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清規原序
關燈
小
中
大
不搜剔科儀。
闡明羲蘊。
俾讀者開卷了然。
誠佛祖救世之宏文。
衆生普度之寶筏也已。
欽命浙江副都統署将軍事加三級長白松齡序 癸未冬。
餘友沈芝塘征君。
以源洪師所着清規證義記。
囑餘叙。
讀之知能深契夫明心見性之理。
宜其海内聞名。
久為當代推重。
是書為佛祖遺規。
剖晣叢林當用之事。
最精且備。
依此行持。
得有紀律俨然。
靈山一會。
至今未散。
不皆為佛祖之遠裔乎哉。
雖然清規義記。
特其緒餘耳。
祇以心存普利。
故知言诠。
若夫三學精思。
六度妙谛。
其理未可淺窺。
唯學者。
事理交融。
名實兼顯。
則源師殷殷着述之心。
亦可無負矣。
原任江蘇巡撫錢唐陳桂生序。
序 大哉。
百丈清規之詳美也。
忠君也。
孝親也。
事師也。
尊祖也。
報施恩也。
行禮儀也。
禅教律也。
典章大備。
條約分明。
歎觀止矣。
晚近。
三學衰微。
叢林草草。
於是舊制漸湮。
前型半廢。
幸佛教猶留。
祖文未敝。
苾刍源洪。
諱儀潤者。
吾之教授師也。
每睹古今典籍。
各塹本宗。
遇抑揚處。
未免互謗。
如法苑碎金之類。
雖非偏滞。
未免雜糅。
若欲和而不雜。
分而不異。
似有待焉。
於是吾師。
彙成全璧。
綜計百餘十卷。
目曰缁門命脈記。
各系證義。
分十二集。
子集叙三寶并緣起。
次之十集。
即南山。
忏摩。
天台。
賢首。
慈恩。
法性。
禅定。
密部。
翻譯。
淨土也。
百丈清規等。
殿於亥集。
所集既多。
刻行有待。
唯清規水陸。
先付剞劂。
書成。
盥誦。
恍入法筵。
以清規之重顯。
得證義之新彰。
目擊道存。
心領神會。
其镕鑄古今。
發明精蘊。
不能增減一字也。
唯願人人從事於斯。
則清乎流者。
濁不能混。
規為圓者。
矩即以方。
遵此舊章。
布之叢席。
堪與經律論共為後學之津梁也夫。
道光二年四月佛誕日诏征孝廉方正前陝西六品軍功受菩薩優婆塞戒 仁和弟子芝塘沈起潛了生稽首敬題 叙 夫行以規而成圓。
規以清而不紊。
此叢林有清規一書也。
清規作於梁之法雲奉诏而述。
於唐之百丈禅師。
至今千百餘年。
時代既遙。
傳聞非一。
得源洪大師之證義。
而所記乃備。
夙曾持奉全編。
於九章中。
而見君親之仰戴及水陸之兼資。
其為叢林軌範。
益莫大焉。
吾杭自庚申後。
兩遭兵燹。
經帙全淪。
憫初參之無所行持也。
将體證義者。
手訂之意。
重梓是書。
乃邀慧月和尚慧機師。
共募刻資。
遂於三壇正範天台内集開雕之先。
親督繕刊。
逾年而竣事。
置之經房。
以廣流通。
願人從事於斯。
不特旨參清淨。
動協規模。
将老祖遺書叢林體制。
胥於是在。
夫明心見性。
本不泥以言诠而循規。
以端作止二持。
始繹祖文。
繼宣佛教。
上契曆代之心源。
無不於此肇之。
後之學者。
其知法門。
有大體欤。
同治十年歲次辛未仲秋之月海潮寺後學清道普照氏序 予自鹹豐紀元僻居海上。
裹足不出者十年矣。
辛未初夏。
杭州海潮主人普照和尚。
持重刻清規證義示予。
且囑殿數語於後。
固辭之。
不獲已。
乃濡筆書曰。
竊聞。
大聖人應現無方。
動止皆成模範。
下愚者知識有限。
涓埃俱獲咎過。
況法丁像季。
去聖時遙。
似窮子之走失他鄉。
倉皇莫辨。
如擔夫之迷入險道。
皂白不分吾教清規一書。
始成四卷。
乃作於唐之中葉洪都百丈山大智懷海禅師。
當時叢林。
即奉為左劵。
以迄於今。
千有餘[示*冀]。
迨至 國朝道光初年。
杭州瓶窯回龍真寂寺源洪大師者。
宗教兩通。
儒釋一貫。
因念古人尚質。
今人尚文。
殆非質無以存其樸。
非文不能暢其辭。
爰搜輯曆代古德語錄中。
凡有裨益於重興始創耕種市井持律參禅講教諸門庭者。
因事因人。
因時因地。
無不條分縷晰。
一一增入。
以便有志斯道者。
随宜采用。
庶免臨時慞惶首鼠兩端之诮。
累成一十六卷。
付之剞劂。
儲於西湖經房流通。
鹹豐庚辛之際。
疊遭兵燹。
一切藏闆毀滅盡淨。
而普公亟尋舊本。
首傾缽囊。
繼募衆善。
翻刻成帙。
仍貯經房。
其費赀若幹。
姑置弗論。
嘉其勤勤懇懇一片利物利人之心。
當與此書垂諸永久。
