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如是外境一切法,非我力能可遮止,
但須遮止於自心,何須更複遮餘法。
如上引喻,外境能作損惱之一切法,我欲悉皆遮止,亦勢不可能。
但須遮我此心緣彼等境而起瞋恚,由修此行,忍辱便成圓滿。
我何故更須遮餘諸瞋恚境,不能亦不須遮彼故。
卯四、精進依心轉起: 一念淨心所生果,能生梵淨諸天等, 唯由身語所起行,得果微劣不如是。
精進修行究竟,亦依心轉。
如修初禅等住,僅一生起等住所攝明顯喜心,亦能生梵天等處,若不依有力之心,與身語俱之心所得果,味着微劣喜受,不能如是生於初禅等處,故唯依有力之心随轉也。
卯五、靜慮依心轉起: 佛言縱於長時中,念誦勤修諸苦行, 心於餘境而馳散,雖持明咒終無益。
靜慮波羅蜜多心離沉掉,亦自能圓滿。
若依厭患作意攝持之心,雖長時持誦陀羅尼及修斷食等苦行,心於外境馳散,仍是無明。
佛於經中告諸比丘,心於欲境馳散,而修念誦苦行等,空無果也。
謂不能與所欲求之果,唐勞無義也。
卯六、般若依心轉起: 若人於此勝法要,心之秘密不了知, 欲求安樂除諸苦,唐勞漂流無義淵。
般若於心随轉,若任何補特伽羅,於法要或殊勝義,於非器不開示故,彼於心之秘密勝義谛不能了知,雖欲證無上樂,摧生死苦,唯漂流無義深淵,不能得其所欲,故般若亦随心轉也。
醜三、勵力守護其心。
分二: 寅一、總明;寅二、别釋。
今初: 是故我今於此心,應善執持善防護, 若除防心真忏悔,别餘忏法多何益。
既止惡修善,皆如是依心随轉,故應以正念知,善持自心,嚴密防護,勿令失壞。
除防心為真忏悔外,别餘念誦等不防心之忏法,雖多何益,無所用也。
寅二、别釋。
分四: 卯一、防心之法;卯二、應須防護之理;卯三、防護之功德;卯四、為護心故力存正念。
今初: 如於取暖群居處,應須謹畏護創傷, 如是居於惡人群,亦應常護自心瘡。
如人身有瘡,若居取暖之處,與掉舉不慎之衆共住,常謹畏慎護其瘡。
今若處於能為生煩惱緣之衆中,亦須常護其心瘡,若不防護,由彼外緣,便能斷善趣及解脫道之命也。
卯二、應須防護之理: 若畏身瘡輕微苦,尚須謹慎而将護, 衆合山壓諸怖畏,如是心瘡能不護。
為怖身瘡小苦,尚應謹護其瘡,為怖畏失壞其心,當受衆合地獄山壓等苦,如罪堕心瘡,何能不護?應思維其重大過患而守護之也。
卯三、防護之功德: 若能安住如是行,任處惡人衆會中, 或複居於婦女内,堅勤護戒無壞失。
若安住如是滅煩惱行之緣,雖處具瞋恚之惡人衆中,或具貪染之女人衆中,亦無不可,精勤護戒,心能堅住不壞也。
卯四、為護心故誓存正知: 甯失利養及恭敬,乃至身命亦可舍, 亦甯失壞餘善法,唯此勝心勿失壞。
我之衣食等利養、禮拜等恭敬,乃至資生養命之緣,悉可喪失,亦甯可失壞除防心善外别餘善法,唯此大乘心,無論如何不可失壞也。
子二、護心方便護正念知。
分二: 醜一、總明;醜二、别釋。
今初: 諸欲守護心者前,我今合掌虔誠請, 願於正念及正知,勵力常時勤護守。
若離正知,不能護心,故我寂天,今對諸欲守護其心者前,合掌啟請,願於此無忘善所緣相之正念,及觀察三門時非時之正知,常勤守護,甯舍生命,亦毋壞失也。
餘本或作勤護戒者,亦作如是釋也。
醜二、别釋。
分二: 寅一、不正知之過患;寅二、守護正知之方便為守護正念。
初中分五: 卯一、離正念知一切所作悉下劣無力;卯二、般若不能清淨;卯三、律義不能清淨;卯四、失壞先所積之善法;卯五、障未作善法成就。
今初: 世人若為病所纏,於諸事業無能力, 如是愚昧所纏心,於諸事業亦無力。
世人若為病所纏擾,耕種等事悉無能力。
如是若心為昧於取舍之不正知所纏,於一切善業皆無能力也。
卯二、般若不能清淨: 若時心不具正知,雖有聞思修等善, 宛如罅漏瓶中水,空勞汲引難貯積。
