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聖德大觀

關燈
錄之,輯為一卷,名曰靈峰贊地藏菩薩别集。

    今附錄之,以廣法益。

    是書分為五門。

     (一)關于十輪經者 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後自序。

    文見前第八章。

     (二)關于占察經者 占察善惡業報經疏自跋。

    文見前第七章。

     刻占察行法助緣疏。

    文雲: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書曰: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作善降之百祥,作惡降之百殃。

    因果報應之說,未嘗不彰明較著于世間也。

    但儒就現世論,未足盡愚者之疑情。

    自釋典入支那,備明三世果報,益覺南宮所悟及孔子尚德之稱,事理不誣。

    然三藏權诠,隻明因緣生法,未直明因緣無性,故雲佛能轉一切業,不能轉定業。

    逮大乘會中,始廣明格外深慈,建勝異方便,依萬法唯心、緣生無性之理,設取相、無生二忏以通作法之窮。

    然後罪無大小,障無淺深,依教行持,悉堪消滅。

    如赫日當空,霜露頓收也。

     昧者謂重罪許忏,開造罪門。

    蓋不惟罔識佛菩薩之弘慈,亦豈知儒者之了義。

    孔子雲: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蓋明示人以自新之端矣。

    夫罪有重輕,事非一概。

    世法不能治,佛法治之;作法不能治,取相治之;取相不能治,無生治之。

    則究竟離苦解脫之法,不得不歸功佛門,又不得不歸功觀音、地藏諸大士也。

    觀音應十方世界,尤于五濁有緣。

    地藏遊五濁娑婆,尤于三塗悲重。

    如父母等愛諸子,而于幼者及無能者尤所鐘情。

    此占察善惡業報經,誠末世多障者之第一津梁也。

    堅淨信菩薩殷勤緻請,釋迦牟尼佛珍重付囑。

    三根普利,四悉鹹周;無障不除,無疑不破。

    三種輪相全依理以成事,故可即事達理;二種觀道全即事而入理,未嘗執理廢事。

    又複詳陳忏法,即取相即無生,初無歧指;開示稱名,觀法身觀己身,頓同一緻。

    乃至善安慰說,種種巧便不違實理。

    此二卷經,已收括一代時教之大綱,提挈性相禅宗之要領,曲盡佛祖為人之婆心矣。

    予依經立忏。

    程用九居士捐資,并募善信助成之。

    此正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之極緻也。

    誰謂學佛非儒者分内事哉! 與沈甫受、甫敦書。

    文雲: 占察行法,蒙昆玉梓梵冊。

    而不肖屢結壇,俱不獲清淨輪相。

    此可信天下後世耶。

    今誓作背水陣,掩死關禮之。

     與聖可書。

    文雲: 不肖三業罪過不少,雜亂垢心豈緻清淨輪相。

    爰發慚愧,退作但三歸人;誓不為師作範,誓不受人禮拜,誓不出山。

    誓得清淨輪相,不論百日千日六年九年,畢死為期。

    辭嘉興事竟,嗣當辭留都事也。

     與了因及一切缁素書。

    文雲: 宋儒雲:才過德者不祥,名過實者有殃,文過質者莫之與長。

    旭一人犯此三病,無怪久滞凡地,不登聖階也。

    旭十二三時,因任道學而謗三寶,此應堕無間獄,彌陀四十八願所不收。

    善根未殒,密承觀音、地藏二大士力,轉疑得信,轉邪歸正。

    二十年來力弘正法,冀消謗法之罪。

    柰煩惱深厚,于諸戒品說不能行。

    癸酉中元拈阄,退作菩薩沙彌。

    蓋以為今比丘則有餘,為古沙彌則不足,甯舍有餘企不足也。

    夙障深重,病魔相纏,從此為九華之隐,以為可終身矣。

    半年餘,又漸流布。

    浸假而新安而閩地而苕城,槜李留都,虛名益盛,實德益荒。

    今夏感兩番奇疾,求死不得。

    平日慧解雖了了,實不曾得大受用。

    且如占察行法一書,細玩精思,方敢遵古式述成。

    仔細簡點,并無違背經宗。

    乃西湖禮四七不得清淨輪相,去年禮二七不得,今入山禮一七又一日仍不得。

    禮忏時,煩惱習氣現起更覺異常。

