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聖德大觀
關燈
小
中
大
回,大覺亦不能即令消滅。
故大慈悲巧設方便,令地藏大士說咒勸持,即是轉其定心漸使消滅也。
是故菩薩功能,全是佛之功能;佛既不居,菩薩亦不居,究竟隻在當人一念信受持咒之心耳;此正所謂既達本來罪福皆空之旨,原非撥無因果;以罪福因果當體即空,亦複即假即中;迷則滅與不滅俱非達本,達則滅與不滅總不礙空也。
古人雲:如何是本來空?業障是。
如何是業障?本來空是。
透此二語,便出野狐窠臼矣。
進問:畢竟佛何不自說?所謂佛不能滅,尚有疑在。
答:釋此須知三義:一、諸佛說法,必系四悉因緣。
有聞佛說而歡喜生善滅惡入理者,佛即自說,如棱嚴尊勝諸咒皆滅定業也。
有聞菩薩說而歡喜生善滅惡入理者,須菩薩說,如此咒及大悲等咒是也。
二、罪不自滅,不他滅,不共滅,不無因滅。
而有時唯說自滅,雲心空業空。
有時唯說他滅,雲佛菩薩力。
有時說須共滅,雙舉内因外緣。
有時說無因滅,雲非自非他。
皆四悉因緣,否則便成四謗也。
三、不能滅,約三藏迹佛。
能滅指圓教因人,如華嚴雲,初發心時已勝牟尼,亦其例也。
知此三義,一切法無不通達。
(五)雜著 九華地藏塔前願文。
文雲: 稽首慈悲大願王,本源心地如來藏,善安慰說真救世,現聲聞相護法者。
願承本誓度衆生,鑒我微忱垂加護。
智旭夙造深殃,丁茲末世。
雖受戒品,輕犯多端。
雖習禅思,粗惑不斷。
讀誦大乘,僅開義解。
稱念名号,未入三摩。
外睹魔黨縱橫,痛心疾首,内見煩惱紛動,愧地慚天。
複由惡業,備受病苦。
痛娑婆之弊惡,歎沉溺之無端。
由是扶病入山,求哀大士。
矢菩提于永劫,付身命于浮雲。
臂香六炷:三炷,供忉利勝會化身無數,大集勝會現聲聞相,六根聚會善巧說法地藏菩薩摩诃薩。
一炷,悔三業重失,生來殺業淫機謗三寶罪口過惡念,乃至舊歲染疾後種種不盡如法,如是等願盡消除。
一炷,為求四願,律儀清淨,斷惑證真,長康無病,廣作福事。
一炷,為決疑網,若先禮忏求淨律儀,若先習禅斷除煩惑,若先閱藏以開慧解,若先立行以廣福緣。
唯願救世真士,大智開士,一切知見者,于諸衆生得不忘念者,必垂哀鑒開我迷雲。
我複于大慈悲父前,瀝血銘心作如是願。
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先自取泥洹。
傥夙業因緣牽入惡道,願菩薩弘慈常覺悟我,使我念念憶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
若夙障稍輕,願大士威神令我早成念佛三昧,決生阿彌陀佛世界,乘本願力無邊刹海化度有情,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化鐵地藏疏。
文雲: 洪鐘具無邊音性,一擊而頓徹鐵圍。
地藏圓同體大悲,瞻禮而頓蒙與拔。
幽冥之覺悟可期,現在之障緣宜轉。
靈峰心懷禮公既已鑄鐘打鐘,複思是像作像。
雖丹青刻畫,鹹皆性同虛空。
而煉就純鋼,可表堅固不壞。
四德非塵,藉一塵而圓顯。
三身無像,即影像以妙彰。
寄語高賢,共行檀施。
助鐵者如正因心發,法身妙果可登。
助炭者如了因心發,般若光明可悟。
助食用者如緣因心發,解脫神通可基。
從大士而發其心,正是全性起修。
由衆信而成此像,正是全修在性。
如是事如是理,如是因如是果,真語實語,谛思谛行。
九華山海燈油疏。
文雲: 劫初人有身光,不假日月。
身光漸減,日月出生。
而日月有時不照,則繼以膏火。
此膏火功德,不惟等于日月而已。
日月屬悲田,燈火供養悲敬雙具。
又況地藏大士以無緣慈力,同體悲心,示居九子峰頭,遍救塵沙含識。
