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三卷

關燈
栴檀木。

    二物不來。

    汝自嗅鼻。

    為香為臭。

    臭則非香。

    香應非臭。

    若香臭二俱能聞者。

    則汝一人。

    應有兩鼻。

    對我問道。

    有二阿難。

    誰為汝體。

    若鼻是一。

    香臭無二。

    臭既為香。

    香複成臭。

    二性不有。

    界從誰立。

    若因香生。

    識因香有。

    如眼有見。

    不能觀眼。

    因香有故。

    應不知香。

    知即非生。

    不知非識。

    香非知有。

    香界不成。

    識不知香。

    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既無中間。

    不成内外。

    彼諸聞性。

    畢竟虛妄。

    是故當知。

    鼻香為緣。

    生鼻識界。

    三處都無。

    則鼻與香。

    及香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肉形雙爪。

    浮塵根也。

    嗅知動搖。

    勝義根也。

    鼻根分此二。

    肉質乃身。

    鼻相轉轉為根矣。

    身知即觸。

    鼻知轉為觸塵矣。

    名身。

    即非鼻。

    名觸。

    即屬身根所對之塵。

    皆非鼻名。

    嗅知又分肉空香三義。

    肉即鼻形。

    空指鼻孔。

    肉質之知屬身。

    故曰非鼻。

    若以空為知。

    空有知而肉無知。

    則應一切虛空。

    皆是汝身。

    而汝身反非知矣。

    阿難何所在乎。

    蓋虛空無在。

    汝何有在耶。

    香又配臭分二。

    若香臭氣。

    必從鼻生。

    是不出于伊蘭。

    及栴檀木矣。

    伊蘭臭木。

    生末利山。

    二物不來。

    汝自嗅鼻。

    為香乎。

    為臭乎。

    鼻不兼聞也。

    若能兼聞。

    是有兩鼻矣。

    若鼻是一。

    不應香臭有二。

    今香臭互奪。

    則鼻之二性。

    尚無自體。

    識界從誰立乎。

    以上俱破識因鼻生。

    以鼻為界也。

    眼識因眼而有。

    既不能見眼。

    鼻識因香而有。

    應不知香。

    若曰能知。

    即非香生。

    若曰不知。

    即不名識。

    香界托知而顯。

    若香自為香。

    不從知有。

    則塊然一物。

    不成香界矣。

    識界托香而立。

    若識自為識。

    不能知香。

    則頑然一物。

    不得從香立界。

    而謂之鼻識矣。

    中間。

    識也。

    内外。

    根境也。

     阿難。

    又汝所明。

    舌味為緣。

    生于舌識。

    此識為複因舌所生。

    以舌為界。

    因味所生。

    以味為界。

    阿難。

    若因舌生。

    則諸世間。

    甘蔗烏梅。

    黃連石鹽。

    細辛姜桂。

    都無有味。

    汝自嘗舌。

    為甜為苦。

    若舌性苦。

    誰來嘗舌。

    舌不自嘗。

    孰為知覺。

    舌性非苦。

    味自不生。

    雲何立界。

    若因味生。

    識自為味。

    同于舌根。

    應不自嘗。

    雲何識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

    非一物生。

    味既多生。

    識應多體。

    識體若一。

    體必味生。

    鹹淡甘辛。

    和合俱生。

    諸變異相。

    同為一味。

    應無分别。

    分别既無。

    則不名識。

    雲何複名。

    舌味識界。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

    舌味和合。

    即于是中元無自性。

    雲何界生。

    是故當知。

    舌味為緣。

    生舌識界。

    三處都無。

    則舌與味。

    及舌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若謂識從根生。

    則五味未合時。

    汝自嘗舌。

    為甜為苦。

    若謂舌性是苦。

    則汝舌性。

    已成苦味。

    誰來嘗舌。

    既不能自嘗其舌。

    雲何得知舌之成苦味耶。

    若謂舌性非苦。

    則舌不能自生其味。

    雲何立界以生識乎。

    若謂識從味生。

    識即是味。

    則不能嘗味。

    同于舌根不自嘗舌。

    雲何知其是味非味。

    又一切下。

