顯無是。
若更因無執非猶是妄情未了。
故此兼破非相預杜種疑。
蓋必是非雙忘忘心亦忘。
而一體混融之妙性始現前矣)四。
一蹑前按定無是。
二對物教以明非。
三阿難對以無非。
四如來印其所說。
初。
佛複告阿難。
如汝所言。
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别有自性。
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
如汝所言等蹑前象内無見之語。
蓋以不能析出即是無有也。
則汝下即就無有以按定無是見者(問。
何不蹑象外無見語耶。
答。
象外無見或可在于象内。
不可定其必無。
是必象内亦無乃可定焉)。
二對物教以明非。
今複告汝。
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
乃至日月。
種種象殊。
必無見精受汝所指。
汝又發明。
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為杜非見種疑故複告也。
汝與如來等教以更觀前境。
苑者園囿異名。
義攝渠流殿堂。
乃至者超略恒河。
仍前所列内外遠近境耳。
象内象外俱無是見。
故雲必無等。
謂必無是見精者受汝所指着也。
離是計非情所必至。
故又教以發明非見。
三阿難對以無非。
阿難言。
我實遍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
○何以故。
若樹非見雲何見樹。
若樹即見複雲何樹。
如是乃至若空非見雲何見空。
若空即見複雲何空。
○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初直答不知。
言見所至處乃能有見。
今既遍見祇林則見性遍至明矣。
但明明遍彼而卻與彼分疏不下。
故直以不知答之。
○何以下反覆緻詳。
言若樹非見則樹上無見。
無見則彼此不偶。
故曰雲何見樹。
今既見樹似乎樹見相偶。
而又分疏不下。
莫非樹即是見。
若樹即見仍蹈前非。
故曰複雲何樹。
如是乃至者超略一切諸物。
若空非見等義可例思。
據此則不唯無非。
且因此而益知其無是矣。
○我又下結答無非。
言是者非之對也。
設若有是方可說非。
今反覆緻詳。
不唯無是實亦無非。
因無有非轉複思是。
既決定無是亦究竟無非。
故我又作如是思惟。
是萬象中一一微細發明無有一法非我見者。
是知此之無非。
乃一體混融絕諸對待不可思不可議之義也。
四如來印其所說。
佛言。
如是如是。
是非雙絕。
妄情俱盡。
一體混融何有前相。
故如來亦重言如是而印證之。
泯是非而破前相竟。
二因失守而教谛思二。
一有學失守。
二佛教谛思。
初。
于是大衆非無學者。
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
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非無學者即是有學。
謂阿難一類。
無學聞此或可仿佛。
有學智劣轉更盲聾。
故曰茫然。
謂渺茫蒙昧然也。
是義者即指無是見無非見之二義。
正脈雲。
凡義之淺者即始可以見終。
由終必不昧始。
今是二義。
後以度佛未說不測其歸趣是為不知其終。
前以推佛已說莫尋其由來是為不得其始。
重增迷悶故一時惶悚。
惶悚者恐懼貌。
是非不決故失其所守。
以或是或非決于一定乃可持守故。
二佛教谛思。
如來知其魂慮變懾心生憐愍。
安慰阿難及諸大衆。
○諸善男子。
無上法王是真實語。
如所如說。
不诳不妄。
○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
汝谛思惟無忝哀慕。
初知懼愍慰。
魂慮者神魂思慮。
變懾者更變驚懾。
即惶悚在心也。
知其者佛以他心觀其外而悉其内故。
憐愍者矜其失守。
安慰者釋其惶悚。
及諸大衆者兼于同類。
上雲非無學者是也。
○諸善下顯說應信。
普诏所為故曰諸善男子。
自明可信。
故曰無上法王。
言世間端人尚可信憑。
況複無上法王耶。
真實語等不唯據人可信。
所說猶可信故。
顯示真谛曰真語。
如雲無是見是也。
