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七之上

關燈
其我慢。

    驗其心志。

    化得衣缽。

    再來披剃。

    思二善知識。

    一攝一折。

    令人敬畏。

    據此。

    可見三衣缽具等。

    必須預備齊全。

    方許求戒律中止許自辦。

    嚴禁借貸破損等。

    良有以也。

    近來戒期如此等物。

    或借或贳。

    得之甚易。

    求戒既易。

    則輕忽之心生。

    而不樂為持戒之難。

    佛法衰微。

    其先兆矣。

     次預請諸執 執有尊卑大小。

    法是合辦。

    要在和合。

    況共任一期之事。

    上下俱互相商。

    在戒期前。

    演習純熟至於臨堂。

    循循導引。

    使新戒誠敬笃恭。

    生其正信。

    為人師範。

    不可辜負後學也。

    倘有錯處。

    宜互相維持。

    不得當場呵責。

    殊不雅觀。

    凡唱導須響喨。

    音清語緩。

    使彼聞者。

    入耳熏心。

    永為道種。

    諸師異稱。

    謹辯於左。

     ○梵語和尚。

    此雲力生。

    或稱長老。

    或稱住持。

    或稱方丈。

    俗呼堂頭。

    亦名壇主。

     ○羯磨梵語。

    此翻作法。

    即輔座。

    俗呼二師。

    亦名左師。

    或稱左寮。

    與禅堂首座同。

     ○教授唐言。

    即弼座位。

    亦稱二師。

    或呼右師。

    又稱右寮。

    與禅堂西堂同。

     ○尊證。

    是班首位。

    亦名七師。

    或稱七證。

    亦稱諸師。

    與禅堂後堂堂主同。

     ○開堂。

    即大引禮。

    或稱本堂。

    亦号首師。

    為一堂首領。

    與禅堂維那同。

     ○倍堂。

    即二引禮。

    亦稱本堂。

    或名次師。

    與禅堂參頭同。

     ○大作法。

    即三引禮。

    或稱左班。

    與禅堂悅衆同。

     ○二作法。

    即四引禮。

    或稱右班。

    與侍寮同。

     ○其餘引禮。

    不論多寡。

    通名引贊。

    俗呼站班引禮。

    亦随五六七八次序而稱師傅。

    皆序執位。

     ○香燈值壇。

    位在列執。

    凡新戒。

    亦稱某師傅。

     ○凡執事小一級。

    見大一級。

    起立。

    讓坐。

    行則讓行。

     ○凡沙彌見老戒。

    如敬上座。

    清衆見列執。

    列執見序執。

    俱分上下。

    具如前兩序章說。

     ○凡戒堂有事。

    先白本堂開堂。

    平論不服。

    方白兩序。

    再三事大。

    分斷不下。

    可投方丈。

    如不白開堂。

    亂驚兩序。

    擅白方丈。

    并高聲驚衆者重罰。

     證義曰。

    古時傳戒唯律宗。

    自列朝頒敕後。

    禅教并開。

    正座代時宣揚。

    一方主位。

    兩序分三等。

    二師七師是聖執。

    菩薩戒中文殊彌勒所為故。

    引禮是賢執。

    十方菩薩為同學伴侶故。

    香燈值壇。

    及諸佐助為能執。

    能辦衆事故。

    江南焦山。

    性海禅師拾遺集持犯論。

    或問。

    時居末法。

    授戒者。

    博和尚之名。

    受戒者。

    博戒僧之名。

    其戒俱置之不論。

    其犯戒不可勝數。

    果有罪也耶。

    抑無罪也耶。

    答曰。

    無戒而授戒。

    如非冢宰而假八柄。

    以置天下之吏。

    受戒而犯戒。

    如受官職而方命以虐民。

    天下将置之不問乎。

    抑必置之於刑罰乎。

    吾知其必置之於刑罰矣。

    是故授戒者。

    已有一戒。

    方可授人一戒。

    已有二戒。

    方可授人二戒。

    無戒而授戒。

    一戒必招一戒之報。

    如白衣而弄天子之權。

    豈有不遭誅戮者乎。

    受戒者。

    受一戒。

    必持一戒。

    犯一戒。

    則招一戒之報。

    如為官而不治其事。

    豈有不遭黜罰者乎。

    斯理易明。

    不待智者而知也。

    是故已有一戒。

    則可授人一戒。

    無則不必授人戒也。

    能持一戒。

    則可受一戒。

    度其不能。

    則可還於其師。

    佛有明訓。

    所當依從。

    不可貪虛名而招實禍。

     次預習佛事 今先總舉三壇。

     初壇。

    一。

