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四

關燈
極易犯故,若能於此善為防護,依補特伽羅罪生罪之門,多能杜絕故。

     寅三、明其因相: 壞一有情安樂事,尚於自身緻衰損, 況壞遍滿虛空界,有情義利何待言。

     如前說所行,何故有無邊罪?若壞一有情一生安樂,尚能退失自身增上生,況遍虛空際一切有情無上安樂之因,悉為摧壞,必生惡趣,複何待言。

     醜三、障礙登地: 如是由斯罪堕力,複依菩提心威力, 輾轉昇沉生死輪,登菩薩地常為礙。

     若如前所說,舍菩提心者,其罪堕力,亦具菩提心威力,二者輪流牽引,輾轉生死,由業力故當生惡趣,由對治力當生人天。

    如是往返,久為障礙,不得登於極喜等地。

    是故當勤勵力,甯舍身命亦勿退失菩提心也。

     癸二、於學處不放逸行。

    分三: 子一、慎止惡;子二、勤修善;子三、勤斷惑。

    初中分五: 醜一、若不防止罪堕惡趣當相續不絕;醜二、為佛菩薩之所漠視;醜三、暇滿難得;醜四、若生惡趣無暇修善;醜五、暇滿難得之故。

    今初: 是故如其所發願,我應敬慎期必成, 若不從今奮精勤,愈趨愈下轉沉溺。

     是故如其所發為利有情當成佛之願,凡所應學修之事,我當敬慎令其成辦。

    今已發心受戒,今後於所學若不精勤,由罪堕力,當愈趨愈下,相續生於惡趣也。

     醜二、為佛菩薩之所漠視: 往昔為利諸有情,無數如來出於世,我由衆罪所障複,未得親承如來教。

     我今壞戒仍如此,數數如初難值遇,惡趣逼惱并系縛,備遭割截屠戳苦。

     若恃諸佛菩薩救護,以為無妨,過去有無數諸佛作饒益一切有情之事,而我退失發心及所學,以自罪故,不為彼諸依怙之所教誨,如《現證莊嚴》所謂「雖令勝天降如雨」雲等,若冀後來救護以為無妨者,我今若放逸而行,仍複如前,數數仍不得入於諸佛,作盲行境,當相續受苦,應住惡趣中,或雖生善趣,而遭病惱系縛,又複於惡趣中受諸逼惱,割截手足,殺戳其身,痛苦無盡。

     醜三、暇滿難得。

    分二: 寅一、若退失菩提心,則難得四緣具足之暇滿;寅二、縱得之亦速失壞,故應勵力。

    今初: 既值如來出世間,更得人身具信心, 堪修善法如今者,實為希有難多得。

     若作如是想,謂後世得暇滿時當勤勵力,勿作是想,如來如優昙鉢羅花出於世間,於三藏等聖教敬信得人身,生中國,諸根具足,業果無倒等,堪修善法所依,自他圓滿具足,如是者甚為希有,如是堪修二菩提心之暇滿何時可得?極難得也。

     寅二、縱得暇滿,亦速失壞,故應勵力: 雖如此日身無病,飲食支身暫未死, 年命刹那難保信,色身須臾如泡影。

     若謂已得此身,既無違緣,順緣亦具,且待後時當勤勵力,不可如是推延。

    無違緣病惱之人身,如白日,言如此日者,謂無病之日,如此時具足飲食等順緣,無逼害等違緣,而此日仍刹那不住,迅速壞滅,诳惑不實,此身須臾如影,自無主宰,應即今勵力,不可推延也。

     醜四、若生惡趣,無暇修善。

    分三: 寅一、生惡趣時,無暇修善;寅二、若生善趣時不勤勵力,在惡趣中昧於取舍;寅三、惡趣極難解脫。

    今初: 以我如今所行為,再得人身尚難必, 若時不能得人身,無緣修善唯作惡。

     不應推延作是思維,謂暇滿之身,陸續可得,後世修行亦未為晚。

    如我今所行為,唯惡無善,後世人身尚不能得,若不得人身生於惡趣,唯有造罪,纖毫之善亦不能作,故善趣難得也。

     寅二、若生善趣時不勤勵力,在惡趣中昧於取舍: 若時有緣能行善,而我不作諸善業, 惡趣衆苦所昏蒙,爾時我何能為力。

     若時有機緣行善,而我不勵力勤修善行,若生惡趣後,長時恒為苦受之所逼惱,於取舍處,悉皆愚迷莫辨,其時我纖毫善事亦不能作,故應及今得暇滿時勵力勤修也。

     寅三、惡趣極難解脫: 若時衆善不修行,唯積衆罪多無量, 縱經百千俱胝劫,善趣之名亦不聞。

     後世得暇滿極難,而今世又不修諸善,唯積衆罪,百千萬劫中善趣之名亦不能聞故。

     醜五、暇滿難得之故: 以此之故世尊言,幸得人身極希有, 如大海中盲龜項,幾希能值浮木孔。

     由惡趣中難生善趣,以此之故,如《相應阿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