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下之一

關燈
璎珞經十番與花嚴經十番何别耶。

    答。

    璎珞經十番。

    畫于一法界體。

    此經十番。

    則畫于無盡法界故。

    雲準教差别不同也。

     大記雲。

    真定德。

    于十番中以三生滅釋也。

    謂前七遍計生滅。

    第八因緣生滅。

    後二道理生滅也。

    林德以四生滅釋也。

    謂前因緣生滅。

    第九緣起生滅。

    第十性起生滅。

    越情見處無住生滅也。

    訓德以五生滅釋也。

    謂中間五觀。

    則遍計生滅。

    第八因緣生滅。

    第九緣起生滅。

    第十性起生滅。

    初二觀無住生滅也。

    今依訓德之意釋。

    則無住生滅中。

    第二觀後半。

    是無住體。

    初觀及第二觀初半。

    是無住位也。

    以其十二緣相等為無住。

    别教中二十二位故也。

     清涼第六地疏雲。

    今經文内。

    略現十重窮究性相。

    以現無盡非唯寄位同。

    于二乘言十重者。

    一有支相續。

    二攝歸一心。

    三自業助成四不相舍離。

    五三道不斷。

    六三際輪回。

    七三苦集成。

    八因緣生滅。

    九生滅系縛。

    十随順無所有盡。

    各有逆順。

    即成二十故。

    下經雲。

    如是逆順觀察。

    逆則緣滅。

    順則緣生(雲雲)。

    于緣起論。

    三觀者一相谛差别觀。

    二大悲随順觀。

    三一切相智觀。

    初但觀二谛。

    有為無有我故。

    即大悲為首觀也。

    二悲随物增。

    即大悲增上觀。

    三即委悉窮究因緣性相諸門觀故。

    即大悲滿足觀。

    初一下同二乘一切智也。

    次一自現菩薩道相智。

    後即上同諸佛一切種智。

    故涅槃雲。

    十二因緣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

    中智觀故。

    得緣覺菩提。

    上智觀故。

    得菩薩菩提。

    上上智觀故。

    得佛菩提。

    初二菩提。

    即初觀意。

    餘二各一可知。

    前約為物三皆稱悲。

    今約觀心三皆智觀。

    是知。

    三句各有悲智相導融。

    此三觀唯在一心。

    甚深般若于是而現。

    探玄雲。

    何者十觀一因緣分次第(雲雲)。

    十随順無所有盡。

    于中各有順觀逆觀故。

    有二十門也。

    謂順觀大悲不住涅槃。

    逆觀大智不住生死故。

    名不住道(雲雲)。

    一因緣分次第中。

    正現有支無我。

    于中有二。

    初明倒執有我妄起緣分。

    二明迷諸谛理起緣次第。

    初中有三。

    一辨定無我。

    二迷成緣起。

    三(雲雲)。

    初中二句。

    初言世間受身皆由著我者。

    反舉惑情明我非理。

    若我理有著我。

    順理應得出世。

    既生世間明我非理。

    二若離著我即無生者。

    順舉解心明理非我。

    若理有我離我。

    違理應生世間。

    既得出世。

    明理無我。

    二明迷此無我起彼有支。

    于中先順觀緣起。

    後逆觀無我(雲雲)。

    二一心所攝中。

    言三界虛妄唯一心作。

    此之一文。

    諸論同引證成唯識。

    今此所說。

    是何等心。

    雲何名作。

    今釋此義。

    依諸聖教說有多門。

    一相見俱存故說唯識。

    二攝相歸見故說唯識。

    三攝數歸王(雲雲)。

    四以末歸本。

    五攝相歸性。

    六轉真成事。

    七理事俱融。

    八融事相入。

    九全事相即。

    十帝網無礙。

    于中初三。

    約初教說。

    次四約終頓說。

    後三約圓教中别教說。

    總具十門。

    約同教說(雲雲)。

    三自業助成中。

    此十二支皆有二義。

    一明自行相。

    二助成後用。

    謂緣中癡惑是無明。

    自相與行作因。

    是助成業。

    四不相舍離中。

    前能起後。

    離後無前。

    後依前起。

    離前無後。

    不相離故。

    各無自性。

    無性緣起如幻現前。

    五三道不斷中。

    如淨意菩薩十二緣。

    論雲。

    煩惱初八九業二及與十餘七說為苦。

    三攝十二盡。

    從三故生二。

    從二故生七。

    從七複生三。

    是故如輪轉。

    一切世間法唯因果無人。

    但從于空法還生于空法。

    解雲。

    此辨三道相生現。

    二無我。

    六分别先後際中。

