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直編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國時書,亦非也。
伊川謂非商末則周末,斯言庶幾矣。
晦庵謂唐李筌所作,何其昧哉。
古人亦無此作,況唐人乎?晦庵又言此書有強兵戰勝之術,斯言益昧矣。
此書全說道理,斷無兵機。
雖嘗有雲:天發殺機,龍蛇起陸。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此言心法幾微,一動一靜,與天時流行之道冥一脗合,無過與不及之謂也。
豈兵機之謂乎?且兵法起於黃帝,其書雖不及見,犬率不外乎太公望之三畧、六韬、孫子武之十三篇也。
至於具起司馬法、尉缭子之兵法,亦不外乎此。
孫、龐、樂毅起翦、頗、牧、韓信、霍生、諸葛、魏武、謝安、桓溫之用兵,亦不外乎此。
唐太宗與李靖講明,至矣,得矣。
征伐之理,興仁義,去暴亂,正國土以救民,不得已而用之,豈合宜之事乎?故雲戰德、戰仁義,未言戰兵也。
武經格戰之理,觀天時,察地利,任之以勇智,固之以仁信,秉之以忠義。
正兵奇兵之變,臨事換機,擊其虛,避其實,以佚待勞,以近待遠,以飽待饑,無恃強以勇進,無怯威以速退,可攻則攻,可守則守,活法變化,機用無窮。
以隂符經較之,猶天之與淵,大不侔矣。
蓋晦庵有博學之才,兼得些子佛學,後人不逮,故服其言,不能擇其善不善也。
曰:虛無寂滅之理,晦庵曾用否?曰:用矣。
虛無寂滅之理者,靜而無念也。
晦庵雲: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
(詩傳序)又雲:靜能生動,便是漸漸恁地消去,又漸漸恁地長。
(隂符經注)此即變用虛無寂滅之語。
惟變其語,不變其理。
晦庵如是明擠暗用,脈脈不斷。
蓋晦庵将虛無寂滅之理,以為說性理之根本故也。
曰:師之言至矣,吾侪不能自省覺爾。
凢慢佛者,鮮有不嬰折挫者焉。
或緻名位不進,或進而複墜,設不墜亦貧困,或中途夭阏,或子孫乖蹇,或遭隂罹天譴也。
世人酣迷,不能覺察耳。
蓋受晦庵之所繪也。
晦庵亦償此感於趙宋光宗,紹熙間累官列邑而已。
甯宗召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甫四十六日遽卒。
理宗追諡文公焉。
嗚呼,以其文義欲欺三界,大垩人,度人出生死,成道果,生福德,開知慧,衆德統備之大法耶。
豈非深悖天理乎。
曰:晦庵亦論性論道,豈惟文義乎。
曰:濂溪問性於東林禅師,師曰:性即理也。
東林以性之瑣,未應酧而已。
理之一言,豈能盡性之道哉。
猶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之言,豈能盡夫子之道哉。
此亦應酧而已。
濂溪以性即理之一言,取足於心,授之程子。
後來晦庵倚恃其說,乃曰:性即理者,為千萬世說性之根基。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晦庵注雲:命猶令也,性即理也,率循也。
如是亦兼訓字而已矣。
以即理之所言,指之為性,循此即理,指之為道。
晦庵以此瑣言,釋副中庸之義也。
嗚呼,安得子思子再生於世,論此道哉。
曰:晦庵門弟子蔡仲默等不甚排佛,何以師徒之不同耶?曰:自東漢南北朝而來,諸子雖通佛學,未克多以佛理着書作文,惟以佛理修心養道,吟詠性情而已。
