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

關燈
二者方便心⑥,自然遍行,利益⑦衆生故。

     三者業識心⑧,微細起滅故。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于色究竟處⑨,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

    謂以一念相應慧⑩,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

    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衆生。

     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衆生無邊;衆生無邊故,心行差别亦複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

    若無明斷,無有心想,雲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于想念。

    以衆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

    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

    諸佛如來,離于見想,無所不遍。

    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

    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随諸衆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又問: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衆生者,一切衆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雲何世間多不能見? 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而說自然。

    但依衆生心現,衆生心者,猶如于鏡。

    鏡若有垢,色像不現。

    如是衆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注釋 ①淨心地:十地中的第一地,又名歡喜地。

     ②究竟地:十地中的第十地,又名法雲地。

     ③真如智:指無分别智。

     ④不依文字:唐譯不求聽受美妙音詞。

    此義在精神上與禅宗主張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十分相近。

    在這裡,是指不依靠對經典的文字诠釋,而是根據衆生的不同根機而分别開示,以達到幫助他們趨向涅槃的目的。

     ⑤真心:真實無妄之心。

     ⑥方便心:用種種方法,救度衆生之心。

     ⑦“益”,《金》本無。

     ⑧業識心:流轉生死的根本之心。

     ⑨色究竟處:指色究竟天,即色界四禅八天的最後一天,是諸佛成道之處。

     ⑩一念相應慧:指一念之間,始覺與本覺相契會,這是一種最後的頓悟成佛的智慧。

     ?一切種智:亦稱佛智,指了知一切世間、出世間之法的智慧。

     ?“決”,《金》本作“明”。

     ?“法”,《金》本作“佛”。

     ?“衆生”,《資》《碛》《普》《南》《徑》《清》本均作“衆生性”。

     ?自然業:指無心造作,任運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用。

     譯文 關于“證發心” 所謂的“證發心”,是指從初地(淨心地)到十地(究竟地)的菩薩,究竟證得何種境界。

    所謂真如,這是基于轉識成智才說真如是證得的境界。

    實際上證悟真如是畢竟無有境界可得的,隻有真如的無分别智,故名之為“法身”。

     這類菩薩,于一念瞬間,可以到無數的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恭敬諸佛請轉法輪。

    隻是為了開示,引導衆生趨向真如正覺,而使他們不依賴于語言文字的理解。

    或者顯示直超修行的中間階位,迅速證成正覺,這是為那些畏懼佛道難行而生怯弱之心的衆生而作的;或者宣說自己經過無量阿僧祇劫的勤苦修行,才能成辦佛道,這是為了那些對修行佛道有懈怠與驕慢心的衆生而作的。

