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下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諸法體一故。
同者不住義者。
此不自在故同于彼。
彼不自在故同于此也。
同處并頭者。
不相知義者。
舉頭則頭外無足。
舉足亦爾。
無可對故。
即不相知也。
無有作者無作用義。
無有成者無體性義。
無有知者體用俱無義。
此是緣起觀。
由無體用方成空果故也。
法性家者證分也。
陀羅尼藏者緣起分也。
謂無住别教門中約法道理明六相者。
是入證分家之要門也。
同教門中說方便六相者。
是開無住别教藏之好鑰匙也。
問入家之要門開藏之鑰匙。
則六相以外别有所入所開等耶。
答一雲。
所入乃是證分。
六相正是緣起分故别也。
一雲。
六相即是法性家及陀羅尼藏。
故更無所入所開也。
然雲。
六相方便者。
是約法體巧相集成方便也。
無礙辯才體非三乘分齊者。
雖是無住别教。
而以六相方便為言說故也。
謂别教中雖義即是言。
言即是義。
而言義不雜也。
同時具足(至)如華嚴經。
大記雲。
同時具足相應者有多義釋。
或依大疏同異圓備中謂。
前九門總合為一。
大緣起法令多種義門。
同時具足之文而雲。
唯總非别也。
或依綱目謂。
此一塵攝上十對。
同時具足亦攝後之九門。
玄義之文而雲。
初節别同時義。
後節總同時義也。
今雲。
二義皆然不可局執。
言同時者有雲。
海印圓明之時也。
有雲。
于世染分十二時中随何雲耳。
又此二說亦皆有理。
言于中有十門。
所謂人法理事等者。
依普法章唯束五對十法不同。
大疏等十對二十法也。
但開合耳。
義無加減也。
言十門者何故十法而雲門耶。
謂以智之所入義同故耳。
言相應無有前後者。
一雲。
時法相應也。
一雲。
十普法中海一一法不相知義也。
因陀羅網境界者。
如帝釋殿五色珠網玄相。
瀉影重重無極。
緣起法法法爾。
相攝所攝複為能攝。
重重相攝無盡無盡故。
向内尋心入入猶外。
向外尋邊出出猶内也。
故古人雲。
比如王宮有多重門。
從外入内之時。
謂入此門即為内也。
而其門内複有異門。
故前所入還是外也。
又謂。
入此即為内也。
而其門内又有異門。
故前所入還是外也。
如是重重故入入猶外也。
從内出外之時。
謂出此門即是外也。
而其門外又有異門。
故前所出還是内也。
如是重重故出出猶内也。
言境界者簡餘門。
豈非證智境界。
何故此門偏得此言耶。
答地論雲。
帝網差别者真實義相。
真實義相證者境界。
故從此論文立此門名耳。
非謂餘門。
非智境界也。
此中具前十門者。
為是一種十普法耶。
為是随門各别立耶。
答二義皆得。
謂門門皆雲。
具前十故一種亦得。
然而随門不雜。
乃至百門千門各有所具。
故各别亦得。
從喻異者約法。
應雲。
從重重無盡異耳。
問何故初門無此簡辭。
答既是初門餘不濫故。
若對後之諸門簡者可雲。
從無前後異耳。
餘可準知者。
前門十法并具足。
具足故準此。
應雲。
人法因陀羅乃至因果因陀羅等餘門例爾。
是故第十門末亦有此言也。
秘密隐現俱成者。
有文雲。
于一微塵入正受。
一毛端頭三昧起。
如是自在彼隐此現。
正受起定同時秘密成矣。
有文雲。
隐則秘密。
現則現著。
名為秘密隐現俱成門也。
初意雲。
隐與現一時俱成故秘密也。
後意雲。
秘密隐與現俱成也。
從緣異者是機緣也。
故十玄章雲。
随緣所見故有增減也。
又雲所須緣也。
謂十普法中須人則人現餘隐。
須餘亦如是故也。
微細相容安立者。
微細目能含相容目。
所含安立通能所也。
或反此雲。
微細則所含相容。
則能含安則能安立。
則所立也。
下一多相容門。
具一容多。
多容一等二義。
此微細門約一容多之義。
故古人雲。
如琉璃瓶盛多芥子也。
又雲。
微細者難知之義。
謂塵不轉大而能容刹。
刹不轉小而能入塵。
如是道理甚深難知故也。
相容者一能容多故。
又一一皆皆亦如是故也。
安立者一多不壞故也。
又雲。
若是神通變化所作非。
