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下之一

關燈
本願力者。

    佛修因時。

    即發誓。

    念我當成佛。

    為三乘機。

    施設教已。

    不令住迹。

    要必回入一乘實體。

    如是起願也。

    法如是者。

    三世諸佛成正覺時。

    法爾如是起此願也。

     大記雲。

    第二問答。

    問中證教兩法常在二邊過者。

    前雲。

    所诠之法言相不及。

    又雲。

    一切諸法皆悉在言故。

    牒其二言起此問也。

    答中先舉二義正答。

    所以得知者重問。

    遍計無相下。

    重答也。

     法記雲。

    證教兩法舊來中。

    道一無分别者。

    猶如水中現。

    現諸像在水邊。

    人但見其水與像别異。

    隻由不以其水為眼故也。

    如是若不以海印為眼則不見三世間法即是海印。

    若以海印為眼目。

    則得見諸法即海印體。

    海印所現三世間是教分也。

    攝三世間之海印。

    即是證分也。

    是故雲證教二法一無分别也。

    遍計無相依他無生。

    真實無性三種自性。

    常在中道等者。

    三性是教。

    三無性是證。

    是故具證教也。

    若約情雲遍計無相。

    是實執之無。

    非似有之無。

    依他無生是似有之無。

    非自體空。

    圓成無性是自體空。

    非緣之無性。

    是故遣三性現三無性也。

    若約理雲。

    隻是一真即是無相。

    即是無性等故即不可分。

    此是遣遍計之無相。

    此是遣依他之無生等。

    故三無性即一際也。

    但依一真所分三故。

    三性亦一際也。

    是故雲三種自性常在中道也。

    若約樹林論。

    則是诠旨三性故初教也。

    若約析金為三。

    論三性則有诠旨三性義。

    又有熟教中義。

    若約以酥分三。

    論三性别當熟教宗。

    若約分虛空為三而論三性。

    則當同教一乘也。

    就第二義中。

    以金分于三處處别者。

    是三性。

    随其處别金像亦别者。

    是三無性。

    此則有重故。

    是诠旨三性也。

    若約金體。

    則三處之金唯一種者。

    是三無性也。

    三處金像是一金所成是三性也。

    此義當熟教也。

    就第三義中。

    分酥為三者是三性。

    三器之酥體德齊一者。

    三無性也。

    若約理實。

    則三性者。

    初教之中。

    随分而論熟教之初。

    究竟而論熟教之終不用也。

    同教一乘中。

    欲引三乘習三性之人。

    依其所習三性之軌。

    且分大空以為三畫。

    故舉一全收不可分也。

     真記雲。

    遍計無相依他無生。

    乃至三法以外更無證教者。

    直辨一乘證教最難故。

    寄彼熟教所論三性示此義也。

    就一遍計無相中。

    有解門行門也。

    解門者。

    離遍計情有。

    入依他似有等也。

    行門者。

    情有即是真位也。

    故康藏雲。

    緣無别緣以體盡緣。

    是故差别緣起即是甚深土海也。

     大記雲。

    第三問答中問意。

    則因前聖者随遍計之言。

    引論而難也。

    答中從初至别義如是者。

    正答言現之。

    問若約實說下。

    兼答意具之問也。

    言說空花者。

    如淨眼人不見空花。

    随其病眼說其空花。

    聖者亦爾。

    已達遍計之空。

    随遍計人建立三性也。

    一雲。

    此空花喻通于五教。

    謂小乘中說人空之空花。

    乃至頓教中說一念不生之空花。

    一乘之中不動空花遍計。

    即是普賢無住别教究竟法也。

     法記雲。

    三種自性皆是凡夫境界者。

    依他圓成非凡夫境。

    然為說示此是遍計。

    此是依圓故。

    凡夫得入無性故也。

    約解門故别立三無性者。

    問。

    解門中三無性雲何。

    答。

    理無不及似有。

    無性不及随緣。

    謂熟教中三界唯是無明所作。

    又雲。

    真妄和合所作。

    又雲。

    唯一真心所作。

    遣此三重所作。

    以現滅理故。

    遍計之理無不及真妄之似有。

    此似有之無性不及真如之随緣故也。

    約行門故。

    三性以外不立三無性者。

    問。

    行門中若不别立三無性者。

    約何為三無性耶。

    答。

    隻由無故得雲三無性耳。

    若是有者雲何無性耶。

    問。

    若爾何故六地疏雲。

