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一

關燈
時先合了知内身。

    頗有衆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

    如何不知。

     ○必不内知。

    雲何知外。

     初句斥蹈前非。

    意言昧内見外。

    汝謂無有。

    想應有之。

    蓋汝亦如是也。

     ○汝之下定理難問。

    汝之心靈者。

    心性靈變。

    一切明了者。

    遇事便通。

    實在身内先合知内者。

    判其正理。

    明知無有問以頗有者。

    故為難問。

    頗猶還可。

    謂遍觀世間。

    還可有是人否。

    意言有則在内之理成。

    無則所計之處非矣。

     ○縱不下。

    暫縱終奪。

    心指肉心火藏也。

    肝木藏。

    脾土藏。

    胃谷府。

    藏中舉三。

    腑中舉一。

    此皆近于内者。

    恐阿難逃雲。

    目不見眉。

    隻緣太近。

    今心肝脾胃等。

    于心太近。

    雲何令見。

    故縱許之。

    謂心肝脾胃。

    縱許其不能見也。

    此是暫縱。

    下乃終奪。

    言在内甚近者不知可爾。

    至于爪雲何生。

    發雲何長。

    筋雲何轉。

    脈雲何搖。

    此皆皮裡肉外。

    于心不甚近者。

    是誠所當明了。

    如何并此亦不能知。

    想究竟不能知内。

    在内之謬。

    已可見矣。

     ○末二句轉顯其謬。

    言甚近次近皆不能知。

    莫是為彼心肝脾胃所障。

    必不能在内有知。

    若爾則身外諸境。

    亦不應知。

    以不知講堂之戶牖開豁。

    而今雲何反能知外。

    不益見其謬乎。

    定非反難竟四指計結破。

     是故應知。

    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無有是處。

     是故者。

    謂以是昧内知外之故。

    應知者。

    謂應知所計之非也。

    覺了能知者。

    謂才有覺了。

    即便分别能知。

    似兼明了。

    及獨頭意識言之。

    亦為顯心性靈變。

    一切明了之義。

    住在身内。

    相應先見身中。

    後觀外物。

    今既不爾。

    故曰無有是處。

    破在内竟。

     二破在外二。

     一阿難轉計在外。

    二如來引事例破。

     初。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

    我聞如來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所以者何。

    譬如燈光然于室中。

    是燈必能先照室内。

    從其室門後及庭際。

    一切衆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

    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義必明。

    将無所惑。

    同佛了義。

    得無妄耶。

     初承前轉計。

    稽首即是頂禮。

    謂以首至地。

    稽留少時也。

    如是法音。

    指前破内所說。

    悟知等者。

    正脈雲。

    于不見身内。

    悟知不在身内。

    于了見身外。

    悟知必在身外。

    奪内執外。

    凡情必然。

     ○所以下。

    徴引燈喻。

    徴起可知。

    譬如者宗法既定。

    借喻以顯也。

    (識是有法居在身外宗。

    因雲昧内知外故。

    同喻室外燈。

    異喻室内燈)燈然室中。

    先照室而後及庭際。

    (室外屏内也)此為正理。

    識既不爾。

    知非在内。

    一切衆生。

    不見内而獨見身外。

    識在身外。

    是其正理。

    故引燈在室外。

    不能照室為喻。

     ○是義下。

    自決同佛。

    是義即心在身外之義。

    法喻合顯。

    宗因極成。

    是為真量。

    故曰必明。

    将猶得也。

    非同似量。

    故無所惑。

    佛說不在身内。

    今亦知不在身内。

    故雲同佛了義。

    了義者如來所說。

    義無不盡故。

    得無者猶言莫不是也。

    耶字非疑詞。

    蓋是恐見破斥。

    預杜佛口之意。

    意言若不同佛。

    或有虛妄。

    今既同佛。

    莫不是仍有虛妄耶。

    想必無是理。

    可以自信。

    阿難轉計在外竟二如來借事例破四。

     一借事問答。

    二例出謬理。

    三驗證令覺。

    四指計結破。

     初二。

     一非理故問。

    二據理正答。

     初。

     佛告阿難。

    是諸比丘适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抟食。

    歸祇陀林我已宿齋。

    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

     是諸比丘。

    唯約聲聞言之。

    以菩薩事事無礙。

    自他融即。

    不成非問故。

    适來猶雲方才。

    佛及菩薩。

    赴匿王請。

    羅漢随佛入城。

    分應齋主。

    故雲從我。

    循乞二句。

    應作一氣讀之。

    循順也。

    言今雖赴請。

    仍順常儀。

    乞得抟食。

    歸林同衆食故。

    抟食亦名段食。

    謂有形段可抟取故。

