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迹義記卷上

關燈
他化自在天子為天魔故。

    薩婆多論雲。

    能破四種魔故。

    故名薄伽梵。

    又俱舍論雲。

    菩提樹下破一切煩惱魔。

    金剛座上破一切天魔。

    留三月命破一切死魔。

    入涅槃破一切蘊魔。

    又大集經略述壞魔之義。

    觀空故壞蘊魔。

    觀無相故壞煩惱魔。

    觀無願故壞死魔。

    具三回向菩提故壞天魔。

    又雲。

    第一觀身不淨壞蘊魔。

    第二觀受是苦壞煩惱魔。

    第三觀身無常壞死魔。

    第四觀法無我壞天魔。

    具斯六義名薄伽梵。

    此則第一釋薄伽梵名。

    第二釋薄伽梵身者。

    有其三義。

    一報身。

    二化身。

    三法身。

    第一報身者。

    為地上菩薩說法。

    第二化身為二乘人說法。

    第三法身者。

    法身常寂自利利他。

    雖有三種不同為見不異。

    異如聲聞見丈六身。

    菩薩見無邊身。

    諸佛見法性身。

    如是一繩生于三相。

    如眼暗為是其蛇。

    眼明者見其繩。

    智者審觀唯見其麻。

    報化法身亦複如是。

    若其通也即三是一。

    即一是三。

    若其也即三非三。

    即一非一。

    如水冰波三種有異。

    即水是冰。

    即水是水。

    水外無波。

    波外無水。

    報化法身亦複如是。

    此即第二釋薄伽梵身竟。

    第三正解其主字者。

    依大智度論雲。

    有其五種。

    一者佛說。

    二者聖弟子說。

    三者諸天說。

    四者神仙說。

    五者變化說。

    今明此經即是佛說。

    佛為教主也。

    言佛者以覺為義。

    有其三種。

    一者自覺。

    二者覺他。

    三者覺滿。

    聲聞為得生空智但能自覺。

    菩薩雖得法空智為覺未滿。

    諸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稱為佛也。

    佛者三界法王。

    四生慈父。

    放神光于千刹。

    灑法雨于五燒。

    所以外道歸依。

    天魔稽首。

    玉毫皎潔地獄照以消亡。

    頂相岧峣天人莫睹其際。

    難解難測故号佛焉。

    上來雖有三種不同。

    總明第四釋主成就竟。

     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者。

     述曰。

    第五處成就也。

    亦有三種。

    第一顯國。

    第二顯林。

    第三顯園。

    第一顯國者。

    即是室羅筏國也。

    漢雲名聞城也。

    蓋是碩德廣學鴻儒嘉聲遠震故曰名聞城也。

    舊雲舍衛國。

    即是中天竺國。

    佛在世時勝軍王所治之城。

    周回六千餘裡。

    其城中有二窣睹婆。

    一是佛姨母摩诃波提比丘尼精舍。

    一是須達長者故宅中窣睹婆。

    此即第一顯國竟。

    第二顯林者。

    即是住誓多林。

    大智度論雲。

    為憐愍衆生故住誓多林。

    言住者四威儀中是其一住。

    住有三種。

    一天住。

    二梵住。

    三聖住。

    一天住者。

    為布施持戒忍辱得三事故得生天。

    名為天住。

    第二梵住者。

    為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得生梵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

