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疏并釋真言義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信謗法尤深。
灌頂加持定當不死。
以真言甘露塵累清淨。
執遣界空名為解脫。
離縛得脫即顯法身。
悲智雙修名不死句也。
又解。
天降甘雨草木生芽。
灌頂潤身亦成證也。
阿賀羅阿賀羅 唐雲唯願攝授唯願攝授。
又雲遍攘災難脫諸苦惱也。
解曰。
重言攝受者。
至誠發願懇切之辭。
為是真言行者持誦策勤。
祈願加持速雲攝受。
諸佛慈念救護攘災得脫苦因名攘災也。
又解。
凡夫二念真妄參差。
念誦持心功微力淺。
若本尊攝受得入瑜伽。
二心恬然。
名曰攘災攝授也。
阿欲散馱啰抳 唐雲堅住持壽命。
解曰。
諸佛既以攝受壽命即是住持。
又解。
報力住持唯是第八諸佛攝受乃得延齡。
又解。
持此真言延命增壽。
不被諸魔奪其命根。
如善住天子受持之力。
其命轉增遠記菩提成無上果。
第五神力加持門 戍馱野戍馱野誐誐曩尾秫第 唐雲如虛空清淨也。
解曰。
詳觀此意。
法谕雙彰二因滌除淨若空界。
賢聖分位修證不同。
唯有佛身如虛空淨。
又解。
一切諸法體性空寂。
諸佛妙智依空而轉。
所有建立及不建立。
空與不空智相常住猶如虛空。
然此虛空體虛非實。
唯有妙智功用不窮。
故假谕雲虛空清淨也。
烏瑟抳灑 唐雲佛頂。
解曰。
如叙釋也。
尾惹野尾秫弟 唐雲。
最勝清淨也。
解曰。
虛空寬廣體喻法身。
佛頂最高名為報應。
娑賀娑羅啰濕茗 唐雲千光明。
解曰。
千光明者谕化身。
準此顯句釋三身密字之中。
先以廣辨。
若以虛空清淨持業釋雲佛即虛空謬之甚也。
散祖你帝 唐雲驚覺。
解曰。
既蒙光觸驚覺身心。
懇切歸依有此來意。
又解。
光從頂發遍照刹塵。
其光卻收還入佛頂。
發起行者。
持誦心開光觸有緣。
故雲驚覺也。
薩嚩怛他誐多地瑟姹曩地瑟恥多 唐雲一切如來神力加持。
解曰。
一切諸佛神力難思。
潛護加持必獲成就。
覺性菩提四智心品。
覺相如幻恒觀月輪。
以菩提心大悲方便示教利喜。
驚覺有情。
名神力加持也。
母捺[口*(隸-木+士)] 唐雲契印。
解曰。
契印者。
諸佛如來契約印信。
契即是發。
印即是驗。
所謂身印百千威儀語印無量真言心印。
塵沙觀智一一指歸全剛秘決。
于阿阇梨伏膺受訓。
當自明了之。
嚩日啰迦野僧賀多曩尾秫弟 唐雲金剛鈎鎖身清淨也。
解曰。
凡夫不防多有漏失。
縱有少慎不出二乘。
豈同殊勝秘密真言。
若受得金剛鈎鎖契印而有妄失。
豈不堅固耶。
故身清淨猶若金剛。
鈎鎖永牢而無有失。
又解。
欲令有情具無礙智。
于空不滞。
于有體虛。
以五智相屈曲如鈎。
能鈎衆生出牢有海。
能鈎聖智入衆生心。
若有菩薩作佛事時。
布身鈎鎖。
及持此鈎印。
鈎于十方界諸佛菩薩。
如風疾至。
加持此身即成鈎鎖也。
薩嚩嚩啰拏尾秫弟 唐雲一切障清淨。
解曰。
一切障清淨者。
二障因緣輪回不息。
受諸逼迫。
累業難除。
今遇加持真言清淨神力。
能護苦報自消。
又解。
佛頂真言能除三惡。
自性無染。
如摩尼珠雖處污泥而不受染。
所求皆遂成就無疑。
又解。
内外觀察。
心色一如。
