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直編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及詢長者,鹹指之禅學。
已而徧谒禅老,與呂東菜、張南軒同問道於大慧禅師。
(出大惠年譜後)晦庵十八歲從劉屏山遊,屏山意其必留心舉業,遂搜其箧,惟有大惠禅師語錄一怢耳。
次年登科。
(出左焴所作大惠語錄序、井拱辰集等書)晦庵緻書於開善謙禅師曰:熹向蒙大惠禅師開示狗子佛性話頭,末有悟入,願授一言,警所不逮。
謙荅書曰:把這一念提撕狗子話,不要商量,勇猛直前,一刀兩叚。
晦庵覽之有省。
(出資監拱辰集、性理群書)晦庵於竹林小軒誦佛經,作詩曰:端居獨無事,聊披釋氏書,暫息塵累牽,超然與道俱。
門掩竹林幽,禽鳴山雨餘,了此無為法,身心同晏如。
(出朱子大全集并道餘錄)晦庵有書啟國清禅師曰:寒山子詩刻成日,幸早見寄。
(字蹟見舊本寒山詩後)晦庵寄山居僧詩曰:方丈翛然屋數椽,檻前流水自清蓮,蒲團竹幾通宵坐,掃地焚香白晝眠。
地窄不容揮麈客,室空那許散花天,個中有句無人薦,不是諸方五味禅。
(出事文類聚)陸文安公九淵,每與晦庵争論太極圖說,蓋知晦庵有禅學,故謂晦庵有悟入譏之。
(出史畧等)有問:今士大夫都入禅家去者,何也?晦庵荅曰:是他高似伱々,平生讀許多書,記誦文章,所藉以取功名利祿之計者,到這裡都靠不得,所以被他降下了。
王介甫平生學許多道理,臨了舍宅為寺。
本朝李文靖公、王文政公、劉元城、呂申公,都是甚麽人,也都去入他禅學。
佛法說六根、六識、四大、十二緣生之論,皆極精妙,故曰:此謂孔子所不及也。
四大即是魂魄,十二緣生出華嚴合論。
佛說本言盡去世間萬事,後卻說出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事門頭,不舍一法。
達磨盡翻窠臼,倡為禅學與義學,尤為高妙。
金剛經大意,隻在須菩提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兩句上,故說不應住法生心,不應住色生心。
禅宗有雲: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雕。
撲落非他物,縱撗不是塵。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看他是甚麽樣見識。
今區區小儒,怎生出得他平,宜其他為揮下也。
(朱子語錄并易解、歐陽公雜記、性理群書)晦庵如是博於佛學,又教人棄於佛學,此亦不識晦庵是何心哉。
(言語煩者不收,鳴道集、道餘錄割過者亦不收,惟竹軒誦佛經之詩簡座亦收於此)右言晦庵自用佛語,又諱周、程,明露佛語。
自博於佛學,又教人棄於佛學,此二章微露晦庵心病也。
汝若浃洽貫通,全體皆見,始知周、程、張、謝、遊、楊、晦庵等着書立言,凢於說道理處,寸寸節節皆是佛經禅語之意。
豈不見陳忠肅公謂性理之說,東林授之濂溪,其言遍於佛書也。
近有一個半個指禅語曰:此一篇與宋儒言語相合,這幾句亦與宋儒相合。
嗚呼,曾不知宋儒言語盡是禅宗流将出去者也。
曰:師之所言,皆出吾儒之書,非存私也,非不公也。
且言世之排佛者,可是學力之未博乎,可是理學之未通乎,可是學佛未至而反排乎,可是紀昌之用心乎,可是局於此量不能化之而大通乎。