顯示俗谛曰實語。
如雲無非見是也。
顯示中道曰如所如說。
謂如己所證真如之理而說。
如上反覆緻詳是非雙絕妄情俱盡是也。
不诳者不欺初學。
不妄者不異彼此。
此示義同五語相應深信。
佛豈自伐乎哉。
○非末下揀邪教思。
不死者不決定義。
四種者亦變亦恒。
亦生亦滅。
亦有亦無。
亦增亦減。
于後行陰魔中詳明。
以其不決定故名為矯亂謂矯強混亂也。
佛意恐聞無是無非反執亦非亦是。
有類矯亂。
故以非末伽黎等揀之。
又不死者謂彼妄計有不死天。
四語是其所傳。
一生依此答人當生彼天。
如來斥為矯亂論議者以彼不解三谛義故。
教以谛思者言既非矯亂必有定理。
若能谛審思惟。
何故無是而又無非。
蓦直看去。
看到無可措心處自有筒底脫落時節。
此正如來教以離心意識參。
非教以分别思惟幸勿錯解。
忝者孤負意。
言阿難自舍妄求真以來。
重重哀求總為仰慕寂常妙明。
佛意以果能谛思則寂常妙明即于自心中現。
自無孤負哀求仰慕心也。
因失守而教谛思竟。
三緣代問而指真體二。
一文殊愍衆代問。
二如來指體發明。
初三。
一愍衆具儀。
二代彼達情。
三求示元本。
初。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衆。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
是時者即佛教思惟時也。
雖教以思惟而依然惶悚。
故文殊愍之座起禮足。
表代問之誠。
合掌恭敬示将白之意。
然代請必以文殊者。
以無上法王玄言妙旨不得法王真子。
根本大智。
無足以昭明佛日而啟迪四衆也。
二代彼達情。
而白佛言。
世尊。
此諸大衆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
○世尊。
若此前緣色空等象。
若是見者應有所指。
若非見者應無所矚。
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
非是疇昔善根輕鮮。
初指衆不悟。
文殊意謂。
前如來兩番推問特為發明二種深故。
所謂精見與色空是義及非是義之所以也。
阿難雖各以無對。
如來惟權且印許尚恐其迷于深故。
重教谛思。
蓋冀其有所會悟以決謬疑。
及觀其動靜依然惶悚。
是究竟不悟如來發明二義之深故。
此機惟佛能鑒之。
亦唯佛能啟發之耳。
○世尊下推情代陳。
将欲代陳故重稱世尊。
希原其情也。
上若字。
應作如字。
言會衆惶悚非疑佛語矯亂。
其意以如此前緣色空等象。
若是見則應有所指。
若非見則應無所矚。
今既無指有矚兩義俱非。
究不知是中義趣何所歸屬。
以是故有驚怖。
觀其魂慮變懾者以此。
疇往也。
往昔指華嚴方等二會言之。
華嚴悶絕躄地。
方等除糞甘心。
皆由善根輕鮮。
今非昔比故雲非是。
文殊言此者略有二意。
一顯己聞無疑佛矯亂之失。
二顯進示有開解明了之益。
故下科即代為求示。
三求示元本。
惟願如來大慈發明。
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
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善根既非輕鮮。
妙心應為進示。
故惟願如來大慈發明元是何物者诘本窮源之問。
言諸物象。
與此見精。
設有二體。
方可說是及與非是。
今既二義俱無。
将必無有二體。
但不知元是何物。
而乃于其中間無是。
亦無非是。
我且不知況複阿難等。
宜乎其終不悟也。
然阿難等隻知在是非裡蔔度。
不解向無是無非處追求。
曆覽二際。
自在畏懼。
試觀文殊元是何物之問。
真如霹靂震向衆聩鹹開。
所謂到底還他真作家者文殊是也。
文殊愍衆代問竟。
二如來指體發明三。
一直指真體。
二借喻發明。
三結示正義。
初。
佛告文殊。
及諸大衆。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告文殊者以代問故。
及大衆者由惶悚故。
如來菩薩者出能見真體之人。
顯所說有據也。
菩薩雲大者指圓頓教中地上之機。
揀非權漸及地前人故。
三摩地乃諸定總名。
不揀恐濫故以自住揀之。
顯是自性本定。
揀非強制識心權漸共住。
