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聖德大觀
關燈
小
中
大
人衆,吾今殷勤付囑汝。
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諸惡趣。
次為虛空藏菩薩說見像聞經二十八益,又說七益。
附: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一卷,唐藏川述。
載日本續藏經中。
乃是人造僞經,不宜流通。
第五章 法身贊及儀軌大旨并滅定業真言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一卷,唐不空譯。
贊法身、法界、菩提、涅槃、十地、等覺、妙覺功德,皆五言偈。
最後有七言一偈。
文雲: 若有相應顯此理,唯身以慧作分析。
彼人生于淨蓮華,聞法所說無量壽。
地藏菩薩儀軌,一卷,唐天竺輸婆迦羅此雲善無畏譯。
佛在佉羅提耶山,地藏菩薩騰空說咒。
次說畫像法等。
複說成就法中雲,若念滅罪生善,生(或作舍)身後生極樂。
以草護摩三萬遍等。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載于宋蒙山甘露法師不動集,蒙山施食儀中。
未審出何經。
後賢幸為考證焉。
咒雲: 唵,缽啰末鄰(有本作甯)陀甯,娑婆诃。
第六章 他經流傳 金剛三昧經,二卷,出北涼錄。
總持品第八,地藏菩薩白佛問答,廣為分别無生之義,以決衆疑。
經文甚廣,須者尋之。
其後衆疑既決。
地藏菩薩知衆心已,而為說偈。
文雲: 我知衆心疑,所以殷固問。
如來大慈善,分别無有餘。
是諸二衆等,皆悉得明了。
我今于了處,普化諸衆生。
如佛之大悲,不舍于本願。
故于一子地,而住于煩惱。
如來複告大衆,廣說持經持名功德。
文雲: 是菩薩者,不可思議,恒以大慈拔衆生苦。
若有衆生持是經法,持是菩薩名,即不堕于惡趣,一切障難皆悉除滅。
若有衆生持此經者,無餘雜念,專念是經,如法修習。
爾時菩薩常作化身而為說法,擁護是人終不暫舍,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汝等菩薩,若化衆生,皆令修習如是大乘決定了義。
明圓澄法師注雲:偈雲不舍本願,而菩薩之願雲: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終不成佛。
以其誓願不可思議,慈悲不可思議,拔衆生苦,而衆生不可不知報恩也。
若欲報恩者無他,若持此經,若持菩薩名,非惟知恩報本。
抑且廣獲自利,不堕惡道,滅障除罪也。
汝等現前菩薩,有二種緣:一者,當學地藏菩薩大慈普護;二者,常教衆生修習如是經典。
大集須彌藏經,二卷,今合部大集經卷五十七、五十八須彌藏分,高齊烏苌國那連提黎耶舍共法智譯。
菩薩禅品第二: 佛說菩薩不堕二乘定聚,如實觀察,得一切法無語言空三昧。
如地藏菩薩,于此三昧到自在彼岸,能利益一切衆生。
以下經文,廣說地藏菩薩入定利生之事。
經文甚廣,今為略舉。
文雲: 或令諸衆生所須資生之具,如飲食衣服卧具園宅等,一切可愛色聲香味觸等,悉皆充足; 或令諸衆生風黃[病-丙+陰]等分之病,乃至貪嗔癡等煩惱諸病,如是身心病苦,悉皆除滅; 或令三惡道苦,及寒熱、怨憎會、愛别離、求不得諸苦,悉皆除滅;令諸衆生離一切苦惱及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慈心相向,乃至令諸衆生于第一義谛心善安住。
滅非時風雨品第三: 功德天為地藏菩薩述其往昔誓願。
複求地藏菩薩起悲愍心。
地藏菩薩令其請佛演說水風摩尼宮陀羅尼。
說已,大地震動。
地藏菩薩亦說磨刀大陀羅尼。
地藏菩薩說陀羅尼已。
世尊廣贊地藏菩薩陀羅尼功德。
文雲: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能為一切衆生如大妙藥,能滅一切衆生苦惱,能施一切衆生樂具,成就大悲;乃至以此陀羅尼力故,令我三寶種及以法眼得久住世;使此愚闇薄福、我慢所壞者,不修善根惡刹利及諸宰相,于我如是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精勤苦行所集之法,不滅不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有惱亂,以無惱故,諸天不忿;天不忿故,一切衆生悉皆獲得如上樂具。
