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直編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也。
客曰:佛法至尊,世人多病其廓落難用,虛無難信也。
牟子曰:至味不合於衆口,天音不比於衆耳。
作鹹池,設大章,發蕭韶,詠九成,莫之和也。
張鄭衛之弦,歌時俗之音,必不期而拊手也。
夫聞清商而謂之角,非彈弦之過,[聽-王]者之不聦矣。
見和璧而言之石,非璧之賤,視者之不明矣。
牟子之言至矣哉!夫佛之道大而難入,有識者,有不識者,人之材器不同,不足恠也。
祥符常禅師曰:甞嘅資治通監稱貞觀中有僧自西域來,善咒術,能令人立死,複咒之令蘓。
太宗擇飛騎中壯者試之,皆驗。
因以問傳奕,奕曰:此邪術也。
臣聞邪不幹正,請使咒臣,必不能行。
帝命僧咒奕,奕初無所覚,須?僧忽僵仆,若為物所擊,遂不複蘇。
此必好事者曲為之辭。
何則?若使果有是,則僧非真僧,咒非真咒,正謂邪術耳,固不足以張吾教之疵也,而況斷無此理。
向使彼自西域遠至長安,厥術能死人而複蘓,乃不睱自能衛其身,對常人無故而僵死,蜼兒童莫之信也。
又當是時,京城有大德僧慧乗、玄琬、法琳、明瞻諸公,其肯坐視僞僧破壞教門,不請峻俗,乃畄帝命傳奕辦耶?佛制戒律,雖春蹊生草,猶不許比丘踐之,恐害其生也,況肯說斷人命咒傳於世乎?故予謂好事者曲為之辭,斷可見矣(出佛祖通載)。
餘謂常禅師言之當矣。
太宗,明君也,豈不識破彼邪術乎?況貞觀之初,有道德高僧杜順和尚等十餘人,續有三蔵法師玄奘、清涼國師澄觀、南山律師道宣等,常居辇下,太宗朝夕聚诂論道無虛日。
諸師明通五眼,學貫九流,擔荷佛法重任者也,何不破除邪術而容其馳玩乎?傳奕者,隋時為黃冠,至唐高祖武德八年乙酉,從庾儉薦為太史丞,後陞太史令。
奕上疏排佛,前後七次,帝皆不報。
丞相蕭瑀廷斥之曰:佛垩人也,奕為此議,非垩人者無法,請寘嚴刑。
奕乃力争,瑀曰:地獄正為此人設也。
是時法師法琳作破邪論,明槩作訣對八條,慧乘作辨正論,秦主門下典儀李師政作内德論,疊加進之,皆引大理證奕之非。
高祖大悅,於是奕疏寝息。
貞觀二年戊子,太宗謂奕曰:佛道微妙,汝獨不悟其理,何也?奕曰:佛是西方夷狄耳。
帝惡其言,不荅,自是終身不齒。
奕於貞觀十二年庚子秋卒暴而死。
若謂邪不幹正,則[估-口+(田/寸)]奕不識佛垩人之大道,是不明也;叛老子之教,擅己私,曲排佛法,是無德也。
夫如是,安得為正人乎?此事了然,可見好事者粧點瑕疵也。
春秋十二公,合國之優劣,孔子不加增損,惟於片言隻字之間抑揚而已,此握史筆之天理也。
惜乎溫公不加詳審,辄[聽-王]訛傳,筆於文籍,後世撿點,理不可逃也。
孔子曰:堯舜其猶病諸。
而況溫公,安得無失?晦庵乘此機便,指而言之,筆於文公家禮、喪禮篇中,緻令後人不識真僞者,益滋於輕薄。
凢欺心即欺人,欺人即欺天,安忍為之也?君子百行所進,殊途同皈,胡為汲汲然以排佛為事乎?嗚呼!佛法之大,包羅法界;佛法之固,重於須彌。
割亦無傷,撼亦無動。
彼排之者,徒自贻後悔於冥冥之中,千佛出世之後,亦莫能解釋此結也。
非惟害己,亦累祖宗,悲哉! 大道涵天地間天下有生,莫不具本然之性,而與之同一躰用。
蓋為所心不同,而有善惡、感果、優劣之異。
至難調治者,人心也。
是故三教垩人,各出隻手,扶持大道,互施教法,以成天下之化權,教人克明此道也。
孔子以三綱五常為先,老子以謙恭慈儉為先,釋迦牟尼佛以慈悲方便為先。
凡能并修三垩之德,則此道幾於有成矣。
