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身等施已,複應雲何?我於一切有情之前,既舍此身,聽其為所欲為,若諸有情常於此身,或殺或罵,或加打拍,随其所欲,所有於身所生之貪愛,及於他有情之瞋恚,應多方令其止息也。
寅二、廣釋其義: 若於我身施诘難,或複以為調笑具, 今我此身已施竟,於此何得複诤論。
今後一切有情,倘於我身,或以戲笑,或以惡意,而施诘難,或加調弄,以為笑柄,我身既施與彼,何故複為護惜此身,與他人诤論?既無所顧惜一切施竟,聽其為所欲為可也。
寅三、用於應作之事: 若於彼人無損害,唯命是聽悉順從。
今後一切時中,凡於自他有益無損之善業,不論何事,悉可使此身作之。
子二、願為無盡善根之因。
分三: 醜一、願為利他之因;醜二、願為意樂無盡之因;醜三、願為加行無盡之因。
今初: 願於何時緣我身,勿作些微無義事。
願諸有情,任何時中,緣於我身,悉勿令為無義及出生不可愛樂事之因。
醜二、願為意樂不虛之因: 願任何人緣我身,或生瞋惱或生信, 即彼常時能轉變,為彼成辦衆事因。
若有何人,緣於我身,或生瞋心,或生信心,願即依彼心,轉為成辦彼人現前究竟一切義利之因。
醜三、願為加行不虛之因: 若人於我作譏毀,或複於我作損惱, 乃至施以罵辱言,願悉轉成菩提因。
若人於我語為譏毀,或複有人,身為損惱,或複如是暗加罵辱,願悉轉為能證無上菩提善根之因。
子三、願為受用之因。
分三: 醜一、願己悉為他人一切急需之具;醜二、願時分及作用廣大;醜三、願時分及境界無間。
今初: 諸無依怙我為依,諸入道者我為導,諸欲渡者為舟楫,或為巨舸或橋梁, 求洲渚者為洲渚,求燈炬者為燈炬,求舍宅者為舍宅,有情欲役使我者, 願為仆使供驅走,如意牟尼妙寶瓶,持明成就阿伽藥,随欲出生如意樹,衆生所欲悉能成。
我於一切無依怙者願為依怙,於一切欲趣道者願為引導,於諸欲渡河者願為舟楫橋梁,欲求陸地洲渚者願我為作洲渚,求燈明者願我為作燈明,求舍宅者願我為作舍宅,所有有情需仆使者,我願於彼等悉為仆使。
願為随欲出生衣食等之如意珠及大藏瓶,成辦息災增益等事業之持明成就,療一切病之菁華妙藥,随欲出生衣食等之如意樹,凡諸有情所有欲求悉能滿足之随欲寶牛,應再再發願作如是想。
醜二、願時分及作用廣大: 願如地等四大種,亦如虛空常無盡, 有情種類多無量,悉能為彼俱有因。
願如地等四大種,為諸有情之能作因,亦如虛空於無量有情以多種門為俱有因。
《寶積經》雲:「菩薩如五大,能為一切有情義故。
」 醜三、願時分及境界無間: 如是盡於虛空際,一切種類有情界, 乃至未證涅盤間,願我為其俱有因。
如是於盡虛空際諸有情界,以無量門多種方便,乃至證得涅盤中間,於一切有情,願我唯由饒益之門,為作俱有因也。
應如是再再思維,由意樂之門,淨治其心。
壬二、正行: 如其往昔諸如來,從於生起菩提心,菩提薩埵諸學處,如其次第善安住。
如是為利有情故,願我亦發菩提心,如其所學諸學處,亦如次第能修學。
如昔諸如來發心之時,於諸佛子之前,發起殊勝願菩提心,為受持菩薩戒故,發起行菩提心,如諸菩薩,於菩薩學處,學修次第,亦如其次第學修,如是我亦為現前及究竟饒益一切衆生故,或現有具清淨菩薩行戒之阿闍黎,若無亦迎請諸佛菩薩降臨面前,求乞證明,發起願菩提心,亦如是受行菩提心,如所受之學處,亦應依次而學。
應如是三說,随師語誦。
如師不現前,應作随佛菩薩語誦之勝解。
如其次第而學者,謂如說施身等修舍,若意樂不淨則不應作,作則成罪,於無罪而成廣大資糧之時始作之也。
此是如其次第而學之義。
或言謂律儀戒等三聚戒分齊不同,學時應依界限,其義非是。
又謂受行菩提心與受菩薩戒之儀軌,應别别行之,亦為任何大乘所不許。
不應爾也。
先發願菩提心,次修欲學菩薩行之欲,後受行菩提心者,謂由補特伽羅差别而成殊勝方便,而謂總於一人依次而受亦可也。
受持之法如何者,如前所說,由大師所造諸論應知,此不贅述。