若離正知,般若不能圓滿。
具不正知之心,先縱精勤聞思修,譬如罅漏之瓶水,不能貯終歸漏失,失壞正知之後不能安住正念,般若終失壞也。
卯三、律義不能清淨: 縱具多聞及淨信,常時奮勉勤精進, 由不正知之過患,終為罪堕所染污。
縱具多聞,於法淨信,多方奮勉勤修善法,若於取舍處,昧無正知,由斯過患相續便為罪堕所染,故應勵力守護正知也。
卯四、失壞先所積之善法: 不正知如諸竊盜,随於壞失正念起, 雖勤積集諸福德,如被盜劫趨惡趣。
不正知之人,為諸煩惱賊,随忘善所緣壞失正念之後,劫先所集諸福德财,近所積集亦被劫奪,如人被盜,便趨貧困,善法貧困,便趨惡趣也。
卯五、障未作善法成就: 如斯煩惱劫賊群,常時乘隙伺人便, 遇隙乘機劫善根,能壞一切善趣命。
若不以正知守護,此煩惱劫賊群,正尋求劫奪善财之機會,若得其便,即劫奪善法,且摧壞其善趣及解脫果之命根,如是思維不正知之過患已,應勵力守護善觀三門所作之正知也。
寅二、守護正知之方便為守護正念。
分二: 卯一、總明;卯二、别釋。
今初: 故須常以正念力,護意根門無暫舍, 若稍縱念急攝心,正念惡趣諸損惱。
不正知過失甚多,故為守護正知,應恃不忘善所緣之正念,閉置心房之中,任何時中,不許越其門間一步也。
若失正念,亦應念惡趣諸損惱,無問收回安住心中。
卯二、别釋。
分三: 辰一、外緣依心善知識;辰二、内緣如理作意;辰三、由正念生正知之理。
今初: 或從師長或善友,或複依心親教師, 具足善根能畏敬,正念無難自生起。
守護正念之方便,依自和尚、阿闍黎、同梵行諸尊重者,或諸善友,或依親教所說教授,知慚識愧,由懼他诃厭故,具足善根之補特伽羅恭敬學處,不忘善所緣相之正念,自易生起,於聞思修三任有所作,悉應善護正念也。
辰二、内緣如理作意: 諸佛如來及菩薩,常時具足無礙眼, 我身恒時正安住,諸佛菩薩聖目前, 如是思維具慚恥,恭敬怖畏如是思。
複次諸佛菩薩,於諸時處,一切所知,具無礙見,我常安住一切諸聖目前無有覆藏,如是思維,觀自羞愧,恭敬大師及法,怖畏異熟,當如是思維具足正念也。
辰三、由正念生正知之理。
分二: 巳一、生正念之理;巳二、由彼生正知之理。
今初: 如是亦能數數生,正念随念於諸佛。
如是思維,随念諸佛并法僧功德之正念,於彼補特伽羅數數生起,故亦易能生三寶正念也。
巳二、由彼生正知之理: 若為守護意根門,其時正念能安住, 爾時正知即現前,縱或暫失能複生。
由斯正念,何時為守意根門防護煩惱正念安住,其時即有觀察是時非時、應不應作、如實而知之正知,偶一失壞,亦能回複。
修行善不善巧,視守護正念正知之法如何,故於此應善巧也。
子三、以正念知守護心學行之理。
分三: 醜一、學律儀戒之理;醜二、學攝善法戒之理;醜三、學饒益有情戒之理。
初中分二: 寅一、於三門串習勵力;寅二、守護勿失。
初中分三: 卯一、觀察身語串習;卯二、觀察意串習;卯三、釋應心應作分齊。
初中分四: 辰一、身有所作先觀其意樂;辰二、屬於瞻視等之所學;辰三、配合别餘威儀;辰四、觀察心住串習。
今初: 初以如是正知心,若知此事有過失, 爾時即應舍所作,寂然而住如株杌。
於往還等時,若先了知如是發起心此有過失,此無過失,其時若見發起心有過失,即應正念對治法,持心而住,不為罪力所動。
辰二、屬於瞻視等之所學。
分四: 巳一、總明眼瞻視之諸行;巳二、疲勞時應如何;巳三、他補特伽羅來前時當如何;巳四、憩息之時當如何。
今初: 見之無義唯散亂,我終不應觀此境, 常時如是應思維,目不他瞬正瞻視。
我於何時終不散亂觀無義境,令心失壞故。
決定思維唯善所緣,恒時瞻視,目光所及唯應及一中轭許。
巳二、疲勞時應如何: 若為暫息疲勞故,偶一放目瞻諸方。
為調身界或作觀疲勞,為息勞倦故,應偶一放目觀諸方隅。
巳三、他補特伽羅來前時當如何: 若見有人來目前,舒顔平視贊善來, 谛察道途怖畏故,亦應數數觀四方。