    故發決定心,盡舍菩薩沙彌所有淨戒,作一但三歸弟子。

    待了因進山,作千日關房,邀佛菩薩慈悲拔濟。

    不然者,甯粉此骨于關中矣。

     佛菩薩上座忏願文。

    文雲: (上略)曾聞造像功德,最能滅罪除愆。

    禮拜忏摩,實可洗心滌慮。

    爰發虔誠,集資改造一佛二菩薩像。

    仍發誓願,恒禮占察行法,不論年月,專祈純善輪相。

    衆生雖垢重,諸佛不厭舍。

    必以大慈悲,哀愍度脫我。

    使我從今以後,心無掉舉,身得輕安。

    護口過而勿出绮語惡言,淨意地而不起雜思欲覺。

    速得清淨三輪,克臻自他二利。

    普化衆生,同生淨土。

     贈石淙掩關禮忏占輪相序。

    文雲: (上略)曩覺比丘多慚,退為求寂。

    今更愧沙彌真義,僅稱但三歸矣。

    敢更以空言贈人。

    然竊玩占察善惡業報一經,原屬釋迦大聖徹底悲心,地藏菩薩格外方便。

    三種輪相,巧示業報因緣,無疑不決。

    二種觀道,深明進趣方便,大乘可登。

    以五悔稱名為發轫先容,以一實境界為平等歸趣。

    夫五悔者敵體反世情者也,二觀者敵體反妄想計著者也。

    忏悔發露,永斷相續,滅業障。

    勸請說法,滅魔障。

    随喜功德,滅嫉妒障。

    善巧回向,滅著有障。

    發堅固願,滅退忘障。

    唯心識觀,先知外境本虛皆心所現,次達内心如幻了無真實。

    真如實觀,深達若境若心統惟法性,法性不生不滅,故諸法皆當體不生不滅。

    如千漚萬波統惟濕性,千器萬像統惟金性。

    五悔翻破無始事障,二觀翻破無始理障。

    二障既淨,成真應二身,三聚淨戒一念圓發。

    而三輪清淨之相,特表示取信,以顯住持僧寶絕仍可續。

    孟轲所謂豪傑之士無文王猶興,聞而知之不異見而知之雲爾。

    嗟乎。

    予能知占察大旨依經立忏,而未能自得輪相,人誰信之。

    此實說藥不服,咎不在藥也。

    良方良藥昭昭具在,地藏菩薩決不我欺。

    我已知不服之咎,誓将服之。

    而石淙法友先得我心,亦将掩關以祈清淨。

    願各努力,日夜塗抹。

    并慎藥忌,避風寒。

    他日紹舍那真胤,靈峰片石當與靈鹫第一峰同時點首矣。

     祖堂結大悲壇忏文。

    文雲: (上略)智旭于四十六歲,自反多愧,退作但三歸人。

    勤禮千佛萬佛及占察行法。

    幸蒙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于今年正月元旦,錫以清淨輪相。

    稍自慰安。

    (下略。

    案:大師于癸酉三十五歲七月十五日退為菩薩沙彌,遂發心禮占察忏法。

    甲申四十六歲,退為但三歸人。

    乙酉四十七歲正月元旦,乃獲清淨輪相,得比丘戒。

    ) 占察行法願文。

    (案:此文為大師既獲清淨相後一年丙戌所作。

    )文雲: 歸命慈威無等尊,拔苦與樂真出要,定力能除三劫災,救世真士垂悲拯。

    弟子智旭痛念劫濁難逃,刀兵競起。

    雖雲同分妄見,實非無因誤招。

    往業莫追,來事可谏。

    爰偕同志某等(十人)各捐淨資,營修供養。

    三日方便,七日正修。

    如法結清淨壇,頂禮占察行法。

    六時行道,五悔煉心。

    哀籲同體大悲,懇乞無緣拔濟。

    伏念衆生障垢雖至重至深,三寶洪慈終不厭不舍。

    苟一念知改過,必随許以自新。

    況釋迦本師勇猛稱最,地藏大士誓願無忘。

    子幼弱父愛偏強,兒不肖母憐益甚。

    憫茲匍匐入井之愚,賜以身手衣褯之用。

    俾毫光照處,消兵戈為瑞日祥雲。

    法雨沾時,轉邪蘖為道芽靈種。

    所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正教流通,魔邪竄絕。

    次祈比丘智旭身無病苦,心脫結纏。

    定與慧而等持,戒并乘而悉淨。

    期主某法社雖複三年,攝護願如一日。

    某等各各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克除習氣,臻修法門。

    三學圓成,二嚴克備。

    續佛慧命,普利人天。

    又祈外壇随喜缁素,悟知一實,開顯三因。

