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寤時,若見若得無有是處,如是諸根猶如夢事。
如是一切諸法,自性亦不可得,不可得故。
彼等亦不可說」。
如是蘊、界、處、緣起等,皆如根廣說。
以是彼等甯有自性,故唯識師執識實有即被所破。
若離外境,非有内識,雲何諸瑜伽師,依師長教授,見此大地骨鎖充滿耶?頌曰: 諸瑜伽師依師教所見大地骨充滿見彼三法亦無生 謂根境識三,何以故?頌曰: 說是颠倒作意故 說此三摩地是非真實性作意故,定當如是許。
若不爾者,頌曰: 如汝根識所見境如是不淨心見境餘觀彼境亦應見彼定亦應不虛妄 如汝觀戲劇等時,衆人共視彼境。
如一人所生眼識帶彼行相,餘人亦爾。
如是非修定者,審觀骨鎖等處,應如瑜伽師,亦生帶彼行相之識,如緣青等之識。
即此三摩地亦應不是非真實性作意也。
如是當知。
頌曰: 如同有翳諸眼根鬼見濃河心亦爾 如同前說,由翳力故見毛等,如是等類皆當了知。
頌曰: 總如所知非有故應知内識亦非有 如所知無自性,如是帶所知行相之内心,當知亦自性不生。
如雲「不知非所知,彼無知亦無,是故佛宣說,知所知無性」。
又雲:「諸識同幻化,是釋尊所說,彼所緣亦爾,決定同幻事」。
故執内識實有及謗外境定無,将堕險處。
唯諸善士修大悲行,以教理密咒為挽持,使不颠堕。
如是已說若離外境定無内識。
今當更破唯事有性。
頌曰: 若離所取無能取而有二空依他事此有由何能證知,未知雲有亦非理 若謂由能取所取二取空之依他起有者,此有汝以何識證知耶?若謂彼自證知不應道理。
自之作用于自體轉,成相違故。
如劍不自割,指不自觸,輕捷技人不能自乘己肩,火不自燒,眼不自見,此識亦非由他識證知違自宗故。
汝說若有餘識為此識境,即失唯識宗故。
故此有之能知畢竟非有,若謂不知而有,亦非道理。
他曰:雖非他識能知,然有自證。
唯由自證證知此識,故此得有。
此亦非有。
頌曰:彼自領受不得成 若謂由彼自證證知自識,亦不成立。
此中有許經部義。
為成立自證故,謂如火生時,非漸照自體及瓶等,是頓時俱照。
音聲亦是,頓顯自體及義。
如是内識生時亦非漸知,是頓了自體及境故定有自證也。
即不許者亦必許有自證,不爾後時憶念其境謂先已見,憶念能領受境者謂我先見,皆不應理。
以念唯緣曾領受境,識未領受,念則非有,由無自證故,且彼自識不自領受,餘識領受亦不應理。
以由餘識領受,犯無窮過。
謂見青識,若由後起餘識知者,彼能知青識之餘識,複應更有餘識領受,此後更須餘識領受。
故犯無窮。
又應後識不緣餘境,以初識繼續所起諸識,皆緣前識為境故。
諸有情類,是一識相續故。
諸識次第起者,如刺青蓮百瓣,由速轉故,現似頓起。
以是為斷無窮過故。
決定當許有自證分。
如是後時起念俱念心境,謂我先見,亦得成立。
若不由自證了知識體,則後起念不應道理。
由于後時能起彼念,謂我先見,故可比知其能引生後時俱念心境之念者,實有能領受内識自體與彼境體之心在。
故由後時念,即能成立有自領受。
既有自領受則亦有依他起性。
汝問:「此有由何而證知」,今如上答。
今為顯示彼答非理。
若由後念而成立立未鹹故所宣說此尚有成非能立。
且依成立實有,如是說者。
由無自他生故,則彼念心畢竟非有。
如何可用未成立之念,而成立未成立之自證也。
若依世聞名言增上,亦無以自證為因之念。
何以故?如火先成立者,方能以煙比知有火。
如是要先成立有自證者,方能由後時所起之念,比知有自證。
今彼自證且未成立,其以自證為因之念,雲何得有。
譬如見水不能比知定有水珠,見火不能比知定有火珠,以無彼珠,由降雨等及鑽木等,亦有水火生故。
如是此中雖無自證亦有念生,如下當說。
故以自證為因之念,若無自證念亦非有,今為成立末極成之自證,故汝所說念,尚未成立,故此念非有能立之用。
如為成立聲是無常,雲眼所見性。
且止如是推察,亦不應理。
頌曰: 縱許成立有自證憶彼之念亦非理他故如未知身生此因亦破諸差别 縱許内識能了自體及境,然說念心,能念彼等亦不應理,以許念心是離領受境心之他性故。
如慈氏識之自證與領受境,近密之識先未領受即不能念。
如是自身後時所生識,亦應不念未曾領受之心境,以是他故,如不知者身中之識。
若作是念:一相續所攝者是因果法故,可有念者。
此亦非有,何以故?曰:「此因亦破諸差别」。
以此「是他故」之因,亦能破除,一相續所攝,及是因果法等一切差别。
