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異。
涅槃僧。
雲裡衣。
僧伽梨。
雲大衣。
劫波羅。
雲時分。
即夜摩天。
疊華。
西天之帛。
織成華卉繁多。
天獻尤為貴重。
同謂一真之性。
理本無差。
如巾之體。
異謂六根之精。
事用有别。
如巾之結。
一一緻問者。
明不绾則已。
绾必成結。
喻六塵粘湛。
定生六根也。
世尊以性中相知。
難其可将六成一。
阿難以用中相背。
答六結不可亂名。
将六成一者。
六根互用也。
畢竟同中生畢竟異者。
未結之先。
元是一體。
本無異同。
既結之後。
各有界限分隔。
不得互用。
以上結之倫次。
佛告阿難。
汝必嫌此六結不成。
願樂一成。
複雲何得。
阿難言。
此結若存。
是非鋒起。
于中自生此結非彼。
彼結非此。
如來今日。
若總解除。
結若不生。
則無彼此。
尚不名一。
六雲何成。
佛言。
六解一亡。
亦複如是。
佛謂必欲反異為同。
将六作一。
用何籌策。
方可得成。
阿難謂六結若存。
則彼此各有定位。
若以六作一。
則诤論鋒起。
決不可得。
莫若解除。
則結惑不生。
而同異圓泯。
六根之精。
元是一真之性。
以随緣故。
在眼曰見精。
在耳曰聽精。
若能随拔一根。
脫粘内伏。
六既融一。
一亦斯亡。
一亡非并真體而亡之。
但不對乎六結。
自不立乎一真。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
知見妄發。
發妄不息。
勞見發塵。
如勞目睛。
則有狂華。
于湛精明。
無因亂起。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
生死涅槃。
皆即狂勞颠倒華相。
阿難言。
此勞同結。
雲何解除。
如來以手将所結巾。
偏掣其左。
問阿難言。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旋複以手偏牽右邊。
又問阿難。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佛告阿難。
我今以手左右各牽。
竟不能解。
汝設方便。
雲何解成。
阿難白佛言。
世尊。
當于結心。
解即分散。
佛告阿難。
如是如是。
若欲除結。
當于結心。
狂亂者。
清淨心中。
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遂成業識。
知見妄發者。
由業識而轉成見分。
勞見發塵者。
由見分而複生相分。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
即相分。
生死涅槃。
即見分。
若執相分為有。
而堕我見者。
為生死。
若空相分為無。
而堕法見者。
為涅槃。
本覺湛性之中。
一法叵得。
世出世間一一名數。
皆是狂勞華相也。
阿難謂勞見發塵之勞。
即是一巾所成之結。
不知用何等工夫。
方可得解。
世尊示左右各牽而不能解。
喻凡夫執有。
二乘着空。
皆是以結去結。
盡屬偏邪。
俱不能解。
當從結心下手。
方得解除。
結心者。
即陀那細識。
是根結之心。
阿難。
我說佛法從因緣生。
非取世間和合粗相。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随所緣出。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
一滴之雨。
亦知頭數。
現前種種松直棘曲。
鹄白烏玄。
皆了元由。
是故阿難。
随汝心中選擇六根。
根結若除。
塵相自滅。
諸妄銷亡。
不真何待。
既說解結當于結心。
欲選根而修圓行。
故示佛法從因緣生。
若前四大因緣。
則世間和合粗相。
故一向排擯。
今之因緣。
是欲揀選圓根。
一門深入。
發明大事因緣也。
世謂六凡。
出世謂四聖。
知此十界皆随所修而得果。
所謂因緣也。
懸知界外雨滴。
及松棘鹄烏等元由。
有情無情。
種種因緣。
照了不昧。
佛智如此。
則今所說選根解結。
圓修因緣。
豈差謬乎。
以上舒結方法。
阿難。
我今問汝。
此劫波羅巾。
六結現前。
同時解萦。
得同除不。
不也。
世尊。
是結本以次第绾生。
今日當須次第而解。
六結同體。
結不同時。
則結解時。
雲何同除。
佛言。
六根解除。
亦複如是。
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解脫法已。
