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五

關燈


    名德舉火已。

    維那白雲(新圓寂堂頭大和尚)(餘人則雲某甲上座)(既随緣而順寂。

    乃依法以茶毗。

    化百年宏道之身。

    入一路涅盤之境。

    仰憑大衆。

    稱揚佛号。

    資助覺靈)。

    白已。

    起佛偈念佛。

    約時久暫。

    念畢。

    衆唱贊已。

    維那回向雲。

    (上來念誦。

    資助堂頭和尚)。

    (餘人則雲某甲上座)(往生淨土。

    唯願慧鏡揚輝。

    真風散彩。

    菩提園裡。

    開敷覺意之花。

    法性海中。

    蕩滌心塵之垢。

    茶傾三奠。

    香爇一爐。

    奉送雲程。

    和南尊靈)(白已。

    衆皆同上問訊。

    各回)。

     證義曰。

    佛制亡僧燒化者。

    令其離分段之假。

    而證常住之法身也。

    俗人見不及此。

    語以燒化。

    則謬為不情猶可。

    今竟有僧畏燒化。

    而遺命不燒者。

    愚之甚矣。

    又誤傳為一代住持者。

    則不燒化。

    亦訛。

    若果如曹溪六祖等。

    已證堅固不壞身。

    留供不妨。

    若未能不壞。

    焚化為宜。

    昔楚石禅師。

    示寂於洪武三年。

    時禁火葬。

    師遺語欲遵佛制。

    明太祖特為開例。

    噫。

    聖君明達若此。

    愚僧當慚愧無地矣。

    或問蓮池師雲。

    有欲臨終活燒。

    可乎。

    師答曰。

    活燒之法。

    大乘所開。

    小乘所禁。

    大乘悲願既重。

    忍力已充。

    故可開。

    小乘祇知自利。

    悲願輕微。

    兼以忍力未充。

    倘臨危而失其正念。

    則其害可勝道哉。

    況或貪身後之名。

    或因一時之激。

    既非正念。

    必招苦果。

    可弗禁欤。

    又有為魔所着者。

    平日趣向不正。

    狂知邪見。

    與魔相近。

    魔因附之。

    初動其燒身之念。

    繼成其燒身之事。

    以魔力所加。

    端坐火中。

    似無所苦。

    無何。

    魔去。

    慘毒痛苦。

    不可雲喻。

    百劫千生。

    為橫死鬼。

    良可悲悼。

    故知死而不燒。

    及未死而燒。

    皆非正制。

    末法僧徒。

    切宜秉正而行。

    又為亡僧說法。

    恐其見道不明。

    靈魂有所滞着。

    實欲開發之也。

    凡住持圓寂後。

    一切佛事。

    俱請名德說法。

    其餘僧衆。

    封棺。

    起棺等事。

    維那與首座。

    禀問住持。

    或自說。

    或命班首代說。

    唯秉矩。

    即舉火。

    須住持親說。

    今時亦命班首。

    有違古制。

    至於因名打字說法。

    乃古德一時觸機而說。

    非拘拘有意為之。

    山庵雜錄雲。

    無準住徑山。

    為觀上座下火。

    雲。

    觀大海者難為水。

    窮盡波瀾一漚爾。

    即今海滅漚亦亡。

    回頭踏着自家底雲雲。

    打名說法。

    自此始。

    後賢名勝因效之。

    至今叢林以打名字為定式。

    牽綴逗合。

    絕無宗眼。

    而所謂開發亡者。

    果何在也。

    又不但為亡僧說法打名字。

    即付法偈。

    亦多因名按境。

    而言。

    既非性地本色。

    惟向尖巧诙諧。

    縱說得十成。

    亦屬绮語而已。

    有何益耶。

     入塔 燒化第二日入塔。

    客堂預日挂牌。

    (牌雲)明日小食後。

    聞鼓聲。

    請大衆師集住持塔前。

    (餘人則改集普同塔前)送靈骨入塔。

     △次日小食二闆後。

    鳴鼓三下。

    維那領衆送入塔。

    若路遠。

    不挂牌。

    但請兩序執事一二十人。

    到塔前站班。

    禮拜。

    唱贊畢。

    維那白雲。

    (是新寂堂頭大和尚)。

    (餘人則改某甲上座)(既依法以茶毗。

    乃藏骨而入塔。

    裂百年塵勞之網。

    入一路涅盤之門。

    仰憑清衆。

    恭謹念誦。

    資助覺靈)。

    白已。

    誦彌陀經一卷。

    往生咒三遍。

    待别剎長老。

    (或名德)說法竟。

    (餘人則本寺班首說)衆念佛。

    知客開塔。

    将骨用繩垂入塔已。

    仍鎖塔竟。

    維收佛号。

    唱彌陀贊回向。

    維那白雲。

    (上來念誦。

    資助往生。

    唯願草盡街頭。

    花間碓嘴。

