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卷三

關燈
悲愍于一切,為利世間說俗谛。

    人中獅子設世俗,顯示衆生為六趣,地獄畜生及餓鬼,阿修羅趣與人天,下賤種姓高貴族,大富家庭與貧舍,奴仆之屬及婢使,男女等類并二根。

    所有衆生諸差别,佛無比者為世說,智者了知世俗谛,佛為利人故宣說。

    衆生著此淪生死,不能脫離世八法,所謂利衰及毀譽,所有稱譏并苦樂。

    得利即便生忻喜,失利便起嗔怒心,餘未說者皆應知,八病恒損于世間。

    誰說世俗為勝義,應知彼人慧颠倒。

    不淨苦中說淨樂,于無我性說有我。

    無常法中說是常,住此相中而愛著,彼聞如來所說法,恐怖诽謗不信受。

    毀謗如來正法已,堕地獄中受劇苦。

    凡愚非理求安樂,轉受百千無量苦。

    若有于佛正法中,如實觀察不颠倒,超出諸有入涅槃,如蛇脫去其故皮。

    一切諸法自性離,空無有相第一義,若聞此法生愛樂,必得無上大菩提。

    佛見諸蘊皆空寂,諸界及處亦複然,諸根聚落鹹離相,能仁皆悉如實知」。

    遠離世俗勝 義谛者,何有解脫。

    故執唯識可由邪分别轉入歧途也。

     此說名言谛為方便者。

    如經雲:「無文字法中,何說何可聞,于不變增益,故有聞有說」。

    唯依名言谛,乃可說勝義。

    由通達所說勝義,乃能得勝義。

    如論雲:「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所說勝義 ,即是方便所生之果。

    以方便生、果、所得、所證同是一義。

     他曰:汝于吾等極無顧忌,我今于汝亦不容忍。

    汝僅善破他宗,謂以正理觀察不應理故,破依他起自性。

    我今仍以汝所說義,不應理故,破汝所許世俗。

    答曰:若汝如無始以來,經百千艱苦所積财寶,被他奪去,詐現親善授以毒食,還奪其财,期以怨相報者,可随汝欲,何害我等自得勝善利益。

    頌曰: 如汝所計依他事我不許有彼世俗果故此等雖非有我依世間說為有 汝執自宗所說依他起自性,是聖智所證,我不許有如是世俗。

    若爾雲何?彼雖非有,然是世間之所共許,唯依世間說彼是有,随彼而說,即是遮彼之方故。

    如薄伽梵說:「世間與我诤,我不與世間诤,世間說有者我亦說有,世間說無者我亦說無」。

    頌曰: 如斷諸蘊入寂滅諸阿羅漢皆非有若于世間亦皆無則我依世不說有 如阿羅漢入無餘依妙涅槃界,一切世俗皆悉非有。

    若此世俗設于世間亦非有者,猶如阿羅漢之蘊等。

    我依世間亦不說彼等為有也。

    故唯依世間故,我許世俗,非自力許。

     此唯是世間所許,故應唯待彼許者而破,待餘人則非。

    頌曰: 若世于汝無妨害當待世間而破此汝可先與世間诤後有力者我當依 我等為遺世間之世俗故,設大劬勞而住。

    汝可破此世間世俗,倘汝不被世間妨害,我亦當助汝。

    然世間決定妨害于汝,故唯當旁觀也。

    汝可先與世間相诤,若汝獲勝,我願依汝。

    然汝必為世間所敗,故我唯當依止具有強力之世間也。

     他曰:若汝怖畏世間妨難,雖無正理亦許世俗,則亦應畏聖教妨難而許唯識。

    如經雲:「如是三界皆唯有心」。

    答曰:佛所說經如琉璃寶地。

    汝不知彼體性差别,迷為實事識水。

    今欲取彼實事識水,汝之智慧如未燒瓶,試為汲浸必當碎成百片,徒為知彼體性者之所恥笑。

    此經密意,非如汝慧之所解也。

     若爾經義雲何?頌曰: 現前菩薩巳現證通達三有唯是識是破常我作者故彼知作者唯是心 如前經雲:「随順行相觀察緣起。

    如是但生純大苦蘊純大苦樹,其中都無作者受者。

    彼複作是念:由執作者方有作業,既無作者,于勝義中業亦無得。

    彼複作是念: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如來分别演說十二有支,一切皆依一心而立」。

