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谛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五識陰五。
初示陰相。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地。
行陰盡者。
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
倏然隳裂。
沉細綱紐補特伽羅。
酬業深脈。
感應懸絕。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
六根虛靜。
無複馳逸。
内内湛明。
入無所入。
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
觀由執元。
諸類不召。
于十方界。
已獲其同。
精色不沉。
發現幽秘。
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通叙行滅識現也。
行為世間遷流之體性。
擾動生機之綱紐。
補特酬業之深脈。
能隐晦性天。
馳逸六根。
汩擾内湛。
為浮根塵究竟樞穴。
故行陰盡者。
生機綱紐倏然隳裂。
補特深脈感應懸絕。
而性天将大明悟。
六根無複馳逸。
以不馳逸故。
内内湛明。
以無樞穴故。
入無所入。
反動而靜。
深之又深。
故曰内内也。
涅槃性天。
為五陰所覆。
昏如長夜。
前三陰盡。
如雞初鳴。
雖為曙兆。
猶沉二陰。
精色未分。
此行陰盡。
如雞後鳴。
唯餘一陰。
故将大明悟也。
受命元由識陰也。
以行滅識現故深達。
無樞穴故可觀。
無遷流故可執。
無生機故不召。
遂了十方依正皆識所變。
故已獲其同性天。
精色雖未明徹。
而幽秘之相已漸發現。
此識陰之相也。
若于群召已獲同中。
消磨六門。
合開成就。
見聞通鄰。
互用清淨。
十方世界及與身心。
如吠琉璃内外明徹。
名識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命濁。
觀其所由。
罔象虛無颠倒妄想以為其本。
群召同中。
即十二類之命元識陰也。
若于此中。
以定慧力。
消磨六門。
使根合而不分。
界開而不隔。
則見聞圓通六根互用。
由是。
外之世界。
内之身心。
無複留礙。
此識陰盡之相也。
性本一真。
由塵隔越。
性用之間。
同異失準。
名為命濁。
為識陰之體。
故識盡則超之。
識乃妄覺影明。
元無自體。
由颠倒起。
故名罔象虛無颠倒妄想。
△二明狂解十。
一立真常因成外道。
阿難。
當知是善男子。
窮諸行空。
于識還元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能令己身根隔合開。
亦與十方諸類通覺。
覺知通?。
能入圓元。
若于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因所因執。
娑毗迦羅所歸冥谛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
成所歸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外道種。
識由行流故。
行空則還元。
既空行陰故已滅生滅。
尚依識元故寂滅未圓。
而能漸破識陰。
消磨六門。
故已六知根?合無隔。
諸類覺性通融不二。
故能入圓元。
圓元即融根隔通諸類之識元也。
若以此為真所歸地。
而立為真因。
則堕因所因執。
蓋真因非所。
有所皆妄。
娑毗外道。
認阿賴耶識未形之前冥然初相。
為所歸真因。
正同此也。
以心有所得。
果有所歸。
即因即果。
皆堕所妄。
所以違圓通背涅槃也。
今之行人。
于真性中。
辄起識心。
計因果。
生見解。
有所得。
有所歸者。
皆則得于識元歸于冥谛而已。
△二計我生彼成遍圓。
阿難。
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所歸。
覽為自體。
盡虛空界十二類内所有衆生。
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能非能執。
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二立能為心。
成能事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大慢天。
我遍圓種。
執識元為自體。
而謂一切衆生自此流出。
遂執我能生彼。
而實不能。
故曰能非能執。
摩醯首羅即色頂魔王也。
妄計我能現起無邊衆生。
亦能非能類也。
能為心能事果者。
計我能為彼依能成彼事也。
大慢天即摩醯也。
不能謂能故名大慢也。
遍圓者計我體圓遍空界也。
△三計彼生我成倒圓種。
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所歸。
有所歸依。
自疑身心從彼流出。
十方虛空鹹其生起。
即于都起所宣流地。
作真常身無生滅解。
在生滅中早計常住。
既惑不生。
亦迷生滅。
安住沉迷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常非常執。
計自在天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二立因依心。
成妄計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倒圓種。
以識元為所依故。
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
遂計生起流出之處。
為真常無生之體。
此則在生滅中妄計常住。
既惑真不生性。
又迷現生滅法。
以非常為常故。
名常非常執也。
既計彼能生我。
即與計自在天能生一切者。
同矣。
由依識元。
妄計常住。
故曰立因依心成妄計果。
前計我圓生物。
此計彼圓生我。
故名倒圓。
△四計物有情成倒知。
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所知。
知遍圓故。
因知立解。
十方草木皆稱有情。
與人無異。
草木為人。
人死還成十方草樹。
無擇遍知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知無知執。
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四計圓知心。
