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迹義記卷上

關燈
法藏之處明阿難果。

    爾時阿難即于當證得羅漢即敲堂門。

    大迦葉問曰。

    敲門者是誰。

    阿難答曰。

    我是阿難。

    迦葉問曰。

    汝何為來。

    阿難複答曰。

    我已證羅漢。

    迦葉報曰。

    汝既證羅漢随意入來。

    阿難既入。

    迦葉令阿難升高座。

    升座已後。

    如來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爾時阿難一心合掌向佛入涅槃處而說偈言。

    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

    展轉聞佛在波羅奈。

    佛為五比丘初開甘露門。

    說四真谛法苦集滅道。

    阿若憍陳如得見道。

    及八萬諸天聞是得見道。

    爾時阿難說此偈已。

    時千羅漢皆言。

    無常力大。

    我等眼見佛。

    同聲說偈。

    我見佛身相。

    猶如紫金山。

    妙相衆德滅。

    唯有名獨存。

    是故當方便。

    來出于三界。

    勤集諸善根。

    涅槃最為樂。

    是千羅漢說此偈已。

    遂複本座。

    時大迦葉對優婆離先集五部律藏。

    次對阿難集素怛覽藏阿毗達磨二藏。

    信如來初轉法輪乃至般涅槃集四阿含。

    一增一阿含。

    二長阿含。

    三中阿含。

    四相應阿含。

    總名修多羅藏。

    爾時大迦葉結集法藏已訖。

    方耆阇崛山中告諸弟子曰。

    今日晡時是吾入涅槃之時。

    諸弟子一時下山告王舍城一切貴人曰。

    摩诃迦葉今日晡時入涅槃。

    爾時一切人民各懷愁惱。

    一時至大迦葉所。

    迦葉為說種種法要。

    即便著佛所屬僧迦梨衣。

    執持衣缽。

    手提錫杖。

    如金翅鳥踴身空中現十八變。

    現神變已便願言。

    願我此身得見彌勒。

    發願已訖直入耆阇崛山中。

    如入軟泥。

    入已還合。

    住待彌勒。

    至人壽八萬歲身長八十尺有彌勒佛出世。

    長一百六十尺。

    面廣二十四尺。

    圓光十裡。

    三會度人說法人民懈怠。

    爾時彌勒佛即以足指案耆阇崛山。

    即為開山。

    開已訖時。

    大迦葉著僧伽梨衣出禮拜彌勒。

    上升虛空現十八變。

    現神變已而入涅槃。

    當爾之時度無數衆。

    此即第一斷疑。

    第二生信者。

    如大地能生草木。

    信如父母能資養男女。

    若佛寶則資長法身。

    此則第二生信。

    如外道經書則無如是六義。

    所以被诽謗。

    第三正解其信。

    言如是者。

    真俗齊通。

    理事雙舉。

    師資并稱。

    凡聖同歸。

    十地才可阙望。

    三乘莫知其本。

    又注法華雲。

    如是者感應之瑞。

    所以大寶經雲。

    如來凡常說法先現三種大吉祥瑞。

    一為梵音。

    二為妙香。

    三為光明。

    現此三種變成寶台。

    遍至十方。

    普動世界。

    衆生見者身毛皆豎。

    發勝心品。

    能令衆生煩惱崩落。

    如毗濕藥置毒藥中。

    令彼毒藥變成甘露。

    如是吉祥妙藥置八萬四千塵勞中變成真如甘露。

    所以如是吉祥瑞。

    略有十喻說如是。

    一者積薪谕。

    二者師子筋谕。

    三者轉輪王谕。

    四者寶精谕。

    五者檀香谕。

    六者賓伽羅谕。

    七者耆婆鼓谕。

    八者師子乳谕。

    九者功德瓶谕。

    十者水精珠谕。

    第一積薪燒盡。

    二師子筋作琴弦。

    三以輪降伏。

    四寶精谕光明。

    五檀香谕者。

    攝伊蘭林方四十裡。

    六者賓伽羅谕者。

    優婆塞戒經曰。

    迦陵國中有七寶藏。

    名曰賓伽羅。

    具足七寶。

    衆生取之無盡。

    信亦如是。

    能生一切諸佛法寶也。

    七者耆婆鼓谕者。

    如明了論雲。

    耆婆鼓。

    但有一切衆生入軍陣中遇諸毒箭。

    以枚擊鼓。

    所有毒箭一時皆出無諸苦痛。

    信亦如是。

    信心一發。

    能令三毒之箭一時即出。

    八者師子乳谕者。

    華嚴經曰。

    如師子乳投諸乳中悉化為水。

    信亦如是。

    能化一切煩惱。

    變為法水法湛菩提。

    九功德瓶谕者。

    智度論雲。

    有婆羅門。

    于十二年中事功德天以求如意。

    十二年滿功德天現授與一瓶雲。

    汝所須者從此瓶索即得如意。

    信亦如是。

    能生一切諸善功德。

    十水精谕者。

    唯識論雲。

