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類解卷第四末
關燈
小
中
大
欲悲智六度等境熏心成習也。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誡取邪境也。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别念數無不了知。
此寂觀也數門者數字上聲呼此即數息觀也謂調和氣息令不澀不滑若數則從一至十想心在數不令馳散也良由數息之故息調心淨遂乃了達知覺心中生住異滅四相粗細妄念本末分劑頭緒數量無有不知者何也為心靜則覺動也今經無異字者即脫略也以論中所說十信凡夫覺滅相三賢覺異相十地覺住相位滿覺生相也生相者動念都盡唯是一心也上文則坐時覺智非唯坐時覺知是妄幻乃于行住坐卧四威儀中四相之念粗細本末頭緒數量一時知之知則無患譬如妖魅所欲着人若知其名自然消滅所謂知賊是賊賊無能為此數門者乃五停心中之一門也何謂五一多貪衆生佛令入不淨觀二多瞋衆生入慈悲觀三多散亂衆生入數息觀四多癡衆生入因緣觀五多障衆生入念佛觀。
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
謂淨心是圓覺自體而世界本在其中觀行成就全合根源知雨滴數固宜本分非唯雨滴萬物皆然舉一例諸且标雨滴也然凡夫之類迷此真心随念所知故失其用也荀子尚雲君子。
一之微處一之危危微之機君子能知之尚書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華嚴經說龍王行雨摩醯首羅尚知滴數況行人入觀乎若究竟者直到佛位方知之今約觀中妙慧發生故許所見同佛耳。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者前圓覺菩薩問雲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故此結答雲單修靜幻寂為初首方便也。
若諸衆生遍行三種勤行情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此即遍修也何謂遍修乃圓修靜幻寂三種觀也良由三觀既備萬行已圓故就此行人分上便是諸佛出世也又即此人本覺離念名為佛出佛即覺義圭峰雲我心元與佛心齊曠劫沉淪隻為迷菩薩乃梵語也唐言覺覺心寂照即菩提也。
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此下互修也互修即複修也今初明鈍根之人修觀未成也。
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谄曲求勝上心。
此重發誓願決心欲證加功勵志忏業斷惑也。
三種淨觀随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此正明互修也序雲别遍互習者指此及上文也疏雲有人被色相所礙空靜之觀難成先觀色幻幻即全空靜觀方成複有執定實色礙于心識難修幻觀先知其體本無而不妨睹相方成假幻複有修中難成絕待先知假全空而無假空全假而無空空假俱無絕于對待方成寂滅其中又有人直見心源方知諸法即性故空不壞相故假或但從性現故假無别所現故空今意若修靜觀不得者卻許修幻觀若修幻觀不得者卻許修靜觀二觀皆修不得者卻許修寂觀也隻如天台教雲破一切惑莫甚乎空建一切法莫甚乎假究竟一切性莫甚乎中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無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無不假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無不中反意可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衆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忏悔無始業經于三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禅那明數門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于此上十一章經文并屬正宗分竟其頓漸悟修者蓋此經文殊一章是頓解悟普眼觀成是頓證悟三觀諸輪是漸證悟圓覺一章道場加行是漸修悟耶嘗考禅家有二句之義一者最初句二者末後句初句即初發明之謂也須得末後句始到牢關今經亦然初文殊章頓解悟即最初句也普觀成頓證悟即末後句也如善财初見文殊與未再見文殊其意一同。
第三流通分謂正宗分中法義已周欲使廣益他方遠沾來世流傳通泰展轉無窮故有此分而來若都無人傳是不流流則不住不滞或傳之遇其障難是不通通則不壅不塞如水之流無礙也。
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賢則亞聖謂地前三賢位次十聖位地上菩薩也善則順理首是頭首然欲便萬善齊與俱順真理成因正位上次聖果者必藉經教流通經教流通是賢善之首故流通分當此菩薩請問也。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衆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不思議事者近慶道場遠慶一部也謂一部經内世尊為上根人開示二空觀為中根人開示三觀諸輪為下根人開示道場加行如是種種法門離于精粗之域出于形質之外脫于言意之表故雲不可思議之事而儒典尚雲夫子之道上有出乎天之高下有入乎地之深瞻之在前忽然在後不可以形貌求不可以聰明□□□此不思議同意也。