    寂光土裡。

    無見頂相常圓。

    娑婆世間有漏塵軀永脫。

    茶傾三奠。

    香爇一爐。

    奉送雲程。

    和南尊靈)(白畢。

    衆皆向上問訊。

    各回)。

     證義曰。

    按古例。

    唯開山祖師。

    及中興祖師。

    於常住大有功者。

    方另造塔。

    其平常住持。

    即入普同塔。

    中間。

    曆代住持塔而已。

    凡塔院位。

    或三。

    或五。

    或七。

    或九之不同。

    若唯造三塔者。

    中間住持塔位。

    左本寺及十方比邱之普同塔。

    右本寺及十方沙彌之普同塔。

    其尼塔仍歸尼庵。

    不許附僧寺也。

    或用五塔者。

    中間住持塔。

    左中本寺比邱。

    右中十方比邱。

    左邊本寺沙彌。

    附優婆塞。

    右邊十方沙彌。

    亦附優婆塞。

    或有七塔者。

    五塔同上。

    唯分出優婆塞兩種。

    另為兩塔。

    近來左末加比邱尼塔。

    右末加沙彌尼與優婆夷合塔。

    共成九塔。

    又迩來尼塔。

    大都附於男寺。

    不時祭掃往來。

    流弊百出。

    不可不鑒。

     估唱 入塔後。

    庫房齊會兩序執事。

    監院。

    維那。

    知客。

    值歲。

    庫頭。

    知浴。

    衣缽等。

    将亡者行李。

    (除遺命贈人物)請監院維那。

    每件估價。

    (照時價七折算)書記上簿。

    知客編号已。

    值歲點數。

    酌留一二件犒勞看病之人。

    凡衣具被帳等。

    有四角者。

    應歸常住。

    餘者即寫号條。

    第幾号某件價若幹。

    縛於本件之上。

    俱定價登簿已(若餘人。

    則應白住持)客堂挂牌。

    (牌雲)估唱。

     △小食二闆後。

    衆集齋堂。

    坐已。

    維那舉香贊畢。

    白雲。

    (浮雲散而影不留。

    殘燭盡而光自滅。

    留衣表信。

    乃列祖之芳規。

    以法破悭。

    禀先達之遺範。

    今茲估唱。

    用表無常。

    仰憑大衆。

    念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遂舉佛号百聲。

    鳴磬收佛号已。

    白雲。

    (今白大衆。

    唱衣之法用表常規。

    新舊短長。

    各宜照顧。

    領物繳價。

    各照号條。

    磬聲斷後。

    不許返悔)白已。

    藍院照号取号條。

    唱一件價。

    維那鳴磬一下。

    要者稱名收号條。

    書記填某号(某甲)收。

    知客僧值照應。

    或當時錢物兩交。

    副寺照号收錢。

    知客給物。

    或另日往庫房繳錢取物。

    凡衣物。

    先讓行單領買。

    其亡僧所遺銀錢。

    亦登估唱簿。

    若豐厚。

    分作三分。

    一分準喪事另用。

    及燈燭之費。

    一分歸常住陪貼供養。

    一分請衆僧念誦。

    并佛事等用。

    (如亡者淡薄常住固宜賠墊。

    大衆師亦不得心存苟簡)估畢。

    念佛回向。

    維那白雲。

    (上來念誦唱衣功德。

    奉為圓寂堂頭大和尚)(餘人則雲某甲上座)(莊嚴報地。

    十方三世一切佛雲雲)(白畢各回)。

     證義曰。

    估唱一事。

    可以觇亡者之道心。

    道心重者。

    資财自輕。

    資财厚者。

    道心必薄。

    其勢然也。

    愚庵摭古雲。

    昔有尊宿。

    宗教之輩尊仰之。

    晚年被旨住院。

    雅為朝廷賞遇。

    臨終上震悼。

    诏賜祭葬。

    侍臣奏以此僧衣缽太富。

    現訟有司。

    上不悅。

    遂寝前命。

    愚庵頌曰。

    君不見。

    雪山童子金輪子。

    寶位棄之如弊屣。

    草居露宿六春秋。

    瘦骨棱棱近于死。

    又不見。

    迦葉老頭陀。

    日中一食衣粗疎。

    百萬叢中奪錦标。

    兩土師尊居首科。

    尊宿宗教師。

    說法當如何。

    尊宿寵眷隆。

    上[烈-列+奴]衣缽多。

     安牌 五七送牌位入祖堂。

    (餘人於大衆牌中。

    添一名字)在七七日内追薦随宜。

    每逢七期。

    或嗣法。

    或剃度設薦。

    或常住設薦。

    (餘人遇七期。

    當設靈位。

    前上供)入位時。

    祖堂上供。

     證義曰。

    梵網經第三十九輕戒雲。

    父母兄弟。

    和尚阿阇黎。

    亡滅之日。

    及三七日。

    四五七日。

    乃至七七日。

    亦應講說大乘經律。

