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義賢問愚答鈔

關燈
所引新譯經說。

    不當今文者。

    戒度本意救智公釋。

    引新譯文合彼釋義有何失乎。

    次縱彼經說思惟定名不妨通散者。

    此事誠爾。

    泛論思惟。

    通定散條實是通旨。

    今師意全不可遮之。

    今以教我思惟經文。

    諸師釋韋提請散辭。

    此乃隻守諸經通旨不預今經所說定與散之差異。

    依之今師為破彼解準例華嚴。

    釋今思惟豈通散善。

    全非偏論。

    盡諸義時思惟之言非謂定。

    又今師意華嚴經中無異名意。

    就此經文唯可作請定善釋也。

    何者如扶新論雲。

    凡論修觀必先起心思惟決擇境觀不謬方入正觀。

    但心境未亡猶屬思惟前方便也。

    心境一分觀成理顯名為正受。

    作此釋者。

    蓋本經文。

    疏引地觀文雲。

    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即思惟也。

    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即正受也(文)。

    故設使無華嚴例證亦隻可作請定釋也。

    何況華嚴明有此說故引用之。

    次配當三惠。

    思惟是思惠分别定散。

    思惠唯散何雲豈通散善耶等者。

    此難誠爾。

    就世間禅分别三惠定散異者。

    欲界一地有聞與思無修惠是名散地。

    未至已上有聞與修無思惠是名定地。

    又修道人借彼依地修觀法時。

    配當次位宗宗義門非一途欤。

    且依一義。

    若二乘位五停心聞。

    二念處思。

    暖已後修。

    若菩薩位十信聞惠三賢思惠明得已上皆是修惠。

    然猶七地以前散心數數間起。

    八地以上都無散心。

    聞惠為散修惠為定。

    是諸論意。

    和尚亦全不背其趣。

    是故依報觀成就者。

    所得無生釋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文)。

    對此十信聞惠相應。

    于四善根已上修惠奪而名散。

    和尚亦全不可遮之但任今經說相宗旨。

    常沒凡夫為能觀機。

    彼凡夫人思惟分别作意功勞。

    以佛三力為增上緣。

    而得一心。

    見彼國土極妙樂事。

    雖是聞惠。

    心眼得開見所觀境故與名定。

    此乃相對唯生得惠三福散善行之故也。

    聞惠為散。

    思惠為散。

    修惠為定諸論性相然。

    于七地以前屢許散心間起。

    何妨十信雖是散位亦立定名。

    教有傍正亦有通局。

    欲界為散上界為定。

    十信三賢名為散位。

    暖法已上名定。

    位者止也局也談傍論。

    通欲界聞思亦得定名。

    故慈恩雲。

    深住聞惠亦名三昧。

    又感師雲。

    多是聞思相應三昧名非必修惠也(文)。

    又雲十六觀與念佛三昧有淺有深。

    深即于四靜慮未至中間禅于修惠中作十六觀及念佛三昧。

    淺即依欲界聞思惠心攝念作意亦得修十六妙觀作念佛三昧(文)。

    三昧定名即通聞惠。

    是故和尚于四惠中以生得善即為散善。

    聞惠已上名定善也。

    定散分别義門已異。

    猥莫緻難。

    又凡夫位分别三惠。

    剩生得善分立三惠。

    又發道心雖生得分攝加行善。

    世善修惠還收生得。

    又于地上修惠行相。

    分施戒修。

    如此差異義門非一。

    不可執一非餘者乎。

    又配思惠。

    事所不共許。

    凡夫生得思惟成得十信聞惠。

    十信終心思惟成得十住思惠。

    第十回向思惟成得暖位修惠。

    如上所引華嚴經者。

    于惠中猶有思惟。

    通于淺深。

    前方便位名為思惟。

    非必思惠。

    若許三惠通淺深者。

    配思惟于思惠。

    亦得。

    今經所說定前方便思惟經文。

    諸師釋請散善之辭。

    是故今經思惟之文。

    釋成豈通散善耶也。

    盡諸義時非謂思惟唯定非散。

    如此存者無相違欤。

    傳聞定善之義。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标專念名号得生之釋以為依憑。

    定散二善為标名号。

    所标名号是往生因。

    能标定散全非正因。

    若知定散名号具德。

    定散即名号也。

    如淨名雲。

    但除其執不除其法。

    名号之外無法可得。

    一色一香無非名号。

    修行定散即往生因。

    若迷定散異名号。

    雖唱名号非往生業。

    此乃解誤異途。

    自分美醜何。

    由定散念佛以論難易勝劣(取意)就彼義勢。

    今此釋文即标名号。

    名号即是定散之義。

    定有之欤。

    為顯此義此問來者。

    問答乖角。

    然彼傳說定有錯謬。

    若事定者義勢雖巧不順經釋。

    疑多之。

    學者可知。

     雖有二請唯是定善者。

    問。

    若以前言教我觀于清淨業處。

    知彼思惟正受唯是定善者。

    何得自分十六觀門為兩門雲何。

    若言十六想觀雖其名同其義别者。

    何妨上請雖總言觀。

    第二請中分為思惟正受二請。

    其思惟觀通散善也。

    凡欲破他須成己義。

    今雖破他思惟為散。

    未成己義三觀屬散。

    破立未盡。

    诤論争息哉。

    答。

    定是專住體。

    三摩地此雲等持。

    即此等持四惠相應觀。

    是簡擇體即惠數。

    惠有四重。

