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月光水觀。
未離想念。
難契如如。
蓋如如之理非覺觀之法故也。
烏刍瑟摩。
聞說欲火。
而生厭離。
是厭有也。
琉璃光。
觀風性動。
則與寂對。
有對非覺也。
晦昧為空。
故空昏鈍。
彌勒修唯識觀。
而所觀之識念念生滅。
存心觀之已妄。
況獲圓通耶。
勢至修念佛行。
而念性即生滅法。
依生滅因求常住果。
是殊感也。
△五選耳根七。
一叙己見。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聖人設教。
随方不同。
或有佛土。
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或有佛土。
以佛菩提樹而作佛事。
乃至或以園林台觀。
或以虛空。
或以寂無說示。
如香積佛國無文字說。
但以衆香。
令諸天人得入律行。
而此方教體必藉音聞欲取正定必由聞入者。
各随機緣故也。
蓋彼諸佛土。
無非利智。
故機緣默契。
出乎言象。
而堪忍衆生。
迷本循聲。
昏惑障重。
必須聞熏聞修。
以消塵除障。
然後可入。
然以聞為入者。
特得其門而已。
必期于遺聞。
反聞然後為至也。
夫至于遺聞反聞。
則佛光明菩提樹。
乃至寂無說示處。
皆可入矣。
曹溪少室。
固以是為佛事也。
△二歎觀音。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衆生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甯 出世獲常住 初聯總歎觀世言音。
脫苦與樂也。
于沙劫入塵國。
歎三十二應也。
得自在施無畏。
歎四不思議十四無畏也。
妙音觀音。
歎随德之名也。
梵音潮音。
歎随名之實也。
以說法不滞為妙音。
尋聲救苦為觀音。
音性無著為梵音。
應不失時為潮音。
末聯總結衆德。
能救世間苦。
能與出世樂也。
△三明真選三。
一圓真。
我今啟如來 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觀音所說。
即從耳門圓照得真圓通等事。
今頌其圓照真體也。
△二通真。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複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迩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初斥眼鼻舌身意不得真通。
隔垣下獨取耳通之真也。
△三常真。
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 無聲号無聞 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動靜有無。
皆屬聲塵。
耳根圓離。
不随生滅。
是則常性之真也。
無聲号無聞。
指阿難聞鐘事也。
縱令在夢想 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贊顯常性也。
五根皆待意思。
有無不常。
惟耳在夢。
能聞杵音。
是不為不思而無也。
其為覺觀。
乃出乎思惟。
勝餘根矣。
△四明契機。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 衆生迷本聞 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 豈非随所淪 旋流獲無妄 聲論者。
依聲論明本聞自性以覺。
迷本循聲妄取淪替者。
如阿難者。
徒事強記。
誤落邪思。
豈非循聲之咎耶。
使能旋倒反聞。
則無妄淪矣。
娑婆學者。
多徒事強記。
落邪淪妄。
不知反本。
故托阿難以警之。
△五宣告阿難七。
一令谛聽。
阿難汝谛聽 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 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 金剛如幻三昧。
即觀音如來所授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也。
三世諸佛皆從此出。
故名佛母。
△二令反聞。
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 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 将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佛佛謂佛之佛性也。
聞聞謂我之聞性也。
阿難護持諸佛秘藏。
而空畜多聞。
不能反悟。
故責其空持佛佛不自聞聞。
意使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者。
務在反聞自性也。
△三令脫塵。
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聞耳根也。
聲耳境也。
根因境有。
皆則妄塵。
故應旋而脫之。
而無能脫者。
斯返真源。
一源返真。
六皆脫妄矣。
△四獲淨覺。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複翳根除 塵消覺圓淨 見聞幻翳。
通指妄根也。
三界空華。
通指妄境也。
以皆妄故。
聞複即翳除。
塵消則覺淨。
所以一返源而六解脫也。
△五示解脫相三。
一法。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淨極光達寂照含虛。
根解脫也。
卻觀世間猶如夢事。
境解脫也。
然則摩登正為夢境。
了不可得。
誰能留汝使不解脫哉。
△二喻。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幻師妄性也。
一機妄識也。
性由識動。
故息機歸寂。
則諸幻無性而各解脫也。
△三合。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複 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消 成圓明淨妙 餘塵尚諸學 明極即如來 一精明。
識精也。
六根因之與塵和合。
而幻作諸妄。
故一處休複六皆不成。