    二觀圓修,三忍圓證。

    又祈外護助緣,廣及法界含識,若見若聞,若不聞見,等植良因,均沾勝益。

    又祈江北江南乃至震旦域内,近日遭兵難者,種種債負消除,一一怨嫌解釋。

    脫幽冥之劇苦,胎蓮萼以超升。

    恭千法界三寶地藏聖師,真實證知,真實攝受。

     化持地藏菩薩名号緣起。

    文雲: 吾人最切要者,莫若自心。

    世間善明心要者,莫若佛法。

    然佛法非僧不傳,僧寶非戒不立。

    戒也者,其佛法綱維,明心要徑乎。

    慨自正教日替,習俗移人。

    髡首染衣,不知比丘戒為何事。

    一二弘律學者,世谛流布,開遮持犯,茫無所曉。

    況增上威儀,增上淨行,增上波羅提木叉乎。

    又況依四念處行道,增心增慧,以成三聚五支者乎。

    嗟!嗟!三聚五支不明,謂大乘僧寶,吾不信也。

    僧既有名無義,謂傳持佛法明了自心,吾尤不信也。

    堅淨信菩薩憫之,以問釋尊。

    釋尊倍憫之,委責地藏大士。

    大士更深憫之,爰說占察善惡業報經。

    經雲: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定慧,當先修忏法。

    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

    若不忏淨而修定慧,則多障礙,不能克獲。

    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

    故先修忏悔。

    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又雲:雖學信解修唯心識觀、真如實觀,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趨,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怖畏及種種障礙,應一切時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

    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

    當觀我及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别,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歸依。

    又觀自身心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可厭離。

    如是觀者,速得增長淨信之心,所有諸障漸漸損減。

    此人名為學習聞我名者。

    若雜亂垢心誦我名字,不名為聞。

    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

    (案已上九行餘皆撮引經文)嗟嗟。

    由此觀之。

    戒不清淨,二觀決不易修;二觀不修,一實何由證契。

    而欲戒根清淨,舍忏悔持名豈更有方便哉!且持名一法,自其淺近言之,愚夫愚婦孰不能矢口。

    自其深遠言之,不達法身平等,雜亂垢心不得名為聞矣。

    故知以二觀為指南,能修二觀方為聞菩薩名、以聞名為方便,真實持名便是圓攝二觀。

    故名聞障淨,障淨戒得,戒得定慧發生,定慧而一,實證入矣,明心見性,是真僧寶,真傳佛法。

    吾輩生末葉,聞此真法,宜如何努力以自勉也。

     (三)關于本願經者 警心居士持地藏本願經兼勸人序。

    文雲: 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此危微的傳也。

    佛法亦爾,一念迷,常寂光土便成阿鼻地獄;一念悟,阿鼻地獄便是常寂光土。

    所以地藏本願,直與華嚴同一血脈。

    試觀華嚴世界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議,地獄衆苦亦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議;華嚴明自心本具之淨土令人知歸,地藏明自心本具之苦輪令人知避;一歸一避,旨趣永殊;而歸亦唯心,避亦唯心,心外決無别法。