謂領受心後所生之念心刹那以是他故,如他相續之心,應與能領受之心,非一相續所攝,非因果法。
故可以此是他故之因廣破一切也。
問曰:若依汝宗當如何許耶?答曰: 由離能領受境識此他性念非我許故能憶念是我見此複是依世言說 若離能領受境之心,别無他性之念心,如前已說。
由無他性之念故,其能領受心之所領受者,非後念心不能領受,故念心亦有境,能領受心之所知者,後念心非不能了知。
故可念雲,是我見也。
此複是依世間言說,非是觀察所得,以虛妄義,是世間言說故。
如是頌曰: 是故自證且非有汝依他起由何知作者作業作非一故彼自知不應理 如雲我自知我,其正了知之我,成所作業,即此所知複是能知。
此之作用亦無别體,則作者,所作業,作用,應成一體,從不曾見有如是事。
如斫者與樹,及斫作用,非是一事。
由此亦知自證非有,故彼識不能自知也。
楞伽經亦雲:「如劍不自割,指亦不自觸」。
如是應知,心不自證亦爾。
由無自證故。
頌曰: 若既不生複無知謂有依他起自性石女兒亦何害汝由何謂此不應有 依他起性不自他生,如前已說,現今複說體無可知。
如是若許既無有生,複不可知之依他起性,則與依他起性相同之法,複由何理不許彼為有,彼石女兒亦于汝何害,汝不許為有。
謂石女兒,離一切戲論,是聖智所行,離言自性也。
又汝前說:「是假有法所依因」。
若有依他起性,雖可應理。
頌曰: 若時都無依他起雲何得有世俗因 意謂諸世俗法都無實因也。
故汝宗所說,世間名言之因都無自性。
頌曰: 如他由著實物故世間建立皆破壞 由無智慧執著實物,依他起法如未燒瓶,經汝觀察如注以水。
是則觀待世間建立之坐、去、作、煮等及色受等,皆被破壞。
故此唯有衰損,都無勝利也。
如是由自分别所立宗派,入彼道者。
頌曰: 出離龍猛論師道更無寂滅正方便 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脫 何故失壞二谛便不能得解脫。
頌曰: 由名言谛為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 如見真實三摩地經即寶積經見實會雲:「世間智者于實法,不從他聞自然解,所謂世俗及真谛,離此更無第三法。
衆生為求安樂故,于善逝所生信心,如來
如是一切諸法,自性亦不可得,不可得故。
彼等亦不可說」。
如是蘊、界、處、緣起等,皆如根廣說。
以是彼等甯有自性,故唯識師執識實有即被所破。
若離外境,非有内識,雲何諸瑜伽師,依師長教授,見此大地骨鎖充滿耶?頌曰: 諸瑜伽師依師教所見大地骨充滿見彼三法亦無生 謂根境識三,何以故?頌曰: 說是颠倒作意故 說此三摩地是非真實性作意故,定當如是許。
若不爾者,頌曰: 如汝根識所見境如是不淨心見境餘觀彼境亦應見彼定亦應不虛妄 如汝觀戲劇等時,衆人共視彼境。
如一人所生眼識帶彼行相,餘人亦爾。
如是非修定者,審觀骨鎖等處,應如瑜伽師,亦生帶彼行相之識,如緣青等之識。
即此三摩地亦應不是非真實性作意也。
如是當知。
頌曰: 如同有翳諸眼根鬼見濃河心亦爾 如同前說,由翳力故見毛等,如是等類皆當了知。
頌曰: 總如所知非有故應知内識亦非有 如所知無自性,如是帶所知行相之内心,當知亦自性不生。
如雲「不知非所知,彼無知亦無,是故佛宣說,知所知無性」。
又雲:「諸識同幻化,是釋尊所說,彼所緣亦爾,決定同幻事」。
故執内識實有及謗外境定無,将堕險處。
唯諸善士修大悲行,以教理密咒為挽持,使不颠堕。
如是已說若離外境定無内識。
今當更破唯事有性。
頌曰: 若離所取無能取而有二空依他事此有由何能證知,未知雲有亦非理 若謂由能取所取二取空之依他起有者,此有汝以何識證知耶?若謂彼自證知不應道理。
自之作用于自體轉,成相違故。
如劍不自割,指不自觸,輕捷技人不能自乘己肩,火不自燒,眼不自見,此識亦非由他識證知違自宗故。
汝說若有餘識為此識境,即失唯識宗故。
故此有之能知畢竟非有,若謂不知而有,亦非道理。
他曰:雖非他識能知,然有自證。
唯由自證證知此識,故此得有。
此亦非有。
頌曰:彼自領受不得成 若謂由彼自證證知自識,亦不成立。
此中有許經部義。
為成立自證故,謂如火生時,非漸照自體及瓶等,是頓時俱照。
音聲亦是,頓顯自體及義。
如是内識生時亦非漸知,是頓了自體及境故定有自證也。
即不許者亦必許有自證,不爾後時憶念其境謂先已見,憶念能領受境者謂我先見,皆不應理。
以念唯緣曾領受境,識未領受,念則非有,由無自證故,且彼自識不自領受,餘識領受亦不應理。
