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鈔辨疑誤卷之下

關燈
意思之。

     鈔引楞伽分别事識下注中雲故前雲合轉相為見塵。

    評曰。

    不應雲前雲。

    以大疏鈔則在前。

    此鈔前未有此文。

    然合轉相為見塵。

     鈔今此經論等。

    本不是欲解釋。

    謂但欲顯觀行成時覺既圓明心即清淨等。

    評曰。

    若大鈔作此标。

    此經論等。

    即約楞伽起信。

    此經叙意。

    通标經論等而唯釋以此經意。

    止合标雲今此經本不是等。

    思之。

    故大通釋雲。

    論中欲叙染法生起綸次。

    經中(雲雲如此抄)然論及楞伽。

    約随流說。

    此經約反流說。

    其生起綸緒則無差也。

    鈔二無見有對色五根四塵。

    注雲聲香味觸等。

    評曰。

    合雲色香味觸。

    此是四微故。

    聲非報分。

    又不恒有故。

    四微不用此聲字誤。

     疏唯意所取法塵一境通一切。

    然大疏亦雲法者一百數中唯除五塵。

    (已自标列)餘皆是法也。

    評曰。

    據此二疏正取法通一切義說故。

    大鈔雲第六法塵。

    此是第六識所緣之境。

    故極寬通。

    通于色心内外三世三量。

    無非此境。

    故雲皆是。

    百法論以餘法各有名位故。

    但舉法數處所攝色。

    處界門中。

    以十一處十七思攝十八界故。

    唯八十二。

    今唯以六塵所攝故。

    但除五塵。

    餘皆總取。

    即九十五也。

    若直就第六心境能緣所緣而言之。

    即九十九法。

    皆是意之所緣法也。

    (上是大抄)然觀今略鈔。

    牒釋雲。

    唯意所取。

    乃至法處所攝者。

    (上牒疏牒疏無此文)而今鈔釋意以通義非約塵境之義。

    故不取也。

    故為取法處所攝之色。

    正如百法論中。

    各有名位。

    但取法處所攝色也。

    此釋敵休與大疏并今疏相反。

    今觀略鈔意為正。

    應有後改之疏。

    但前疏以流行故。

    疏以鈔相違也。

    思之。

     鈔十力章中雲。

    若一一和會。

    繁碎難之。

    若要廣解。

    即檢大鈔。

    評曰。

    大鈔亦不和會。

    卻指在補阙卷中。

    鈔分别名諸定中有一心行等。

    評曰。

    大鈔雲分别諸定中。

    此多一名字也。

     鈔轉治不轉治。

    大鈔牒雲轉治如淫欲中欲慈心等。

    此脫二字也。

     鈔散心中攝一心若不爾者名不轉治。

    據大鈔雲。

    沉沒心中欲攝一心。

    此雲散亂心定誤矣。

    何者成轉治故也。

     鈔無畏中。

    注雲。

    諸天外道有此疑者。

    評曰。

    大鈔注雲以不見故至誠言安立等。

    此為正也。

    今所注定非。

    何者。

    文雲乃至不見是微畏相。

    (此是一句)是佛不見難家小因緣可畏。

    非謂對上是法不知乃至不見也。

    故當如大鈔注為義耳。

     鈔四無礙知注中。

    此下不具引經文。

    但直釋疏中取意用者。

    此後人妄加。

    此後三段引文。

    皆是經具。

    撿古本略鈔無此語。

     鈔又一下三行相等(雲雲)。

    評曰。

    疏既雲又一法智二比智。

    鈔釋合雲又一法下三智約類以分法義。

    經雲法無礙智。

    以法智知差别不異。

    (現見智也。

    觀如故雲現見。

    謂觀差别聞如故不異也。

    )義無礙智。

    以比智知差别如實(比智也。

    比即類也。

    觀前能觀之智亦無實故雲類也。

    然所知境即二谛。

    能知法比即無礙體。

    立名不同前後已。

    前後皆明所知。

    此明能知從體)然今鈔誤引行相釋疏。

    又以三世順返釋法知名。

    何失智至此也。

    鈔今且略舉十相中五注下雲一二三六七。

    評曰。

    以經有十相。

    一自相二同。

    三行。

    四說。

    五智。

    六無我慢。

    七諸乘。

    八菩提地。

    九佛地。

    十住持地。

    (後九皆下相字)今注合雲一二五六七也。

    由鈔引第三誤故今亦誤也。

    總明次下一科。

    理合移在第三牒文别釋後。

    為第四總明次。

    第一列數。

    第二出體。

    第三别釋。

    第四名次。

    文理宛順。

    又何卻附在第七釋正道中耶。

    思之。

    科三乘因法分二。

    初釋助道。

    二解餘文。

    評曰。

    既釋餘文。

    如乃至下注雲。

    三身四智五眼等。

    豈非果法也。

    故不應科在因法中。

    應合于随文釋下分三。

    初果法。

    二别釋餘文。

    以經并是舉果因結雲清淨。

    故合為一科。

    如是乃至之言。

    如是既是指上因果。

    乃至方是超過。

    既如是止前足知别是一科也。

     第九卷 六處 鈔下亦準之者。

    然大鈔連續引初二門下八門但列名空。

    故大鈔雲。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