克論即是首楞嚴定也。
見即見精。
見緣即是物象。
為順前文且約眼家性境言之。
其實見性亦該六精。
見緣亦該六塵。
據此則并所想相即指六識。
以是根塵中間所起想相影故。
此等皆以無明不覺展轉妄現。
今以住定覺了。
從緣無性故曰如虛空華。
言空華乃目瞪勞相。
淨眼觀之了不可得。
故以為喻。
本無所有者。
由來自無非作得故。
後雲。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是也。
此見及緣不言想相者。
以分别影事畢竟無體。
如水中月影。
非比見性緣塵。
忘情即真。
如第二月故。
元是菩提等者。
謂正當無所有處全體即真故。
菩提者三種中真性菩提。
從本以來見妄所不能拘。
緣塵所不能染。
分别所不能昏。
故以妙淨明體稱之。
後雲。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是也。
準前文殊問雲。
元是何物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此雲元是菩提等。
既元是菩提。
絕諸對待。
尚無有是況複說非。
故曰雲何于中等也。
(正脈問雲。
佛初惟以見為性。
而曲明其不與身心萬物為侶。
似謂見獨真而餘皆妄。
令人獨依見性也。
今乃論妄。
則降見性同是空華。
論真則升諸法同為真體。
固是理極之論。
其奈人之用心将何所适從乎。
今疏答雲。
初以衆生位中無有純真之心。
就其日用尋常最便于指示者唯有眼家見性。
故且從眼顯示。
又恐其受轉萬物。
混淆根識。
不能立薦。
故複曲明其不與身心萬物為侶。
蓋以初心貴專。
擇法宜精。
故謂見獨真而餘皆妄。
令人獨依見性。
今恐得少為足不複更求真心。
故論妄則降見性同于空華。
又恐其局見于眼不複遍融萬法。
故論真則升諸法同為真體。
蓋以學貴窮源理宜融遍。
故複為是理極之論。
令徹證而圓悟也。
行人用心不同。
因病投藥亦異。
對症取服無弗痊理。
彼疏自有答詞欲知往檢)。
二借喻發明二。
一取喻文殊。
二以法合顯。
初二。
一就喻兩問。
二依問各答。
初。
文殊。
吾今問汝。
如汝文殊更有文殊。
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直指難明須喻以顯。
故又呼名示問。
如汝文殊者。
即借文殊本體以喻真體也。
問以更有文殊等者。
意以離此本體更有文殊方可說是。
如雲彼是此也。
問以為無文殊者。
意以并此本體亦無方可說非。
如雲本非是也。
二依問各答。
如是世尊。
我真文殊。
無是文殊。
何以故。
若有是者則二文殊。
○然我今日非無文殊。
○于中實無是非二相。
初先答無是。
意謂如佛所問如是。
世尊容我裁答。
自惟我真文殊。
隻此一個本體更無是文殊者。
何以句徴。
可知。
若有下釋。
以若有是者除非有二文殊。
方可說彼即是此。
今既唯一真将誰說是。
故我言無也。
○然我下次答無非。
非無文殊者非是并此本體亦無。
全無文殊。
意以既非全無自亦不可說非。
不言可知矣。
○于中句總結俱無。
言既已無是。
又非全無。
恐惑衆聽。
故總結之曰于中實無是非二相。
于中者于一真體中也。
據佛借口說喻。
意以我真文殊。
喻菩提妙淨明體實無二相。
喻雲何有是非是。
至下合處自見。
取喻文殊竟。
二以法合顯二。
一合我真文殊。
二合實無二相。
初。
佛言。
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
此見指見性。
無始在纏。
靈光自若。
故以妙明稱之。
空塵指物象。
以物象雖繁不出空與塵故。
此合喻中我字。
上雲此見及緣是也。
本是者由來便是。
非假修得。
正以非假修得故曰妙明。
雖至佛果亦不外此。
故曰無上菩提。
随緣不變故曰淨心。
不變随緣故曰圓心。
體用無礙。
言思不及。
異彼緣心畢竟虛妄故曰真心。
此合喻中真文殊義。
上雲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也。
二合實無二相。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如第二月。
誰為是月又誰非月。