    教缽。

    二。

    請戒。

    三。

    查驗次缽。

    四。

    忏摩。

    五。

    回複。

    六。

    說戒。

    七。

    發願。

    八。

    背誦毗尼日用。

     二壇。

    一。

    授沙彌律。

    二。

    教威儀門。

    三。

    散簽。

    四。

    請戒。

    五。

    示衣缽名相。

    六。

    投柬。

    七。

    忏摩。

    八。

    回複。

    九。

    上供。

    十。

    請齋。

    十一。

    說戒。

    十二。

    發願。

    十三。

    授四分戒本。

     三壇。

    一。

    請戒。

    二。

    忏摩。

    三。

    回複。

    四。

    開示苦行。

    五。

    燃香。

    六。

    說戒。

    七。

    發願。

    八。

    授梵網。

    九。

    給牒。

    十。

    回複。

     (共三十一事)見三壇傳戒正範等書。

     次别分四△一。

    正座。

    初壇。

    發露複命。

    請戒。

    回複。

    說戒 二壇。

    請戒。

    投柬。

    回複。

    上供請齋。

    說戒 三壇。

    請戒。

    回複。

    示苦行。

    說戒。

    普示。

    (共十六事)尼衆。

    (别發露。

    别說八棄别說八敬。

    别開示)在家。

    (則說五戒。

    加說六重二十八輕)見三壇内集 二。

    輔座。

    初壇。

    發露。

    請戒。

    忏摩。

    回複說戒 二壇。

    請比丘戒。

    投柬。

    忏摩。

    回複。

    說戒。

    (贊禮偈八句。

    和僧偈四句。

    請聖四則。

    差右師單白。

    乞詞後單白。

    問遮難全篇。

    白四番羯磨。

    以上皆須熟記) 三壇。

    請菩薩戒。

    忏摩。

    回複。

    說戒。

    (共十四事)尼衆。

    (别發露。

    三次皆别忏摩。

    别問尼遮難)見三壇輔事 三。

    弼座。

    初壇。

    教缽。

    (禮儀緣起。

    俱要熟記)請戒。

    查驗衣缽。

    說戒。

    授律。

    背毗尼。

    散簽 二壇請比丘戒。

    示衣缽名相。

    投柬。

    上供。

    請齋。

    說戒。

    (贊禮偈八句。

    和僧偈四句。

    請聖四則。

    遮難全篇。

    向白二行。

    呼拈香二行。

    壇上呼拜乞詞。

    俱要熟記)授四分戒本 三壇。

    請戒。

    說錫杖經。

    唱偈下壇。

    傳杖。

    授梵網經。

    給牒。

    (共十九事)尼衆(别教缽。

    别過律。

    别過尼戒本。

    别過梵網。

    别給牒)凡期内辦白詞。

    齋銀。

    戒錄稿。

    二道榜文。

    十師柬。

    戒牒。

    佛位等。

    俱宜留心。

    親眼驗過。

    見三壇弼事 四。

    引禮。

    引禮之執有五。

    一。

    開堂。

    二。

    陪堂。

    三。

    大作法。

    四。

    二作法。

    從五以下。

    皆名弘贊。

    開堂引禮者。

    教導新戒禮儀也。

    先自将諸同寮。

    赴教授寮。

    禮右師。

    請教禮儀。

    所謂排班。

    站班。

    出入。

    拜立。

    合掌。

    觀鼻雁行。

    翔步。

    胡跪。

    起立。

    問訣。

    分班出堂。

    回堂。

    恭立。

    端坐。

    抄手。

    觀心。

    取筷。

    取碗。

    安筷。

    安碗。

    吃粥不響。

    掩口挑牙。

    嚼楊枝。

    嚼畢禮佛。

    禮誦。

    穿衣。

    大便。

    小解。

    各稱法名。

    答師尊諱。

    合掌欲拜。

    恭立讓路。

    應阿彌陀佛。

    行十方禮。

    鳴鐘起落。

    闆魚起落。

    引磬小魚拜式。

    搭衣。

    折衣。

    開四折具。

    一字具。

    (又名随具。

    即觸具也)展大具。

    展半具。

    掩具。

    應缽。

    拈香方法上香儀式。

    多人圓禮。

    入堂寮法。

    請詞音調。

    白詞音調。