    名為梵住。

    第三聖住者。

    為行空無相無願住三空三昧。

    故名聖住。

    智度論雲。

    複有四種住。

    一天。

    二梵。

    三聖。

    四佛住。

    前三住者為聲聞緣覺等。

    四佛住者首楞嚴三昧八萬四千諸法藏故。

    故名為佛住。

    言誓多林者。

    漢雲最勝林也。

    即此城外東南五裡有誓多林。

    即是祇陀太子所施之林。

    祇陀者翻雲戰勝王。

    故名戰勝也。

    此是第二顯林竟。

    次第三顯園者。

    涅槃經雲。

    園者須達為佛而買。

    林太子所施。

    又解初國通化處。

    即室羅筏國。

    後園别化處。

    即誓多林。

    在國為化俗流。

    住園為統僧衆。

    亦是喧靜雙舉。

    道俗兼明。

    佛在世時。

    勝軍王所治國也。

    傳之異國。

    稱曰遠聞。

    遠聞有四。

    一具财寶。

    二妙欲境。

    三饒多聞。

    四豐解脫。

    城内故墓上有窣睹婆。

    是佛姨母精舍。

    次東有窣睹婆。

    是須達故宅也。

    此雲善勝。

    城東南五六裡有誓多林。

    此雲勝林。

    舊雲祇陀。

    是給孤獨園。

    昔善施為佛建立伽藍。

    今以荒廢也。

    東門左右各各建石柱高七十尺餘。

    無憂王造也。

    善施長者仁而慈愍。

    積而能散拯濟貧乏哀恤孤老。

    時美其德号給孤園焉。

    聞佛功德。

    深生尊敬。

    建大精舍請佛降臨。

    命舍利子随而揆。

    唯太子誓多林園其園處閉靜。

    善施往詣具以情告。

    太子戲言希金遍地我園方賣。

    善施聞之生喜悅。

    即出金藏依言布地。

    有小未遍。

    太子請留曰。

    佛誠良福田。

    宜可種植。

    善施即于此地建立精舍。

    佛告阿難曰。

    園地善施所置。

    樹林誓多所施。

    二人同心式崇功業。

    自今已去應名此地為誓多林給孤獨園。

    然聖人形無定方。

    甯有常處。

    但為物生信故委具題施樹買園如别。

    賢愚經說。

    彼雲舍衛城國。

    波斯匿王輔相大臣名須達多。

    廣說巨富道德。

    雲有其七兒。

    六已取婦。

    唯第七者未婚。

    為欲揀擇殊勝咨容。

    囑諸婆羅門令為尋覓。

    後于王舍城中有長者護珍。

    唯有一女端嚴無比。

    乃往彼國論其婚事。

    正見其家欲請佛僧辦諸供具。

    無暇相承。

    須達怪問欲何所為。

    答曰。

    迎請佛也。

    須達忽聞佛名身毛皆豎。

    如有所得。

    心懷悅預。

    重問雲。

    何名佛。

    長者對曰。

    汝不可聞。

    迦毗羅城白飯子。

    姓瞿昙氏。

    字悉達多。

    其生未久。

    相師占之當必輪王。

    棄舍出家無師自覺。

    貪恚癡盡其心平等。

    于諸衆生猶如父母等視一子。

    雖勝一切而無憍慢。

    塗割二事其心無二。

    十力四無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處故号為佛。

    明請我請。

    是故匆匆未暇相待。

    須達言。

    善哉大士所言。

    佛者功德無量。

    今在何處。

    長者答言。

    今在此間王舍城。

    住迦蘭陀竹林精舍。

    須達心念其佛。

    佛無量功德。

    忽然光明。

    其明猛盛猶如日輪。

    即尋光出至城門下。

    如來神力門自開。

    門路有天祠。

    須達禮之。

    尋還黑闇。

    心生惶怖。

    欲還本處。

    城有一天神。

    告須達言。

    仁者子往如來所有多善利。

    須達言。

    雲何善利。

    天言。

    長者。

    假使有人。

    真實給絞駿馬百疋。

    寶車百乘。

    鑄金為人其數複百。

    端政女人身佩璎珞。

    衆寶廁填上妙宮宅殿堂屋宇雕文刻鑄。

    金盤銀粟數各一百。

    以施一人。

    如是展轉盡閻浮提所須功德。

    不如有人發意一步詣如來所。

    須達多言。

    善男子汝是誰耶。

    天言。

    長者。

    我是相勝婆羅門子。

    汝往昔善知識也。

    我往日見舍利弗大目犍連心生歡喜。

    舍身得作北方天王毗沙門子。

    專知守護此王舍城。

    我見舍利弗心生歡喜。

    尚得如是妙好之身。

    況見如來無上法王。

    須達多聞已即還佛所。

    頂禮佛足。

    佛為說法。

    得須陀洹果。

    便請世尊降臨舍衛。

    佛則語言。

    卿舍衛國有精舍相容受否。

    須達多言。

    佛若垂顧。

    便即營辦。

    佛默然受須達請。

    複言。

    從生已來未為斯事。

    唯願如來遣舍利弗指受儀則。

    爾時如來敕舍利弗。

