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一

關燈
未還不遑僧次。

     ○既無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獨歸。

     初離衆受請。

    唯有二字。

    直聲其過。

    言衆皆不爾。

    唯有阿難如此。

    豈得無過。

    别請者。

    别種事緣所請。

    如忏罪施物等。

    言先受者。

    受請在先。

    似應無過。

    但自恣在迩。

    海衆鹹集。

    縱遇别請。

    亦不應受。

    此其不矜小制者一也。

     ○遠遊下故意愆期。

    遠遊二字。

    亦直聲其過。

    言縱受别請。

    事畢即宜速歸。

    乃乘便遠遊。

    屆期未還。

    豈得無過。

    遑暇也。

    不遑僧次者。

    謂自恣赴齋。

    俱不暇及衆僧班次。

    此其不矜小制者二也。

     ○既無下不依常度。

    上座者坐次居上。

    或齒尊。

    或戒先。

    或智廣。

    或德重。

    為衆所推。

    皆可稱之。

    論明三種。

    一生年。

    (即齒尊)二福德。

    (即德重)三法性。

    (兼智廣戒先)阿阇黎。

    唐翻軌範。

    隋言正行。

    謂能行軌範。

    糾正弟子行故。

    四分開五。

    一出家。

    (即剃度師)二教授。

    (即受具教儀)三羯磨。

    (即禀白羯磨)四受經。

    (即依之受經)五依止。

    (依住乃至一宿)首言既無者。

    亦直聲其過。

    言律制一僧遠出。

    必以二師翊從。

    所以嚴行止也。

    今言俱無。

    豈得無過。

    途中獨歸者。

    顯信意無拘。

    違越毗尼。

    緻非招難。

    此其不矜小制者三也。

    如此行履。

    深位猶難。

    方證初果。

    便爾無忌。

    則下之誤堕淫室者。

    非無故也。

     二妄拟大乘三。

    一無供循乞。

    二展轉釋意。

    三總出其由。

     初。

     其日無供。

    即時阿難執持應器。

    于所遊城次第循乞。

     其日無供者。

    謂歸來之日。

    無人供齋。

    此有二因。

    一無侶獨歸。

    人不知故。

    二佛敕分應。

    數各備故。

    即時者。

    即于食時。

    應器者。

    受食之具。

    梵語缽多羅。

    此翻應量器。

    應己食量而為大小故。

    又體色量三。

    皆應法故。

    執而持之者。

    用以乞食。

    翼三寶備六德也。

    聞物之國。

    地廣人稠。

    一人乞食。

    豈能遍曆。

    故但雲于所遊城。

    顯經遊不到處。

    則不乞故。

    次第者。

    從外向内。

    循乞者。

    順序而乞。

    順序而乞。

    則持心平等。

    從外向内。

    則不揀種族。

    此菩薩行履。

    而阿難拟之。

    将必有畫鹄類烏之羞矣。

     二展轉釋意。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

    無問淨穢刹利尊姓。

    及旃陀羅。

     ○方行等慈不擇微賤。

     ○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

     初釋循乞意。

    言小乘乞食。

    向揀五家。

    (官唱屠沽淫)今一旦次第循乞。

    其意何居。

    故以心中初求等釋之。

    檀越。

    此翻施主。

    或雲檀翻為施。

    越是華言。

    謂以施福越貧窮海故。

    言最後者。

    指至穢至賤之家。

    雖至穢至賤。

    若等心觀之。

    皆為檀越。

    但向所不乞。

    今始發是心。

    欲得彼供。

    以為齋主。

    故曰。

    心中初求。

    穢賤尚求。

    何況淨貴。

    故總以無問。

    刹利者。

    具雲刹帝利。

    此翻王種。

    或翻田主。

    謂帝王種族。

    奕世相承主國田者。

    四姓中尊。

    故曰尊姓。

    此淨而貴者也。

    旃陀羅。

    此翻屠者。

    亦名嚴幟。

    謂屠殺為業。

    不許與良民共處。

    行則持幟為嚴。

    見者避之。

    此穢而賤者也。

     ○方行下釋初求意。

    言初果力微。

    乞食應遵常法。

    初求最後檀越。

    何所為乎。

    故以方行等釋之。

    方行等慈者。

    謂仿效菩薩行平等慈也。

    行平等慈。

    自應無所揀棄。

    故曰不擇微賤。

     ○發意句釋方行意。

    言小貴安小。

    必欲方行菩薩。

    取何益耶。

    故以發意等釋之。

    發意者。

    發大乘意。

    圓成者。

    圓滿成就。

    一切衆生。

    總該淨穢貴賤。

    言菩薩等慈而乞。

    衆生随意而施。

    各得無量功德。

    若乞者揀擇。

    則令一切衆生。

    有得圓成。

    有不得者。

    阿難不屑于此。

    所以方行菩薩。

    然善則善矣。

    第恐從井救人。

    非智者之所為耳。

    展轉釋意竟。

     三總出其由。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诃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