謂安立直是緣起實德法爾。
相容故雲安立也。
從相異者此就相說。
謂小相大相一相多相等也。
十世隔法異成者。
問應雲九世隔法。
何故并取總一念雲隔法耶。
答以總别時隔總别法。
亦無難也。
從世異者。
一一世中各具十法。
此是世門所具故也。
諸藏純雜具德者。
依十無盡藏品立也。
從門異者一行長修。
則雲。
純門萬行齊終。
則雲雜門也。
一多相容不同者。
古人雲。
微細相容一多相容。
二門何别耶。
相容雖同而義别也。
謂何者相容。
故有一多相容門。
相容之貌如何。
故有微細相容門也。
從理異者非。
謂真如之理是因果道理也。
謂因能具果。
一能具多等故也。
諸法相即自在者。
因緣當體。
即因即果能成因。
外無别所成果法也。
從用異者德用自在故也。
謂舉體相即之用也。
亦可依性者。
無住法性也。
問餘門何不依無住法性耶。
答雖皆依性。
非無遠近之殊。
謂中門者但約力用而論。
此中明無住本性所成之法。
當體即空。
全體相即與性切近故也。
唯心回轉善成者。
十一稠林心及十種性起心等也。
從心異者。
唯心回轉而不動故也。
托事現法生解者。
所托事相正即所現無盡法體。
非是托此别有所表也。
從智異者者。
約生解雲也。
花嚴略策雲。
十表無盡一一造玄。
随舉一法即具十。
謂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如海一滴具百川味。
二廣俠自在無礙門。
如徑尺鏡見千裡影。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
一室千燈光光涉入。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
如金金色二不相離。
五秘密隐現俱成門。
澄空片月晦明相映。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
如琉璃瓶盛多芥子。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
兩鏡玄照傳輝相瀉遆出無窮。
八托事現法生解門。
立像豎臂觸目皆道。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
一夕之夢翺翔百年。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
北辰居所衆星拱之。
圓通首座記雲。
且約吾身論十對。
十門者。
一吾五尺身表令生解為教。
即是所诠為義。
二吾五尺身即同法性為理。
經雲。
衆生即法身法身即衆生。
故五體四大曆然差别為事。
三吾五尺身從頭至足。
空寂無礙為所觀境。
如是觀者是吾心。
智為能觀智。
四吾之所造善惡無記等行為行。
由此行故得凡夫位等為位。
五吾所造業為因。
由此業故所感之報為果。
六吾五尺身八萬戶蟲所依處。
故又諸佛遍吾毛孔說法。
又經雲。
衆生形世界故為依。
而是有情故為正。
七吾本覺性本來。
常住不還不動為體。
宛然現現為用。
八吾五尺身為人。
以緣起法之所攝故為法。
九吾所造作不善之法。
逆于真故為逆。
所造相似善行為順。
十吾當果佛内熏我身。
無暫舍頃。
我若作善助令增長。
我若作惡依厭令脫為應。
是我迷心之所得故為感。
如是吾五尺身本自滿足。
若圓若分即具教等十對。
為同時具足相應門。
不動五尺周遍十方三際。
為廣狹自在無礙門等。
是故行者。
若修此觀不動凡身。
即是自體毗盧無盡法海總相普賢。
即是内證國土。
亦是花藏世界。
亦可謂之大方廣佛花嚴經也。
圭峰禅師行願品抄中釋。
剝皮為紙。
刺血為黑。
折骨為筆。
書寫經典等。
文雲。
二約觀智釋。
謂觀察此身若皮若骨都無定實。
舉體全空無我我所。
雖然目觀似有身相。
其猶聚沫泡焰芭蕉。
既無自體元同法界。
如是推窮三谛具足。
成空假中微妙。
三觀诠于此義生。
得此解契合心機。
即是寫經以經。
是诠表生解義。
故若不觀察心迷取相。