    能示現如此無數的方便之法,真是不可思議。

    而實際上,這類菩薩的本性、根機都是平等不二的,所以他們的發心與證悟所得都無差别,沒有彼此超過的現象。

    因為一切菩薩,都要經過三阿僧祇劫的修習。

    隻是為了随順衆生境界的不同,衆生所見、所聞、根器、樂欲等不同,才示現不同方法的種種差别。

     又這類菩薩證發心的形相,有三種微細不同的表現。

     哪三種呢? 一是真心,指沒有分别的根本之智。

     二是方便心,指能自然任運,遍行一切處,利益衆生的後得之智。

     三是業識心,指具有微細生滅的阿賴耶識。

     又這類菩薩功德圓滿,在色究竟處能示現一切世間最高大的身體,于一念瞬間即可與本覺證會,所有無明頓然消盡,這叫作一切種智。

    由此自然而有不可思議的業用,能遍現于十方世界,利益衆生。

     有人問:由于虛空無邊,所以世界也無邊;由于世界無邊,所以衆生也無邊;由于衆生無邊,所以衆生的心、行差别也無邊。

    像這樣各種不同的境界,不可分别與定限,難以了知與理解。

    如果一切無明消盡,沒有心的各種妄念,怎麼能了知一切境界,并叫它為一切種智呢? 回答說:一切境界,本來就是真如一心所變現,而這一心是遠離一切念想。

    由于衆生虛妄之念才顯現境界,使心産生分别與定限。

    由于虛妄地生起各種念想,與真如法性不相稱,所以對種種法不能有決定的了知。

    諸佛如來,遠離一切見想,所知無所不遍。

    因其心真實無妄,就是一切法的本性。

    從自身的體性上能夠顯照一切虛妄之法,并有大智妙用與無數的方便之法,随順衆生不同水平所應得的理解,應機開示種種法義,使之悟解,故得名為“一切種智”。

     又有人問:如果諸佛具有自然任運的不可思議業用,能夠無所不在,利益衆生。

    那麼一切衆生如果見到佛身,看到佛的種種神通變化,聽到佛的種種方便說法,無不大獲利益。

    為什麼世間大多數人都不能見到呢? 回答說:諸佛如來,法身平等一如,無所不在,沒有心識活動,所以說其具有自然不可思議的業用。

    但這種業用都是依照衆生的心而示現的。

    衆生的心,就如鏡子。

    鏡子如果有污垢,色像就不能顯現。

    衆生也是如此,如果心有垢染,佛的法身也不會示現。

     修行與信心 原典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

    是中依未入正定衆生①,故說修行信心。

     何等信心?雲何修行? 略說信心有四種。

    雲何為四? 一者信根本②,所謂樂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③故。

     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密故。

     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衆,求學如實行故。

     注釋 ①未入正定衆生:法藏疏本作未入正定聚衆生。

    《資》《碛》《普》《南》《徑》《清》等本亦有“聚”字。

     ②信根本:信仰真如,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雲:“信根本者,真如之法,諸佛所師,衆行之源,故雲根本。

    ” ③一切智:指根本無分别智。

     譯文 以上已經闡述了義理解釋部分,其次,再說修行與樹立信心部分。

    這裡依據未進入正定聚的衆生,所以才說修行與信心。

     1信心四種 指哪些信心,怎樣修行呢? 大略說來,信心有四種,哪四種呢? 一是信根本,即所謂樂于信念真如之法。

     二是信佛有無量功德,即經常想念親近佛,供養佛,恭敬佛,生發信仰的善根,願求成佛的最高智慧。

     三是信法有大利益,即時常想到修行各種波羅密法。

     四是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即時常樂于親近諸菩薩衆(此指修大乘法的僧衆),求學如實修習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原典 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

    雲何為五?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①門。

    五者止觀門②。

     雲何修行施門? 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與。

    以自舍悭、貪,令彼歡喜。

    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與無畏。

    若有衆生來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為說。

    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雲何修行戒門? 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③、不惡口④、不妄言、不绮語⑤,遠離貪、嫉、欺詐、谄曲⑥、瞋恚、邪見⑦。

    若出家者,為折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憤鬧,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⑧。

    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于如來所制禁戒,當護譏嫌,不令衆生妄起過罪故。

     雲何修行忍門? 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于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雲何修行進門⑨? 所謂于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

    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

    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衆苦。

    複次,若人雖⑩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為邪魔諸鬼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為病苦所惱。

    有如是等衆多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忏悔,勸請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

     注釋 ①“進”,《石》本作“精進”。

     ②止觀門:《起信論》将六度的後兩度禅定與智慧合為止觀門,是其特色。

     ③不兩舌:攝律儀戒之一,即不搬弄是非,使人們之間互相争鬥。

     ④不惡口:攝律儀戒之一,即不以惡言惡語詛罵他人。

     ⑤不绮語:攝律儀戒之一,即不說花言巧語。

     ⑥谄曲:簡稱谄,指矯揉造作,掩飾自己過錯的思想與活動。

     ⑦邪見:悉指五種錯誤的見解,即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⑧頭陀等行:梵文,意為抖擻,指除去塵垢、煩惱的一種佛教苦行。

