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義賢問愚答鈔
關燈
小
中
大
退等耶。
真谛譯天親攝論雲。
不由唯稱佛名。
即不随決定得生無上菩提(文)。
依之和尚凡言菩提。
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報道理。
成佛之法要須萬行圓備方乃克成。
豈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
無有是處(文)。
又雲。
論中稱佛唯欲自成佛(文)。
又雲久來論中稱多寶佛。
為求佛果即是正報(文)。
若通論家言念佛不退遠因。
和尚何不破彼義乎。
本釋七部攝論之中。
無性攝論見約不退所言不退初住不退。
出群疑論。
真谛所譯釋論達磨笈多所譯見佛果。
其餘四本不退佛果可依料簡。
學者思擇。
然乍依用真谛所譯名不退事。
未得其意。
何況念佛得不退事。
十住毗婆娑論菩提資糧論誠說也。
與無性攝論相違。
如何會之。
次發願念佛例為遠因者。
言發願者唯願無行。
言念佛者願行具。
通論家錯偏在此事。
誰言此義會論意乎。
群疑論雲。
唯由發願者是簡持義。
簡去念佛之行。
持取唯言發願。
更無行。
孤有此願。
故曰唯由發願。
若唯發願而得生者。
此即是别時意也(文)。
又雲亦有願言未曾修淨行。
雖不往生淨土。
此願遠是生因乃至即有遠生之義。
故經說歎此人。
為得生西方也。
愚人将将即得不假别修因。
論師釋此經文此是别時之意。
非但唯由發願而即得生。
後人讀論不解。
即言行不得往生此深錯也(文)。
次攝論是瑜伽支論者所不共許。
玄奘所譯入其支論。
真谛所譯明真如受熏之義。
故不為支論。
又十支論相除攝論加理門論一義有之欤。
故必可同瑜伽論。
難不可來欤。
次三地菩薩方生淨土等者。
先引群疑論并往生要集之會釋畢。
不及私會通矣。
傳聞楞伽經十方諸刹土衆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于方廣經中應知密意說(文)。
言密意者如來秘密深奧意趣終窮究竟極說也(雲雲)。
(取意)然今引瑜伽密意言為方便辭。
密意言同何彼為終窮說此為方便說耶。
聞他說言等者。
問。
何經說此不相續願即得往生。
論主往判作别時耶。
若言今此淨土經中有此文者。
是何文乎。
縱何文若許今教有此說者。
經中非無不了之言。
争免通論家所判耶。
若言非是今經等說者。
于餘教中是何經耶。
又如佛陀扇多攝論。
指言無量壽經說者。
若為通之。
又問若言更不相續名唯願者。
相續願為即有行耶。
若許然者願行無别。
上來所立義豈成耶。
又問頗有一願一行。
而不相續為别時。
否。
若言此亦别時因者。
今釋何唯簡一願耶。
若言此非别時例者。
縱具願行既不相續。
豈即生如何。
答。
西天所有經教廣多。
論藏所指難知何經。
翻譯将來經文狹少多阙本。
才見現行流布經文。
不可疑論所指經說。
佛陀扇多所譯攝論雖言無量壽經說等。
今所流布大經五本。
觀經一本。
小經二本。
八部無量壽經中。
全無其說。
迦才法師阿彌陀經已今當之三種發願判為别時。
然非理盡。
難信用之。
大經阙本有七代譯。
觀經阙本有二代譯。
如光師雲。
有無量壽經。
今已隐沒。
雲何定判無經說耶(文)。
又次相續願即有行耶等者。
非謂相續願起行。
願若相續必引起行。
願行具足非是别時。
願行引起行。
能引起願。
所引起行。
願行已異。
何雲無别。
故不相續願名唯願為别時意。
又願乍相續行不相續。
不可有之。
行不相續即是願不相續故也。
是故尚言一願心也。
傳聞。
三心有二。
教門三心弘願三心也。
教門三心縱雖相續亦引起行非是即生。
殆不得言别時意趣。
弘願三心縱不相續亦造惡業現在身已即便往生。