陀羅尼品第四: 地藏菩薩複說幢杖大陀羅尼。
佛說羅摩伽經(晉唐二譯),華嚴經(貞元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貞元譯),華嚴十地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佛說八大菩薩經等,皆列有地藏菩薩之名。
秘密部中,常有禮誦供養地藏菩薩之文。
今舉其例: 佛說大輪金剛總持陀羅尼經,說念誦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等。
焰羅王供行法次第,說一心奉請地藏菩薩摩诃薩等。
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儀軌,說第二十三火羅諸天王是地藏菩薩所變身等。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成就儀軌,載地藏菩薩真言。
又有偈頌。
文雲: 北方地藏尊,其座極巧嚴,身處于焰胎,雜寶莊嚴地,绮錯互相間,四寶為蓮華,聖者所安住,金剛不可壞,行境界三昧,及與大名稱,無量諸眷屬等。
以上所列,皆此方大藏未收,近自日本傳來者,為略舉之。
已外尚多,若欲具知者,披藏檢尋。
又在密教,其密号為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剛。
在金剛界示現南方寶生如來之幢菩薩。
在胎藏界則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薩埵也。
附: 蓮華三昧經,說六地藏菩薩,及勝軍地藏菩薩。
延命地藏經,說延命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念誦儀軌,說地藏菩薩六使者。
此三經,皆日本台密一派所傳,疑似僞經,今不寫錄。
又有日本古傳種種杜撰之說,今亦不錄。
第七章 諸家章疏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解,明蕅益大師拟撰未就。
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一卷,明蕅益大師述。
占察善惡業報經疏,二卷,同上。
明蕅益大師占察善惡業報經疏自跋。
文雲: 憶辛未冬,寓北天目。
有溫陵徐雨海居士,法名弘铠,向予說此占察妙典,予乃倩人特往雲栖請得書本。
一展讀之,悲欣交集。
癸酉冬日,寓金庭西湖寺,依經立忏。
乙亥夏初,寓武水智月庵,講演分科。
是時即有作疏之願。
病冗交沓,弗克如願。
屈指十五年來,梵網佛頂唯識法華皆已注釋,獨此夙願尚未填還,亦可歎也。
今庚寅年,閱世已及五十二歲,百念灰盡。
偶有同志數人,仍來結夏北天目之藏堂,究心毗尼。
予念末世欲得淨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别途。
爰命筆于六月朔日,成稿于十有四日。
輸一滴以益大海,捧一塵而培須彌。
雖無補于高深,庶善鑽于乳酪。
公我同志,共享醍醐。
地藏菩薩本願經疏,明蕅益大師拟撰未就。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文,一卷,清靈乘撰。
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一卷,同上。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六卷,同上。
地藏菩薩本願經開蒙,三卷,清品玵集,依科注抄集而成。
紊亂糅雜,無足流通。
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三卷,清知性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解,未就,清胡宅梵述。
第八章 諸家忏儀 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一卷,明蕅益大師述。
明蕅益大師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後自序。
文雲: 大法久湮,人多謬解。
執大謗小,舉世皆然。