障體幻空。
緣生非有。
亦謂聲聞欣寂。
外道惡求執有執無各生異見。
唯有真言菩薩。
智慧善巧建立種種微妙相。
用入佛境界。
得佛加持。
于百千三昧出入無礙。
不動不沒入衆生界教化無盡。
而其身心不著不礙無有間斷。
即于此生滿足佛地。
一切障礙皆得清淨也。
第六壽命增長門 缽啰底[寧*頁][革*(卄/(ㄇ@人)/戊)]多野阿欲秫弟 唐雲壽命皆得清淨也。
解曰。
真言力大持即報深。
壽命延長故得清淨。
又解。
命欲将終還得增壽。
縱生惡處惡滅善增。
如大悲經雲。
說所生惡處有十五種。
一者不被饑餓困苦死。
二者不被囚禁楚杖死。
三者不被怨家酬對死。
四者不被軍陳相殺死。
五者不為虎狼殘害死。
六者不為毒蛇蠍所中死。
七者不為水火焚漂死。
八者不為毒藥所中死。
九者不為毒害迷心死。
十者不為狂亂失念死。
十一者不為山岸墜落死。
十二者不為惡人厭魅死。
十三者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
十四者不為惡病纏身死。
十五者不為非分自害死。
複得十五種善報。
一者所生之處常逢善王。
二者常生善國。
三者常值好時。
四者常逢善友。
五者身根清淨。
六者道心純熟。
七者不犯禁戒。
八者所有眷屬恩義和順。
九者資具衣食具足。
十者恒得他人扶接。
十一者所有财寶無人劫奪。
十二者意欲所求皆得稱遂。
十三者善神衛護。
十四者所生之處見佛聞法。
十五者所聞正法悟甚深義。
命欲将終生惡處等。
以慈持念。
其壽轉增惡境消滅。
又妄念欲生。
善念欲滅。
是人臨終識性昏昧。
被魔所惑也。
而以陀羅尼力忽得回識也。
三摩耶地瑟恥帝 唐雲誓願加持也。
解曰。
誓願加持者。
勸發進修普願成佛。
轉凡成聖故名誓願加持。
又解。
真言行者修瑜伽時。
無散動時。
密念誦時。
寂靜證得時。
布金剛壇上正谛觀時。
如來誓願潛護加持也。
麼抳麼抳 唐雲世寶。
亦雲法寶也。
解曰。
世寶者福德之因。
法寶者智慧之果。
由福因故進修萬行。
由智慧故得大涅槃。
又解。
重言麼抳麼抳者唐雲心意。
第八識能含藏故名曰心也。
第七識染污故名曰意也。
今遇諸佛灌頂加持。
妙觀平等現前鏡智棄染有漏無漏。
劣心不生等遍虛空。
故重呼之也。
故雲世寶法寶也。
第七定慧相應門 怛闼多部多句緻跛哩秫弟 唐雲遍淨也。
又雲真實。
即是遍滿清淨也。
解曰。
人天福行皆有限量。
雜業為因。
皆招虛幻。
豈同密教神力加持真實普緣皆遍清淨也。
又解。
怛闼者如如也。
二心不生分别情息。
真言智證名相皆如。
心如色如。
故重呼之也。
又解。
真實遍滿清淨者。
此明心之實性非内非外随薰習力似内外現。
即迷心外執緣生法。
妄成遍計空華夢等。
如觀銅體不遍鏡外之像。
以鏡外無像不可執其實有。
以心之實性不礙緣生智鑒照然。
故雲遍滿清淨也。
問曰。
體自如如。
雲何妄想。
答曰。
匠成于器而非匠名。
而器不能自成必有為器主。
匠雖非器豈無為匠之功。
成于器功歸于匠。
妄心既謝還歸清淨也。
尾娑普吒沒地秫弟 唐雲顯現智慧也。
解曰。
無明殼破。
業累消亡。
真實普緣。
智慧顯現。
又解。
如蓮華開。
如萌芽發。
既除我法。
覺夢知虛。
實相朗然。
即智慧顯現也。
