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有毒無毒。
悉能遍知。
承事如來。
了知味性。
非空非有。
非即身心。
非離身心。
分别味因。
從是開悟。
蒙佛如來。
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
今于會中為法王子。
因味覺明。
位登菩薩。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味因為上。
此因味塵而入。
苦酢等。
六味也。
衆味共成。
名和合。
直爾采用。
名俱生。
修煉炮火。
名變異。
世嘗藥草。
即神農之俦。
事佛聞法。
即于味性。
了知無生因。
而證覺空有。
味非空。
故非離身心。
味非有。
故非即身心。
?陀婆羅。
并其同伴十六開士。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
聞法出家。
于浴僧時。
随例入室。
忽悟水因。
既不洗塵。
亦不洗體。
中間安然。
得無所有。
宿習無忘。
乃至今時從佛出家。
令得無學。
彼佛名我?陀婆羅。
妙觸宣明。
成佛子住。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觸因為上。
此因觸塵而入。
?陀婆羅。
此雲賢護。
亦雲賢守。
能護自己。
不為物轉。
故得此名。
破諸無明。
始開佛覺。
故稱開士。
威音見谛。
是為初心。
今從釋迦。
證于深位。
外塵内體。
内外俱無。
安有中間為水洗者。
觸之為義。
以水與我交涉得名。
今皆無之。
觸果安在。
無觸而觸。
觸實無觸。
觸處道場。
觸目菩提。
故曰妙觸。
摩诃迦葉。
及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于往劫。
于此界中。
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
我得親近。
聞法修學。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然燈續明。
以紫金光塗佛形像。
自爾以來。
世世生生。
身常圓滿紫金光聚。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我眷屬。
同時發心。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
唯以空寂。
修于滅盡。
身心乃能度百千劫。
猶如彈指。
我以空法成阿羅漢。
世尊說我頭陀為最。
妙法開明。
銷滅諸漏。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法因為上。
此因法塵而入。
摩诃迦葉。
此雲大飲光。
姓也。
其身金色。
光吞日月。
名畢缽羅。
紫金光尼。
在家眷屬。
供養舍利等。
叙往因也。
觀塵變壞。
悟法空寂。
遂修滅盡定。
以滅意根。
不緣法塵。
得無生滅。
故超百千劫如彈指頃。
持金袈裟于雞足山入定。
待彌勒降生。
此其證也。
六塵竟。
六塵皆言妙者。
不縛于塵故。
阿那律陀。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
常樂睡眠。
如來诃我為畜生類。
我聞佛诃。
啼泣自責。
七日不眠。
失其雙目。
世尊示我樂見照明。
金剛三昧。
我不因眼。
觀見十方。
精真洞然。
如觀掌果。
如來印我成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旋見循元。
斯為第一。
此因眼識而入。
阿那律陀。
此雲如意。
是佛堂弟。
過去以飯施辟支佛。
感九十一劫受如意樂。
佛在給孤園說法。
那律眼睡。
佛說偈雲。
咄咄何為睡。
螺蛳蚌蛤類。
一睡一千年。
不聞佛名字。
樂見照明。
略似修淨土作日觀。
目雖不見。
而以心目樂見。
忽得照明。
體無時昏。
物莫能蔽。
不失不壞。
故曰金剛。
精真洞然者。
真性之中。
精光顯發。
洞見大千。
猶如掌果。
周利槃特迦。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阙誦持。
無多聞性。
最初值佛。
聞法出家。
憶持如來一句伽陀。
于一百日。
得前遺後。
得後遺前。
佛愍我愚。
教我安居。
調出入息。
我時觀息。
微細窮盡生住異滅。
諸行刹那。
其心豁然。
得大無礙。