     ○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初曾見被诃。

    言如上所說。

    已知次第循乞意矣。

    但意不自興。

    感發有由。

    故雲阿難已知等也。

    诃二聖事。

    古德指在淨名。

    又自會雲。

    淨名诃。

    即知如來亦诃。

    又雲。

    彼是金粟如來。

    與釋迦何别。

    此說雖亦可通。

    終不穩順。

    愚謂。

    不必定指。

    良以三藏聖教。

    未來此土者尚多。

    即已來此土目所不及者亦有。

    安知餘經餘論。

    别無诃責二聖之處。

    再俟參考。

    如來者。

    十号之首。

    世尊者。

    十号之末。

    為攝中間。

    故爾雙稱。

    正脈雲。

    須菩提。

    舍貧乞富。

    意在與續善根。

    恐将堕落。

    且無減克之難。

    大迦葉。

    舍富乞貧。

    意在憐其久苦。

    與植樂因。

    且無趨富之議。

    是以無學尊位。

    而為此不平之事。

    故佛诃責其非也。

     ○欽仰下欽仰改轍。

    如來诃彼二聖。

    言猶在耳。

    敢不欽敬。

    佛為銷其偏私。

    融歸平等。

    可不仰慕。

    正由欽敬仰慕。

    所以頓興大意。

    一則開啟闡揚無遮限之普心。

    一則度諸世間難聲明之疑謗。

    蓋以心有遮限則疑謗難免。

    謂偏貧多緻疑。

    偏富多緻謗也。

    妄拟大乘竟。

     三臨事假飾。

     經彼城隍。

    徐走郭門。

     ○嚴整威儀。

    肅恭齋法。

     初入城之儀。

    城隍者。

    城外濠塹。

    有水為池。

    無水為隍。

    從外而入。

    故先經此。

    郭門者。

    門外護門。

    即今甕城門也。

    将入城内。

    略加矜持。

    故曰徐步。

    謂安詳徐徐而步履也。

     ○嚴整下正乞之儀。

    嚴者慎其容。

    整者斂其服。

    慎其容。

    則有威可畏。

    斂其服。

    則有儀可仰。

    故曰威儀。

    肅謂嚴其心。

    恭謂敬其事。

    嚴其心則齋誠不亂。

    敬其事則法則不失。

    故曰齋法。

    戒經雲。

    此丘入聚落。

    無違戾他事。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楞伽雲。

    乞食出遊行。

    前視一尋地。

    攝念而行乞。

    猶如蜂采華。

    今阿難非不符式。

    但此要習之有素。

    用于臨期。

    自然從容中道。

    不思不勉。

    看他般若經中。

    世尊臨乞食時。

    着衣持缽。

    便入舍衛。

    何曾有絲毫加意。

    而此中曰經彼。

    曰徐步。

    曰嚴整。

    曰肅恭。

    一味有心。

    全屬假飾。

    安得不令摩登伽女。

    伺得其便哉。

    此論實行。

    若就權現者。

    阿難實不如是。

    蓋為詐現威儀已向不矜者。

    作覆轍耳。

    誤堕之由竟。

     二誤堕之事。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

    經曆淫室遭大幻術。

    摩登伽女以娑畏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

    淫躬撫摩。

    将毀戒體。

     爾時即加意嚴肅時也。

    次謂鱗次。

    不相越逾之義。

    因乞食不相越逾。

    淨穢無問。

    所以經曆淫室。

    遭遇也。

    堕也。

    謂不期而遇。

    堕落其中也。

    幻術者。

    虛幻咒術。

    眩惑心目。

    登伽經雲。

    有摩登伽。

    神語符咒。

    能移日月堕地。

    亦能咒梵天使下。

    況沙門阿難耶。

    據此知非尋常幻術。

    故以大稱。

    依戒因緣經。

    摩登伽。

    翻小家種。

    亦下賤種。

    是其母名。

    女名缽吉蹄。

    此翻本性。

    謂雖堕淫女。

    本性不失故。

    或翻石性。

    謂其性如石。

    不可轉移故。

    在俗名性女。

    出家名性尼。

    今雲摩登伽女者。

    依母彰名故。

    以用也。

    上為能用人。

    下為所用術故。

    娑毗迦羅。

    冥性外道也。

    此雲黃發。

    亦雲金頭。

    謂頭發黃如金色故。

    先梵天。

    指過去梵天。

    咒祝詞也。

    本是邪咒。

    僞稱過去梵天所說。

    金頭傳。

    登伽用。

    故逆次标之。

    攝入者。

    準戒因緣經。

    缽吉蹄白母。

    願以阿難為婿。

    其母。

    即以牛糞塗地。

    結彩然燈。

    燒香誦咒。

    阿難意便恍惚。

    随其咒術。

    竟至其家。

    淫席者。

    登伽寝席。

    淫躬者。

    登伽欲身。

    撫摩者。

    撫揉摩按。

    言阿難既入席臨身。

    登伽自欲焰飛揚。

    其撫揉摩按之态。

    勢所不免。

    但如扶醉抱屍。

    莫可如何耳。

    戒體者。

    律儀戒無作體也。

    謂于受戒時。

    心力巨大。

    能生妙善無漏色法。