然地獄衆苦已随其後,喑啞餘報複更難窮。
故地藏慈尊,大集會中,現聲聞相。
世尊廣歎勝德。
且較雲:假于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殑伽沙等大菩薩所,百劫至心歸依稱念禮供求諸所願,不如一食頃,歸依稱念禮供地藏菩薩,以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故也。
蓋末世駕言大乘甚易,躬行僧行實難。
甯知廢小談大,并大亦非。
悟大用小,即小本勝。
故法華誡弘經者,必依四安樂行。
涅槃極談常住佛性,尤扶戒律。
大士功德獨盛,得非亦在此乎。
智旭深憾夙生惡習,少年力诋三寶,造無間罪。
賴善根未殒,得聞本願尊經,知出世大孝,乃轉邪見而生正信。
仍以謗法餘業,辛勤修證,不登法忍。
每展讀大士三經,辄不禁涕泗橫流。
悲昔日之無知,感大士之拯拔也。
因念濁智流轉之日,同此過者不少。
敬宗十輪并本願占察二典,述此儀法。
庶幾共滌先愆,克求後果,不終為無依行乎。
未登無生正位,皆可修之。
無論初心久學也。
清印光法師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重刻序。
文雲: 心體本淨,因根塵而濁念斯興。
佛性常存,由迷背而凡情孔熾。
于是承寂照之力,反作昏動之緣。
于常住之中,妄受生死之苦。
執著五陰,不知畢竟皆空。
障蔽一心,曷了本不可得。
耽染六塵之幻境,墜堕三惡之苦途。
縱經微塵劫數,莫出六道輪回。
故我世尊特垂哀愍,因地藏菩薩之問,說十力佛法之輪。
摧碾煩惑,成就道器。
由茲棄舍惡法,斷除一切無依行,修持善法,具足一切有依行。
然欲得無生法忍,須忏宿世愆尤。
若能不著五陰,自可圓證三身。
外承佛力法力菩薩誓願力,内仗誠力悔力自性功德力。
故得彌空罪霧,徹底消滅;本有性天,全體顯現。
是知十輪、本願、占察三經,同由地藏大悲願力,令末世孤露無依衆生,悉皆得大恃怙也。
蕅益大師已證法身,乘願再來。
初現闡提之迹,後為如來之使。
一生行解,事理圓融。
畢世著述,性修雙備。
欲令濁智成淨智,依三經而制忏儀。
冀使凡心作佛心,即十輪而明贊悔。
寶鏡既磨,光明自發。
摩尼既濯,珍寶斯雨。
誠可謂反本還元之妙法,即心作佛之達道也。
弘一上人宿欽大師著述,特為刻闆用廣流通。
俾有志于滅幻妄之惑業,證本有之真心,上續如來之慧命,下作末世之典型者,鹹得受持雲。
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一卷,明蕅益大師集。
明蕅益大師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分為六門。
第一緣起。
文雲: 夫諸佛菩薩愍念群迷,不啻如母憶子。
故種種方便,教出苦輪。
而衆生不了業報因緣,罔知斷惡修善。
淨信日微,五濁增盛。
由此劇苦機感,倍關無緣慈應。
爰有當機名堅淨信,咨請世尊曲垂悲救。
佛乃廣歎地藏功德,令其建立方便。
于是以三種輪相示善惡差别;以二種觀道,歸一實境界。
仍誡業重之人,不得先修定慧,應依忏法,得清淨已,然後修習二觀,克獲無難。
此誠末世對症之神劑,而方便中之殊勝方便也。
予悲障深,丁茲法亂,律教禅宗淆訛匪一。
幸逢斯典,開我迷雲,理觀事儀昭然可踐。
竊以諸忏十科行法,詳略稍殊。
一一阄陳,纖疑始決。
罔敢師心,乃述緣起。
第二勸修。
文雲: 若佛弟子,欲修出世正法者,欲現在無諸障緣者,欲除滅五逆十惡無間重業者,欲求資生衆具皆得充饒者,欲令重難輕遮皆得消滅者,欲得優婆塞沙彌比丘清淨律儀者,欲得菩薩三聚淨戒者,欲獲諸禅三昧者,欲獲無相智慧者,欲求現證三乘果位者,欲随意往生淨佛國土者,欲悟無生法忍圓滿證入一實境界者,皆應受持修行此忏悔法。
何以故?此是釋迦如來格外弘慈,地藏菩薩稱機悲願。
無苦不拔,無樂不與。
依此修行,淨信堅固。
如經廣明,所宜谛信。
以下四門,行法中廣明。
上列二種忏儀,最為完善。
忏願儀多依十輪,行法專宗占察。
後之學者,随己所樂,勉力行之。
慈悲地藏菩薩忏法,三卷,此書繁雜,未能适用。
地藏菩薩本願忏儀,一卷,清乘戒集。
此書簡明,尚未完善。
第九章 諸家贊述 自古迄今,諸家撰錄之中贊述地藏菩薩者甚多,或有别編一卷專述地藏菩薩靈感等事。
今以匆促未及遍檢,唯就所憶及者依時代先後略錄如下。
天台宗諸撰述中,常引占察經文。
占察經,漸次作佛有四種。
蕅益大師謂,天台六即蓋本諸此。