乃至漏盡成阿羅漢。
住佛座下。
印成無學。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反息循空。
斯為第一。
此因鼻根而入。
槃特迦。
此雲繼道。
以生路邊故。
周利其兄也。
是雙生兒。
故兼标兄名。
過去為大法師。
秘吝佛法。
不肯教人。
感愚鈍報。
以宿善故。
遇佛出家。
佛令調息攝心。
因而了悟出息入息。
皆具四相。
初起曰生。
不斷曰住。
漸微曰異。
已斷曰滅。
諸行。
即四相遷流也。
暗鈍雖有遠因。
而近緣亦由雜亂。
調息攝住。
不雜餘緣。
所以心得豁然。
定能發慧也。
反息循空。
謂反窮氣息。
至極細處。
亦歸于空也。
憍梵缽提。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有口業。
于過去劫輕弄沙門。
世世生生。
有牛呞病。
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
我得滅心。
入三摩地。
觀味之知。
非體非物。
應念得超世間諸漏。
内脫身心。
外遺世界。
遠離三有。
如鳥出籠。
離垢銷塵。
法眼清淨。
成阿羅漢。
如來親印。
登無學道。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還味旋知。
斯為第一。
此因舌根而入。
憍梵缽提。
此雲牛呞。
牛不食亦虛哨。
往昔見老沙門無齒而食。
說其似牛。
世世感此報。
佛為遮謗。
賜之數珠。
令常念佛。
斷諸雜緣。
純一清淨。
既得念佛三昧。
複觀味性。
非體知。
不随根也。
非物知。
不着塵也。
雖舉味塵。
蓋顯于舌。
能知乃舌耳。
佛欲教以舌根圓通。
先令止散入寂。
後教從寂起照。
觀察嘗性。
根塵兩忘。
豁悟藏性。
故諸漏頓盡。
内脫身心。
是正報解脫。
外遺世界。
是依報解脫。
遠離三界纏縛。
如鳥出籠。
所向無礙也。
離垢銷塵。
明斷惑功。
法眼清淨。
明得果義。
還味旋知。
謂還味之流。
旋歸真如覺也。
畢陵伽婆蹉。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初發心。
從佛入道。
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
乞食城中。
心思法門。
不覺路中毒刺傷足。
舉身疼痛。
我念有知。
知此深痛。
雖覺覺痛。
覺清淨心。
無痛痛覺。
我又思惟。
如是一身。
甯有雙覺。
攝念未久。
身心忽空。
三七日中。
諸漏虛盡。
成阿羅漢。
得親印記。
發明無學。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
純覺遺身。
斯為第一。
此因身根而入。
畢陵伽婆蹉。
此雲餘習。
五百世為婆羅門。
種性傲慢。
餘習未忘。
世間不可樂事。
即苦谛也。
奉教思苦。
适遇苦事。
入道之緣也。
木石無知。
則刀割香塗。
了無所知。
我唯有知。
故知此痛。
雖有覺而覺此痛。
吾本覺心。
原是清淨無痛。
蓋清淨覺心。
痛不能及也。
且我一身。
甯身雙覺乎。
止有清淨之真覺。
原無覺痛之妄覺。
真妄不兩立。
故身心忽空。
正是悟處。
身空故無痛者。
心空故無覺痛者。
攝念者。
随順無痛清淨之真覺。
不随順覺痛之妄覺也。
諸漏虛盡者。
真覺藏性現前。
妄覺了不可得也。
純覺遺身。
唯一圓融清淨寶覺。
更無身相。
須菩提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
心得無礙。
自憶受生如恒河沙。
初在母胎。
即知空寂。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亦令衆生證得空性。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
空性圓明。
得阿羅漢。
頓入如來寶明空海。
同佛知見。
印成無學。
解脫性空。
我為無上。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諸相入非。
非所非盡。
旋法歸無。
斯為第一。
此因意根而入。
解空非止一世。
在胎知空。
空慧不為胎陰所迷也。
生而即能談空。
亦令衆生證空。
雖解空而修惑未盡。
發者。
與之發明也。
性覺真空。
即第一義空。
入寶明海。
同佛知見。
證空如來藏。
而具不空之德也。
諸相入非。
諸相皆入于非相也。
非所非盡。
空相亦空矣。