嗚呼,尚亦不敢輕於常人,安忍欲沽自己之幻名,曲排三界,大垩人度人之大法。
吾為之憂,憂彼排者虧損隂德,至於至也。
曰:中也。
亦知周、程道學得於禅宗,傳至晦庵,不越其教。
不知晦庵何以昧佛之德,反而排之?曰:濂溪窮究道學於黃竜、佛[(留-田)-刀+ㄗ]、東林三禅師也。
夫三師者,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濂溪取友,亦必端矣。
況程子多遊禅室,多讀佛書,固知程子必是慎德君子,不肯叛佛。
晦庵立言,泛用佛理,反而排之者,俾人不識也。
是故遮掩周、程學佛之根,然亦遮掩不盡。
中庸或問謂楊氏等受學於程門,其言皆佛、老之餘緒,多說遊、楊、謝氏等言出於佛、老。
晦庵明知周、程、楊等道學出於禅宗,适之所謂其所排者,設牆壍也。
曰:師謂讀佛書便識晦庵心病,竊疑師欲羅籠人入佛之意,不知然否?曰:佛法如大路,凢欲於此路行者,亦不拒之;不欲於此路行者,亦不邀之。
學佛者得佛法之饒益,佛亦無喜;背佛者不得佛法之饒益,佛亦無愠。
從佛背佛,在乎人之有善根無善根而已,安可力緻其然欤?北溟有鲲,化而為鵬,聽其自化也,豈人力能俾其化焉?人之從佛,亦何益於我乎?人之背佛,亦何損於我乎? 曰:佛經中語有與老莊相似者,晦庵謂佛經剽竊其說,此意何如?曰:佛是天上天下三界大聖人也,大道周圓,萬德統備,見人之所不見,明人之所不明,故有窮妙道之極談,罄秘赜之玄奧,豈藉老莊之言以為用乎?而況曆朝三藏法師多生西竺,未嘗善吾中國之書,惟解中國之語,是故到吾中國翻譯梵經而為中國之語而已。
翻譯梵經者,如番邦所用通事人也,隻将梵語轉作唐言,孰敢變亂佛聖人所說之辭而壞其經旨乎?佛生周昭王時,老子生周定王時,老子後於佛四百餘年矣。
且夫前人竊後人之語耶?後人竊前人之語耶?颠倒荒唐,惑諸後學。
道家除老、関、莊、列之外,諸經皆是後人采摭佛經之意造成道經,晦庵欲蔽佛之光明,千方百計反而抑之也。
人雖可瞞,天不可欺也。
鬳齊先生曰:佛出西方,豈應於此剽竊抵佛?抵之太過,不公矣。
(出列子注) 曰:除晦庵外,亦有排佛者,此複何如?曰:自無主見,不能識其道之深淺,惟憑晦庵之說,從而排之,是為随人腳跟轉也。
曰:亦有不因晦庵之說,自欲排者,此複何如?曰:譬如世人,惟識常見之物,不識難見之物,忽過明月之珠,夜光之璧,光華璀璨,流輝奪目,不識是寶,疑之為恠,尋握利劍,猛力而拒之,争知此物能使貧者富,賤者貴,有如是功與德也。
亦猶瞽者不見日月之光,欲令盡天下人皆瞽其目,同說日月無光明也。
曰:師謂或者曲罪,柳子辨之明矣,争奈亦罪王維乎?曰:王維陷於漁陽,不得已而処之,落他網中,不得不爾,然後潛求良策,脫身還國之計也。
曰:王維何不就死?胡為而存之?曰:此時玄宗蒙塵於蜀,肅宗構朝,二主皆未遑甯處,王維安忍棄君而就死地乎?顔淵告孔子曰:子在,回何敢死?此之謂也。
蘇武陷於匈奴,雖持漢節,亦受匈奴之制,落他網中,不得不爾,此亦不忍棄君而就死地也。
王維、蘇武易地則皆然。
惜乎後世不求其長,而求其短,故罪王維。
若以天理神明之鑒鑒之,則不可罪王維也。
曰:師謂劉坥之等惟識杜公之學,未識李公之學,然二公之學何以異焉?曰:韓子亦言李杜文章光焰萬丈,曾無優劣之分,但子美長於作法,見識蒼古,太白長於神妙,見識廓達,兼有道味,如竜之無形迹可見,而能裂山填水,興雲布雨,活法變化,不同凢獸之被人捕縛者也。