唐南山律祖四分律行事鈔等,常引十輪經文。
唐賢首國師華嚴經傳記,述地藏菩薩靈感。
文雲: 文明元年。
京師人,姓王,失其名。
既無戒行,曾不修善。
因患緻死。
被二人引至地獄門前,見有一僧,雲是地藏菩薩。
乃教王氏誦一行偈。
其文雲: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
菩薩既授經文,謂之雲:誦得此偈,能排地獄。
王氏盡誦,遂入見閻羅王。
王問此人有何功德。
答雲唯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說。
王遂放免。
當誦此偈時,聲所及處,受苦人皆得解脫。
王氏三日始蘇,憶持此偈,向諸沙門說之。
參驗偈文,方知是晉譯華嚴經第十二卷夜摩天宮無量諸菩薩雲集說法品。
王氏自向空觀寺僧定法師說雲然也。
唐清涼國師釋華嚴經十回向品初章代苦救護,亦贊歎地藏菩薩。
文雲: 由菩薩初修正願,為生受苦。
至究竟位,願成自在,常在惡趣,救代衆生,如地藏菩薩等。
宋高僧傳神僧傳載。
唐永徽時。
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
至中國,居九華山。
靈迹甚多,具載傳中。
相傳是地藏菩薩垂迹。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一卷,宋常謹集,載日本續藏經中。
今編入地藏菩薩本迹靈感錄。
明蓮池大師為比丘性安撰地藏菩薩本願經跋。
文雲: 地藏經譯于唐實叉難陀。
而時本譯人為法燈法炬,不著世代,不載裡族,于藏無所考。
雖小異大同,理固無傷。
而核實傳信,必應有據。
乃比丘性安者,承先志刻唐譯易之。
或謂是經,諄諄乎衆生因果地獄名相,無複玄論,不足新世耳目,惡用是訂正為。
噫。
布帛菽粟平時不如明珠,兇年則為至寶。
救末法之兇年,是經其可少耶。
若夫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探玄上士,試終身味之。
靈峰贊地藏菩薩别集,一卷,明蕅益大師撰,清演音集。
蕅益大師少年在俗常謗佛法,後聞地藏菩薩本願,乃發出世之心。
故其一生盡力宏揚贊歎地藏菩薩。
餘見靈峰宗論中,贊地藏文甚多,因挈
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諸惡趣。
次為虛空藏菩薩說見像聞經二十八益,又說七益。
附: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一卷,唐藏川述。
載日本續藏經中。
乃是人造僞經,不宜流通。
第五章 法身贊及儀軌大旨并滅定業真言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一卷,唐不空譯。
贊法身、法界、菩提、涅槃、十地、等覺、妙覺功德,皆五言偈。
最後有七言一偈。
文雲: 若有相應顯此理,唯身以慧作分析。
彼人生于淨蓮華,聞法所說無量壽。
地藏菩薩儀軌,一卷,唐天竺輸婆迦羅此雲善無畏譯。
佛在佉羅提耶山,地藏菩薩騰空說咒。
次說畫像法等。
複說成就法中雲,若念滅罪生善,生(或作舍)身後生極樂。
以草護摩三萬遍等。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載于宋蒙山甘露法師不動集,蒙山施食儀中。
未審出何經。
後賢幸為考證焉。
咒雲: 唵,缽啰末鄰(有本作甯)陀甯,娑婆诃。
第六章 他經流傳 金剛三昧經,二卷,出北涼錄。
總持品第八,地藏菩薩白佛問答,廣為分别無生之義,以決衆疑。
經文甚廣,須者尋之。
其後衆疑既決。
地藏菩薩知衆心已,而為說偈。
文雲: 我知衆心疑,所以殷固問。
如來大慈善,分别無有餘。
是諸二衆等,皆悉得明了。
我今于了處,普化諸衆生。
如佛之大悲,不舍于本願。
故于一子地,而住于煩惱。
如來複告大衆,廣說持經持名功德。
文雲: 是菩薩者,不可思議,恒以大慈拔衆生苦。
若有衆生持是經法,持是菩薩名,即不堕于惡趣,一切障難皆悉除滅。
若有衆生持此經者,無餘雜念,專念是經,如法修習。
爾時菩薩常作化身而為說法,擁護是人終不暫舍,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汝等菩薩,若化衆生,皆令修習如是大乘決定了義。