    揀非觸食(鬼神觸氣而飽)思食(色天禅思資神)及識食(空天識想相續)故。

    宿留也。

    比丘皆歸來方食。

    唯佛及菩薩。

    齋畢而歸。

    故雲我已宿齋。

    謂已于王宮留齋也。

    借此除佛。

    亦避自他融即非問不成之意。

    比丘雖能空我。

    未得亡身。

    明知一人食時。

    諸人不飽。

    而故為非問。

    以顯心在身外之謬。

    至下自見。

    非理故問竟。

     二據理正答。

     阿難答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

    雲何一人能令衆飽。

     初直答。

    何以句徴起。

    是諸下釋成。

    是諸比丘。

    雖證阿羅漢果。

    而身軀性命。

    各各不同。

    以子縛雖斷。

    果縛猶存故。

    如後雲。

    各各有身。

    皆有所生氏族名字。

    足證此義。

    雲何一人等。

    決言其必無是理。

    可惜阿難。

    隻知随口答話。

    不知自己舌頭已堕世尊手裡。

    借事問答竟。

     二例出謬理。

     佛告阿難。

    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

     ○身心相外自不相幹。

    則心所知身不能覺。

    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初按定所計之語。

    覺了者。

    随前五識。

    覺了前境。

    即明了識。

    因事會意曰知。

    似指獨頭。

    遇境取相曰見。

    似指前五。

    以同為虛妄。

    破則俱破。

    心在身外。

    是其所計。

    加以實字。

    則按定莫轉矣。

     ○身心下例彼相應無幹。

    言心既外身。

    身亦外心。

    故曰身心相外。

    既身心相外。

    自然彼此不相幹涉。

    同彼羅漢。

    軀命不同。

    食不互飽。

    如此則心所知者。

    身應不覺。

    覺在身者。

    心應不知。

    果其互不相知。

    可說心在身外。

    恐未必然也。

    例出謬理竟。

     三驗證令覺。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别不。

     ○阿難答言。

    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

    若相知者雲何在外。

     初示手令驗。

    示謂伸而示之也。

    西竺有綿。

    名兜羅。

    約義翻為細香。

    謂細軟香潔故。

    佛手似之。

    故以為名。

    眼見身之知。

    心别心之知。

    才見即别。

    似非身心相外。

    明知故問。

    令自驗之。

     ○阿難下依問實答。

    如是者。

    謂如佛所問。

    眼見心别。

    實是爾也。

     ○佛告下就示其謬。

    言既說眼見心别。

    則是身心相知。

    若果身心相知。

    義不同彼食不互飽。

    雲何而言心在身外。

    其亦未之思耳。

    驗證令覺竟。

     四指計結破。

     是故應知。

    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是故者。

    以是眼見心别之故。

    眼見心别。

    明知此心不在身外。

    故教以應知。

    而以無有是處破之。

    破在外竟。

     三破根裡二。

     一阿難承前轉計。

    二如來就喻難破。

     初三。

     一領前轉計一處。

    二承徴指在根裡。

    三脫前在内二謬。

     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言。

    不見内故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如佛所言者。

    通指破内破外所說。

    不見二句。

    别指破内之語。

    身心三句。

    别指破外之語。

    我今思惟者。

    二俱被破。

    另覓心處。

    知在一處者。

    知在非内非外。

    不堕二謬處也。

    然妄心本無處所。

    真心不容思惟。

    則思惟已非。

    況雲知處。

    無怪乎為世尊所破矣。

     二承徴指在根裡。

     佛言。

    處今何在。

     ○阿難言。

    此了知心。

    既不知内。

    而能見外。

    如我思忖潛伏根裡。

     ○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

    雖有物合而不留礙。

    彼根随見随即分别。

     初因計就徴。

    一處之言。

    籠同難破。

    故徴以處今何在。

     ○阿難下蹑前定處。

    既不知内。

    固知不在于内。

    而能見外。

    卻又不在于外。

    如我舍此兩途。

    更用思忖。

    必是潛伏根裡。

     ○猶如下借喻顯理。

    琉璃碗。

    眼鏡類。

    喻眼根。

    所合眼。

    即眼根。

    喻識心。

    然琉璃雖是有物合眼。

    而不礙眼見。

    喻眼根雖是有相合心。

    而不礙心知。

    故曰彼根随見随即分别。

    蓋是以彼根随見。

    合琉璃随物能照。

    随即分别。

    合眼根随琉璃能見。

    法喻合明。

    自謂理極成矣。

     三脫前在内二謬(初計在内。

    如來以昧内知外為破。

    因轉計在外。

    今以在外被破。