    是追薦之禮。

    佛所教勅。

    豈可忽焉。

    但當豐儉合宜。

    不可過費。

    以損常住耳。

     裝造佛像 三歸正範雲。

    佛滅度後。

    以刻鑄圖繪如來遺像。

    是為佛寶。

    遺像既為住持佛寶。

    是我所依。

    理合敬奉。

    使其金色晃耀。

    神氣常新。

    如有故損。

    宜自行裝修。

    惟恐常住乏赀。

    不能不資募化。

    或有歸敬檀信。

    發心願裝者。

    亦可矣。

    切不可強之。

    令彼不樂。

    兩無利益。

    又今時僧家。

    裝造佛像。

    更有二弊。

    一。

    借裝造為由。

    廣募信施。

    而入私槖。

    正犯楞嚴第三明誨。

    偷心之咎。

    一。

    檀信所施裝佛之赀。

    即以充常住别事之用。

    亦犯涅盤所言盜佛物罪。

    有此二罪。

    故宜戒此弊也。

    愚僧但貪現利。

    不懼苦報。

    輙謂僧是佛子。

    衣食俱仗佛光。

    恣意妄為。

    自謂得計。

    實可憐憫。

    至若裝造之法。

    雖不能一一具備相好。

    但亦須大段。

    不緻舛謬。

    今我震旦。

    於肉髻。

    白毫。

    卍字三處。

    全失如來本相。

    按如來三十二相内。

    肉髻一相。

    當在正頂。

    色紅高顯。

    所謂無能見頂也。

    今多偏在前。

    又不甚高。

    誤之甚矣。

    至白毫卍字二相。

    則從無造作者。

    西藏所造之像。

    唯肉髻得法。

    卍字間有之。

    至白毫。

    亦從來未見。

    又西像佛腰俱細。

    頗為得法。

    東國則腰粗。

    非相矣。

    此數處俱關大體。

    且甚易造作。

    後人裝造佛像。

    切須留意。

    内唯白毫一相。

    恐匠作不知。

    即嵌一水晶珠。

    於兩眉中間。

    亦得。

    此乃外相可見。

    匠力可作。

    故摘錄之。

    以備如法裝雕。

    俨如真佛。

    凡裝造佛像。

    常住主人。

    於開工日。

    先當具疏上供。

    以祈吉祥。

    (疏雲)。

     伏以。

    瞻紫磨之金身。

    軌範全彰於法界。

    現玉毫之瑞相。

    光明普照於閻浮。

    敢緣傾仰之誠。

    特備金(土木)之用。

    爰有一四天下(雲雲)。

    切念(某甲)不逢像教。

    憐罪罟以深纏。

    渴想慈容。

    幸善根以緣起。

    恭就某寺。

    造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文佛。

    妙像一軀。

    左範迦葉。

    右儀阿難。

    (或裝别佛菩薩。

    随改)俾人人仰望。

    鹹生禮敬之心。

    在在瞻依。

    廣作津梁之福。

    特涓今月某日某時。

    先起洪規。

    伏乞加被。

    自今立模之始。

    逮至成像之日。

    百動無虞。

    諸緣順助。

    威神昭着。

    潛通伶俐之功。

    妙相希奇。

    傑出巧匠之手。

    端嚴無比。

    耀四八之靈儀。

    依正圓成。

    變百億之淨土。

    兼祝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

    檀那沾恩。

    叢林鼎盛。

    龍神衛護。

    道俗蒙光。

    右疏恭請三寶證明。

    造佛開工文疏。

    年月日。

    (某甲)具疏(若修舊佛。

    待上供已。

    然後匠人封光)。

     證義曰。

    輔弼侍佛。

    俗雲阿難。

    迦葉。

    是随禅宗所名。

    其經律論所指。

    佛常随侍。

    實是舍利弗。

    大目徤連。

    非迦葉阿難也。

    按大毗婆沙論。

    第一百三十五卷中。

    邬波鞠多尊者。

    自以未曾睹佛儀容。

    令魔王變現佛像以觀。

    魔應允。

    即自化身作如來像。

    右舍利子。

    左大目徤連。

    此魔乃曾親見佛者。

    愈足征信矣。

    然而禅宗侍佛。

    以迦葉。

    阿難為尊。

    講宗侍佛。

    以舍利子。

    大目徤連為尊。

    推之律宗。

    應以優波離。

    大迦葉為尊。

    随各家所尊宗緒設像。

    亦理之可通者。

    所謂法無一定也  裝造佛像功德 法華經雲。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雕刻成衆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鍮鉐赤白銅。

