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七

關燈


    即妄為明覺者也。

    了發相。

    即因明立所者也。

    妄見。

    即生汝妄能者也。

    此虛妄指覺明也。

    前問雲何忽生山河至終而複始。

    此全牒其辭。

    而指覺明以答也。

     △四蹑迹疑難二。

    一富那反難。

     富樓那言。

    若此妙覺本妙覺明。

    與如來心不增不減。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複生。

     妙覺。

    指無真妄之體也。

    本妙覺明。

    依真起妄者也。

    衆生覺體與佛無别。

    無端忽生諸有為相。

    則如來既證空覺何時複生諸有耶。

    此固常情所惑。

    故特反難也。

     △二佛與曲盡五。

    一既覺不迷二。

    一喻明。

     佛告富樓那。

    譬如迷人。

    于一聚落。

    惑南為北。

    此迷為複因迷而有。

    因悟所出。

    富樓那言。

    如是迷人。

    亦不因迷。

    又不因悟。

    何以故。

    迷本無根。

    雲何因迷。

    悟非生迷。

    雲何因悟。

     聚落村市也。

    漢書無燔聚落。

    聚落喻性分。

    南北喻迷倒。

    然南北初不易。

    則性分本無倒。

    故曰迷本無根。

    悟非生迷。

     佛言。

    彼之迷人正在迷時。

    倏有悟人。

    指示令悟。

    富樓那。

    于意雲何。

    此人縱迷。

    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二合顯。

     富樓那。

    十方如來亦複如是。

    此迷無本。

    性畢竟空。

    昔本無迷。

    似有迷覺。

    覺迷迷滅。

    覺不生迷。

     顯既覺不迷也。

    昔本無迷而謂從迷覺。

    名覺迷迷。

     △二妙空無習二。

    一喻明。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

    翳病若除。

    華于空滅。

    忽有愚人。

    于彼空華所滅空地。

    待華更生。

    汝觀是人。

    為愚為慧。

     翳喻妄見。

    華喻山河。

    空華滅地喻妙空明覺。

     富樓那言。

    空元無華。

    妄見生滅。

    見華滅空。

    已是颠倒。

    敕令更出。

    斯實狂癡。

    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二合顯。

     佛言。

    如汝所解。

    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

    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既了所喻。

    何複前疑。

     △三果覺無變。

     又如金礦雜于精金。

    其金一純更不成雜。

     △四果德無生。

     如木成灰不重為木。

     △五結答。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

    亦複如是。

     菩提果覺也。

    涅槃果德也。

    果至無變無生。

    則習漏不生。

    可知矣。

    四喻之意。

    前二明昔本無迷迷由妄起。

    後二明習漏妄緣證乃永斷。

    若但舉前喻。

    恐謂妄不妨真。

    惑能自滅。

    成撥無執。

    但舉後喻。

    恐謂覺本非淨。

    性本有生。

    成雜染見。

    所以四喻兼舉。

    使知迷悟雖妄而不廢修證也。

     △二答四大相容二。

    一牒。

     富樓那。

    又汝問言。

    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

    疑水火性不相陵滅。

    又徴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二答二。

    一略明能容二。

    一引喻。

     富樓那。

    譬如虛空。

    體非群相。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虛空非諸相。

    而諸相依空而發。

    真體非四大。

    而四大攬真而成。

    先非水火。

    故不相拒。

    此總标。

    下别釋。

     所以者何。

    富樓那。

    彼太虛空。

    日照則明。

    雲屯則暗。

    風搖則動。

    霁澄則清。

    氣凝則濁。

    土積成霾。

    水澄成映。

     此示諸相。

    下明相容。

    霾風雨土也。

     于意雲何。

    如是殊方諸有為相。

    為因彼生。

    為複空有。

    若彼所生。

    富樓那。

    且日照時。

    既是日明。

    十方世界同為日色。

    雲何空中更見圓日。

    若是空明。

    空應自照。

    雲何中霄雲霧之時不生光曜。

    當知是明非日非空。

    不異空日。

    觀相元妄。

    無可指陳。

    猶邀空華結為空果。

    雲何诘其相陵滅義。

    觀性元真。

    唯妙覺明。

    妙覺明心先非水火。

    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觀相既妄。

    陵滅亦妄。

    觀性一真。

    無不容者。

    随處而發。

    故曰殊方。

    彼指日雲等也。

     △二合顯。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

    若俱發明則有俱現。

     此如空非相。

    不拒發揮也。

    汝以空明等者。

    以事言之。

    如鑿井出空照燧生火。

    是也。

    以業言之。

    如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

    風金相摩故有火光。

    是也。

    以心言之。

    妄起空見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亦複如是。

    故曰各各發明則各各現。

    各各謂前後也。

    俱謂同時也。

     雲何俱現。

    富樓那。

    如一水中現于日影。

    兩人同觀水中之日。

    東西各行。

    則各有日随二人去。

    一東一西。

    先無準的。

    不應難言此日是一雲何各行。

    各日既雙。

    雲何現一。

    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釋俱現之相也。

    日影随人不一。

    如七大随緣成異。

    先無準的。

    不應诘難。

     △二廣明互現三。

    一随妄發現。

     富樓那。

    汝以色空。

    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而如來藏随為色空周遍法界。

    是故于中。

    風動空澄日明雲暗。

    衆生迷悶。

    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迷失真體。

    分别緣影。

    名背覺合塵。

    了相元妄。

    觀性元真。

    名滅塵合覺。

     △二依真發現。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是故于中。

    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于一毛端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色空。

    世間妄相也。

    妙明。

    真如妙性也。

    皆如來藏所現。

    元一圓融。

    特由衆生背真合妄故。

    局促世相之中。

    諸佛滅妄合真故。

    妙得真如之用。

    所以一多互應。

    小大相容。

    現寶刹于毛端。

    轉法輪于塵裡。

    事事無礙。

    法法如如。

    蓋由觀相元妄。

    無可陳指。

    觀性元真。

    故無不容者。

     △三離即圓會三。

    一依體圓非。

     滅塵合覺。

    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非心。

    非空。

    非地。

    非水。

    非風。

    非火。

     雖滅塵發真。

    于一多小大能一切如。

    而本妙圓體初無變異。

    故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