    生得聞惠思惠修惠。

    與生得聞思惠相應等持名定。

    諸論性相諸師存之。

    又與生得相應之等持名散。

    與聞思修相應等持名為定者亦是一義。

    今師存之。

    故論觀通定散。

    條條師資全不可遮之也。

    但今所言教我觀于清淨業處之觀之字。

    所以得是定善觀者。

    于所求者通别雖異。

    去行不改。

    通去行觀即别去行思惟正受。

    佛說十三定善觀法。

    答彼思惟正受之問。

    題之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舉正攝依。

    舉主收伴。

    故略雲觀無量壽經。

    此經題目起自今此教我觀于觀字。

    非是唯散生得惠觀。

    故得定也。

    分十六觀為兩門者。

    任經說相。

    日觀已上是見序分。

    正宗分中必可有說定散文段。

    而序分中韋提希請教我思惟正受。

    如來即許我今為汝廣說衆譬。

    又如來為攝散善機。

    标置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正宗分中日觀已下十三觀已來說上所許廣說衆譬之定善。

    上輩已下說上所标當修三福之散善。

    序正相當。

    又三輩中不說入觀觀成之相。

    又辨觀邪正得失滅罪多少。

    說相大異。

    上十三觀若他生觀者。

    置三輩于勢至觀下。

    聖衆類故。

    然觀自生。

    又為劣機。

    勸雜想異。

    又還不可觀他生哉。

    依此等理分十六觀為兩門也。

    但三輩中之觀之字者和尚無釋。

    是故學者異義非一。

    或雲三福當體是觀。

    或雲相從十三定善。

    或雲均其功于定善。

    或雲三輩緣上定善所觀依正。

    為所求境名三輩觀。

    或雲分别答請自說。

    雖異諸師其十六定善義者全同諸師。

    彼皆推義。

    今又推雲。

    三輩散者約修行時生得善。

    若約臨終有分與可名定義也。

    散善功成時。

    将命終時。

    佛為現前。

    奉見佛時必得一心。

    悲華經之名無壅三昧。

    是故和尚餘處釋中。

    引九品人臨終見佛即為見佛三昧證據。

    對上十三論差異者。

    彼平生也。

    此臨終也。

    彼觀行觀。

    彼觀矚觀。

    彼心眼也。

    此眼見也。

    彼聞惠也。

    此生得也。

    彼從所觀雲日觀等。

    此從能行名三輩觀。

    彼見影像。

    此見本身。

    雖有此異。

    然見佛位一心不亂。

    非是自力一心。

    稱贊經曰。

    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文)。

    此一心即鄰于聞惠故得定名。

    故非例難。

    又破他思惟為散者。

    且破今經思惟為散。

    非謂一切思惟限定。

    又三輩觀屬散善者。

    且約平生修行時分。

    若據臨終見佛一心觀是定類也。

    如是存者無其難欤。

    傳聞今經觀解觀也。

    觀解定散諸善不生。

    隻是機分稱名獨生。

    是弘願故。

    序正流通鹹标弘願。

    文文句句并诠稱名名此經觀。

    永異諸經(雲雲)。

    (取意)為顯此義此問來欤。

    今謂十三定觀非觀行。

    而示稱名義葉經釋否智者察之。

     久來通論之家不會論意等者。

    問。

    真谛譯人。

    智恺筆授。

    造疏通論。

    豈昧論宗。

    然論文雲。

    淨土唯有不退菩薩無有下行下意菩薩及二乘等。

    故通論家得此大宗。

    往生不退同其所求。

    發願念佛例為遠因。

    誰言此義不會論意也。

    又攝論是瑜伽支論。

    然瑜伽雲三地菩薩方生淨土。

    菩薩教中說異生生是密意趣也(雲雲)。

    以知攝論别時意中必攝凡夫往生教者。

    此難尤重如何消之。

    答。

    依法不依人之教誡是法四依之随一也。

    縱雖論主無著天親。

    若違佛說背道理者不可依用。

    故雲不知何意凡小之論乃加信受諸佛誠言返将妄語(文)。

    然論主實不違佛說不背道理故。

    雲直言發願不論有行乃至與遠生作因者其義實也。

    縱雖譯者真谛三藏筆授智恺。

    若違論文者背經意者不可依用。

    故雲通論之家不會論意(文)。

    淨影天台号佛使也。

    制觀經疏雖解經文。

    然違經旨。

    莫不破。

    彼真谛智恺稱論家也。

    造攝論疏雖通論文。

    若背論意何不破之。

    然通論言非必指于真谛智恺。

    群疑論雲。

    自攝論至此百有餘年。

    諸德鹹見此論文不修西方淨業(文)。

    又雲古來諸德鹹以此文證是别時之意(文)。

    況諸德非必指譯者筆授者。

    又雲有釋者言念佛修十六觀等則是發願。

    又有釋言諸師雖舉願言。

    意亦取其念佛亦是别時之意(文)。

    此二釋中。

    今師所破當後師意。

    真谛智恺當前師哉。

    會後師者至下二乘門之中。

    學者可知。

    淨土無有下行菩薩及二乘等者。

    準群疑論會之。

    瑜伽三地菩薩方生淨土可會此文。

    群疑論雲。

    諸經論文說生淨土。

    各據一義。

    取舍不同。

    或上人下人義論淨土。

    況有粗妙勝劣種種殊異不同。

    得生亦有種種上下階降(文)。

    次往生不退同其所求者通論家未勘得之。

    何師釋耶。

    又前既雲真谛譯人智恺筆授(雲雲)。

    今何還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