俱空不生。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
得無生忍。
解結次第。
即在選根選字之中。
一根在先。
其結已解。
其餘五根。
次第而除。
互相為用。
六結不同時。
喻六根不同位也。
結不能一時并解。
喻根不能一時盡消也。
此根下。
明結解所得之功能。
得人空者。
于我無著。
破煩惱障。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則破所知障。
得法空矣。
俱空者。
人法俱空。
而俱空亦空。
始得不生不滅。
為因地心。
入發心住。
是名得無生忍。
阿難及諸大衆。
蒙佛開示慧覺圓通。
得無疑惑。
一時合掌。
頂禮雙足。
而白佛言。
我等今日身心皎然。
快得無礙。
雖複悟知一六亡義。
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世尊。
我輩飄零。
積劫孤露。
何心何慮。
預佛天倫。
如失乳兒。
忽遇慈母。
若複因此。
際會道成。
所得密言。
還同本悟。
則與未聞無有差别。
唯垂大悲。
惠我秘嚴。
成就如來最後開示。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退藏密機。
冀佛冥授。
承上賜與華屋。
請乞入門。
佛陳二決定義。
又決定義中。
開示慧覺圓通。
悟知一六亡義。
猶未的曉圓通本根。
乃思多劫飄零。
何意今得值佛。
可謂奇際矣。
若複因此際會。
名為成道。
而所得密言。
隻同向悟一六亡義。
依然不知圓通本根。
與未聞開示何别。
故願更惠秘嚴。
成就最後開示。
蓋冀佛的指一門。
令得深入。
是謂圓通本根也。
爾時世尊。
普告衆中諸大菩薩。
及諸漏盡大阿羅漢。
汝等菩薩及阿羅漢。
生我法中。
得成無學。
我今問汝最初發心。
悟十八界。
誰為圓通。
從何方便。
入三摩地。
陰入處界。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欲顯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故寄選根。
令二十五聖。
各開衆妙之門。
明彼皆為正修也。
一切法。
不出十八界。
隻十八聖足彰萬法矣。
必陳七大者。
七大為總。
十八界為别。
若總若别。
皆可入法界也。
二十五聖證圓通處。
皆從三科七大中。
非從根來。
非從境生。
非從空出等。
悟諸法不自生。
不他生。
不無因生。
證到圓通周遍。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之妙。
即是圓通地位。
宗門一派。
明是諸聖逗出。
問金剛經雲。
實無有法。
名阿羅漢。
又雲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
何故諸聖曆言所得所證。
答法華會上。
世尊說諸大弟子。
皆是内秘外現。
助宣大教之人。
今楞嚴會中。
特問遠因。
欲其轉教菩薩。
故諸聖方敢恣口自陳。
從無量劫中。
種諸善根。
是現身說法。
非存所得心也。
憍陳那五比丘。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在鹿苑。
及于雞園。
觀見如來最初成道。
于佛音聲。
悟明四谛。
佛問比丘。
我初稱解。
如來印我名阿若多。
妙音密圓。
我于音聲。
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音聲為上。
此因聲塵而入。
憍陳那。
此雲火器。
先世為事火外道。
後世以為姓。
五比丘。
乃佛最初得度者。
佛出家時。
父王命本族三人。
母族二人随衛。
後逃鹿苑修外道。
佛成道已。
即往為彼三轉四谛。
問言解否。
陳那答已解。
佛命彼阿若多。
此雲解也。
因聞四谛。
了聲性空。
唯如來藏。
妙音。
即音之實相。
密圓者。
密悟圓理。
于聲教發悟也。
四谛。
苦集滅道也。
苦是苦果。
集是苦因。
無始積集業行。
故名為集。
由業因而招苦果。
是世間因果。
滅是寂滅。
滅苦集而證涅槃。
道是三十七道品。
修此道品得證滅。
是出世因果。
優婆尼沙陀。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亦觀佛最初成道。
觀不淨相。
生大厭離。
悟諸色性。
以從不淨白骨微塵。
歸于虛空。
空色二無。