如上引喻,外境能作損惱之一切法,我欲悉皆遮止,亦勢不可能。
但須遮我此心緣彼等境而起瞋恚,由修此行,忍辱便成圓滿。
我何故更須遮餘諸瞋恚境,不能亦不須遮彼故。
卯四、精進依心轉起: 一念淨心所生果,能生梵淨諸天等, 唯由身語所起行,得果微劣不如是。
精進修行究竟,亦依心轉。
如修初禅等住,僅一生起等住所攝明顯喜心,亦能生梵天等處,若不依有力之心,與身語俱之心所得果,味着微劣喜受,不能如是生於初禅等處,故唯依有力之心随轉也。
卯五、靜慮依心轉起: 佛言縱於長時中,念誦勤修諸苦行, 心於餘境而馳散,雖持明咒終無益。
靜慮波羅蜜多心離沉掉,亦自能圓滿。
若依厭患作意攝持之心,雖長時持誦陀羅尼及修斷食等苦行,心於外境馳散,仍是無明。
佛於經中告諸比丘,心於欲境馳散,而修念誦苦行等,空無果也。
謂不能與所欲求之果,唐勞無義也。
卯六、般若依心轉起: 若人於此勝法要,心之秘密不了知, 欲求安樂除諸苦,唐勞漂流無義淵。
般若於心随轉,若任何補特伽羅,於法要或殊勝義,於非器不開示故,彼於心之秘密勝義谛不能了知,雖欲證無上樂,摧生死苦,唯漂流無義深淵,不能得其所欲,故般若亦随心轉也。
醜三、勵力守護其心。
分二: 寅一、總明;寅二、别釋。
今初: 是故我今於此心,應善執持善防護, 若除防心真忏悔,别餘忏法多何益。
既止惡修善,皆如是依心随轉,故應以正念知,善持自心,嚴密防護,勿令失壞。
除防心為真忏悔外,别餘念誦等不防心之忏法,雖多何益,無所用也。
寅二、别釋。
分四: 卯一、防心之法;卯二、應須防護之理;卯三、防護之功德;卯四、為護心故力存正念。
今初: 如於取暖群居處,應須謹畏護創傷, 如是居於惡人群,亦應常護自心瘡。
如人身有瘡,若居取暖之處,與掉舉不慎之衆共住,常謹畏慎護其瘡。
今若處於能為生煩惱緣之衆中,亦須常護其心瘡,若不防護,由彼外緣,便能斷善趣及解脫道之命也。
卯二、應須防護之理: 若畏身瘡輕微苦,尚須謹慎而将護, 衆合山壓諸怖畏,如是心瘡能不護。
為怖身瘡小苦,尚應謹護其瘡,為怖畏失壞其心,當受衆合地獄山壓等苦,如罪堕心瘡,何能不護?應思維其重大過患而守護之也。
卯三、防護之功德: 若能安住如是行,任處惡人衆會中, 或複居於婦女内,堅勤護戒無壞失。
若安住如是滅煩惱行之緣,雖處具瞋恚之惡人衆中,或具貪染之女人衆中,亦無不可,精勤護戒,心能堅住不壞也。
卯四、為護心故誓存正知: 甯失利養及恭敬,乃至身命亦可舍, 亦甯失壞餘善法,唯此勝心勿失壞。
我之衣食等利養、禮拜等恭敬,乃至資生養命之緣,悉可喪失,亦甯可失壞除防心善外别餘善法,唯此大乘心,無論如何不可失壞也。
子二、護心方便護正念知。
分二: 醜一、總明;醜二、别釋。
今初: 諸欲守護心者前,我今合掌虔誠請, 願於正念及正知,勵力常時勤護守。
若離正知,不能護心,故我寂天,今對諸欲守護其心者前,合掌啟請,願於此無忘善所緣相之正念,及觀察三門時非時之正知,常勤守護,甯舍生命,亦毋壞失也。
餘本或作勤護戒者,亦作如是釋也。
醜二、别釋。
分二: 寅一、不正知之過患;寅二、守護正知之方便為守護正念。
初中分五: 卯一、離正念知一切所作悉下劣無力;卯二、般若不能清淨;卯三、律義不能清淨;卯四、失壞先所積之善法;卯五、障未作善法成就。
今初: 世人若為病所纏,於諸事業無能力, 如是愚昧所纏心,於諸事業亦無力。
世人若為病所纏擾,耕種等事悉無能力。
如是若心為昧於取舍之不正知所纏,於一切善業皆無能力也。
卯二、般若不能清淨: 若時心不具正知,雖有聞思修等善, 宛如罅漏瓶中水,空勞汲引難貯積。
若離正知,般若不能圓滿。
具不正知之心,先縱精勤聞思修,譬如罅漏之瓶水,不能貯終歸漏失,失壞正知之後不能安住正念,般若終失壞也。