○文殊。
但一月真。
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初迷堕二計。
色空即賴耶相分。
聞見即賴耶見分。
皆以無明不覺展轉幻起。
故曰妄為。
由妄為故計有二相。
于中說是說非不能超出。
故重以二月為喻。
如第二月者以二月乃捏目所成。
同妄為故。
不知捏目所成放手即真。
妄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
正同阿難不知色空聞見離念即真。
隻知在是非裡蔔度也。
○文殊下悟超是非。
重呼文殊者教以着意。
亦旁警阿難也。
言說是說非皆由執二。
若知但一月真。
中間自無是月之議及非月之論。
知此喻者。
則色空聞見無是非之義可例會矣。
此是以喻合喻。
恐猶未明。
故次下重為結示。
借喻發明竟。
三結示正義。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
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初結示迷堕二計。
此中汝字仍指阿難。
言上來既已發喻合明。
将欲結示。
重向阿難言之。
意謂由上月喻及前文殊之喻觀之。
是以阿難。
汝今觀見與塵隻須看他元是何物。
不須種種發明。
設若種種發明仍前說是說非。
總屬分别名為妄想。
縱說到驢年亦不能于中超出是與非是。
與彼執有二月妄計誰為是月。
又誰非月相似。
○由是下。
結示悟超是非。
意謂既不能超出是非。
而我前來逐一問汝。
竟不能确實指出誰為是見。
誰為非見者。
良由見之與塵同是真精妙覺明性。
我依此問故能令汝依俙得悟。
超出是見之指。
及非見之指。
與彼但一月真。
中間自無是月非月相似。
此中真精即是本覺。
稱為妙覺明者。
以雖是因心即同果體。
如佛所證妙覺圓明之性不離此故。
按阿難所請。
此科仍是足前妙字。
正以超出是非方顯性體之妙。
顯見不分竟。
九顯是超情二。
一阿難以濫外為疑。
二如來以超情為釋。
初二。
一領性遍常。
二疑濫外計。
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
湛然常住性非生滅。
誠果實也。
法王所說總指前八所顯。
覺緣即指見性。
謂親依覺心變起能緣。
真妄和合故以覺緣稱之。
不分科中。
色空同體。
無礙科中身心圓明。
故雲遍十方界。
此領遍義。
不雜科中離塵獨立。
是心科中并根亦脫。
故雲湛然。
不遺科中。
由來無失。
不動科中。
非靜非搖。
故雲常住。
不還科中無來無去。
不滅科中究竟無盡。
故雲性非生滅。
此領常義。
領性遍常竟。
二疑濫外計二。
一疑濫外性。
二疑濫外宗。
初。
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谛。
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别。
先梵志古昔梵志也。
其人自謂是梵天苗裔。
志生梵天。
即婆羅門種。
娑毗迦羅名見序分。
灌頂雲。
是數論師。
冥谛見前。
即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也。
彼數論師計冥性是常。
能生大等二十三法。
與今所說湛然常住性非生滅。
義似有濫。
投灰或雲塗灰。
言有時以身投灰。
有時以灰塗身。
無益苦行也。
更有拔發熏鼻眠針卧刺裸形自餓之類。
故置等言。
此等皆心遊道外。
各立種族。
故雲諸外道種。
說有真我等者。
準識論外道計我相有三。
一大。
二小。
三不定。
遍滿十方是說大我。
與今所說覺緣遍十方界義似有濫。
末句結問。
言佛說覺緣是常。
外計冥性亦常。
佛說覺緣是遍。
外計神我亦遍。
佛說外計有何差别。
若不善為淄渑。
恐毫厘之差。
将緻千裡之謬矣。
二疑濫外宗。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
彼外道等常說自然。
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
遠離一切虛妄颠倒。