惹野惹野尾惹野尾惹野 唐雲最勝最勝。
即是殊勝即是真俗二谛法門也。
解曰。
重言最勝最勝者。
前雲顯現即是真如也。
此明二門。
根本智後得智。
為後得達俗根本證真自利利他。
故言最勝。
又解真言行者修此觀門事理加持故言最勝。
緣此佛頂能摧四魔得免諸災。
故言最勝。
如經所說。
卻後七日必當命終。
應生不生應死不死。
即蘊死二魔現成超也。
修持不間。
魔境不侵煩惱頓除。
複超後二也。
娑麼啰娑麼啰 唐雲念持定慧相應也。
解曰。
念者明記為性。
持者不失為義。
念持定慧與理相應。
專注瑜伽心一境性。
定以動搖。
慧以拔離。
浮沉平等不著有無。
本尊常照持念增修。
定慧相應故呼之也。
又解。
二乘樂寂壓離五塵。
真言瑜伽智用無礙。
于色常為佛色不礙有為。
于心常為佛心不住無念。
故定慧相應也。
第八金剛供養門 薩嚩沒馱地瑟恥多秫弟 唐雲一切諸佛加持清淨也。
解曰。
一切諸佛者是十方諸佛也。
為修瑜伽觀行三密齊修念誦功成身心清淨。
諸佛歡喜雲集道場。
摩頂此人。
故曰加持也。
嚩日[口*(隸-木+士)] 唐雲金剛也。
解曰。
三乘行位。
顯教具明五種菩提。
彼以聊簡。
今此明者。
最上菩提萬德之源。
衆行之本。
性相清淨。
圓滿月輪。
堅若金剛。
永無退轉。
謂此真言加持有情。
無礙神用起大悲心入一切智。
名金剛菩提也。
嚩日啰蘖陛 唐雲金剛藏也。
解曰。
金剛藏者。
此是金剛頂瑜伽教也。
謂從初發心精勤不退。
積集萬行所證菩提。
諸佛加持慈悲護念。
事理堅密成金剛藏也。
所謂金剛戒.金剛定.金剛慧.金剛鈎.金剛索.金剛鎖.金剛鈴.金剛杵。
一一金剛塵沙供具。
金剛香雲.華鬘.歌舞等。
金剛無間金剛解脫。
登金剛座。
成金剛菩提。
總成金剛藏。
以此真言加持有情令最堅牢。
故名不壞堅固密藏也。
嚩曰囕婆嚩都 唐雲願成如金剛也。
解曰。
真言念誦發起悉地。
志誠希願菩提。
如金剛藏。
前念後念一一金剛。
我及有情皆願成就也。
麼麼 唐雲是我之義也。
解曰。
若自誦持。
自稱名字。
若為他人誦稱彼人名字。
為一切諸法皆從想生。
念想連持稱名不間。
一一獲福自利利他。
故稱名字也。
第九普證清淨門 薩嚩薩怛嚩難左迦野尾秫弟 唐雲一切有情身得清淨也。
解曰。
前稱名字念誦加持自利利他。
悲智成就相承便有此文來。
一切有情願皆清淨也。
薩嚩誐底跛哩秫弟 唐雲一切趣皆清淨也。
解曰。
一切有情身既清淨。
即正報圓滿自利也。
薩嚩怛他誐多三麼濕嚩娑地瑟恥帝 唐雲一切如來安慰令得加持也。
解曰。
持誦稱名意願極廣。
非但要身清淨。
亦願六趣悉皆清淨。
若無外護而相攝授。
雲何自身能得成就。
是以。
諸佛一切如來同共加持。
方有覆護。
如人怖畏假勢乃安。
亦如善住空中聞聲驚怖當來具申帝釋。
帝釋速往轉問世尊。
佛以慈悲冥加法力真言持誦諸苦悉除也。
沒地野沒地野 唐雲所覺所覺也。
解曰。
重雲所覺所覺者。
覺我覺法。
我法二執也。
凡夫淪溺不覺不知。
于法有迷于我不了。
惛惛造業受苦無窮。
菩薩修行方悟所覺。
有不著于有。
無不著于無。
所覺之法得其本源。
所覺之心不執我法。
重言所覺意在如斯。
又解。
所覺者有其二種。
一者明燈。
二者衆色。
所覺明燈既能破暗。
所覺衆色因此得彰。
亦知我法如幻如空。