    白镴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華嚴經賢首品雲。

    又放光明名歡喜。

    此光能覺一切衆。

    令其愛慕佛菩提。

    發心願證無師道。

    造立如來大悲像。

    衆相莊嚴坐華座。

    恒歎最勝諸功德。

    是故得成此光明。

    廣如樓閣正法甘露鼓經。

    及造像功德經等所說  如來身相。

    有三十二 佛說大乘百福相經雲。

    一者足下安平。

    二者手足千輻輪網。

    三者手足指纖長。

    四者手足柔軟。

    如兜羅綿。

    五者足跟滿好。

    六者手足指網缦。

    七者足趺高平。

    與跟相稱。

    八者[跳-兆+專]傭長。

    如伊尼鹿王。

    九者平身端立。

    垂手過膝。

    十者陰藏不現。

    十一者身縱廣等。

    如尼拘陀樹。

    十二者一毛孔有一毛生。

    十三者身毛上靡。

    青色柔軟而右旋。

    十四者身色微妙。

    勝閻浮金。

    十五者身光一丈。

    十六者皮薄細滑。

    不受塵垢。

    十七者兩肩圓好。

    十八者身廣端正。

    十九者臆如師子王。

    二十者兩腋下滿。

    二十一者牙白而大。

    二十二者四十齒。

    二十三者齒白齊密而根深。

    二十四者七處滿足。

    二十五者方頰如師子王。

    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

    咽中二處津液流出。

    二十七者舌軟薄。

    能覆面至發際。

    二十八者梵音深遠。

    如迦陵伽。

    二十九者眼如優缽羅華。

    三十者眼睫如牛王。

    三十一者眉間白毫。

    色如珂雪。

    三十二者頂肉髻成。

    又有八十随形好。

    始自肉髻高顯。

    無能見頂。

    乃至發長。

    不亂。

    右旋。

    青绀。

    具如經說。

    又有八十随相。

    茲亦不錄。

    共有一百九十二相  由裝佛取利。

    犯楞嚴經。

    第三決定清淨明誨者。

    經言。

    六道衆生。

    其心不偷。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偷心不除。

    塵不可出。

    我教比邱。

    循方乞食。

    令其舍貪。

    成菩提道。

    諸比邱等。

    不自熟食。

    寄於殘生。

    旅泊三界。

    示一往還。

    去已無返。

    雲何賊人。

    假我衣服。

    裨販如來。

    造種種業。

    皆言佛法。

    卻诽出家具戒比邱為小乘道。

    由是疑誤無量衆生。

    堕無間獄  取裝佛利。

    亦犯涅盤盜佛物 大般涅盤經後分上卷雲。

    若佛滅後。

    一切信心。

    所施佛物。

    應用造佛形像。

    及造佛衣。

    七寶旛蓋。

    買諸香油寶華。

    以供養佛。

    除供養佛。

    餘不得用。

    用者則犯盜佛物罪。

    噫。

    施供佛物。

    尚不得作别用。

    況裝造佛錢。

    豈可作餘用耶。

    因果昭彰。

    升沉皆自招矣。

     (裝佛圓工。

    擇日開光。

    正開光日。

    時至。

    焚香燃燭。

    及諸莊嚴。

    六塵妙供。

    俱齊備已。

    先請裝佛工人。

    開點光明。

    衆師與齋主三拜已。

    齋主上香。

    衆唱香贊畢。

    維那高聲喝雲)。

     釋迦如來。

    (二稱。

    衆和)蓮座降臨 (餘佛菩薩随改。

    下皆同此)。

     大迦葉尊者。

     阿難陀尊者。

    (俱二稱)輔弼蓮座。

    (衆和畢。

    維那振鈴。

    衆齊唱偈雲)佛面猶如淨滿月 亦如千日放光明 圓光普照於十方 喜舍慈悲皆具足 如於此會見佛坐 一切塵中悉如是 佛身無去亦無來 所有國土皆明現(偈畢。

    煞下鐘鼓。

    維那宣開光文)。

     伏以。

    绀目金容。

    現四八之妙相。

    玉毫卍字。

    放百億之寶光。

    信瑞應於斯時。

    實祥開於季運。

    伏念(某甲)(或稱衆等)幸蒙世尊教法。

    實渴仰於勝淨妙明。

    仰賴大慈開迷。

    敢圖報於紫金光聚。

    既已和土範金。

    圓成寶相。

    用是诹吉選日。

    開點靈光。

    伏願。

    現真實相。

    放無量光。

    巍巍蓮座。

    作群生低頭禮敬之因。

    昱昱金軀。

    示弟子瞻仰取足之教。

    歸依則三途盡拔。

    秉教乃九品頓超。

    (白已。

    一問訊。

    維那舉香花。

    大衆各執手爐。

    齊聲随請雲)。

     香花迎。

    香煙請。

    弟子(某甲)(用住持名)等。

    一心奉請南無娑婆教主。

    千釋迦。

    千百億釋迦牟尼佛。

    (餘佛菩薩。

    随改)惟願不違本誓。

    哀憫有情。