明圓澄法師注雲:偈雲不舍本願,而菩薩之願雲: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終不成佛。
以其誓願不可思議,慈悲不可思議,拔衆生苦,而衆生不可不知報恩也。
若欲報恩者無他,若持此經,若持菩薩名,非惟知恩報本。
抑且廣獲自利,不堕惡道,滅障除罪也。
汝等現前菩薩,有二種緣:一者,當學地藏菩薩大慈普護;二者,常教衆生修習如是經典。
大集須彌藏經,二卷,今合部大集經卷五十七、五十八須彌藏分,高齊烏苌國那連提黎耶舍共法智譯。
菩薩禅品第二: 佛說菩薩不堕二乘定聚,如實觀察,得一切法無語言空三昧。
如地藏菩薩,于此三昧到自在彼岸,能利益一切衆生。
以下經文,廣說地藏菩薩入定利生之事。
經文甚廣,今為略舉。
文雲: 或令諸衆生所須資生之具,如飲食衣服卧具園宅等,一切可愛色聲香味觸等,悉皆充足; 或令諸衆生風黃[病-丙+陰]等分之病,乃至貪嗔癡等煩惱諸病,如是身心病苦,悉皆除滅; 或令三惡道苦,及寒熱、怨憎會、愛别離、求不得諸苦,悉皆除滅;令諸衆生離一切苦惱及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慈心相向,乃至令諸衆生于第一義谛心善安住。
滅非時風雨品第三: 功德天為地藏菩薩述其往昔誓願。
複求地藏菩薩起悲愍心。
地藏菩薩令其請佛演說水風摩尼宮陀羅尼。
說已,大地震動。
地藏菩薩亦說磨刀大陀羅尼。
地藏菩薩說陀羅尼已。
世尊廣贊地藏菩薩陀羅尼功德。
文雲: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能為一切衆生如大妙藥,能滅一切衆生苦惱,能施一切衆生樂具,成就大悲;乃至以此陀羅尼力故,令我三寶種及以法眼得久住世;使此愚闇薄福、我慢所壞者,不修善根惡刹利及諸宰相,于我如是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精勤苦行所集之法,不滅不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有惱亂,以無惱故,諸天不忿;天不忿故,一切衆生悉皆獲得如上樂具。
陀羅尼品第四: 地藏菩薩複說幢杖大陀羅尼。
佛說羅摩伽經(晉唐二譯),華嚴經(貞元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貞元譯),華嚴十地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佛說八大菩薩經等,皆列有地藏菩薩之名。
秘密部中,常有禮誦供養地藏菩薩之文。
今舉其例: 佛說大輪金剛總持陀羅尼經,說念誦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等。
焰羅王供行法次第,說一心奉請地藏菩薩摩诃薩等。
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儀軌,說第二十三火羅諸天王是地藏菩薩所變身等。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成就儀軌,載地藏菩薩真言。
又有偈頌。
文雲: 北方地藏尊,其座極巧嚴,身處于焰胎,雜寶莊嚴地,绮錯互相間,四寶為蓮華,聖者所安住,金剛不可壞,行境界三昧,及與大名稱,無量諸眷屬等。
以上所列,皆此方大藏未收,近自日本傳來者,為略舉之。
已外尚多,若欲具知者,披藏檢尋。
又在密教,其密号為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剛。
在金剛界示現南方寶生如來之幢菩薩。
在胎藏界則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薩埵也。
附: 蓮華三昧經,說六地藏菩薩,及勝軍地藏菩薩。
延命地藏經,說延命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念誦儀軌,說地藏菩薩六使者。
此三經,皆日本台密一派所傳,疑似僞經,今不寫錄。
又有日本古傳種種杜撰之說,今亦不錄。
第七章 諸家章疏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解,明蕅益大師拟撰未就。
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一卷,明蕅益大師述。