     ⑨“進門”,《金》本作“精進門”。

     ⑩“雖”,《石》本作“雖複”。

     ?“世”字下,《石》《資》《碛》《普》《徑》《南》《清》本均有“已”。

     ?晝夜六時:晝夜各分三個時間段。

    即晝時的晨、中、暮;夜時的初、中、後。

     譯文 2修行五門 修行大乘佛法有五種方法,可以成就上述的四信。

    哪五種呢?一是施門(布施法),二是戒門(戒律法),三是忍門(忍辱法),四是進門(精進法),五是止觀門(止觀法)。

     怎樣修行布施法呢? 如果見到一切來向自己求取财物的人,應根據自己的能力,盡力予以布施,以便舍棄自己悭貪之心,令他人歡喜。

    如果見到他人為厄難、恐怖所逼迫,應盡自己所能,令其無畏。

    如果有的衆生來求佛法,應根據自己的理解,盡量以方便巧說加以解釋。

    不應該貪求世間的名利與受人的恭維,隻求自利利他,并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菩提之道。

     怎樣修行戒律法? 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绮語,遠離一切貪欲、嫉妒、欺詐、虛僞、憤怒與邪見。

    如果出家修行的人,為了折伏煩惱,還應遠離煩嚣之地,常住寂靜之處,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苦行。

    即使犯有微小的過失,也要心生畏懼,慚愧改悔,不能輕視如來所制定的戒律。

    應當維護佛教的聲譽,不使衆生妄作譏嫌而生起罪過。

     怎樣修習忍辱法? 所謂應該忍受他人相加于自己的種種惱害,不懷報複之心。

    也應當對于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淡然處之,不動于心。

     怎樣修習精進法? 所謂對于一切向善之事,不生懈怠退堕之情,立志堅定,遠離一切怯弱之心。

    應當想到,自己從過去長久的時間以來,一直虛受一切身心大苦,沒有得到任何利益。

    所以應該勤奮修習一切功德,自利利他之行,遠離一切苦惱。

    再次,若有的人雖然修習信心,由于其前世,有衆多的罪惡業障,為邪魔諸鬼所惱亂;或為世間種種事務所纏縛;或為病痛所惱苦。

    有這樣衆多的業障,所以應當勇猛精進,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忏悔自己的過失,勸請諸佛常住世間,随之生歡喜之心,以自己的功德回向菩提之道,時常如此,沒有中斷。

    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切業障,使善根不斷增長。

     原典 雲何修行止觀門? 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随順奢摩他①觀義故。

    所言觀者,謂分别因緣生滅②相,随順毗缽舍那③觀義故。

     雲何随順? 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雙現前故。

     若修止者,住于靜處,端坐正意④,不依氣息⑤,不依形色⑥,不依于空⑦,不依地、水、火、風⑧,乃至不依見、聞、覺、知⑨。

    一切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

    以一切法,本來無相⑩,念念不生,念念不滅。

    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

    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

    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

    即複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 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

    于一切時,常念方便,随順觀察。

    久習淳熟,其心得住。

    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随順得入真如三昧?。

    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

    唯除疑惑?、不信?、诽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複次,依?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

    謂一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

    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三昧。

     或有衆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

    若于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或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或?說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衆生貪着世間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準;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于不信,多疑多慮;或舍本勝行,更修雜業。

    若着世事種種牽纏,亦能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複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适悅,不饑不渴,使人愛着;若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顔色變異。

    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網。

    當勤正念,不取不着,則能遠離是諸業障。

     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着世間名利恭敬故。

    真如三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

    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

    若諸凡夫不習此三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

    以修世間諸禅?三昧,多起味着,依于我見,系屬三界,與外道共。

    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

     注釋 ①奢摩他:梵文?amatha,意譯為止,禅定諸名之一。

     ②分别因緣生滅:分别即分明辨别。

    指依心生滅門而觀察一現象均是由因緣和合而成,有生有滅。

     ③毗缽舍那:梵文Vipa?yanā,意譯為觀,指禅觀。

     ④正意:指與真如菩提相應。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雲:“意欲令其觀心與理相應,自度度他,至無上道,名正意也。