    分身現相。

    居茲蓮座(一拜三請。

    三拜。

    維那與請主等。

    皆運想釋迦佛。

    随請而來。

    俨然安居寶座已。

    齋主拈香。

    衆唱獻座偈咒)。

     佛身充滿於法界 普現一切衆生前 随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 唵。

    旖暮伽(一)缽頭摩。

    遜娜[(上/示)*(又/米)](二)馱啰馱啰[牛*尼](三)漫拏[(上/示)*(又/米)][合*牛](三遍畢。

    煞鼓钹一通。

    維那再宣大迦葉尊者開光文雲)。

     伏以。

    靈标遐寄。

    千秋想雞足之風。

    慧命長扶。

    一脈衍龍華之緒。

    恭惟西天初祖。

    迦葉尊者。

    靈山會上。

    悟妙旨於拈花。

    多子塔前。

    播清風於椎拂。

    作古今傳燈之标準。

    開東西付法之淵源。

    衣缽流芳。

    人天欽仰。

    伏念(某甲)耽迷積劫。

    莫睹微笑之慈顔。

    慨慕聖容。

    特肖飲光之瑞像。

    敬诹吉日。

    開點靈光。

    伏願。

    普圓明之照。

    金色遍法界以流輝。

    廣慈護之恩。

    錦襕統群生而覆帱。

    使祖道以重光。

    令正法而久住。

    (白已。

    一問訊。

    維那舉香花。

    大衆齊聲随請)香花迎。

    香煙請。

    弟子(某甲)(稱住持名)等。

    一心奉請南無頭陀第一。

    拈花得旨。

    禅宗初祖。

    大迦葉尊者。

    惟願不違本誓。

    哀憫有情。

    分身現相。

    居茲蓮座。

    (三請。

    三拜。

    維那想大迦葉尊者。

    随請赴座。

    衆唱獻座偈咒)南無禅宗最初祖。

    摩诃迦葉大尊者。

    唯願随佛來降臨。

    受此輔座恒供養。

     唵。

    旖暮伽(一)缽頭摩遜娜[(上/示)*(又/米)](二)馱啰馱啰[牛*尼](三)漫拏[(上/示)*(又/米)][合*牛](四。

    三遍畢。

    動鼓钹一陣。

    維那再宣阿難開光文)。

     證義曰。

    梵語摩诃迦葉。

    此翻大飲光。

    姓也。

    佛弟子中。

    有十力迦葉。

    優樓頻羅迦葉等同姓。

    故标大字以别之。

    名畢缽羅。

    此菩提樹名。

    父母禱樹神而生故從樹立名。

    羅閱祇國人。

    此雲王舍城。

    父迦毗羅。

    世稱大富長者。

    迦葉因中。

    與一貧女。

    同修毗婆屍佛像。

    共誓常為夫婦。

    身真金色。

    是以迦葉身真金色。

    具三十相。

    其婦亦報得金色。

    雖為夫婦。

    了無欲意。

    後出家值佛聞法。

    即得無漏。

    年已百二十歲。

    其婦亦得四果。

    迦葉受乞食法。

    行頭陀行。

    至老不舍。

    佛言。

    汝年老根弊。

    可舍乞食及受長衣。

    迦葉答曰。

    我當盡壽。

    行頭陀行。

    佛言善哉。

    若迦葉行頭陀行在世者。

    我法久住。

    法華會中。

    蒙佛授記。

    未來世中。

    當得成佛。

    名曰光明如來。

    至涅盤會。

    佛告諸比邱。

    我今所有無上正法。

    悉已付囑迦葉。

    當為汝等作大依止。

    佛滅後。

    在王舍城。

    結集三藏。

    宏持正法。

    至二十年。

    以法藏付囑阿難。

    遍禮佛塔。

    即往雞足山。

    持佛所囑衣。

    入定住身。

    以待彌勒佛出世。

    付衣已。

    乃入寂焚身。

     (阿難開光文雲)伏以。

    師資慶遇。

    夙欽耆阇之遺風。

    法藏親聞。

    欣受靈山之付囑。

    恭惟啟教阿難陀尊者。

    功高結集。

    貫妙義於千花。

    慧洽多聞。

    傳一水於異器。

    感巾瓶之夙緣。

    示天倫於如來愛弟悟剎竿之倒卻。

    領心印於迦葉師兄。

    追思至教。

    樂瞻如銀之清标。

    渴慕真儀。

    特倩範金之巧匠。

    爰诹吉日。

    開點寶光。

    仰望聖師。

    俯垂感格。

    伏願。

    真燈晃耀。

    齊日月無量之光。

    法乳汪洋。

    等江河有源之水。

    兒孫不替。

    祖祢常存。

    (白已。

    一問訊。

    維那舉請。

    衆同請)香花迎。

    香煙請。

    弟子(某甲)(稱住持名)等。

    一心奉請南無多聞第一。

    為佛侍者。

    禅宗二祖。

    阿難陀尊者。

    惟願不違本誓。

    哀憫有情。

    分身現相。

    居茲蓮座。

    (三請。

    三拜。

    維那想阿難陀尊者。

    随請而來。

    俨然居此弼座已。

    衆唱獻座偈)南無禅宗第二祖。

    結集三藏阿難尊。

    惟願随佛來降臨。

    受此弼座恒供養。