    答頂戴受持。

    答依教奉行。

    一拜而起。

    一拜起具。

    散杯。

    收杯。

    乃至輪交當值監值等事。

    一一俱在右師前演習。

    演習純熟。

    時至。

    進堂。

    教諸新戒 又引禮者。

    引磬最重。

    取其禮。

    誦。

    止。

    作。

    得整齊也。

    凡一切引磬。

    (左在勺打)急緩得中。

    和尚拜。

    二師拜。

    大衆拜。

    引禮拜。

    新戒拜。

    引磬俱同。

    第一拜。

    第二拜。

    均一擊則拜。

    一擊則起。

    (第三拜。

    起兩擊)問訊四擊(拜緩擊亦緩。

    拜急擊亦急) 唱請詞。

    (宜和緩響喨)每句畢四擊。

    慈愍故句。

    引磬煞尾前緩喨。

    後急咽。

    約十三四擊。

    (凡引磬煞落皆同此) 迎請來去鳴磬法。

    在作法處動身。

    二人齊向上問訊。

    四擊。

    路上行。

    二人輪擊。

    聲絕方續。

    到了不問訊。

    四擊。

    師起身。

    一擊。

    請到作法處。

    歸位。

    不問訊。

    四擊歸位 凡分請。

    路上不鳴引磬。

    到師寮。

    自先禮佛。

    次向師見禮已。

    方取出引磬。

    呼班禮佛及拜師。

    用引磬三擊。

    用過仍袖。

    到法堂。

    歸位 巡寮鳴法。

    每一拜。

    一擊。

    問訊。

    二擊。

    路上行。

    與迎請同 凡自拜佛。

    頭要着地。

    引磬在頭頂前。

    鳴小魚子。

    亦同此 凡戒堂引禮。

    法堂動身。

    不用引磬。

    到本堂門口。

    新戒進堂已。

    袖中取引磬在手。

    拜起。

    問訊。

    用過仍袖 凡捧缽。

    捧律。

    捧衣。

    捧完站班。

    鳴引磬二擊。

    即出堂。

    不用舉。

    亦不問訊。

    若回堂。

    安手中物件。

    再站班。

    方圓禮 凡止靜。

    三拜。

    每拜一擊。

    問訊一擊。

    凡開小靜。

    二擊。

    開大靜。

    共(十一擊半) 凡講經律。

    凡上堂。

    小參等。

    香贊完。

    對面輪鳴三陣。

    須寬緩為度。

    三通畢。

    方啟口 凡請聖。

    供佛。

    齋天等。

    俱一字一擊 凡上殿。

    過堂。

    路上不鳴引磬 凡做佛事出堂。

    入堂。

    雁行。

    除路上迎請。

    不用引磬 凡法堂呼班。

    聲要自在高亮。

    左右輪呼。

    若左邊停口多時。

    仍左邊先呼 凡随具。

    不呼撩衣 凡集法堂大殿。

    齋堂。

    方丈。

    槩不問訊。

    若當問訊處。

    引禮仍呼 凡忏摩。

    并初壇第三壇正說。

    衆引禮到。

    先禮佛 凡新戒集法堂。

    不禮佛 開堂引禮。

    乃一期權執。

    凡戒期禮儀佛事。

    當須精熟。

    上白三師定時。

    中會同寮熟演。

    下教新戒如法 陪堂。

    引禮者。

    領衆上殿。

    過堂。

    眠。

    起。

    凡戒期做佛事。

    總聽開堂作主。

    或有未妥。

    和言商議。

    衆有不調。

    善調警勸 大作法引禮者。

    一切首領。

    呼班節次。

    初壇請戒白詞。

    說戒白詞。

    請詞。

    請聖。

    忏悔。

    二壇請戒内。

    語答上。

    投柬三則白詞。

    說戒白詞。

    請詞。

    贊禮偈。

    和僧偈。

    呼班。

    呼照位。

    請聖。

    遣歸堂。

    乃至末後。

    先領衆跪送等。

    三壇請戒白詞。

    說戒白詞。

    請詞。

    請聖。

    乞戒語。

    錫杖偈。

    俱要熟記 二作法引禮者。

    此執與站班引禮同。

    唯加接呼班。

    與大作法合。

    其中節次。

    必須熟記 站班引禮者。

    亦名引贊。

    三壇香贊。

    禮祖單及贊。

    三次忏悔文。

    請聖正詞。

    論派白詞。

    錫杖偈咒。

    三師引磬。

    迎請引磬。

    一切音調。

    新戒引磬。

    分請儀式。

    迎請儀式。

    以上俱須熟演熟記。

    見三壇補遺。

    及引禮廣儀等書具明。

    此引禮師。

    即五種阿阇黎。

    第四授經阿阇黎也(五種阇黎者。

    一。

    剃度阿阇黎。