即無經也(已上)。
亦當此義花嚴學人胡不勉旃。
南嶽觀公記雲。
問十門甚深難可得見。
請且施設門相。
答有十種緣起道理。
謂一同時具足者。
法界相應道理。
二因陀羅網者。
法界無盡道理。
三秘密隐現者。
法界相成道理。
四微細相容者。
法界齊現道理。
五十世隔法者。
法界流轉道理。
六諸藏純雜者。
法界具德道理。
七一多相容者。
法界因果道理。
八諸法相即者。
法界德用道理。
九唯心回轉者。
法界集起道理。
十托事現法者。
法界現前道理深思之矣。
問十玄緣起觀法如何可成。
若随十門而成十觀。
進心曠蕩不成一觀。
何以故。
随十門别遊其心故。
若舍十門觀行。
局促不應無盡即同三乘。
答此義實難。
然有二義。
生解成行。
若約生解具說十門不爾。
不得生無盡之解故也。
若約成行具說十門。
謂緣起一言諸法無二即現了。
手何須多門。
然言一不違多言。
多不違一故。
經雲。
若見緣起法即見盧舍那。
此之謂也。
若成一緣起觀。
則十門相應也。
問其性海果分不論。
因陀羅等心智路絕。
唯觀性海足矣。
何須成十門觀耶。
答但觀性海其觀有偏。
彼三乘菩薩尚雙照二谛。
俱遊空有名為無住。
況乎一乘不起則已起。
則離始終故。
起與不起合為一際方。
為無住緣起中道觀也。
問一乘行者。
至于何位有十門無礙用耶。
答至解行位方有大用。
若見聞生才成金剛種耳。
又見聞中即起無礙大用。
問廣狹門中四句六句雲何見耶。
答或廣無際。
或分限曆然。
或廣狹俱存。
或廣狹俱泯。
或具前四。
是解境故。
或絕前五。
是行境故。
此中前三句是緣起現前義。
次一句是緣起無生義。
問何故具前四句。
是解境耶。
答起解之人以别知諸法普。
别性相方起正解。
若不别知即滞邪見。
是故前二句是普别相對。
後二句是性相相對。
故流轉章雲。
問一門無念便足。
何須如上廣分别耶。
答若不如前深思。
彼義則見不伏生。
若不别知解行别者。
即妄以解為行情。
謂不破設總無知。
但強伏心而作諸觀。
并謂。
中作非是真行究竟。
增惡見入于魔網不能成益故。
經雲。
百千惡羊僧無惠修靜慮。
設于百千劫無一得涅槃。
聰敏智惠人能聽法說法欲念。
須臾頃能速至涅槃。
問何故或絕前五是行境耶。
答唯是總觀法是一身。
故無五句差别也。
是故雲華雲。
莫須多道。
隻言一故。
又經雲。
于諸法中不生二解。
問總觀法是一身不作廣等四句者。
不為廣狹攝耶。
答雖具一觀而是無住。
故随須無礙。
如雲華所雲。
無分别不住故。
能成衆事。
問解中四句豈非無分别耶。
又行境中雖是一觀不防四句者。
解行差别雲何可見。
答二并各通。
然有偏增。
謂欲成解則以一之多義其解不偏。
若欲成行便是多之一。
觀其行不亂。
問何故但以俱絕為行耶。
應雲。
普賢行中具足諸句無礙用耶。
答雲華雲。
真俗二谛非分别知。
但對情見故分二相。
唯越情見逆順相應。
以此故知絕其五者。
唯是令越情見耳。
問絕前五句成其一觀者何耶。
答若言廣不須餘語言狹亦爾。
然越情見廣狹相應也。
又故人雲。
行步是解。
不行步是行。
此言有在也。
林德雲。
有離别總相。
是諸法究竟之體也。
以絕廣等四句。
方為廣等究竟。
故知都絕别相諸緣。
正是究竟總相也。
又有雲。
解者是進修者解也。
境者廣狹等法也。
初修之人以緣起分無礙之法。
為所解故。
行者是緣起分普賢之行。
境是十佛性海謂緣起分行人。
以彼性海為行境故。
如古人言。
一乘行者唯修國土海。
正在茲乎。
大記雲。
如花嚴經者。
古人雲。
大經題名中。
大方則器界。
廣佛則佛界。
花則是因。
上從等覺下至六趣。
即是生界。
嚴則此三緣起互相融。
即圓明自在。
經則于前境界。
以六相觀智。
是解是行。
貫持不失故也。
若觀智有間。
不得相續貫持。
則非經矣。
總則七字題名。
别則無盡。
品會同則品會皆同。
異則品會各異。
成則緣起集成。
壞則品會各住。
花嚴錦冠鈔雲。
第一釋經題目(雲雲)。
大等七字略以七門分别(雲雲)。
第四展演無窮者。
從微至著。
略有八重。
廣則十重。