    由此從思種上。

    便有一分防發功能。

    名無表色。

    故曰戒體。

    是非色非心聚。

    持之則肥。

    犯之則羸。

    若破根本。

    則戒體毀矣。

    下雲。

    心雖明了。

    力不自由。

    又雲。

    心清淨故。

    尚未淪溺。

    故知阿難戒體。

    雖曰未毀。

    然已至危。

    故曰将也。

    (問。

    聲聞衆中。

    僧尼甚多。

    發起此經。

    必以阿難及登伽者何也。

    答。

    各有二義。

    阿難二義者。

    一顯聞不足恃。

    二顯他不足恃。

    聞不足恃者。

    謂阿難多聞第一。

    一遭幻術。

    便不能免況夫才登講肆。

    方學讀文。

    遇境逢緣。

    甯不懼乎。

    他不足恃者。

    謂阿難是佛堂弟。

    從佛出家。

    彼此身心。

    尚不相代。

    況夫師非聖賢。

    遇若萍水。

    恃而不修。

    豈不誤哉。

    登伽二義者。

    一謂策發初心。

    二謂勉勵久修。

    策發初心者。

    以登伽破他淨戒。

    無自修心。

    一蒙咒力。

    便證三果。

    欲愛幹枯。

    成精進林。

    何況發菩提心。

    求佛利生。

    若更加持咒。

    則風帆順水。

    薩婆若海。

    不患其不至矣。

    勉勵久修者。

    以登伽宿為淫女。

    業障最深。

    一念熏修無漏善故。

    或得出纏。

    或蒙授記。

    況夫久修淨行。

    惑習已薄。

    若奮起精進。

    則斬絲染色。

    生死苦輪。

    誰謂其不出乎)阿難誤堕竟。

     三如來救度三。

     一佛歸衆随。

    二化佛說咒。

    三敕救歸來。

     初。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

    齋畢旋歸。

     ○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随佛。

    願聞法要。

     初佛知速歸。

    彼指阿難。

    如來法眼鑒徹。

    故能知也。

    淫術所加事在危急。

    戒體将毀。

    救不容緩。

    故齋畢旋歸。

    謂事訖作速轉來也。

     ○王及下衆随希益。

    資中雲。

    如來常儀。

    受請齋了。

    皆為說法。

    今日速歸。

    必有所為。

    故王臣等俱來随佛。

    其意以佛頓越常儀。

    必談最勝之法。

    心要之義。

    各皆仰望。

    故曰願聞法要。

    正大機冥動也。

     二化佛說咒。

     于時世尊。

    頂放百寶無畏光明。

    光中出生千葉寶蓮。

    有佛化身結跏趺坐。

    宣說神咒。

     阿難被術。

    王等機動。

    救應無違。

    故即于此時放光。

    光從頂放者。

    亦表所說神咒。

    最勝無上。

    最妙無見之意。

    光具百寶利益之色。

    表咒具攝授之慈。

    無善不成。

    光具無畏威烈之相。

    表咒具折伏之嚴。

    無惡不摧。

    光明有破暗照物之功。

    表神咒有破惑照真之用。

    既有破惑照真之用。

    自能出生無礙圓因。

    以千葉蓮華。

    表圓因無礙。

    一具一切。

    一切即一故也。

    既能出生無礙圓因。

    自能成就無為妙果。

    以有佛化身。

    表妙果無為。

    非空非有(有佛非空。

    化身非有)空有無礙故也。

    結跏趺坐者。

    雙疊其足。

    如龍盤結。

    諸坐法中最安隐。

    不疲極。

    攝手足。

    心不散故。

    佛如此坐。

    化佛亦然。

    表此咒即是權實同歸。

    不動法故。

    能表既備。

    所表斯彰。

    故以化佛無障礙心而宣說之。

    咒而言神者。

    力用難思。

    至下自見。

     三敕救歸來。

     敕文殊師利将咒往護。

    惡咒銷滅。

    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上命曰敕。

    人王法王。

    皆可稱之。

    文殊所敕人也。

    佛不自救者。

    足三寶。

    作将來式故。

    如來佛寶。

    神咒法寶。

    文殊僧寶。

    法雖佛說。

    非僧不傳。

    僧寶所系。

    亦大矣哉。

    必敕文殊者。

    以阿難邪術魇。

    非大智莫能醒。

    登伽淫癡縛。

    非大智莫能解故。

    将猶持也。

    義通口意。

    謂口誦演。

    意觀念也。

    若兼身往。

    則三業俱持。

    護謂遮護。

    遮邪術。

    護正心故。

    真法幻術。

    力用霄壤。

    故神咒才及。

    惡咒便銷。

    湯雪日暗。

    可為譬矣。

    所謂力用難思者以此。

    提謂提攜。

    獎謂獎勸。

    言阿難如醉初醒。

    不能自歸。

    故須提攜。

    登伽知非含羞。

    未便肯來。

    故須獎勸。

    總以大權示現。

    引發實行。

    曲盡其情耳。

    (此上二緣發起。

    亦名别序。

    别在當經故。

    亦名經前序。

    經前發起故)叙分竟二正宗分(正說本經性定宗旨)二。

     一阿難哀求成佛妙定。

