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二

關燈
外。

    另於附近殿宇中。

    依次。

    輪差僧十人。

    最少四人。

    輪誦大悲咒。

    二十一遍。

    觀音聖号。

    一千聲。

    回向拜觀音十二拜。

    三皈畢。

    換第二班接魚。

    如是輪替。

    晝夜不絕。

    以求速雨。

    上供等事。

    一如常儀。

    其牌位書。

     柰摩無邊莊嚴海雲。

    威德輪蓋龍王。

    并諸眷屬之位。

    (上供畢。

    舉贊雲)龍王聖衆。

    威德難量。

    欽承佛敕散瓊漿。

    大慈臨壇場。

    潤澤清涼。

    注滴滿十方。

     柰麻雲輪會上。

    龍王聖衆菩薩。

    (三稱。

    附祈雨疏稿。

    此疏當書四道。

    于建首日。

    作三處化。

    或制紙符官三位。

    同三道疏。

    各放在紙符官手上化更妙。

    一奏三寶。

    一奏諸天。

    一奏諸龍王。

    留一道每日宣讀。

    至雨足。

    大回向日。

    焚化。

    疏雲)。

     伏以。

    亢陽為災。

    百物就槁。

    斯上天之降罰。

    由下民之多愆。

    惟諸佛開慈悲之門。

    而神咒。

    有祈禳之應。

    由是謹發誠心。

    啟建祈雨道場。

    謹陳情懷。

    仰希垂聽。

    今據大清國。

    某省某府。

    某縣某寺。

    住持僧某甲。

    (若當道官員為請主。

    當一一具書姓名)是日至心拈香。

    皈命大雲輪主。

    釋迦文佛。

    請雨會上。

    諸佛聖賢天龍八部。

    司事尊神諸蓮座下恭通情旨。

    蓋因本處。

    時值某時。

    亢旱日久。

    少降時雨。

    泉源消竭。

    萬物枯槁。

    庶民百姓。

    其苦如熬。

    有司執事。

    其憂如煎。

    切聞佛教。

    有大雲輪請雨經咒。

    最為感通。

    由是某甲等。

    於某日啟建。

    依法祈禱。

    雲集僧衆。

    加持經咒。

    然恐事理不周。

    儀不如法。

    難感龍天赦宥。

    未能即霈甘霖。

    由是謹貝表章。

    先奏三寶聖衆。

    次奏三界諸天。

    次奏龍玉聖衆。

    乞求俯垂鑒照。

    憐愍有情。

    宥其同業之愆。

    賜以平等之澤。

    起雲雷於山川。

    牌滂沱矣。

    拯生靈於塗炭。

    厥惟艱哉。

    次祈風伯雨師上承下佑。

    稼神地主。

    盡職關心。

    庶茲多稼。

    亦乃有秋。

    時和歲稔。

    萬民樂業。

    謹竭丹誠。

    稽首上疏右疏(第一道疏)恭奏三寶證明。

    金蓮台下。

    (第二道疏)諸天洞鑒寶座下。

    (第三道疏)龍神諸神寶座下。

    年月日。

    住持某甲等。

    九頓謹奏 附額聯。

     大雲輪壇(此額挂本壇廊下正中。

    連兩傍聯句。

    俱用黑紙白粉。

    書正楷字)。

     大霈甘霖。

    田疇得而滋育。

     洪敷惠澤。

    草木被以生成。

     證義曰。

    祈雨儀軌。

    俱從佛經錄出。

    惟結壇設座旛惺圖像等。

    經費浩繁。

    若系宰官舉行。

    固屬易辦。

    倘為僧衆發心。

    可用紙木代金帛。

    祇須虔誠整齊而已。

    然經有若泛雨時。

    亦能令止之句。

    可見此經。

    亦可祈晴而用。

    但改經文中降注二字。

    為速止二字。

    改請雨為請晴。

    并另換疏語可也。

    此潤鄙見私議。

    謹質高明。

    又另壇誦大悲咒。

    助其速賜感通。

    所謂一切所求。

    若不果遂者。

    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

    倘於山鄉僻野。