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衆生修習得何功德雲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然正宗分中但問所诠法義雖已圓備凡心難可任持聞□□時領會分明過後恐還遺忘事須持教貫穿文既不遺随文解義依義起觀方成真正修行故此問經名字也雲何奉持者前雖已說即持法也今此問所者即持教也謂自遵奉行為人持說也流布此教者此行十法行也謂若人一向于此了義經教供養寫施聽受讀誦說釋思修如是分布流傳末代未審此人智慧功德畢竟至于何位地有菩薩地有佛地也。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谛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善男子是經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皈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說此經佛既是真身無礙塵沙同體故一說即一切說三真身世一時說無說無不說如華嚴經雲我不見有佛國土不說此經若不知了義教者則随方有說不說也三世如來之所守護者如法華雲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十方菩薩之所皈依者謂因行之中無不從此法而成佛十二部經清淨眼目者良以推窮迷本照徹覺源是以理貫群經義無不盡于此若解則諸教煥然可見如指諸掌眼目者如人有眼一切境界曆曆可見也十二部經者亦謂之十二分教一契經二應頌三授記四諷誦五因緣六自說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廣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論議此謂之十二部經也今此經即屬契經及方廣二分所攝也前諸佛所說如來守護菩薩歸依者此即定圓覺之法也十二部經眼目者此印定為一切經之宗也所以序雲印定之法為一切經之宗也即指此文也問此經對三時五時之教否答頓教不論先後處所但遇頓機即說故不對三時五時之教也又難雲既不對教者法華經雲是法華經諸佛神力之所守護此又如何分耶答法華諸佛神力守護者即屬正宗也此經諸佛守護者即屬流通分也若彼經守護在流通分者即許不可揀之彼既屬正宗分是知不同也。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别汝當奉持。
前問此大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此答之有五名也然此經題者乃佛自立也且諸經得名有七種或體或用或果或彼人為目或以法為名人有請說等殊法有法喻等别或體或用或果或因或能诠或真或妄或境或智乍複乍單不同今經五名已含多種大者體也方廣者用也圓覺者果也秘密者因也王者喻也三昧者法也修多羅了義者是歎能诠也餘皆所诠如來是能證人也決定境界者即所證境也如來藏者即屬總乃在纏之名則真妄和合也又自性即空如來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誡取邪境也。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别念數無不了知。
此寂觀也數門者數字上聲呼此即數息觀也謂調和氣息令不澀不滑若數則從一至十想心在數不令馳散也良由數息之故息調心淨遂乃了達知覺心中生住異滅四相粗細妄念本末分劑頭緒數量無有不知者何也為心靜則覺動也今經無異字者即脫略也以論中所說十信凡夫覺滅相三賢覺異相十地覺住相位滿覺生相也生相者動念都盡唯是一心也上文則坐時覺智非唯坐時覺知是妄幻乃于行住坐卧四威儀中四相之念粗細本末頭緒數量一時知之知則無患譬如妖魅所欲着人若知其名自然消滅所謂知賊是賊賊無能為此數門者乃五停心中之一門也何謂五一多貪衆生佛令入不淨觀二多瞋衆生入慈悲觀三多散亂衆生入數息觀四多癡衆生入因緣觀五多障衆生入念佛觀。
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
謂淨心是圓覺自體而世界本在其中觀行成就全合根源知雨滴數固宜本分非唯雨滴萬物皆然舉一例諸且标雨滴也然凡夫之類迷此真心随念所知故失其用也荀子尚雲君子。
一之微處一之危危微之機君子能知之尚書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華嚴經說龍王行雨摩醯首羅尚知滴數況行人入觀乎若究竟者直到佛位方知之今約觀中妙慧發生故許所見同佛耳。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者前圓覺菩薩問雲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故此結答雲單修靜幻寂為初首方便也。
若諸衆生遍行三種勤行情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此即遍修也何謂遍修乃圓修靜幻寂三種觀也良由三觀既備萬行已圓故就此行人分上便是諸佛出世也又即此人本覺離念名為佛出佛即覺義圭峰雲我心元與佛心齊曠劫沉淪隻為迷菩薩乃梵語也唐言覺覺心寂照即菩提也。
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此下互修也互修即複修也今初明鈍根之人修觀未成也。
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谄曲求勝上心。
此重發誓願決心欲證加功勵志忏業斷惑也。
