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六

關燈


    故燒息能為黑煙紫??。

    舌主味。

    丸糜味類也。

    身主觸。

    灰炭觸類也。

    心正屬火。

    燒之轉熾。

    故迸漉煽鼓。

     △二聞報二。

    一依根感業。

     二者聞報。

    招引惡果。

    此聞業交。

    則臨終時。

    先見波濤沒溺天地。

    亡者神識。

    降注乘流入無間獄。

    發明二相。

    一者開聽。

    聽種種鬧。

    精神愗亂。

    二者閉聽。

    寂無所聞。

    幽魄沉沒。

     聞聽屬水。

    故觀聽旋複。

    則水不能溺。

    依之造業。

    則能感波濤。

    開閉猶通塞也。

    愗昏也。

     △二随根轉變。

     如是聞波。

    注聞。

    則能為責為诘。

    注見。

    則能為雷為吼。

    為惡毒氣。

    注息。

    則能為雨為霧。

    灑諸毒蟲。

    周滿身體。

    注味。

    則能為膿為血。

    種種雜穢。

    注觸。

    則能為畜為鬼。

    為糞為尿。

    注意。

    則能為電為雹。

    摧碎心魄。

     注聞發聲。

    故為責罪诘情之事。

    注見能為雷吼者。

    聞波為陰。

    見火為陽。

    陰陽相薄而成雷故也。

    注息為雨霧。

    水随氣變也。

    注味為膿血。

    水随味變也。

    注觸為畜鬼。

    水随形變也。

    注意為電雹。

    意出于心。

    水火交感也。

    一切物理。

    莫不因五行乘陰陽以變化故。

    此随根轉變之事。

    皆不出此。

     △三嗅報二。

    一依根感業。

     三者嗅報。

    招引惡果。

    此嗅業交。

    則臨終時。

    先見毒氣充塞遠近。

    亡者神識。

    從地踴出入無間獄。

    發明二相。

    一者通聞。

    被諸惡氣。

    熏極心擾。

    二者塞聞。

    氣掩不通。

    悶絕于地。

     因貪惡香。

    作種種業。

    果感毒氣。

    成種種報。

     △二随根轉變。

     如是嗅氣。

    沖息。

    則能為質為履。

    沖見。

    則能為火為炬。

    沖聽。

    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

    沖味。

    則能為餒為爽。

    沖觸。

    則能為綻為爛。

    為大肉山。

    有百千眼。

    無量??食。

    沖思。

    則能為灰為瘴。

    為飛砂礰擊碎身體。

     質礙也。

    履通也。

    嗅業所依不離通塞。

    故沖息能為質履也。

    沖見為火炬。

    沖聽為沒溺洋沸。

    則見覺屬火。

    聞聽屬水。

    明矣。

    饑餒乖爽。

    由味随氣變也。

    綻拆爛壞。

    由體随氣變也。

    沖思為灰砂依土感也。

     △四味報二。

    一依根感業。

     四者味報。

    招引惡果。

    此味業交。

    則臨終時。

    先見鐵網。

    猛??熾烈。

    周覆世界。

    亡者神識。

    下透挂網。

    倒懸其頭。

    入無間獄。

    發明二相。

    一者吸氣。

    結成寒冰。

    凍裂身肉。

    二者吐氣。

    飛為猛火。

    燋爛骨髓。

     舌根屬心。

    發語罔人。

    貪味網物。

    故感鐵網熾烈。

    周覆。

    舌業所依。

    不離吸吐。

    吸氣為寒。

    吐氣為熱。

    蓋常理也。

     △二随根轉變。

     如是嘗味。

    曆嘗。

    則能為承為忍。

    曆見。

    則能為然金石。

    曆聽。

    則能為利兵刃。

    曆息。

    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

    曆觸。

    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

    曆思。

    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

     舌啖生命。

    使彼承忍。

    故曆嘗發苦。

    使己承忍。

    依見貪昧。

    故能為燃金石。

    依聽發惡。

    故能為利兵刃。

    依嗅恣貪。

    籠取群味。

    故能為大鐵籠。

    觸味傷物。

    故感弓箭以自傷。

    終味思物。

    故感飛鐵以充味。

     △五觸報二。

    一依根感業。

     五者觸報。

    招引惡果。

    此觸業交。

    則臨終時。

    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複出路。

    亡者神識。

    見大鐵城。

    火蛇火狗。

    虎狼師子。

    牛頭獄卒馬頭羅刹。

    手執槍槊驅入城門。

    向無間獄。

    發明二相。

    一者合觸。

    合山逼體。

    骨肉血漬。

    二者離觸。

    刀劍觸身。

    心肝屠裂。

     身業多受惡觸。

    多起惡觸。

    故執招大山來合及鐵城火狗等。

    皆惡觸雜感也。

    觸業所依不出離合。

    屠裂即離相也。

     △二随根轉變。

     如是合觸。

    曆觸。

    則能為道為觀。

    為廳為案。

    曆見。

    則能為燒為爇。

    曆聽。

    則能為撞為擊為剚為射。

    曆息。

    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

    曆嘗。

    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

    曆思。

    則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

     道趣獄路也。

    觀獄王門阙兩觀也。

    廳案治罪之處。

    皆身觸所依也。

    燒爇見觸也。

    撞擊聞觸也。

    括袋息觸也。

    耕鉗舌觸也。

    飛墜思觸也。

    剚射考縛。

    則相因旁舉爾。

    剚插刃于肉也。

    括袋所以收氣也。

    思業飄蕩。

    故感飛墜之事。

     △六思報二。

    一依根感業。

     六者思報。

    招引惡果。

    此思業交。

    則臨終時。

    先見惡風吹壞國土。

    亡者神識。

    被吹上空。

    旋落乘風。

    堕無間獄。

    發明二相。

    一者不覺。

    迷極則荒。

    奔走不息。

    二者不迷。

    覺知則苦。

    無量煎燒。

    痛深難忍。

     思屬上而飄蕩。

    故見惡風吹壞國土等事。

    思業所依不出迷覺。

    荒奔迷思也。

    知苦覺思也。

     △二随根轉變。

     如是邪思。

    結思。

    則能為方為所。

    結見。

    則能為鑒受證。

    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冰為霜為土為霧。

    結息。

    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

    結嘗。

    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

    結觸。

    則能為大為小。

    為一日中萬生萬死。

    為偃為仰。

     思必有所故。

    結思則為受罪方所。

    見能鑒證故。

    結見則為證罪人事。

    結聽能為大合石等。

    水土交感也。

    車船檻乃息氣乘亂思所變也。

    嘗即舌根。

    聲所自發也。

    大小已下。

    皆言其身乃觸業乘亂思所變也。

     △三結由妄造。

     阿難。

    是名地獄十因六果。

    皆是衆生迷妄所造。

     △四詳明輕重五。

    一極重。

     若諸衆生。

    惡業同造。

    入阿鼻獄。

    受無量苦。

    經無量劫。

     同于六根。

    具造十因。

    兼境兼根。

    名惡業同造。

    其罪極重。

    故入阿鼻。

    具五無間。

     △二次重。

     六根各造。

    及彼所作兼境兼根。

    是人則入八無間獄。

     各造則有先後間歇。

    為次重故。

    入八無間。

    即八熱獄也。

    有心而不及犯。

    則不兼境。

    無心而誤犯。

    則不兼根。

    故作特犯兼二矣。

     △三又次。

     身口意三。

    作殺盜淫。

    是人則入十八地獄。

     身口意殺盜淫乃重罪以不遍六不具十故。

    又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