    ” ⑤氣息:指禅法中的數息觀。

     ⑥形色:特指禅法中的不淨觀、白骨觀等。

     ⑦空:特指禅法中的空定,如三三昧、四無色定等。

     ⑧地、水、火、風:合稱為四大,為構成色法的四種基本元素。

    此特指禅十遍處等禅定。

     ⑨見、聞、覺、知:泛指一切意識身心活動。

     ⑩“相”,《金》本作“想”。

     ?心若馳散等句,日本學者哈基塔(yoshitoS.Hakeda)在其《大乘起信論》英譯本(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67年版)注中雲:“此文句為智顗《小止觀》所引,以作為止觀法立義之憑。

    由于智顗的引用,《起信論》為天台宗所高度評介。

    ” ?真如三昧:三昧為梵文Samādhi音譯,意為定。

    真如三昧,系指與真如相應的禅定。

     ?疑惑:對真理猶豫不定。

     ?不信:對大乘佛法缺乏信仰。

     ?诽謗:對大乘佛法之诽謗,概指外道之人。

     ?重罪業障:指五逆、四重等業障。

    五逆,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四重罪,指殺人、盜、淫、大妄語。

     ?我慢:恃我自高之義。

     ?懈怠:放逸不勤之義。

     ?“依”字下,《金》本有“如”字。

     ?一行三昧:唐譯一相三昧。

    指以法界(真如、實相)為對象而觀知無差别的禅定。

     ?“或”,《金》本作“若”。

     ?陀羅尼:梵文音譯,意譯為總持,指能持善法不使散失,持惡法不使起用,亦指咒語等真言。

     ?“或”,《金》本作“若”。

     ?空、無相、無願:簡稱三三昧、三解脫門,指大、小乘共修的禅法。

    空,指與無我、無我所相應的禅;無相,指遠離一切形相差别的禅;無願,亦稱無作,指對一切有為境界無所願求、無所造作的禅。

     ?知宿命過去之事:佛教五種神通中的“宿命通”。

     ?知未來之事:佛教五種神通中的“天眼通”。

     ?他心智:了知他人的心理活動,佛教五種神通中的“他心通”。

     ?“休”,《資》《碛》《南》本均作“伏”。

     ?“是”,《石》本作“此”。

     ?世間諸禅:指人,天中四禅,四空等世間禅定以及不淨觀、數息觀等小乘禅定。

     譯文 怎樣修習止觀法呢? 所謂的“止”,是說止息一切境界之相,随順正止的禅定進行觀察。

    所謂的“觀”,是指分辨因緣和合而起的生滅之相,随順正觀即禅觀進行觀察。

     怎樣叫随順呢? 從“止”“觀”二方面,逐漸修習,不相舍離,使二者同時顯現。

     如果修習“止”,應該住于僻靜之處,端正而坐,系心真如,不依賴氣息呼吸的數息觀,不依仗身體形、色的不淨觀與白骨觀,不依賴空觀,不依賴地、水、火、風,以至不依賴見、聞、覺、知。