    無可遮救。

    遂依如來所說。

    昧内知外之義。

    而忖度之。

    其意以為潛伏根裡。

    則昧内知外。

    二謬俱脫矣)。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内者為在根故。

    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内故。

     覺了能知。

    重舉前心也。

    此心所以不見内者。

    為在根而不在内故。

    此脫昧内之謬。

    既以昧内。

    卻又分明矚外無障礙者。

    潛根内而根如碗故。

    此脫知外之謬。

    要知在内之計。

    唯乖自宗。

    在外之執。

    猶通外計。

    至于在根之謬。

    展轉虛妄。

    自宗他宗。

    無不相違。

    總以自恃小慧。

    不務真修。

    以緻問着拶着。

    東觸西觸。

    妙哉權人。

    吾徒龜鑒。

    阿難承前轉計竟。

     二如來就喻難破三。

     一就喻定見。

    二難法不齊。

    三指計結破。

     初。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潛根内者猶如琉璃。

     ○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

     ○如是世尊。

    是人當以琉璃籠眼。

    實見琉璃。

     初按定其喻。

    如汝所言者。

    按定是其所說。

    蓋潛根之計。

    琉璃之喻。

    本不相齊。

    如來将欲施破。

    故先按定以發其詞。

     ○彼人下問見琉璃。

    言彼人當以琉璃籠眼。

    琉璃固不礙于眼矣。

    雖不礙于眼。

    而非無體之物。

    彼眼根者。

    尚能遠見山河。

    豈不近見琉璃。

    乃故問見不者。

    令其自說。

    以備法中成難。

     ○如是下答以實見。

    如是者先渾答。

    謂如佛所問者是矣。

    是人下次應問。

    謂琉璃籠眼。

    實見琉璃。

    乃應其所問答故。

    就喻定見竟。

     二難法不齊。

     佛告阿難。

    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若見眼者。

    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若不能見。

    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内如琉璃合。

     初正難不齊。

    意謂汝心在根。

    若同琉璃合眼者。

    則汝心同眼。

    眼根應同琉璃。

    汝心現今正當外見山河。

    先應見眼。

    乃何故不見。

    既法喻不齊。

    (以喻中琉璃籠眼。

    實見琉璃。

    法中眼根籠心。

    不能見眼故)則所計在根者。

    不極成矣。

     ○若見下兼防謬應。

    (恐謬應雲。

    當見山河。

    亦能見眼。

    故為此防)言汝心若能見眼。

    則眼同所對之境。

    設許同境。

    是對非随。

    汝前所雲。

    彼根随見随即分别者。

    亦不極成矣。

     ○若不下還歸正破。

    (恐聞見眼之非。

    還計不見。

    故歸正破)言心若不能見眼。

    則非潛根。

    以不同眼根在琉璃中故。

    雲何說言心在根内。

    如琉璃合。

    真妄計也。

     三指計結破。

     是故應知。

    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見與不見。

    俱無潛根之義。

    以是之故。

    應知所計之非。

    故曰無有是處。

    破根裡竟。

     四破救内(舊雲。

    破内外。

    細詳其文。

    阿難固無雙計之語。

    如來亦無并破之詞。

    正脈雲。

    确論此計。

    仍歸最初在内之執。

    但惟脫前二謬為異。

    又雲。

    名雖别列。

    實惟救前在内負堕之失。

    故今疏以破救内科之)二。

     一阿難轉救在内。

    二如來就詞難破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衆生身。

    腑髒在中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有竅則明。

     ○今我對佛。

    開眼見明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名為見内。

    是義雲何。

     初思惟申理。

    在外固錯。

    在根尤非。

    仍還在内之執。

    轉思脫過之理。

    故雲又作如是思惟。

    腑同府。

    謂六府也。

    (胃為水谷之府。

    小腸為盛受之府。

    大腸為行道之府。

    膀胱為津液之府。

    膽為清淨之府。

    三焦為孤府。

    素問曰。

    其傳化物而不藏者曰府)髒亦作藏。

    謂五藏也。

    (腎為精藏。

    心為神藏。

    肝為魂藏。

    肺為魄藏。

    脾為志藏。

    素問曰。

    能藏精氣而不洩者曰藏。

    故次下即用藏字)然腑髒皆身内之物。

    故曰在中。

    竅穴。

    謂七竅孔穴也。

    (眼二耳二鼻二口一)皆面上所有。

    故曰居外。

    藏者包藏義。

    故有處則暗。

    竅者通洞義。

    故有處則明。

    此阿難欲脫前過。

    先申内暗外明之理。

     ○今我下救難請決。

    因前計在内。

    如來難以二謬。