宋儒潛心佛學,着書立言皆用佛理,所以儒學至宋大變,變為道學,發明四書六經也。
晦庵宗於程子,是故今日惟說周程所得之源,不言諸子之所從也。
請觀戰國之下,荀卿、呂不韋、司馬遷、賈誼、董仲舒、劉向、楊雄、班固等語,不越六經孔孟老莊之意。
至於永平年間,佛法入中國之後,範晔、曹植、許玄度、陶淵明、王維、李翺等語,已入佛學矣,故有評佛論、皈去來辭、結廬在人境中嵗、頗好道、複性書等語。
至於楊億、楊傑、二蘓、濂溪、橫渠、二程及上蔡、龜山、東萊、南軒、晦庵等語,渾用佛學,故有寂默危坐、做工夫、尋樂處、識神靈、性虛而靈、寂而妙、返本還源、用力之久、一且豁然貫通焉、無極而太極、無極之真、體用一源等語。
所以晦庵與門弟子皆未排佛。
晦庵蓋為泛用佛意,欲掩佛學之德,全皈自己之功,故立排佛之言,栽於書中,令人信伏,後人披覽,承虛接響,排之而已。
排佛用此逢蒙之計者,起於張子厚、謝良佐、楊中立、張敬夫等,廣之於晦庵也。
曰:然則張子厚等排佛之語,吾師何不弁明而正之?曰:屏山李學士鳴道集言之詳矣。
曰:韓子排佛之說,吾師何不辨明而正之?曰:當時大颠禅師言之詳矣。
曰:石介說恠,吾師何不辨明而正之?曰:如意邁禅師荅石記言之詳矣。
至於嶷禅師甄正論,嵩禅師輔教編、非韓篇,相國無盡張公護法論,妙明成禅師折疑論,靜齊劉學士三教平心論,千瀬[鹿-比+(尤-尢+又)]禅師顯正論,邁禅師辨僞錄,少師烑公道餘錄,諸公互加發明益詳矣。
先德未言者,今日為子言之而已。
曰:中也雖不敏,亦知佛法不可排也。
世之排者,緻令後學失其善心,於天理何如哉?曰:佛法者,生育天地之大本,至宰萬化之靈機,上窮空界,下徹地輪,莫非佛法之所統構,如是大道,何懼排乎?譬如大海,能容百川之水,亦容諸雜穢流,若穢若清,鹹成一味,有如是德,故名為海。
佛法亦然,毀譽不動,以見佛法之大也。
詩曰:公孫碩膚,赤舄幾幾。
此之謂也。
觀其力排之意,速去佛法,掃土而盡,争知愈排愈盛,愈抑愈揚,猶張一掌,拟掩太陽,徒奮身努力,而不能掩太陽少許之光明,惟損自己之德耳。
又如仰靣噀天,自污其首,逆風揚塵,自坌其己,然則何益矣? 當知排佛法者,衆人也;王天下者,垩人也。
大道在垩人作興,此天地一定之理。
堯典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泰誓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也。
曆代帝王,祖述其道,撫育萬邦,其揆一也。
佛法大道之學,教人為善也,是以曆朝崇尚至我。
聖朝以皇極而緻治,以佛心而緻仁。
太祖皇帝加闆的嗒和尚為國師。
太宗皇帝加大寶法王為上師 仁宗皇帝加光法師為法王。
宣宗皇帝加慈恩和尚為上師 今上皇帝加揚國師為上師。
聖量高明,天然正性,恢弘佛法,利益世人。
佛法苟無益於天下,安得如是之感乎? 曰:師謂佛法利益世人,不知有何利益?曰:參禅悟道者,得明心見性之益;窮究經教者,得明通玄旨之益;依法修行者,得漸入菩提之益;持戒念佛者,得生淨土之益;持戒禅定者,得生天上之益;皈依信受者,得善根福惠之益;善心敬佛者,得善回福果之益;依信佛法者,不作諸惡,得不煩刑法之益;佛法行於世間,得隂翊 皇度之益。
此是體乎三教垩人之心,與天地神明至公無私之意。
餘以慈悲方便令汝知之,慎勿亦效逢蒙、紀昌之用心也,自喪其德,惟是一身之咎。