    有諸濁水以置此珠威力得水即清淨。

    信亦如是。

    能令不信混濁悉得清淨也。

    又真谛三藏雲。

    如是者。

    離諸謗故名為如是。

    謗有五種。

    一增益謗。

    二損減謗。

    三相違謗。

    四愚癡謗。

    五戲論謗。

    言此經因果決定實有是增益謗。

    言此經因果實無是損減謗。

    言此經因果亦有亦無相違謗。

    言此經因果非有非無愚癡謗。

    言此經因果非非有非非無戲論謗。

    言離五謗故名如是。

    又佛地論雲。

    如是者。

    依四義釋。

    第一譬谕釋。

    第二教誨釋。

    第三問答釋。

    第四許可釋。

    第一譬谕釋者。

    汝今福貴如毗沙門。

    第二教誨釋者。

    汝當如是讀誦如是修行。

    第三問答釋者。

    如是我聞如是宣說。

    第四許可釋者。

    我當為汝如是宣說。

    梁武帝雲。

    如斯之言是佛所說故言如是。

    又靜泰法師雲。

    如即指法。

    是即定辭。

    如法所說一切皆是故言如是。

    又肇法師解雲。

    信即所言之理順。

    順即師資之道成。

    故在經初建言如是。

    今解如者如三世諸佛之言。

    是者即三世諸佛之所說。

    故言如是。

    又梁朝攝論。

    信有三種。

    一信實有。

    二信有可得。

    三信有無窮功德。

    譬如木中定有火性鑽之火得。

    得有種種功用。

    佛性亦爾。

    今者略為十釋。

    一入聖位之初因。

    出凡籠之漸果。

    二食法味之嘉首。

    荷法寶兩肩。

    三獲七财之原首。

    得王力之初心。

    四三乘所依止。

    萬行因此而修。

    五湛心水之清珠。

    朗意性之課濁。

    六出淤泥之中。

    七超生死之險路。

    八沈苦海之舟船。

    九采法寶之手足。

    十遊曠野之甲伏。

    所以唯識論善十一中有其三段。

    一有之所由。

    二解六中信。

    三斷疑生信止謗。

    以淨信為體。

    如水精珠能清濁水也。

    上來雖有三種不同。

    總明第一信成就竟。

     我聞者。

     述曰。

    第二聞成就也。

    亦作三門分别。

    一釋阿難名。

    二釋阿難因。

    三正釋其聞字。

    第一阿難釋名者。

    是梵語。

    漢雲歡喜。

    故五分律曰。

    師子頰王有其四子皆作國王。

    一名淨飯。

    二名白飯。

    二名斛飯。

    四名甘露飯。

    且淨飯王有其二子。

    一名悉達多。

    二名難陀。

    白飯王亦有二子。

    一名拔提。

    二名提沙。

    斛飯王亦有二子。

    一名提婆達多。

    二名阿難陀。

    甘露飯王亦有二子。

    一名摩诃男。

    二名阿泥盧豆。

    其淨梵王大子悉達多者。

    年十九舍輪王位。

    于二月八日夜半子時逾城出家。

    一志安禅合掌定心而坐。

    苦行六年。

    日食麻麥。

    皮骨相連。

    王聞如是。

    悲泣歎曰。

    我子舍輪王位。

    空無所得。

    菩薩于後食香乳訖。

    入尼連禅河。

    洗其質已。

    往金剛座。

    自發誓言。

    不破結跏成等正覺。

    發是語已天地震動。

    魔宮不安。

    時天魔波旬既見菩薩将欲成道。

    将八十億魔女及鬼種種相惱。

    滿六十由旬來怖菩薩。

    爾時菩薩入慈定三昧。

    令魔刀箭化作蓮華。

    魔知不如。

    即往淨飯王宮而惱其父王。

    于虛空中而告之曰。

    汝子昨夜命終已訖。

    王聞驚怖不覺堕床。

    良久乃蘇。

    悲泣流淚而說偈言。

    阿夷陀言虛。

    瑞應亦無驗。

    先得吉利名。

    一切無所獲。

    爾時淨飯王說此語已。

    菩提樹神見佛成道。

    将天曼陀羅華往淨飯王宮。

    于虛空中而說偈言。

    汝子已成道。

    魔衆已退散。

    光明如日月。

    普照十方國。

    時王疑曰。

    前言我子已死今道成佛。

    所言何耶。

    樹神答曰。

    前是魔王故來相惱。

    我是菩提樹神。

    今來相慶。

    王時喜曰。

    我子舍輪王成法輪王。

    彼此無失。

    淨飯王正歡喜之時。

    斛飯王來報淨飯王曰。

    貴弟夫人已誕一男。

    王聞歡喜。

    衆慶皆來。

    可因此樂而名為歡喜。

    又如頌曰。

    面如淨滿月。

    眼若青蓮華。

    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難心。

    此即第一釋阿難名竟。

    第二釋阿難因。

    如法華經雲。