    一者在内昧内謬。

    二者在内知外謬。

    今以有竅則明。

    正同戶牖開豁。

    故開眼見明。

    名為見外。

    此脫在内知外之謬。

    又以有藏則暗。

    暗者即是髒腑。

    故我閉眼見暗。

    名為見内。

    此脫在内昧内之謬。

    其意以如來前難非理。

    依然以在内為是。

    但屢被破奪。

    不敢自決。

    故曰是義雲何。

    是又向世尊口角邊讨分曉也。

    阿難轉救在内竟。

     二如來就詞難破三。

     一就詞開款。

    二依款成難。

    三指計結破。

     初。

     佛告阿難。

    汝當閉眼見暗之時。

    此暗境界為與眼對。

    為不對眼。

     此就其所計之詞。

    雙開對眼與不對眼為難款也二依款成難二。

     一難對眼之非。

    二難不對之謬。

     初。

     若與眼對。

    暗在眼前雲何成内。

     ○若成内者。

    居暗室中無日月燈。

    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初正難對眼。

    相對成見。

    世間共許。

    故先約對眼難之。

    對則在前成外。

    故難以雲何成内。

     ○若成下。

    兼難成内。

    謂設許在前成内。

    則暗室無光時。

    此暗亦在眼前。

    亦許成内。

    如此則室是汝身。

    暗中所有。

    皆汝焦腑。

    豈理也哉。

    焦腑者三焦也。

    黃帝難經雲。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

    氣之所終始也。

    上焦在胃上。

    中焦在胃臍之間。

    下焦在臍下。

    六腑中一。

    故曰焦腑。

    謂焦即是腑耳。

     二難不對之謬三。

     一正難不對。

    二兼防謬辯。

    三展轉顯謬。

     初。

     若不對者。

    雲何成見。

     對既不成。

    自計不對。

    故次約不對難之。

    不對而見。

    世間相違。

    故難以雲何成見。

     二兼防謬辯(恐謬辯雲。

    我言閉眼見暗。

    名見内者。

    謂閉眼之時。

    此心已離外見。

    旋轉内對髒腑。

    所以成見是仍歸在内之計。

    故世尊以此防之)。

     若離外見内對所成。

    合眼見暗名為身中。

     ○開眼見明何不見面。

    若不見面内對不成。

     初原謬縱許。

    意雲。

    若汝謬謂閉眼之時。

    此心離于外見。

    旋轉内對髒腑。

    所以成見者。

    則汝所計合眼見暗。

    名為身中者是矣(令眼二句。

    即前所計閉眼見暗。

    名為見内。

    異變其文)。

     ○開眼下取例顯非。

    意雲。

    閉眼之時。

    此心既能旋轉内見髒腑。

    開眼之時。

    亦應旋轉内見面目。

    汝今正當開眼見明。

    何不見面。

    若謂開眼之時。

    不能見面。

    是不能旋轉也。

    以此為例。

    則閉眼之時。

    亦不能旋轉。

    則汝所言内對之義。

    亦不得成。

    内對不成。

    雲何而言閉眼見暗。

    名為見内。

    是固知所計者非矣。

     三展轉顯謬。

     見面若成。

    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

    何成在内。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

     ○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

    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初心眼在空謬。

    (本為辯心。

    兼帶于眼者。

    以凡小等通計心随于眼。

    如前雲。

    彼根随見随即分别是也)意雲。

    設許開眼亦能旋轉。

    則見面之義成矣。

    若此則心與眼根。

    乃在虛空。

    以相對方能成見。

    對面豈不在空乎。

    設許在空。

    乃屬于外。

    故難以何成在内(正脈雲。

    阿難本計心仍在内。

    故今結難心與眼根。

    俱不成在内。

    責其自語相違也)。

     ○若在下轉自成他謬。

    意雲。

    若定執心眼在空者。

    不唯不成在内。

    且在空離汝。

    自非汝體。

    乃成他心矣。

     ○即應下轉他成自謬。

    意雲。

    若強謂雖離于汝。

    不妨還是汝體者。

    即應如來今見汝面。

    亦是汝身。

    以既許離汝還是。

    應通許故。

    此上二謬。

    乃責其壞世間相也。

     ○汝眼下身成不覺謬。

    意雲。

    自他互轉。

    已壞世相。

    況夫汝心随眼。

    彼眼離身。

    已具覺知。

    則汝身合同無情。

    非有覺知。

    以一人唯有一心。

    在眼則不在身故。

     ○必汝下一身二果謬。

    意雲。

    必汝執言在身在眼。

    兩俱有覺。

    則汝阿難。

    應有二知。

    人唯憑此覺知。

    修因證果。

    汝今既有二知。

    即汝一身。

    當來成佛時。

    應成兩佛。

    此理所必無。

    唯是謬妄而已。

    依款成難竟。

     三指計結破。

     是故應知。

    汝言見暗名見内者無有是處。

     以是對眼與不對眼。

    展轉謬妄之故。

    則見内之義不成。

    故曰無有是處。

    然閉眼見内。

    既其不成。

    已足破其救内。