似非因緣。
○與彼自然雲何開示不入群邪。
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初舉昔所揀。
亦曾者謂昔日亦曾也。
楞伽山即佛說楞伽經處。
梵語楞伽此雲不可往。
非有神通者不能到故。
依此說經表法殊勝。
非二乘所及。
大慧等舉當機該餘衆也。
敷演斯義者。
揀外宗立自宗故。
彼外道等。
常說自然者。
清涼雲。
無因論師計一切物無因無緣。
自然生自然滅。
如彼偈雲。
誰開河海堆山嶽。
誰削荊棘畫獸禽。
一切無有能生者。
是故我說為自然。
斯則撥無因果。
不立修證。
佛以因緣破之。
故雲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如楞伽經頌雲。
我說唯鈎鎖。
(鈎鎖即是因緣取相因不斷義故)離諸外道過。
若離緣鈎鎖别有生法者。
是則無因論彼壞鈎鎖義。
一切諸世間無非是鈎鎖。
無明與愛業是則内鈎鎖。
種子泥輪等如是名為外。
此中首句即我說因緣立自宗也。
次句即非彼境界。
揀外宗也。
若離等四句明所以揀者。
以堕無因成自然種。
壞因緣義故。
一切等六句明所以立者。
以是正理。
世間共許。
不堕無因及邪因故。
無明與愛二皆為因。
行業為緣能生識名色等而成内之根身。
名内鈎鎖。
種子為因水土為緣而生芽。
泥團為因輪繩為緣而成瓶。
餘之器界例此可知。
名外鈎鎖。
故教中十二因緣亦名十二鈎鎖。
○我今下明今似濫。
覺性自然句。
先以斷定有濫。
非生非滅等。
乃謬取佛所立義以證成之。
非生非滅不滅不失中義也。
有動有還有混有礙有分等。
俱屬妄倒。
不動無還不雜無礙不分等。
皆為遠離。
然遠離雲者。
正顯超乎情計。
絕諸戲論。
而阿難不知。
反欲以此謬證自然。
故曰似非因緣。
其意以既非因緣非自然而何哉。
○與彼下求佛開示。
言楞伽既揀豈今自濫。
故求如來以今之所說與彼自然之計雲何開示。
以便定其取舍。
取舍既定。
則不入群邪而獲真實心妙覺明性矣。
阿難以濫外為疑竟。
二如來以超情為釋四。
一正釋前疑。
二兼破轉執。
三總遣妄情。
四結斥分别。
初二。
一責惑索體。
二詳與難破。
初。
佛告阿難。
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
汝猶未悟惑為自然。
○阿難。
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
此見為複以明為自。
以暗為自。
以空為自。
以塞為自。
初述說責惑。
如是開示即指前八顯見之文。
或曲暢旁通。
或明彰暗示。
無非權巧故雲方便。
原佛本意。
總為破除妄計顯示真本。
故雲真實告汝。
此如來自述所說無妄可信也。
汝猶二句責其當悟不悟。
不當惑而惑焉。
○阿難下依惑索體。
若必自然句先以按定。
自須甄明等乃教以自須甄察。
要必明明曆曆有自然體也。
○汝且下就中诘問。
言妙明真見。
遍見諸相。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見何為自然體耶。
此且總诘。
此見為複等乃逐一别問。
以明為自者謂唯以見明為自然之體。
以暗為自等。
例此可知。
二詳與難破。
阿難。
若明為自應不見暗。
若複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
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于明時見性斷滅。
雲何見明。
自然者不随緣變故。
見明為自者應不見暗。
以不随暗緣。
如水中魚遇陸則滞死耳。
以空為自等例此可知。
如是乃至者超略以塞為自應不見空。
諸暗等相者。
子夜黑月雲霧晦暝等。
皆為暗相。
既以見暗為自。
自應不随明緣。
故難以明時見滅。
雲何見明必作如是難者。
以見性明來見明。
暗來見暗等。
不如此之所說何有自然之義。
正釋前疑竟。
二兼破轉執二。
一阿難轉執因緣。
二如來就執為破。
初。
阿難言。
必此妙見性非自然。
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
咨詢如來是義雲何合因緣性。