肉身靈塔,四海歸依。
由是有海燈之供。
當知一莖光照,全彰自性妙明。
緣善既孚,正了同顯。
傥謂是事相,是塵緣,無關修證者。
則離事談理,離境覓心,理若龜毛,心同兔角。
誰與萬善莊嚴,成兩足果哉。
昔有盜寺物,剔佛燈者,尚感多劫身光之報。
況以好心施供,藉大士慈悲,俾焰焰普燭幽塗。
方将續如來慧燈,耀法界寶炬。
若自若他,同開長夜幽關,又豈止生死中樂報已耶!請速發心,毋贻後悔。
九華山營建衆僧塔疏。
文雲: 福田有二,曰敬曰悲。
敬田以田勝,悲田以心勝。
供舍利而福等虛空,敬田也;澤及枯骨,萬世稱為仁主,悲田也。
一田功德已不思議,況悲敬具足者乎。
夫羅漢四果,證入無生,永離我執,既入涅槃,不愛枯骨。
凡夫比丘未斷思惑,傥屍骸暴露則神識不安。
神識不安,可悲也。
堂堂僧寶,可敬也。
矧凡聖莫測,神聖淵府。
龍蛇混居,安知肉眼所謂凡僧,非即大士曲示乎?是故随供一骨,罔不具悲敬二田。
九華為天下第一名山。
乃荒原暴骼,悚目傷心。
予初到山,首以此事經懷。
适有衆耆,快為鼓舞。
不揣陋拙,倡作先聲。
其有見聞随喜,無論若缁若素,若少若多,既投最勝之因,必克無上之果。
敬則成佛道而有餘,悲則度衆生而無量。
系以偈雲:僧相堂堂,福德之海。
縱令朽骨,福性奚改。
起塔供養,應至梵天。
況複丈許,讵雲不然。
大士示形,遍在生死。
青淤朽骨,黃金鎖子。
彈指合掌,的的真因。
誰為證佐,妙法華經。
複九華常住書。
文雲: 向年托迹寶山,于一切精律行者作地藏大士想,即一二不拘小節者亦作志公濟颠等想。
聖道場地,龍蛇混雜,凡聖交參;不敢以牛羊眼妄測,自招無間重罪也;适聞山中稍稍構難。
雖大菩薩示現作略。
然經雲:甯破千佛戒,莫與外人知。
又世典雲:胡越人相為仇敵,及乘舟遇風則相救如左右手。
九華實地藏慈尊現化地。
山中大衆,無非地藏真實子孫。
不知曆幾劫修行,到此名山福地;乃為小小一朝之忿,遂使智不若胡越同舟。
非所謂一芥翳天,一塵覆地者耶!不肖智旭,少時無知,毀謗三寶,罪滿虛空。
仗地藏大士深慈厚願,拔我邪見,令廁僧流。
故今日稱地藏孤臣。
山中大衆,皆吾幼主。
臣無輕君之念,而有谏君之職;惟是誠惶誠恐,稽首頓首,遙向寶山披陳忠告;惟願衆師,各各舍是非人我之心,念法門山門之體;同修無诤三昧,永播大士道風;古人雲:官不容針,私通車馬。
又雲:家無小人,不成君子。
縱有實非大士真正眷屬,亦須慈恕,令其漸種善根可也。
地藏慈尊像贊,五首。
文雲: 其一,同體大悲,無緣宏誓;千佛之祖,群生之裔;定入刹塵,珠懸三際;輪相破疑,辯才顯谛;欲令戒學重明,頂禮莫存分劑。
其二,人但知其地獄救苦,不知其無處不現。
人但知其臨終扶持,不知其無時不念。
三部經王,二種妙觀;十輪重匡末法,三輪盡裂疑罥。
此無量門中第一神速法門,從來若逢不逢似見非見;不肖子一生極力舉揚,獨許歸信無間。
尚有一事懷疑,問取法身莫辨。
其三,衆生堕落地獄,皆由破戒重障;大士入獄救苦,獨現聲聞戒相。
不解剖判法身,偏解拈提向上;此是無作妙色,衆生性具家當。
握珠堅強戒身,地藏人人地藏。
其四,五乘該盡孝慈心,最是醫王願力深;百草根莖皆不棄,赢來大地足知音。
其五,涕出何須更著慚,館人相識恨長含;一哀偶遇橫流淚,處處臨喪欲脫骖。
遣病歌。
文雲: 九華峰頭雲霧濃,三月四月如隆冬。
厚擁敝袍供高卧,暖氣遠遁來無從。
九華山中泉味逸,百滾千沸中邊蜜。
拾取松毬鎮日煨,權作參苓療我疾。
我疾堪嗟療偏難,阿難隔日我三日。
豈向旦暮戀空華,悲我知門未詣室。
是以持名日孜孜,拟開同體妙三慈;我病治時生界治,刹那非速劫非遲。
禮千佛于九華藏樓,贈諸友五偈。
文雲: 非幹苦瓠換甜瓜,處處慈尊并我家。