     唵旖慕伽一缽頭摩遜娜[(上/示)*(又/米)](二)馱啰馱啰[牛*尼](三)漫拏[(上/示)*(又/米)][合*牛](四。

    誦咒三遍畢。

    煞鼓钹一陣)。

     證義曰。

    梵語阿難陀。

    此翻慶喜。

    以佛成道日生。

    王心歡喜。

    合國欣慶。

    故名慶喜。

    是佛叔父白飯王次子。

    即調達之弟也。

    面如滿月。

    眼若青蓮。

    八歲出家。

    三十侍佛。

    多聞第一。

    法華會中。

    蒙佛授記。

    未來世中。

    當得作佛。

    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

    複告諸菩薩曰。

    我與阿難。

    於空王佛所。

    同時發菩提心。

    阿難常樂多聞。

    我常精進。

    是故我已得成菩提。

    而阿難護持我法。

    亦護将來諸佛法藏。

    至涅盤會。

    佛贊阿難。

    有八不可思議功德。

    及諸勝妙。

    敕文殊降魔。

    領阿難赴會。

    受持大般涅盤經。

    佛滅度後。

    大迦葉結集法藏。

    令阿難升師子座。

    宣說諸經。

    迦葉将入滅時。

    法付阿難住持。

    阿難遊行宣化二十年。

    嘗至王舍城外。

    竹林中。

    聞比邱誦偈雲。

    若人生百歲。

    不見水潦涸。

    不如生一日。

    時得睹見之。

    阿難慘然曰。

    此非佛偈。

    當雲。

    若人生百歲。

    不解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

    比邱向其師說。

    師曰。

    阿難老朽言不可信。

    阿難後時。

    聞彼比邱。

    猶誦前偈。

    即自思惟。

    今此比邱。

    不受吾教。

    於世無益。

    宜入涅盤。

    即詣王宮。

    告辭阇王而行。

    王追至恒河。

    阿難乘船。

    在河中流。

    王稽首白言。

    三界明燈。

    願勿涅盤。

    時雪山有五百仙人。

    觀見阿難。

    将欲涅盤。

    飛空而至。

    乞求出家。

    阿難即以神力。

    化恒河變成金地。

    為末田地諸仙人說法。

    成阿羅漢。

    時末田地。

    欲先涅盤。

    阿難囑雲。

    佛記汝當於罽賓國。

    建立佛法。

    遂不涅盤。

    其餘俱時入滅。

    阿難湧身虛空。

    作十八變。

    入風奮迅三昧。

    分身四分。

    一分與釋提桓因。

    一分與娑伽龍王。

    一分與毗舍離子。

    一分與阿阇世王。

    四處各起寶塔。

    供養舍利。

     (維那白雲)上來奉請本師釋迦牟尼佛。

    迦葉阿難。

    二大尊者。

    (餘佛菩薩。

    随改)天眼遙見。

    天耳遙聞。

    他心悉知。

    身通自在。

    一念能感。

    聖應昭然。

    更誦密言。

    用伸殷重。

     我佛如來。

    有奉請真言。

    謹當宣誦。

     柰麻三滿多。

    母陀南。

     唵。

    烏佐缽啰谛。

    賀多谛。

    薩縛怛多孽多。

    俱舍冒地。

     唵。

    娑哩野沒哩。

    布羅迦也薩诃。

    (維那振鈴。

    緩誦三遍想一佛二尊者。

    在蓮座上。

    光明交映。

    維那白雲)。

     願因秘密。

    俱蒙光臨。

    齋主拈香。

    虔誠頂禮(衆師齋主。

    同禮三拜。

    齋主拈香。

    衆師齊誦吉祥偈安聖位)。

     歸命世尊無有上。

    迦葉阿難共垂慈。

    我今依教安聖位。

    唯願慈悲哀納受。

    迦葉如來具大悲。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拘那牟尼見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迦羅鸠馱如金山。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毗舍浮佛無三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屍棄如來離分别。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毗婆屍佛如滿月。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弗沙明達第一義。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提舍如來辯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波頭摩佛淨無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然燈如來大光明。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誦偈畢。