    儒所謂道二,仁與不仁而已。

    危乎微乎。

    善利分舜跖之關,去存為人禽之别。

    熟讀本願經,不思自覺覺他,出地獄歸華藏者,必不仁之甚者也。

    警心居士憫之,遂畢世受持,兼以勸人。

    予謂适發此心,地獄苦輪便當頓息。

    歡喜為序,代法界衆生普勸雲。

     九華芙蓉閣建華嚴期疏。

    文雲: 予每謂地藏本願一經,當與八十一卷華嚴并參。

    華嚴明佛境界,稱性不可思議;本願明地獄境界,亦稱性不可思議;一則順性而修,享不思議法性之樂;一則逆性而修,受不思議法性之苦;順逆雖殊,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一也。

    一念迷佛界不思議性,則常寂光土應念化成刀山劍樹爐炭镬湯;一念悟地獄不思議性,則泥犁苦具應念化成普光明殿寂滅道場;迷悟雖殊,性德無增無減又一也。

    然性德雖無增減,非逆順不屬迷悟;而迷之為九界逆修,遂感分段變易二死苦報;悟之為佛界順修,遂成菩提涅槃二種轉依;迷為三惑,悟為三智。

    逆修為十惡五逆,順修為六度萬行。

    生死為三界四相,轉依為三身四德。

    苦即法身,惑即般若,業即解脫。

    諺謂推人扶人隻是一手,贊人毀人隻是一口。

    大佛頂謂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讵不信然。

    然則芙蓉九朵,信可與華嚴九會同其表法;豈謂地藏本願經僅談地獄因果事相而已。

    況華藏世界安住大蓮華中,如來成道亦坐寶蓮華。

    而優缽羅波頭摩等地獄亦複名青蓮華赤蓮華。

    可見一名一喻一事一法,皆悉具足十界;在當人迷悟順逆何如耳。

    不思議法性,體非群相,不礙諸相發揮,又奚間于地獄及寂光哉。

    願諸開士率諸檀越,即以此為順修因緣,開發正悟。

    則鐵圍兩山,即是金剛菩提道場。

    無令火焰幻作金蓮,斯大妙矣。

     (四)關于滅定業真言者 化持滅定業真言一世界數莊嚴地藏聖像疏。

    文雲: 釋迦佛謂定業不可救,所以寒造罪之心。

    地藏菩薩說滅定業真言,所以慰窮途之客。

    旭少習東魯,每謗西幹。

    承觀音大士感觸攝受。

    後聞地藏本願尊經,始發大心,誓空九界。

    今得與僧倫,染神乘戒,皆慈願冥加,不可誣也。

    爰念娑婆弊惡,惑業苦三,如惡叉聚;無上醍醐,悉成毒藥。

    持律者唯事衣缽,作犯止持茫無所曉;習教者唯事口耳,禅那理觀瞀無所得;參宗者流入機境,播弄精魂,心佛真源毫無親證;淨土一門稍切時機,亦苦多成退托,未合不思議大乘。

    良由業重障深,濁智流轉。

    雖有聖者,末如何也。

    唯地藏慈尊悲深願重,專愍剛強,尚能轉我當年殷厚邪心,使得正信出家;豈難轉大地衆生無知過犯,使歸真際乎。

    故于三寶前發心,欲造萬佛銅殿,中供大士,永鎮九華。

    爰受一食法,結百日壇,持滅定業真言五百萬。

    又化大心缁素或持十萬或百千萬,共成十萬萬,表三千大千世界數。

    以其總數,供大士像中,作盡未來廣化十方左券雲。

     宗論卷一中,有續持回向偈,補總持疏,滅定業咒壇忏願文,及其他願文中附言持滅定業咒者,今悉阙略未錄。

    欲廣覽者,幸披尋焉。

     答黃稚谷問,二則。

    (原問附)文雲: 問:佛不能滅定業,地藏菩薩胡為有滅定業真言耶?且既達本來罪福皆空,又何謂耶? 答:業之與報,皆是自心現量。

    心空一切皆空,心假一切皆假,心中一切皆中。

    特凡夫不達能造所造,能受所受,當體三德秘藏;而以殷重倒心,作殷重惡業,必招殷重苦報,名為定業。

    彼心既定不可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