    即剃度本師。

    及說剃度戒者。

    二。

    羯磨阿阇黎。

    即受戒壇上得作羯磨者。

    三。

    教授阿阇黎。

    凡受戒中教授威儀等事者。

    四。

    授經阿阇黎。

    教誦經律。

    講明義理。

    即引禮之類也。

    五。

    依止阿阇黎。

    即諸方住持。

    吾曾在彼座下。

    受其法益。

    或受食益。

    乃至依住一宿者。

    按瑜伽師地論。

    第七十卷中。

    謂戒師須具五德。

    一。

    戒行無失德。

    甯舍身命。

    終不毀犯淨戒。

    常能堅持無失故。

    二。

    善建立法德。

    於佛說律藏。

    善能采集。

    取舍投機。

    立諸妙法。

    令人易學。

    可無違犯故。

    三。

    善制立所學德。

    於經律中。

    當學之法。

    善能裁制安立。

    注釋明顯。

    令無差謬故。

    四。

    善斷疑惑德。

    於經律論。

    所立法中。

    随人所學。

    并所問。

    善能開講。

    令彼斷疑。

    合如來正制故。

    五。

    教授出離德。

    以佛經律。

    教授於人。

    令人如法受持。

    成就聖道。

    出離生死故。

    比丘具此五德。

    如來聽其為人阿阇黎。

    所謂〔五〕德師也。

    又四分律藏。

    第三十四卷。

    有五法不得授人戒。

    一。

    無信。

    戒必不堅。

    萬善之本既無。

    衆德之基何立。

    二。

    無慚。

    必肆情破戒。

    慚恥之心尚無。

    正見之念何有。

    三。

    無愧。

    必顯露造業。

    犯戒不悔。

    羞愧既無。

    何能改過。

    四。

    懶惰。

    必無修行。

    不識經律。

    邪正尚迷。

    持犯何曉。

    五。

    多忘。

    必不強記。

    忘諸戒法。

    讀誦尚缺。

    解義何存。

    比丘犯此五法。

    佛不聽其為人師)。

     證義曰。

    三壇傳戒正範。

    原系律藏。

    山律藏文富。

    古人撮其要文要義。

    成茲正範。

    無柰年久有訛。

    華山見祖。

    重将古本正範。

    較定刻行耳。

    杭州新闆。

    題上加見祖二字。

    失考。

    按見祖自述一夢漫言中有雲。

    崇祯十年。

    餘在丹徒。

    海潮庵。

    三昧和尚座下受戒。

    無錢請律讀。

    終日默坐單上。

    聽同戒衆讀律。

    不犯堂規。

    引禮呵曰見月。

    此處非坐。

    不語禅。

    為何不請律熟念雲雲。

    至臨背時。

    執簽九人。

    至教授師前。

    拜已。

    餘一氣朗聲背終雲雲。

    據此。

    見祖自說。

    可知見祖受戒時。

    亦從此正範事儀而行也。

    至於正範外。

    三壇輔弼。

    補遺廣儀等。

    亦是活套。

    在作為臨事變通。

    何也。

    如華山等大壇場。

    人衆既多。

    可以如法敷衍。

    若人衆寡少之處。

    豈可泥定。

    但熟煉訓儀。

    令新戒策發道心。

    得上品戒。

    即是金繩覺路。

    若師資怠惰。

    上下偷安。

    有名無實。

    即是黑繩邪業。

    然有不可改者。

    則萬不可苟簡擅改也。

    又迩來請戒。

    說戒。

    赴齋等事。

    禅律有異。

    律宗輔弼。

    至法座前。

    待和尚出室。

    或登座已。

    輔弼展具。

    三拜已。

    正座坐。

    輔弼立。

    禅宗。

    但觸具一拜。

    或三師前後立定同拜。

    輔弼側坐。

    此中各有所宜。

    不可拘泥。

    若正座是師長。

    輔弼是小輩。

    三拜。

    登座側立。

    以示後學。

    敬事師長之義。

    則可。

    若正座與輔弼同輩。

    或同參。

    或正座小而補弼長。

    隻宜捉具一禮或三人品字立。

    同拜。

    登座側坐正以見佐助法化之重。

    又如臨齋。

    正座是長輩。

    九師俱小輩。

    相見告退等。

    正座可受拜。

    新戒禮九師。

    九師應遜待。

    以尊長在前。

    不敢受禮也。

    若九師中有數位與正座同輩。

    或長。

    或客。

    相見告退等。

    正座應答禮。

    新戒拜九師。

    九師應受禮。