念性枉勞參水月,低頭已駕白牛車。
堆山積嶽盡塵埃,力把慈風一夕摧。
吹散鐵圍無暗地,何須拭目問明來。
昔年窠臼刹那掀,臘盡春回日已暄。
欲信昆侖泉脈動,但看河凍不勝轅。
靈犀一點性元通,觸境逢渠道自融。
蓦地舉時聲曆曆,相看同在寶樓中。
一體橫分想與情,泠然性計即無生。
功成五悔非留惑,莫替樓頭最後盟。
丙戌春,幻遊石城。
随緣閱藏,以償夙願。
夜夢塑地藏大士,身首具手足未成。
感賦。
文雲: 積雨溟蒙缛客思,鴿聲傳怨度新枝。
千年學脈憑誰寄,萬古愁懷隻自知;鏡裡病容衰已甚,夢中慈相體猶虧;何時了卻文言債,蓦入重岩就故醫。
地藏菩薩行願紀,一卷,清顯蔭述。
地藏菩薩本迹靈感錄,一卷,清李圓淨述。
地藏大士聖迹,一卷,清範幻修述。
地藏菩薩往劫救母記,一卷,清汪奉持述。
地藏菩薩九華垂迹圖贊,一卷,清演音贊書,清盧世侯繪。
九華山志,未就,清許止淨編,舊刊山志未善。
無足流通。
第十章 問答遣疑 問:第一章謂地藏菩薩為諸經等通譯之名。
而近世中持名号者,皆曰地藏王菩薩。
未審應依何者為善。
答:占察經卷上,詳示占法中雲:一心告言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
準此,持名之時,應雲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斯為善矣。
若因句長未易持誦者,可略摩诃薩字,直雲南無地藏菩薩。
但有仍欲依彼舊習念南無地藏王菩薩者,亦宜随其好樂,因與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相符合也。
問:十輪經謂于彌勒、文殊、觀音、普賢諸大菩薩所,百劫之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不如于一食頃,歸依乃至供養地藏菩薩。
本願經亦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其願尚有畢竟,是地藏菩薩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恒河沙。
準此二經,地藏為勝,其他諸大菩薩悉為劣耶? 答: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乃至地藏諸大菩薩,皆示位居等覺,未有高下之殊。
而諸衆生多劫已來所結法緣,不無深淺之異。
是約機感似有勝劣,若約菩薩位置決無勝劣可言也。
地藏菩薩于此世界諸衆生等有大因緣,故釋迦如來偏贊最勝,令諸衆生信心堅固,悉皆渴仰,受化得度耳。
問:地藏經中,何以廣說人天果報,未有勸贊往生淨土耶? 答:本願經中雖未顯說,而于他經勸贊者多。
今略舉之。
地藏十輪經雲:當生淨佛國,導師之所居;又雲:當生淨佛土,遠離諸過惡;又雲:不久安住清淨佛國,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又雲:速住淨佛國,證得大菩提。
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如前第三章所引文雲:此人舍身亦能随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又雲: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随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
