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疏并釋真言義卷下

關燈
者。

    何故後身菩薩而受胎生。

    答曰。

    為大利益而受胎生命。

    一切寂滅智菩薩是輪王種故。

    又為導引釋種令住正法故。

    又令一切衆生心起敬慕。

    舍邪歸正來趣佛道。

    亦令衆生起增上身。

    彼既是人我亦應爾。

    雲何而不能得如是佛身修正法邪。

    若無姓族。

    衆生鹹疑将為幻術為鬼為天不可知也。

    如外道矯言。

    過百劫後有大幻出食啖世間。

    是故菩薩息諸邪謗而受胎生也。

    又餘師說。

    為留身分故而受胎生。

    若受化生。

    才生即滅。

    即無如燈焰滅無所見。

    是故受胎遺形令其供養。

    若作此釋恐将不當。

    何故契經說有化生金翅鳥取化生龍食之而充饑也。

    又雲。

    此鳥取已唯有心存。

    大如人體雲有遺形。

    應更詳之。

    食化生龍時由不死暫充饑也。

     一切生處憶持不忘常識宿命者。

     述曰。

    第八常識宿命。

    此陀羅尼一聞已後。

    生生之中常識宿命也。

     佛言若人先造一切極重罪業遂即命終乘斯惡業應堕地獄或堕畜生閻羅王界或堕餓鬼乃至堕大阿鼻地獄或生水中或生禽獸異類之身取其亡者随身分骨以土一把誦此陀羅尼二十一遍散亡者骨上即得生天者。