    以師資道尊故。

     次酌定戒期 按律中。

    并無三壇頓受之期。

    亦無拘定之日。

    但随師資緣會授受。

    又律中佛說比丘戒。

    隻許三人一壇。

    若四人。

    即不得戒。

    關系非小。

    應遵佛制。

    我東土。

    多三壇頓受。

    故立期從權。

    分為春冬。

    春期者。

    二月初八日開堂。

    先令值壇香燈。

    灑掃鋪設已。

    知客領引禮上方丈随送進堂。

    (禅門開堂陪堂。

    和尚送位)次求戒進堂。

    引禮細問來曆。

    查清籍貫。

    至三月十四日。

    二師寮挂号。

    晚課畢巡寮。

    晚二闆。

    本堂發露。

    十五日。

    左師發露。

    方丈呈罪。

    十六日起忏。

    辦理香燭等物件。

    挂初壇忏摩。

    請戒。

    受戒牌。

    至二十日。

    右寮泒引禮白詞。

    二十一日。

    完忏。

    送牒錄銀。

    取莊嚴。

    二十二日。

    複命。

    教缽。

    私演請戒。

    受戒。

    二十三日。

    請戒。

    查驗衣缽。

    開示除蓄。

    是晚演受戒儀。

    二十四日。

    剃頭沐浴。

    是晚忏摩。

    禮通宵。

    二十五日。

    回複。

    鋪戒壇莊嚴。

    說戒。

    發願。

    巡寮。

    開示堂規。

    (戒堂規約見後)二十六日。

    送戒錄稿。

    散遮難文。

    背所讀律。

    發願。

    巡寮。

    二十七日。

    過沙彌律。

    挂二壇牌。

    發願。

    巡寮。

    二十八日。

    送壇簽。

    演投柬。

    演請齋。

    二十七日。

    貼圓具榜。

    七師榜。

    散簽。

    大演儀。

    三十日請戒。

    示衣缽名相。

    投柬。

    送柬。

    沐浴。

    剃頭。

    忏摩。

    禮通宵。

    巡寮。

    (若月小。

    俱上前一日)四月初一日。

    回複。

    上供。

    請齋。

    鋪戒壇莊嚴。

    是夜說戒。

    發願。

    巡寮。

    收莊嚴。

    初二日。

    過四分戒本。

    挂三壇牌。

    初四日。

    大演儀。

    初五日。

    請戒。

    備香頭。

    貼出入用賬。

    忏摩。

    禮通宵。

    初六日。

    回複。

    剃頭。

    沐浴。

    初七日。

    開示苦行燃香。

    鋪戒壇莊嚴。

    初八日。

    說戒。

    發願巡寮。

    過梵網。

    初九日。

    給牒送錄。

    開蓄。

    回複。

    告假。

    巡寮。

    一期事畢。

     冬期。

    十月十八日。

    開堂。

    (事宜見前說)至十一月初十日。

    二師挂号。

    晚課畢。

    巡寮。

    晚二闆。

    本堂發露。

    十一日。

    左師發露。

    方丈呈罪。

    十二日。

    起忏。

    辦香燭物件。

    挂初壇牌。

    十四日。

    右師派白詞。

    十七日。

    忏完。

    私演儀。

    十八日。

    複命。

    取莊嚴。

    教缽。

    演儀。

    開示除蓄。

    十九日。

    請戒。

    查驗衣缽。

    剃頭。

    沐浴忏摩。

    禮通宵二十日。

    回複。

    鋪莊嚴說戒。

    發願。

    巡寮。

    開示堂規。

    二十一日。

    背律。

    送牒錄銀。

    挂二壇牌。

    二十二日。

    送錄稿散遮難文。

    二十三日。

    送壇簽。

    取柬。

    二十四日。

    補辦物件。

    二十五日。

    演投柬。

    二十六日。

    送齋銀。

    私演儀。

    二十七日。

    演獻齋。

    二十九日。

    貼圓具榜。

    散簽。

    大演儀。

    三十日請戒。

    貼七證榜。

    示衣缽名相投柬。

    送柬。

    (若月小。

    俱上前一日)十二月初一日。

    上供。

    請齋忏摩。

    禮通宵。

    初二日。

    回複剃頭。

    沐浴。

    鋪莊嚴。

    是夜說戒。

    發願。

    巡寮。

    收莊嚴。

    初三日。

    挂三壇牌。

    過四分戒本。

    初五日。

    備香頭。

    初六日。

    請戒。

    忏摩。