缺一垩之教法,則化權之道而義不足焉。
人之於道,非一德一善卒以可成,要具衆德衆善而後成矣。
如朝廷有三公、九卿、五府、六部,百僚分職,各職其政,并集百僚之政事,克成一國之大治。
缺一職則失一政,失一政則治化之道而義不足焉。
三教垩人,共弘大道,同於此也,安可缺其一焉? 易道也者,天地本然之理。
然微伏羲莫能畫卦,微文王莫能演文,微周公莫能定爻,微孔子莫能翼象。
至於系辭、說卦等意,然後易道粲然明於天下。
易道,體也;畫卦,用也。
三垩之言,兼體用而發明也。
缺一垩則易道不明,安可秉一垩之言而棄三垩乎?三教垩人,共弘大道,同於此也,安可缺其一焉?文中子曰:詩書盛而秦世滅,非仲尼之罪也;虛玄長而晉室亂,非老莊之罪也;齊戒修而梁國亡,非釋迦之罪也。
易不雲乎: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或問佛。
文中子曰:垩人。
文中子可謂知天地間三教之大體也。
至道沖漠,常情難測,理固然矣。
宜乎晦庵昧於佛老之道也。
楊、墨以行事為教,無大道之法言,孟子非之,公非也。
後世效颦,曲排佛、老,欲求孟子之風,較之霄壤。
夫楊、墨,一行之士也;佛、老,弘道垩人也。
佛教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老子曰: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佛、老何嘗棄於綱常之道耶?三教垩人,鼎立天下,司大道之化權也。
既不識佛、老之道,是不智也;曲排佛、老,是不仁也。
孔、孟之學,教人學仁義也。
讀其書而遺其仁義,輙攻於文藝乎?恃彼文藝,肆於己意,而至曲排佛、老,誤之甚矣!喪其心德,亦誤後學。
諸人當自省察而已。
曰:理學類編程子曰:釋氏之學,極乎高深,要之率皈乎自私自利之域。
此說何如?曰:佛法以成道為體,度人為用。
佛於三千大千世界,無一芥之許不是舍身命救人之地也。
未能自度,先能度人者,菩薩之心也;惟能自度,不能度人者,小乘人也。
是故常被佛責,令修大乘。
世人不知佛法,擅其臆說,可乎?不可乎? 曰:理學類編程子曰:垩賢以生死為本分事,無所懼,故不論死生。
佛之學為怕死生,故隻管說不已。
此說何如?曰:世人識情系縛,循環生死,莫之能已。
佛說諸經,指而谕之,依法修行,悟明生死,豈是怕生死乎?世人隻見幻身生死,不見佛性不生死。
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設使欲知,赤無所措手。
是以強說此言,修飾而已。
大似不得飲吃,強言不饑也。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又曰:原始反終。
老子曰:皈根複命。
賈誼曰:化為異類。
王逸少曰:死生亦大矣。
垩賢豈不言生死耶?此章問端與前章問端,若是程子之語,則程子見識自納敗阙矣。
若是後人謬指程子所說,則玷辱之咎,其在後人也。
曰:近思錄、理學類編、北溪性理等書,皆以凢情度量佛法,乞師明辨之。
曰:彼皆不識佛,猜忌而已。
世人之心測度佛,垩人境界,不啻太空粟粒,天地毫芒,何足辨也。
豈不見晦庵臨訣困笃,自悔曰:到此時節,輸與黃面老子一着自供欵也。
蓋欲遮掩心病,盡力攔住後學,不看佛書,意欲滅盡佛法,不顯露其心病。
故作感興詩雲:誰哉継三垩,為我焚其書。
噫!亦有不受欺瞞攔不住者,識破他矣。
适之所謂希逸林公、黃文獻公、景濂宋公等是也。