    二如來委示始終因果。

     初二。

     一阿難悲悔誠請。

    二大衆普同希益。

     初。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

    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

     ○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初悲悔前非。

    特标見佛者。

    幸得複面故。

    頂禮者頭面接足。

    雖是常儀。

    亦感謝佛恩。

    悲泣者哀切涕泗。

    雖是慚惶。

    亦感傷自失。

    感傷不已。

    轉成怨悔。

    故曰恨也。

    恨者随惑之一。

    障慈助瞋。

    似不應有。

    若今日之恨。

    誠不可少。

    以阿難回小向大。

    反妄歸真。

    乃至當來成佛。

    皆由此恨以為前驅。

    無始一向等。

    正叙所恨。

    不得其始。

    故曰無始。

    極言其迷之遠故。

    一向者。

    一味趣向。

    多聞者。

    多于聞持。

    要知多聞無過。

    唯無始一味趣向。

    有誤真修。

    四果道力。

    尚未成全。

    固可恨也。

     ○殷勤下誠請妙定。

    殷勤諄切也。

    啟白請求也。

    十方如來等。

    正叙所求。

    言阿難已覺前非。

    重發深醒。

    縱全四果。

    亦非所願。

    故求十方如來。

    得成菩提之法。

    此處有兩重揀别。

    一得成菩提。

    揀小教二乘。

    以彼所修。

    縱得滅盡。

    不成菩提故。

    二妙之一字。

    揀權教菩薩。

    以彼所修。

    縱入唯識。

    不成圓妙故。

    良以奢摩等三。

    諸乘共有。

    錯亂修習。

    毫厘千裡。

    故須揀也。

    奢摩他。

    此雲止。

    以寂靜為義謂止散亂入寂靜故。

    若依今經。

    則了識非心名止。

    以了識非心。

    不須強制。

    自然不随。

    乃真止故。

    識法皆性名寂。

    以識法皆性。

    不須強離。

    自然不動。

    乃真寂故。

    是知此之奢摩。

    與彼強制識心。

    閉目想空者。

    大不同也。

    三摩。

    具雲三摩提。

    或三摩地。

    或三摩波提。

    三摩缽底等。

    皆梵音賒切耳。

    此雲等至。

    以銷幻為義。

    謂平等至定。

    銷幻妄故。

    若依今經。

    則動靜根解名等至。

    以動解不有。

    靜解不無。

    根解定深。

    乃真等至故。

    覺空滅解名銷幻。

    以覺解離照。

    空解離寂。

    滅解性現。

    乃真銷幻故。

    是知此之三摩。

    與彼暫住似定。

    (根不盡。

    名似定)竟守似真者。

    (滅不解。

    名似真)大不同也。

    禅那。

    此雲靜慮。

    以寂滅為義。

    謂由靜起慮。

    思惟修習。

    至寂滅(即涅槃也)故。

    若依今經。

    則止觀平等名靜慮。

    以金剛觀察。

    十種深喻。

    奢摩他中。

    毗婆舍那。

    乃真靜慮故。

    從因至果名寂滅。

    以到茶無字可說。

    乃真寂滅故。

    是知此之禅那。

    與彼以悟為修。

    以分為滿者。

    大不同也。

    然成佛妙定。

    修之誠難。

    須知漸進之由。

    乃無躐等之弊。

    故系之以最初方便。

    蓋欲借方便以造正修故。

    古有多釋。

    莫決從違。

    繁言亂心。

    一概不錄。

    今以三名所屬之文。

    各開為四。

    一最初方便。

    二初方便。

    三正修。

    四究竟。

    如奢摩中以了識非心為最初方便。

    領見是心為初方便。

    會四科。

    融七大。

    究生續之因。

    辨圓融之故。

    為正修。

    備顯一心三藏。

    無礙圓融。

    為究竟。

    三摩中以嚴持禁戒為最初方便。

    建立道場為初方便。

    解六結而越三空為正修。

    獲二勝而發三用為究竟。

    禅那中除亂想而修三漸為最初方便。

    由幹慧而發十心為初方便。

    三賢加地為正修。

    由等趣妙為究竟。

    至下自見。

    阿難悲悔誠請竟。

     二大衆普同希益。

     于時複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

    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于時者即于阿難啟請時也。

    成佛之法。

    海衆共仰。

    故雲複有等。

    恒沙菩薩者。

    音感後至衆。

    及諸十方者。

    咨決先來衆。

    十方下應有菩薩二字。

    或譯者脫耳。

    羅漢者。

    常随聲聞。

    辟支者。

    雲集二覺。

    等該初心及與人天。

    二序互影之衆。

    此則全出。

    菩薩随位增進。

    二乘厭小求大。

    人天随喜。

    故俱願樂聞。

    退坐默然者。

    凝神息慮。

    承受聖旨者。

    敬候佛音。

    樂聞之意。

    于此可見。

    華嚴雲。