必此妙見等先以按定非自。
我今發明等乃轉執因緣。
良以因緣自然敵體相翻。
前以似非因緣疑為自然。
此又以佛破自然轉執因緣。
豈知因緣自然二俱戲論。
凡不了唯心無有能出此惑者。
言發明者謂對待發明。
非是真知。
既非真知故須咨決詢問。
是義者即性非生滅遠離妄倒等義。
本不合于因緣。
雖因被破轉執自覺于理難通。
故複以雲何問也。
二如來就執為破二。
一破因義。
二破緣義。
初。
佛言。
汝言因緣吾複問汝。
汝今因見見性現前。
○此見為複因明有見。
因暗有見。
因空有見。
因塞有見。
○阿難。
若因明有應不見暗。
如因暗有應不見明。
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初牒執定因。
汝言句總牒所執。
吾複等定因見有。
正脈雲。
因見下應補明暗等字。
言對境始現也。
○此見下總徴四義。
因明有見者以明為生見之因。
餘準知。
○阿難下破二例二。
因明有者明為生見之因。
明去暗來生見之因已亡。
無種求苗必無得理。
故雲應不見暗。
如因暗有等準知。
如是乃至等。
又例上明暗以破因空因塞義也。
二破緣義。
複次阿難。
此見又複緣明有見。
緣暗有見。
緣空有見。
緣塞有見。
○阿難。
若緣空有應不見塞。
若緣塞有應不見空。
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于空塞。
初總徴四義。
緣明有見者以明為發見之緣。
餘準知。
○阿難下破二例二。
緣空有者空為發見之緣。
空為塞礙發見之緣已壞。
離水發蓮亦無得理。
故雲應不見塞。
若緣塞有等準知。
如是乃至等。
又例上空塞以破緣明緣暗義也。
兼破轉執竟。
三總遣妄情。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
○非不自然。
○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初牒遣。
上雖因緣自然。
二俱排擯。
恐其尚未透脫故教以當知。
示以決定雙非也。
精覺者不變之體。
妙明者随緣之用。
由有不變之體故非因非緣。
由有随緣之用故亦非自然。
此重牒遣詞。
尤見其畢竟非故。
○非不句蹑遣。
恐聞雙非遂執非為是。
故蹑遣雲非不自然。
謂若執不自然亦非。
以攝用歸體。
随緣中許有不變義故。
此下亦應有非不因緣之句。
謂若執不因緣亦非。
以從體起用。
不變中許有随緣義故。
文不具者。
或是譯人脫漏。
私見如是。
仍俟高明者教之。
○無非下總遣。
言非與不非固不可說。
是與非是亦不可說。
故以兩無字而總遣之。
所謂遣之又遣以至無可遣也。
○末二句結示。
恐上一切盡遣失善巧慧。
故又扶之曰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兩一切皆指色空見聞等也。
通稱曰法。
别狀為相。
通别互具上下影略說故。
雲離雲即者。
以一切諸法唯心所現。
因衆生不了唯心妄生執取。
計有因緣自然等相。
種種分别總屬戲論。
故須要離。
謂于一切相上離于分别及執取故。
既能于一切相上離于分别執取。
則一切法從緣無性。
舉體全真無庸更生揀棄。
故須要即。
謂即于一切法上了達惟心所現義故。
既能于一切法上了達惟心所現。
則凡有所說皆成利益。
如說因緣為破外計。
說自然為拂權宗。
說非因緣為顯不變義故。
說非自然為顯随緣義故。
說非不自然為顯随緣中即具不變之義。
說非不因緣為顯不變中亦具随緣之義。
是知菩薩攝生善巧諸佛禦世方便皆由證得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耳。
四結斥分别。
汝今雲何于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别。
○如以手掌撮摩虛空。
祇益自勞。
虛空雲何随汝執捉。
初正為結斥。
由上重重拂遣。
則知精覺妙明離名絕相。
非措心可得分别。
故斥以雲何于中雲雲。
措施也。
謂于精覺妙明中施以妄想心也。
以諸世間等正是其措心處。
世間者按相宗中有學者世間權乘也。
有非學者世間外道也。
今說因緣固屬學者戲論。