苟或教壞,世人仿而排之,是則招回帶果,罪不可逃矣。
曰:罪福果報死生等事,此皆佛書之語,吾儒不信也。
曰:豈特佛書有是語乎。
大禹谟曰:惠迪吉,從逆兇。
伊訓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坤之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子曾子曰:人之好善,福雖未至,去禍遠矣。
人之為惡,兇雖未至,去禍近矣。
豈非罪福果報乎。
系辭曰: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孔子又謂子路曰:未知生,焉知死。
豈非論死生之事乎。
子乃輕於聖人之訓,重於後人之言,謂無罪福果報死生等事,壞其心術也。
不愧罪禍,則無德矣,無德安能進道。
大哉佛法,衆德統備,世人獲其善利,不知報恩,反生诽謗,甚於子之刃父也。
汝知之乎。
曰:餘改轍矣,豈複蹈彼蹊乎。
複持此意谕諸朋輩,令彼知非免罹害德之咎,益感吾師之德,其深與愽,不可極其涯涘矣。
曰:師謂三教聖人,各出隻手,扶持大道,以成天下之化權,此切論也。
仰瞻聖上,制法行事,三宗并弘。
夫天下之人,鹹推此理,即契天地聖人之心也。
曰:子言善矣。
聖上明逾日月,量同天地,道齊堯舜,德邁商周,協和萬邦,平章百姓,追回上古四五千年之淳樸,喚醒末學二三百載之沉迷。
車同軌,書同文,混一區宇;儒崇仁,老崇理,鹹契佛心。
上符列垩之鈞谟,廣被至仁之厚德。
仰願淳風政化,永垂萬世無疆之大猷;垩子神孫,克紹一定不遷之洪業。
鈞陶萬化,時歌有道之昇平;共樂泰和,日頌無為之至治。
永贻厥德,克配天心者焉。
正統五年五月中澣日中吳沙門空谷景隆着 萬曆庚子季冬朔,且重刊闆存方肆,廣印流通。
尚直編終
伊川謂非商末則周末,斯言庶幾矣。
晦庵謂唐李筌所作,何其昧哉。
古人亦無此作,況唐人乎?晦庵又言此書有強兵戰勝之術,斯言益昧矣。
此書全說道理,斷無兵機。
雖嘗有雲:天發殺機,龍蛇起陸。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此言心法幾微,一動一靜,與天時流行之道冥一脗合,無過與不及之謂也。
豈兵機之謂乎?且兵法起於黃帝,其書雖不及見,犬率不外乎太公望之三畧、六韬、孫子武之十三篇也。
至於具起司馬法、尉缭子之兵法,亦不外乎此。
孫、龐、樂毅起翦、頗、牧、韓信、霍生、諸葛、魏武、謝安、桓溫之用兵,亦不外乎此。
唐太宗與李靖講明,至矣,得矣。
征伐之理,興仁義,去暴亂,正國土以救民,不得已而用之,豈合宜之事乎?故雲戰德、戰仁義,未言戰兵也。
武經格戰之理,觀天時,察地利,任之以勇智,固之以仁信,秉之以忠義。
正兵奇兵之變,臨事換機,擊其虛,避其實,以佚待勞,以近待遠,以飽待饑,無恃強以勇進,無怯威以速退,可攻則攻,可守則守,活法變化,機用無窮。
以隂符經較之,猶天之與淵,大不侔矣。
蓋晦庵有博學之才,兼得些子佛學,後人不逮,故服其言,不能擇其善不善也。
曰:虛無寂滅之理,晦庵曾用否?曰:用矣。
虛無寂滅之理者,靜而無念也。
晦庵雲: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
(詩傳序)又雲:靜能生動,便是漸漸恁地消去,又漸漸恁地長。
(隂符經注)此即變用虛無寂滅之語。
惟變其語,不變其理。
晦庵如是明擠暗用,脈脈不斷。