卯三、律義不能清淨: 縱具多聞及淨信,常時奮勉勤精進, 由不正知之過患,終為罪堕所染污。
縱具多聞,於法淨信,多方奮勉勤修善法,若於取舍處,昧無正知,由斯過患相續便為罪堕所染,故應勵力守護正知也。
卯四、失壞先所積之善法: 不正知如諸竊盜,随於壞失正念起, 雖勤積集諸福德,如被盜劫趨惡趣。
不正知之人,為諸煩惱賊,随忘善所緣壞失正念之後,劫先所集諸福德财,近所積集亦被劫奪,如人被盜,便趨貧困,善法貧困,便趨惡趣也。
卯五、障未作善法成就: 如斯煩惱劫賊群,常時乘隙伺人便, 遇隙乘機劫善根,能壞一切善趣命。
若不以正知守護,此煩惱劫賊群,正尋求劫奪善财之機會,若得其便,即劫奪善法,且摧壞其善趣及解脫果之命根,如是思維不正知之過患已,應勵力守護善觀三門所作之正知也。
寅二、守護正知之方便為守護正念。
分二: 卯一、總明;卯二、别釋。
今初: 故須常以正念力,護意根門無暫舍, 若稍縱念急攝心,正念惡趣諸損惱。
不正知過失甚多,故為守護正知,應恃不忘善所緣之正念,閉置心房之中,任何時中,不許越其門間一步也。
若失正念,亦應念惡趣諸損惱,無問收回安住心中。
卯二、别釋。
分三: 辰一、外緣依心善知識;辰二、内緣如理作意;辰三、由正念生正知之理。
今初: 或從師長或善友,或複依心親教師, 具足善根能畏敬,正念無難自生起。
守護正念之方便,依自和尚、阿闍黎、同梵行諸尊重者,或諸善友,或依親教所說教授,知慚識愧,由懼他诃厭故,具足善根之補特伽羅恭敬學處,不忘善所緣相之正念,自易生起,於聞思修三任有所作,悉應善護正念也。
辰二、内緣如理作意: 諸佛如來及菩薩,常時具足無礙眼, 我身恒時正安住,諸佛菩薩聖目前, 如是思維具慚恥,恭敬怖畏如是思。
複次諸佛菩薩,於諸時處,一切所知,具無礙見,我常安住一切諸聖目前無有覆藏,如是思維,觀自羞愧,恭敬大師及法,怖畏異熟,當如是思維具足正念也。
辰三、由正念生正知之理。
分二: 巳一、生正念之理;巳二、由彼生正知之理。
今初: 如是亦能數數生,正念随念於諸佛。
如是思維,随念諸佛并法僧功德之正念,於彼補特伽羅數數生起,故亦易能生三寶正念也。
巳二、由彼生正知之理: 若為守護意根門,其時正念能安住, 爾時正知即現前,縱或暫失能複生。
由斯正念,何時為守意根門防護煩惱正念安住,其時即有觀察是時非時、應不應作、如實而知之正知,偶一失壞,亦能回複。
修行善不善巧,視守護正念正知之法如何,故於此應善巧也。
子三、以正念知守護心學行之理。
分三: 醜一、學律儀戒之理;醜二、學攝善法戒之理;醜三、學饒益有情戒之理。
初中分二: 寅一、於三門串習勵力;寅二、守護勿失。
初中分三: 卯一、觀察身語串習;卯二、觀察意串習;卯三、釋應心應作分齊。
初中分四: 辰一、身有所作先觀其意樂;辰二、屬於瞻視等之所學;辰三、配合别餘威儀;辰四、觀察心住串習。
今初: 初以如是正知心,若知此事有過失, 爾時即應舍所作,寂然而住如株杌。
於往還等時,若先了知如是發起心此有過失,此無過失,其時若見發起心有過失,即應正念對治法,持心而住,不為罪力所動。
辰二、屬於瞻視等之所學。
分四: 巳一、總明眼瞻視之諸行;巳二、疲勞時應如何;巳三、他補特伽羅來前時當如何;巳四、憩息之時當如何。
今初: 見之無義唯散亂,我終不應觀此境, 常時如是應思維,目不他瞬正瞻視。
我於何時終不散亂觀無義境,令心失壞故。
決定思維唯善所緣,恒時瞻視,目光所及唯應及一中轭許。
巳二、疲勞時應如何: 若為暫息疲勞故,偶一放目瞻諸方。
為調身界或作觀疲勞,為息勞倦故,應偶一放目觀諸方隅。
巳三、他補特伽羅來前時當如何: 若見有人來目前,舒顔平視贊善來, 谛察道途怖畏故,亦應數數觀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