成無學道。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
塵色既盡。
妙色密圓。
我從色相。
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色因為上。
此因色塵而入。
優婆尼沙陀。
此雲近少。
亦雲塵性。
謂微塵是色之少分也。
因塵解悟。
故得此名。
昔多貪欲。
佛令作不淨觀。
因觀色塵本如來藏。
故曰悟諸色空。
幻色既空。
空亦不住。
故曰色空二無。
幻垢永消。
證真實相。
故曰色塵既盡。
妙色密圓。
始以色為病。
九想與空為藥。
至此則藥病皆除。
忽然悟入。
九想者。
一?脹想。
二青瘀想。
三壞想。
四血塗漫想。
五膿爛想。
六蟲啖想。
七散想。
八骨想。
九燒想。
香嚴童子。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為相。
我時辭佛。
宴晦清齋。
見諸比丘燒沉水香。
香氣寂然。
來入鼻中。
我觀此氣。
非木非空。
非煙非火。
去無所著。
來無所從。
由是意銷。
發明無漏。
如來印我得香嚴号。
塵氣倏滅。
妙香密圓。
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香嚴為上。
此因香塵而入。
因香成道。
悟香性空。
得堅固定。
故名香嚴。
初成覺道。
具體而微。
故稱童子。
宴晦。
安坐冥心之謂。
清齋。
靜室也。
香乃有為中一法。
寂然者。
無相也。
觀香無從。
心相亦盡。
故曰由是意銷。
狂心頓歇也。
發明無漏。
即見如來藏性也。
染幻既空。
實相常住。
故曰塵氣倏滅。
妙香密圓。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
并在會中五百梵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無始劫。
為世良醫。
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
名數凡有十萬八千。
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
并諸和合俱生變異。
是冷是熱。
涅槃僧。
雲裡衣。
僧伽梨。
雲大衣。
劫波羅。
雲時分。
即夜摩天。
疊華。
西天之帛。
織成華卉繁多。
天獻尤為貴重。
同謂一真之性。
理本無差。
如巾之體。
異謂六根之精。
事用有别。
如巾之結。
一一緻問者。
明不绾則已。
绾必成結。
喻六塵粘湛。
定生六根也。
世尊以性中相知。
難其可将六成一。
阿難以用中相背。
答六結不可亂名。
将六成一者。
六根互用也。
畢竟同中生畢竟異者。
未結之先。
元是一體。
本無異同。
既結之後。
各有界限分隔。
不得互用。
以上結之倫次。
佛告阿難。
汝必嫌此六結不成。
願樂一成。
複雲何得。
阿難言。
此結若存。
是非鋒起。
于中自生此結非彼。
彼結非此。
如來今日。
若總解除。
結若不生。
則無彼此。
尚不名一。
六雲何成。
佛言。
六解一亡。
亦複如是。
佛謂必欲反異為同。
将六作一。
用何籌策。
方可得成。
阿難謂六結若存。
則彼此各有定位。
若以六作一。
則诤論鋒起。
決不可得。
莫若解除。
則結惑不生。
而同異圓泯。
六根之精。
元是一真之性。
以随緣故。
在眼曰見精。
在耳曰聽精。
若能随拔一根。
脫粘内伏。
六既融一。
一亦斯亡。
一亡非并真體而亡之。
但不對乎六結。
自不立乎一真。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
知見妄發。
發妄不息。
勞見發塵。
如勞目睛。
則有狂華。
于湛精明。
無因亂起。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
生死涅槃。
皆即狂勞颠倒華相。
阿難言。
此勞同結。
雲何解除。
如來以手将所結巾。
偏掣其左。
問阿難言。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旋複以手偏牽右邊。
又問阿難。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佛告阿難。
我今以手左右各牽。
竟不能解。
汝設方便。
雲何解成。
阿難白佛言。
世尊。
當于結心。
解即分散。
佛告阿難。
如是如是。
若欲除結。
當于結心。
狂亂者。
清淨心中。