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中,如前第五章所引七言偈雲:彼人生于淨蓮華,聞法所說無量壽。
地藏菩薩儀軌中,如前第五章所引文雲:舍身後生極樂。
又蕅益大師占察行法中,如前第八章所引文雲:欲随意往生淨佛國土者,應受持修行此忏悔法;故行法中最後發願雲:舍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彌陀曆侍諸佛,親蒙授記回入塵勞,普會群迷同歸秘藏。
大師所撰行法,悉宗地藏占察經文。
勸贊往生,可為誠證矣。
問:後世缁侶所傳地藏贊文,未能雅饬,不足承用。
今欲于菩薩前稱揚贊歎諸功德者,應唱何偈乃為殊勝? 答:餘所用者,依十輪經序品偈文挈集二種。
又蕅益大師忏願儀中所述贊偈,悉宗十輪長行經文,稱美聖德無不周遍,歎觀止矣。
今并寫錄于此章後,藉以為聖德大觀一卷作綜結焉。
依經挈集贊偈二種。
第一文雲: 七聖财伏藏,無畏佛音聲,諸菩薩勝幢,衆生之尊首。
與怖者為城,如明月示道,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剛。
假使百劫中,贊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
第二文雲: 一日稱地藏,功德大名聞。
勝俱胝劫中,稱餘智者德。
衆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
歸敬地藏者,有苦悉皆除。
現作種種身,為衆生說法。
具足施功德,悲愍諸衆生。
假使百劫中,贊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
蕅益大師忏願儀中贊偈。
文雲: 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以神通力,現聲聞像。
是諸微妙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導首;如如意珠雨衆财寶,随所希求皆令滿足。
照行善者,猶如朗日;照失道者,猶如明炬;除煩惱熱,如月清涼;渡四流者,為作橋梁;趣彼岸者,為作船筏;伏諸外道,如師子王;降諸天魔,如大龍象;護諸怖畏,如親如友;防諸怨敵,如塹如城;救諸危難,猶如父母;藏諸怯劣,猶若叢林;令諸有情,善根不壞;現妙境界,令衆欣悅;勸發有情,增上慚愧;求福慧者,令具莊嚴;能無功用,轉大法輪;殊勝功德,不能測量;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
于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
能令一切,皆離憂苦;求諸所願,速得滿足;安置生天,涅槃之道;故我一心,歸命頂禮。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竟 附錄:現今流通别行刊本,擇要寫錄: 大方廣十輪經,常州本,二冊。
大集地藏十輪經,金陵本、常州本,三冊。
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行法,金陵本,二冊。
地藏本願經科注,杭州本,六冊。
地藏本願經演孝疏,上海佛學書局本,一冊。
地藏本願經白話解,同上,一冊。
梵冊地藏忏願儀,揚州本,一冊。
地藏菩薩行願紀,上海佛學書局本,一冊。
地藏菩薩本迹靈感錄,同上,一冊。
地藏大士聖迹,同上,一冊。
地藏菩薩往劫救母記,紙版藏在上海中華書局印刷所,一冊。
地藏菩薩九華垂迹圖贊,未刊。
九華山志,未刊。