蓋晦庵将虛無寂滅之理,以為說性理之根本故也。
曰:師之言至矣,吾侪不能自省覺爾。
凢慢佛者,鮮有不嬰折挫者焉。
或緻名位不進,或進而複墜,設不墜亦貧困,或中途夭阏,或子孫乖蹇,或遭隂罹天譴也。
世人酣迷,不能覺察耳。
蓋受晦庵之所繪也。
晦庵亦償此感於趙宋光宗,紹熙間累官列邑而已。
甯宗召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甫四十六日遽卒。
理宗追諡文公焉。
嗚呼,以其文義欲欺三界,大垩人,度人出生死,成道果,生福德,開知慧,衆德統備之大法耶。
豈非深悖天理乎。
曰:晦庵亦論性論道,豈惟文義乎。
曰:濂溪問性於東林禅師,師曰:性即理也。
東林以性之瑣,未應酧而已。
理之一言,豈能盡性之道哉。
猶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之言,豈能盡夫子之道哉。
此亦應酧而已。
濂溪以性即理之一言,取足於心,授之程子。
後來晦庵倚恃其說,乃曰:性即理者,為千萬世說性之根基。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晦庵注雲:命猶令也,性即理也,率循也。
如是亦兼訓字而已矣。
以即理之所言,指之為性,循此即理,指之為道。
晦庵以此瑣言,釋副中庸之義也。
嗚呼,安得子思子再生於世,論此道哉。
曰:晦庵門弟子蔡仲默等不甚排佛,何以師徒之不同耶?曰:自東漢南北朝而來,諸子雖通佛學,未克多以佛理着書作文,惟以佛理修心養道,吟詠性情而已。
宋儒潛心佛學,着書立言皆用佛理,所以儒學至宋大變,變為道學,發明四書六經也。
晦庵宗於程子,是故今日惟說周程所得之源,不言諸子之所從也。
請觀戰國之下,荀卿、呂不韋、司馬遷、賈誼、董仲舒、劉向、楊雄、班固等語,不越六經孔孟老莊之意。
至於永平年間,佛法入中國之後,範晔、曹植、許玄度、陶淵明、王維、李翺等語,已入佛學矣,故有評佛論、皈去來辭、結廬在人境中嵗、頗好道、複性書等語。
至於楊億、楊傑、二蘓、濂溪、橫渠、二程及上蔡、龜山、東萊、南軒、晦庵等語,渾用佛學,故有寂默危坐、做工夫、尋樂處、識神靈、性虛而靈、寂而妙、返本還源、用力之久、一且豁然貫通焉、無極而太極、無極之真、體用一源等語。
所以晦庵與門弟子皆未排佛。
晦庵蓋為泛用佛意,欲掩佛學之德,全皈自己之功,故立排佛之言,栽於書中,令人信伏,後人披覽,承虛接響,排之而已。
排佛用此逢蒙之計者,起於張子厚、謝良佐、楊中立、張敬夫等,廣之於晦庵也。
曰:然則張子厚等排佛之語,吾師何不弁明而正之?曰:屏山李學士鳴道集言之詳矣。
曰:韓子排佛之說,吾師何不辨明而正之?曰:當時大颠禅師言之詳矣。
曰:石介說恠,吾師何不辨明而正之?曰:如意邁禅師荅石記言之詳矣。
至於嶷禅師甄正論,嵩禅師輔教編、非韓篇,相國無盡張公護法論,妙明成禅師折疑論,靜齊劉學士三教平心論,千瀬[鹿-比+(尤-尢+又)]禅師顯正論,邁禅師辨僞錄,少師烑公道餘錄,諸公互加發明益詳矣。
先德未言者,今日為子言之而已。
曰:中也雖不敏,亦知佛法不可排也。
世之排者,緻令後學失其善心,於天理何如哉?曰:佛法者,生育天地之大本,至宰萬化之靈機,上窮空界,下徹地輪,莫非佛法之所統構,如是大道,何懼排乎?譬如大海,能容百川之水,亦容諸雜穢流,若穢若清,鹹成一味,有如是德,故名為海。
佛法亦然,毀譽不動,以見佛法之大也。
詩曰:公孫碩膚,赤舄幾幾。