初于最清淨法界強分理智二門。
即菩提涅槃之異。
二于理開體相
同者不住義者。
此不自在故同于彼。
彼不自在故同于此也。
同處并頭者。
不相知義者。
舉頭則頭外無足。
舉足亦爾。
無可對故。
即不相知也。
無有作者無作用義。
無有成者無體性義。
無有知者體用俱無義。
此是緣起觀。
由無體用方成空果故也。
法性家者證分也。
陀羅尼藏者緣起分也。
謂無住别教門中約法道理明六相者。
是入證分家之要門也。
同教門中說方便六相者。
是開無住别教藏之好鑰匙也。
問入家之要門開藏之鑰匙。
則六相以外别有所入所開等耶。
答一雲。
所入乃是證分。
六相正是緣起分故别也。
一雲。
六相即是法性家及陀羅尼藏。
故更無所入所開也。
然雲。
六相方便者。
是約法體巧相集成方便也。
無礙辯才體非三乘分齊者。
雖是無住别教。
而以六相方便為言說故也。
謂别教中雖義即是言。
言即是義。
而言義不雜也。
同時具足(至)如華嚴經。
大記雲。
同時具足相應者有多義釋。
或依大疏同異圓備中謂。
前九門總合為一。
大緣起法令多種義門。
同時具足之文而雲。
唯總非别也。
或依綱目謂。
此一塵攝上十對。
同時具足亦攝後之九門。
玄義之文而雲。
初節别同時義。
後節總同時義也。
今雲。
二義皆然不可局執。
言同時者有雲。
海印圓明之時也。
有雲。
于世染分十二時中随何雲耳。
又此二說亦皆有理。
言于中有十門。
所謂人法理事等者。
依普法章唯束五對十法不同。
大疏等十對二十法也。
但開合耳。
義無加減也。
言十門者何故十法而雲門耶。
謂以智之所入義同故耳。
言相應無有前後者。
一雲。
時法相應也。
一雲。
十普法中海一一法不相知義也。
因陀羅網境界者。
如帝釋殿五色珠網玄相。
瀉影重重無極。
緣起法法法爾。
相攝所攝複為能攝。
重重相攝無盡無盡故。
向内尋心入入猶外。
向外尋邊出出猶内也。
故古人雲。
比如王宮有多重門。
從外入内之時。
謂入此門即為内也。
而其門内複有異門。
故前所入還是外也。
又謂。
入此即為内也。
而其門内又有異門。
故前所入還是外也。
如是重重故入入猶外也。
從内出外之時。
謂出此門即是外也。
而其門外又有異門。
故前所出還是内也。
如是重重故出出猶内也。
言境界者簡餘門。
豈非證智境界。
何故此門偏得此言耶。
答地論雲。
帝網差别者真實義相。
真實義相證者境界。
故從此論文立此門名耳。
非謂餘門。
非智境界也。
此中具前十門者。
為是一種十普法耶。
為是随門各别立耶。
答二義皆得。
謂門門皆雲。
具前十故一種亦得。
然而随門不雜。
乃至百門千門各有所具。
故各别亦得。
從喻異者約法。
應雲。
從重重無盡異耳。
問何故初門無此簡辭。
答既是初門餘不濫故。
若對後之諸門簡者可雲。
從無前後異耳。
餘可準知者。
前門十法并具足。
具足故準此。
應雲。
人法因陀羅乃至因果因陀羅等餘門例爾。
是故第十門末亦有此言也。
秘密隐現俱成者。
有文雲。
于一微塵入正受。
一毛端頭三昧起。
如是自在彼隐此現。
正受起定同時秘密成矣。
有文雲。
隐則秘密。
現則現著。
名為秘密隐現俱成門也。
初意雲。
隐與現一時俱成故秘密也。
後意雲。
秘密隐與現俱成也。
從緣異者是機緣也。
故十玄章雲。
随緣所見故有增減也。
又雲所須緣也。
謂十普法中須人則人現餘隐。
須餘亦如是故也。
微細相容安立者。
微細目能含相容目。
所含安立通能所也。
或反此雲。
微細則所含相容。
則能含安則能安立。
則所立也。
下一多相容門。
具一容多。
多容一等二義。
此微細門約一容多之義。
故古人雲。
如琉璃瓶盛多芥子也。
又雲。
微細者難知之義。
謂塵不轉大而能容刹。
刹不轉小而能入塵。
如是道理甚深難知故也。
相容者一能容多故。
又一一皆皆亦如是故也。
安立者一多不壞故也。
又雲。
若是神通變化所作非。
謂安立直是緣起實德法爾。
相容故雲安立也。
從相異者此就相說。
謂小相大相一相多相等也。
十世隔法異成者。
問應雲九世隔法。
何故并取總一念雲隔法耶。