臨命終時當得往生有何疑耶(雲雲取意)為示此義疑來欤。
今謂彼義雖巧多違經釋。
疑難往往繁故略之。
又無量壽經等者。
問。
凡言報者因圓果滿真身身也。
故諸師意不許别願為報身因。
以此别願即證應身。
而今以此還證報身有何由雲何。
若言宗别義亦異者。
下文何言應萬行因故名報身。
此義既與諸師意同。
豈言宗異義别者。
雲何。
又以發願取土名報身者。
釋加五百大願等亦報因。
雲何。
答。
報身有二。
自他受用。
因圓果滿真實身者是自受用。
今以别願為因。
身者是他受用。
如慈恩雲。
自受用土唯以自利後所得智為其因緣(乃至)。
他受用土及變化土唯以利他後所得智為其因緣(文)。
其後得大悲智者必發别願。
酬彼别願感報與化。
分其報化且有二義。
若依諸論為地上人。
所發别所成身土是他受用。
為地前者所發别願所成身土即變化也。
諸師解釋多存此義。
故阿彌陀為變化身。
四十八願多以凡夫為所被故。
若據大乘同性經說。
淨土成道别願酬因身土是報。
穢土成佛别願酬因身土是化。
今師解釋并綽和尚四十八願。
即是淨土成道願故。
酬彼因身判為報身。
釋尊雖酬五百大願。
穢土成佛别所成之身土故名為化也。
酬因之名通于報化。
如嘉祥雲。
今謂若就通門為論無非酬因可雲報土。
别行不然。
何者以法藏菩薩本迹二門。
就迹為論在凡夫地。
以願造土可雲報土(乃至)。
若論本門。
此菩薩位居鄰極。
無更造業。
唯是應現依正兩報(乃至)。
此是應中開應報兩土。
非是異應。
别有報土(文)。
又下文言。
應萬行因故名報者。
意亦無違。
序分義雲。
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依因起于勝行依行感于勝果等(文)。
可思合之。
傳說阿彌陀者非是始成正覺之佛。
無始無終本有無作常住不變之報身也。
過去諸佛皆念彌陀故無始也。
衆生不盡佛壽不盡故無終也。
永異諸教所談受用(雲雲)。
(取意)為顯此趣疑來欤。
今謂真言天台等諸教中。
不可遮有彼深奧義。
三部經内今師釋中其趣未見故疑滞焉。
不遑羅縷耳。
未審何時得忍等者。
問。
經文自言說是語時聞佛所說。
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及佛身等。
得無生忍。
是即聞十六觀。
見國見佛時得無生忍。
在文分明矣。
有何所昧作此問耶。
若言見國在序光台。
見佛文在第七觀初。
于此二處何時得者。
此問不可。
既言聞說應時即見。
其見豈指序光台耶。
第七觀初雖入正說。
正說未周。
未可論益。
故知經言聞佛所說應時見者。
其國其佛縱是光中空中所現。
住至經末随聞成見。
方為得益之所依也。
諸師所解意多如是。
且如元照雲。
先韋提獨見。
今大衆同見等即其義也。
若爾今釋問答共許見國指序光台中見。
見佛指第七觀見者有何由雲何。
答。
說是語時(乃至)。
聞佛所說應時即見等之經文。
人唯誦文不窺其義。
而恐執應說十六觀已時見國見佛得忍作問也。
今謂說是語時者有二種。
如嘉祥雲。
一口輪說。
二身輪說。
若依身輪光台現國是說語也。
序分義雲。
亦非是無時佛語(文)。
即其義也。
聞佛所說應時等者。
應聞所說時見國見佛得忍也。
非謂應聞佛說已時得益。
未必待說終也。
于序正中以所得益經家量之。
正宗分後名得益分。
文雖有未時。
而在序正見其國其佛。
縱至經末為得益依即在光中空中現時。
但見國見佛。
何時得忍。
此疑未決。
是故定判第七觀初。
不知此趣。
元照等師不足指南傳聞韋提開悟即有顯密。
約顯開悟雲第七觀見佛得忍非是光台現國時得。
依密開悟光台并見依正二報。
得無生忍。
即其證在當麻寺曼陀羅也(雲雲)。
拔肝為示此意此尋來欤。
今謂顯密開悟和尚釋中未見證據。
難信用之。
