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趣安樂,心若了知何怯弱。
」 癸三、随欲能成: 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壞,有情憂惱不安欲遣除, 衆多百千妙樂欲受享,菩提心體常應不舍離。
是自他普利勝方便故,應修彼心。
欲由修中士意樂故,摧壞自相續百千生死衆苦。
欲由修上士意樂故,除遣一切有情懮惱不安。
欲享受增上生及決定勝衆多妙樂,亦無别餘殊勝方便,唯有發菩提心,常時不應失壞。
壬二、得殊勝名義: 若發菩提心者刹那間,生死囹圄堅牢苦逼身, 即名一切如來殊勝子,世間天人悉皆應恭敬。
應當勵力發菩提心。
若人能發願行菩提心者,彼無間刹那之間,即得殊勝名,稱為諸如來子。
此名有殊勝義。
謂是世間天人俱應合掌恭敬之處也。
不唯諸登地菩薩有如是功德,即輪回牢獄系縛之一切苦惱有情,才一發心,無間即得如是功德也。
壬三、舉喻。
分六: 癸一、由劣轉勝喻;癸二、難得珍貴喻;癸三、與果無盡增長喻;癸四、能救有怖畏喻;癸五、罪障無餘摧毀喻;癸六、依教顯其功德。
今初: 如丹點金轉成殊勝相,将此不淨之身能轉成, 希有無價大寶如來身,是故於菩提心應堅持。
思維此等功德,當受持菩提心,勿令失壞堅固守持。
如點金汁,能成純淨上妙之金,以一兩藥汁,能轉千兩鐵,皆成純金。
由發菩提心,能令此因及自性俱不淨之身,轉成如來無價大寶之身也。
《密嚴經》雲:「有藥名為水銀,變金,以一兩藥,能轉千兩鐵,成為純金,以此為譬,廣說發心功德。
」 癸二、難得珍貴喻: 衆生唯一導師無量慧,善巧普觀見為極珍奇, 五趣衆生欲求出離者,大寶菩提妙心應堅持。
諸趣所居一切生死衰損欲脫離者,如自在寶王之大寶菩提心,應善發起,堅固守持,勿令失壞。
如善巧商主導諸商人往至寶洲,衆生唯一無比導師,即是如來。
無量慧者,謂有無量之智慧者。
彼普遍善觀,何為能除衆生匮乏之殊勝方便?見唯菩提心最為珍貴希有,是能作大饒益之方便故。
癸三、與果無盡增長喻: 一切餘善不久如芭蕉,一次生果凋謝不再生, 菩提妙心嘉樹常茂密,與果恒時無盡輾轉增。
欲善法無盡增長者,亦應修菩提心。
不為菩提心所攝持之諸餘善法,猶如芭蕉,即生果已,不能再生即便凋盡。
菩提心樹如如意樹,常恒生果無盡,輾轉增長故。
《無盡慧所說經》雲:「如一滴水入於大海,乃至劫盡終不枯竭,一切善法,回向無上菩提,乃至成佛終不竭盡,亦猶如是。
」 癸四、能救大怖畏喻: 如作極惡難容諸重罪,須依有力勇者脫諸怖, 若於誰人歸投即蒙救,諸謹畏者於彼何不歸。
於修菩提心堅意取舍虔敬不放逸者,何不勤依修菩提心,當勤依此法也。
若作損壞三寶無間等罪,極惡難容,如行道途遇大怖畏,當依有力勇士以為救護,依於菩提心,一切惡趣怖畏於須臾頃即解脫故。
癸五、罪障無餘摧毀喻: 菩提妙心猶如劫盡火,刹那能焚諸罪盡無餘。
發心摧罪,具大能力。
如劫盡火,初禅以下諸器世間悉能焚毀,若發心者,於諸應堕地獄重罪,一刹那間,定能焚毀故。
定受之業,彼尚能摧,況不定業?諸大乘即說由四力完全忏悔,定業異熟亦能清淨,複說為定業者,謂若不修對治品類,決定受報,衆多教理所成故。
癸六、依教顯其功德: 是故發心功德量無邊,慈氏依怙廣為善财說。
