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七

關燈
骨肉之間小結可啟曰綮。

    莊子技經肯綮之未嘗。

    今以肯綮。

    譬斷微細惑結。

    蓋劬勞修證。

    隻為妄惑。

    妄因既自。

    惑結自除。

    故不勞肯綮也。

     譬如有人。

    于自衣中系如意珠。

    不自覺知。

    窮露他方。

    乞食馳走。

    雖實貧窮。

    珠不曾失。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所願從心。

    緻大饒富。

    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譬妄息真現。

    不勞修證也。

     △二阿難疑難二。

    一問難。

     即時阿難。

    在大衆中。

    頂禮佛足。

    起立白佛。

    世尊現說殺盜淫業。

    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心中達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不從人得。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

    雲何如來頓棄因緣。

    我從因緣。

    心得開悟。

    世尊。

    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

    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

    從老梵志。

    聞佛因緣。

    發心開悟。

    得成無漏。

     遞蹑上文起難。

    為後學決疑也。

    上稱緣斷而因不生。

    斯正因緣之義。

    何前言頓棄耶。

    從老梵志者。

    須菩提等。

    皆晚年從外道來。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

    則王舍城拘舍梨等。

    所說自然。

    成第一義。

    唯垂大悲。

    開發迷悶。

     今棄因緣。

    則外道自然之執為當矣。

    富那之後。

    又以阿難問難者。

    諸法既明。

    則進修無滞。

    将示修證之門。

    故複以當機之人發起。

     △二答難五。

    一例前推本。

     佛告阿難。

    即如城中演若達多。

    狂性因緣。

    若得滅除。

    則不狂性自然而出。

    因緣自然理窮于是。

     狂因既滅。

    則自然性出。

    不狂之前。

    二皆本無。

    由是觀之。

    凡所謂因緣自然。

    本皆不有。

    悉由狂妄而立。

    故曰理窮于是。

     △二詳明妄立三。

    一以因緣破自然。

     阿難。

    演若達多。

    頭本自然。

    本自其然。

    無然非自。

    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自然者。

    本自天然不假因緣也。

    若本自然。

    則或狂不狂無所然而非自矣。

    夫何又假照鏡因緣而後狂走。

    此自然之計堕矣。

     △二以自然破因緣。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本頭不失。

    狂怖妄出。

    曾無變易。

    何藉因緣。

     若本自不狂。

    假因緣故狂。

    則本自不失。

    盍假因緣故失。

    頭既不失。

    特由狂妄。

    則因緣之計堕矣。

     △三明妄立。

     本狂自然。

    本有狂怖。

    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不狂自然。

    頭本無妄。

    何為狂走。

     若狂怖本于自然。

    則是本有狂怖。

    然既無所潛非本狂矣。

    若狂怖不本于自然。

    則頭本無妄。

    何為狂走。

    非本不狂矣。

    既非本狂。

    非不本狂。

    足知自然因緣之說皆妄立也。

     △三令悟實相。

     若悟本頭。

    識知狂走。

    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若悟本真。

    則知諸妄了不相關。

    真見性人。

    一切妄緣豁然蕩絕。

    得大解脫者。

    以此。

     △四示無戲論。

     菩提心生。

    生滅心滅。

    此但生滅。

    滅生俱盡。

    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

    如是則明自然心生。

    生滅心滅。

    此亦生滅。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本然非然。

    和合非合。

    合然俱離。

    離合俱非。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菩提心中本無生滅。

    亦無自然。

    若謂菩提心生生滅心滅。

    此但生滅非菩提也。

    若謂滅生俱盡。

    無功用道有自然者。

    因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

    此亦生滅非菩提也。

    而又反指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皆則戲論。

    譬如因有雜和故說和合。

    而反指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是皆對待妄立戲論之法。

    直使然與非然。

    合與非合。

    一切遠離。

    亦無離與不離之心。

    乃真無功用道無戲論法也。

     菩提涅槃。

    尚在遙遠。

    非汝曆劫辛勤修證。

    雖複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

    秪益戲論。

     此責其妄計戲論。

    難契菩提。

    故曰菩提遙遠。

    非汝能證。

    雖持多經。

    隻益戲論也。

     △五結咎勸修。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

    決定明了。

    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以此積劫多聞熏習。

    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

    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

    于我法中成精進林。

    愛河幹枯。

    令汝解脫。

    是故阿難。

    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因緣自然。

    有益于辨。

    無益于道。

    多聞第一。

    有益于名。

    無益于實。

    故雖積劫熏持。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無漏業者首楞真定也。

    得此定者。

    永滅諸漏。

    故離憎愛苦。

     如摩登伽。

    宿為淫女。

    由神咒力。

    銷其愛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與羅睺母耶輸陀羅。

    同悟宿因。

    知曆世因貪愛為苦。

    一念熏修無漏善故。

    或得出纏。

    或蒙授記。

     明熏無漏業之速效也。

    摩登伽此雲本性。

    故雲性比丘尼。

    宿因即曆世貪愛苦因也。

    出纏登伽也。

    授記耶輸也。

     如何自欺。

    尚留觀聽。

     結責阿難。

    令舍苦本。

    修無漏道。

    無以貪愛存于心目也。

    自初決擇真妄發明覺性。

    乃至深窮萬法決通疑滞。

    皆為最初方便。

    使其信解真正為因地心。

    因心既真。

    斯可圓成果地修證故。

    前經止此。

    别起下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七 音切 逾 (羊朱切)。

     蚋 (而銳切)。

     渾 (胡昆切)。

     烝 (諸仍切)。

     潬 (徒早切)。

     遞 (音第)。

     倏 (音叔)。

     遏 (烏葛切)。

     蒲 (薄胡切)。

     翳 (于計切)。

     拒 (音巨)。

     屯 (徒渾切)。

     邀 (于宵切)。

     霾 (音埋)。

     準 (之尹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