    此十二支初二是能引。

    次五是所引。

    次三是能生。

    後二是所生(雲雲)。

    一依此經開能所引分。

    先際中際合能所生。

    總為後際。

    以引遠故開之。

    生近故合也。

    七三苦分别中有二門。

    一理實遍通門(雲雲)。

    二随相增現門。

    如此經說。

    謂初五支遷流相現故稱行苦。

    觸受二種觸對生苦故雲苦苦。

    餘為壞苦者。

    但壞樂名壞苦。

    老死支既無樂可壞。

    何故名壞苦耶。

    釋有二。

    一樂壞為苦。

    望所壞說。

    二以壞是苦故雲壞苦。

    此老死支能壞生故。

    屬壞苦也。

    八因緣生中。

    理實無明望行無因緣義。

    而言因緣生行者有二義。

    一自種為因。

    無明為緣。

    合說故雲因緣。

    然隐彼親種現此勝緣故。

    雲無明因緣也。

    二但彼增上緣望自增上果還是親因故說無明為行因緣。

    餘亦如是。

    欲明果不自起。

    要從因緣。

    因緣形奪。

    複各無性。

    是故言因緣生乃現無生。

    此猶順觀逆觀一泯非生不生。

    可知(雲雲)。

    此深觀中攝後三門合成四句。

    一不自生。

    二不他生。

    三不共生。

    四不無因生。

    釋此四句諸論不同。

    略有五說。

    一約破外道釋。

    謂諸法不從冥谛。

    自性生故。

    雲不自生。

    二不從梵天自在天等生故。

    雲不他生。

    三亦非微塵大種和合生故。

    雲不共生。

    四亦非無因自然而起故。

    雲不無因生。

    二約破二乘。

    一謂諸法不定。

    從自同類因生故。

    雲不自生。

    二不定從異熟因生故。

    雲不他生。

    三又亦非彼俱有因生故雲不共生。

    四小乘中。

    許無明支前不正思惟托虛而起。

    似若無因。

    今亦不爾故。

    離無因三。

    約法現空。

    一果不自起名不自生。

    二自既不立。

    對誰辨他。

    又他亦各自皆不成。

    自雲何他生。

    故雲不他生。

    三自他因果既各不成故。

    雲不共生。

    四離因緣外無别果法故。

    雲不無因生。

    此上三重。

    如般若燈論及中論等說。

    四約因緣形奪。

    對法論雲。

    自種有故不從他。

    待衆緣故非自作。

    無作用故不共生。

    有功能故非無因。

    凡諸緣起雙土二句已為甚深。

    況總土四句。

    是故緣起最極甚深。

    五約緣起無礙門。

    但因緣生果。

    因緣相望各有二義。

    一全有力二全無力。

    謂因望于果有全不生。

    緣必全生故。

    雲因不生緣生故。

    二緣望于果。

    亦全不生因必生故。

    雲緣不生自因生故。

    三二力不俱故不共生。

    四二無力亦不俱故。

    不無因生。

    此門有二義。

    一據力具有不有義故令相入。

    謂因有力時。

    緣必無力。

    是故由因有力故能攝他。

    由緣無力故能入他。

    會彼緣力總歸因力。

    名不他生。

    雖言不他反現自生。

    因力歸緣不自亦爾。

    反前思之。

    以二力二無力各不俱故。

    無彼不相入。

    一力一無力相歸故恒時相入。

    以不相障礙。

    增上緣寬故。

    一切諸法無不相入。

    十忽品雲。

    菩薩善觀緣起法。

    于一法中解衆多法。

    衆多法中解了一法。

    良由此門故也。

    二據體有空不空義故有相。

    即謂非直因力歸緣明其相入。

    亦乃因體由緣現。

    因性空攝同于緣。

    何者。

    謂若無緣即無因故。

    以生果名因。

    無緣果不生。

    是時不名因。

    明知。

    此因會歸彼緣。

    為不自生。

    是故緣是有義無不能攝。

    因是空義無不受攝。

    因受攝故廢已同緣。

    緣能攝故攝因同。

    已餘因攝緣受等。

    并準思知。

    由此義故。

    諸法相即無所障礙。

    上文雲。

    知一即多多即一等。

    皆此義也。

    是故無盡大緣起法無礙自在。

    皆從此門而開現矣。

    九因緣縛說中。

    因緣生縛者。

    謂此緣起互相縛住不得。

    是生以是縛故。

    複非是滅。

    以一縛字。

    印此法體離諸分别。

    然是緣起縛相亦離故。

    寄言以現故雲縛說。

    為明此縛。

    但在說中。

    此門現緣起法事相。

    向盡理性将現極微妙處故論雲。

    随順觀世谛即入第一義谛。

    是此門也。

    十無所有盡中。

    明此有支虛相既盡。

    随順無所有。

    徹到第一義此現不壞俗。