    即上供。

    其齋佛儀。

    載禅門日誦。

    茲不具錄。

    回向疏附此)。

     伏以。

    佛身應現。

    随衆生而結歡喜之緣。

    妙相端嚴。

    恒不動而升光明之殿。

    爰有一四天下雲雲。

    (入鄉貫姓名)切念(某甲)。

    前於(某日)發心。

    虔造釋迦如來。

    迦葉。

    阿難。

    聖像三軀。

    (餘佛菩薩随改)茲於(某日)成就欣承至聖之範。

    不同漢寝飛光。

    得被道樹之陰。

    俨若祇園敷座。

    歸依有幸。

    踴躍曷勝。

    敬涓今月(某日某時)。

    安位蓮台。

    圓成法相。

    (若拜忏誦經。

    當續入於此)以此功德。

    謹申回向。

    伏願寶座分身。

    普應群生之機感。

    玉毫現瑞。

    廣開法界之因緣。

    俾低頭合掌。

    皆種善根。

    或心念口稱。

    俱沾福慧。

    更祝皇圖永固。

    法道昌隆。

    叢林安靜。

    濟濟來賢聖之徒。

    僧海調和。

    綿綿挺龍象之子。

    右疏恭請三寶證明。

    造像圓成。

    升座開光文疏。

    年月日。

    某甲具疏(宣疏畢。

    誦消災吉祥咒化疏。

    齋主奠茶作禮。

    焚疏畢。

    結咒已。

    仍向上立維那舉回向咒。

    用鼓钹。

    衆僧齊唱偈咒三遍)。

     唵。

    娑摩啰。

    娑摩啰。

    彌摩曩。

    斯哈啰摩诃咱哈啰吽(三遍) 願晝吉祥夜吉祥。

    晝夜六時恒吉祥。

    一切時中吉祥者。

    願諸。

     上師哀攝受(初遍)。

     三寶哀攝受(二遍)。

     護法常擁護(三遍畢。

    三皈依竟)。

     (其餘如裝造藥師。

    彌陀。

    文殊。

    普賢尊聖像。

    凡開工。

    開光。

    回向。

    儀俱同此。

    已酌改文偈。

    其華嚴十佛吉祥偈。

    惟諸佛可用。

    造佛殿上梁。

    圓成。

    亦可用)。

     ○(是日。

    即稱釋迦佛名。

    或别佛菩薩。

    亦随新裝所改稱)。

     證義曰。

    吉祥偈。

    出華嚴經第十六卷。

    系世尊初升須彌山頂。

    帝釋天主。

    為佛敷座。

    請佛納受已。

    頌此十佛吉祥偈也。

    今開光亦誦此偈。

    以安聖位者。

    以标佛像新成。

    世尊初降亦如天主請佛納受。

    而表此處最吉祥。

    以辟除諸不祥也。

    又按華嚴經。

    佛升夜摩。

    升兜率。

    彼彼天主。

    請佛納座。

    皆先頌十佛吉祥偈。

    何況人間。

    豈可忽焉。

    予私意。

    凡新裝佛。

    或新造佛殿。

    當寫此十佛吉祥偈數張。

    實貼殿上。

    仗此經語。

    禦捍邪崇。

    猶如俗人書貼紫微黃道之意也。

     修整經典 三歸正範雲。

    貝葉黃卷。

    三藏聖教。

    是為法寶。

    經卷既為住持法寶。

    是我所依。

    理合敬奉。

    使其裝訂整齊。

    次第不亂。

    乃或長閉經廚。

    緻蟲蠧朽爛。

    或篇幅脫落。

    部帙失次。

    急宜修補。

    或募施主修整亦可。

    但不得作别用。

    夫佛以法為師。

    僧不重法可乎。

    梵網經。

    第四十四。

    不供養經典戒雲。

    若佛子。

    常應一心。

    受持讀誦大乘經律。

    乃至雲。

    若不如法供養者。

    犯輕垢罪。

    是故叢林立知藏藏主二執。

    專司其事。

    凡函帙安置。

    修補殘缺。

    以及經本出入等事。

    俱知藏總其綱。

    而藏主分其執也。

    凡經書。

    以不出山門為限。

    夏季風日暄明。

    晾曬諸經。

    查理字号。

    候冷收櫥。

    本寺僧衆有請看者。

    須登牌。

    某月某日某人。

    請某字函經。

    還則消賬。

    若其人告假并餘事欲去者。

    先查取。

    遺失者。

    罰抄賠已。

    出院。

    若失於查取。

    則知藏藏主二俱受罰。

    照數賠補。

    若私借與外人。

    即無失亦罰。

    凡交替執事。

    須會客堂庫房及知藏到。

    一一檢點清楚。

    對衆清交新執。

    若有流通經版。

    安版處。

    須明暗适中。

    近風日則易裂。

    太陰閉則易朽。

    凡裝印紙墨。

    以及書而訂線等。

    俱以潔淨堅固為佳。

    斷不可惜費省功咎同輕法也。

     證義曰。

    修整經典。

    乃表敬法寶。

    此事系慧命攸關。

    故此執。

    亦為一寺重任。

    而尤要在住持不惜赀費。

    則修整為易。

    即執事之人。

    亦因之而慎重矣。

    至於叢林。

    刻印經典流通。

    乃興起佛法之第一大事。

    愚意與其畫柱雕梁之多多益善。

    不如黃卷赤軸之源源不竭。

    利益後人。

    誠非淺鮮。

    即如今日缁白。

    各得書本經典閱誦者。

    乃嘉興楞嚴寺。

    刻印大藏方冊之遺惠也。

    假使無此一翻刊刻。

    則書本必少。

    梵本既難購。

    且不便攜帶。

    豈非僧俗之一大缺陷乎。

    故凡叢林住持。

    有心宏法者。

    若果宗教精明。

    自可随機利人。

    倘或住持事繁。

    無暇及此。

    則於現在切要經典。

    随力刊刻數種。

    印送無力禅和。

    功德無量。

    華嚴經賢首品雲。

    又放光名法自在。

    此光能覺一切衆。

    令得無盡陀羅尼。

    悉持一切諸佛法。

    恭敬供養持法者。

    給侍守護諸賢聖。

    以種種法施衆生。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每見叢林之有經藏者。

    住持漠不關心。

    任其雨濕蟲蠧鼠殘。

    而不一料理。

    住持如此。

    則執事可知。

    若是者。

    罪過亦無量。

    愚意凡有藏經之處。