    非當道官員所辦者。

    但請遠近真實高僧。

    随其所專。

    至誠求達。

    亦能緻雨。

    雲栖華嚴感應略記雲。

    僧道英者陳氏子。

    蒲縣人。

    年十八。

    親為之娶。

    五載同居。

    誓不相觸。

    後從并縣。

    炬法師。

    聽華嚴經。

    便落發。

    入太行由。

    柏梯寺。

    修行止觀。

    屬亢旱。

    講華嚴經以祈甘澤。

    有二老翁。

    各二童侍。

    時來聽講。

    英異而問之。

    乃知海神。

    因曰。

    今為檀越。

    請下微雨。

    翁敕二童。

    童即從窗孔中出。

    須臾大雨霶霈。

    遠近鹹賴。

    此講華嚴經。

    而感時雨霶流也。

    又法華持驗紀雲。

    梁雲光法師。

    普通二年。

    召於内殿講法華經。

    天雨寶華。

    天監中。

    帝以亢陽問志公。

    公曰。

    雲能緻雨。

    帝因請講法華。

    至其澤普洽。

    雨即大澍。

    高下沾足。

    此講法華。

    經而感雨也。

    又雲。

    隋靈應南天竺寺。

    釋真觀。

    錢塘範氏子。

    少有奇相。

    舌紫羅紋。

    左右手有仙人字。

    誦法華經。

    日定一部。

    開皇十四年亢旱。

    時請講海龍王經。

    驟雨滂注。

    此講海龍王經而緻雨也。

    又雲。

    宋明州釋中立。

    鄞之陳氏子。

    丱歲出家。

    賜号明智。

    熙甯中居南湖。

    繼神智席。

    日宣止觀。

    元佑中。

    再主延慶寺。

    修法華忏法七年。

    行法将圓。

    一日於禅觀中。

    見大舟。

    師座其中以行。

    自是辯慧泉湧。

    師誦法華踰萬部。

    禳救災旱。

    靡不神驗。

    此誦法華經。

    并修忏而緻雨也。

    又雲。

    宋會稽。

    道味山釋宗利。

    既具戒。

    往姑蘇。

    依神悟修法華滿三載。

    俄見普賢。

    乘空過前。

    尋詣新城碧沼。

    專修念佛三昧。

    政和元年。

    天旱禱雨。

    奪龍王現金色身。

    甘雨沾足。

    此念佛而緻雨也。

    又金剛持驗紀雲。

    唐呂文展。

    開元三年。

    任阆中縣丞。

    雅好佛典。

    尤專心持誦金剛經。

    至三萬餘遍。

    靈應奇異。

    年既衰暮。

    三牙并落。

    忽生如舊。

    在阆中時。

    屬亢旱。

    刺使劉浚。

    令祈雨。

    才持一遍。

    遂獲沛然。

    又若霖潦。

    别駕又令誦經祈晴。

    照時開霁。

    此誦金剛經緻雨也。

    又明季。

    杭州。

    蓮池大師。

    參學回杭。

    欲覓一深山養道。

    見雲栖塢幽靜。

    遂駐錫結茆。

    屬時亢旱。

    村民請師求雨。

    師雲。

    老僧在此。

    隻知念佛。

    并無祈雨法術。

    村民雲。

    隻要大師念佛。

    允請出山。

    在田坂念佛。

    雨遂至。

    村民感德而樂助。

    遂成梵剎。

    此亦以念佛而緻雨也。

    故知祈雨全賴高僧平日功勳。

    方能感通。

    亦須請主。

    如法虔禱。

    方應。

    若請主不齋戒。

    僧衆無道德。

    但為應酬故事。

    難感天和矣。

    甚至喧鬧雜穢。

    酒肉遊戲。

    匪唯不感。

    更多愆也。

     附祈雪 儀軌無傳。

    私謂。

    可以祈雨法。

    變通行之。

    五祖演嘗有念誦開首偈雲。

    一年隻餘此月。

    天道未嘗降雪。

    奉告三界龍神。

    各自遞相報說。

    普天普地鋪銀。

    且要應時應節。

    更望大衆慈悲。

    為念神咒助力。

    附錄於此。