旋法歸無。
無即空也。
六根竟。
阙耳根者。
選當機。
特留殿後。
五根内四有旋反字面。
以根性門中。
俱有旋根脫塵之義。
與塵識不同。
舍利弗。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
心見清淨。
如是受生如恒河沙。
世出世間種種變化。
一見則通。
獲無障礙。
我于中路。
逢迦葉波兄弟相逐。
宣說因緣。
悟心無際。
從佛出家。
見覺明圓。
得大無畏。
成阿羅漢。
為佛長子。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心見發光。
光極知見。
斯為第一。
此因眼識而入。
心見。
即眼識。
清淨。
無障礙也。
世出世間。
一切凡聖境界也。
由眼識明利。
故一見即通。
名為法眼。
迦葉說偈。
諸法從緣生。
亦複從緣滅。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從緣生滅。
生即無生。
滅亦無滅。
以悟此故。
得心無際。
即見離念之相。
獲慧眼矣。
見覺明圓。
幻識已銷。
真覺圓現也。
得大無畏。
見之徹也。
智慧第一。
名德居長。
稱長子。
如來開示妙法。
故雲從口從法。
獲佛眼矣。
心見發光。
光極知見。
從于眼識。
發顯智光。
智光極處。
即佛知見也。
普賢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已曾與恒沙如來。
為法王子。
十方如來。
教其弟子菩薩根者。
修普賢行。
從我立名。
世尊。
我用心聞。
分别衆生所有知見。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
有一衆生。
心中發明普賢行者。
我于爾時。
乘六牙象。
分身百千。
皆至其處。
縱彼障深。
未得見我。
我與其人暗中摩頂。
擁護安慰。
令其成就。
佛問圓通。
我說本因。
心聞發明。
分别自在。
斯為第一。
此因耳識而入。
行彌法界曰普。
位鄰極聖曰賢。
無行不修。
無德不滿也。
凡具大根。
修菩薩行者。
皆名普賢之行。
心聞。
即耳識發明也。
象表行步安詳。
常行不暴。
象有六牙。
表普賢行遍于六度。
白者。
衆色之本。
表一真之理
悉能遍知。
承事如來。
了知味性。
非空非有。
非即身心。
非離身心。
分别味因。
從是開悟。
蒙佛如來。
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
今于會中為法王子。
因味覺明。
位登菩薩。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味因為上。
此因味塵而入。
苦酢等。
六味也。
衆味共成。
名和合。
直爾采用。
名俱生。
修煉炮火。
名變異。
世嘗藥草。
即神農之俦。
事佛聞法。
即于味性。
了知無生因。
而證覺空有。
味非空。
故非離身心。
味非有。
故非即身心。
?陀婆羅。
并其同伴十六開士。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
聞法出家。
于浴僧時。
随例入室。
忽悟水因。
既不洗塵。
亦不洗體。
中間安然。
得無所有。
宿習無忘。
乃至今時從佛出家。
令得無學。
彼佛名我?陀婆羅。
妙觸宣明。
成佛子住。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觸因為上。
此因觸塵而入。
?陀婆羅。
此雲賢護。
亦雲賢守。
能護自己。
不為物轉。
故得此名。
破諸無明。
始開佛覺。
故稱開士。
威音見谛。
是為初心。
今從釋迦。
證于深位。
外塵内體。
内外俱無。
安有中間為水洗者。
觸之為義。
以水與我交涉得名。
今皆無之。
觸果安在。
無觸而觸。
觸實無觸。
觸處道場。
觸目菩提。
故曰妙觸。
摩诃迦葉。
及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于往劫。
于此界中。
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
我得親近。
聞法修學。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然燈續明。
以紫金光塗佛形像。
自爾以來。
世世生生。
身常圓滿紫金光聚。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我眷屬。
