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谛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三結功。
阿難。
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
十方如來。
因此咒心。
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十方如來。
執此咒心。
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十方如來。
乘此咒心。
坐寶蓮華應微塵國。
十方如來。
含此咒心。
于微塵國轉大法輪。
十方如來。
持此咒心。
能于十方摩頂授記。
自果未成。
亦于十方。
蒙佛授記。
十方如來。
依此咒心。
能于十方拔濟群苦。
所謂地獄餓鬼畜生。
盲聾喑啞。
冤憎會苦。
愛别離苦。
求不得苦。
五陰熾盛。
大小諸橫。
同時解脫。
賊難。
兵難。
王難。
獄難。
風火水難。
饑渴貧窮。
應念消散。
十方如來。
随此咒心。
能于十方事善知識。
四威儀中供養如意。
恒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
十方如來。
行此咒心。
能于十方攝受親因。
令諸小乘聞秘密藏不生驚怖。
十方如來。
誦此咒心。
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
十方如來。
傳此咒心。
于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
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啰咒。
從旦至暮。
音聲相聯。
字句中間亦不重疊。
經恒沙劫終不能盡。
所謂咒心者。
即大白傘蓋。
廣大無染。
周覆法界。
如來藏心秘密法門也。
惟其廣大周覆為如來藏故。
持之因之。
即能出生諸佛。
成無上覺。
降魔應化。
拔濟群苦。
及餘功德。
經恒沙劫說不能盡也。
地獄餓鬼等。
略舉八難之四。
怨憎愛别等。
略舉八苦之四也。
灌頂經。
大橫有九。
小橫無數。
攝受親因。
即攝諸有緣也。
亦說此咒名如來頂。
汝等有學。
未盡輪回。
發心至誠取阿羅漢。
不持此咒。
而坐道場。
令其身心遠諸魔事。
無有是處。
上顯如來境界。
此明亦攝漸修。
△四勸持三。
一總勸。
阿難。
若諸世界随所國土所有衆生。
随國所生桦皮貝葉紙素白?。
書寫此咒。
貯于香囊。
是人心昏。
未能誦憶。
或帶身上。
或書宅中。
當知是人。
盡其生年。
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二顯益二。
一标。
阿難。
我今為汝更說此咒。
救護世間。
得大無畏。
成就衆生出世間智。
△二釋。
若我滅後。
末世衆生。
有能自誦。
若教他誦。
當知如是誦持衆生。
火不能燒。
水不能溺。
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如是乃至龍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着。
心得正受。
一切咒詛。
厭蠱毒藥。
金毒銀毒。
草木蟲蛇。
萬物毒氣。
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一切惡星。
并諸鬼神。
碜心毒人。
于如是人不能起惡。
頻那夜迦諸惡鬼王并其眷屬。
皆領深恩。
常加守護。
即所謂救護世間得大無畏也。
以誦咒利彼故。
諸惡鬼王。
皆領深恩。
金銀入藥。
或能發毒。
阿難。
當知是咒。
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
一一皆有諸金剛衆。
而為眷屬。
晝夜随侍。
設有衆生。
于散亂心。
非三摩地。
心憶口持。
是金剛王。
常随從彼諸善男子。
何況決定菩提心者。
此諸金剛菩薩藏王。
精心陰速。
發彼神識。
是人應時。
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
周遍了知。
得無疑惑。
所謂成就衆生出世間智也。
華嚴百二十大數初雲。
一百洛叉為一俱胝。
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
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
對此方百千萬億兆京垓。
則洛叉為一億。
俱胝為兆。
那由他即垓也。
精心陰速者。
妙心陰潛速疾資發也。
△三廣顯十。
一不堕惡趣。
從第一劫。
乃至後身。
生生不生藥叉羅刹。
及富單那。
迦叱富單那。
鸠槃茶。
毗舍遮等。
并諸餓鬼。
有形無形。
有想無想。
如是惡處。
是善男子。
若讀若誦。
若書若寫。
若帶若藏。
諸色供養。
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一劫言修行之始。
後身言修行之成。
△二獲功德聚。
此諸衆生。
縱其自身不作福業。
十方如來所有功德。
悉與此人。
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
常與諸佛同生一處。
無量功德。
如惡叉聚。
同處薰修。
永無分散。
不作有為之業。
自獲無漏之福。
華嚴百二十大數。
阿僧祇當一百三。
不可說不可說當一百十九。
惡叉果名。
生必同聚。
△三衆行成就。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
未得戒者令其得戒。
未精進者令得精進。
無智慧者令得智慧。
不清淨者速得清淨。
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以摩登得果。
推之不誣。
然持之須得其人也。
故前言一不清淨不得成就。
後言如法持戒必得心通。
行人審之。
勿徒希觊也。
△四滅輕重罪。
阿難。
是善男子。
持此咒時。
設犯禁戒于未受時。
持咒之後。
衆破戒罪。
無問輕重一時消滅。
縱經飲酒食啖五辛種種不淨。
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
不将為過。
設着不淨破弊衣服。
一行一住悉同清淨。
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
誦持此咒。
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