     遣蝗 凡遇遣蝗。

    事急如火。

    藏無遣蝗之經。

    古有求天之儀。

    客堂先白方丈。

    次挂牌。

    (牌雲)遣蝗。

    (此牌懸山門上。

    又客堂前挂牌雲)本月某日。

    護法某甲。

    為遣蝗事。

    誦金光明經幾日。

    至某日五鼓供天。

    頂禮金光明忏法幾日。

    為祈蝗淨年豐。

    萬民樂業。

    諸師芳名。

    開列於左。

    某師 某師 其餘儀軌。

    見後住持章念誦條說。

    今錄疏式   今據  大清國。

    某省某府。

    某縣某寺。

    住持某甲。

    (或當道卒官為請主。

    或鄉人。

    或仕宦。

    随請具書姓名)是日稽首拈香。

    皈命金光會主。

    能仁慈尊。

    光明會上。

    寄位諸天。

    梵釋四王。

    天龍八部。

    器界諸神。

    司事聖衆。

    諸寶座下。

    恭通情旨。

    切念。

    飛蝗蔽天。

    惟兇荒之可慮。

    遺孽入地。

    恐滋蔓之難圖。

    匪假神功之驅除。

    雖極人力而罔措。

    由是即於本月某日。

    謹發誠心。

    啟建遣蝗保苗道場。

    每日命僧。

    諷誦金光明經。

    五鼓供天。

    禮金光明忏。

    伏願。

    以此功德。

    消殄災蟲。

    滌之風雨。

    掃種類以無遺。

    投之江河。

    随業感而自化。

    民安其業。

    物遂其生。

    某等不勝急切。

    仰望之至。

    年月日。

    住持某甲。

    當道有司某甲。

    九頓謹奏(此疏建首日。

    先焚一道。

    以奏天庭。

    一道。

    供在壇中。

    每日宣讀。

    至蝗止散。

    回向焚化。

    凡宣疏畢。

    舉贊雲)。

     保苗護稼。

    司事尊神。

    驅逐蝗蟲遂民生。

    秀實滿田塍。

    蔬果時新。

    護養謝思深。

     柰麻消災障菩薩(三稱)。

     其餘上供等事。

    并如常儀。

    至蝗止回向。

    他本保青苗會。

    亦在此攝。

     證義曰。

    蝗蟲。

    天災也。

    古規誦金光明經。

    拜金光明忏。

    奉供諸天。

    得捷疾感應。

    按金光明經第二卷。

    四天王品雲。

    此經能照諸天宮殿。

    是經能與衆生快樂。

    乃至是經能除谷貴饑馑雲雲。

    又功德天品雲。

    以是因緣。

    增長地味。

    地神諸天。

    悉皆歡喜。

    所種谷米。

    芽莖枝葉。

    果實滋茂雲雲。

    又堅牢地神品雲。

    以是之故。

    閻浮提内。

    藥草樹木。

    根莖枝葉花果茲茂。

    美色香味。

    皆悉具足雲雲。

    又鬼神品雲。

    是經力故。

    諸天歡喜。

    百谷果實皆悉滋茂雲雲據此。

    可見此經。

    真能遣蝗。

    悉皆豐熟。

    理合廣遍流通。

    處處持誦。

    常常。

    不絕。

    則天下太平。

    消災增福。

    無過於此經。

    故唐譯稱最勝經王也。

    惜乎。

    迩來除水陸堂外。

    世罕見聞。

    若山野僻地。

    無此經者。

    可将禅門日誦内。

    有齋天法儀。

    從瑤天玉露起。

    至佛慈廣大贊止。

    全卷禮誦亦可。

    但改一心奉請。

    為一心頂禮而已。

    金光明經感應記雲。

    宋僧從禮襄陽人。

    居台州平田精舍。

    慎重莊默。

    喜怒不形于色。

    平居必虔誠持戒。

    梁乾化年中夏旱。

    衆請師祈雨。

    遂誦金光明經。

    感雨三日。

    時錢武肅王聞之。

    召入府。

    建金光門忏道場雲雲。

    據此。

    既能緻雨。

    亦必能遣蝗矣然必須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