    禮通宵。

    貼出入用賬。

    初七日。

    回複。

    剃頭。

    沐浴。

    開示苦行。

    燃香。

    初八日。

    鋪戒壇莊嚴。

    說戒發願巡寮。

    過梵網。

    收莊嚴。

    初九日。

    給牒。

    送錄開蓄。

    回複。

    告假巡寮。

    一期事畢(冬期少十日)。

     證義曰。

    比丘戒。

    佛制三人一壇。

    乃至白四羯磨竟。

    其四棄。

    四依等。

    仍合衆同說。

    唯尼另說也。

    此春冬二期。

    亦古人所定依一夢漫言所說。

    見祖在丹徒。

    海潮庵。

    三昧和尚座下求戒。

    亦是二月初八日起。

    至四月初八日圓戒。

    是也。

    若依佛制。

    随時可受。

    如崇祯十年。

    泰興縣。

    毗尼庵請三昧和尚開戒。

    是八月十五日起期。

    至十一月十五日圓滿。

    是也。

    次受高郵承天寺請。

    即十二月初一日起期。

    至開春正月十五日圓滿。

    又正月二十日。

    在善慶庵起期。

    至三月中圓滿。

    據此。

    可見古人有定在春冬者亦有不定時期者。

    但随宜從緣。

    可矣。

     次右師派白 新戒起忏已。

    右師預書白詞題目。

    開堂師。

    備點心四色人多兩桌。

    令新戒打茶。

    於右寮處。

    集衆引禮。

    吃茶派詞。

    并問藉貫。

    以登冊也。

    其白詞。

    從大作法派起。

    至末引禮止。

    凡說戒。

    及小白詞等。

    一切呼班。

    俱在(大二)作法合辦。

    凡跪白詞。

    輪到那一位。

    就那位跪在中間。

    拜過。

    仍歸本位。

    凡站立白詞。

    即在本位。

    站白。

    但合掌。

    不問訊。

    所有詞題開後。

    初壇請戒。

    白左師。

    (亦)白右師。

    查驗衣缽。

    白右師。

    忏摩。

    白左師。

    說戒。

    白和尚 二擅請戒。

    白和尚。

    (亦)白左右師。

    示衣缽名相。

    白右師。

    投柬。

    白和尚。

    (亦)白二師。

    (亦)白七師。

    忏摩。

    白左師。

    說戒。

    白和尚 三壇請戒。

    白二師。

    (亦)白和尚。

    忏摩。

    白左師。

    示苦行。

    白和尚。

    說戒。

    白和尚。

    共十九白詞。

    輪次熟白。

     證義曰。

    此亦約引禮多位言也。

    若人寡。

    亦随宜變通。

    可矣。

    請十師齋。

    定在說具戒之前。

    午時之初為正。

    迩來或有先說戒。

    而後請齋者非。

    在午後請齋者大非。

    為右師者。

    宜力正之。

     受戒堂規(凡十四條) 三世諸佛。

    皆曰出家成道。

    六度菩薩。

    無弗珍敬屍羅。

    誠以嚴淨毗尼。

    方能宏範三界。

    楞嚴經雲。

    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名三無漏學。

    乃成佛正因。

    萬行根本。

    是故求戒者。

    如人采寶。

    心心戀慕。

    念念思得。

    當勤持誦。

    時束身心。

    倘有故犯。

    現罰不恕。

    攝心模範。

    開列於後。

     受戒之法。

    應持經律。

    三衣缽具。

    進堂。

    若舊破贳借槩不準納。

    其餘衣物雖舊。

    瀚淨亦可。

      五更聞四闆一響。

    當值者揭起帳幔齊起。

    着衣下單。

    倘有疾病。

    須告假。

    令衆人知。

    日間無事。

    不得放下帳幔。

    違者罰跪香。

      四時止靜。

    齊集站班。

    威儀整肅。

    不得戲笑雜話。

    行禮畢。

    方歸位坐。

    違者跪香。

      演習時。

    留心熟記。

    暇即讀律。

    不得閑談雜話。

    凡輪流值日。

    關心看票。

    莫相推委。

    違者跪香。

      諸師出入。

    站起。

    合掌。

    師坐。

    方坐。

      桌上唯有經律。

    不得安置衣服雜物。

    吃茶飯時。

    必掩經律。

    不得正食說話。

    不得高聲咳吐。

    違者跪香。

      安單各有東西。

    行坐各有本位。

    不得東西亂闖。

    不得穿堂直過。

    及言語高聲。