所覺真如能遍能廣矣。
冒馱野冒馱野 唐雲能令覺悟。
能令有情速得覺悟也。
解曰。
重呼能令覺悟者。
此有二種。
一者能覺事陀羅尼。
二者能覺理陀羅尼。
所言事者俗谛軌儀。
所言理者實相真谛。
事則百千儀軌。
理則一道真如。
以此二法事理圓融覺悟悉通。
名重呼也。
事之與理依主持業釋也(雲雲)。
三滿多跛理秫弟 唐雲普遍清淨也。
解曰。
普遍清淨者。
根本後得智。
事理互緣自利利他。
普皆清淨。
又解。
真言三昧令心等持。
心境兩亡能所俱息。
聲聞執境。
緣覺舍心。
不了所緣即生二妄。
若悟總持修瑜伽觀。
俱遣其執妄緣永斷。
所執不生了本還源。
是法平等。
菩提煩惱生死涅槃。
無始已來體本清淨。
無縛無解由若虛空。
持誦真言普皆清淨也。
薩嚩怛他誐多地瑟[女*它]曩地瑟恥多 唐雲一切如來神力所持也。
解曰。
演釋同前不異。
所以不再釋也。
摩诃母捺[口*(隸-木+士)] 唐雲即大印也。
解曰。
所謂大印。
由入毗盧遮那曼荼羅受灌頂已。
從師受得本尊瑜伽三摩地五智契印。
相應身心。
則同即大毗盧舍那佛身及大菩薩身。
能現八相成道。
名大印也。
第十成就涅槃門 娑嚩賀 又密句不譯。
唐亦說雲吉祥句也。
佛頂尊勝大心真言曰。
唵阿密哩多缽羅陛微布擇蘖陛缽羅菩提摩诃蘖陛都魯都魯娑嚩賀 尊勝小心真言曰。
唵阿密裡多谛惹縛底娑嚩賀 尊勝心中心真言曰。
唵薩婆悉底雞輸陀尼娑嚩賀 興善寺大廣智三藏和尚以義解曰。
娑嚩賀者是涅槃義。
所謂四種涅槃。
敵對顯句。
言四種涅槃。
一者有餘依涅槃。
二者無餘依涅槃。
三者無住處涅槃。
四者自性清淨涅槃。
是為四種涅槃也。
标釋令知少分。
若字一字密句解釋。
皆實相
灌頂加持定當不死。
以真言甘露塵累清淨。
執遣界空名為解脫。
離縛得脫即顯法身。
悲智雙修名不死句也。
又解。
天降甘雨草木生芽。
灌頂潤身亦成證也。
阿賀羅阿賀羅 唐雲唯願攝授唯願攝授。
又雲遍攘災難脫諸苦惱也。
解曰。
重言攝受者。
至誠發願懇切之辭。
為是真言行者持誦策勤。
祈願加持速雲攝受。
諸佛慈念救護攘災得脫苦因名攘災也。
又解。
凡夫二念真妄參差。
念誦持心功微力淺。
若本尊攝受得入瑜伽。
二心恬然。
名曰攘災攝授也。
阿欲散馱啰抳 唐雲堅住持壽命。
解曰。
諸佛既以攝受壽命即是住持。
又解。
報力住持唯是第八諸佛攝受乃得延齡。
又解。
持此真言延命增壽。
不被諸魔奪其命根。
如善住天子受持之力。
其命轉增遠記菩提成無上果。
第五神力加持門 戍馱野戍馱野誐誐曩尾秫第 唐雲如虛空清淨也。
解曰。
詳觀此意。
法谕雙彰二因滌除淨若空界。
賢聖分位修證不同。
唯有佛身如虛空淨。
又解。
一切諸法體性空寂。
諸佛妙智依空而轉。
所有建立及不建立。
空與不空智相常住猶如虛空。
然此虛空體虛非實。
唯有妙智功用不窮。
故假谕雲虛空清淨也。
烏瑟抳灑 唐雲佛頂。
解曰。
如叙釋也。
尾惹野尾秫弟 唐雲。
最勝清淨也。
解曰。
虛空寬廣體喻法身。
佛頂最高名為報應。
娑賀娑羅啰濕茗 唐雲千光明。
解曰。
千光明者谕化身。
準此顯句釋三身密字之中。
先以廣辨。
若以虛空清淨持業釋雲佛即虛空謬之甚也。
散祖你帝 唐雲驚覺。
解曰。
既蒙光觸驚覺身心。
懇切歸依有此來意。