    我與阿難于空王佛所同時發心。

    我常行精進。

    阿難常樂多聞。

    又釋迦牟尼佛昔迦葉佛時為沙彌。

    時師主每日令誦千言。

    複令常乞二人食。

    恐誦經不得。

    在路啼哭。

    爾時有一長者。

    問沙彌曰。

    汝何為憂惱。

    沙彌報曰。

    我和尚令我誦千言。

    複令我常乞二人食。

    我恐誦經不得。

    所以憂惱。

    長者報曰。

    汝可安心誦經。

    自今已後。

    常來向弟子家取二人食。

    師若成佛願為法藏弟子。

    昔日誦經沙彌者即釋迦牟尼佛。

    是施食長者即阿難。

    是此則第二釋阿難因竟。

    第三正釋其文。

    佛地論雲。

    我為諸蘊世俗假名。

    聞為耳根發識聽受所說。

    廢别就總。

    故說我聞。

    問曰。

    佛贊無我。

    何為傳法。

    菩薩稱曰我聞。

    答曰。

    此佛說法常依二谛。

    一者俗谛。

    一者真谛。

    言我聞者。

    俗谛說耳。

    佛言諸根說于我或說于無我。

    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

    又朗法師解根不能聞耳識不能知合不能聞此則不聞也。

    親承音旨簡異說傳。

    故曰我聞。

    問曰。

    如來五十年說法。

    阿難仕佛适經二十五年。

    前二十五年阿難總不聞。

    何故一代之教皆曰我聞。

    答曰。

    依報恩經雲。

    為阿難重說十二部經。

    是故一代之教皆曰我聞。

    問曰。

    阿難何為能持十二部經。

    答曰。

    阿難得金華三昧。

    能持十二部經。

    又涅槃經雲。

    阿難具足八法。

    能持十二部經。

    一者信根堅固。

    二者其心質直。

    三者身無苦痛。

    四者常勤精進。

    五者具足念心。

    六者心無憍慢。

    七者成就聞慧。

    八者從聞生智慧具足八法。

    能持十二部經。

    面如滿月。

    士女奔馳。

    目類青蓮華。

    貴賤鹹仰。

    佛光夜照。

    聞奏慶喜之言。

    天蕊朝開。

    晨歸舞蹈之樂。

    如來演法常有瓶受之能。

    大聖弘經乃有金言之美。

    一聞俱領。

    八法齊修。

    四生所以重聞十方于茲再唱。

    親承音旨簡異傍傳故曰我聞。

    上來雖有三種不同。

    總明第二聞成就竟。

     一時者。

     述曰。

    第三時成就也。

    亦作三門分别。

    第一釋假名時。

    第二釋不思議時。

    第三正釋其時。

    第一假名時者。

    如陶家輪勢一極時。

    又如俱舍論雲。

    時中極少一刹那時。

    凡人一念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時有九百生滅。

    一百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

    六十怛刹那為一臘縛。

    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

    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日一夜。

    此則第一釋假名時竟。

    第二釋不思議時者。

    諸佛境界不思議時。

    于一刹那攝一劫。

    一時普應竟無差别。

    故名一時。

    又維摩經說。

    或有衆生樂久住世。

    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

    或有衆生不樂久住。

    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

    又如大通智勝如來說法華經。

    時會聽者六十小劫不起于座為如食頃。

    此則第二釋不思議時竟。

    第三正解其時者。

    法王啟運之日。

    大衆嘉會之時。

    故雲一時。

    佛地論雲。

    說一部經之時。

    非為刹那相續。

    乃至究竟總名一時。

    又真谛三藏解雲。

    輪王出世七寶一時。

    法王出世法寶一時。

    令機教符會無差異時。

    故言一時。

    良謂小品立彼有斯大乘元無來無往。

    當常現常之代妄見空華。

    不滅實滅之初劫石于茲假稱。

    所以六十小劫攝在一時。

    明知妄立之言托境方稱。

    時義所為說聽無二。

    故言一時。

    又三藏解雲。

    具足十義故名一時。

    一佛出世時。

    二說正法時。

    三聽正法時。

    四持正法時。

    五思正法時。

    五修正法時。

    七下善種時。

    八成熟善種時。

    九解脫善種時。