答以總别時隔總别法。
亦無難也。
從世異者。
一一世中各具十法。
此是世門所具故也。
諸藏純雜具德者。
依十無盡藏品立也。
從門異者一行長修。
則雲。
純門萬行齊終。
則雲雜門也。
一多相容不同者。
古人雲。
微細相容一多相容。
二門何别耶。
相容雖同而義别也。
謂何者相容。
故有一多相容門。
相容之貌如何。
故有微細相容門也。
從理異者非。
謂真如之理是因果道理也。
謂因能具果。
一能具多等故也。
諸法相即自在者。
因緣當體。
即因即果能成因。
外無别所成果法也。
從用異者德用自在故也。
謂舉體相即之用也。
亦可依性者。
無住法性也。
問餘門何不依無住法性耶。
答雖皆依性。
非無遠近之殊。
謂中門者但約力用而論。
此中明無住本性所成之法。
當體即空。
全體相即與性切近故也。
唯心回轉善成者。
十一稠林心及十種性起心等也。
從心異者。
唯心回轉而不動故也。
托事現法生解者。
所托事相正即所現無盡法體。
非是托此别有所表也。
從智異者者。
約生解雲也。
花嚴略策雲。
十表無盡一一造玄。
随舉一法即具十。
謂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如海一滴具百川味。
二廣俠自在無礙門。
如徑尺鏡見千裡影。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
一室千燈光光涉入。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
如金金色二不相離。
五秘密隐現俱成門。
澄空片月晦明相映。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
如琉璃瓶盛多芥子。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
兩鏡玄照傳輝相瀉遆出無窮。
八托事現法生解門。
立像豎臂觸目皆道。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
一夕之夢翺翔百年。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
北辰居所衆星拱之。
圓通首座記雲。
且約吾身論十對。
十門者。
一吾五尺身表令生解為教。
即是所诠為義。
二吾五尺身即同法性為理。
經雲。
衆生即法身法身即衆生。
故五體四大曆然差别為事。
三吾五尺身從頭至足。
空寂無礙為所觀境。
如是觀者是吾心。
智為能觀智。
四吾之所造善惡無記等行為行。
由此行故得凡夫位等為位。
五吾所造業為因。
由此業故所感之報為果。
六吾五尺身八萬戶蟲所依處。
故又諸佛遍吾毛孔說法。
又經雲。
衆生形世界故為依。
而是有情故為正。
七吾本覺性本來。
常住不還不動為體。
宛然現現為用。
八吾五尺身為人。
以緣起法之所攝故為法。
九吾所造作不善之法。
逆于真故為逆。
所造相似善行為順。
十吾當果佛内熏我身。
無暫舍頃。
我若作善助令增長。
我若作惡依厭令脫為應。
是我迷心之所得故為感。
如是吾五尺身本自滿足。
若圓若分即具教等十對。
為同時具足相應門。
不動五尺周遍十方三際。
為廣狹自在無礙門等。
是故行者。
若修此觀不動凡身。
即是自體毗盧無盡法海總相普賢。
即是内證國土。
亦是花藏世界。
亦可謂之大方廣佛花嚴經也。
圭峰禅師行願品抄中釋。
剝皮為紙。
刺血為黑。
折骨為筆。
書寫經典等。
文雲。
二約觀智釋。
謂觀察此身若皮若骨都無定實。
舉體全空無我我所。
雖然目觀似有身相。
其猶聚沫泡焰芭蕉。
既無自體元同法界。
如是推窮三谛具足。
成空假中微妙。
三觀诠于此義生。
得此解契合心機。
即是寫經以經。
是诠表生解義。
故若不觀察心迷取相。
即無經也(已上)。
亦當此義花嚴學人胡不勉旃。
南嶽觀公記雲。
問十門甚深難可得見。
請且施設門相。
答有十種緣起道理。
謂一同時具足者。
法界相應道理。