以上各書上海佛學書局皆流通
故大慈悲巧設方便,令地藏大士說咒勸持,即是轉其定心漸使消滅也。
是故菩薩功能,全是佛之功能;佛既不居,菩薩亦不居,究竟隻在當人一念信受持咒之心耳;此正所謂既達本來罪福皆空之旨,原非撥無因果;以罪福因果當體即空,亦複即假即中;迷則滅與不滅俱非達本,達則滅與不滅總不礙空也。
古人雲:如何是本來空?業障是。
如何是業障?本來空是。
透此二語,便出野狐窠臼矣。
進問:畢竟佛何不自說?所謂佛不能滅,尚有疑在。
答:釋此須知三義:一、諸佛說法,必系四悉因緣。
有聞佛說而歡喜生善滅惡入理者,佛即自說,如棱嚴尊勝諸咒皆滅定業也。
有聞菩薩說而歡喜生善滅惡入理者,須菩薩說,如此咒及大悲等咒是也。
二、罪不自滅,不他滅,不共滅,不無因滅。
而有時唯說自滅,雲心空業空。
有時唯說他滅,雲佛菩薩力。
有時說須共滅,雙舉内因外緣。
有時說無因滅,雲非自非他。
皆四悉因緣,否則便成四謗也。
三、不能滅,約三藏迹佛。
能滅指圓教因人,如華嚴雲,初發心時已勝牟尼,亦其例也。
知此三義,一切法無不通達。
(五)雜著 九華地藏塔前願文。
文雲: 稽首慈悲大願王,本源心地如來藏,善安慰說真救世,現聲聞相護法者。
願承本誓度衆生,鑒我微忱垂加護。
智旭夙造深殃,丁茲末世。
雖受戒品,輕犯多端。
雖習禅思,粗惑不斷。
讀誦大乘,僅開義解。
稱念名号,未入三摩。
外睹魔黨縱橫,痛心疾首,内見煩惱紛動,愧地慚天。
複由惡業,備受病苦。
痛娑婆之弊惡,歎沉溺之無端。
由是扶病入山,求哀大士。
矢菩提于永劫,付身命于浮雲。
臂香六炷:三炷,供忉利勝會化身無數,大集勝會現聲聞相,六根聚會善巧說法地藏菩薩摩诃薩。
一炷,悔三業重失,生來殺業淫機謗三寶罪口過惡念,乃至舊歲染疾後種種不盡如法,如是等願盡消除。
一炷,為求四願,律儀清淨,斷惑證真,長康無病,廣作福事。
一炷,為決疑網,若先禮忏求淨律儀,若先習禅斷除煩惑,若先閱藏以開慧解,若先立行以廣福緣。
唯願救世真士,大智開士,一切知見者,于諸衆生得不忘念者,必垂哀鑒開我迷雲。
我複于大慈悲父前,瀝血銘心作如是願。
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先自取泥洹。
傥夙業因緣牽入惡道,願菩薩弘慈常覺悟我,使我念念憶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
若夙障稍輕,願大士威神令我早成念佛三昧,決生阿彌陀佛世界,乘本願力無邊刹海化度有情,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化鐵地藏疏。
文雲: 洪鐘具無邊音性,一擊而頓徹鐵圍。
地藏圓同體大悲,瞻禮而頓蒙與拔。
幽冥之覺悟可期,現在之障緣宜轉。
靈峰心懷禮公既已鑄鐘打鐘,複思是像作像。
雖丹青刻畫,鹹皆性同虛空。
而煉就純鋼,可表堅固不壞。
四德非塵,藉一塵而圓顯。
三身無像,即影像以妙彰。
寄語高賢,共行檀施。
助鐵者如正因心發,法身妙果可登。
助炭者如了因心發,般若光明可悟。
助食用者如緣因心發,解脫神通可基。
從大士而發其心,正是全性起修。
由衆信而成此像,正是全修在性。
如是事如是理,如是因如是果,真語實語,谛思谛行。
九華山海燈油疏。
文雲: 劫初人有身光,不假日月。
身光漸減,日月出生。
而日月有時不照,則繼以膏火。
此膏火功德,不惟等于日月而已。
日月屬悲田,燈火供養悲敬雙具。
又況地藏大士以無緣慈力,同體悲心,示居九子峰頭,遍救塵沙含識。
肉身靈塔,四海歸依。
由是有海燈之供。
當知一莖光照,全彰自性妙明。
緣善既孚,正了同顯。
傥謂是事相,是塵緣,無關修證者。
