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鈔辨疑誤卷之下

關燈
以連續本文而已。

    (謂初二門)今略疏十門皆列。

    鈔中十皆連續本文故。

    不應全寫大鈔。

    應去下亦準之一句。

    不然改亦字為并字。

    又恐元已改為并字。

    傳寫誤為亦字也。

     疏如夢幻影像。

    評曰。

    據釋文合雲鏡像。

    然華嚴大疏亦作鏡像。

    今鈔即彼疏文故。

    決擇亦雲應是鏡像。

    如會解辨。

     鈔雲。

    成佛義等者。

    天真成佛。

    無所不成。

    非除卻妄染塵勞添益真淨功德。

    不增不減故。

    衆生本來成佛亦然。

    故雲等也。

    評曰。

    天字誤也。

    正作夫字。

    諸實教真成佛者。

    不同權宗除斷妄染增淨功德。

    故雲夫真成佛者不除染添淨也。

    疏以佛真成同衆生本來成佛亦然。

     鈔前是分别之愛。

    此則俱生之愛。

    方能助潤于業受生故也。

    評曰。

    大抄正雲前是俱生之愛此即分别之愛方能助潤受生故也。

    此後人誤改爾已。

    上釋沐愛約任運流注為種種。

    豈是分别。

    次釋納相約愛助潤于業。

    豈是俱生。

    潤業者唯初果受七生義。

    故知凡夫但分别潤業也。

     鈔佛地論但雲業染。

    據行願鈔引新經疏。

    即地持論。

    論非佛地論也。

    鈔以三界惡果是不可樂故名為苦。

    據大鈔。

    無界字。

    但雲三惡果。

    此中多界字也。

    然此解苦字故。

    以三惡不可樂釋爾。

    三界通苦樂。

    豈總标三界為惡果耶。

    故以大鈔為正。

     第十卷 三處 鈔此句我見者是第七識中四惑之一數(雲雲)。

    等。

    評曰。

    此對大疏大鈔。

    應後人不識祖意擅自修改。

    故大疏雲下句我見即能執也。

    我見是别境中慧故。

    無著金剛論。

    以為法執。

    (此行以我見屬境慧配法執。

    不配第七識中我見也。

    此抄返違大疏。

    )亦可妄想我即我癡我見。

    及愛我者即我愛我慢。

    (大抄于亦可下。

    方雲執我第七識中有四惑故以說經據此爾。

    小抄亦不應直雲此識中有此四惑。

    前小疏既略此義。

    而此字足指疏列四惑爾。

    說前我見屬别境慧。

    不配第七識。

    此方配四惑故)然今鈔不合配前我見便為七識中一數。

    以疏通明我報為見。

    此通六七識故。

    大疏自配别境慧并法執也。

    況通約凡夫所迷。

    豈但配指第七之一惑。

    為能執之見邪。

    況第七執内自我起見耶。

    足知後人不曉妄意改作爾。

    此鈔應雲此句我見是别境中慧。

    故無著金剛論以為法執。

    又亦呵我執者。

    是第七識。

    此識中有四惑故。

    謂妄相我即我癡我見等(雲雲)。

    故今鈔從第七識中四惑之一數。

    上通配二句經文。

    皆後人妄改。

    非鈔中本意鈔今意在解心數破倒正等法為解。

    據大疏無破此後人削元闆妄加。

    倒則可破。

    正何破耶。

    正雲解心數倒正等法為解耳。

     經如器中锽聲出于外。

    疏鈔三解。

    皆失經本意。

    而悫疏雲。

    樓拘鐘。

    使向不通。

    形礙管聲。

    令音不透。

    因迷此疏。

    遂作三釋。

    然經中如器中锽者。

    器是樂器之通稱。

    鐘是樂器中一數。

    然锽正因鐘聲。

    而正不取鐘體。

    此如大雅作樂。

    衆器同時發聲時。

    唯鐘聲清徹。

    透出衆樂器聲之外。

    故雲如器中锽聲出于外。

    煩惱涅槃不相留礙故。

    煩惱涅槃合衆樂器聲不能雜礙锽聲故。

    鐘獨出。

    煩惱涅槃之外為絕待靈心也。

    此正用锽字。

    非鐄簧字意。

    故知而悫公少符爾。

    然更議之。

    以锽字是鐘聲。

    經既雲器锽故。

    器亦取衆樂器之體。

    亦取樂器聲爾。

    下句雲聲出于外。

    此聲字含衆樂器之聲。

    但出于外者是锽聲。

    餘雜沓向不能分者。

    是衆樂器。

    故知正取衆聲不雜锽聲為喻。

    不是器中虛故。

    發聲透出于外。

    以凡一切物考擊。

    則有聲出外。

    何獨鐘聲敲之聲出。

    又何特锽者發于外。

    以一切無锽中虛之物并寔體之物。

    如金銀銅鐵石等誤中不虛考之。

    亦有聲出外。

    如此經何獨取鐘耶。

    若雲聲大而遠故取之者。

    以經但雲聲出于外。

    不取遠大之義為喻故。

    思之可見。

    故悫疏有形礙管聲。

    今音不透之語。

    正約管等樂聲不能雜鐘聲。

    今鐘聲不透出于外。

    豈是悫公疑故又為管如笙等。

    管有鐄故出聲于外耶。

    故經與悫意兩隻失也。

     後二快誤少不别辯也。

     圓覺鈔辨疑誤卷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