      上單脫鞋。

    撥近擺好。

    不得廣占他席。

    不得脫裡衣睡。

    不得鄰單共語。

    及器響動衆。

    卧必右脅。

    不得酣呼。

    抽解出入。

    須輕行。

    違者跪香。

      不得抖被作聲衣被折齋。

    上單下單。

    不得粗莽。

    違者跪香。

      上殿過堂。

    及一切佛事。

    依次序行。

    不得攙前落後。

    須眼觀鼻。

    端身正肅。

    違者跪香。

      私事出堂。

    路遇和尚。

    或二師。

    諸師。

    乃至老戒。

    俱禮拜。

    合掌。

    側立讓路。

    即同戒共行。

    亦須威儀靜默。

    違者跪香。

      淨面。

    不得水濺旁人。

    禮佛。

    不得久占時位。

    看堂要小心。

    同戒須照應。

    不得争鬧。

    違者罰。

      尊長進堂。

    須起立。

    當拜。

    即拜。

    令坐。

    乃坐。

      為己事出入。

    須告假消假。

    在外不得閑闖堂寮。

    及失威儀。

    違者跪香。

     ○以上規條。

    當須謹遵。

    如有違犯。

    本堂行罰。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錄(實貼戒堂)。

     △(具載沙彌律儀。

    二十四威儀門。

    及大比丘三千威儀門等律。

    五夏以内。

    當一一具學)。

     證義曰。

    經雲。

    屍羅不清淨。

    三昧不現前。

    又雲。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禅定生。

    故知戒為定慧之前茅。

    戒行不淨。

    則定慧無由而生。

    所以佛制五夏以前。

    專精戒律。

    專精者。

    豈徒威儀而已。

    律中第一要務。

    在常攝其心。

    念無錯亂。

    謂四念處行道也。

    四念處慧佛法總關。

    靈峰宗論雲。

    無念處慧。

    着袈裟。

    如木頭幡禮拜。

    如碓上下。

    六度萬行。

    皆同外道苦行。

    無與真修。

    何故。

    不攝心非戒也。

    若依念處行道。

    則持戒功德。

    現能獲四沙門果。

    乃至圓十地。

    克獲無難。

    何故因攝心而易得也。

    第二要務。

    在洞明二百五十戒開遮持犯之緻。

    否則二六時中。

    徒有持戒之名。

    反多誤犯之罪。

    或曰。

    小乘所制。

    大乘悉開。

    比丘所執菩薩悉融。

    此說從何。

    答曰。

    靈峰宗論雲。

    開者。

    開其小乘自度之心。

    而發大乘誓願心也。

    融者。

    融其未化法執。

    而歸無量谛理也。

    所以出家菩薩。

    無别戒法。

    同秉比丘律儀。

    但發心自度。

    即名二乘。

    發心度人。

    斯名菩薩耳。

    迩來謬解。

    多違律意。

    昔釋尊涅盤之時。

    囑諸比丘。

    以戒為師。

    又曰。

    吾法若壞。

    始自毗尼。

    誠先見矣。

    柰何誤解開融。

    緻同謗法也哉。

     布薩節要 (分十)。

     綱目十節第一 黑白半月。

    兩乘布薩另本。

    江南寶華山。

    司律學沙門。

    讀體之所重訂也。

    原本兩卷。

    上卷綱目。

    (二十七頁)下卷正範。

    (四十四頁)今於綱目中。

    再撮大綱。

    錄其十節之要。

     一。

    總論兩乘者 (一。

    大乘。

    二小乘。

    其小乘七衆者。

    一曰真谛。

    即比丘。

    比丘尼。

    式義摩那。

    沙彌。

    沙彌尼之五衆也。

    二曰俗谛。

    即優婆塞。

    優婆夷之二衆也。

    其大乘七衆者。

    即前真俗二谛。

    發大菩提心。

    受菩薩大戒。

    是也)。

     二。

    崇正辯訛者 (佛制每月。

    以十五日。

    為白半月布薩。

    以三十日。

    為黑半月布薩。

    若月小。

    以二十九日。

    為黑半月布薩。

    今一徃以來。

    每月朔望二日。

    為黑白布薩者。

    則白半月兩番誦戒。

    於黑半月。

    全不布薩矣。

    究來斯規。

    未審錯自何時。

    緻令先行後效。

    習以成風。

    按律中說戒犍度雲。

    犯者不得誦戒。

    犯亦不得聞戒。

    不得向犯者求忏。