    十心平等時。

    且一佛出世時者。

    如輪王出世時七寶一時可得。

    法王出世時法寶一時可聞。

    輪王出世未見者令聞。

    二說正法時者。

    佛說正法。

    一切狂聾皆得醒悟。

    故名一時。

    三聽正法時者。

    有四因緣。

    一者有宿因。

    二有正信。

    三願樂。

    四生尊重。

    具此因緣是聽法時。

    故名一時。

    四持正法時者。

    有三因緣。

    一為自行圓滿。

    二為他行成就。

    三為他咨承有處。

    具此三緣是持正法時。

    五思正法時有五因緣。

    一思擇相似簡為取真。

    二思擇轉勝如煉真金。

    三思擇得果如月朗雲除衆所樂見。

    又女質覆以為嚴。

    四思擇無窮如如意珠出财無竭。

    擇法亦是顯理無窮。

    五思擇利益。

    如見日光作業不息。

    得佛法味化導無邊。

    具此五義是思擇時。

    六修正法時者。

    有五因緣。

    一智根利除煩惱障。

    二信具足除業障。

    三生人天除報障。

    四樂寂靜除散亂障。

    五值佛正法除邪歸障。

    具此五緣是好修時。

    七下善種時者。

    為發菩提心有十因。

    一依本佛性故。

    二依器依人天道。

    三依地依八禅故。

    四依三寶為行不退故。

    五依因依一切衆生為下種因故。

    六依意樂願唯發大菩提心故。

    七依智觀過失功德故。

    八依信信三寶四谛七處故。

    九依行依割肉飼鷹等行故。

    十依回向所有善根為衆生故。

    具此十事名下善種時。

    八成就善種時者。

    有四因緣。

    一宿植善根即因成就。

    二生于中國即處所相應。

    三親近善友咨承為他。

    四如說修行離諸放逸。

    具此四緣名為成就善種時。

    九解脫善種時者。

    有五因緣。

    一親近善友時。

    二聽聞正法時。

    三持正法時。

    四思正法時。

    五歸正法時。

    具此五事名解脫善種時。

    十心平等時者。

    心若高下聽法不入。

    若能拔沉抑浮念智平等得入正法。

    名心平等時。

    具此十義故名一時。

    又長耳三藏解時雲。

    有三種。

    一分段時。

    二不思議時。

    三假名時。

    一分段時者。

    五蘊為體。

    四相為相。

    一期報限。

    如陶家輪。

    世極即住。

    名分段身時。

    二不思議變易時者。

    謂變易生死相續。

    于法分齊難知。

    名不思議變易時。

    三假名時。

    外國名劫波。

    自有三義。

    一迦羅。

    二三摩耶。

    三世流布。

    迦羅者此雲别相。

    如制戒律。

    大戒時聞小戒時不聞。

    出家時聞在家時不聞。

    國王時得聞餘人不得聞。

    二三摩耶時者。

    此雲破邪見時。

    為五部阿含九分達磨。

    不簡黑白一切得用。

    三世流布者。

    如雲一時在中首林中一時在恒河岸。

    調音起轉即是世人法語。

    令依破邪見時及世流布時。

    故名一時。

    問。

    此中時者依何建立。

    答曰。

    佛地論雲。

    時者即是有為法上假立分位。

    影像依色心等總假立。

    故不相應行蘊所攝矣。

    上來三種不同。

    總明第三時成就竟。

     薄伽梵者。

     述曰。

    第四主成就也。

    亦作三門分别。

    第一釋薄伽梵名。

    第二釋薄伽梵身。

    第三釋上主字。

    第一釋薄伽梵名者。

    瑜伽論雲。

    有大勢力能破大魔故名薄伽梵。

    又雲。

    坦然安坐菩提座。

    任運摧魔。

    有大勢力故名薄伽梵。

    又依佛地論說。

    婆伽梵者。

    具有六義。

    第一自在。

    第二熾盛。

    第三端嚴。

    第四名稱。

    第五吉祥。

    第六尊貴義。

    第一自在義者。

    不為一切煩惱之所縛名自在也。

    第二熾盛義者。

    為猛炎智火所燒煉故。

    第三端嚴義者。

    為三十二相所莊嚴故。

    第四名稱義者。

    為一切殊勝功德悉圓滿故。

    第五吉祥義者。

    為人天親近供養故。

    第六尊貴義者。

    為具一切功德安樂有情故。

    具斯六義名婆伽梵。

    言四魔者。

    一破蘊魔。

    有漏五蘊為體。

    二破煩惱魔。

    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随煩惱為體。

    三破死魔。

    有漏五蘊謂無常相名為死魔。

    四破天魔。

    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