惜乎後學被前人指昧佛者為道學之傳,不昧佛者不為道學之傳,如是籠住後學,不敢轉動,故不識抱德明理正人君子也。
嗚呼!此之智識欲望林、黃、宋公,何異汗池之下望蒼天也。
苟不能撤藩籬於大方之家,破識情於真性之府,不免區區縛於常人言語裡。
曰:排佛者謂傳道學,不知所傳何道?莫是傳乎瞞人為道耶?傳乎昧佛之行為道耶?傳乎辭章富廉為道耶?傳乎死者形朽滅,神飄散,如是斷滅之見為道耶?曰:分複言矣。
汝讀許多書,猶識不破,尚滞狐疑,可見汝之器量卑微也。
苟識不破,不免[聽-王]他揆,遣憍慢佛垩人,以父為雠也。
客曰:佛法至尊,世人多病其廓落難用,虛無難信也。
牟子曰:至味不合於衆口,天音不比於衆耳。
作鹹池,設大章,發蕭韶,詠九成,莫之和也。
張鄭衛之弦,歌時俗之音,必不期而拊手也。
夫聞清商而謂之角,非彈弦之過,[聽-王]者之不聦矣。
見和璧而言之石,非璧之賤,視者之不明矣。
牟子之言至矣哉!夫佛之道大而難入,有識者,有不識者,人之材器不同,不足恠也。
祥符常禅師曰:甞嘅資治通監稱貞觀中有僧自西域來,善咒術,能令人立死,複咒之令蘓。
太宗擇飛騎中壯者試之,皆驗。
因以問傳奕,奕曰:此邪術也。
臣聞邪不幹正,請使咒臣,必不能行。
帝命僧咒奕,奕初無所覚,須?僧忽僵仆,若為物所擊,遂不複蘇。
此必好事者曲為之辭。
何則?若使果有是,則僧非真僧,咒非真咒,正謂邪術耳,固不足以張吾教之疵也,而況斷無此理。
向使彼自西域遠至長安,厥術能死人而複蘓,乃不睱自能衛其身,對常人無故而僵死,蜼兒童莫之信也。
又當是時,京城有大德僧慧乗、玄琬、法琳、明瞻諸公,其肯坐視僞僧破壞教門,不請峻俗,乃畄帝命傳奕辦耶?佛制戒律,雖春蹊生草,猶不許比丘踐之,恐害其生也,況肯說斷人命咒傳於世乎?故予謂好事者曲為之辭,斷可見矣(出佛祖通載)。
餘謂常禅師言之當矣。
太宗,明君也,豈不識破彼邪術乎?況貞觀之初,有道德高僧杜順和尚等十餘人,續有三蔵法師玄奘、清涼國師澄觀、南山律師道宣等,常居辇下,太宗朝夕聚诂論道無虛日。
諸師明通五眼,學貫九流,擔荷佛法重任者也,何不破除邪術而容其馳玩乎?傳奕者,隋時為黃冠,至唐高祖武德八年乙酉,從庾儉薦為太史丞,後陞太史令。
奕上疏排佛,前後七次,帝皆不報。
丞相蕭瑀廷斥之曰:佛垩人也,奕為此議,非垩人者無法,請寘嚴刑。
奕乃力争,瑀曰:地獄正為此人設也。
是時法師法琳作破邪論,明槩作訣對八條,慧乘作辨正論,秦主門下典儀李師政作内德論,疊加進之,皆引大理證奕之非。
高祖大悅,於是奕疏寝息。
貞觀二年戊子,太宗謂奕曰:佛道微妙,汝獨不悟其理,何也?奕曰:佛是西方夷狄耳。
帝惡其言,不荅,自是終身不齒。
奕於貞觀十二年庚子秋卒暴而死。
若謂邪不幹正,則[估-口+(田/寸)]奕不識佛垩人之大道,是不明也;叛老子之教,擅己私,曲排佛法,是無德也。
夫如是,安得為正人乎?此事了然,可見好事者粧點瑕疵也。
春秋十二公,合國之優劣,孔子不加增損,惟於片言隻字之間抑揚而已,此握史筆之天理也。
惜乎溫公不加詳審,辄[聽-王]訛傳,筆於文籍,後世撿點,理不可逃也。
孔子曰:堯舜其猶病諸。
而況溫公,安得無失?晦庵乘此機便,指而言之,筆於文公家禮、喪禮篇中,緻令後人不識真僞者,益滋於輕薄。
凢欺心即欺人,欺人即欺天,安忍為之也?君子百行所進,殊途同皈,胡為汲汲然以排佛為事乎?嗚呼!佛法之大,包羅法界;佛法之固,重於須彌。
割亦無傷,撼亦無動。
彼排之者,徒自贻後悔於冥冥之中,千佛出世之後,亦莫能解釋此結也。
非惟害己,亦累祖宗,悲哉! 大道涵天地間天下有生,莫不具本然之性,而與之同一躰用。