又解。
光從頂發遍照刹塵。
其光卻收還入佛頂。
發起行者。
持誦心開光觸有緣。
故雲驚覺也。
薩嚩怛他誐多地瑟姹曩地瑟恥多 唐雲一切如來神力加持。
解曰。
一切諸佛神力難思。
潛護加持必獲成就。
覺性菩提四智心品。
覺相如幻恒觀月輪。
以菩提心大悲方便示教利喜。
驚覺有情。
名神力加持也。
母捺[口*(隸-木+士)] 唐雲契印。
解曰。
契印者。
諸佛如來契約印信。
契即是發。
印即是驗。
所謂身印百千威儀語印無量真言心印。
塵沙觀智一一指歸全剛秘決。
于阿阇梨伏膺受訓。
當自明了之。
嚩日啰迦野僧賀多曩尾秫弟 唐雲金剛鈎鎖身清淨也。
解曰。
凡夫不防多有漏失。
縱有少慎不出二乘。
豈同殊勝秘密真言。
若受得金剛鈎鎖契印而有妄失。
豈不堅固耶。
故身清淨猶若金剛。
鈎鎖永牢而無有失。
又解。
欲令有情具無礙智。
于空不滞。
于有體虛。
以五智相屈曲如鈎。
能鈎衆生出牢有海。
能鈎聖智入衆生心。
若有菩薩作佛事時。
布身鈎鎖。
及持此鈎印。
鈎于十方界諸佛菩薩。
如風疾至。
加持此身即成鈎鎖也。
薩嚩嚩啰拏尾秫弟 唐雲一切障清淨。
解曰。
一切障清淨者。
二障因緣輪回不息。
受諸逼迫。
累業難除。
今遇加持真言清淨神力。
能護苦報自消。
又解。
佛頂真言能除三惡。
自性無染。
如摩尼珠雖處污泥而不受染。
所求皆遂成就無疑。
又解。
内外觀察。
心色一如。
障體幻空。
緣生非有。
亦謂聲聞欣寂。
外道惡求執有執無各生異見。
唯有真言菩薩。
智慧善巧建立種種微妙相。
用入佛境界。
得佛加持。
于百千三昧出入無礙。
不動不沒入衆生界教化無盡。
而其身心不著不礙無有間斷。
即于此生滿足佛地。
一切障礙皆得清淨也。
第六壽命增長門 缽啰底[寧*頁][革*(卄/(ㄇ@人)/戊)]多野阿欲秫弟 唐雲壽命皆得清淨也。
解曰。
真言力大持即報深。
壽命延長故得清淨。
又解。
命欲将終還得增壽。
縱生惡處惡滅善增。
如大悲經雲。
說所生惡處有十五種。
一者不被饑餓困苦死。
二者不被囚禁楚杖死。
三者不被怨家酬對死。
四者不被軍陳相殺死。
五者不為虎狼殘害死。
六者不為毒蛇蠍所中死。
七者不為水火焚漂死。
八者不為毒藥所中死。
九者不為毒害迷心死。
十者不為狂亂失念死。
十一者不為山岸墜落死。
十二者不為惡人厭魅死。
十三者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
十四者不為惡病纏身死。
十五者不為非分自害死。
複得十五種善報。
一者所生之處常逢善王。
二者常生善國。
三者常值好時。
四者常逢善友。
五者身根清淨。
六者道心純熟。
七者不犯禁戒。
八者所有眷屬恩義和順。
九者資具衣食具足。
十者恒得他人扶接。
十一者所有财寶無人劫奪。
十二者意欲所求皆得稱遂。
十三者善神衛護。
十四者所生之處見佛聞法。
十五者所聞正法悟甚深義。
命欲将終生惡處等。
以慈持念。
其壽轉增惡境消滅。
又妄念欲生。
善念欲滅。
是人臨終識性昏昧。
被魔所惑也。
而以陀羅尼力忽得回識也。
三摩耶地瑟恥帝 唐雲誓願加持也。
解曰。
誓願加持者。
勸發進修普願成佛。
轉凡成聖故名誓願加持。
又解。
真言行者修瑜伽時。
無散動時。