    一切虛妄念想都随着正念真如而遣除,同時這種遣除的想法也被遣除。

    因為一切法本來就沒有形相,所以念念不生,念念不滅。

    也不能随順妄心而外念境界,然後又以妄心去遣除妄心。

    如果心有馳散,應該攝取,專注于正念。

    這種正念,隻是一心,沒有心外境界。

    即使此心本身,也沒有自身的相狀,所以念念起滅而實無可得。

     如果出定,還要于日常的進退往來、行住坐卧等行為中,時常采取方便之法,随順正确觀念,進行觀察。

    這樣修習長久,日益純熟,心就自然能夠凝住于定。

    因為心定,禅定的功夫也日漸猛利,從而能随順進入“真如三昧”,深深地折伏一切煩惱,使大乘信仰之心得以增長,迅速成就不退的階位。

    但是,對大乘之法,心生疑惑、不信、诽謗以及犯有深重業障,傲慢自大,放逸不勤的人除外。

    這一類人,不能進入真如三昧。

     再次,依靠真如三昧,則能了知十法界都是同一形相。

    即是說,一切諸佛法身與其餘凡界衆生的色身,平等無二,這就叫“一行三昧”。

    應當了解,真如是一切三昧的根本,如果有人依真如三昧而修行,就能逐漸生起無量無數的三昧。

     也有的衆生,由于缺乏善根,就會為邪魔外道和鬼神所惑亂。

    如果在坐禅中,出現形相恐怖,或出現形态端正的男女之相,應當正念一切唯心,這樣,上述種種形相就會止滅,最終不為其所惱亂;如果出現諸天形相、菩薩相,也有示現如來形相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具足;或者說各種真言咒語;或者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或者說平等、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無怨、無親以至無因果報應,一切空寂,方是真涅槃;或者令人了知過去之事,亦能了知未來之事,獲得他心通、辯才無礙等這一切,能使衆生貪戀于世間之名利,又令人喜怒無常,性無定準;或慈愛過度,貪睡多病,使心懈怠;或一時精進,旋即休廢;或天生不信(大乘佛法),多疑多慮;或舍棄原來所修的勝行,轉修雜業。

    如果貪戀世間種種牽纏系縛,也能使人得到各種類似三昧的境界,這些都是外道所得境界,不是真三昧,或者使人一日、二日、三日以至七日凝住于禅定之中,獲得自然香美的食物,身心感到舒适愉悅,不饑不渴,使人貪戀愛着;或者令人飲食沒有常規,乍多乍少,容貌變化多端。

    因為出現上述這些情況,所以修禅的人應當時常以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堕入邪魔之網。

    應當勤作“正念”,不貪求、不執着,就能遠離上述這些業障。

     應當了知,外道所有三昧,都離不開“我見”、“我愛”與“我慢”之心,貪戀于世間的名利與他人的恭敬。

    真如三昧,則不執着于所見之相,不執着于所得之境,以至在出定以後,也沒有懈怠傲慢之心。

    所有煩惱,漸漸微少。

    如果說一切凡夫,不修習真如三昧,而能夠證入如來境果,沒有這樣的道理。

    因為修習世間的各種禅定三昧,大多都會生起執着之心,依止“我見”,輪回于三界之中,與外道同行。

    如果沒有高僧大德的護持,則會生起外道邪見。

     原典 複次,精勤專心,修學此三昧者,現世當得十種利益,雲何為十? 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二者不為諸魔、惡鬼所能恐怖。

     三者不為九十五種外道鬼神①之所惑亂。

     四者遠離诽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

     五者滅一切疑②、諸惡覺觀③。

     六者于如來境界信得增長。

     七者遠離憂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

     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為他人所惱。

     九者雖未得定,于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滅損煩惱,不樂世間。

     十者若得三昧,不為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複次,若人唯修于止,則心沉沒。

    或起懈怠,不樂衆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

     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

    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

    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于雲,忽爾而起。

    應觀世間一切有身④,悉皆不淨,種種穢污,無一可樂。

     如是當念一切衆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

    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⑤苦,亦無分齊,難舍難離,而不覺知。

    衆生如是,甚為可愍。

     作此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

    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

     以起如是願故,于一切時、一切處,所有衆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學,心無懈怠。

    唯除坐時,專念于止。

    若餘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

     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應止觀俱行。

    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複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⑥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着世間,能舍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

    以此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舍離。

    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複次,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

    以住⑦于此娑婆世界⑧,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

    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

    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随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⑨佛,永離惡道⑩。

    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

    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 注釋 ①九十五種外道鬼神:關于外道數目,各經論說法不一。

    《華嚴經》《大智度論》等認為有九十六種外道;《大涅槃經》《大集經》等認為有九十五種外道。

     ②“疑”字下,《石》《資》《碛》《普》《南》《徑》《清》本均有“惑”。

     ③惡覺觀:邪惡的觀點。

     ④有身:指具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衆生之身。

     ⑤“所”,《金》本作“世”。

     ⑥雖念諸法自性不生等句:這種止觀雙運的思想,見性空而不舍萬有,于萬有不舍性空,正是大乘中觀學說“緣起性空”理論的發揮。

    不過《起信論》不講性空而講不生、不可得,表現出對法性真如的肯定意向。

    緣起性空立論于現象界。

    所謂性空,乃指現象之性,沒有自體,因緣而有;而《起信論》,則從現象與本體同時立論,講現象,則因緣和合,業報不爽;講本體,則自性不生、性不可得,認可一種超越的智慧給予觀照。