    至開眼見外之義。

    無勞更破。

    正脈雲。

    單結見内。

    足見此計同在内矣。

    破救内竟。

     五破合處二。

     一阿難引教謬計。

    二如來牒計難破。

     初。

     阿難言。

    我常聞佛開示四衆。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

    随所合處心則随有。

     ○亦非内外中間三處。

     初謬引昔教。

    常聞者。

    昔教曾聞。

    以心生法生等。

    通大小乘。

    昔教共說故。

    今約二乘。

    且指六識為心。

    六塵為法。

    灌頂雲。

    由内心而攀緣外境。

    境随心起。

    故曰心生法生。

    由外塵而激發内心。

    心逐境現。

    故曰法生心生。

    正脈義雲。

    心生法生。

    見法不自生也。

    法生心生。

    見心不自生也。

    正顯心法互倚妄現。

    俱無實體。

    阿難失旨。

    反證緣心。

    随合随有。

    可謂迷之甚矣。

     ○我今下妄計随有。

    思惟者。

    思惟心法互生義也。

    然正當思惟時。

    妄識力用。

    行相昭然。

    自覺别無心性。

    認此為真。

    故曰即思惟體。

    實我心性。

    而不知如來重重破斥。

    皆為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是阿難孤負如來為不少矣。

    随合随有者。

    随所攀緣何法。

    心則随有。

    如現今思惟佛所說法。

    俨有心生。

    若更思惟别法。

    心生亦爾。

    例而推之。

    豈非随所合處心随有乎。

    正脈義引。

    經雲。

    聚緣内搖。

    趨外奔逸。

    昏擾擾相。

    以為心性。

    古德謂攀緣妄想。

    狀如野燒。

    豈可謂之真心。

    今阿難四番被斥。

    乃認随合随有。

    宛爾内搖外奔。

    真稱昏擾。

    正是攀緣妄想。

    何異野燒。

    良由屢被挨拶。

    露出本相。

    然猶不覺其妄。

    亦曲盡迷态而已。

     ○亦非句總遮前非。

    言随合随有。

    處乃無定。

    非定在三處也。

    中間且指根裡。

    以根内髒外為中間故。

    阿難引教謬計竟。

     二如來牒計難破三一牒其所計。

    二分宗兩難。

    三指計結破。

     初。

     佛告阿難。

    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随所合處心随有者。

     前阿難所引。

    雖有四句。

    其意但取後二句。

    以前二句心先有故。

    不可言随合随有。

    故此如來。

    亦唯約後二句牒之。

     二分宗兩難二。

     一難無體非合。

    二難有體無據。

     初。

     是心無體則無所合。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

    是義不然。

     初正難非合。

    承上法生而心始生。

    則心無自生之體。

    體尚不有。

    憑誰說合。

    故曰無所合也。

    是則随合已非。

    況雲随有。

    不益妄乎。

     ○若無下防其謬執。

    恐謬執雲。

    心雖無體。

    不妨暫現能合。

    故為此防。

    意謂。

    凡言合者。

    必二俱有體。

    如十八界。

    因六塵合。

    (謂六根六識以六塵合之。

    則成十八界)此昔教所許。

    若必謂無體而能合者。

    則如妄計十八界外。

    有十九界。

    且說因七塵合。

    今教昔教。

    皆所不許。

    以界唯十八塵唯有六。

    本無十九及七之說。

    豈有能合之義。

    故曰是義不然。

    難無體非合竟。

     二難有體無據二。

     一約二義成難。

    二約四相成難。

     初二。

     一正難二義。

    二兼破謬辯。

     初。

     若有體者。

    如汝以手自挃其體。

    汝所知心為複内出。

    為從外入。

     ○若複内出還見身中。

    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初按定令驗所自。

    承上無體。

    既不成合。

    自執有體。

    故又約有體以難。

    意謂汝今若言此心有體者。

    當自驗之。

    如汝以手自己挃觸其體。

    當正挃時。

    自有知痛知癢之心。

    汝即驗其所以能知之心。

    為複内出。

    為從外入。

    要必有所據。

    乃可言有體耳。

     ○若複下分途取前例破。

    意謂若複内出。

    同前在内。

    還應先見身中。

    若從外來。

    同前内對。

    先合遠見汝面。

    今俱不爾。

    則杳無所據。

    所謂有體者唯虛妄計度而已。

     二兼破謬辯二。

     一阿難謬辯。

    二如來難破。

     初。

     阿難言。

    見是其眼。

    心知非眼為見非義。

     因被如來内出見中外來見面之難。

    遂謬辯雲。

    見是眼家之用。

    心但能知。

    非同眼之能見。

    如佛所雲。

    内出還見身中。

    外來先合見面者。

    是欲責心為見。

    如果能見。

    則非心之義矣。

    如來其欺我哉。

     二如來難破。

     佛言。

    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

