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二

關燈
而想塵識垢。

    應念消亡。

    得妙圓通矣。

    細惑未盡曰餘塵。

    分證未滿曰諸學。

    惑淨明極即如來矣。

     △六結益。

     大衆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能旋倒妄。

    反聞自性。

    必資此性成無上道。

    此圓通法門實效也。

    性成如所謂性一切心也。

     △七策進。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 非唯觀世音 涅槃門者。

    出生死證真常之要道也。

    三世果人莫不由此。

    故未來學人當依是法。

     △六印定所選。

     誠如佛世尊  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為最 自餘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塵勞 非是長修學  淺深同說法 成就不生不滅涅槃妙心。

    唯耳根為最。

    餘則佛之威神加被。

    令即己事而舍塵勞。

    非始終長修淺深同說之法也。

    欲其長修同說。

    無如觀音法門矣。

    如那律失明而旋見。

    畢陵觸刺而遺身。

    烏刍厭欲而登覺。

    持地待佛而消塵。

    皆即己事而已。

     △七結贊勸學。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 于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沉淪  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餘者 真實心如是 結贊聞熏三昧真如來藏無漏法門。

    勸使未來依此修證。

    可超餘三昧。

    真實心要如是而已。

     △三時衆獲益。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

    身心了然。

    得大開示。

    觀佛菩提及大涅槃。

    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

    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普會大衆。

    天龍八部。

    有學二乘。

    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

    其數凡有十恒河沙。

    皆得本心。

    遠塵離垢獲法眼淨。

    性比丘尼。

    聞說偈已成阿羅漢。

    無量衆生。

    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圓通妙門。

    言下頓開。

    諸佛正果。

    由斯可冀。

    故觀佛菩提及大涅槃。

    身心了然。

    特少進趣耳。

    故譬遠遊未歸明了道路也。

    普會天人皆獲本心乃至得法眼淨者。

    亦悟本聞。

    而消塵旋明故也。

    性比丘尼成阿羅漢者。

    妙性圓通。

    而諸漏永盡也。

    無等等者。

    謂物無與等。

    而能與物為等。

    此得妙圓通。

    上同下合之德也。

    無量衆生皆發是心者。

    因聞是道。

    而希慕願樂也。

     △三攝持軌則二。

    初阿難請問。

     阿難整衣服。

    于大衆中。

    合掌頂禮。

    心迹圓明。

    悲欣交集。

    欲益未來諸衆生故。

    稽首白佛。

    大悲世尊。

    我今已悟成佛法門。

    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

    菩薩發心。

    自覺己圓能覺他者。

    如來應世。

    我雖未度。

    願度末劫一切衆生。

    世尊。

    此諸衆生。

    去佛漸遠。

    邪師說法如恒河沙。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

    雲何令其安立道場。

    遠諸魔事。

    于菩提心得無退屈。

     心迹圓明者。

    前解根結。

    超越器界。

    迹圓明也。

    此悟圓通。

    塵消覺淨。

    心圓明也。

    于是悲昔之迷。

    欣今之悟。

    将以是法應世度生。

    而恐末劫多難邪魔妄作。

    易退覺心。

    難入正定。

    故請攝心遠魔安立道場清淨軌則也。

     △二佛慈開示二。

    初贊許。

     爾時世尊。

    于大衆中稱贊阿難。

    善哉善哉。

    如汝所問。

    安立道場。

    救護衆生末劫沉溺。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阿難大衆。

    唯然奉教。

     △二正示二。

    初内攝軌則二。

    初總示三學。

     佛告阿難。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

    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三藏之中毗奈耶律藏也。

    則大小乘戒通稱也。

    小乘禀法為戒。

    粗治其末。

    大乘攝心為戒。

    細絕其本。

    法戒則無犯而已。

    心戒則無思犯也。

    夫能攝心。

    則定由是生。

    慧由是發。

    三者圓明。

    則諸漏永盡。

    故名三無漏學。

    攝持軌則。

    莫尚乎此。

     △二别示四重。

    四重即十戒之初。

    四波羅夷為根本重罪。

    文四。

    一淫六。

    一持則出纏。

     阿難。

    雲何攝心。

    我名為戒。

    若諸世界六道衆生。

    其心不淫。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衆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故纏生死。

    若欲愛幹枯。

    則殘質不續矣。

    言其心不淫。

    其心不偷。

    皆使無思犯也。

     △二犯則墜堕。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淫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淫。

    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彼等諸魔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魔亦多智修禅。

    為不斷淫故不成聖道。

    帶淫修禅。

    必落此類。

     △三預令戒備。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

    多此魔民。

    熾盛世間。

    廣行貪淫為善知識。

    令諸衆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末世衆生無正法眼。

    多被魔惑。

    預須戒備勿遭誘攝也。

    但貪欲愛不顧陷墜。

    名愛見坑。

     △四令宣明誨。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先斷心淫。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諸經殺戒居首。

    為設化以慈悲為本。

    此經淫戒居首。

    為真修以離欲為本。

    蓋欲氣粗濁。

    染污妙明。

    欲習狂迷。

    易失正受。

    續生死。

    喪真常。

    莫甚于此。

    故須首戒。

    而為第一清淨明誨也。

    觀阿難起教示遭邪染。

    而厥初發心。

    先厭欲濁。

    至于三漸次中。

    一一首懲。

    然後身心妙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