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七

關燈
力所逼。

    使精明流溢。

    暫而不常。

    故非聖證。

     △二體拾蛲蛔。

     阿難。

    複以此心精研妙明。

    其身内徹。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

    身相宛然。

    亦無傷毀。

    此名精明流溢形體。

    斯但精行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真精妙明流溢前境。

    則外無所隔。

    流溢形體。

    則内無所障。

    故能身内拾出蛲蛔。

    此亦暫爾。

     △三空聞密義。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

    其時魂魄意志精神。

    除執受身。

    餘皆涉入互為賓主。

    忽于空中聞說法聲。

    或聞十方同敷密義。

    此名精魄遞相離合。

    成就善種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魂魄意志神五藏主也。

    執受第八。

    識為七識之總。

    身為五根之總。

    既為總統。

    故無所涉也。

    前之精研。

    初能外虛。

    次能内徹。

    此複内外精研。

    俱虛徹故。

    五神七識皆失故。

    常疊互相涉故。

    夙昔聞熏自能發揮。

    而忽有所聞也。

    今夫刻意凝神。

    讨論之極。

    則奇文麗藻未嘗經意者。

    往往煥然得于夢寐。

    則精研激發神者偶現。

    類可知也。

     △四默現佛境。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

    内光發明。

    十方遍作閻浮檀色。

    一切種類。

    化為如來。

    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圍繞。

    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

    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淨穢之境常随心感。

    故澄徹之極。

    則心魂染于靈悟。

    佛境現于心光。

    此同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也。

     △五空色如寶。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

    觀察不停。

    抑按降伏。

    制止超越。

    于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

    同時遍滿不相留礙。

    青黃赤白。

    各各純現。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精研妙用。

    抑伏雜想。

    制心勝托。

    力用過越。

    故妙明逼極煥散而現也。

     △六暗室如晝。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

    精光不亂。

    忽于夜合。

    在暗室内。

    見種種物。

    不殊白晝。

    而暗室物亦不除滅。

    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人固有不明自發暗不能昏者。

    惟細微定心澄使不亂。

    而後能現。

    暗物不除。

    言皆實境。

    不随定變也。

     △七身無所覺。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

    四體忽然同于草木。

    火燒刀斫曾無所覺。

    又則火光不能燒爇。

    縱割其肉猶如削木。

    此名塵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純。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定力虛融。

    則五塵并消。

    四大排遣。

    純覺遺身。

    故無傷觸。

    定力所持。

    故火不能燒也。

    世之端居喪我者。

    尚能使形槁木而心死灰。

    況真定之力哉。

     △八見能洞觀。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

    淨心功極。

    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

    具足七寶。

    光明遍滿。

    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

    樓殿華麗。

    下見地獄。

    上觀天宮。

    得無障礙。

    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厭粗濁之質礙。

    欣淨妙之虛融。

    名成就清淨。

    凝想日深。

    久而自化。

    故能洞觀。

    得無障礙也。

     △九夜或隔見。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

    忽于中夜。

    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

    或聞其語。

    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研心窮遠。

    逼迫精神。

    遺身而出。

    冥有所至。

    故能見聞遠方事也。

    上皆未離色陰。

    徒因定力。

    而能出礙。

    見聞遠及。

    若色陰盡。

    則十方洞開無複幽暗。

    六通縱任。

    無為山壁。

    由之直度。

    固無疑矣。

     △十漸發魔事。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

    見善知識形體變移。

    少選無端。

    種種遷改。

    此名邪心含受魑魅。

    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魔事消歇。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所見知識乃魔變現也。

    前九但明定力。

    獨此乃明魔事者。

    定力未成。

    不能動魔。

    研究精極。

    乃漸發魔事也。

    故下文魔事愈甚。

     △三結勸深防。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現境。

    皆是色陰用心交互。

    故現斯事。

    衆生頑迷。

    不自忖量。

    逢此因緣。

    迷不自識。

    謂言登聖。

    大妄語成。

    堕無間獄。

    汝等當依如來滅後。

    于末法中。

    宣示斯義。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護。

    成無上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七 音切 貶 (筆斂切)。

     冗 (而隴切)。

     勖 (許玉切)。

     憑 (皮證切)。

     坼 (醜格切)。

     妖 (于嬌切)。

     佥 (七兼切)。

     眇 (眉沼切)。

     籍 (疾易切)。

     溢 (音逸)。

     蛲 (音饒)。

     蛔 (音回)。

     抑 (音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