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九卷

關燈
在受用。

    所謂定果色也。

    空處至非想。

    統名無色。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

    積妄發生。

    妄有三界。

    中間妄随七趣沉溺。

    補特迦羅。

    各從其類。

     此總結三界也。

    自六欲至非想。

    皆由不能了達本有妙覺明心。

    從迷積迷。

    妄生三界。

    諸天人随業報盡。

    不免又随七趣淪溺。

    不得休息。

    補特迦羅。

    此雲數取趣。

    即中有身也。

    以能數數受生。

    取諸趣故。

     複次阿難。

    是三界中。

    複有四種阿修羅類。

    若于鬼道。

    以護法力。

    乘通入空。

    此阿修羅。

    從卵而生。

    鬼趣所攝。

    若于天中。

    降德貶墜。

    其所蔔居。

    鄰于日月。

    此阿修羅。

    從胎而出。

    人趣所攝。

    有修羅王。

    執持世界。

    力洞無畏。

    能與梵王。

    及天帝釋。

    四天争權。

    此阿修羅。

    因變化有。

    天趣所攝。

    阿難。

    别有一分下劣修羅。

    生大海心。

    沉水穴口。

    旦遊虛空。

    暮歸水宿。

    此阿修羅。

    因濕氣有。

    畜生趣攝。

     此明四種修羅也。

    言鬼道者。

    顯其前因。

    從鬼道發心也。

    如護戒護定。

    護經護咒等。

    皆名護法。

    謂從鬼道。

    藉護法力。

    而生此趣。

    能乘神通。

    而入居空界者。

    約其現果。

    是卵生。

    以卵從想生故。

    約其因。

    或是三夜叉。

    親往如來座下轉生者。

    當是鬼趣攝也。

    言天中者。

    指其前因。

    降德者。

    在天中有損德而下谪也。

    蔔居鄰日月者。

    以不離人間。

    固是胎生。

    人趣所攝也。

    執持世界者。

    謂能驅役鬼神。

    興災興福。

    力洞無畏者。

    言其力量廣大。

    通貫天人。

    故心無怖畏。

    帝釋四天。

    常與鬥戰。

    今言梵王亦争者。

    或帝釋不勝。

    則梵王以下俱助力也。

    若力不能勝。

    則身入藕絲孔中。

    約可大可小。

    知是化生。

    力與天等。

    是天趣攝也。

    生海水心口者。

    經稱毗摩質多阿修羅王。

    以居海底。

    是濕生。

    以下劣故。

    是畜生攝。

     阿難。

    如是地獄餓鬼畜生。

    人及神仙。

    天洎修羅。

    精研七趣。

    皆是昏沉諸有為相。

    妄想受生。

    妄想随業。

    于妙圓明無作本心。

    皆如空華。

    元無所著。

    但一虛妄。

    更無根緒。

    阿難。

    此等衆生。

    不識本心。

    受此輪回。

    經無量劫。

    不得真淨。

    皆由随順殺盜淫故。

    反此三種。

    又則出生無殺盜淫。

    有名鬼倫。

    無名天趣。

    有無相傾。

    起輪回性。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

    則妙常寂。

    有無二無。

    無二亦滅。

    尚無不殺不偷不淫。

    雲何更随殺盜淫事。

    阿難。

    不斷三業。

    各各有私。

    因各各私。

    衆私同分。

    非無定處。

    自妄發生。

    生妄無因。

    無可尋究。

     精研者。

    升沉往複。

    百千萬回。

    不知出要也。

    七趣皆由妄想。

    于圓妙中。

    了無根緒。

    故如空華。

    前問妙心遍圓。

    何有獄鬼人畜等道。

    此結示由殺盜淫三為根本。

    有是業。

    則墜為鬼倫。

    無是業。

    則升為天趣。

    七趣舉二通攝。

    因有而墜。

    因無而升。

    故有無相傾。

    起輪回性。

    若得妙發真三摩提。

    則可免耳。

    二無者。

    有無俱無也。

    有無既無。

    亦無無有無之念。

    曰無二亦滅。

    此則不但超生死。

    更超小乘涅槃。

    上雲皆由随順殺盜淫故。

    已揭出受病元由。

    恐人疑雲。

    天趣持此三戒。

    何以不免輪回。

    故雲此非持戒之過。

    乃以有漏心持戒之過也。

    無漏學中。

    纖塵不起。

    尚無持戒。

    何況毀戒。

    此正痛絕三業之語。

    不斷三句。

    言造業私而受報則有定處。

    原是自妄之所招感。

    既所生是妄。

    實無有因。

    故不可究其起處。

     汝勖修行。

    欲得菩提。

    要除三惑。

    不盡三惑。

    縱得神通。

    皆是世間有為功用。

    習氣不滅。

    落于魔道。

    雖欲除妄。

    倍加虛僞。

    如來說為可哀憐者。

    汝妄自造。

    非菩提咎。

    作是說者。

    名為正說。

    若他說者。

    即魔王說。

     三惡三善。

    總是業。

    不達此為系縛之本。