我今樂生彌陀等者。
問。
經雲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何意。
取其樂生安樂屬前總領所現之科。
取此樂生彌陀之言為今别選所求句乎。
又言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等者。
為望佛意作是釋乎。
為當夫人知此事乎。
若言但望佛意釋者。
既就夫人我今樂生彌陀之言。
釋曰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等。
明知夫人亦得見知此因緣也。
若言夫人知此事者。
未聞佛說。
何得辄知。
故結文雲有斯因緣。
如來密遣夫人等。
知約如來意密言耳。
答。
樂生安樂非屬科文。
為成十方佛國以授之義引當科文以句證也。
即如經文雖具可引之。
略而引之。
當科我今樂生彌陀亦略文牒。
具如經文可牒釋之。
凡略文事無别意趣。
次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等者。
是望佛意作此釋也。
義如後難。
至前難者夫人請言我今樂生彌陀佛所。
别選所求非是自選。
本願所成故。
勸處彌多衆聖指贊故緻使如來密遣夫人别選也為言非謂夫人自知之也。
傳聞。
安樂之言屬前科中。
彌陀之言為别選句。
即有深義人不知之。
又韋提希現是菩薩假示凡身。
故知彌陀本國即是四十八願所成土也(雲雲)。
(取意)為顯此義此問來欤。
今謂彼深奧義實不知之。
顯示其義。
細帶不忘。
又如嘉祥釋韋提實是大菩薩也。
非偏執凡。
然今經雲汝是凡夫。
和尚釋雲垢凡女質。
此經說相凡夫為正。
若今凡夫未聞佛說。
争知四十八願所成土乎。
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等者。
問。
四十八願中為
真谛譯天親攝論雲。
不由唯稱佛名。
即不随決定得生無上菩提(文)。
依之和尚凡言菩提。
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報道理。
成佛之法要須萬行圓備方乃克成。
豈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
無有是處(文)。
又雲。
論中稱佛唯欲自成佛(文)。
又雲久來論中稱多寶佛。
為求佛果即是正報(文)。
若通論家言念佛不退遠因。
和尚何不破彼義乎。
本釋七部攝論之中。
無性攝論見約不退所言不退初住不退。
出群疑論。
真谛所譯釋論達磨笈多所譯見佛果。
其餘四本不退佛果可依料簡。
學者思擇。
然乍依用真谛所譯名不退事。
未得其意。
何況念佛得不退事。
十住毗婆娑論菩提資糧論誠說也。
與無性攝論相違。
如何會之。
次發願念佛例為遠因者。
言發願者唯願無行。
言念佛者願行具。
通論家錯偏在此事。
誰言此義會論意乎。
群疑論雲。
唯由發願者是簡持義。
簡去念佛之行。
持取唯言發願。
更無行。
孤有此願。
故曰唯由發願。
若唯發願而得生者。
此即是别時意也(文)。
又雲亦有願言未曾修淨行。
雖不往生淨土。
此願遠是生因乃至即有遠生之義。
故經說歎此人。
為得生西方也。
愚人将将即得不假别修因。
論師釋此經文此是别時之意。
非但唯由發願而即得生。
後人讀論不解。
即言行不得往生此深錯也(文)。
次攝論是瑜伽支論者所不共許。
玄奘所譯入其支論。
真谛所譯明真如受熏之義。
故不為支論。
又十支論相除攝論加理門論一義有之欤。
故必可同瑜伽論。
難不可來欤。
次三地菩薩方生淨土等者。
先引群疑論并往生要集之會釋畢。
不及私會通矣。
傳聞楞伽經十方諸刹土衆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于方廣經中應知密意說(文)。