三種淨觀随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此正明互修也序雲别遍互習者指此及上文也疏雲有人被色相所礙空靜之觀難成先觀色幻幻即全空靜觀方成複有執定實色礙于心識難修幻觀先知其體本無而不妨睹相方成假幻複有修中難成絕待先知假全空而無假空全假而無空空假俱無絕于對待方成寂滅其中又有人直見心源方知諸法即性故空不壞相故假或但從性現故假無别所現故空今意若修靜觀不得者卻許修幻觀若修幻觀不得者卻許修靜觀二觀皆修不得者卻許修寂觀也隻如天台教雲破一切惑莫甚乎空建一切法莫甚乎假究竟一切性莫甚乎中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無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無不假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無不中反意可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衆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忏悔無始業經于三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禅那明數門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于此上十一章經文并屬正宗分竟其頓漸悟修者蓋此經文殊一章是頓解悟普眼觀成是頓證悟三觀諸輪是漸證悟圓覺一章道場加行是漸修悟耶嘗考禅家有二句之義一者最初句二者末後句初句即初發明之謂也須得末後句始到牢關今經亦然初文殊章頓解悟即最初句也普觀成頓證悟即末後句也如善财初見文殊與未再見文殊其意一同。
第三流通分謂正宗分中法義已周欲使廣益他方遠沾來世流傳通泰展轉無窮故有此分而來若都無人傳是不流流則不住不滞或傳之遇其障難是不通通則不壅不塞如水之流無礙也。
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賢則亞聖謂地前三賢位次十聖位地上菩薩也善則順理首是頭首然欲便萬善齊與俱順真理成因正位上次聖果者必藉經教流通經教流通是賢善之首故流通分當此菩薩請問也。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衆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不思議事者近慶道場遠慶一部也謂一部經内世尊為上根人開示二空觀為中根人開示三觀諸輪為下根人開示道場加行如是種種法門離于精粗之域出于形質之外脫于言意之表故雲不可思議之事而儒典尚雲夫子之道上有出乎天之高下有入乎地之深瞻之在前忽然在後不可以形貌求不可以聰明□□□此不思議同意也。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衆生修習得何功德雲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然正宗分中但問所诠法義雖已圓備凡心難可任持聞□□時領會分明過後恐還遺忘事須持教貫穿文既不遺随文解義依義起觀方成真正修行故此問經名字也雲何奉持者前雖已說即持法也今此問所者即持教也謂自遵奉行為人持說也流布此教者此行十法行也謂若人一向于此了義經教供養寫施聽受讀誦說釋思修如是分布流傳末代未審此人智慧功德畢竟至于何位地有菩薩地有佛地也。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谛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善男子是經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皈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說此經佛既是真身無礙塵沙同體故一說即一切說三真身世一時說無說無不說如華嚴經雲我不見有佛國土不說此經若不知了義教者則随方有說不說也三世如來之所守護者如法華雲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十方菩薩之所皈依者謂因行之中無不從此法而成佛十二部經清淨眼目者良以推窮迷本照徹覺源是以理貫群經義無不盡于此若解則諸教煥然可見如指諸掌眼目者如人有眼一切境界曆曆可見也十二部經者亦謂之十二分教一契經二應頌三授記四諷誦五因緣六自說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廣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論議此謂之十二部經也今此經即屬契經及方廣二分所攝也前諸佛所說如來守護菩薩歸依者此即定圓覺之法也十二部經眼目者此印定為一切經之宗也所以序雲印定之法為一切經之宗也即指此文也問此經對三時五時之教否答頓教不論先後處所但遇頓機即說故不對三時五時之教也又難雲既不對教者法華經雲是法華經諸佛神力之所守護此又如何分耶答法華諸佛神力守護者即屬正宗也此經諸佛守護者即屬流通分也若彼經守護在流通分者即許不可揀之彼既屬正宗分是知不同也。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别汝當奉持。
前問此大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此答之有五名也然此經題者乃佛自立也且諸經得名有七種或體或用或果或彼人為目或以法為名人有請說等殊法有法喻等别或體或用或果或因或能诠或真或妄或境或智乍複乍單不同今經五名已含多種大者體也方廣者用也圓覺者果也秘密者因也王者喻也三昧者法也修多羅了義者是歎能诠也餘皆所诠如來是能證人也決定境界者即所證境也如來藏者即屬總乃在纏之名則真妄和合也又自性即空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