依菩提心定能出生此等功德。
菩提心功德贊揚無量,如《密嚴經》中,慈氏依怙具慧菩薩為善财童子說。
《密嚴經》雲:「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種子,能長養一切衆生種種白法,猶如田地;能圓滿一切意樂,猶如寶瓶;能摧煩惱敵,猶如戈矛。
」如是廣說。
辛二、辨菩提心性相。
分三: 壬一、體性之差别;壬二、譬釋差别;壬三、釋願行二菩提心功德之差别。
今初: 總攝而言菩提心,應知有二種差别, 謂即發起菩提願,及與趣入菩提行。
於殊勝菩提發心者,由體性之門,總攝有二種差别應知,即緣菩提而發之願心,及緣於菩提之行心是。
大乘發心之性相者,即為利他故欲求正等菩提之欲及彼相應之心是。
此中由體性之門差别有願行二,由助伴之門差别,有二十二,由分齊之門差别,有勝解乃至增上意樂等四。
僅唯願行發心者,從未得殊勝資糧道起皆是。
殊勝資糧道者,自三無數大劫,乃至佛道之始,《現證莊嚴論》所說之一百四十四種功德現證之種類,悉由聞思斷其增益,最初能修行以上皆是。
或謂佛無大乘發心者,有大過失。
若無行菩提心,亦當無菩薩戒,若爾於佛果位,應許亦無别解脫戒及密乘戒等,則戒體便斷矣。
又勝義菩提心之發心,亦與自所承許相違。
許菩薩戒與行菩提心之發起相違,又於修行菩提心之法中,許應兼修菩薩戒者,是大惑也。
世俗菩提心之發心,亦緣色身等佛之世俗身而安立。
勝義菩提心者,即是現證佛之勝義住理之心。
此中勝義菩提心者,非衆多經論所說之大乘發心也。
唯發願菩提心,不須觀待儀軌而發,即發起已,此心乃至成佛中間任何時中終不舍離想。
由此二誓願鈎之所攝持,阿底峽尊者教授說
」 癸三、随欲能成: 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壞,有情憂惱不安欲遣除, 衆多百千妙樂欲受享,菩提心體常應不舍離。
是自他普利勝方便故,應修彼心。
欲由修中士意樂故,摧壞自相續百千生死衆苦。
欲由修上士意樂故,除遣一切有情懮惱不安。
欲享受增上生及決定勝衆多妙樂,亦無别餘殊勝方便,唯有發菩提心,常時不應失壞。
壬二、得殊勝名義: 若發菩提心者刹那間,生死囹圄堅牢苦逼身, 即名一切如來殊勝子,世間天人悉皆應恭敬。
應當勵力發菩提心。
若人能發願行菩提心者,彼無間刹那之間,即得殊勝名,稱為諸如來子。
此名有殊勝義。
謂是世間天人俱應合掌恭敬之處也。
不唯諸登地菩薩有如是功德,即輪回牢獄系縛之一切苦惱有情,才一發心,無間即得如是功德也。
壬三、舉喻。
分六: 癸一、由劣轉勝喻;癸二、難得珍貴喻;癸三、與果無盡增長喻;癸四、能救有怖畏喻;癸五、罪障無餘摧毀喻;癸六、依教顯其功德。
今初: 如丹點金轉成殊勝相,将此不淨之身能轉成, 希有無價大寶如來身,是故於菩提心應堅持。
思維此等功德,當受持菩提心,勿令失壞堅固守持。
如點金汁,能成純淨上妙之金,以一兩藥汁,能轉千兩鐵,皆成純金。
由發菩提心,能令此因及自性俱不淨之身,轉成如來無價大寶之身也。
《密嚴經》雲:「有藥名為水銀,變金,以一兩藥,能轉千兩鐵,成為純金,以此為譬,廣說發心功德。
」 癸二、難得珍貴喻: 衆生唯一導師無量慧,善巧普觀見為極珍奇, 五趣衆生欲求出離者,大寶菩提妙心應堅持。