密念誦時。
寂靜證得時。
布金剛壇上正谛觀時。
如來誓願潛護加持也。
麼抳麼抳 唐雲世寶。
亦雲法寶也。
解曰。
世寶者福德之因。
法寶者智慧之果。
由福因故進修萬行。
由智慧故得大涅槃。
又解。
重言麼抳麼抳者唐雲心意。
第八識能含藏故名曰心也。
第七識染污故名曰意也。
今遇諸佛灌頂加持。
妙觀平等現前鏡智棄染有漏無漏。
劣心不生等遍虛空。
故重呼之也。
故雲世寶法寶也。
第七定慧相應門 怛闼多部多句緻跛哩秫弟 唐雲遍淨也。
又雲真實。
即是遍滿清淨也。
解曰。
人天福行皆有限量。
雜業為因。
皆招虛幻。
豈同密教神力加持真實普緣皆遍清淨也。
又解。
怛闼者如如也。
二心不生分别情息。
真言智證名相皆如。
心如色如。
故重呼之也。
又解。
真實遍滿清淨者。
此明心之實性非内非外随薰習力似内外現。
即迷心外執緣生法。
妄成遍計空華夢等。
如觀銅體不遍鏡外之像。
以鏡外無像不可執其實有。
以心之實性不礙緣生智鑒照然。
故雲遍滿清淨也。
問曰。
體自如如。
雲何妄想。
答曰。
匠成于器而非匠名。
而器不能自成必有為器主。
匠雖非器豈無為匠之功。
成于器功歸于匠。
妄心既謝還歸清淨也。
尾娑普吒沒地秫弟 唐雲顯現智慧也。
解曰。
無明殼破。
業累消亡。
真實普緣。
智慧顯現。
又解。
如蓮華開。
如萌芽發。
既除我法。
覺夢知虛。
實相朗然。
即智慧顯現也。
惹野惹野尾惹野尾惹野 唐雲最勝最勝。
即是殊勝即是真俗二谛法門也。
解曰。
重言最勝最勝者。
前雲顯現即是真如也。
此明二門。
根本智後得智。
為後得達俗根本證真自利利他。
故言最勝。
又解真言行者修此觀門事理加持故言最勝。
緣此佛頂能摧四魔得免諸災。
故言最勝。
如經所說。
卻後七日必當命終。
應生不生應死不死。
即蘊死二魔現成超也。
修持不間。
魔境不侵煩惱頓除。
複超後二也。
娑麼啰娑麼啰 唐雲念持定慧相應也。
解曰。
念者明記為性。
持者不失為義。
念持定慧與理相應。
專注瑜伽心一境性。
定以動搖。
慧以拔離。
浮沉平等不著有無。
本尊常照持念增修。
定慧相應故呼之也。
又解。
二乘樂寂壓離五塵。
真言瑜伽智用無礙。
于色常為佛色不礙有為。
于心常為佛心不住無念。
故定慧相應也。
第八金剛供養門 薩嚩沒馱地瑟恥多秫弟 唐雲一切諸佛加持清淨也。
解曰。
一切諸佛者是十方諸佛也。
為修瑜伽觀行三密齊修念誦功成身心清淨。
諸佛歡喜雲集道場。
摩頂此人。
故曰加持也。
嚩日[口*(隸-木+士)] 唐雲金剛也。
解曰。
三乘行位。
顯教具明五種菩提。
彼以聊簡。
今此明者。
最上菩提萬德之源。
衆行之本。
性相清淨。
圓滿月輪。
堅若金剛。
永無退轉。
謂此真言加持有情。
無礙神用起大悲心入一切智。
名金剛菩提也。
嚩日啰蘖陛 唐雲金剛藏也。
解曰。
金剛藏者。
此是金剛頂瑜伽教也。
謂從初發心精勤不退。
積集萬行所證菩提。
諸佛加持慈悲護念。
事理堅密成金剛藏也。
所謂金剛戒.金剛定.金剛慧.金剛鈎.金剛索.金剛鎖.金剛鈴.金剛杵。
一一金剛塵沙供具。
金剛香雲.華鬘.歌舞等。
金剛無間金剛解脫。
登金剛座。
成金剛菩提。
總成金剛藏。
以此真言加持有情令最堅牢。
故名不壞堅固密藏也。
嚩曰囕婆嚩都 唐雲願成如金剛也。