    遣實境滅時。

    即得一分無相性。

    無相現故。

    唯識想境并即不生。

    名得無性性。

    此是行門唯識觀耶。

    答。

    隻由遣故。

    方知無耳。

     道身章雲。

    一乘中。

    若非依他無遍計。

    則遍計是果。

    依他為因。

    若非遍計無依他。

    則依他是果。

    遍計為因。

    如是之義。

    即是緣起耳。

    問。

    遍計為緣起者。

    杌中有實鬼耶。

    答。

    杌中由有為似鬼及實鬼之義故。

    計為鬼也。

    若杌中無為實鬼之義。

    應無杌中計為實鬼故(雲雲)。

    又雲。

    遣三性辨三無性。

    兩宗不同。

    始教但遣遍計。

    又但以所執為遍計。

    能執之心屬依他攝。

    若爾遣三性現三無性者。

    何但遣遍計中三性耳。

    所謂計青色等謂實。

    為遍計遍計。

    計能執心為實。

    為依他中遍計。

    若計圓成為實。

    為圓成中遍計。

    此宗當解門。

    終教三性皆遣。

    亦能計心合為遍計。

    此當行門。

    又雲。

    合三性一際者。

    約三性即三無非三之行門。

    三性示現三性圓融。

    此是方便所趣。

    為現一乘無盡性耳。

     大記雲。

    尚二性以外無有真實等者。

    以無相智。

    遣遍計所執分别境時。

    能取依他并即不生。

    無相現故。

    此外無别圓成實也。

    無相等智現前者。

    無相智現。

    依他心境皆無故。

    雲無相等智現也。

    無法可對者。

    依他無生真理現時。

    更無圓成真實故也。

     法記雲。

    須解立教所由者。

    前雖已現證教中道。

    及三性外無三無性之道理。

    若不解其立教所由。

    則不得知此。

    是熟教三性三無性之中道。

    此是一乘之中。

    道故也。

    又熟教中雖雲遣三性現三無性。

    但融其相令歸真性耳。

    一乘方雲體融真故。

    即此在前露柱名相。

    正是海印究竟法體故。

    雲證教兩法常在中道。

    是故凡于所聞。

    慎勿如言取義。

    須解所由也。

     道身章雲。

    一乘緣起法非情所及。

    雖非情及。

    而不遠求。

    反情即是。

    問。

    反情方便雲何。

    答。

    方便無量。

    而其要者。

    随所見處不著心。

    為是随所聞法不取。

    如文即能解其所由。

    又解法實相。

    問此言何耶。

    答。

    凡聖言起皆機緣之所由。

    謂教是良藥。

    能治生病。

    若以生可治則以生。

    若以不生可治。

    則以不生。

    若法定是生不生者。

    以生為是不生。

    即非不生為是生。

    則非是其法不在于生不生故。

    能以生不生。

    治病無障。

     十句章釋第二句雲。

    二随文取義有五種過者(雲雲)。

    若聞凡名非聖等者。

    即有五過。

    一不正信。

    二退勇猛。

    三詐他。

    四謗佛。

    五輕法也。

     大記雲。

    第四問答中。

    通據約情約理問。

    故以别不别如次答也。

    一雲。

    前約三性三無性之诠現證教中道。

    今約本末相資等義。

    現中道故問也。

    答中别不别義。

    并約理門也。

    一雲。

    前約證教。

    明一無分别之義故。

    若爾證教雲何别耶。

    如是問也。

    訓德之意。

    則此第四問答以下。

    有四段義。

    謂從問如上所言。

    至是故不别者标也。

    問若如是。

    至二俱不相防者釋也。

    說與不說等者結也。

    是故經雲下引證也。

    标中初标證教相對。

    以明别義。

    後标本末相對。

    以明不别。

    二釋中有五。

    一問若如是。

    至與本不異者。

    釋本末相對。

    二與本不異。

    至不說而說者。

    是寂用無礙釋義說相對。

    三不說而說。

    至說則非說者。

    釋上證分亦是可說。

    教分亦是不可說義。

    四說即非說至不說即不可得者。

    釋證教兩法性。

    在中道一味之義也。

    五二俱不可得者。

    現種種不礙一味故。

    具說不說也。

    此上五段釋句。

    準于五重海印也。

    三結中說與不說義說二大生與不生願善決定。

    六決定處動與不動者。

    根本入九入等也。

     大記雲。

    第五問答中。