     ⑦“住”,《碛》《南》本均作“往”。

     ⑧娑婆世界:娑婆,梵文Sahā。

    亦譯娑诃、索诃等,意譯堪忍。

    泛指衆生居住的、充滿了苦難的世界。

     ⑨“于”,《石》本作“諸”。

     ⑩惡道:唐譯惡趣。

    通指六道中的三惡道,即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

     ?哈基塔英譯注中,疑此段經文為後人增益。

    其說:“盡管對阿彌陀佛的信仰,在因緣分第七中已有明示,不過,在讨論禅定兩種基本方法,止與觀之後,陡然出現勸人念佛,似乎有些讓人不解,事實上,這并不屬于五種實踐(修習)的範圍,而是一種附加,難怪有的西方學者,懷疑本論與彌陀信仰有關,認為本段可能為彌陀信奉者或作者在彌陀信奉者的壓力之下增益的。

    ” 譯文 再則,精進專心,修習“真如三昧”的人,現世就可以獲得十種利益。

    哪十種呢? 一是經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持和護念。

     二是不為一切邪魔惡鬼所恐怖。

     三是不為各種各樣的外道鬼神所迷惑、擾亂。

     四是遠離對大乘佛法的诽謗之心,使深重的業障逐漸微少。

     五是滅除一切對大乘佛法懷疑和邪惡的觀念。

     六是對于如來境界的信仰得以增長。

     七是遠離憂悔,雖身處生死流轉之中,而勇猛不怯,一心向道。

     八是心情柔和,舍除驕慢之心,不為他人所惱怒。

     九是盡管沒有達到入定的境界,但無論何時何地,都會減少煩惱,不耽樂留戀世間境界。

     十是若獲得三昧,則不為外在的一切聲音所驚動。

     再次,如果有人隻是單純地修習“止”,就會産生昏沉之心,或産生懈怠之情,不樂于一切善業,遠離救世悲心,因此還應修習“觀”。

     修習“觀法”,應當觀察世間一切有為之法,都不得長久停住,而是須臾變滅的。

    一切衆生的心行,都是剎那生滅的,所以才充滿了痛苦。

    應當觀察過去所念着的一切(現象),恍惚如夢,虛幻不實;觀察現在所念着的一切現象,猶如電光,倏忽即滅;觀察未來所念着的一切現象,猶如浮雲,來去無常;觀察世間一切有身,都不清淨,種種污穢,遍滿全身,沒有一處可以樂戀。

     因此,就應當觀想,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都由于“無明”不斷熏習,生起生滅之心,遭受一切身與心的巨大痛苦。

    現在又有無數苦惱逼迫身心,未來的痛苦,也沒有定限。

    這些痛苦,難舍難離,衆生處于其中卻不知覺。

    衆生如此迷而不明,實可悲愍。

     有了如此觀想,即應當勇猛精進,發大誓願。

    願使我心,遠離妄念分别,于十方世界,遍修一切向善功德,盡未來之世,以無量無數的善巧方便,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使他們證得涅槃的最勝妙樂。

     因為發了這樣的誓願,就應随時随地,對一切衆善,根據自己的能力,堅持不懈地修習。

    除了禅定時專心一念修止外,其餘一切時間,都應當觀察,哪些應做,哪些不應做。

     在行、住、坐、卧的日常行為中,都應當做到“止觀俱行”。

    即雖然念想一切現象本無自性(修止),而又要念想一切現象由因緣和合而成,善惡之業必有苦樂等果報,絲毫不爽,不會壞失(“止”中修“觀”);雖然念想一切現象由因緣而成,善惡業報不會壞失(修觀),而又要進一步念想一切現象的自性并不可得(“觀”中修“止”)。

    這樣修習“止”法,就可以對治凡夫貪着于世間境界,使聲聞、緣覺二乘舍棄怖畏生死的怯弱之見;這樣修習“觀”法,就可以對治聲聞、緣覺二乘不起大慈大悲的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的行為。