以由餘識領受,犯無窮過。
謂見青識,若由後起餘識知者,彼能知青識之餘識,複應更有餘識領受,此後更須餘識領受。
故犯無窮。
又應後識不緣餘境,以初識繼續所起諸識,皆緣前識為境故。
諸有情類,是一識相續故。
諸識次第起者,如刺青蓮百瓣,由速轉故,現似頓起。
以是為斷無窮過故。
決定當許有自證分。
如是後時起念俱念心境,謂我先見,亦得成立。
若不由自證了知識體,則後起念不應道理。
由于後時能起彼念,謂我先見,故可比知其能引生後時俱念心境之念者,實有能領受内識自體與彼境體之心在。
故由後時念,即能成立有自領受。
既有自領受則亦有依他起性。
汝問:「此有由何而證知」,今如上答。
今為顯示彼答非理。
若由後念而成立立未鹹故所宣說此尚有成非能立。
且依成立實有,如是說者。
由無自他生故,則彼念心畢竟非有。
如何可用未成立之念,而成立未成立之自證也。
若依世聞名言增上,亦無以自證為因之念。
何以故?如火先成立者,方能以煙比知有火。
如是要先成立有自證者,方能由後時所起之念,比知有自證。
今彼自證且未成立,其以自證為因之念,雲何得有。
譬如見水不能比知定有水珠,見火不能比知定有火珠,以無彼珠,由降雨等及鑽木等,亦有水火生故。
如是此中雖無自證亦有念生,如下當說。
故以自證為因之念,若無自證念亦非有,今為成立末極成之自證,故汝所說念,尚未成立,故此念非有能立之用。
如為成立聲是無常,雲眼所見性。
且止如是推察,亦不應理。
頌曰: 縱許成立有自證憶彼之念亦非理他故如未知身生此因亦破諸差别 縱許内識能了自體及境,然說念心,能念彼等亦不應理,以許念心是離領受境心之他性故。
如慈氏識之自證與領受境,近密之識先未領受即不能念。
如是自身後時所生識,亦應不念未曾領受之心境,以是他故,如不知者身中之識。
若作是念:一相續所攝者是因果法故,可有念者。
此亦非有,何以故?曰:「此因亦破諸差别」。
以此「是他故」之因,亦能破除,一相續所攝,及是因果法等一切差别。
謂領受心後所生之念心刹那以是他故,如他相續之心,應與能領受之心,非一相續所攝,非因果法。
故可以此是他故之因廣破一切也。
問曰:若依汝宗當如何許耶?答曰: 由離能領受境識此他性念非我許故能憶念是我見此複是依世言說 若離能領受境之心,别無他性之念心,如前已說。
由無他性之念故,其能領受心之所領受者,非後念心不能領受,故念心亦有境,能領受心之所知者,後念心非不能了知。
故可念雲,是我見也。
此複是依世間言說,非是觀察所得,以虛妄義,是世間言說故。
如是頌曰: 是故自證且非有汝依他起由何知作者作業作非一故彼自知不應理 如雲我自知我,其正了知之我,成所作業,即此所知複是能知。
此之作用亦無别體,則作者,所作業,作用,應成一體,從不曾見有如是事。
如斫者與樹,及斫作用,非是一事。
由此亦知自證非有,故彼識不能自知也。
楞伽經亦雲:「如劍不自割,指亦不自觸」。
如是應知,心不自證亦爾。
由無自證故。
頌曰: 若既不生複無知謂有依他起自性石女兒亦何害汝由何謂此不應有 依他起性不自他生,如前已說,現今複說體無可知。
如是若許既無有生,複不可知之依他起性,則與依他起性相同之法,複由何理不許彼為有,彼石女兒亦于汝何害,汝不許為有。
謂石女兒,離一切戲論,是聖智所行,離言自性也。
又汝前說:「是假有法所依因」。
若有依他起性,雖可應理。
頌曰: 若時都無依他起雲何得有世俗因 意謂諸世俗法都無實因也。
故汝宗所說,世間名言之因都無自性。
頌曰: 如他由著實物故世間建立皆破壞 由無智慧執著實物,依他起法如未燒瓶,經汝觀察如注以水。
是則觀待世間建立之坐、去、作、煮等及色受等,皆被破壞。
故此唯有衰損,都無勝利也。
如是由自分别所立宗派,入彼道者。
頌曰: 出離龍猛論師道更無寂滅正方便 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脫 何故失壞二谛便不能得解脫。
頌曰: 由名言谛為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 如見真實三摩地經即寶積經見實會雲:「世間智者于實法,不從他聞自然解,所謂世俗及真谛,離此更無第三法。
衆生為求安樂故,于善逝所生信心,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