後世仰之彌高,莫能近傍,所以謗之。
選詩補注坥之去取之間極欠子細,唐詩未暇論之,宋詩惟收晦庵之作,宋人為用佛家性理,故不類古詩,所以元人非之。
當知唐詩可學,宋詩難學,元人不能繼宋,反以非之,亦氣運之變也。
然晦庵詩文專用佛家性理,巴々▆々認着影響,不知實處,如明教禅師之所謂似是而非也。
坥之獨取其詩,不識坥之從何立意,蓋坥之不明道眼,故不能将宋人稱斤定兩逐個識破,由是區區蒲伏於晦庵腳跟之下也。
嗚呼!苟能從佛法大海中挨拶得透,回視晦庵自知之矣。
近世達之者未言成道,元本中峯且言宋景濂亦能默而識之,不露齒也。
曰:師謂晦庵欲掩濂溪之學,得於禅宗,故雲得之於天。
師之确論,愚猶未達,再乞明誨,啟沃愚癡。
曰:佛是三界大垩人,尚從然燈佛授記作佛。
孔子為萬世師法,亦問於老子,學之不厭,誨人不倦,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玄策禅師曰:無師自悟者,天然外道也。
古之垩人,尚倚河圖、洛書以成文籍,觀天地、察物理以定隂陽,量日影、等盈虧以成曆數,未嘗得之於天也。
子夏答魯哀公曰:臣聞黃帝學乎太真,堯學乎伊壽,舜學乎務成跗,禹學乎西王國,湯學乎威子伯,文王學乎鉸時子斯,武王學乎郭政,周公學乎太公望。
自開辟已來,豈有得之於天者乎?周子惟有淳厚之德,於黃竜佛印處得些子禅學,於東林禅師處得傳易學,并說明太極圖之意旨,由是為一代明公,短中求長而已。
何以昧其根本,而謂得之於天?斯言文謬,欺編後學甚矣。
曰:師謂隂符經近老莊,何以拠焉?曰:其大高古,其旨明道。
作者非黃帝則老関,非老関則莊列,餘人不能也。
邵子謂七
已而徧谒禅老,與呂東菜、張南軒同問道於大慧禅師。
(出大惠年譜後)晦庵十八歲從劉屏山遊,屏山意其必留心舉業,遂搜其箧,惟有大惠禅師語錄一怢耳。
次年登科。
(出左焴所作大惠語錄序、井拱辰集等書)晦庵緻書於開善謙禅師曰:熹向蒙大惠禅師開示狗子佛性話頭,末有悟入,願授一言,警所不逮。
謙荅書曰:把這一念提撕狗子話,不要商量,勇猛直前,一刀兩叚。
晦庵覽之有省。
(出資監拱辰集、性理群書)晦庵於竹林小軒誦佛經,作詩曰:端居獨無事,聊披釋氏書,暫息塵累牽,超然與道俱。
門掩竹林幽,禽鳴山雨餘,了此無為法,身心同晏如。
(出朱子大全集并道餘錄)晦庵有書啟國清禅師曰:寒山子詩刻成日,幸早見寄。
(字蹟見舊本寒山詩後)晦庵寄山居僧詩曰:方丈翛然屋數椽,檻前流水自清蓮,蒲團竹幾通宵坐,掃地焚香白晝眠。
地窄不容揮麈客,室空那許散花天,個中有句無人薦,不是諸方五味禅。
(出事文類聚)陸文安公九淵,每與晦庵争論太極圖說,蓋知晦庵有禅學,故謂晦庵有悟入譏之。
(出史畧等)有問:今士大夫都入禅家去者,何也?晦庵荅曰:是他高似伱々,平生讀許多書,記誦文章,所藉以取功名利祿之計者,到這裡都靠不得,所以被他降下了。
王介甫平生學許多道理,臨了舍宅為寺。
本朝李文靖公、王文政公、劉元城、呂申公,都是甚麽人,也都去入他禅學。
佛法說六根、六識、四大、十二緣生之論,皆極精妙,故曰:此謂孔子所不及也。
四大即是魂魄,十二緣生出華嚴合論。
佛說本言盡去世間萬事,後卻說出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事門頭,不舍一法。