二因陀羅網者。
法界無盡道理。
三秘密隐現者。
法界相成道理。
四微細相容者。
法界齊現道理。
五十世隔法者。
法界流轉道理。
六諸藏純雜者。
法界具德道理。
七一多相容者。
法界因果道理。
八諸法相即者。
法界德用道理。
九唯心回轉者。
法界集起道理。
十托事現法者。
法界現前道理深思之矣。
問十玄緣起觀法如何可成。
若随十門而成十觀。
進心曠蕩不成一觀。
何以故。
随十門别遊其心故。
若舍十門觀行。
局促不應無盡即同三乘。
答此義實難。
然有二義。
生解成行。
若約生解具說十門不爾。
不得生無盡之解故也。
若約成行具說十門。
謂緣起一言諸法無二即現了。
手何須多門。
然言一不違多言。
多不違一故。
經雲。
若見緣起法即見盧舍那。
此之謂也。
若成一緣起觀。
則十門相應也。
問其性海果分不論。
因陀羅等心智路絕。
唯觀性海足矣。
何須成十門觀耶。
答但觀性海其觀有偏。
彼三乘菩薩尚雙照二谛。
俱遊空有名為無住。
況乎一乘不起則已起。
則離始終故。
起與不起合為一際方。
為無住緣起中道觀也。
問一乘行者。
至于何位有十門無礙用耶。
答至解行位方有大用。
若見聞生才成金剛種耳。
又見聞中即起無礙大用。
問廣狹門中四句六句雲何見耶。
答或廣無際。
或分限曆然。
或廣狹俱存。
或廣狹俱泯。
或具前四。
是解境故。
或絕前五。
是行境故。
此中前三句是緣起現前義。
次一句是緣起無生義。
問何故具前四句。
是解境耶。
答起解之人以别知諸法普。
别性相方起正解。
若不别知即滞邪見。
是故前二句是普别相對。
後二句是性相相對。
故流轉章雲。
問一門無念便足。
何須如上廣分别耶。
答若不如前深思。
彼義則見不伏生。
若不别知解行别者。
即妄以解為行情。
謂不破設總無知。
但強伏心而作諸觀。
并謂。
中作非是真行究竟。
增惡見入于魔網不能成益故。
經雲。
百千惡羊僧無惠修靜慮。
設于百千劫無一得涅槃。
聰敏智惠人能聽法說法欲念。
須臾頃能速至涅槃。
問何故或絕前五是行境耶。
答唯是總觀法是一身。
故無五句差别也。
是故雲華雲。
莫須多道。
隻言一故。
又經雲。
于諸法中不生二解。
問總觀法是一身不作廣等四句者。
不為廣狹攝耶。
答雖具一觀而是無住。
故随須無礙。
如雲華所雲。
無分别不住故。
能成衆事。
問解中四句豈非無分别耶。
又行境中雖是一觀不防四句者。
解行差别雲何可見。
答二并各通。
然有偏增。
謂欲成解則以一之多義其解不偏。
若欲成行便是多之一。
觀其行不亂。
問何故但以俱絕為行耶。
應雲。
普賢行中具足諸句無礙用耶。
答雲華雲。
真俗二谛非分别知。
但對情見故分二相。
唯越情見逆順相應。
以此故知絕其五者。
唯是令越情見耳。
問絕前五句成其一觀者何耶。
答若言廣不須餘語言狹亦爾。
然越情見廣狹相應也。
又故人雲。
行步是解。
不行步是行。
此言有在也。
林德雲。
有離别總相。
是諸法究竟之體也。
以絕廣等四句。
方為廣等究竟。
故知都絕别相諸緣。
正是究竟總相也。
又有雲。
解者是進修者解也。
境者廣狹等法也。
初修之人以緣起分無礙之法。
為所解故。
行者是緣起分普賢之行。
境是十佛性海謂緣起分行人。
以彼性海為行境故。
如古人言。
一乘行者唯修國土海。
正在茲乎。
大記雲。
如花嚴經者。
古人雲。
大經題名中。
大方則器界。
廣佛則佛界。
花則是因。
上從等覺下至六趣。
即是生界。
嚴則此三緣起互相融。
即圓明自在。
經則于前境界。
以六相觀智。
是解是行。
貫持不失故也。
若觀智有間。
不得相續貫持。
則非經矣。
總則七字題名。
别則無盡。
品會同則品會皆同。
異則品會各異。
成則緣起集成。
壞則品會各住。
花嚴錦冠鈔雲。
第一釋經題目(雲雲)。
大等七字略以七門分别(雲雲)。
第四展演無窮者。
從微至著。
略有八重。
廣則十重。
初于最清淨法界強分理智二門。
即菩提涅槃之異。
二于理開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