諸趣所居一切生死衰損欲脫離者,如自在寶王之大寶菩提心,應善發起,堅固守持,勿令失壞。
如善巧商主導諸商人往至寶洲,衆生唯一無比導師,即是如來。
無量慧者,謂有無量之智慧者。
彼普遍善觀,何為能除衆生匮乏之殊勝方便?見唯菩提心最為珍貴希有,是能作大饒益之方便故。
癸三、與果無盡增長喻: 一切餘善不久如芭蕉,一次生果凋謝不再生, 菩提妙心嘉樹常茂密,與果恒時無盡輾轉增。
欲善法無盡增長者,亦應修菩提心。
不為菩提心所攝持之諸餘善法,猶如芭蕉,即生果已,不能再生即便凋盡。
菩提心樹如如意樹,常恒生果無盡,輾轉增長故。
《無盡慧所說經》雲:「如一滴水入於大海,乃至劫盡終不枯竭,一切善法,回向無上菩提,乃至成佛終不竭盡,亦猶如是。
」 癸四、能救大怖畏喻: 如作極惡難容諸重罪,須依有力勇者脫諸怖, 若於誰人歸投即蒙救,諸謹畏者於彼何不歸。
於修菩提心堅意取舍虔敬不放逸者,何不勤依修菩提心,當勤依此法也。
若作損壞三寶無間等罪,極惡難容,如行道途遇大怖畏,當依有力勇士以為救護,依於菩提心,一切惡趣怖畏於須臾頃即解脫故。
癸五、罪障無餘摧毀喻: 菩提妙心猶如劫盡火,刹那能焚諸罪盡無餘。
發心摧罪,具大能力。
如劫盡火,初禅以下諸器世間悉能焚毀,若發心者,於諸應堕地獄重罪,一刹那間,定能焚毀故。
定受之業,彼尚能摧,況不定業?諸大乘即說由四力完全忏悔,定業異熟亦能清淨,複說為定業者,謂若不修對治品類,決定受報,衆多教理所成故。
癸六、依教顯其功德: 是故發心功德量無邊,慈氏依怙廣為善财說。
依菩提心定能出生此等功德。
菩提心功德贊揚無量,如《密嚴經》中,慈氏依怙具慧菩薩為善财童子說。
《密嚴經》雲:「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種子,能長養一切衆生種種白法,猶如田地;能圓滿一切意樂,猶如寶瓶;能摧煩惱敵,猶如戈矛。
」如是廣說。
辛二、辨菩提心性相。
分三: 壬一、體性之差别;壬二、譬釋差别;壬三、釋願行二菩提心功德之差别。
今初: 總攝而言菩提心,應知有二種差别, 謂即發起菩提願,及與趣入菩提行。
於殊勝菩提發心者,由體性之門,總攝有二種差别應知,即緣菩提而發之願心,及緣於菩提之行心是。
大乘發心之性相者,即為利他故欲求正等菩提之欲及彼相應之心是。
此中由體性之門差别有願行二,由助伴之門差别,有二十二,由分齊之門差别,有勝解乃至增上意樂等四。
僅唯願行發心者,從未得殊勝資糧道起皆是。
殊勝資糧道者,自三無數大劫,乃至佛道之始,《現證莊嚴論》所說之一百四十四種功德現證之種類,悉由聞思斷其增益,最初能修行以上皆是。
或謂佛無大乘發心者,有大過失。
若無行菩提心,亦當無菩薩戒,若爾於佛果位,應許亦無别解脫戒及密乘戒等,則戒體便斷矣。
又勝義菩提心之發心,亦與自所承許相違。
許菩薩戒與行菩提心之發起相違,又於修行菩提心之法中,許應兼修菩薩戒者,是大惑也。
世俗菩提心之發心,亦緣色身等佛之世俗身而安立。
勝義菩提心者,即是現證佛之勝義住理之心。
此中勝義菩提心者,非衆多經論所說之大乘發心也。
唯發願菩提心,不須觀待儀軌而發,即發起已,此心乃至成佛中間任何時中終不舍離想。
由此二誓願鈎之所攝持,阿底峽尊者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