     述曰。

    第九咒土遺骸。

    初标惡因。

    後顯惡果。

    惡因極重。

    準薩遮尼乾子經雲。

    為破塔壞寺。

    焚燒經像。

    費用三寶财物。

    謗三乘法言非聖法。

    障礙留難隐蔽覆藏。

    臨一切出家人所。

    若有戒若無戒持戒破戒打罵诃責。

    說其過惡禁閉牢獄。

    或脫袈裟逼令還俗。

    策役驅使斷其命根。

    殺父害母出佛身血。

    殺阿羅漢破和合僧。

    起大邪見謗無因果。

    長時當行十不善業雲雲。

    至貪嗔等污父母比丘尼。

    污僧迦藍。

    破齊戒。

    飲酒食肉。

    惱亂衆生。

    輕毀三寶。

    此等諸罪後輕初重。

    從初為因總說重名。

    講者詳之。

    惡果之中不越三趣。

    地獄餓鬼及與傍生。

    輕重雖殊同名惡果。

    翻此生天。

    持咒修善也。

     佛言若人能日日誦此陀羅尼二十一遍應消一切世間廣大供養者。

     述曰。

    第十誦持消供。

    真谛三藏解雲。

    若無戒定慧而受他供養者名劫奪食。

    若有戒而無定慧名舉債食。

    由須還他。

    若有戒定無慧者名聽許食。

    具三學者名家法食。

    又解脫論雲。

    四種受用。

    一盜受用。

    謂犯戒人。

    二負債受用。

    謂邪命人。

    三家财受用。

    謂精進人。

    四主受用。

    謂聖人受用。

    今持神咒人。

    每日讀陀羅尼二十一遍。

    應消一切世間廣大供養。

    如聖人受用堪為勝因也。

     舍身往生極樂世界者。

     述曰。

    第十一得生極樂世界也。

    其極樂國者。

    即是阿彌陀佛國也。

    或雲安養。

    或雲安樂。

    其國乃地瑩七珍。

    池通八德。

    風搖樹響與天樂而齊鳴。

    水激波清将法音而同韻。

    是以十方調禦金口贊揚。

    三世如來留心護念。

    總斯多義。

    因以為名。

    故名極樂國也。

    觀經曰。

    欲生極樂要須十念。

    求見彌陀修其三行。

    今者但有衆生。

    得聞此咒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然彌陀佛國有其二種。

    一為地前凡夫二乘人現變化淨土。

    二為地上菩薩現他受用報身淨土。

    此二種涅槃之後皆補處也。

    鼓音王經雲。

    阿彌陀佛國壽命無量八十億劫當入涅槃。

    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

    有觀音菩薩。

    于七寶菩提樹下結跏趺坐成等正覺。

    号曰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十号具足。

    國土如上。

    鼓音經雲。

    阿彌陀佛有無量聲聞。

    國名清泰。

    縱廣十千由旬。

    父是輪王名月上。

    母名殊勝妙嚴。

    魔王名無勝。

    提婆達多名寂殆。

    侍者弟子名無垢稱。

    即明極樂國也。

    由斯入滅有觀音補處也。

     若常誦念得大涅槃者。

     述曰。

    第十二證大涅槃顯功殊勝也。

    文有六種。

    一證大涅槃。

    二增壽快樂。

    三生諸佛國。

    四奉會勝人。

    五得餐妙義。

    六蒙授尊記。

    初明證大涅槃者。

    或雲泥洹。

    翻雲寂滅。

    或雲靜息。

    真谛亦雲大成就樂。

    慈恩三藏雲。

    波利[口*匿]嚩喃。

    此雲圓寂。

    究竟離生障死嚣塵動故雲圓寂。

    問雲。

    涅槃以何為體。

    答曰。

    涅槃經說。

    一者性淨。

    二者方便。

    又唯識第十雲。

    有四種涅槃。

    一者自性清淨涅槃。

    二者有餘依。

    三者無餘依。

    四者無住處。

    皆依真如離障建立二增壽快樂易見雲雲。

    三若常念誦此陀羅尼。

    命終之後生諸淨土。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一切佛刹作大光明。

    四者常與佛俱。

    五者諸佛贊育。

    六者而與授記。

    此文通講上下。

    罽賓國經文詳之。

     複增壽命受勝快樂者。

     述曰。

    第十三延命受樂也。

     舍此身已即得往生種種微妙諸佛刹土者。

     述曰。

    第十四生十方國也。

    前者直生極樂。

    今者更顯得生十方淨土。

     常與諸佛俱會一處者。

     述曰。

    第十五奉觐如來也。

     一切如來恒為演說微妙之義者。

     述曰。

    第十六得餐妙義。

     一切世尊即授其記身光照曜一切佛刹土者。

     述曰。

    第十七蒙尊授記。

    上來雖有十七段不同。

    總是第十二略顯威嚴竟。

     佛言若誦此陀羅尼法于其佛前先取淨土作壇随其大小方四角作以種種草華散于壇上燒衆名香者。

     述曰。

    第十三示軌令持。

    此大節中有九段經文。

    第一示軌立壇。

    第二一心念佛。

    第三作母陀羅尼。

    第四明誦神咒。

    第五壇中雨華。

    第六能供多佛。

    第七如來贊歎。

    第八得證三昧。

    第九總結其儀。

    此即初也。

    文中有三。

    一标人。

    二示處。

    三供養。

     右膝著地胡跪合掌一心念佛者。

     述曰。

    第二一心念佛。

    顯三業齊修。

    言右膝著地者身業也。

    一心者意業也。

    念佛者語業也。

    解如三密。

    觀佛三昧經雲。

    若人念佛必得見佛。

    又涅槃經雲。

    假使有人開王庫藏一月布施須者與之。

    所得功德無量無邊。

    不如有人一口念佛。

    增一阿含經曰。

    假使有以飲食湯藥以衣服卧具供養一切衆生經一百年功德無量無邊。

    不如一口念佛功德如此辟之。

    又觀經雲。

    若念佛者。

    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法華經雲。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能持淨戒故。