則離事談理,離境覓心,理若龜毛,心同兔角。
誰與萬善莊嚴,成兩足果哉。
昔有盜寺物,剔佛燈者,尚感多劫身光之報。
況以好心施供,藉大士慈悲,俾焰焰普燭幽塗。
方将續如來慧燈,耀法界寶炬。
若自若他,同開長夜幽關,又豈止生死中樂報已耶!請速發心,毋贻後悔。
九華山營建衆僧塔疏。
文雲: 福田有二,曰敬曰悲。
敬田以田勝,悲田以心勝。
供舍利而福等虛空,敬田也;澤及枯骨,萬世稱為仁主,悲田也。
一田功德已不思議,況悲敬具足者乎。
夫羅漢四果,證入無生,永離我執,既入涅槃,不愛枯骨。
凡夫比丘未斷思惑,傥屍骸暴露則神識不安。
神識不安,可悲也。
堂堂僧寶,可敬也。
矧凡聖莫測,神聖淵府。
龍蛇混居,安知肉眼所謂凡僧,非即大士曲示乎?是故随供一骨,罔不具悲敬二田。
九華為天下第一名山。
乃荒原暴骼,悚目傷心。
予初到山,首以此事經懷。
适有衆耆,快為鼓舞。
不揣陋拙,倡作先聲。
其有見聞随喜,無論若缁若素,若少若多,既投最勝之因,必克無上之果。
敬則成佛道而有餘,悲則度衆生而無量。
系以偈雲:僧相堂堂,福德之海。
縱令朽骨,福性奚改。
起塔供養,應至梵天。
況複丈許,讵雲不然。
大士示形,遍在生死。
青淤朽骨,黃金鎖子。
彈指合掌,的的真因。
誰為證佐,妙法華經。
複九華常住書。
文雲: 向年托迹寶山,于一切精律行者作地藏大士想,即一二不拘小節者亦作志公濟颠等想。
聖道場地,龍蛇混雜,凡聖交參;不敢以牛羊眼妄測,自招無間重罪也;适聞山中稍稍構難。
雖大菩薩示現作略。
然經雲:甯破千佛戒,莫與外人知。
又世典雲:胡越人相為仇敵,及乘舟遇風則相救如左右手。
九華實地藏慈尊現化地。
山中大衆,無非地藏真實子孫。
不知曆幾劫修行,到此名山福地;乃為小小一朝之忿,遂使智不若胡越同舟。
非所謂一芥翳天,一塵覆地者耶!不肖智旭,少時無知,毀謗三寶,罪滿虛空。
仗地藏大士深慈厚願,拔我邪見,令廁僧流。
故今日稱地藏孤臣。
山中大衆,皆吾幼主。
臣無輕君之念,而有谏君之職;惟是誠惶誠恐,稽首頓首,遙向寶山披陳忠告;惟願衆師,各各舍是非人我之心,念法門山門之體;同修無诤三昧,永播大士道風;古人雲:官不容針,私通車馬。
又雲:家無小人,不成君子。
縱有實非大士真正眷屬,亦須慈恕,令其漸種善根可也。
地藏慈尊像贊,五首。
文雲: 其一,同體大悲,無緣宏誓;千佛之祖,群生之裔;定入刹塵,珠懸三際;輪相破疑,辯才顯谛;欲令戒學重明,頂禮莫存分劑。
其二,人但知其地獄救苦,不知其無處不現。
人但知其臨終扶持,不知其無時不念。
三部經王,二種妙觀;十輪重匡末法,三輪盡裂疑罥。
此無量門中第一神速法門,從來若逢不逢似見非見;不肖子一生極力舉揚,獨許歸信無間。
尚有一事懷疑,問取法身莫辨。
其三,衆生堕落地獄,皆由破戒重障;大士入獄救苦,獨現聲聞戒相。
不解剖判法身,偏解拈提向上;此是無作妙色,衆生性具家當。
握珠堅強戒身,地藏人人地藏。
其四,五乘該盡孝慈心,最是醫王願力深;百草根莖皆不棄,赢來大地足知音。
其五,涕出何須更著慚,館人相識恨長含;一哀偶遇橫流淚,處處臨喪欲脫骖。
遣病歌。
文雲: 九華峰頭雲霧濃,三月四月如隆冬。
厚擁敝袍供高卧,暖氣遠遁來無從。
九華山中泉味逸,百滾千沸中邊蜜。
拾取松毬鎮日煨,權作參苓療我疾。
我疾堪嗟療偏難,阿難隔日我三日。
豈向旦暮戀空華,悲我知門未詣室。
是以持名日孜孜,拟開同體妙三慈;我病治時生界治,刹那非速劫非遲。
禮千佛于九華藏樓,贈諸友五偈。
文雲: 非幹苦瓠換甜瓜,處處慈尊并我家。
念性枉勞參水月,低頭已駕白牛車。
堆山積嶽盡塵埃,力把慈風一夕摧。
吹散鐵圍無暗地,何須拭目問明來。
昔年窠臼刹那掀,臘盡春回日已暄。