    由于這樣的道理,“止”“觀”二種法門,互相助成,不相舍離。

    如果“止”“觀”不能同時具備,就無法證入菩提妙道。

     再次,有的衆生初學大乘佛法,想求得正确的大乘信仰,但又産生怯弱之情。

    由于他們住在這個娑婆世界,畏懼不能時常遇見諸佛,親自承事供養。

    恐怕信心難以成就圓滿,想要退堕道心。

    這樣的衆生,應當了知如來有一種特别殊勝的方便法門,可以攝受保護衆生的信心。

    這就是專心一意念佛,以此為因緣,就能随着自己的願力而得以往生他方淨土,常見諸佛,永離三惡道。

    正如佛經中所說:如果有人專意願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由此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極樂世界,就可以往生彼處,由于在那裡可以常見諸佛,所以最終不會退堕。

    如果進一步觀想阿彌陀佛的真如法身,時常精進修習,就能最後獲得真如三昧的正定之果。

     論修行利益 原典 已說修行信心分,次說勸修利益分。

     如是摩诃衍諸佛秘藏,我已總說。

    若有衆生,欲于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诽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量修習,究竟能至無上之道。

     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此人,定紹佛種,必為諸佛之所授記①。

    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②滿中衆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為喻。

     複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

    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歎其功德,亦不能盡。

    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

    此人功德亦複如是,無有邊際。

     其有衆生,于此論中,毀謗不信,所獲罪報,經無量劫受大苦惱。

    是故衆生,但應仰信,不應诽謗,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絕一切三寶之種③。

     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入佛智④故。

    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淨信;現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淨信;未來菩薩,當依此法得成淨信。

    是故衆生,應勤修學。

    ⑤ 諸佛甚深廣大義,我今随分總持說, 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衆生界。

     注釋 ①授記:梵文Vyākarana,又譯和伽羅,意指佛對發心衆生授與将來必當成佛的記别。

     ②三千大千世界:又稱大千世界。

    佛教關于世界的空間圖景,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廓,為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合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一個大千世界,為一佛所教化。

     ③三寶之種:指佛、法、僧三寶的種子。

    另,“之種”,《石》本作“種性”。

     ④“智”,《石》本作“慧”。

     ⑤關于最後這部修行利益分,據哈基塔英譯本注中說:“有的現代學者認為此最後一段,文義粗淺,與前文高深玄遠的精神不相協調,疑為後人所增益。

    ” 譯文 已說修行與樹立信心,其次說修行的利益。

     關于大乘諸佛的甚深秘法,我已作了如上的總體概說。

    若有衆生想對如來甚深境界,獲得正信,遠離對大乘佛法的诽謗之心,證入大乘妙道,應當依據此論,思考修習,最終一定能夠達到無上的菩提之道。

     如果有人聽了此論所說大乘佛法,不生怯弱之心,當知此人,必定能夠紹隆佛種,必定為諸佛所授記。

    如果有人,可以教化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衆生,令他們修習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餐飯的時間裡真正思考本論所說佛法,這種功德超過(教化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的)功德,不可言喻。

     再次,如果有人接受奉持此論,依之觀察修習。

    甚至一日一夜的時間,其獲得的功德無量無邊,不可言說。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各自于無量無邊的時間裡贊歎此論的功德,也稱道不盡。

    為何如此?因為真如法自性的功德,沒有窮盡。

    照此論修持的人,其功德也是如此,無邊無際。

     如果有衆生,對于此論,毀謗不信,所得的罪惡報應,要經無數劫的時間,要受到巨大的身心苦惱。

    所以一切衆生,隻應信仰(此大乘之法),不應起诽謗之心,以緻自害害人,斷絕一切佛、法、僧三寶的種子。

     因為一切如來,都是依據此法而證得涅槃,一切菩薩也因之修習而證入佛智。

    所以應當了知,過去菩薩,已經依據此法,證得淨信;現在菩薩,正依據此法而證得淨信;未來菩薩,當依據此法而證得淨信。

    所以一切衆生應精進修習此法。

     諸佛甚深廣大之義理,我今已随順作了概說。

     願功德回向真如法性,普利一切衆生無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