同時發心。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
唯以空寂。
修于滅盡。
身心乃能度百千劫。
猶如彈指。
我以空法成阿羅漢。
世尊說我頭陀為最。
妙法開明。
銷滅諸漏。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法因為上。
此因法塵而入。
摩诃迦葉。
此雲大飲光。
姓也。
其身金色。
光吞日月。
名畢缽羅。
紫金光尼。
在家眷屬。
供養舍利等。
叙往因也。
觀塵變壞。
悟法空寂。
遂修滅盡定。
以滅意根。
不緣法塵。
得無生滅。
故超百千劫如彈指頃。
持金袈裟于雞足山入定。
待彌勒降生。
此其證也。
六塵竟。
六塵皆言妙者。
不縛于塵故。
阿那律陀。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
常樂睡眠。
如來诃我為畜生類。
我聞佛诃。
啼泣自責。
七日不眠。
失其雙目。
世尊示我樂見照明。
金剛三昧。
我不因眼。
觀見十方。
精真洞然。
如觀掌果。
如來印我成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旋見循元。
斯為第一。
此因眼識而入。
阿那律陀。
此雲如意。
是佛堂弟。
過去以飯施辟支佛。
感九十一劫受如意樂。
佛在給孤園說法。
那律眼睡。
佛說偈雲。
咄咄何為睡。
螺蛳蚌蛤類。
一睡一千年。
不聞佛名字。
樂見照明。
略似修淨土作日觀。
目雖不見。
而以心目樂見。
忽得照明。
體無時昏。
物莫能蔽。
不失不壞。
故曰金剛。
精真洞然者。
真性之中。
精光顯發。
洞見大千。
猶如掌果。
周利槃特迦。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阙誦持。
無多聞性。
最初值佛。
聞法出家。
憶持如來一句伽陀。
于一百日。
得前遺後。
得後遺前。
佛愍我愚。
教我安居。
調出入息。
我時觀息。
微細窮盡生住異滅。
諸行刹那。
其心豁然。
得大無礙。
乃至漏盡成阿羅漢。
住佛座下。
印成無學。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反息循空。
斯為第一。
此因鼻根而入。
槃特迦。
此雲繼道。
以生路邊故。
周利其兄也。
是雙生兒。
故兼标兄名。
過去為大法師。
秘吝佛法。
不肯教人。
感愚鈍報。
以宿善故。
遇佛出家。
佛令調息攝心。
因而了悟出息入息。
皆具四相。
初起曰生。
不斷曰住。
漸微曰異。
已斷曰滅。
諸行。
即四相遷流也。
暗鈍雖有遠因。
而近緣亦由雜亂。
調息攝住。
不雜餘緣。
所以心得豁然。
定能發慧也。
反息循空。
謂反窮氣息。
至極細處。
亦歸于空也。
憍梵缽提。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有口業。
于過去劫輕弄沙門。
世世生生。
有牛呞病。
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
我得滅心。
入三摩地。
觀味之知。
非體非物。
應念得超世間諸漏。
内脫身心。
外遺世界。
遠離三有。
如鳥出籠。
離垢銷塵。
法眼清淨。
成阿羅漢。
如來親印。
登無學道。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還味旋知。
斯為第一。
此因舌根而入。
憍梵缽提。
此雲牛呞。
牛不食亦虛哨。
往昔見老沙門無齒而食。
說其似牛。
世世感此報。
佛為遮謗。
賜之數珠。
令常念佛。
斷諸雜緣。
純一清淨。
既得念佛三昧。
複觀味性。
非體知。
不随根也。
非物知。
不着塵也。
雖舉味塵。
蓋顯于舌。
能知乃舌耳。
佛欲教以舌根圓通。
先令止散入寂。
後教從寂起照。
觀察嘗性。
根塵兩忘。
豁悟藏性。
故諸漏頓盡。
内脫身心。
是正報解脫。
外遺世界。
是依報解脫。
遠離三界纏縛。
如鳥出籠。
所向無礙也。
離垢銷塵。
明斷惑功。
法眼清淨。
明得果義。
還味旋知。
謂還味之流。
旋歸真如覺也。
畢陵伽婆蹉。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初發心。
從佛入道。
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
乞食城中。
心思法門。
不覺路中毒刺傷足。