達磨盡翻窠臼,倡為禅學與義學,尤為高妙。
金剛經大意,隻在須菩提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兩句上,故說不應住法生心,不應住色生心。
禅宗有雲: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雕。
撲落非他物,縱撗不是塵。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看他是甚麽樣見識。
今區區小儒,怎生出得他平,宜其他為揮下也。
(朱子語錄并易解、歐陽公雜記、性理群書)晦庵如是博於佛學,又教人棄於佛學,此亦不識晦庵是何心哉。
(言語煩者不收,鳴道集、道餘錄割過者亦不收,惟竹軒誦佛經之詩簡座亦收於此)右言晦庵自用佛語,又諱周、程,明露佛語。
自博於佛學,又教人棄於佛學,此二章微露晦庵心病也。
汝若浃洽貫通,全體皆見,始知周、程、張、謝、遊、楊、晦庵等着書立言,凢於說道理處,寸寸節節皆是佛經禅語之意。
豈不見陳忠肅公謂性理之說,東林授之濂溪,其言遍於佛書也。
近有一個半個指禅語曰:此一篇與宋儒言語相合,這幾句亦與宋儒相合。
嗚呼,曾不知宋儒言語盡是禅宗流将出去者也。
曰:師之所言,皆出吾儒之書,非存私也,非不公也。
且言世之排佛者,可是學力之未博乎,可是理學之未通乎,可是學佛未至而反排乎,可是紀昌之用心乎,可是局於此量不能化之而大通乎。
嗚呼,尚亦不敢輕於常人,安忍欲沽自己之幻名,曲排三界,大垩人度人之大法。
吾為之憂,憂彼排者虧損隂德,至於至也。
曰:中也。
亦知周、程道學得於禅宗,傳至晦庵,不越其教。
不知晦庵何以昧佛之德,反而排之?曰:濂溪窮究道學於黃竜、佛[(留-田)-刀+ㄗ]、東林三禅師也。
夫三師者,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濂溪取友,亦必端矣。
況程子多遊禅室,多讀佛書,固知程子必是慎德君子,不肯叛佛。
晦庵立言,泛用佛理,反而排之者,俾人不識也。
是故遮掩周、程學佛之根,然亦遮掩不盡。
中庸或問謂楊氏等受學於程門,其言皆佛、老之餘緒,多說遊、楊、謝氏等言出於佛、老。
晦庵明知周、程、楊等道學出於禅宗,适之所謂其所排者,設牆壍也。
曰:師謂讀佛書便識晦庵心病,竊疑師欲羅籠人入佛之意,不知然否?曰:佛法如大路,凢欲於此路行者,亦不拒之;不欲於此路行者,亦不邀之。
學佛者得佛法之饒益,佛亦無喜;背佛者不得佛法之饒益,佛亦無愠。
從佛背佛,在乎人之有善根無善根而已,安可力緻其然欤?北溟有鲲,化而為鵬,聽其自化也,豈人力能俾其化焉?人之從佛,亦何益於我乎?人之背佛,亦何損於我乎? 曰:佛經中語有與老莊相似者,晦庵謂佛經剽竊其說,此意何如?曰:佛是天上天下三界大聖人也,大道周圓,萬德統備,見人之所不見,明人之所不明,故有窮妙道之極談,罄秘赜之玄奧,豈藉老莊之言以為用乎?而況曆朝三藏法師多生西竺,未嘗善吾中國之書,惟解中國之語,是故到吾中國翻譯梵經而為中國之語而已。
翻譯梵經者,如番邦所用通事人也,隻将梵語轉作唐言,孰敢變亂佛聖人所說之辭而壞其經旨乎?佛生周昭王時,老子生周定王時,老子後於佛四百餘年矣。
且夫前人竊後人之語耶?後人竊前人之語耶?颠倒荒唐,惑諸後學。