     ○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

     ○若見物者雲何名死。

     初約人生識在破。

    言心在身中如人在室内。

    眼唯通明。

    而能見者。

    是身内之心。

    喻門唯通明。

    而能見者。

    是室内之人。

    法中若謂眼能見者。

    喻中須是門亦能見。

    但眼之能見。

    二乘猶不知非。

    門之能見。

    舉世盡覺其謬。

    故就喻為難。

    令自覺其非。

     ○則諸下約人死識去破。

    言既以喻問。

    仍不知非。

    必謂眼能見者。

    喻中須是死人能見。

    故約已死者為難。

    已死者心離其身時也。

    心雖離身。

    尚有眼存。

    此時若能自見。

    則是眼見。

    故難以應皆見物。

    蓋明知必不能見。

    而故意為難。

     ○末二句約義不符名破。

    言人唯不能見物。

    方可名死。

    若見物者。

    即是生人。

    故難以雲何名死。

    如是則人死無見。

    眼唯空存。

    以識去故。

    知此義者。

    而見是其眼。

    心知非眼之謬。

    益可見矣。

    約二義成難竟。

     二約四相成難二。

     一牒體總徴。

    二約相别難。

     初。

     阿難。

    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

    為複一體為有多體。

    今在汝身為複遍體為不遍體。

     前難二義。

    已顯有體之謬。

    恐未心服。

    定執有體。

    故重牒再徴。

    下乃一一難破。

    一體者。

    四支共一心體。

    多體者。

    四支各有心體。

    此約數徴。

    遍體者。

    一心遍滿四體。

    不遍者。

    局在一體不遍。

    此約量徴。

    蓋必有數有量。

    有體之宗。

    方可成立。

     二約相别難二。

     一難數二相。

    二難量二相。

     初。

     若一體者。

    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

    若鹹覺者挃應無在。

    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

     ○若多體者則成多人。

    何體為汝。

     初難一體不成。

    四支一體。

    有生通計。

    故先約一體為難。

    意謂。

    若四支共一心體者。

    即今挃一支時。

    四支應當鹹覺。

    以一體故。

    若汝聞我此語。

    謬謂鹹覺者。

    則所挃之處。

    即應無所偏在。

    以成覺故。

    若其觸頭頭知。

    觸足足覺。

    而挃有所偏在者。

    則汝所計一體之義。

    自不能成。

    以四支不共故。

     ○若多下難多體仍非。

    破一計多。

    情所必至。

    故又約多體為難。

    意謂一人一心。

    是其正理。

    若謬謂心有多體者。

    則汝阿難應成多人。

    設許成多。

    應有多名。

    今汝現前。

    四體中何體為汝。

    以當阿難之名。

    試自思之。

    唯是展轉虛妄。

    無可憑據。

    則多體仍非矣。

    難數二相竟。

     二難量二相。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

     ○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

    頭有所覺足應無知。

    今汝不然。

     初難遍體不成。

    同前所挃者。

    取例一體中難。

    良以一體者。

    四支共一心體。

    遍體者。

    一心遍滿四支。

    雖能所往複。

    而會義無殊。

    不須别立難詞。

    故但取例于前。

    而雲同前所挃。

    謂同前挃一支時四支應覺等也(問。

    既一體遍體。

    會義無殊。

    何必重列。

    答。

    數量異故。

    又為與不遍作對說故)。

     ○若不下難不遍仍非。

    遍體招難。

    自計不遍。

    故次約不遍以難。

    意雲若謂此心不遍體者。

    理應局在一支。

    請試驗之。

    當汝觸頭之時。

    亦觸其足。

    若頭有所覺。

    則是汝心局在于頭。

    則足應無知。

    若足有所知。

    例此可思。

    無煩具說。

    此先斷定其理。

    今汝不然句。

    乃破斥其非。

    謂齊觸齊覺。

    不如上之所說。

    不遍之宗。

    豈能成立。

    所謂有體者此又無所據矣。

    分宗兩難竟。

     三指計結破。

     是故應知。

    随所合處心則随有無有是處。

     是字指上所辯無體非合有體無據二義。

    故字起下應知随所合處心則随有二非。

    言無體非合。

    随合之義不成。

    有體無據。

    随有之義安在。

    故斥雲無是處也。

    破合處竟。

     六破中間二。

     一阿難引教立中。

    二如來就中難破。

     初二。

     一謬引昔教。

    二思惟立中。

     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

    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例上常聞。

    故曰亦聞。

    雖未的指何經。

    然追述昔聞。

    應在般若會之前半及方等深密時也。