    又雲。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故今檀中心常念佛滅罪勝法。

    略而不述之。

     作慕陀羅尼印屈其頭指以大母指壓合掌當其心上者。

     述曰。

    第三作母陀羅尼。

    此雲印也。

    此身密門中百千契印此之一也。

    以如經文。

     誦此陀羅尼一百八遍訖者。

     述曰。

    第四明誦神咒。

    或七遍。

    或二七遍。

    或三七遍。

    乃至一百八遍。

    此語密門中陀羅尼也。

    法如抄說。

     于其壇中如雲雨華者。

     述曰。

    第五壇中雨華也。

    崛多三藏雲。

    神咒陀羅尼集雲。

    有散華印香水印。

    若作散華印而雨華者。

    此華能随意所至供養十方世界。

     能遍供養八十八俱胝殑迦沙那庾多百千諸佛者。

     述曰。

    第六能供養多佛。

    此處大數也。

    諸佛乃知凡夫不可測。

    言那庾多者是其大數也。

    俱舍論雲。

    始一無初故名為一。

    十一為十。

    十十為百。

    十百為千。

    千千為萬。

    十萬為洛叉。

    十洛叉為度洛叉。

    十度洛叉為一俱低。

    十俱低為一末陀。

    十末陀為一那庾多。

    誦咒雨華。

    悉能供養如是諸佛也。

     彼佛世尊鹹共贊言善哉希有真是佛子者。

     述曰。

    第七如來贊歎也。

    能紹隆大乘種性故名佛子也。

     即得無障礙智三昧得大菩提心莊嚴三昧者。

     述曰。

    第八得證三昧。

    言無障礙智者。

    即無漏正體。

    親證理時周遍法界。

    故雲無障礙智。

    其三昧者古譯。

    新翻雲三摩地。

    此雲等持。

    不沈不舉專注一境即是三昧。

    言菩提者此雲覺。

    四智為性。

    成唯識論雲。

    菩提即是四智相應心品為體。

    有集生之德故雲大菩提心莊嚴。

    又華嚴經雲。

    菩提心者。

    則為一切諸佛種子。

    能生一切諸佛。

    能生一切諸法故。

    則為淨眼。

    悉能睹見邪正道故。

    則為勝宅一切衆生所歸依故。

    則為慈母增長一切諸菩薩故。

    則為大王。

    勝諸聲聞緣覺心故。

    則為大海。

    悉能容受諸功德故。

    則為蓮華。

    不染一切世間法故。

    則為善種鉗。

    拔出一切煩惱刺故。

    則為利穎。

    能刺一切煩惱賊故。

    則為斤斧。

    能伐無智諸苦樹故。

    則為善友。

    能度無量生死難故。

    則為法鼓。

    覺悟長夜寝衆生故。

    善男子。

    譬如有人得解脫藥。

    終不橫死。

    菩薩摩诃薩得菩提心妙智慧藥。

    生死過患終不能害。

    善男子。

    譬如有執翳身藥。

    一切衆生所不能見。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得菩提翳身藥者。

    一切諸魔所不能見。

    善男子。

    如琉璃寶。

    于百千歲處不淨中不為所染。

    菩提心珠亦複如是。

    于百千歲住欲界中。

    不為五欲所染。

    以其性淨故。

    善男子。

    譬如一兩诃羅沙藥。

    變千兩銅以為真金。

    于彼藥分無所損減。

    菩提心藥亦複如是。

    除滅一切煩惱業障。

    得一切法同薩般若。

    煩惱惡業不能損減。

    譬如有人學大伎術。

    雖未究竟。

    諸餘工巧所不能及。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學菩提心雖未究竟。

    聲聞緣覺所不能及。

    善男子。

    譬如太子生已即為大臣之所尊重。

    菩薩亦複如是。

    發菩提心已即為一切聲聞緣覺所共尊重。

    為大悲故。

    譬如王子年雖幼少一切大臣皆悉敬禮。

    菩薩亦複如是。

    譬如金剛。

    雖破小令一切衆寶猶不能及。

    菩提心亦複如是。

    雖小懈怠聲聞緣覺諸功德寶所不能及。

    譬如金剛猶能除滅諸貧窮苦。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

    雖小失威儀。

    猶能除此貧窮之苦。

    譬如金剛非常人之可得。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

    非小心衆生之所能及故。

    雲得菩提心莊嚴三昧。

     持此陀羅尼法應如是者。

     述曰。

    第九總結其義。

    上來雖有九段不同。

    總是第十三示軌令持竟。

     佛告天帝我以此方便一切衆生應堕地獄道令得解脫者。

     述曰。

    第十四标功授與。

    此大節中有五段經文不同。

    第一總結功能。

    第二惡趣清淨。

    第三現增壽命。

    第四付囑天帝。

    第五授與善住。

    此即第一總結功能。

    文中有三。

    一除地獄。

    二除餓鬼。

    三除畜生罪。

     一切惡道亦得清淨者。

     述曰。

    第二惡趣清淨也。

     複令持者增益壽命者。

     述曰。

    第三現增壽命也。

     天帝汝去将我陀羅尼者。

     述曰。

    第四付囑天帝也。

     授與善住天子滿其七日汝與善住俱來見我者。

     述曰。

    第五授與善住。

    上來雖有五段不同。

    總是第十四标功授與竟。

    上來雖有一十四段經文不同。

    總明第二聖教所說正宗分竟。

     爾時天帝于世尊所受此陀羅尼法奉持還于本天者。

     述曰。

    此是第三依教奉行流通分。

    此大節中有十一段經。

    曰第一天帝釋還宮。

    第二授與善住。

    第三奉持願滿。

    第四解脫衆苦。

    第五住道增壽。

    第六贊其神力。

    第七持供報德。

    第八歡喜聽法。

    第九如來授記。

    第十正顯經名。

    第十一大衆流通。

    此則第一還宮也。

     授與善住天子爾時善住天子授此陀羅尼已者。

     述曰。

    第二授與善住也。

     滿六日六夜依法受持一切願滿者。

     述曰。

    第三受持願滿也。

     應受一切惡道等苦即得解脫者。

     述曰。

    第四解脫衆苦也。

     住菩提道增壽無量者。

     述曰。

    第五住菩提道增壽。

     甚大歡喜高聲歎言希有如來希有妙法希有明驗甚為難得令我解脫者。

     述曰。

    第六歎其神力。

     爾時帝釋至第七日與善住天子将諸天衆嚴持華鬘塗香末香寶幢幡蓋天衣璎珞微妙莊嚴往詣佛所設大供養以妙天衣及諸璎珞供養世尊繞百千匝者。

     述曰。

    第七持供報恩。

    文中有二意。

    一持供。

    二旋繞。

    提謂經雲。

    行道有其三品。

    謂上中下。

    上者百匝。

    中者三十匝。

    下者十匝。

    以應百年。

     于佛前立踴躍歡喜坐而聽法者。

     述曰。

    第八歡喜聽法也。

     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善住天子頂而為說法授菩提記者。

     述曰。

    第九如來授記也。

     佛言此經名淨一切惡道佛頂尊勝陀羅尼汝當受持者。

     述曰。

    第十正顯經名也。

     爾時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者。

     述曰。

    第十一大衆流通也。

    良為調禦弘宣人天信受故得深心。

    歡喜頂禮奉行。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疏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