道家除老、関、莊、列之外,諸經皆是後人采摭佛經之意造成道經,晦庵欲蔽佛之光明,千方百計反而抑之也。
人雖可瞞,天不可欺也。
鬳齊先生曰:佛出西方,豈應於此剽竊抵佛?抵之太過,不公矣。
(出列子注) 曰:除晦庵外,亦有排佛者,此複何如?曰:自無主見,不能識其道之深淺,惟憑晦庵之說,從而排之,是為随人腳跟轉也。
曰:亦有不因晦庵之說,自欲排者,此複何如?曰:譬如世人,惟識常見之物,不識難見之物,忽過明月之珠,夜光之璧,光華璀璨,流輝奪目,不識是寶,疑之為恠,尋握利劍,猛力而拒之,争知此物能使貧者富,賤者貴,有如是功與德也。
亦猶瞽者不見日月之光,欲令盡天下人皆瞽其目,同說日月無光明也。
曰:師謂或者曲罪,柳子辨之明矣,争奈亦罪王維乎?曰:王維陷於漁陽,不得已而処之,落他網中,不得不爾,然後潛求良策,脫身還國之計也。
曰:王維何不就死?胡為而存之?曰:此時玄宗蒙塵於蜀,肅宗構朝,二主皆未遑甯處,王維安忍棄君而就死地乎?顔淵告孔子曰:子在,回何敢死?此之謂也。
蘇武陷於匈奴,雖持漢節,亦受匈奴之制,落他網中,不得不爾,此亦不忍棄君而就死地也。
王維、蘇武易地則皆然。
惜乎後世不求其長,而求其短,故罪王維。
若以天理神明之鑒鑒之,則不可罪王維也。
曰:師謂劉坥之等惟識杜公之學,未識李公之學,然二公之學何以異焉?曰:韓子亦言李杜文章光焰萬丈,曾無優劣之分,但子美長於作法,見識蒼古,太白長於神妙,見識廓達,兼有道味,如竜之無形迹可見,而能裂山填水,興雲布雨,活法變化,不同凢獸之被人捕縛者也。
後世仰之彌高,莫能近傍,所以謗之。
選詩補注坥之去取之間極欠子細,唐詩未暇論之,宋詩惟收晦庵之作,宋人為用佛家性理,故不類古詩,所以元人非之。
當知唐詩可學,宋詩難學,元人不能繼宋,反以非之,亦氣運之變也。
然晦庵詩文專用佛家性理,巴々▆々認着影響,不知實處,如明教禅師之所謂似是而非也。
坥之獨取其詩,不識坥之從何立意,蓋坥之不明道眼,故不能将宋人稱斤定兩逐個識破,由是區區蒲伏於晦庵腳跟之下也。
嗚呼!苟能從佛法大海中挨拶得透,回視晦庵自知之矣。
近世達之者未言成道,元本中峯且言宋景濂亦能默而識之,不露齒也。
曰:師謂晦庵欲掩濂溪之學,得於禅宗,故雲得之於天。
師之确論,愚猶未達,再乞明誨,啟沃愚癡。
曰:佛是三界大垩人,尚從然燈佛授記作佛。
孔子為萬世師法,亦問於老子,學之不厭,誨人不倦,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玄策禅師曰:無師自悟者,天然外道也。
古之垩人,尚倚河圖、洛書以成文籍,觀天地、察物理以定隂陽,量日影、等盈虧以成曆數,未嘗得之於天也。
子夏答魯哀公曰:臣聞黃帝學乎太真,堯學乎伊壽,舜學乎務成跗,禹學乎西王國,湯學乎威子伯,文王學乎鉸時子斯,武王學乎郭政,周公學乎太公望。
自開辟已來,豈有得之於天者乎?周子惟有淳厚之德,於黃竜佛印處得些子禅學,於東林禅師處得傳易學,并說明太極圖之意旨,由是為一代明公,短中求長而已。
何以昧其根本,而謂得之於天?斯言文謬,欺編後學甚矣。
曰:師謂隂符經近老莊,何以拠焉?曰:其大高古,其旨明道。
作者非黃帝則老関,非老関則莊列,餘人不能也。
邵子謂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