    而恒真也。

    故雲無明因緣諸行生是随順無所有。

    問。

    無明生行。

    是順所有。

    何故乃言順無所有。

    答。

    乘前諸門次第。

    至此現彼無明。

    正生行時。

    即順無生入理故也(雲雲)。

    何故經中順無。

    論名順有。

    釋經意。

    以緣歸理說。

    論意以性從相說。

    各現别意故作是說(雲雲)。

    一有支行列。

    二攝歸一心。

    三力用相生。

    四前後相屬。

    五三道輪環。

    六三際因果。

    七三苦過失。

    八從因無性。

    九似有若無。

    十泯同平等。

    配結前十文現可見。

     搜玄雲。

    初因緣分次第觀治我見執(雲雲)。

    二依止一心觀治彼外境自性執(雲雲)。

    三自因觀治異計因緣執。

    四不舍離觀治因果異時計。

    五三道觀治因緣廢事計理執。

    六三際觀治無因執。

    七三苦觀治樂淨執。

    八因緣觀治單因有力生果(雲雲)。

    因緣生理。

    因有決定用。

    緣有發果。

    能方得法生。

    若但因力無緣發果能者。

    其因六義不現在前(雲雲)。

    又依小乘六因四緣。

    若依三乘。

    即十因二十因等。

    若依一乘即随法辨因為二。

    因緣理事各别與法界等。

    今六因義唯一乘能窮。

    此約别教說也。

    九因緣生滅縛觀。

    此下二觀但治心惑。

    通義可知。

    謂因緣共力能感果執(雲雲)。

    前因緣生果。

    生義是增空義。

    是微為因緣。

    法順生迷增故。

    今緣縛法空義。

    是增生力義。

    微為緣起法。

    順生無分别智故。

    故下經雲。

    緣起之法離有無也。

    此雖無生力。

    以空義成故。

    離自性生。

    經雲。

    無住為本故。

    十無所有盡觀。

    所治局心惑。

    亦可通諸使。

    俗谛通攝故。

    為執因緣。

    但有應俗相。

    自體空義。

    不現在前故。

    是障也(雲雲)。

    諸緣生法不起則已。

    起則雙現。

    如彼渴鹿見陽炎。

    水幹濕并彰。

    又如鏡像染淨雙現。

    此是正理。

    問。

    其所現空。

    為是真谛。

    為是俗谛。

    又此觀法與前緣生。

    及以生縛雲何取别。

    答。

    因緣及縛唯成順有。

    今第十觀空有俱順。

    又此空有并是俗谛。

    泛明真俗此有多義。

    一體相相對。

    二空有相對。

    如此分真俗。

    其義非一。

    若空有分真俗。

    有則為俗。

    空則為真。

    即證智所知。

    若體相相對。

    空有可以相論故。

    若約此義。

    俗谛通空。

    有。

    此空是自體空。

    非事空也。

    故論雲。

    是心真如相。

    能示摩诃衍體。

    故知雖是真如得名俗相。

    不是體也。

    此則空有同為一相。

    以緣順性理事。

    為此觀體故。

    上文雲。

    十二緣生是無為也。

    十觀亦有相生次第。

    為知諸虛妄過故。

    故有第一。

    既識妄已未知妄法。

    依何得生。

    故有第二識。

    知所依未知有何理。

    故有第三。

    已知生理。

    未知依何時。

    故有第四識。

    知時已未知約何義。

    故明第五。

    知其義已有何本末。

    故有第六。

    知本末已未知有何過。

    故有第七。

    知其過已雲何對事成。

    故有第八。

    知成已未知有何相。

    故有第九。

    知相已疑謂乖理故有第十。

    依經十番訖。

     錐穴記第十觀雲。

    此即因緣盡于自如也。

    此即俗谛離分别之際。

    自此去所即是初最粗愚癡颠倒即此甚深法。

    随舉一盡攝一切。

    無盡自在緣起法。

    正十數所現普法緣起道理也。

     緣起一言(至)無分别者。

    大記雲。

    緣起一言乃至何須多門等者。

    起此問意。

    初标真性。

    示緣起體。

    即無分别理已現了手。

    何煩更說中即等多門耶。

    如是問也。

    答。

    具縱奪文現可知。

    問。

    何不釋六門而問答耶。

    答。

    第六門者總結上意故。

    釋五門其義已盡故也。

    了手者事畢之言也。

    法記雲。

    淫怒癡性即是菩提者。

    古人雲。

    隻知用水令淨于物。

    不知令淨濁水也。

    此意雲何。

    謂如欲淨于水。

    若取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