    與文殊等者。

    以方等深密般若會中。

    時常以文殊等為當機故。

    方等如淨名。

    般若如文殊問等。

    諸法王子。

    指文殊一類。

    如普賢觀音等。

    迹示鄰極者言之。

    所談實相。

    略明有三。

    一者無相之相。

    名為實相。

    如般若雲。

    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始教意也。

    二者諸法皆真。

    名為實相。

    如淨名雲。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終教意也。

    三者真空絕相。

    名為實相。

    如無量義雲。

    其一法者。

    所謂無相。

    無相不相。

    名為實相。

    頓教意也。

    若據阿難得聞。

    應屬第一。

    以是引小乘入大乘故。

    若約一聞異解。

    無妨兼聞後二。

    觀下謬引。

    無庸過揀。

    非内非外。

    方等般若諸會。

    曆有是語。

    多約真心言之。

    如淨名舍利章雲。

    心不住内。

    亦不在外。

    阿難真妄不分。

    謬引謬證。

    多聞人循名昧義。

    固如是也。

    其自意以昔亦曾聞。

    今仍計内計外。

    無怪乎為世尊所破矣。

    謬引昔教竟。

     二思惟立中。

     如我思惟。

    内無所見外不相知。

    内無知故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不相離故在外非義。

     ○今相知故複内無見當在中間。

     初思前兩非。

    如我思惟者。

    依佛昔教。

    詳佛今說也。

    今因我計在内。

    佛以内無所見難之。

    以不能見心肝脾胃等故。

    又因我計在外。

    佛以應不相知難之。

    以應同彼一食不飽衆故。

    據佛之意。

    蓋以内無知故。

    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不相離故。

    在外非義。

    仍符昔教不在内不在外之義也。

     ○今相下待成中相。

    言昔教今說。

    既已相符。

    我又驗之于己。

    現今身心相知故。

    亦知不在身外。

    複于身内無見故。

    亦知不在身内。

    舍此兩途更用思惟。

    當在中間。

    無可議矣。

    阿難引教立中竟。

     二如來就中難破三。

     一正難在中。

    二兼遮謬救。

    三指計結破。

     初二。

     一就中徴在。

    二依在成難。

     初。

     佛言。

    汝言中間中必不迷。

    非無所在。

     ○今汝推中中何為在。

    為複在處為當在身。

     初據理定有。

    言中中必不迷者。

    以迷則不言。

    言則必能了故。

    非無所在者。

    能了必能指授。

    指授必有所在。

     今汝下。

    雙徴兩在。

    言在雖不無。

    答應珍重。

    故教以推中。

    謂細推中相也。

    中何為在句。

    謂總徴中相以何為在。

    為複在處等者。

    言一切諸法。

    不出内之根身。

    外之塵處。

    故别約身處兩問。

    要必有定在。

    乃可以施破耳。

     二依在成難二。

     一在身不成。

    二在處亦非。

     初。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

    在中同内。

     首句按定在身。

    下二句中邊皆過。

    邊附皮。

    中據内也。

    言在身有中有邊。

    如謂在邊。

    則不可言中。

    是自宗相違。

    如謂在中。

    則還同在内。

    于前來已破。

    既二俱有過。

    在身尚非。

    況夫言中。

    自不成矣。

     二在處亦非。

     若在處者為有所表。

    為無所表。

    無表同無。

    表則無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為中時。

    東看則西。

    南觀成北。

    表體既混。

    心應雜亂。

     首句按定在處。

    次二句徴表有無。

    有表色處。

    無表空處也。

    言在處有有表。

    有無表。

    如在無表。

    則同于空無。

    汝心乃成斷滅。

    如在有表。

    則絕無定相。

    汝心乃成雜亂。

    既二俱有過。

    在處已謬。

    況夫言中。

    憑何立乎。

    何以故等。

    乃徴釋表則無定之義。

    良以無定言渾。

    非釋莫谕。

    故須徴釋。

    相連二表字。

    上表字。

    指能表之物。

    下表字。

    謂表顯中相。

    故雲以表表中。

    正脈雲。

    表者标竿。

    修房舍者立之。

    以表中位。

    灌頂雲。

    如周官土圭測景立标之類。

    東看則西。

    南觀成北。

    文影西看則東。

    北觀成南。

    可以意會。

    末二句言能表之體。

    既其四方混淆。

    所表之心。

    豈能自立中相。

    故應雜亂。

    謂四方交雜。

    稱謂混亂。

    所謂無定者以此。

    正難在中竟。

     二兼遮謬救二。

     一阿難謬救中相。

    二如來就謬遮中。

     初。

     阿難言。

    我所說中非此二種。

     ○如世尊言。

    眼色為緣生于眼識。

     ○眼有分别色塵無知。