欲信昆侖泉脈動,但看河凍不勝轅。
靈犀一點性元通,觸境逢渠道自融。
蓦地舉時聲曆曆,相看同在寶樓中。
一體橫分想與情,泠然性計即無生。
功成五悔非留惑,莫替樓頭最後盟。
丙戌春,幻遊石城。
随緣閱藏,以償夙願。
夜夢塑地藏大士,身首具手足未成。
感賦。
文雲: 積雨溟蒙缛客思,鴿聲傳怨度新枝。
千年學脈憑誰寄,萬古愁懷隻自知;鏡裡病容衰已甚,夢中慈相體猶虧;何時了卻文言債,蓦入重岩就故醫。
地藏菩薩行願紀,一卷,清顯蔭述。
地藏菩薩本迹靈感錄,一卷,清李圓淨述。
地藏大士聖迹,一卷,清範幻修述。
地藏菩薩往劫救母記,一卷,清汪奉持述。
地藏菩薩九華垂迹圖贊,一卷,清演音贊書,清盧世侯繪。
九華山志,未就,清許止淨編,舊刊山志未善。
無足流通。
第十章 問答遣疑 問:第一章謂地藏菩薩為諸經等通譯之名。
而近世中持名号者,皆曰地藏王菩薩。
未審應依何者為善。
答:占察經卷上,詳示占法中雲:一心告言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
準此,持名之時,應雲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斯為善矣。
若因句長未易持誦者,可略摩诃薩字,直雲南無地藏菩薩。
但有仍欲依彼舊習念南無地藏王菩薩者,亦宜随其好樂,因與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相符合也。
問:十輪經謂于彌勒、文殊、觀音、普賢諸大菩薩所,百劫之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不如于一食頃,歸依乃至供養地藏菩薩。
本願經亦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其願尚有畢竟,是地藏菩薩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恒河沙。
準此二經,地藏為勝,其他諸大菩薩悉為劣耶? 答: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乃至地藏諸大菩薩,皆示位居等覺,未有高下之殊。
而諸衆生多劫已來所結法緣,不無深淺之異。
是約機感似有勝劣,若約菩薩位置決無勝劣可言也。
地藏菩薩于此世界諸衆生等有大因緣,故釋迦如來偏贊最勝,令諸衆生信心堅固,悉皆渴仰,受化得度耳。
問:地藏經中,何以廣說人天果報,未有勸贊往生淨土耶? 答:本願經中雖未顯說,而于他經勸贊者多。
今略舉之。
地藏十輪經雲:當生淨佛國,導師之所居;又雲:當生淨佛土,遠離諸過惡;又雲:不久安住清淨佛國,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又雲:速住淨佛國,證得大菩提。
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如前第三章所引文雲:此人舍身亦能随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又雲: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随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
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中,如前第五章所引七言偈雲:彼人生于淨蓮華,聞法所說無量壽。