此之謂也。
觀其力排之意,速去佛法,掃土而盡,争知愈排愈盛,愈抑愈揚,猶張一掌,拟掩太陽,徒奮身努力,而不能掩太陽少許之光明,惟損自己之德耳。
又如仰靣噀天,自污其首,逆風揚塵,自坌其己,然則何益矣? 當知排佛法者,衆人也;王天下者,垩人也。
大道在垩人作興,此天地一定之理。
堯典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泰誓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也。
曆代帝王,祖述其道,撫育萬邦,其揆一也。
佛法大道之學,教人為善也,是以曆朝崇尚至我。
聖朝以皇極而緻治,以佛心而緻仁。
太祖皇帝加闆的嗒和尚為國師。
太宗皇帝加大寶法王為上師 仁宗皇帝加光法師為法王。
宣宗皇帝加慈恩和尚為上師 今上皇帝加揚國師為上師。
聖量高明,天然正性,恢弘佛法,利益世人。
佛法苟無益於天下,安得如是之感乎? 曰:師謂佛法利益世人,不知有何利益?曰:參禅悟道者,得明心見性之益;窮究經教者,得明通玄旨之益;依法修行者,得漸入菩提之益;持戒念佛者,得生淨土之益;持戒禅定者,得生天上之益;皈依信受者,得善根福惠之益;善心敬佛者,得善回福果之益;依信佛法者,不作諸惡,得不煩刑法之益;佛法行於世間,得隂翊 皇度之益。
此是體乎三教垩人之心,與天地神明至公無私之意。
餘以慈悲方便令汝知之,慎勿亦效逢蒙、紀昌之用心也,自喪其德,惟是一身之咎。
苟或教壞,世人仿而排之,是則招回帶果,罪不可逃矣。
曰:罪福果報死生等事,此皆佛書之語,吾儒不信也。
曰:豈特佛書有是語乎。
大禹谟曰:惠迪吉,從逆兇。
伊訓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坤之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子曾子曰:人之好善,福雖未至,去禍遠矣。
人之為惡,兇雖未至,去禍近矣。
豈非罪福果報乎。
系辭曰: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孔子又謂子路曰:未知生,焉知死。
豈非論死生之事乎。
子乃輕於聖人之訓,重於後人之言,謂無罪福果報死生等事,壞其心術也。
不愧罪禍,則無德矣,無德安能進道。
大哉佛法,衆德統備,世人獲其善利,不知報恩,反生诽謗,甚於子之刃父也。
汝知之乎。
曰:餘改轍矣,豈複蹈彼蹊乎。
複持此意谕諸朋輩,令彼知非免罹害德之咎,益感吾師之德,其深與愽,不可極其涯涘矣。
曰:師謂三教聖人,各出隻手,扶持大道,以成天下之化權,此切論也。
仰瞻聖上,制法行事,三宗并弘。
夫天下之人,鹹推此理,即契天地聖人之心也。
曰:子言善矣。
聖上明逾日月,量同天地,道齊堯舜,德邁商周,協和萬邦,平章百姓,追回上古四五千年之淳樸,喚醒末學二三百載之沉迷。
車同軌,書同文,混一區宇;儒崇仁,老崇理,鹹契佛心。
上符列垩之鈞谟,廣被至仁之厚德。
仰願淳風政化,永垂萬世無疆之大猷;垩子神孫,克紹一定不遷之洪業。
鈞陶萬化,時歌有道之昇平;共樂泰和,日頌無為之至治。
永贻厥德,克配天心者焉。
正統五年五月中澣日中吳沙門空谷景隆着 萬曆庚子季冬朔,且重刊闆存方肆,廣印流通。
尚直編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