    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初異佛現說。

    意言我所說中。

    另是一理。

    非此如來所說二種。

    謂身中處中也。

     ○如世下。

    同佛昔教。

    世尊言者。

    指在深密教中。

    如唯識第五雲。

    此中教者。

    如契經言。

    眼色為緣。

    生于眼識。

    又契經說。

    若根不壞。

    境界現前。

    作意正起。

    方能生識。

    蓋眼能發識。

    是增上緣。

    色能牽生。

    為所緣緣。

    雖有餘緣。

    此二為要。

    以根境和合。

    識乃得生故。

     ○眼有下妄斷謬理。

    破合處中以門喻眼。

    已顯眼無分别。

    而此又雲眼有分别。

    固為妄斷。

    其意以眼有分别屬内身。

    色塵無知屬外境。

    内外各有定相。

    識生其中。

    曆然不混。

    故曰則為心在。

    然謂之謬理者。

    略明其謬有三。

    一者眼色為緣。

    生于眼識。

    是昔教所說。

    今于實教。

    一一破其相妄。

    顯其性真。

    而為奢摩他體。

    阿難求此。

    而乃引彼為證。

    是權實不分謬。

    二者眼根浮勝。

    俱屬色法。

    無有分别。

    識乃有别。

    縱指根性。

    後文亦雲。

    其目周視。

    但如鏡中。

    無别分析。

    汝識于中。

    次第标指。

    今雲眼有分别。

    是根識不分謬。

    三者前雲心生愛樂。

    屬于意識。

    此雲識生其中。

    乃是眼識。

    徴者在彼。

    答者引此。

    是五六不分謬。

    此亦多聞人循名昧義之故。

    阿難謬救中相竟。

     二如來就謬遮中(明知其謬。

    且不與之分析。

    但且遮其中相)二。

     一按定總問。

    二分遮兩中初。

     佛言。

    汝心若在根塵之中。

    此之心體為複兼二為不兼二。

     汝心句先以按定。

    謂按定阿難謬救之語。

    此之下方乃總問。

    謂總問心體兼二與不兼二也。

    然阿難計帶三謬。

    如來不與分析。

    即就謬為問者。

    亦有三義。

    一者不了義教。

    素所習聽。

    了義之教。

    難以遽領。

    姑且破其舊見。

    新悟尚待後聞。

    二者眼無分别。

    前已喻明。

    今複重執。

    知難頓革。

    姑且破其中相。

    餘容悟後自分。

    三者眼意二識。

    用異體同。

    破則俱破。

    阿難既認眼為意。

    如來即就便為破。

    阿伽他遇病即除。

    初無論先之與後。

     二分遮兩中二。

     一遮兼二之中。

    二遮不兼二中。

     初。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

    物非體知成敵兩立。

    雲何為中。

     兼猶連帶。

    兼二者。

    謂外連塵物。

    内帶根體也。

    外連塵物則雜。

    内帶根體則亂。

    曰雜曰亂。

    難以分中。

    此約兩合言之。

    若約兩離者。

    物塵無知。

    非同根體有知。

    汝心在中。

    一半外連塵物則相敵。

    一半内帶根體則相成。

    半敵半成。

    分中兩立。

    自無中相。

    是則兩合兩離。

    俱不可言中。

    故總以結難雲何為中。

     二遮不兼二中。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

    中何為相。

     兼二不成。

    即是不兼二也。

    然根是有知。

    塵是無知。

    各有相狀。

    心若不兼于二。

    非同有知之根。

    無知之塵。

    相狀可見。

    故曰非知不知。

    如此則漫說無心。

    縱使有心。

    亦同龜毛兔角。

    故曰即無體性。

    體性尚無。

    況複雲中。

    故難以中何為相。

    兼遮謬救竟。

     三指計結破。

     是故應知。

    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承上在身在處。

    言中招過。

    兼二不兼。

    立義不成。

    是故應知。

    汝言當在中間者。

    唯是妄計。

    無有是處可憑。

    破中間竟。

     七破無著二。

     一阿難引教謬計。

    二如來據理難破。

     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

    常言覺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

     ○一切無著名之為心。

    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初引昔所說。

    我昔見佛。

    指在般若。

    以般若時。

    佛敕轉教。

    故置與言。

    如大品雲。

    如是種種法門。

    汝當為菩薩說。

    即佛敕轉教義也。

    目連等華梵釋見叙分。

    學後曰弟。

    謂學在師後也。

    法生曰子。

    謂智從法生也。

    僧首稱大。

    謂佛弟子中四人為上首也。

    領受佛敕。

    從佛轉教。

    故置共言。

    說般若法。

    摧無明惑。

    故以輪喻。

    如法華雲。

    我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