仍說自然猶為非學者戲論。
以都無實義故。
名相者因緣自然為名。
權宗邪見為相。
而得分别四字連上雲何等一氣念下。
其徒勞無益之意自見。
言既屬戲論則無實義。
名相愈繁而本體愈晦。
雲何而得分别着也。
○如以下仍以喻明。
手掌偶對喻戲論名相。
撮摩抟揉喻分析辨别。
言阿難以名相分别覺緣。
如愚人以手掌撮摩虛空。
分别覺緣徒增妄想。
如撮摩虛空祇益自勞。
覺緣不堕名相雲何以分别能得。
如虛空本無形迹雲何随執捉可取。
法喻曆然可對。
(問。
阿難所疑有二。
一疑濫外性。
二疑濫外宗。
如來惟釋次疑。
不釋初疑者何也。
答。
外計冥性真常真我遍滿皆以自然為宗。
宗既不實性亦非真。
性既不真。
所說真常遍滿亦屬妄計。
佛說覺緣斷不類此。
是故濫性之疑不須更釋)顯見超情竟。
十顯見離見二。
一阿難以今昔相背為問。
二如來以權實不同為答。
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
○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
○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
○是義雲何。
初按定今破。
上雲精覺妙明。
此雲妙覺性。
皆密指真見。
非因非緣如上所破。
不言非自然者以是外宗。
今昔俱破故。
因緣自宗昔立今破。
欲有所問故先按定。
○世尊下怪疑昔說。
常與比丘等指昔教言。
具四種緣者以昔教中有四緣生識之說。
據此則四緣生見已為錯解。
況妙覺性又非見性可及。
是不惟鹿馬錯指兼亦象兔不分也。
○所謂下具列四緣。
空明心眼。
依小乘論。
明空境作意根也。
因此生識似為确論。
如目前不空不明固無所見。
若無心作意及無眼根者更不待言。
至論見性盲暗已許有見。
不空可知。
果其無心作意見更明朗。
豈同眼識必待緣生。
是今昔所說原自不同。
阿難不知反疑相背。
所謂愚法聲聞根識不分。
信矣。
末句總以結問。
是義者昔立今破之義。
雲何者謂雲何會通乃得不相背耶。
二如來以權實不同為答四。
一直斥昔宗。
二詳辯今教。
三例破種疑。
四斥迷勉進。
初。
佛言阿難。
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四緣生識阿難迷為生見。
如來知其心粗且不與分。
但就語斥之。
我說者仍指昔教。
世間者總該情器。
此等皆以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故雲諸因緣相。
蓋以佛未出世。
邪師說法。
謬謂無因及與邪因。
賺誤衆生深入邪見。
佛既出世立正因緣。
為對彼故一時權說。
故雲非第一義。
據此則縱屬因緣亦非究竟。
況妙覺性決定非因緣生。
以今難昔豈所應也。
二詳辯今教二。
一先辯離緣。
二正辯離見。
初。
阿難。
吾複問汝。
諸世間人說我能見。
雲何名見雲何不見。
阿難言。
世人因于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
若複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阿難。
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
若必見暗。
此但無明雲何無見。
○阿難。
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
今在明時不見暗相。
還名不見。
如是二相俱名不見。
○若複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于中暫無。
如是則知二俱名見。
雲何不見。
初探定見緣。
我為能見有生共執。
今诘以雲何名見雲何不見者為探其藉緣不藉緣故。
答以因光乃見無光不見者正顯其必藉緣也。
此且約明緣論藉。
餘可例思。
○阿難下對待顯離。
正脈雲。
無明便謂無見常情皆然。
故蹑此以應不見暗诘之。
若必見暗者顯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