成虛謬果。
違遠圓
初示陰相。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地。
行陰盡者。
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
倏然隳裂。
沉細綱紐補特伽羅。
酬業深脈。
感應懸絕。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
六根虛靜。
無複馳逸。
内内湛明。
入無所入。
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
觀由執元。
諸類不召。
于十方界。
已獲其同。
精色不沉。
發現幽秘。
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通叙行滅識現也。
行為世間遷流之體性。
擾動生機之綱紐。
補特酬業之深脈。
能隐晦性天。
馳逸六根。
汩擾内湛。
為浮根塵究竟樞穴。
故行陰盡者。
生機綱紐倏然隳裂。
補特深脈感應懸絕。
而性天将大明悟。
六根無複馳逸。
以不馳逸故。
内内湛明。
以無樞穴故。
入無所入。
反動而靜。
深之又深。
故曰内内也。
涅槃性天。
為五陰所覆。
昏如長夜。
前三陰盡。
如雞初鳴。
雖為曙兆。
猶沉二陰。
精色未分。
此行陰盡。
如雞後鳴。
唯餘一陰。
故将大明悟也。
受命元由識陰也。
以行滅識現故深達。
無樞穴故可觀。
無遷流故可執。
無生機故不召。
遂了十方依正皆識所變。
故已獲其同性天。
精色雖未明徹。
而幽秘之相已漸發現。
此識陰之相也。
若于群召已獲同中。
消磨六門。
合開成就。
見聞通鄰。
互用清淨。
十方世界及與身心。
如吠琉璃内外明徹。
名識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命濁。
觀其所由。
罔象虛無颠倒妄想以為其本。
群召同中。
即十二類之命元識陰也。
若于此中。
以定慧力。
消磨六門。
使根合而不分。
界開而不隔。
則見聞圓通六根互用。
由是。
外之世界。
内之身心。
無複留礙。
此識陰盡之相也。
性本一真。
由塵隔越。
性用之間。
同異失準。
名為命濁。
為識陰之體。
故識盡則超之。
識乃妄覺影明。
元無自體。
由颠倒起。
故名罔象虛無颠倒妄想。
△二明狂解十。
一立真常因成外道。
阿難。
當知是善男子。
窮諸行空。
于識還元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能令己身根隔合開。
亦與十方諸類通覺。
覺知通?。
能入圓元。
若于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因所因執。
娑毗迦羅所歸冥谛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
成所歸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外道種。
識由行流故。
行空則還元。
既空行陰故已滅生滅。
尚依識元故寂滅未圓。
而能漸破識陰。
消磨六門。
故已六知根?合無隔。
諸類覺性通融不二。
故能入圓元。
圓元即融根隔通諸類之識元也。
若以此為真所歸地。
而立為真因。
則堕因所因執。
蓋真因非所。
有所皆妄。
娑毗外道。
認阿賴耶識未形之前冥然初相。
為所歸真因。
正同此也。
以心有所得。
果有所歸。
即因即果。
皆堕所妄。
所以違圓通背涅槃也。
今之行人。
于真性中。
辄起識心。
計因果。
生見解。
有所得。
有所歸者。
皆則得于識元歸于冥谛而已。
△二計我生彼成遍圓。
阿難。
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所歸。
覽為自體。
盡虛空界十二類内所有衆生。
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能非能執。
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二立能為心。
成能事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大慢天。
我遍圓種。
執識元為自體。
而謂一切衆生自此流出。
遂執我能生彼。
而實不能。
故曰能非能執。
摩醯首羅即色頂魔王也。
妄計我能現起無邊衆生。
亦能非能類也。
能為心能事果者。
計我能為彼依能成彼事也。
大慢天即摩醯也。
不能謂能故名大慢也。
遍圓者計我體圓遍空界也。
△三計彼生我成倒圓種。
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所歸。
有所歸依。
自疑身心從彼流出。
十方虛空鹹其生起。
即于都起所宣流地。
作真常身無生滅解。
在生滅中早計常住。
既惑不生。
亦迷生滅。
安住沉迷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常非常執。
計自在天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二立因依心。
成妄計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倒圓種。
以識元為所依故。
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
遂計生起流出之處。
為真常無生之體。
此則在生滅中妄計常住。
既惑真不生性。
又迷現生滅法。
以非常為常故。
名常非常執也。
既計彼能生我。
即與計自在天能生一切者。
同矣。
由依識元。
妄計常住。
故曰立因依心成妄計果。
前計我圓生物。
此計彼圓生我。
故名倒圓。
△四計物有情成倒知。
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所知。
知遍圓故。
因知立解。
十方草木皆稱有情。
與人無異。
草木為人。
人死還成十方草樹。
無擇遍知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知無知執。
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四計圓知心。
成虛謬果。
違遠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