未離想念。
難契如如。
蓋如如之理非覺觀之法故也。
烏刍瑟摩。
聞說欲火。
而生厭離。
是厭有也。
琉璃光。
觀風性動。
則與寂對。
有對非覺也。
晦昧為空。
故空昏鈍。
彌勒修唯識觀。
而所觀之識念念生滅。
存心觀之已妄。
況獲圓通耶。
勢至修念佛行。
而念性即生滅法。
依生滅因求常住果。
是殊感也。
△五選耳根七。
一叙己見。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聖人設教。
随方不同。
或有佛土。
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或有佛土。
以佛菩提樹而作佛事。
乃至或以園林台觀。
或以虛空。
或以寂無說示。
如香積佛國無文字說。
但以衆香。
令諸天人得入律行。
而此方教體必藉音聞欲取正定必由聞入者。
各随機緣故也。
蓋彼諸佛土。
無非利智。
故機緣默契。
出乎言象。
而堪忍衆生。
迷本循聲。
昏惑障重。
必須聞熏聞修。
以消塵除障。
然後可入。
然以聞為入者。
特得其門而已。
必期于遺聞。
反聞然後為至也。
夫至于遺聞反聞。
則佛光明菩提樹。
乃至寂無說示處。
皆可入矣。
曹溪少室。
固以是為佛事也。
△二歎觀音。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衆生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甯 出世獲常住 初聯總歎觀世言音。
脫苦與樂也。
于沙劫入塵國。
歎三十二應也。
得自在施無畏。
歎四不思議十四無畏也。
妙音觀音。
歎随德之名也。
梵音潮音。
歎随名之實也。
以說法不滞為妙音。
尋聲救苦為觀音。
音性無著為梵音。
應不失時為潮音。
末聯總結衆德。
能救世間苦。
能與出世樂也。
△三明真選三。
一圓真。
我今啟如來 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觀音所說。
即從耳門圓照得真圓通等事。
今頌其圓照真體也。
△二通真。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複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迩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初斥眼鼻舌身意不得真通。
隔垣下獨取耳通之真也。
△三常真。
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 無聲号無聞 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動靜有無。
皆屬聲塵。
耳根圓離。
不随生滅。
是則常性之真也。
無聲号無聞。
指阿難聞鐘事也。
縱令在夢想 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贊顯常性也。
五根皆待意思。
有無不常。
惟耳在夢。
能聞杵音。
是不為不思而無也。
其為覺觀。
乃出乎思惟。
勝餘根矣。
△四明契機。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 衆生迷本聞 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 豈非随所淪 旋流獲無妄 聲論者。
依聲論明本聞自性以覺。
迷本循聲妄取淪替者。
如阿難者。
徒事強記。
誤落邪思。
豈非循聲之咎耶。
使能旋倒反聞。
則無妄淪矣。
娑婆學者。
多徒事強記。
落邪淪妄。
不知反本。
故托阿難以警之。
△五宣告阿難七。
一令谛聽。
阿難汝谛聽 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 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 金剛如幻三昧。
即觀音如來所授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也。
三世諸佛皆從此出。
故名佛母。
△二令反聞。
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 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 将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佛佛謂佛之佛性也。
聞聞謂我之聞性也。
阿難護持諸佛秘藏。
而空畜多聞。
不能反悟。
故責其空持佛佛不自聞聞。
意使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者。
務在反聞自性也。
△三令脫塵。
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聞耳根也。
聲耳境也。
根因境有。
皆則妄塵。
故應旋而脫之。
而無能脫者。
斯返真源。
一源返真。
六皆脫妄矣。
△四獲淨覺。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複翳根除 塵消覺圓淨 見聞幻翳。
通指妄根也。
三界空華。
通指妄境也。
以皆妄故。
聞複即翳除。
塵消則覺淨。
所以一返源而六解脫也。
△五示解脫相三。
一法。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淨極光達寂照含虛。
根解脫也。
卻觀世間猶如夢事。
境解脫也。
然則摩登正為夢境。
了不可得。
誰能留汝使不解脫哉。
△二喻。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幻師妄性也。
一機妄識也。
性由識動。
故息機歸寂。
則諸幻無性而各解脫也。
△三合。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複 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消 成圓明淨妙 餘塵尚諸學 明極即如來 一精明。
識精也。
六根因之與塵和合。
而幻作諸妄。
故一處休複六皆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