地藏菩薩儀軌中,如前第五章所引文雲:舍身後生極樂。
又蕅益大師占察行法中,如前第八章所引文雲:欲随意往生淨佛國土者,應受持修行此忏悔法;故行法中最後發願雲:舍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彌陀曆侍諸佛,親蒙授記回入塵勞,普會群迷同歸秘藏。
大師所撰行法,悉宗地藏占察經文。
勸贊往生,可為誠證矣。
問:後世缁侶所傳地藏贊文,未能雅饬,不足承用。
今欲于菩薩前稱揚贊歎諸功德者,應唱何偈乃為殊勝? 答:餘所用者,依十輪經序品偈文挈集二種。
又蕅益大師忏願儀中所述贊偈,悉宗十輪長行經文,稱美聖德無不周遍,歎觀止矣。
今并寫錄于此章後,藉以為聖德大觀一卷作綜結焉。
依經挈集贊偈二種。
第一文雲: 七聖财伏藏,無畏佛音聲,諸菩薩勝幢,衆生之尊首。
與怖者為城,如明月示道,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剛。
假使百劫中,贊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
第二文雲: 一日稱地藏,功德大名聞。
勝俱胝劫中,稱餘智者德。
衆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
歸敬地藏者,有苦悉皆除。
現作種種身,為衆生說法。
具足施功德,悲愍諸衆生。
假使百劫中,贊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
蕅益大師忏願儀中贊偈。
文雲: 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以神通力,現聲聞像。
是諸微妙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導首;如如意珠雨衆财寶,随所希求皆令滿足。
照行善者,猶如朗日;照失道者,猶如明炬;除煩惱熱,如月清涼;渡四流者,為作橋梁;趣彼岸者,為作船筏;伏諸外道,如師子王;降諸天魔,如大龍象;護諸怖畏,如親如友;防諸怨敵,如塹如城;救諸危難,猶如父母;藏諸怯劣,猶若叢林;令諸有情,善根不壞;現妙境界,令衆欣悅;勸發有情,增上慚愧;求福慧者,令具莊嚴;能無功用,轉大法輪;殊勝功德,不能測量;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
于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
能令一切,皆離憂苦;求諸所願,速得滿足;安置生天,涅槃之道;故我一心,歸命頂禮。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竟 附錄:現今流通别行刊本,擇要寫錄: 大方廣十輪經,常州本,二冊。
大集地藏十輪經,金陵本、常州本,三冊。
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行法,金陵本,二冊。
地藏本願經科注,杭州本,六冊。
地藏本願經演孝疏,上海佛學書局本,一冊。
地藏本願經白話解,同上,一冊。
梵冊地藏忏願儀,揚州本,一冊。
地藏菩薩行願紀,上海佛學書局本,一冊。
地藏菩薩本迹靈感錄,同上,一冊。
地藏大士聖迹,同上,一冊。
地藏菩薩往劫救母記,紙版藏在上海中華書局印刷所,一冊。
地藏菩薩九華垂迹圖贊,未刊。
九華山志,未刊。
以上各書上海佛學書局皆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