占察善惡業報經疏,二卷,同上。
明蕅益大師占察善惡業報經疏自跋。
文雲: 憶辛未冬,寓北天目。
有溫陵徐雨海居士,法名弘铠,向予說此占察妙典,予乃倩人特往雲栖請得書本。
一展讀之,悲欣交集。
癸酉冬日,寓金庭西湖寺,依經立忏。
乙亥夏初,寓武水智月庵,講演分科。
是時即有作疏之願。
病冗交沓,弗克如願。
屈指十五年來,梵網佛頂唯識法華皆已注釋,獨此夙願尚未填還,亦可歎也。
今庚寅年,閱世已及五十二歲,百念灰盡。
偶有同志數人,仍來結夏北天目之藏堂,究心毗尼。
予念末世欲得淨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别途。
爰命筆于六月朔日,成稿于十有四日。
輸一滴以益大海,捧一塵而培須彌。
雖無補于高深,庶善鑽于乳酪。
公我同志,共享醍醐。
地藏菩薩本願經疏,明蕅益大師拟撰未就。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文,一卷,清靈乘撰。
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一卷,同上。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六卷,同上。
地藏菩薩本願經開蒙,三卷,清品玵集,依科注抄集而成。
紊亂糅雜,無足流通。
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三卷,清知性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解,未就,清胡宅梵述。
第八章 諸家忏儀 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一卷,明蕅益大師述。
明蕅益大師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後自序。
文雲: 大法久湮,人多謬解。
執大謗小,舉世皆然。
然地獄衆苦已随其後,喑啞餘報複更難窮。
故地藏慈尊,大集會中,現聲聞相。
世尊廣歎勝德。
且較雲:假于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殑伽沙等大菩薩所,百劫至心歸依稱念禮供求諸所願,不如一食頃,歸依稱念禮供地藏菩薩,以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故也。
蓋末世駕言大乘甚易,躬行僧行實難。
甯知廢小談大,并大亦非。
悟大用小,即小本勝。
故法華誡弘經者,必依四安樂行。
涅槃極談常住佛性,尤扶戒律。
大士功德獨盛,得非亦在此乎。
智旭深憾夙生惡習,少年力诋三寶,造無間罪。
賴善根未殒,得聞本願尊經,知出世大孝,乃轉邪見而生正信。
仍以謗法餘業,辛勤修證,不登法忍。
每展讀大士三經,辄不禁涕泗橫流。
悲昔日之無知,感大士之拯拔也。
因念濁智流轉之日,同此過者不少。
敬宗十輪并本願占察二典,述此儀法。
庶幾共滌先愆,克求後果,不終為無依行乎。
未登無生正位,皆可修之。
無論初心久學也。
清印光法師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重刻序。
文雲: 心體本淨,因根塵而濁念斯興。
佛性常存,由迷背而凡情孔熾。
于是承寂照之力,反作昏動之緣。
于常住之中,妄受生死之苦。
執著五陰,不知畢竟皆空。
障蔽一心,曷了本不可得。
耽染六塵之幻境,墜堕三惡之苦途。
縱經微塵劫數,莫出六道輪回。
故我世尊特垂哀愍,因地藏菩薩之問,說十力佛法之輪。
摧碾煩惑,成就道器。
由茲棄舍惡法,斷除一切無依行,修持善法,具足一切有依行。
然欲得無生法忍,須忏宿世愆尤。
若能不著五陰,自可圓證三身。
外承佛力法力菩薩誓願力,内仗誠力悔力自性功德力。
故得彌空罪霧,徹底消滅;本有性天,全體顯現。
是知十輪、本願、占察三經,同由地藏大悲願力,令末世孤露無依衆生,悉皆得大恃怙也。
蕅益大師已證法身,乘願再來。
初現闡提之迹,後為如來之使。
一生行解,事理圓融。
畢世著述,性修雙備。
欲令濁智成淨智,依三經而制忏儀。
冀使凡心作佛心,即十輪而明贊悔。
寶鏡既磨,光明自發。
摩尼既濯,珍寶斯雨。
誠可謂反本還元之妙法,即心作佛之達道也。
弘一上人宿欽大師著述,特為刻闆用廣流通。
俾有志于滅幻妄之惑業,證本有之真心,上續如來之慧命,下作末世之典型者,鹹得受持雲。