    問意則前問答中。

    但明緣起。

    無性與本不異不現。

    其本與末不異。

    故欲現此義起此問也。

    答中先總答其義。

    若為者牒問。

    所證在言下廣答。

    此廣答中。

    并現前中别不别之義。

    于中有二。

    先明教證中道。

    後亦可正說下。

    現正義正說無二中道。

    此正義正說者。

    一雲。

    正義内證正說外化也。

    然正義則一乘。

    正說則三乘也。

    諸法實相不在言中者。

    問以言為義。

    則言是中道。

    何雲實相不在言耶。

    答。

    言義究竟之處。

    言正是義。

    即是中道故。

    雲不在言也。

    在機益故。

    名無真性者。

    非是牒上不在真性為無真性。

    約無自性之實故。

    雲無真性也。

    離名性故。

    名而無名下。

    牒現諸法實相。

    不在言中之義名無真性故下。

    牒現言說之法不在真性之義也。

     法記雲。

    中道者通言非言。

    何以故。

    諸法實相不在言中等者。

    問。

    中道與實相何别。

    答。

    中道則既雲通言非言。

    故通于證教實相。

    則既不在言。

    故唯是證也。

    謂以義為教。

    教外無義。

    教無側故。

    教是中道。

    義亦如是故。

    是證中道也。

     大記雲。

    第六問答中。

    前後兩義者。

    約亦可正說法中。

    以上為前義。

    以下為後義也。

    本末相即等者。

    本則佛也一乘也。

    末則衆生也。

    小乘三乘也。

    此等總是法性家内真實德用故也。

    名義互為客者。

    一切諸法不出名義也。

    為定執名義自性之人現其互相為客。

    無有自性之道理也。

    自體無名真源者。

    正是證分。

    兼是緣起無住别教也。

    問。

    真源則本末相資之所現故深也。

    相資之本。

    雖雲是證。

    而猶淺耶。

    答。

    且順三乘作是說耳。

    若約實則同是一處也。

    以此中道化衆生者。

    究竟正是一乘故。

    雲能化所化宗要在此也。

     法記雲。

    本末相即者。

    熟教中。

    泯依本所起之末。

    還歸于本方現一心。

    寄彼以現一乘證教二法性在中道也。

    名義互為客者。

    初教中。

    以名義互憑客。

    現名及義無我道理。

    寄彼以現一乘證教二法無自性義也。

    所現道理不異能诠方便别者。

    初教熟教所立義别。

    而寄彼所現無我及中道之義。

    以現一乘證教無二之義故也。

     第七問答中問意。

    則泯差别歸中道。

    終教之中得論此義。

    然約最極故。

    雲此義當頓教宗也。

    答。

    意則維摩拂文殊之言。

    默于一寂。

    八會佛默不動言說之默故别也。

    謂泯其說與不說名義本末令歸中道者。

    且順三乘之說。

    若約一乘實意。

    則不動名義本末。

    即是法性家内真實德故。

    不當頓教宗也。

     法記雲。

    且護分别故。

    順三乘說等者。

    直令三乘之人。

    舍其所習入于一乘。

    恐難信受故。

    以方便寄順其執護分别也。

    一雲。

    雖下四教總是實德。

    若言小乘及初教等即是一乘。

    則稱其所習增分别故。

    寄彼三乘差别病。

    盡頓教義說故。

    雲且護分别。

    故順三乘說。

    蓋是智者勝妙能也。

     如說修行(至)名曰為家。

    大記雲。

    如說修行得聖者意者。

    修行趣證方得。

    諸佛欲令群迷畢竟終至法性家故。

    施設言教之大意也。

    法性真空者。

    約究竟則證分法性家也。

    然此中意不分證教。

    總明行者修行方便。

    故通證教也。

    法界陀羅尼者證分。

    因陀羅尼家等者教分。

    無住别教也。

     融記雲。

    宅者證分。

    舍者緣起分也。

    法界陀羅尼家者理也。

    因陀羅尼及微細等者事也。

    謂約一法全攝法界無側無遺者。

    法界陀羅尼也。

    一一法法重重相攝無盡無盡者。

    因陀羅尼也。

    于一法中一切諸法。

    齊頭并現者微細也。

    聖者所依住故。

    名曰為家者。

    十玄門也。

    問。

    此十玄門為是教分亦證分耶。

    答。

    若約自證則證分。

    為他施設則教分也。

     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