    犯亦不得受他悔。

    應向清淨者。

    忏悔誦聽。

    此蓋明未布薩之前。

    應作露過羯磨之法儀也。

    故餘準律正訛恒以白半月。

    十四日先忏悔。

    十五日正布薩。

    黑半月。

    二十九先忏悔。

    三十日正布薩。

    若逢月小。

    則以二十八日先忏悔。

    二十九日正布薩。

    為定例)。

     三。

    如教遵古者 (若比丘住處。

    違制而栖者。

    則布薩誦戒。

    諸凡作辦之事。

    鹹無成濟之功。

    反招越法之罪。

    以所依既非。

    而能依亦非矣。

    故四分律雲。

    若作羯磨。

    必先結界。

    其僧祇。

    五分。

    十誦。

    根本等。

    雖五部各尚其宗。

    至於羯磨一法。

    莫不皆依結界為之首務。

    然界有二。

    一。

    作法界。

    以集衆立标。

    唱相。

    問和。

    秉白。

    忍可。

    先結受戒場。

    次結大界畔。

    後準大界标相。

    而結不失衣界也。

    二。

    自然界有四。

    一。

    聚落。

    二。

    蘭若。

    三道行。

    四。

    水處。

    此四各有自然勢分所及為限。

    不用标相白忍而成也。

    其比丘尼僧所依之界。

    亦準如上。

    若夫菩薩比丘等結界亦如上。

    按地持經雲。

    菩薩比丘僧。

    不結界者。

    則輕慢佛言。

    若不護僧制。

    且凡所作辨。

    皆不成矣。

    何也。

    以不結戒場。

    則十師白四。

    無有受戒公所故。

    不結大界。

    則布薩誦戒。

    不能和僧說欲故。

    不結衣界。

    則人依不攝。

    如鳥無其羽翅故。

    由是故知菩薩比丘僧等。

    凡所住集之處。

    以例比丘僧法。

    二白羯磨結界也。

    其三小衆。

    随屬二大僧界内)。

     四。

    稱德量人者 (黑白布薩。

    為明作法之定期。

    僧集誦戒。

    須擇堪能之模範。

    若德臘雙兼。

    學滿五夏志識不昧。

    辯決衆疑者。

    聽僧中白二羯磨差之。

    是故凡司兩乘戒法者。

    必須熟研四分。

    梵網。

    其兩乘選差。

    既谙如是。

    又于中通局成善。

    各有不同。

    局則小乘七衆。

    偶緣共集。

    誦本所受戒者。

    若在比丘僧界内。

    即差請一能誦比丘誦之。

    其比丘尼。

    乃至優婆夷。

    悉無誦聽之分。

    若在比丘尼僧界内。

    即差請一能誦比丘尼誦之。

    其比丘乃至優婆夷等。

    悉無誦聽之分。

    故曰局也。

    通則大乘七衆。

    偶緣共集誦梵網者。

    不論何界。

    須請菩薩比丘衆中一人誦之。

    若無比丘。

    唯次六衆者。

    即請菩薩比丘尼衆中。

    一人誦之。

    乃至若無上六衆。

    唯是菩薩優婆夷者。

    即請彼中一人誦之。

    以其大乘七衆。

    皆許誦聽。

    故曰通也)。

     五。

    淨堂和衆者 (按律中令布薩日。

    掃灑敷座。

    備燈火。

    水器。

    舍羅。

    為上座者。

    當教年少比丘。

    而年少者。

    依教如法作辨。

    若上不教。

    下不辦。

    皆犯越毗尼罪。

    其所敷座有二種。

    一是高座。

    為誦者登。

    一是下座。

    為聽者設。

    其高座當以香花莊嚴法席。

    燈火須防夜暗。

    水器有二。

    一。

    洗足。

    一。

    淨手。

    舍羅雲籌。

    乃記數之軌。

    知僧數而受襯食也)。

     六。

    敬法謙人者 (雖大小同住誦菩薩戒時。

    依大乘戒次。

    若誦比丘戒時。

    仍依僧臘序之。

    釋簽雲。

    菩薩在小乘衆。

    還依小乘戒次而坐。

    在大乘衆則依大乘戒次而坐也。

    又其人先受比丘戒。

    後受菩薩戒者。

    即用比丘戒臘。

    若先受菩薩戒。

    後受比丘戒者。

    於大乘中。

    依先菩薩戒次。

    於小乘中。

    依後比丘戒次。

    其比丘尼。

    亦複如是。

    其三小衆。

    則有二種。

    小乘論生年。

    大乘論戒次。

    在家二衆。

    亦複如是。

    若七衆菩薩。

    一界共集者。

    先菩薩比丘。

    次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