言密意者如來秘密深奧意趣終窮究竟極說也(雲雲)。
(取意)然今引瑜伽密意言為方便辭。
密意言同何彼為終窮說此為方便說耶。
聞他說言等者。
問。
何經說此不相續願即得往生。
論主往判作别時耶。
若言今此淨土經中有此文者。
是何文乎。
縱何文若許今教有此說者。
經中非無不了之言。
争免通論家所判耶。
若言非是今經等說者。
于餘教中是何經耶。
又如佛陀扇多攝論。
指言無量壽經說者。
若為通之。
又問若言更不相續名唯願者。
相續願為即有行耶。
若許然者願行無别。
上來所立義豈成耶。
又問頗有一願一行。
而不相續為别時。
否。
若言此亦别時因者。
今釋何唯簡一願耶。
若言此非别時例者。
縱具願行既不相續。
豈即生如何。
答。
西天所有經教廣多。
論藏所指難知何經。
翻譯将來經文狹少多阙本。
才見現行流布經文。
不可疑論所指經說。
佛陀扇多所譯攝論雖言無量壽經說等。
今所流布大經五本。
觀經一本。
小經二本。
八部無量壽經中。
全無其說。
迦才法師阿彌陀經已今當之三種發願判為别時。
然非理盡。
難信用之。
大經阙本有七代譯。
觀經阙本有二代譯。
如光師雲。
有無量壽經。
今已隐沒。
雲何定判無經說耶(文)。
又次相續願即有行耶等者。
非謂相續願起行。
願若相續必引起行。
願行具足非是别時。
願行引起行。
能引起願。
所引起行。
願行已異。
何雲無别。
故不相續願名唯願為别時意。
又願乍相續行不相續。
不可有之。
行不相續即是願不相續故也。
是故尚言一願心也。
傳聞。
三心有二。
教門三心弘願三心也。
教門三心縱雖相續亦引起行非是即生。
殆不得言别時意趣。
弘願三心縱不相續亦造惡業現在身已即便往生。
臨命終時當得往生有何疑耶(雲雲取意)為示此義疑來欤。
今謂彼義雖巧多違經釋。
疑難往往繁故略之。
又無量壽經等者。
問。
凡言報者因圓果滿真身身也。
故諸師意不許别願為報身因。
以此别願即證應身。
而今以此還證報身有何由雲何。
若言宗别義亦異者。
下文何言應萬行因故名報身。
此義既與諸師意同。
豈言宗異義别者。
雲何。
又以發願取土名報身者。
釋加五百大願等亦報因。
雲何。
答。
報身有二。
自他受用。
因圓果滿真實身者是自受用。
今以别願為因。
身者是他受用。
如慈恩雲。
自受用土唯以自利後所得智為其因緣(乃至)。
他受用土及變化土唯以利他後所得智為其因緣(文)。
其後得大悲智者必發别願。
酬彼别願感報與化。
分其報化且有二義。
若依諸論為地上人。
所發别所成身土是他受用。
為地前者所發别願所成身土即變化也。
諸師解釋多存此義。
故阿彌陀為變化身。
四十八願多以凡夫為所被故。
若據大乘同性經說。
淨土成道别願酬因身土是報。
穢土成佛别願酬因身土是化。
今師解釋并綽和尚四十八願。
即是淨土成道願故。
酬彼因身判為報身。
釋尊雖酬五百大願。
穢土成佛别所成之身土故名為化也。
酬因之名通于報化。
如嘉祥雲。
今謂若就通門為論無非酬因可雲報土。
别行不然。
何者以法藏菩薩本迹二門。
就迹為論在凡夫地。
以願造土可雲報土(乃至)。
若論本門。
此菩薩位居鄰極。
無更造業。
唯是應現依正兩報(乃至)。
此是應中開應報兩土。
非是異應。
别有報土(文)。
又下文言。
應萬行因故名報者。
意亦無違。
序分義雲。
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依因起于勝行依行感于勝果等(文)。
可思合之。
傳說阿彌陀者非是始成正覺之佛。
無始無終本有無作常住不變之報身也。
過去諸佛皆念彌陀故無始也。
衆生不盡佛壽不盡故無終也。
永異諸教所談受用(雲雲)。
(取意)為顯此趣疑來欤。
今謂真言天台等諸教中。
不可遮有彼深奧義。