    言味多。

    識亦應多。

    識體下。

    言識一。

    而味亦一。

    應不知其味之多種。

    若不知其味之多種。

    不得名之為識。

    雲何以味為識界乎。

    和合者。

    衆味共成也。

    俱生者。

    本性不易也。

    變易者。

    燒煮異味也。

    不應下。

    辨非無因生。

    舌味下。

    辨非共生。

    言根塵既合為一。

    尚無自性。

    豈有中間空隙之處。

    可容識界之生乎。

    既非自生。

    他生。

    共生。

    無因生。

    即是無生。

    豈因緣所生者哉。

     阿難。

    又汝所明。

    身觸為緣。

    生于身識。

    此識為複因身所生。

    以身為界。

    因觸所生。

    以觸為界。

    阿難。

    若因身生。

    必無合離二覺觀緣。

    身何所識。

    若因觸生。

    必無汝身。

    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阿難。

    物不觸知。

    身知有觸。

    知身即觸。

    知觸即身。

    即觸非身。

    即身非觸。

    身觸二相。

    元無處所。

    合身即為身自體性。

    離身即是虛空等相。

    内外不成。

    中雲何立。

    中不複立。

    内外性空。

    則汝識生。

    從誰立界。

    是故當知身觸為緣。

    生身識界。

    三處都無。

    則身與觸。

    及身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覺觀。

    即身識。

    以離合二境為緣。

    無緣則無識。

    是非因身也。

    無身則不知離合。

    是非因觸也。

    物不觸知。

    徒物不能自觸而知也。

    身知有觸。

    必合身方知有觸也。

    當合知時。

    能知身者何物。

    即觸也。

    能知觸者何物。

    即身也。

    若身即觸。

    則身不可專言身矣。

    若觸即身。

    則觸不可專言觸矣。

    身觸二相。

    互融互奪。

    故無處所。

    合身則無觸位。

    故即為身體。

    離身則無觸用。

    故即同虛空。

    然則内外中間之位。

    皆不成立。

     阿難。

    又汝所明。

    意法為緣。

    生于意識。

    此識為複因意所生。

    以意為界。

    因法所生。

    以為法界。

    阿難。

    若因意生。

    于汝意中。

    必有所思。

    發明汝意。

    若無前法。

    意無所生。

    離緣無形。

    識将何用。

    又汝識心。

    與諸思量。

    兼了别性。

    為同為異。

    同意即意。

    雲何所生。

    異意不同。

    應無所識。

    若無所識。

    雲何意生。

    若有所識。

    雲何識意。

    唯同與異。

    二性無成。

    界雲何立。

    若因法生。

    世間諸法。

    不離五塵。

    汝觀色法。

    及諸聲法。

    香法。

    味法。

    及與觸法。

    相狀分明。

    以對五根。

    非意所攝。

    汝識決定依于法生。

    今汝谛觀法法何狀。

    若離色空。

    動靜通塞。

    合離生滅。

    越此諸相。

    終無所得。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

    滅則色空諸法等滅。

    所因既無。

    因生有識。

    作何形相。

    相狀不有。

    界雲何生。

    是故當知意法為緣。

    生意識界。

    三處都無。

    則意與法。

    及意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所思。

    謂法塵。

    意生于法。

    識生于意。

    若無前法。

    意無所生矣。

    意既離緣而無形。

    則識雖生出。

    亦無所用矣。

    識心。

    即識也。

    思量分别。

    皆意也。

    此識與意。

    同乎異乎。

    若識同意。

    識即意矣。

    何得雲意之所生乎。

    若識異意。

    識無知矣。

    無知即與意非類。

    雲何名為意生之識乎。

    若許識有知。

    則必意無知矣。

    雲何識屬于意。

    同異不成。

    界雲何立。

    以上破識因意生也。

    五塵之法。

    各配五根。

    離五塵外。

    意無别法。

    法法者。

    法塵之法也。

    色空動靜通塞。

    即色聲香三塵也。