    如病思良藥。

    如饑思美食。

    如渴思冷水。

    如衆蜂依蜜。

    我等亦如是。

    願聞甘露法。

    智論雲。

    聽者端視如渴飲。

    一心入于語義中。

    皆此義也。

    阿難哀求成佛妙定竟。

     二如來委示始終因果四。

     一開示奢摩成信分。

    二開示三摩成解分。

    三開示禅那成修分。

    四開示楞嚴成證分。

     初三。

     一為銷倒想說空藏。

    二為除細惑說二藏。

    三為發圓信說三藏。

     初(銷倒想者。

    取阿難謝佛語也。

    認妄為真。

    以真為妄。

    皆為倒想。

    此想不銷。

    何以舍妄心而取真心乎。

    空如來藏。

    即是真心。

    蓋以一心有真如生滅二門。

    今約真如門說空藏也。

    然此空非斷。

    非滅色。

    非相外等空。

    以一切法。

    不動不壞。

    當體即真。

    更無絲毫外法。

    如金獅子。

    不镕不毀。

    全相皆金。

    更無雜質。

    所謂彌滿清淨。

    中不容他。

    即是第一義空。

    今以四科七大俱有如來藏名。

    故科為空藏也)二。

     一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二顯示所遺真性令見如來藏體。

     初(認見為心。

    即是奢摩他路。

    以三如來藏。

    皆由此而進故。

    向以執識為心。

    錯亂修習則奢摩他路。

    茅塞之矣。

    今令了識非心。

    将必認見為是。

    故雲開也)三。

     一取心顯錯。

    二備破三迷。

    三結斥誤認。

     初二。

     一探取所用之心。

    二形顯所用之錯。

     初二。

     一叙情探問。

    二據實酬答。

     初。

     佛告阿難。

    汝我同氣情均天倫。

     ○當初發心。

    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

     初叙情安慰。

    佛與阿難。

    不同父而同祖。

    故曰同氣。

    謂同一祖宗氣分來故。

    父子兄弟。

    皆稱天倫。

    以是天合之倫次故。

    情眷愛也。

    言不但同氣。

    其眷愛之私。

    實與孫陀羅等無有異視。

    故置均言。

    是先以世情而安慰之。

    其意有二。

    一者憐其悲哀。

    安慰令息。

    此承上也。

    二者令其無懼。

    據實答問。

    此起下也。

     ○當初下。

    探問發心。

    心分真妄。

    定别實虛。

    故問當初發心。

    乃欲得其所用之心而破斥之。

    如探病施藥也。

    見何勝相者。

    雖問所見。

    實為探其見後作麼生會故。

    深重恩愛。

    應雲深恩重愛。

    蓋世間恩之最深。

    莫過父母。

    愛之最重。

    莫過妻子。

    頓然俱舍。

    發心出家。

    非于佛法中的有所見者不能。

    故為此問。

     二據實酬答。

     阿難白佛。

    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

    形體映徹猶如琉璃。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

    何以故。

    欲氣粗濁。

    腥臊交遘膿血雜亂。

    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

     ○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初答所見之相。

    能見之性。

    即是真心。

    所謂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阿難習矣不察。

    空言我見三十二相者。

    始于頂上肉髻。

    終至足下平滿。

    皆因修百福所感。

    相必具好。

    故不更言。

    輪王不及曰勝。

    菩薩莫比曰妙。

    殊者勝之至。

    絕者妙之極也。

    長短大小曰形。

    百骸四肢曰體。

    一一皆能外照内現。

    故曰映徹。

    琉璃青色寶也。

    内映外徹。

    同佛形體。

    故以為喻。

     ○常自下。

    明見後思惟。

    即思惟體。

    便是妄心。

    所謂無始生死根本。

    阿難一向誤認。

    故曰常自。

    此相亦兼形體。

    定慧熏修。

    故曰非欲愛生。

    徴起可知。

    釋中欲氣者。

    淫欲之氣。

    猥亵混淆。

    故曰粗濁。

    此總釋也。

    母血父精。

    會合成孕。

    故曰腥臊交遘。

    此别釋粗義。

    羯羅藍位。

    凝結滑膩。

    故曰膿血雜亂。

    此别釋濁義。

    然粗則不淨。

    濁則不明。

    況雲勝妙。

    故直斷以不能發生。

    紫金光聚。

    總指佛身。

    以佛身如紫金光聚故。

    又此中思惟。

    略具二識。

    此相非欲愛生。

    乃随念分别。

    尚屬明了。

    至雲欲氣粗濁等。

    則是計度分别。

    仍落獨頭。

    是阿難無始病源。

    而世尊已得其脈矣。

     ○末二句結出家所以。

    佛身生身。

    淨穢懸殊。

    既常思惟。