    障智之端。

    名三惑。

    不但除有三。

    亦除無三。

    蓋伏現行而不除種子。

    遇緣複起。

    終落魔道。

    倍加虛僞者。

    如各自謂得無上道。

    實皆假世智以妄研。

    乘神通而造業。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故如來憫之。

    前問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諸趣。

    故答雲。

    汝妄自造。

    非佛體有咎。

    菩提。

    即佛體也。

    複警雲。

    若使末世勸人離此三種者。

    即是佛說。

    若贊此三種為無礙者。

    即是魔說。

    映下五陰魔事。

    魔之惱人先破戒故。

     即時如來将罷法座。

    于師子床。

    攬七寶幾。

    回紫金山。

    再來憑倚。

    普告大衆及阿難言。

    汝等有學緣覺聲聞。

    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

    吾今已說真修行法。

    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

    微細魔事。

    魔境現前。

    汝不能識。

    洗心非正。

    落于邪見。

    或汝陰魔。

    或複天魔。

    或着鬼神。

    或遭魑魅。

    心中不明。

    認賊為子。

    又複于中得少為足。

    如第四禅無聞比丘。

    妄言證聖。

    天報已畢。

    衰相現前。

    謗阿羅漢身遭後有。

    堕阿鼻獄。

    汝應谛聽。

    吾今為汝子細分别。

    阿難起立。

    并其會中同有學者。

    歡喜頂禮。

    伏聽慈誨。

     真修行路。

    阿難等尚未親曆。

    不知途中艱阻。

    世尊是過來人。

    故将罷座。

    而回身複留。

    指明途中所遇。

    令其自識。

    預備不虞。

    真修行法。

    即指反聞一門也。

    魔事最為微細。

    忽爾現前。

    能契合人心。

    不識其為邪為正。

    若胸中一毫未淨。

    彼即乘此一毫之隙。

    勾入邪見矣。

    陰魔。

    即色陰中初心自現。

    不從外來。

    天魔。

    鬼神。

    魑魅。

    皆受想二陰所現。

    若道眼不明。

    為彼所轉。

    遂認賊為子。

    立使家寶劫盡矣。

    心見二魔。

    皆行陰識陰中自心邪見。

    得少為足之過。

    如第下。

    舉一為例。

    無聞者。

    無多聞慧。

    但勤小行。

    得生四禅。

    便謂已證阿羅漢。

    及天報将畢。

    見有生處。

    遂謗佛妄說阿羅漢不受後有。

    因此墜堕。

    乃邪誤之咎也。

     佛告阿難。

    及諸大衆。

    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

    本覺妙明。

    覺圓心體。

    與十方佛。

    無二無别。

    由汝妄想。

    迷理為咎。

    癡愛發生。

    生發遍迷。

    故有空性。

    化迷不息。

    有世界生。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

    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當知虛空生汝心内。

    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

    此十方空皆悉銷殒。

    雲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本覺湛然。

    纖塵不立。

    由迷妄有頑空。

    由頑空成漏界。

    為魔所依。

    斷迷妄而發真心。

    則虛空銷殒。

    而國土振裂。

    魔自無依。

    問古今發真者衆矣。

    而空界依然何也。

    答世界是衆生共業所感。

    衆生不可盡。

    世界不可盡。

    一人發真。

    但能銷殒一人世界。

    彼衆同分。

    暫雖震動。

    旋複凝結。

    若使同能發真。

    則山河器界。

    化成無上知覺。

    為淨妙佛土矣。

     汝輩修禅。

    飾三摩地。

    十方菩薩。

    及諸無漏。

    大阿羅漢。

    心精通?。

    當處湛然。

    一切魔王。

    及與鬼神。

    諸凡夫天。

    見其宮殿無故崩裂。

    大地振坼。

    水陸飛騰。

    無不驚懾。

    凡夫昏暗。

    不覺遷訛。

    彼等鹹得五種神通。

    唯除漏盡。

    戀此塵勞。

    如何令汝摧裂其處。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

    魍魉妖精。

    于三昧時。

    佥來惱汝。

     飾。

    嚴護也。

    禅力相應。

    與佛菩薩。

    大阿羅漢。

    心精通?。

    将出魔界。

    故大地震動。

    魔宮為摧。

    魔戀塵勞。

    久依漏界。

    甯肯捐棄。

    故來惱害。

    水陸飛騰。

    指魔衆水居陸居者。

    遷訛。

    即震裂意。

    凡夫不知行人定力之遷訛。