是為跋。
吳中後學願定和南
闡明羲蘊。
俾讀者開卷了然。
誠佛祖救世之宏文。
衆生普度之寶筏也已。
欽命浙江副都統署将軍事加三級長白松齡序 癸未冬。
餘友沈芝塘征君。
以源洪師所着清規證義記。
囑餘叙。
讀之知能深契夫明心見性之理。
宜其海内聞名。
久為當代推重。
是書為佛祖遺規。
剖晣叢林當用之事。
最精且備。
依此行持。
得有紀律俨然。
靈山一會。
至今未散。
不皆為佛祖之遠裔乎哉。
雖然清規義記。
特其緒餘耳。
祇以心存普利。
故知言诠。
若夫三學精思。
六度妙谛。
其理未可淺窺。
唯學者。
事理交融。
名實兼顯。
則源師殷殷着述之心。
亦可無負矣。
原任江蘇巡撫錢唐陳桂生序。
序 大哉。
百丈清規之詳美也。
忠君也。
孝親也。
事師也。
尊祖也。
報施恩也。
行禮儀也。
禅教律也。
典章大備。
條約分明。
歎觀止矣。
晚近。
三學衰微。
叢林草草。
於是舊制漸湮。
前型半廢。
幸佛教猶留。
祖文未敝。
苾刍源洪。
諱儀潤者。
吾之教授師也。
每睹古今典籍。
各塹本宗。
遇抑揚處。
未免互謗。
如法苑碎金之類。
雖非偏滞。
未免雜糅。
若欲和而不雜。
分而不異。
似有待焉。
於是吾師。
彙成全璧。
綜計百餘十卷。
目曰缁門命脈記。
各系證義。
分十二集。
子集叙三寶并緣起。
次之十集。
即南山。
忏摩。
天台。
賢首。
慈恩。
法性。
禅定。
密部。
翻譯。
淨土也。
百丈清規等。
殿於亥集。
所集既多。
刻行有待。
唯清規水陸。
先付剞劂。
書成。
盥誦。
恍入法筵。
以清規之重顯。
得證義之新彰。
目擊道存。
心領神會。
其镕鑄古今。
發明精蘊。
不能增減一字也。
唯願人人從事於斯。
則清乎流者。
濁不能混。
規為圓者。
矩即以方。
遵此舊章。
布之叢席。
堪與經律論共為後學之津梁也夫。
道光二年四月佛誕日诏征孝廉方正前陝西六品軍功受菩薩優婆塞戒 仁和弟子芝塘沈起潛了生稽首敬題 叙 夫行以規而成圓。
規以清而不紊。
此叢林有清規一書也。
清規作於梁之法雲奉诏而述。
於唐之百丈禅師。
至今千百餘年。
時代既遙。
傳聞非一。
得源洪大師之證義。
而所記乃備。
夙曾持奉全編。
於九章中。
而見君親之仰戴及水陸之兼資。
其為叢林軌範。
益莫大焉。
吾杭自庚申後。
兩遭兵燹。
經帙全淪。
憫初參之無所行持也。
将體證義者。
手訂之意。
重梓是書。
乃邀慧月和尚慧機師。
共募刻資。
遂於三壇正範天台内集開雕之先。
親督繕刊。
逾年而竣事。
置之經房。
以廣流通。
願人從事於斯。
不特旨參清淨。
動協規模。
将老祖遺書叢林體制。
胥於是在。
夫明心見性。
本不泥以言诠而循規。
以端作止二持。
始繹祖文。
繼宣佛教。
上契曆代之心源。
無不於此肇之。
後之學者。
其知法門。
有大體欤。
同治十年歲次辛未仲秋之月海潮寺後學清道普照氏序 予自鹹豐紀元僻居海上。
裹足不出者十年矣。
辛未初夏。
杭州海潮主人普照和尚。
持重刻清規證義示予。
且囑殿數語於後。
固辭之。
不獲已。
乃濡筆書曰。
竊聞。
大聖人應現無方。
動止皆成模範。
下愚者知識有限。
涓埃俱獲咎過。
況法丁像季。
去聖時遙。
似窮子之走失他鄉。
倉皇莫辨。
如擔夫之迷入險道。
皂白不分吾教清規一書。
始成四卷。
乃作於唐之中葉洪都百丈山大智懷海禅師。
當時叢林。
即奉為左劵。
以迄於今。
千有餘[示*冀]。
迨至 國朝道光初年。
杭州瓶窯回龍真寂寺源洪大師者。
宗教兩通。
儒釋一貫。
因念古人尚質。
今人尚文。
殆非質無以存其樸。
非文不能暢其辭。
爰搜輯曆代古德語錄中。
凡有裨益於重興始創耕種市井持律參禅講教諸門庭者。
因事因人。
因時因地。
無不條分縷晰。
一一增入。
以便有志斯道者。
随宜采用。
庶免臨時慞惶首鼠兩端之诮。
累成一十六卷。
付之剞劂。
儲於西湖經房流通。
鹹豐庚辛之際。
疊遭兵燹。
一切藏闆毀滅盡淨。
而普公亟尋舊本。
首傾缽囊。
繼募衆善。
翻刻成帙。
仍貯經房。
其費赀若幹。
姑置弗論。
嘉其勤勤懇懇一片利物利人之心。
當與此書垂諸永久。
是為跋。
吳中後學願定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