誦此咒已。
如是重業。
猶如猛風吹散沙聚。
悉皆滅除。
更
阿難。
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
十方如來。
因此咒心。
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十方如來。
執此咒心。
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十方如來。
乘此咒心。
坐寶蓮華應微塵國。
十方如來。
含此咒心。
于微塵國轉大法輪。
十方如來。
持此咒心。
能于十方摩頂授記。
自果未成。
亦于十方。
蒙佛授記。
十方如來。
依此咒心。
能于十方拔濟群苦。
所謂地獄餓鬼畜生。
盲聾喑啞。
冤憎會苦。
愛别離苦。
求不得苦。
五陰熾盛。
大小諸橫。
同時解脫。
賊難。
兵難。
王難。
獄難。
風火水難。
饑渴貧窮。
應念消散。
十方如來。
随此咒心。
能于十方事善知識。
四威儀中供養如意。
恒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
十方如來。
行此咒心。
能于十方攝受親因。
令諸小乘聞秘密藏不生驚怖。
十方如來。
誦此咒心。
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
十方如來。
傳此咒心。
于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
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啰咒。
從旦至暮。
音聲相聯。
字句中間亦不重疊。
經恒沙劫終不能盡。
所謂咒心者。
即大白傘蓋。
廣大無染。
周覆法界。
如來藏心秘密法門也。
惟其廣大周覆為如來藏故。
持之因之。
即能出生諸佛。
成無上覺。
降魔應化。
拔濟群苦。
及餘功德。
經恒沙劫說不能盡也。
地獄餓鬼等。
略舉八難之四。
怨憎愛别等。
略舉八苦之四也。
灌頂經。
大橫有九。
小橫無數。
攝受親因。
即攝諸有緣也。
亦說此咒名如來頂。
汝等有學。
未盡輪回。
發心至誠取阿羅漢。
不持此咒。
而坐道場。
令其身心遠諸魔事。
無有是處。
上顯如來境界。
此明亦攝漸修。
△四勸持三。
一總勸。
阿難。
若諸世界随所國土所有衆生。
随國所生桦皮貝葉紙素白?。
書寫此咒。
貯于香囊。
是人心昏。
未能誦憶。
或帶身上。
或書宅中。
當知是人。
盡其生年。
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二顯益二。
一标。
阿難。
我今為汝更說此咒。
救護世間。
得大無畏。
成就衆生出世間智。
△二釋。
若我滅後。
末世衆生。
有能自誦。
若教他誦。
當知如是誦持衆生。
火不能燒。
水不能溺。
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如是乃至龍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着。
心得正受。
一切咒詛。
厭蠱毒藥。
金毒銀毒。
草木蟲蛇。
萬物毒氣。
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一切惡星。
并諸鬼神。
碜心毒人。
于如是人不能起惡。
頻那夜迦諸惡鬼王并其眷屬。
皆領深恩。
常加守護。
即所謂救護世間得大無畏也。
以誦咒利彼故。
諸惡鬼王。
皆領深恩。
金銀入藥。
或能發毒。
阿難。
當知是咒。
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
一一皆有諸金剛衆。
而為眷屬。
晝夜随侍。
設有衆生。
于散亂心。
非三摩地。
心憶口持。
是金剛王。
常随從彼諸善男子。
何況決定菩提心者。
此諸金剛菩薩藏王。
精心陰速。
發彼神識。
是人應時。
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
周遍了知。
得無疑惑。
所謂成就衆生出世間智也。
華嚴百二十大數初雲。
一百洛叉為一俱胝。
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
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
對此方百千萬億兆京垓。
則洛叉為一億。
俱胝為兆。
那由他即垓也。
精心陰速者。
妙心陰潛速疾資發也。
△三廣顯十。
一不堕惡趣。
從第一劫。
乃至後身。
生生不生藥叉羅刹。
及富單那。
迦叱富單那。
鸠槃茶。
毗舍遮等。
并諸餓鬼。
有形無形。
有想無想。
如是惡處。
是善男子。
若讀若誦。
若書若寫。
若帶若藏。
諸色供養。
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一劫言修行之始。
後身言修行之成。
△二獲功德聚。
此諸衆生。
縱其自身不作福業。
十方如來所有功德。
悉與此人。
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
常與諸佛同生一處。
無量功德。
如惡叉聚。
同處薰修。
永無分散。
不作有為之業。
自獲無漏之福。
華嚴百二十大數。
阿僧祇當一百三。
不可說不可說當一百十九。
惡叉果名。
生必同聚。
△三衆行成就。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
未得戒者令其得戒。
未精進者令得精進。
無智慧者令得智慧。
不清淨者速得清淨。
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以摩登得果。
推之不誣。
然持之須得其人也。
故前言一不清淨不得成就。
後言如法持戒必得心通。
行人審之。
勿徒希觊也。
△四滅輕重罪。
阿難。
是善男子。
持此咒時。
設犯禁戒于未受時。
持咒之後。
衆破戒罪。
無問輕重一時消滅。
縱經飲酒食啖五辛種種不淨。
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
不将為過。
設着不淨破弊衣服。
一行一住悉同清淨。
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
誦持此咒。
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
誦此咒已。
如是重業。
猶如猛風吹散沙聚。
悉皆滅除。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