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世出世智所知之境。
唯舌诠顯。
其言雖局。
其理不窮。
如身覺觸。
識于違順合時能覺。
離中不知。
離一合雙。
驗于身根三分阙一。
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離阙一分。
合全二分。
曰離一合雙。
如意默容。
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唯聖與凡。
無不包容盡其涯際。
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四牒審圓根二一總告。
阿難。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
返窮流根。
至不生滅。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
誰合誰離。
誰深誰淺。
誰為圓通。
誰不圓滿。
若能于此悟圓通根。
逆彼無始織妄業流。
得循圓通。
與不圓根。
日劫相倍。
流根即妙湛不動者也。
決之而出流逸奔境。
名生死流。
逆之而入反流全一。
名不生滅。
六受用根即上所明者。
循圓則合性而深。
不圓則離性而淺。
深淺相遼。
故遲速之功日劫相倍。
夫欲速反。
須擇圓根也。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
數量如是。
随汝詳擇其可入者。
吾當發明令汝增進。
十方如來。
于十八界一一修行。
皆得圓滿無上菩提。
于其中間亦無優劣。
但汝下劣。
未能于中圓自在慧。
故我宣揚。
令汝但于一門深入。
入一無妄。
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得圓自在慧。
則十八界無非圓通。
然下劣初機未能圓得。
且自一門而入。
一根無妄則六皆清淨。
不唯悟十八界。
塵塵刹刹皆圓通矣。
△二别明二。
一問。
阿難白佛言。
世尊。
雲何逆流深入一門。
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二答四。
一辯惑。
佛告阿難。
汝今已得須陀洹果。
已滅三界衆生世間見所斷惑。
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
彼習要因修所斷得。
河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湛圓因惑而分。
一六因惑而生。
故将告一六之義。
先與辯惑也。
小乘見道門。
斷三界貪嗔癡等十分别惑。
乃證初果。
故曰已得陀洹已滅見惑也。
修道門。
斷三界貪嗔癡慢四俱生惑。
亦曰思惑。
此乃根中累生無始虛習。
三果乃斷。
所以阿難未知也。
況此根中。
更有生住異滅諸微細惑。
其分劑頭數。
又非阿難所知者。
斷盡此惑。
六湛乃圓。
△二推明。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
為一為六。
阿難。
若言一者。
耳何不見。
目何不聞。
頭奚不履。
足奚無語。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
如我今會。
與汝宣揚微妙法門。
汝之六根誰來領受。
阿難言。
我用耳聞。
佛言。
汝耳自聞。
何關身口。
口來問義。
身起欽承。
耳不見足無語。
不可以為一也。
耳聞法而身口同。
不可以為六也。
是故應知。
非一終六。
非六終一。
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阿難。
當知是根非一非六。
由無始來颠倒淪替。
故于圓湛一六義生。
既無定趣。
則一六之義。
非本元有。
由颠倒生。
汝須陀洹。
雖得六銷。
猶未亡一。
六者。
粗惑妄結也。
一者。
法執細識也。
須陀洹已斷粗惑。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得六銷。
而尚滞法執。
是未亡一也。
以後文證之。
此乃方得人空。
而未能成法解脫。
至俱空不生。
乃亡一矣。
然小乘必消六然後亡一。
大乘直亡一使六自消。
叔世窮道。
雖曰得妙。
竟涉離微。
求其真能亡一者。
不可多得。
覆尋聖言。
蓋深有所發也。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
由器形異。
名之異空。
除器觀空。
說空為一。
彼太虛空。
雲何為汝成同不同。
何況更名是一非一。
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複如是。
虛空本非同異。
喻湛圓本非一六。
合器除器。
喻一六義生之由也。
知太虛之同異。
是非了無所立。
則一六并亡而湛圓不分矣。
△三原妄。
一六既無。
而現有六根者。
由粘湛妄發耳。
故原其妄發之源以示之。
文七。
一原眼。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
于妙圓中。
黏湛發見。
妙湛圓明。
本非見覺。
由粘妄失真。
于是發見。
見精映色。
結色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眼體。
如蒲萄朵。
浮根四塵。
流逸奔色。
見精眼識也。
色眼塵也。
二者妄結以成眼根。
此根之元。
攬四大而成體。
以未奔境。
故名清淨。
方是之時。
如蒲萄朵而已。
蓋體雖具而識未流。
所謂但如鏡中無别所知者。
是也。
及乎流逸奔境則染。
故轉名浮根四塵。
而不名清淨四大。
△二原耳。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
于妙圓中。
粘湛發聽。
聽精映聲。
卷聲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耳體。
如新卷葉。
浮根四塵。
流逸奔聲。
自此而下。
皆例上釋。
新卷葉則有竅而已。
△三原鼻。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