    甯不傾慕。

    故雲是以渴仰。

    欲以生身而易佛身。

    學出家法。

    故雲從佛剃落。

    圓覺雲。

    棄愛樂舍。

    還滋愛本。

    阿難以愛舍愛。

    發心豈盡善哉。

    探取所用之心竟二形顯所用之錯。

     佛言。

    善哉阿難。

    汝等當知。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初警指輪轉。

    佛言善哉者。

    有三義。

    一者似贊實怪。

    意言汝竟用如是心耶。

    二者贊善自喜。

    意以得其心可施教矣。

    三者善言安慰。

    意以安其心好施破矣。

    遺真認妄。

    已向不覺。

    今将次破顯。

    故教以汝等當知。

    蓋深警之也。

    一切衆生。

    總該凡外權小。

    至下普示二本中自見。

    無始來者。

    謂自有無明以來。

    無明初相叵得。

    故雲無始。

    生死相續者。

    輪轉不息之義。

     ○皆由下。

    出其深故。

    正脈雲。

    常住則非生滅。

    真心則非妄心。

    性淨者。

    本自無染。

    明體者。

    本自不昏。

    即後文根中指出漸次開顯如來藏妙真如性。

    此其所迷之真。

    故曰不知。

    妄想者。

    識心分别。

    即上文所取思惟。

    下文所破緣塵。

    此其所執之妄。

    故曰用諸。

    諸助語詞也。

     ○末二句結示令知。

    良以此想本非真實。

    故衆生一向錯認。

    遭其誤賺。

    輪轉生死。

    浩劫漩澓。

    汝等其知之哉。

    取心顯錯竟。

     二備破三迷(正脈雲。

    此妄識有三種非真。

    一者本非是心。

    而似是心。

    衆生迷執以為是心。

    二者本非有體。

    而似有體。

    衆生迷執以為有體。

    三者本非有處。

    而似有處。

    衆生迷執以為有處。

    如來為之備悉俱破)三。

     一密示妄識無處。

    二顯呵妄識非心。

    三推破妄識無體。

     初(密示者。

    明知無處。

    而故意推徴。

    是佛密意。

    令其自悟。

    三迷中。

    不直破前二非心無體。

    且但就其所執心處。

    令其一一審察。

    自覺其妄。

    必待七番情盡。

    終不自悟。

    然後呵其非心。

    明其無體。

    試喻明之。

    譬如有賊。

    自據薮澤。

    以為巢穴。

    時時侵擾良民。

    緻于國怒。

    發兵讨除。

    應先搗其巢穴。

    令其無歸甯地。

    或可自此改業。

    倘猶不軌。

    隐匿鄉井。

    乍稱良民。

    密結餘黨。

    欲複舊業。

    有國者必當處處宣令。

    布告其名。

    聲正其罪。

    令其無所容于疆土。

    若歸心則已。

    設不爾者。

    再發強兵勁敵。

    必盡殺乃止。

    佛亦如是。

    今先搗其巢穴)四。

     一教以直答。

    二問出心目。

    三徴定處所。

    四約識獨破。

     初。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

    應當直心酬我所問。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

    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初正教直答。

    前阿難啟請妙定。

    意欲研求無上菩提。

    真實發明自性。

    故如來原其意而教之曰。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雲雲。

    而教以直心酬問者。

    恐其口是心非。

    難以施教故。

     ○十方下。

    引佛示勸。

    意謂。

    我今教汝直心酬問者。

    以十方如來。

    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

    所謂皆以直心。

    良以心直則志猛。

    志猛則信堅願固。

    無行不成。

    無果不就。

    如淨名雲。

    随其直心。

    則能發行。

    華嚴雲。

    菩提妙法樹。

    生于直心地。

    是知出離生死。

    舍此無由矣。

     ○心言下。

    結顯利益。

    言直心一道。

    何以便出生死。

    謂以是心直則言直故。

    如是曆位進修。

    乃至成佛之時。

    終于其始地位。

    中間斷證。

    勢如破竹。

    永無委折曲屈之相。

    意顯若不如是。

    則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不成無上菩提。

    滞窒權小。

    流入魔外者皆是也。

    (文中不言始終。

    而言終始者。

    謂縱成佛果。

    亦唯終其始初所發之心。

    上雖依此銷文。

    恐猶未明。

    故此重申)教以直答竟二問出心目。

     阿難。

    我今問汝。

    當汝發心緣于如來三十二相。

    将何所見。

    誰為愛樂。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是愛樂用我心目。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