    宜供一閱藏之僧。

    使其日日翻閱看誦。

    即是法輪常轉。

    誠為叢林吉祥善事。

    又有益於學人。

    倘其日新有功。

    即可延佛慧命。

    豈不美哉。

    第恐閱者。

    有名無實。

    或私行借賣者有之。

    此則住持。

    當不時稽查為妙。

    愚庵摭古雲。

    栖賢諟禅師。

    性高簡。

    律身嚴動不違法。

    暮年閱藏三次。

    以坐閱不恭。

    則立誦行披。

    愚庵頌曰。

    寶函藏。

    真舍利。

    積劫定慧。

    深為法施。

    迢遙來真丹。

    征役非容易。

    豈但立誦行諷。

    圖報碎身猶愧。

     修造僧坊(即寺院也。

    從古立名。

    故稱僧坊) 三歸正範雲。

    剃發染衣。

    嚴淨毗尼。

    紹宏佛化。

    是為僧寶。

    既常宏化。

    必依處所成就僧坊。

    即其處也。

    梵語僧伽。

    此翻和合衆。

    即出家五衆也。

    梵語伽藍。

    此翻衆園。

    即僧衆所居也。

    今名僧坊。

    乃華梵兼舉耳。

    然此中。

    即供佛奉法之所。

    而以僧坊為稱者。

    佛殿法堂。

    無獨立故。

    梵網經不修福慧戒雲。

    若佛子。

    常應教化一切衆生建立僧坊。

    山林園田。

    立作佛塔。

    冬夏安居。

    坐禅處所。

    一切行道處。

    皆應立之(雲雲)。

    夫既應立處所。

    修造之工費。

    不能已也。

    故叢林有知屋之執。

    專司其事。

    凡各處屋宇。

    本無而新造者。

    謂之造。

    已有而或傾頺損壞。

    須重修者。

    謂之修。

    凡所修造。

    當於必不可已者。

    若其可已。

    則已之。

    蓋為修道而出家。

    非為修寺而出家也。

    或在家檀信。

    發心為之。

    則可。

    若出家人。

    斷斷不宜孳孳而為。

    當知以己躬下事為要緊。

    此上等出家子之立志也。

    至若志不及此。

    而以造寺為功德者。

    雖非性分中功德。

    而有相莊嚴亦不可少。

    但須不昧因果。

    深知罪福。

    不可克減常住藏匿信施。

    或不圖利而貪名。

    以興建叢林為有光。

    遂至運謀結勢。

    巧奪強取。

    令人吞聲輸納。

    叢林未必遂興。

    而已結若幹怨憤。

    人心若此。

    佛意可知。

    即守分僧。

    苦行善募。

    而未暗律學。

    但知戒不私用則已。

    遂乃移東就西。

    将甲補乙。

    或挪還急債。

    或饋送僧俗。

    不知磚錢買瓦。

    僧糧作堂。

    枉受辛。

    勤。

    反招惡報。

    所謂天堂未就。

    地獄先成也。

    豈不悖哉。

    又有住持。

    雖不外募。

    而别僧假名私募者。

    當於寺外貼告帖一張。

    上書本寺修造某處。

    系本寺自行竭力修造。

    靜聽檀越發心相助。

    并無人在外募化雲雲。

    一則免其修名募化。

    造業堕罪。

    一則免其或因此。

    滋生事端。

    贻累常住。

     證義曰。

    雲栖法彙雲。

    建立叢林為衆。

    固是美事。

    然須己事已辦。

    而後為之。

    不然。

    或煩勞神志。

    或耽着世緣。

    緻令未有所得者。

    望洋而退。

    已有所得者。

    中道而廢。

    雖欽工禦建。

    事事優裕。

    尚勞神費心。

    自損不少。

    況盡心力而募求乎。

    或曰。

    果如子言。

    則佛像凐沒。

    誰其整之。

    塔寺崩頹。

    誰其立之。

    僧餓於道路。

    而不得食。

    誰其濟之。

    人人唯辦己事。

    而三寶荒蕪矣。

    豈不聞修慧不修福。

    羅漢應供薄乎。

    答曰。

    不然。

    但患一體三寶荒蕪耳。

    世間三寶。

    自佛法入中國以來。

    造佛建殿齋僧者。

    時時不休。

    處處相望。

    何煩子之私憂。

    而過計也。

    又愚庵摭古雲。

    延恩法安禅師。

    至黃山如意院。

    敗屋破垣。

    安住十年。

    大廈化成。

    即棄去。

    所至不倦利濟。

    晚居延恩。

    屋廬床篑。

    破敗尤甚。

    殊樂之。

    令尹糾豪右将新之。

    安哂曰。

    檀法本於度人。

    今非其發心而強之。

    是名作業。

    不名佛事也。

    每謂人曰。

    萬事随緣。

    是安樂法。

    愚庵頌曰。

    威之以行惠。

    非出其誠心。

    催科作檀度。

    何異晝攫金。

    我先如意院。

    無意成叢林。

    今之老也延恩院。

    蔽風遮雨有茆苫。

    君子居之有何陋。

    蓬戶桑樞樂原憲。

    破屋且勝樹下居。

    聖師老衲皆茆廬。

    顧我過之矣。

    繹古發長噓。

    按法彙摭古二條。

    後人須善會其意。

    法彙謂立志參學人。

    己事去辦。

    不可因此而自荒學。

    非謂世間三寶之可荒蕪也。

    特慧命為重耳。

    摭古謂大修行人。

    自不圖安居大廈。

    非謂佛殿之可任其傾頺。

    且惡募強求。

    有違佛制。

    故不為也。

    今之住持。

    或不然。

    既未嘗立志參學。

    終日為利夤緣。

    隻求自己之安飽。

    不顧佛殿之傾頺。

    有之。

    稍圖體面者。

    又或仗勢假威。

    惡募強求者。

    亦有之。

    殊可慨矣。

    夫既不能莊嚴自己一體三寶。

    果能莊嚴世間三寶。

    亦還救得一半。

    此法彙未言之意也。

    雖自己可以茆廬而居。

    而三寶則當金碧以處。

    但須有子來之風。

    不可有催科之行耳。

    此摭古未言之意也。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