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一卷,明蕅益大師集。
明蕅益大師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分為六門。
第一緣起。
文雲: 夫諸佛菩薩愍念群迷,不啻如母憶子。
故種種方便,教出苦輪。
而衆生不了業報因緣,罔知斷惡修善。
淨信日微,五濁增盛。
由此劇苦機感,倍關無緣慈應。
爰有當機名堅淨信,咨請世尊曲垂悲救。
佛乃廣歎地藏功德,令其建立方便。
于是以三種輪相示善惡差别;以二種觀道,歸一實境界。
仍誡業重之人,不得先修定慧,應依忏法,得清淨已,然後修習二觀,克獲無難。
此誠末世對症之神劑,而方便中之殊勝方便也。
予悲障深,丁茲法亂,律教禅宗淆訛匪一。
幸逢斯典,開我迷雲,理觀事儀昭然可踐。
竊以諸忏十科行法,詳略稍殊。
一一阄陳,纖疑始決。
罔敢師心,乃述緣起。
第二勸修。
文雲: 若佛弟子,欲修出世正法者,欲現在無諸障緣者,欲除滅五逆十惡無間重業者,欲求資生衆具皆得充饒者,欲令重難輕遮皆得消滅者,欲得優婆塞沙彌比丘清淨律儀者,欲得菩薩三聚淨戒者,欲獲諸禅三昧者,欲獲無相智慧者,欲求現證三乘果位者,欲随意往生淨佛國土者,欲悟無生法忍圓滿證入一實境界者,皆應受持修行此忏悔法。
何以故?此是釋迦如來格外弘慈,地藏菩薩稱機悲願。
無苦不拔,無樂不與。
依此修行,淨信堅固。
如經廣明,所宜谛信。
以下四門,行法中廣明。
上列二種忏儀,最為完善。
忏願儀多依十輪,行法專宗占察。
後之學者,随己所樂,勉力行之。
慈悲地藏菩薩忏法,三卷,此書繁雜,未能适用。
地藏菩薩本願忏儀,一卷,清乘戒集。
此書簡明,尚未完善。
第九章 諸家贊述 自古迄今,諸家撰錄之中贊述地藏菩薩者甚多,或有别編一卷專述地藏菩薩靈感等事。
今以匆促未及遍檢,唯就所憶及者依時代先後略錄如下。
天台宗諸撰述中,常引占察經文。
占察經,漸次作佛有四種。
蕅益大師謂,天台六即蓋本諸此。
唐南山律祖四分律行事鈔等,常引十輪經文。
唐賢首國師華嚴經傳記,述地藏菩薩靈感。
文雲: 文明元年。
京師人,姓王,失其名。
既無戒行,曾不修善。
因患緻死。
被二人引至地獄門前,見有一僧,雲是地藏菩薩。
乃教王氏誦一行偈。
其文雲: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
菩薩既授經文,謂之雲:誦得此偈,能排地獄。
王氏盡誦,遂入見閻羅王。
王問此人有何功德。
答雲唯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說。
王遂放免。
當誦此偈時,聲所及處,受苦人皆得解脫。
王氏三日始蘇,憶持此偈,向諸沙門說之。
參驗偈文,方知是晉譯華嚴經第十二卷夜摩天宮無量諸菩薩雲集說法品。
王氏自向空觀寺僧定法師說雲然也。
唐清涼國師釋華嚴經十回向品初章代苦救護,亦贊歎地藏菩薩。
文雲: 由菩薩初修正願,為生受苦。
至究竟位,願成自在,常在惡趣,救代衆生,如地藏菩薩等。
宋高僧傳神僧傳載。
唐永徽時。
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
至中國,居九華山。
靈迹甚多,具載傳中。
相傳是地藏菩薩垂迹。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一卷,宋常謹集,載日本續藏經中。
今編入地藏菩薩本迹靈感錄。
明蓮池大師為比丘性安撰地藏菩薩本願經跋。
文雲: 地藏經譯于唐實叉難陀。
而時本譯人為法燈法炬,不著世代,不載裡族,于藏無所考。
雖小異大同,理固無傷。
而核實傳信,必應有據。
乃比丘性安者,承先志刻唐譯易之。
或謂是經,諄諄乎衆生因果地獄名相,無複玄論,不足新世耳目,惡用是訂正為。
噫。
布帛菽粟平時不如明珠,兇年則為至寶。
救末法之兇年,是經其可少耶。
若夫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探玄上士,試終身味之。
靈峰贊地藏菩薩别集,一卷,明蕅益大師撰,清演音集。
蕅益大師少年在俗常謗佛法,後聞地藏菩薩本願,乃發出世之心。
故其一生盡力宏揚贊歎地藏菩薩。
餘見靈峰宗論中,贊地藏文甚多,因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