     ○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初雙問見愛。

    重呼其名者。

    另申問端故。

    意謂。

    汝果如我所教。

    我今還要問汝。

    據汝所說。

    當汝最初發心。

    緣于如來三十二相。

    乃至雲是以渴仰。

    從佛剃落。

    然渴仰即是愛樂。

    但不知正當見我時。

    将何所見。

    渴仰我相時。

    誰為愛樂。

    必作是問者。

    為審見愛二種迷故。

    良以見本是心。

    衆生迷見為眼。

    愛本非心。

    衆生迷愛為心。

    棄子認賊。

    不可不辯。

     ○阿難下。

    具答心目。

    文有四句。

    上二句合答。

    下二句分釋。

    可知。

     ○故我下。

    結顯發心。

    文有二句。

    上句承上結顯。

    下句顯發心真實。

    以是為舍生死發故。

    要知迷見為眼。

    認愛為心。

    正是生死根本。

    乃依之願舍生死。

    其猶以薪益火。

    欲其速滅。

    豈可得哉。

    問出心目竟三徴定處所二。

     一蹑诃徴處。

    二承徴引答。

     初。

     佛告阿難。

    如汝所說真所愛樂。

    因于心目。

     ○若不識知心目所在。

    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

    發兵讨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吾今問汝。

    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初蹑詞按定。

    前阿難答佛。

    愛樂因于心目。

    佛欲施破。

    乃告之曰。

    如汝上來所說。

    果真愛樂因于心目者。

    吾将有以示之。

    蓋是按定其詞。

    恐其改轉耳。

     ○若不下。

    顯處應知。

    良以由目觀見。

    心生愛樂。

    由愛樂故。

    塵勞競起。

    (塵勞即是煩惱。

    有染污義名塵。

    有擾動義名勞)要必知心目處所。

    始可以降伏塵勞。

    故曰若不識知等。

    乃反顯以決其應知之意。

     ○譬如下。

    借喻助明。

    國王喻見性真心。

    本為一體。

    故惟以王喻。

    媒賊相依。

    俱稱為賊。

    喻妄見妄心。

    由妄見而引起妄心。

    奔色塵而起諸塵勞。

    蓋覆真心。

    擾亂性境。

    故以為賊所侵喻之。

    兵喻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發喻依真而修。

    讨除喻破妄顯真。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者。

    喻修定之時要必知妄所起處。

    斷其本而枝末自盡矣。

    此下徴破識心。

    顯見後即剖妄見。

    皆為得其處而破之也。

     ○使汝下指過徴處。

    流轉由于塵勞。

    塵勞起自妄心。

    心不自舉。

    依妄見生。

    是知目為賊媒。

    心為賊主。

    塵勞則為賊伴。

    媒牽主動。

    伴乃為亂。

    心目為咎。

    可思而知。

    既知心目為咎。

    相應辯其處所。

    故即就其心目。

    雙徴兩在(此下本為破識。

    而心目雙徴者。

    其意有三。

    一為顯眼是浮塵。

    令覺别有見性故。

    蓋以面上之眼。

    體是浮塵。

    阿難既認見為眼。

    必至遺彼見性。

    故此雙徴。

    令其于面上觀察。

    了得浮塵無見。

    自覺别有見體。

    其奈阿難不悟。

    必待十番顯示。

    方以漸領。

    二為顯眼是賊媒。

    令知防媒破主故。

    正脈雲。

    阿難既認賊為子。

    佛欲破賊指迷。

    其奈眼實賊媒。

    引識奔色。

    欲破其識。

    須防乎眼。

    故此雙徴。

    令知眼若不馳。

    則識無所用而自破矣。

    三為顯眼有定處。

    令說識有定處故。

    正脈雲。

    佛知衆生迷識為心。

    決定惑為色身之内。

    恐阿難逃遁。

    不肯直言。

    故借眼之顯然在面。

    取例而徴心在何處。

    蓋是要其說出心處。

    必如眼之在面。

    顯然不混。

    此之三義。

    依後十番顯見。

    别有見性。

    則初義為正。

    依上由目觀見。

    心生愛樂。

    則次義為正。

    依下如是識心。

    實居身内。

    則後義為正。

    或雲此處雙徴。

    後文雙破。

    義亦可通。

    以下十番顯見之後。

    别有剖除妄見文故)蹑詞徴處竟二承徴引答。

     阿難白佛言。

    世尊。

    一切世間十種異生。

    同将識心居在身内。

    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秪在我面。

    如是識心實居身内。

     初引他為例。

    一切世間。

    雖通三種。

    今且約器。

    指依報言。

    十種異生。

    乃約有情。

    指正報言。

    随業感報。

    受生不同。

    故曰異生。

    言十種者。

    十二類生中。

    除無色無有身相。

    無想無有心相。

    以彼不作心在身内計故。

    識心指第六意識。

    揀非前五。

    故居身内。

    此引生心在内。

    例己心也。

    生眼在面。

    姑置勿論。

    故曰縱觀如來等。

    西域有青蓮華。

    其瓣纖長。

    佛眼似之。

    故以為名。

    且指浮塵色相。

    揀非勝義。

    故亦在面。

    此引佛眼在面。

    例己眼也。

     ○我今下指已結答。

    浮根揀非勝義。

    以勝義淨色。

    不可見故。

    此以可見。

    名為浮塵。

    體通色香味觸。

    故言四塵。

    蓋名體各稱。

    合論即是浮塵根也。

    秪在我面者。

    謂己眼雖劣。

    而在面與佛無異。

    非有别在。

    故置秪言。

    如是二字。

    例眼而言。

    良以眼既同佛。

    識心亦應同生。

    如是例知識心。

    實居身内。

    正脈雲。

    此乃本計。

    如後雲。

    一迷為心。

    決定惑為色身之内。

    足證此義。

    其餘六處。

    但是因佛一時破奪。

    逼成轉計。

    于中亦有同外異計。

    故須盡之。

    徴定處所竟。

     四約識獨破七。

     一破在内。

    二破在外。

    三破根裡。

    四破救内。

    五破合處。

    六破中間。

    七破無著。

     初四。

     一密設破法。

    二許定安心。

    三定非反難。

    四指計結破。

     初(佛不直破其非。

    且就現前所見。