    合離。

    即味觸二塵也。

    生滅。

    即法塵。

    通承五塵。

    法塵離五塵無體。

    故雲生則諸法生。

    滅則諸法滅。

    所因。

    即法塵也。

    前謂識因法生。

    今所因之法。

    自無實體。

    則因之生滅。

    複作何狀耶。

    不有。

    則界亦無矣。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來常說和合因緣。

    一切世間種種變化。

    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雲何如來因緣自然。

    二俱排擯。

    我今不知斯義所屬。

    唯垂哀愍。

    開示衆生中道了義。

    無戲論法。

     和合因緣。

    乃佛初立權教之旨。

    一切世間四句。

    撮其大義。

    發明。

    猶言出現也。

    二俱排擯。

    意專因緣。

    帶過自然。

    因緣和合。

    前已破盡。

    今又何疑。

    前約見性而論。

    故領性體非因緣等。

    而諸法因緣之執尚在。

    今聞陰入處界。

    悉非因緣和合。

    是以又起斯疑。

    蓋前疑一性。

    而此疑萬相。

    猶雲妙覺性是寂滅法。

    乃第一義。

    不屬因緣。

    已聞命矣。

    陰入處界是生滅法。

    乃第二義。

    定屬因緣。

    雲何擯棄之也。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汝先厭離聲聞緣覺。

    諸小乘法。

    發心勤求無上菩提。

    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谛。

    如何複将世間戲論。

    妄想因緣。

    而自纏繞。

    汝雖多聞。

    如說藥人。

    真藥現前。

    不能分别。

    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汝今谛聽。

    我當為汝分别開示。

    亦令當來修大乘者。

    通達實相。

    阿難默然。

    承佛聖旨。

    阿難。

    如汝所言四大和合。

    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阿難。

    若彼大性。

    體非和合。

    則不能與諸大雜和。

    猶知虛空不和諸色。

    若和合者。

    同于變化。

    始終相成。

    生滅相續。

    生死死生。

    生生死死。

    如旋火輪。

    未有休息。

    阿難。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和合與不和合。

    以性相論。

    諸大。

    即相也。

    諸大之性。

    即如來藏心。

    同于變化者。

    性與相同遷也。

    若諸四大之性。

    不和四大之相。

    則性居相外。

    二不相雜。

    此偏于自然。

    堕于常見。

    知不變不知随緣。

    夫真如随緣而成相。

    豈同頑空哉。

    若和合者。

    則真如性。

    随相變遷。

    始終生滅。

    無有休息。

    此偏于因緣。

    堕于斷見。

    知随緣不知不變。

    夫真如不變。

    豈同變化等相哉。

    阿難唯執和合。

    佛兼不和合而破。

    杜轉計也。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直示大性非和不和之理。

    七大之性。

    不因和合。

    循業發現。

    其相如此。

    還字足顯不變。

    正因不變。

    故還為水。

    若真和合則變矣。

     汝觀地性。

    粗為大地。

    細為微塵。

    至鄰虛塵。

    析彼極微。

    色邊際相。

    七分所成。

    更析鄰虛。

    即實空性。

    阿難。

    若此鄰虛。

    析成虛空。

    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汝今問言。

    由和合故。

    出生世間諸變化相。

    汝且觀此一鄰虛塵。

    用幾虛空和合而有。

    不應鄰虛。

    合成鄰虛。

    又鄰虛塵。

    析入空者。

    用幾色相。

    合成虛空。

    若色合時。

    合色非空。

    若空合時。

    合空非色。

    色猶可析。

    空雲何合。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知所量。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