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遂成業識。
知見妄發者。
由業識而轉成見分。
勞見發塵者。
由見分而複生相分。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
即相分。
生死涅槃。
即見分。
若執相分為有。
而堕我見者。
為生死。
若空相分為無。
而堕法見者。
為涅槃。
本覺湛性之中。
一法叵得。
世出世間一一名數。
皆是狂勞華相也。
阿難謂勞見發塵之勞。
即是一巾所成之結。
不知用何等工夫。
方可得解。
世尊示左右各牽而不能解。
喻凡夫執有。
二乘着空。
皆是以結去結。
盡屬偏邪。
俱不能解。
當從結心下手。
方得解除。
結心者。
即陀那細識。
是根結之心。
阿難。
我說佛法從因緣生。
非取世間和合粗相。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随所緣出。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
一滴之雨。
亦知頭數。
現前種種松直棘曲。
鹄白烏玄。
皆了元由。
是故阿難。
随汝心中選擇六根。
根結若除。
塵相自滅。
諸妄銷亡。
不真何待。
既說解結當于結心。
欲選根而修圓行。
故示佛法從因緣生。
若前四大因緣。
則世間和合粗相。
故一向排擯。
今之因緣。
是欲揀選圓根。
一門深入。
發明大事因緣也。
世謂六凡。
出世謂四聖。
知此十界皆随所修而得果。
所謂因緣也。
懸知界外雨滴。
及松棘鹄烏等元由。
有情無情。
種種因緣。
照了不昧。
佛智如此。
則今所說選根解結。
圓修因緣。
豈差謬乎。
以上舒結方法。
阿難。
我今問汝。
此劫波羅巾。
六結現前。
同時解萦。
得同除不。
不也。
世尊。
是結本以次第绾生。
今日當須次第而解。
六結同體。
結不同時。
則結解時。
雲何同除。
佛言。
六根解除。
亦複如是。
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解脫法已。
俱空不生。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
得無生忍。
解結次第。
即在選根選字之中。
一根在先。
其結已解。
其餘五根。
次第而除。
互相為用。
六結不同時。
喻六根不同位也。
結不能一時并解。
喻根不能一時盡消也。
此根下。
明結解所得之功能。
得人空者。
于我無著。
破煩惱障。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則破所知障。
得法空矣。
俱空者。
人法俱空。
而俱空亦空。
始得不生不滅。
為因地心。
入發心住。
是名得無生忍。
阿難及諸大衆。
蒙佛開示慧覺圓通。
得無疑惑。
一時合掌。
頂禮雙足。
而白佛言。
我等今日身心皎然。
快得無礙。
雖複悟知一六亡義。
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世尊。
我輩飄零。
積劫孤露。
何心何慮。
預佛天倫。
如失乳兒。
忽遇慈母。
若複因此。
際會道成。
所得密言。
還同本悟。
則與未聞無有差别。
唯垂大悲。
惠我秘嚴。
成就如來最後開示。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退藏密機。
冀佛冥授。
承上賜與華屋。
請乞入門。
佛陳二決定義。
又決定義中。
開示慧覺圓通。
悟知一六亡義。
猶未的曉圓通本根。
乃思多劫飄零。
何意今得值佛。
可謂奇際矣。
若複因此際會。
名為成道。
而所得密言。
隻同向悟一六亡義。
依然不知圓通本根。
與未聞開示何别。
故願更惠秘嚴。
成就最後開示。
蓋冀佛的指一門。
令得深入。
是謂圓通本根也。
爾時世尊。
普告衆中諸大菩薩。
及諸漏盡大阿羅漢。
汝等菩薩及阿羅漢。
生我法中。
得成無學。
我今問汝最初發心。
悟十八界。
誰為圓通。
從何方便。
入三摩地。
陰入處界。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欲顯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故寄選根。
令二十五聖。
各開衆妙之門。
明彼皆為正修也。
一切法。
不出十八界。
隻十八聖足彰萬法矣。
必陳七大者。
七大為總。
十八界為别。
若總若别。
皆可入法界也。