    分内分外。

    複于能見分先分後。

    阿難随口應答。

    亦不知其所以。

    及被如來逐一反難。

    自覺所計之非。

    始知如來不是等閑說話。

    蓋是密設破計之法。

    令以無所逃遁。

    如彼孔明八陣。

    當其設置時。

    人皆不知其故。

    乃後陸遜身陷其中。

    始知孔明當時。

    不是等閑排布耳)。

     佛告阿難。

    汝今現坐如來講堂。

    觀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

    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

    今祇陁林實在堂外。

     ○阿難。

    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世尊。

    我在堂中先見如來。

    次觀大衆。

    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阿難。

    汝矚林園因何有見。

    世尊。

    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初定境内外。

    汝指阿難。

    現在講堂。

    密顯所計心在身内。

    應同乎此。

    祇陀林。

    明在堂外。

    故意施問者。

    令其自說。

    至後反難中無所逃故。

    重閣者。

    檐庑層飛。

    清淨者。

    煩塵不到。

    講堂者。

    佛據談經。

    重閣言其相。

    清淨顯其德。

    講堂标其名也。

    在給孤園。

    密顯身在世界中。

    應同乎此。

    林在堂外。

    密顯眼前所有一切諸法。

    俱在身外。

    應同乎此。

     ○阿難下定見先後。

    問以先何所見者。

    亦明知故問。

    令其自說。

    以備反難。

    在堂先見如來。

    次觀大衆者。

    密顯心在身内。

    即應先見心肝脾胃。

    次睹爪生發長筋轉脈搖。

    外望方矚林園者。

    密顯心在身中。

    即應最後方見身外一切諸法(至後反難中。

    一一皆不如是。

    而阿難隻知順口答話。

    不知己之所計。

    已堕世尊羅籠中矣)。

     ○阿難下定外見由。

    因何有見。

    亦明知故問也。

    講堂戶牖開豁。

    故得遠見者。

    密顯心在身内。

    其計不成。

    以此身不如講堂之戶牖開豁也。

    密設破法竟。

     二許定安心(前阿難哀求妙定。

    如來且問發心。

    蓋以心分真妄。

    定别實虛。

    恐阿難認妄為真。

    錯亂修習。

    蒸沙作飯。

    終無實果。

    今往複問答。

    再四徴诘。

    既得其所用之妄心。

    複探定所執之妄處。

    将次破斥。

    慮生驚惶。

    将謂不與說定。

    但見斥非。

    空懷攀仰。

    終成絕分。

    故如來許以有三摩提等。

    而阿難頂禮伏受。

    則内心既安。

    至下重重破斥。

    乃不為怪矣)。

     爾時世尊。

    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

    告示阿難及諸大衆。

    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今谛聽。

    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初出定總名。

    舒臂摩頂。

    示憐愛安其心故。

    三摩提義通總别。

    若三名鱗次。

    則是别義。

    若三摩孤标。

    則是總義。

    别義翻為等至。

    如前所釋。

    總義翻為等持。

    或翻遍攝受。

    謂等遍攝持一切諸三昧故。

    如智論雲。

    一切禅定攝心。

    皆名三摩提。

    此約總義。

    總攝前三故。

    複是通名。

    通于諸定故。

    首楞嚴。

    對前名總。

    對他名别。

    以雖總前三。

    别在當經故。

    其體即是一心。

    故名為大。

    論理最勝最妙。

    故譬佛頂。

    義詳名題。

    益之以王者。

    有二義。

    一者超出義。

    超出一切諸三昧故。

    二者自在義。

    任運成佛無障礙故。

     ○具足下義具别目。

    具足者。

    圓滿義。

    謂依此立位。

    斷惑證真。

    如斬絲染色。

    一斷一切斷。

    一證一切證故。

    此即禅那中萬行義也。

    舍此而求。

    曆劫終無實果。

    故曰一門。

    依此而修。

    彈指可超無學。

    故曰超出。

    此又奢摩中密因。

    三摩中了義義也。

    據此則生信發解起行。

    全依乎此。

    故曰妙莊嚴路。

    (佛果萬德莊嚴全修即性名妙)然阿難請處唯别。

    而世尊答處兼總者。

    蓋以首楞嚴不共之名。

    阿難不知。

    故請處唯以奢摩等共名。

    特加妙字揀之。

    佛智鑒機。

    總别具示。

    别三總一。

    故大章開為四分。

     ○汝今下誡聽禮受。

    谛有二義。

    一審詳義。

    謂審詳語義。

    勿令漏失故。

    二真實義。

    謂真實心聽。

    離生滅心故。

    頂禮者。

    聞許暫謝。

    伏受者。

    伏俯領受。

    佛谕曰旨。

    以從真慈流出。

    故曰慈旨。

    許定安心竟。

     三定非反難二。

     一定不次見之非。

    二難在内不次見。

     初。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

    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

     ○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阿難答言。

    世尊。

    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初按定前答。

    如汝所言等。

    按定是其所說。

    令其無所逃故。

    身在講堂下應有先見如來。

    次觀大衆之語。

    乃超略說故。

     ○亦有下故意反問。

    昧内見外。

    明知無有。

    故為反問。

    令其自說。

     ○阿難下知不次非。

    在堂不見如來。

    能見林泉。

    不次第也。

    已知其非。

    故雲無有是處。

    此既無有。

    而心在身中之謬自見。

    以昧内知外。

    同乎此故。

     二難在内不次見。

     阿難。

    汝亦如是。

     ○汝之心靈一切明了。

    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内。

    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