壬三、結行。
分二: 癸一、自修喜心;癸二、令他生喜。
初中分二: 子一、能成
寅二、廣釋其義: 若於我身施诘難,或複以為調笑具, 今我此身已施竟,於此何得複诤論。
今後一切有情,倘於我身,或以戲笑,或以惡意,而施诘難,或加調弄,以為笑柄,我身既施與彼,何故複為護惜此身,與他人诤論?既無所顧惜一切施竟,聽其為所欲為可也。
寅三、用於應作之事: 若於彼人無損害,唯命是聽悉順從。
今後一切時中,凡於自他有益無損之善業,不論何事,悉可使此身作之。
子二、願為無盡善根之因。
分三: 醜一、願為利他之因;醜二、願為意樂無盡之因;醜三、願為加行無盡之因。
今初: 願於何時緣我身,勿作些微無義事。
願諸有情,任何時中,緣於我身,悉勿令為無義及出生不可愛樂事之因。
醜二、願為意樂不虛之因: 願任何人緣我身,或生瞋惱或生信, 即彼常時能轉變,為彼成辦衆事因。
若有何人,緣於我身,或生瞋心,或生信心,願即依彼心,轉為成辦彼人現前究竟一切義利之因。
醜三、願為加行不虛之因: 若人於我作譏毀,或複於我作損惱, 乃至施以罵辱言,願悉轉成菩提因。
若人於我語為譏毀,或複有人,身為損惱,或複如是暗加罵辱,願悉轉為能證無上菩提善根之因。
子三、願為受用之因。
分三: 醜一、願己悉為他人一切急需之具;醜二、願時分及作用廣大;醜三、願時分及境界無間。
今初: 諸無依怙我為依,諸入道者我為導,諸欲渡者為舟楫,或為巨舸或橋梁, 求洲渚者為洲渚,求燈炬者為燈炬,求舍宅者為舍宅,有情欲役使我者, 願為仆使供驅走,如意牟尼妙寶瓶,持明成就阿伽藥,随欲出生如意樹,衆生所欲悉能成。
我於一切無依怙者願為依怙,於一切欲趣道者願為引導,於諸欲渡河者願為舟楫橋梁,欲求陸地洲渚者願我為作洲渚,求燈明者願我為作燈明,求舍宅者願我為作舍宅,所有有情需仆使者,我願於彼等悉為仆使。
願為随欲出生衣食等之如意珠及大藏瓶,成辦息災增益等事業之持明成就,療一切病之菁華妙藥,随欲出生衣食等之如意樹,凡諸有情所有欲求悉能滿足之随欲寶牛,應再再發願作如是想。
醜二、願時分及作用廣大: 願如地等四大種,亦如虛空常無盡, 有情種類多無量,悉能為彼俱有因。
願如地等四大種,為諸有情之能作因,亦如虛空於無量有情以多種門為俱有因。
《寶積經》雲:「菩薩如五大,能為一切有情義故。
」 醜三、願時分及境界無間: 如是盡於虛空際,一切種類有情界, 乃至未證涅盤間,願我為其俱有因。
如是於盡虛空際諸有情界,以無量門多種方便,乃至證得涅盤中間,於一切有情,願我唯由饒益之門,為作俱有因也。
應如是再再思維,由意樂之門,淨治其心。
壬二、正行: 如其往昔諸如來,從於生起菩提心,菩提薩埵諸學處,如其次第善安住。
如是為利有情故,願我亦發菩提心,如其所學諸學處,亦如次第能修學。
如昔諸如來發心之時,於諸佛子之前,發起殊勝願菩提心,為受持菩薩戒故,發起行菩提心,如諸菩薩,於菩薩學處,學修次第,亦如其次第學修,如是我亦為現前及究竟饒益一切衆生故,或現有具清淨菩薩行戒之阿闍黎,若無亦迎請諸佛菩薩降臨面前,求乞證明,發起願菩提心,亦如是受行菩提心,如所受之學處,亦應依次而學。
應如是三說,随師語誦。
如師不現前,應作随佛菩薩語誦之勝解。
如其次第而學者,謂如說施身等修舍,若意樂不淨則不應作,作則成罪,於無罪而成廣大資糧之時始作之也。
此是如其次第而學之義。
或言謂律儀戒等三聚戒分齊不同,學時應依界限,其義非是。
又謂受行菩提心與受菩薩戒之儀軌,應别别行之,亦為任何大乘所不許。
不應爾也。
先發願菩提心,次修欲學菩薩行之欲,後受行菩提心者,謂由補特伽羅差别而成殊勝方便,而謂總於一人依次而受亦可也。
受持之法如何者,如前所說,由大師所造諸論應知,此不贅述。
壬三、結行。
分二: 癸一、自修喜心;癸二、令他生喜。
初中分二: 子一、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