解曰。
真言念誦發起悉地。
志誠希願菩提。
如金剛藏。
前念後念一一金剛。
我及有情皆願成就也。
麼麼 唐雲是我之義也。
解曰。
若自誦持。
自稱名字。
若為他人誦稱彼人名字。
為一切諸法皆從想生。
念想連持稱名不間。
一一獲福自利利他。
故稱名字也。
第九普證清淨門 薩嚩薩怛嚩難左迦野尾秫弟 唐雲一切有情身得清淨也。
解曰。
前稱名字念誦加持自利利他。
悲智成就相承便有此文來。
一切有情願皆清淨也。
薩嚩誐底跛哩秫弟 唐雲一切趣皆清淨也。
解曰。
一切有情身既清淨。
即正報圓滿自利也。
薩嚩怛他誐多三麼濕嚩娑地瑟恥帝 唐雲一切如來安慰令得加持也。
解曰。
持誦稱名意願極廣。
非但要身清淨。
亦願六趣悉皆清淨。
若無外護而相攝授。
雲何自身能得成就。
是以。
諸佛一切如來同共加持。
方有覆護。
如人怖畏假勢乃安。
亦如善住空中聞聲驚怖當來具申帝釋。
帝釋速往轉問世尊。
佛以慈悲冥加法力真言持誦諸苦悉除也。
沒地野沒地野 唐雲所覺所覺也。
解曰。
重雲所覺所覺者。
覺我覺法。
我法二執也。
凡夫淪溺不覺不知。
于法有迷于我不了。
惛惛造業受苦無窮。
菩薩修行方悟所覺。
有不著于有。
無不著于無。
所覺之法得其本源。
所覺之心不執我法。
重言所覺意在如斯。
又解。
所覺者有其二種。
一者明燈。
二者衆色。
所覺明燈既能破暗。
所覺衆色因此得彰。
亦知我法如幻如空。
所覺真如能遍能廣矣。
冒馱野冒馱野 唐雲能令覺悟。
能令有情速得覺悟也。
解曰。
重呼能令覺悟者。
此有二種。
一者能覺事陀羅尼。
二者能覺理陀羅尼。
所言事者俗谛軌儀。
所言理者實相真谛。
事則百千儀軌。
理則一道真如。
以此二法事理圓融覺悟悉通。
名重呼也。
事之與理依主持業釋也(雲雲)。
三滿多跛理秫弟 唐雲普遍清淨也。
解曰。
普遍清淨者。
根本後得智。
事理互緣自利利他。
普皆清淨。
又解。
真言三昧令心等持。
心境兩亡能所俱息。
聲聞執境。
緣覺舍心。
不了所緣即生二妄。
若悟總持修瑜伽觀。
俱遣其執妄緣永斷。
所執不生了本還源。
是法平等。
菩提煩惱生死涅槃。
無始已來體本清淨。
無縛無解由若虛空。
持誦真言普皆清淨也。
薩嚩怛他誐多地瑟[女*它]曩地瑟恥多 唐雲一切如來神力所持也。
解曰。
演釋同前不異。
所以不再釋也。
摩诃母捺[口*(隸-木+士)] 唐雲即大印也。
解曰。
所謂大印。
由入毗盧遮那曼荼羅受灌頂已。
從師受得本尊瑜伽三摩地五智契印。
相應身心。
則同即大毗盧舍那佛身及大菩薩身。
能現八相成道。
名大印也。
第十成就涅槃門 娑嚩賀 又密句不譯。
唐亦說雲吉祥句也。
佛頂尊勝大心真言曰。
唵阿密哩多缽羅陛微布擇蘖陛缽羅菩提摩诃蘖陛都魯都魯娑嚩賀 尊勝小心真言曰。
唵阿密裡多谛惹縛底娑嚩賀 尊勝心中心真言曰。
唵薩婆悉底雞輸陀尼娑嚩賀 興善寺大廣智三藏和尚以義解曰。
娑嚩賀者是涅槃義。
所謂四種涅槃。
敵對顯句。
言四種涅槃。
一者有餘依涅槃。
二者無餘依涅槃。
三者無住處涅槃。
四者自性清淨涅槃。
是為四種涅槃也。
标釋令知少分。
若字一字密句解釋。
皆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