    與須達共乘一車。

    以神力故經一日夜到舍衛國。

    時須達多白舍利弗言。

    此大城外何處有地不近不遠。

    多有池泉樹林華果清淨閑務。

    我當于中造立精舍。

    時舍利弗言。

    祇陀園林最為第一。

    須達多遂往謂祇陀曰。

    我欲為佛造立精舍。

    唯仁者園中可堪造立。

    吾今欲買能見與否。

    祇陀答曰。

    設以真金布地猶不相與。

    須達多言。

    林地囑我。

    汝便取金。

    祇陀答曰。

    我園不賣雲何取金。

    須達言。

    若意不可共往斷事人所。

    即共俱至斷事人所。

    斷事人言。

    園囑須達祇陀取金。

    即時須臾車馬載負真金布地。

    一日之中五百金而未周遍。

    須達沉吟。

    祇陀曰。

    長者若悔随意聽止。

    須達多言。

    吾不悔也。

    自念當出何藏金足。

    祇陀念言。

    如來法王真實無上。

    所說妙法清淨無染。

    故使斯人輕寶。

    乃爾即語須達言。

    餘未遍者不複須金。

    請見相與。

    我自為佛造立門樓。

    常使如來經遊出入。

    祇陀自造門樓。

    時須達多七日之中造立大房三百口禅房靜室六十三所。

    冬屋夏堂一切具足。

    即執香爐。

    向王舍城遙作是言。

    所設已辦。

    唯願如來慈哀憐愍為諸衆生受是住處。

    佛時懸知。

    即與大衆發王舍城。

    譬如壯士屈申臂頃。

    至舍衛國祇陀園林須達精舍。

    佛既到已。

    須達多以其所設奉施如來。

    佛時受已即住其中。

    故雲住誓多林給孤獨園也。

    又準真谛三藏。

    如經中說。

    須達過去為拘留孫佛。

    時于此地造立精舍。

    爾時地廣四十裡。

    須達名毗沙長者。

    以金布地。

    寶衣覆之而為供養。

    俱那含牟尼佛時長者名大家主。

    爾時此地廣三十裡。

    迦葉佛時亦立精舍。

    爾時此地廣二十裡。

    長者名大惓。

    于今釋迦牟尼佛時此地廣十裡。

    以金布地。

    後彌勒佛時。

    此地廣四十裡。

    以七寶布地。

    爾時為儴佉王出家修道得阿羅漢果。

    問俱舉城園随一即得。

    何須雙舉。

    答曰。

    真谛記雲。

    住處有二。

    一境界處。

    二依止處。

    住境界處為化在家之徒。

    往依止處為統出家之遠人。

    令知國境界住處後。

    舉祇園為近人令知依止别處故。

    又傳中說于此城邊有二精舍。

    一是磨伽羅小堂。

    二是給孤獨園。

    恐濫小堂故标園處。

    今總八義。

    一為化缁素二衆。

    二為遠近二人。

    三為簡濫。

    四為喧靜兩亡。

    五為悲智二事。

    六為道體道緣。

    七為自利利他。

    八為成無住道。

    随其所應故舉二處。

    遊化居止目足為在。

    遊化在城。

    居止在園之與住其義一也。

    上來廣釋總明第五處成就竟。

     與大苾刍衆千二百五十人俱者。

     述曰。

    次當第六衆成就也。

    亦有三種。

    一顯聲聞衆。

    二顯菩薩衆。

    三顯諸天衆。

    且第一聲聞衆者。

    即與大苾刍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是今者先顯聲聞。

    後彰菩薩。

    言與者以自兼彼故言為與。

    言大者為拔群超衆故言為大。

    又言大者梵雲摩诃。

    摩诃此言大也。

    具三藏義。

    一大二多三勝。

    言大者非小聲聞。

    為天王人王大人所供養。

    又八義故名大。

    一者數大。

    千二百等。

    二者名大。

    名稱遠聞。

    三者德大。

    大阿羅漢故。

    四者離大。

    大障礙斷故。

    五者性大。

    功德智慧波羅蜜多種性故。

    六者識大。

    故大人所識故。

    七者趣大。

    回向大菩提故。

    八者歒大。

    能破外道故。

    言多也。

    言勝者具八義中。

    言苾刍者有其三義。

    一怖魔。

    二乞士。

    三破惡。

    言怖魔者。

    為出家之時。

    上動魔宮下利群品。

    以魔怖故。

    故名怖魔。

    言乞士者。

    為離四邪命故言乞士。

    言四邪命者。

    一下口食。

    為合和湯藥種植果實所得利養已自供身。

    名為下口食。

    二仰口食。

    為仰星.宿占相吉兇所得利養以自供身。

    名為仰口食。

    三方口食。

    為谄曲兩口巧說多端為國使命以得利養自供身名方口食。

    四維口食者。

    誦咒禁龍縛鳥名維口食。

    離此四種邪求活命故名乞士。

    言破惡者。

    撝智慧劍殺煩惱賊故名破惡。

    具斯三義故名比丘。

    言比丘言慕道處處。

    常持寶錫依僧肅肅如護明珠。

    乞食巡門侵寒暑而□利物。