    謬言地震。

    唯除漏盡者。

    六通中未證漏盡一通也。

    五通既具。

    知汝定力所為。

    決不相容。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

    彼塵勞内。

    汝妙覺中。

    如風吹光。

    如刀斷水。

    了不相觸。

    汝如沸湯。

    彼如堅冰。

    暖氣漸鄰。

    不口銷殒。

    徒恃神力。

    但為其客。

    成就破亂。

    由汝心中五陰主人。

    主人若迷。

    客得其便。

    當處禅那。

    覺悟無惑。

    則彼魔事。

    無奈汝何。

    陰銷入明。

    則彼群邪。

    鹹受幽氣。

    明能破暗。

    近自銷殒。

    如何敢留擾亂禅定。

    若不明悟。

    被陰所迷。

    則汝阿難必為魔子。

    成就魔人。

    如摩登伽。

    殊為眇劣。

    彼唯咒汝破佛律儀。

    八萬行中。

    祗毀一戒。

    心清淨故。

    尚未淪溺。

    此乃隳汝寶覺全身。

    如宰臣家。

    忽遭藉沒。

    宛轉零落。

    無可哀救。

     此言悟則無咎迷則緻亂也。

    成就三昧。

    破亂三昧。

    不在于客。

    悉由主人。

    主人。

    真心也。

    覺悟無惑者。

    一心不動。

    于彼善惡境界。

    不欣不怖。

    魔力雖強。

    不能動汝。

    由汝陰氣已銷。

    得大光明藏。

    彼則鹹受幽氣。

    住于昏冥之鄉。

    彼若鄰近光明。

    幽氣自然銷殒。

    安敢擾汝之禅定。

    若被陰所迷。

    反堕彼類矣。

    宰臣藉沒。

    喻幾登寶位。

    而淪惡趣。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

    銷落諸念。

    其念若盡。

    則諸離念一切精明。

    動靜不移。

    憶忘如一。

    當住此處。

    入三摩提。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

    精性妙淨。

    心未發光。

    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若目明朗。

    十方洞開。

    無複幽黯。

    名色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觀其所由。

    堅固妄想。

    以為其本。

     坐道場。

    不必土壇鏡像。

    端坐其中。

    一切時。

    四威儀。

    反聞正定。

    便是。

    銷落諸念者。

    功深念盡。

    等虛空界也。

    一切精明者。

    常不昧也。

    靜時精明。

    動亦不移。

    忘時精明。

    憶亦如之。

    此禅那得力處。

    依之進趣。

    正定可入矣。

    明目處暗。

    狀其将開未開之境。

    精性妙淨。

    定心顯也。

    合明目之喻。

    心未發光。

    慧未生也。

    合處暗之喻。

    陰以覆蔽為義。

    區局真性。

    此色陰未破之相。

    若使心光發越。

    障礙皆通。

    即肉眼所見。

    十方洞開。

    而前之黑暗。

    皆化成光明。

    内徹五髒。

    外徹山河。

    天上人間。

    悉如指掌。

    此色陰已破之相。

    劫者時也。

    劫濁因色陰而有。

    色陰一破。

    則三際斷除。

    故能超越。

    堅固妄想。

    于外四大。

    堅執為心外實有。

    于内四大。

    堅執為心所住處。

    乃色陰根本。

    若不執着。

    色何由為陰乎。

    前決定義中。

    曆指重疊五濁。

    即今五陰也。

    次雲如澄濁水。

    貯于淨器。

    即今銷除五陰也。

    但未及詳示。

    此處辨析魔事。

    卻亦了前公案。

     阿難。

    當在此中精研妙明。

    四大不織。

    少選之間。

    身能出礙。

    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斯但功用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此下十種。

    皆色陰将破未破之相。

    先明外徹。

    此中者。

    定中也。

    妙明即聞性。

    反聞精研。

    則四大虛融。

    如雲如影。

    不複密織堅實。

    故身能出礙。

    豁然透過牆壁。

    此特定力所逼。

    使精妙流溢。

    暫得前境虛融。

    随得随失。

    不同證果聖人。

    一得永得。

    若行人無見識。

    辄起證聖之解。

    則魔得其便矣。

     阿難。

    複以此心精研妙明。

    其身内徹。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

    拾出蛲蛔。

    身相宛然。

    亦無傷毀。

    此名精明流溢形體。

    斯但精行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此明内徹。

    心光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