舉身疼痛。
我念有知。
知此深痛。
雖覺覺痛。
覺清淨心。
無痛痛覺。
我又思惟。
如是一身。
甯有雙覺。
攝念未久。
身心忽空。
三七日中。
諸漏虛盡。
成阿羅漢。
得親印記。
發明無學。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
純覺遺身。
斯為第一。
此因身根而入。
畢陵伽婆蹉。
此雲餘習。
五百世為婆羅門。
種性傲慢。
餘習未忘。
世間不可樂事。
即苦谛也。
奉教思苦。
适遇苦事。
入道之緣也。
木石無知。
則刀割香塗。
了無所知。
我唯有知。
故知此痛。
雖有覺而覺此痛。
吾本覺心。
原是清淨無痛。
蓋清淨覺心。
痛不能及也。
且我一身。
甯身雙覺乎。
止有清淨之真覺。
原無覺痛之妄覺。
真妄不兩立。
故身心忽空。
正是悟處。
身空故無痛者。
心空故無覺痛者。
攝念者。
随順無痛清淨之真覺。
不随順覺痛之妄覺也。
諸漏虛盡者。
真覺藏性現前。
妄覺了不可得也。
純覺遺身。
唯一圓融清淨寶覺。
更無身相。
須菩提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
心得無礙。
自憶受生如恒河沙。
初在母胎。
即知空寂。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亦令衆生證得空性。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
空性圓明。
得阿羅漢。
頓入如來寶明空海。
同佛知見。
印成無學。
解脫性空。
我為無上。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諸相入非。
非所非盡。
旋法歸無。
斯為第一。
此因意根而入。
解空非止一世。
在胎知空。
空慧不為胎陰所迷也。
生而即能談空。
亦令衆生證空。
雖解空而修惑未盡。
發者。
與之發明也。
性覺真空。
即第一義空。
入寶明海。
同佛知見。
證空如來藏。
而具不空之德也。
諸相入非。
諸相皆入于非相也。
非所非盡。
空相亦空矣。
旋法歸無。
無即空也。
六根竟。
阙耳根者。
選當機。
特留殿後。
五根内四有旋反字面。
以根性門中。
俱有旋根脫塵之義。
與塵識不同。
舍利弗。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
心見清淨。
如是受生如恒河沙。
世出世間種種變化。
一見則通。
獲無障礙。
我于中路。
逢迦葉波兄弟相逐。
宣說因緣。
悟心無際。
從佛出家。
見覺明圓。
得大無畏。
成阿羅漢。
為佛長子。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心見發光。
光極知見。
斯為第一。
此因眼識而入。
心見。
即眼識。
清淨。
無障礙也。
世出世間。
一切凡聖境界也。
由眼識明利。
故一見即通。
名為法眼。
迦葉說偈。
諸法從緣生。
亦複從緣滅。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從緣生滅。
生即無生。
滅亦無滅。
以悟此故。
得心無際。
即見離念之相。
獲慧眼矣。
見覺明圓。
幻識已銷。
真覺圓現也。
得大無畏。
見之徹也。
智慧第一。
名德居長。
稱長子。
如來開示妙法。
故雲從口從法。
獲佛眼矣。
心見發光。
光極知見。
從于眼識。
發顯智光。
智光極處。
即佛知見也。
普賢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已曾與恒沙如來。
為法王子。
十方如來。
教其弟子菩薩根者。
修普賢行。
從我立名。
世尊。
我用心聞。
分别衆生所有知見。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
有一衆生。
心中發明普賢行者。
我于爾時。
乘六牙象。
分身百千。
皆至其處。
縱彼障深。
未得見我。
我與其人暗中摩頂。
擁護安慰。
令其成就。
佛問圓通。
我說本因。
心聞發明。
分别自在。
斯為第一。
此因耳識而入。
行彌法界曰普。
位鄰極聖曰賢。
無行不修。
無德不滿也。
凡具大根。
修菩薩行者。
皆名普賢之行。
心聞。
即耳識發明也。
象表行步安詳。
常行不暴。
象有六牙。
表普賢行遍于六度。
白者。
衆色之本。
表一真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