于妙
世出世智所知之境。
唯舌诠顯。
其言雖局。
其理不窮。
如身覺觸。
識于違順合時能覺。
離中不知。
離一合雙。
驗于身根三分阙一。
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離阙一分。
合全二分。
曰離一合雙。
如意默容。
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唯聖與凡。
無不包容盡其涯際。
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四牒審圓根二一總告。
阿難。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
返窮流根。
至不生滅。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
誰合誰離。
誰深誰淺。
誰為圓通。
誰不圓滿。
若能于此悟圓通根。
逆彼無始織妄業流。
得循圓通。
與不圓根。
日劫相倍。
流根即妙湛不動者也。
決之而出流逸奔境。
名生死流。
逆之而入反流全一。
名不生滅。
六受用根即上所明者。
循圓則合性而深。
不圓則離性而淺。
深淺相遼。
故遲速之功日劫相倍。
夫欲速反。
須擇圓根也。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
數量如是。
随汝詳擇其可入者。
吾當發明令汝增進。
十方如來。
于十八界一一修行。
皆得圓滿無上菩提。
于其中間亦無優劣。
但汝下劣。
未能于中圓自在慧。
故我宣揚。
令汝但于一門深入。
入一無妄。
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得圓自在慧。
則十八界無非圓通。
然下劣初機未能圓得。
且自一門而入。
一根無妄則六皆清淨。
不唯悟十八界。
塵塵刹刹皆圓通矣。
△二别明二。
一問。
阿難白佛言。
世尊。
雲何逆流深入一門。
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二答四。
一辯惑。
佛告阿難。
汝今已得須陀洹果。
已滅三界衆生世間見所斷惑。
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
彼習要因修所斷得。
河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湛圓因惑而分。
一六因惑而生。
故将告一六之義。
先與辯惑也。
小乘見道門。
斷三界貪嗔癡等十分别惑。
乃證初果。
故曰已得陀洹已滅見惑也。
修道門。
斷三界貪嗔癡慢四俱生惑。
亦曰思惑。
此乃根中累生無始虛習。
三果乃斷。
所以阿難未知也。
況此根中。
更有生住異滅諸微細惑。
其分劑頭數。
又非阿難所知者。
斷盡此惑。
六湛乃圓。
△二推明。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
為一為六。
阿難。
若言一者。
耳何不見。
目何不聞。
頭奚不履。
足奚無語。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
如我今會。
與汝宣揚微妙法門。
汝之六根誰來領受。
阿難言。
我用耳聞。
佛言。
汝耳自聞。
何關身口。
口來問義。
身起欽承。
耳不見足無語。
不可以為一也。
耳聞法而身口同。
不可以為六也。
是故應知。
非一終六。
非六終一。
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阿難。
當知是根非一非六。
由無始來颠倒淪替。
故于圓湛一六義生。
既無定趣。
則一六之義。
非本元有。
由颠倒生。
汝須陀洹。
雖得六銷。
猶未亡一。
六者。
粗惑妄結也。
一者。
法執細識也。
須陀洹已斷粗惑。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得六銷。
而尚滞法執。
是未亡一也。
以後文證之。
此乃方得人空。
而未能成法解脫。
至俱空不生。
乃亡一矣。
然小乘必消六然後亡一。
大乘直亡一使六自消。
叔世窮道。
雖曰得妙。
竟涉離微。
求其真能亡一者。
不可多得。
覆尋聖言。
蓋深有所發也。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
由器形異。
名之異空。
除器觀空。
說空為一。
彼太虛空。
雲何為汝成同不同。
何況更名是一非一。
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複如是。
虛空本非同異。
喻湛圓本非一六。
合器除器。
喻一六義生之由也。
知太虛之同異。
是非了無所立。
則一六并亡而湛圓不分矣。
△三原妄。
一六既無。
而現有六根者。
由粘湛妄發耳。
故原其妄發之源以示之。
文七。
一原眼。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
于妙圓中。
黏湛發見。
妙湛圓明。
本非見覺。
由粘妄失真。
于是發見。
見精映色。
結色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眼體。
如蒲萄朵。
浮根四塵。
流逸奔色。
見精眼識也。
色眼塵也。
二者妄結以成眼根。
此根之元。
攬四大而成體。
以未奔境。
故名清淨。
方是之時。
如蒲萄朵而已。
蓋體雖具而識未流。
所謂但如鏡中無别所知者。
是也。
及乎流逸奔境則染。
故轉名浮根四塵。
而不名清淨四大。
△二原耳。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
于妙圓中。
粘湛發聽。
聽精映聲。
卷聲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耳體。
如新卷葉。
浮根四塵。
流逸奔聲。
自此而下。
皆例上釋。
新卷葉則有竅而已。
△三原鼻。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
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