三部經内今師釋中其趣未見故疑滞焉。
不遑羅縷耳。
未審何時得忍等者。
問。
經文自言說是語時聞佛所說。
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及佛身等。
得無生忍。
是即聞十六觀。
見國見佛時得無生忍。
在文分明矣。
有何所昧作此問耶。
若言見國在序光台。
見佛文在第七觀初。
于此二處何時得者。
此問不可。
既言聞說應時即見。
其見豈指序光台耶。
第七觀初雖入正說。
正說未周。
未可論益。
故知經言聞佛所說應時見者。
其國其佛縱是光中空中所現。
住至經末随聞成見。
方為得益之所依也。
諸師所解意多如是。
且如元照雲。
先韋提獨見。
今大衆同見等即其義也。
若爾今釋問答共許見國指序光台中見。
見佛指第七觀見者有何由雲何。
答。
說是語時(乃至)。
聞佛所說應時即見等之經文。
人唯誦文不窺其義。
而恐執應說十六觀已時見國見佛得忍作問也。
今謂說是語時者有二種。
如嘉祥雲。
一口輪說。
二身輪說。
若依身輪光台現國是說語也。
序分義雲。
亦非是無時佛語(文)。
即其義也。
聞佛所說應時等者。
應聞所說時見國見佛得忍也。
非謂應聞佛說已時得益。
未必待說終也。
于序正中以所得益經家量之。
正宗分後名得益分。
文雖有未時。
而在序正見其國其佛。
縱至經末為得益依即在光中空中現時。
但見國見佛。
何時得忍。
此疑未決。
是故定判第七觀初。
不知此趣。
元照等師不足指南傳聞韋提開悟即有顯密。
約顯開悟雲第七觀見佛得忍非是光台現國時得。
依密開悟光台并見依正二報。
得無生忍。
即其證在當麻寺曼陀羅也(雲雲)。
拔肝為示此意此尋來欤。
今謂顯密開悟和尚釋中未見證據。
難信用之。
我今樂生彌陀等者。
問。
經雲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何意。
取其樂生安樂屬前總領所現之科。
取此樂生彌陀之言為今别選所求句乎。
又言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等者。
為望佛意作是釋乎。
為當夫人知此事乎。
若言但望佛意釋者。
既就夫人我今樂生彌陀之言。
釋曰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等。
明知夫人亦得見知此因緣也。
若言夫人知此事者。
未聞佛說。
何得辄知。
故結文雲有斯因緣。
如來密遣夫人等。
知約如來意密言耳。
答。
樂生安樂非屬科文。
為成十方佛國以授之義引當科文以句證也。
即如經文雖具可引之。
略而引之。
當科我今樂生彌陀亦略文牒。
具如經文可牒釋之。
凡略文事無别意趣。
次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等者。
是望佛意作此釋也。
義如後難。
至前難者夫人請言我今樂生彌陀佛所。
别選所求非是自選。
本願所成故。
勸處彌多衆聖指贊故緻使如來密遣夫人别選也為言非謂夫人自知之也。
傳聞。
安樂之言屬前科中。
彌陀之言為别選句。
即有深義人不知之。
又韋提希現是菩薩假示凡身。
故知彌陀本國即是四十八願所成土也(雲雲)。
(取意)為顯此義此問來欤。
今謂彼深奧義實不知之。
顯示其義。
細帶不忘。
又如嘉祥釋韋提實是大菩薩也。
非偏執凡。
然今經雲汝是凡夫。
和尚釋雲垢凡女質。
此經說相凡夫為正。
若今凡夫未聞佛說。
争知四十八願所成土乎。
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等者。
問。
四十八願中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