    乃至廣說。

    如是破除常我作者,于世俗中見唯内心,乃是作者。

    以是通達三界唯識。

    菩提謂一切種智,薩埵謂思惟。

    由彼有此思惟,故名菩薩。

    或彼有決定趣向菩提之心,故名菩薩。

    或決定成菩提之有情,名為菩薩。

    是略去其中間句也,通達謂證悟義,現證謂親證法界。

    現前是第六地名。

    此等是釋文義。

     如是已說經義,更以餘經顯示斯義。

    頌曰: 故為增長智者慧遍智曾于楞伽經以摧外道高山峰此語金剛解彼意 此謂此處所說頌。

    如楞伽經偈雲:「餘說數取趣,相續蘊緣塵,自性自在作,我說唯是心」。

    為解此義。

    頌曰: 各如彼彼諸論中外道說數取趣等佛見彼等非作者 說作世者唯是心 言外道者,依多分說。

    以此法衆,亦有假立補特伽羅等者,或說彼等亦非法衆,如諸外道不能無倒了解佛經義故。

    如論雲:「凡說人蘊者,世間數論師,休留(鳥旁,即貓頭鷹。

    )徒無衣,問彼離有無。

    故知唯佛教,宣說甘露法,離有無甚深,是正法殊勝」。

     當知執著蘊等者是外道。

    言各如者,謂各各宗。

    此即表示,諸外道類,亦計蘊等為作者,以此生死無始,故邪分别,何者不曾有?何者不當有?即現在世白淨斷等,亦有少許人計實蘊而為作者。

    諸佛世尊,由見彼補特伽羅等,皆非作者,故說唯心是世間之作者,此是經義。

     如是已說,由破餘作者,文義已盡,故彼唯字不破所知。

    更以異門明不破外境。

    頌曰: 如覺真理說名佛如是唯心最主要經說世間唯是心故此破色非經義 如于真理覺悟者,略去前句,說名曰佛。

    如是應知唯心最為主要。

    遮遺餘法亦是主要,故說三界唯心。

    故此僅是遺除色等為主,非說唯有心都無色等,遮其為有也。

    應許唯如吾釋乃是經義。

    若如汝宗,頌曰: 若知此等唯有心故破離心外色者何故如來于彼經複說心從癡業生 十地經說識以無明及行為因,非自相有:若識由自性而有者,應不觀待無明與行,然實待彼,故識畢竟非自性有。

    如眩翳人見毛輪等,要有颠倒因緣,彼方得有,若無颠倒因緣即非有故。

    如經雲:「菩薩如是,随順行相觀察緣起。

    彼作是念:于勝義中不知諸谛謂無明,無明所作業果謂諸行,依行之初心謂識,與識俱生餘四取蘊謂名色,名色增長謂六處,根境識三和合謂有漏觸,與觸俱生謂受,于受貪著謂愛,愛增長謂取,從取所起有漏業謂有,業等流起諸蘊謂生,蘊熟謂老,蘊壞謂死,由死離時愚昧貪戀令心熱惱謂愁,從愁發語謂歎,五根衰損謂苦,意識衰損謂憂,憂苦轉多謂惱。

    如是但生純大苦蘊純大苦樹,其中都無作者受者。

    此中無明有二種業:一令衆生迷于所緣,二與行作生起因。

    行亦有二種業:一能生未來異熟,二與識作生起因。

    識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有相續,二與名色作生起因。

    名色亦有二種業:一互相助成,二與六處作生起因。

    六處亦有二種業:一各取自境界,二與觸作生起因。

    觸亦有二種業:一能觸所緣,二與受作生起因。

    受亦有二種業:一能領受愛非愛及非二事,二 與愛作生起因。

    愛亦有二種業:一染著可愛事,二與取作生起因。

    取亦有二種業:一令煩惱相續,二與有作生起因。

    有亦有二種業:一能于餘趣中生,二與生作生起因。

    生亦有二種業:一能起諸蘊,二與老作生起因。

    老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根變異,二與死作生起因。

    死亦有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