    披灰攘服履霜雪以度衆生。

    皆能降伏魔軍摧折外道。

    所以果名殺賊。

    因号怖魔。

    應供聲震十方。

    度人名流三界。

    解脫床而同坐。

    涅槃山以齊登。

    拯四趣而絕胞胎。

    背五燒而歸寂滅。

    具斯三義故厥号比丘。

    言千二百五十人者。

    律及因果經說。

    佛初成道度憍陳如.摩诃男.婆提.婆敷.阿濕卑等五人。

    次度優樓頻螺迦葉衆五百人。

    次度伽耶迦葉那提迦葉二衆各二百五十人。

    次度舍利弗目乾連二衆各一百人。

    次度那舍長者子等二百五十人。

    總合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舉大數故。

    唯爾所問何不标餘。

    但舉此等。

    答曰。

    名德高遠常随佛故。

    皆先外道舍邪歸正故。

    毗婆沙論雲。

    四義故說一以皆是婆羅門種淨行出家故。

    二以皆是上上善來得戒故。

    三以皆是大阿羅漢故。

    四以皆是五師大門徒故。

    又準賢劫定意經說。

    釋迦初會說經一千二百五十人比丘皆得道證。

    經中且标初會所度故無餘也。

     又與諸大菩薩僧萬二千人俱者。

     述曰。

    此即第二顯菩薩衆也。

    言菩薩者。

    依佛地論雲。

    菩者菩提。

    薩者薩埵。

    菩提者所求果。

    薩埵者能求人。

    能所雙舉故雲菩薩。

    又佛地論雲。

    有其三種。

    一者菩提。

    二者薩埵。

    三者菩提薩埵。

    言菩提者。

    漢雲名為覺。

    覺者是所求果。

    言薩埵者。

    漢名有情。

    是能求菩提人。

    菩提薩埵者。

    名為勇猛。

    亦名精進。

    故言菩提薩埵。

    若具足梵語者。

    應言摩诃菩提薩埵。

    言摩诃者大。

    言菩提者是覺。

    薩是一切。

    埵是有情。

    總攝名大覺一切有情。

    今翻譯家意省略故言菩薩。

    菩薩者。

    垂形六種列高贊于十方。

    集彩二空度于五道。

    是以智力壞于煩惱。

    三毒雲消。

    慧炬破于無明。

    四魔殄滅。

    上方下方之内歸我大師。

    有形無形之流鹹皆伏膺。

    功德名遠可略言焉。

    問。

    何故列菩薩衆耶。

    答曰。

    有三義故。

    一者欲證阿難聞經可信。

    阿難若共小乘之人聞大乘法未足可信。

    今與菩薩同聞可信。

    二者佛為小乘人圍繞其德未重。

    大乘人翼從。

    佛德方尊。

    三者欲顯是大乘經。

    以聲聞位初無菩薩衆觀音大勢普賢文殊等為上首也。

    此則第二顯菩薩衆竟。

    第三顯諸天衆者。

    案日照三藏本。

    有忉利梵摩善吒梵魔而為上首。

    此則廣略不同。

    有無相似。

    上來雖有六段不同。

    總明證信序竟。

    從此已下發起序。

     爾時三十三天于善法堂會有一天子名曰善住者。

     述曰。

    第二發起序也。

    詳其文勢大節兩段。

    第一善住請。

    第二帝釋請。

    從爾時三十三天已下至雲何令我得免斯苦是善住請。

    從爾時帝釋聞是語已甚大驚愕已下至具如上說是帝釋請。

    今者先明善住。

    後明帝釋請。

    言善住請中有十段文。

    第一标處顯名。

    第二大天遊戲。

    第三受諸快樂。

    第四空聲告期。

    第五示所生界。

    第六正顯受身。

    第七善住驚怖。

    第八疾往帝釋。

    第九重述前言。

    第十希垂救濟。

    此則第一标處顯名者。

    有其三意。

    一者标天。

    二者示處。

    三者顯名。

    初言标天者。

    依俱舍樓炭等經述之。

    其三十三天者。

    住須彌山頂。

    其山在大海中心金輪之上。

    高十六萬逾[跳-兆+善]那。

    入海八萬出水亦然。

    四寶所成。

    北東南西金銀吠琉璃頗胝迦。

    威德光色顯于贍部洲。

    空作吠琉璃色。

    複有七金山七重圍繞。

    一一山皆入水八萬逾[跳-兆+善]那。

    下據金輪。

    上逾地際。

    其第一金山出海高四萬逾[跳-兆+善]那。

    第二金山出海高二萬。

    第三金山出海一萬。

    第四金山出海高五千。

    第五金山出海高二千五百。

    第六金山出海高一千二百五十逾[跳-兆+善]那。

    第七金山出大海高六百二十五逾[跳-兆+善]那等。

    一一山間皆有小海。

    其金山頂有金剛樹。

    并有夜刃神止住。

    金山之外有香醉山。

    樓炭經雲。

    香山高五百由旬也。

    立世阿毗昙論雲。

    有七種畜生王于中止住雲雲。

    俱舍論雲。

    香山南有無熱惱池。

    池南有大雪山。

    樓炭經雲。

    雪山有二十五由旬也。

    雪山南有九重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