二十五聖證圓通處。
皆從三科七大中。
非從根來。
非從境生。
非從空出等。
悟諸法不自生。
不他生。
不無因生。
證到圓通周遍。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之妙。
即是圓通地位。
宗門一派。
明是諸聖逗出。
問金剛經雲。
實無有法。
名阿羅漢。
又雲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
何故諸聖曆言所得所證。
答法華會上。
世尊說諸大弟子。
皆是内秘外現。
助宣大教之人。
今楞嚴會中。
特問遠因。
欲其轉教菩薩。
故諸聖方敢恣口自陳。
從無量劫中。
種諸善根。
是現身說法。
非存所得心也。
憍陳那五比丘。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在鹿苑。
及于雞園。
觀見如來最初成道。
于佛音聲。
悟明四谛。
佛問比丘。
我初稱解。
如來印我名阿若多。
妙音密圓。
我于音聲。
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音聲為上。
此因聲塵而入。
憍陳那。
此雲火器。
先世為事火外道。
後世以為姓。
五比丘。
乃佛最初得度者。
佛出家時。
父王命本族三人。
母族二人随衛。
後逃鹿苑修外道。
佛成道已。
即往為彼三轉四谛。
問言解否。
陳那答已解。
佛命彼阿若多。
此雲解也。
因聞四谛。
了聲性空。
唯如來藏。
妙音。
即音之實相。
密圓者。
密悟圓理。
于聲教發悟也。
四谛。
苦集滅道也。
苦是苦果。
集是苦因。
無始積集業行。
故名為集。
由業因而招苦果。
是世間因果。
滅是寂滅。
滅苦集而證涅槃。
道是三十七道品。
修此道品得證滅。
是出世因果。
優婆尼沙陀。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亦觀佛最初成道。
觀不淨相。
生大厭離。
悟諸色性。
以從不淨白骨微塵。
歸于虛空。
空色二無。
成無學道。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
塵色既盡。
妙色密圓。
我從色相。
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色因為上。
此因色塵而入。
優婆尼沙陀。
此雲近少。
亦雲塵性。
謂微塵是色之少分也。
因塵解悟。
故得此名。
昔多貪欲。
佛令作不淨觀。
因觀色塵本如來藏。
故曰悟諸色空。
幻色既空。
空亦不住。
故曰色空二無。
幻垢永消。
證真實相。
故曰色塵既盡。
妙色密圓。
始以色為病。
九想與空為藥。
至此則藥病皆除。
忽然悟入。
九想者。
一?脹想。
二青瘀想。
三壞想。
四血塗漫想。
五膿爛想。
六蟲啖想。
七散想。
八骨想。
九燒想。
香嚴童子。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為相。
我時辭佛。
宴晦清齋。
見諸比丘燒沉水香。
香氣寂然。
來入鼻中。
我觀此氣。
非木非空。
非煙非火。
去無所著。
來無所從。
由是意銷。
發明無漏。
如來印我得香嚴号。
塵氣倏滅。
妙香密圓。
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香嚴為上。
此因香塵而入。
因香成道。
悟香性空。
得堅固定。
故名香嚴。
初成覺道。
具體而微。
故稱童子。
宴晦。
安坐冥心之謂。
清齋。
靜室也。
香乃有為中一法。
寂然者。
無相也。
觀香無從。
心相亦盡。
故曰由是意銷。
狂心頓歇也。
發明無漏。
即見如來藏性也。
染幻既空。
實相常住。
故曰塵氣倏滅。
妙香密圓。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
并在會中五百梵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無始劫。
為世良醫。
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
名數凡有十萬八千。
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
并諸和合俱生變異。
是冷是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