蓋為所心不同,而有善惡、感果、優劣之異。
至難調治者,人心也。
是故三教垩人,各出隻手,扶持大道,互施教法,以成天下之化權,教人克明此道也。
孔子以三綱五常為先,老子以謙恭慈儉為先,釋迦牟尼佛以慈悲方便為先。
凡能并修三垩之德,則此道幾於有成矣。
缺一垩之教法,則化權之道而義不足焉。
人之於道,非一德一善卒以可成,要具衆德衆善而後成矣。
如朝廷有三公、九卿、五府、六部,百僚分職,各職其政,并集百僚之政事,克成一國之大治。
缺一職則失一政,失一政則治化之道而義不足焉。
三教垩人,共弘大道,同於此也,安可缺其一焉? 易道也者,天地本然之理。
然微伏羲莫能畫卦,微文王莫能演文,微周公莫能定爻,微孔子莫能翼象。
至於系辭、說卦等意,然後易道粲然明於天下。
易道,體也;畫卦,用也。
三垩之言,兼體用而發明也。
缺一垩則易道不明,安可秉一垩之言而棄三垩乎?三教垩人,共弘大道,同於此也,安可缺其一焉?文中子曰:詩書盛而秦世滅,非仲尼之罪也;虛玄長而晉室亂,非老莊之罪也;齊戒修而梁國亡,非釋迦之罪也。
易不雲乎: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或問佛。
文中子曰:垩人。
文中子可謂知天地間三教之大體也。
至道沖漠,常情難測,理固然矣。
宜乎晦庵昧於佛老之道也。
楊、墨以行事為教,無大道之法言,孟子非之,公非也。
後世效颦,曲排佛、老,欲求孟子之風,較之霄壤。
夫楊、墨,一行之士也;佛、老,弘道垩人也。
佛教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老子曰: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佛、老何嘗棄於綱常之道耶?三教垩人,鼎立天下,司大道之化權也。
既不識佛、老之道,是不智也;曲排佛、老,是不仁也。
孔、孟之學,教人學仁義也。
讀其書而遺其仁義,輙攻於文藝乎?恃彼文藝,肆於己意,而至曲排佛、老,誤之甚矣!喪其心德,亦誤後學。
諸人當自省察而已。
曰:理學類編程子曰:釋氏之學,極乎高深,要之率皈乎自私自利之域。
此說何如?曰:佛法以成道為體,度人為用。
佛於三千大千世界,無一芥之許不是舍身命救人之地也。
未能自度,先能度人者,菩薩之心也;惟能自度,不能度人者,小乘人也。
是故常被佛責,令修大乘。
世人不知佛法,擅其臆說,可乎?不可乎? 曰:理學類編程子曰:垩賢以生死為本分事,無所懼,故不論死生。
佛之學為怕死生,故隻管說不已。
此說何如?曰:世人識情系縛,循環生死,莫之能已。
佛說諸經,指而谕之,依法修行,悟明生死,豈是怕生死乎?世人隻見幻身生死,不見佛性不生死。
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設使欲知,赤無所措手。
是以強說此言,修飾而已。
大似不得飲吃,強言不饑也。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又曰:原始反終。
老子曰:皈根複命。
賈誼曰:化為異類。
王逸少曰:死生亦大矣。
垩賢豈不言生死耶?此章問端與前章問端,若是程子之語,則程子見識自納敗阙矣。
若是後人謬指程子所說,則玷辱之咎,其在後人也。
曰:近思錄、理學類編、北溪性理等書,皆以凢情度量佛法,乞師明辨之。
曰:彼皆不識佛,猜忌而已。
世人之心測度佛,垩人境界,不啻太空粟粒,天地毫芒,何足辨也。
豈不見晦庵臨訣困笃,自悔曰:到此時節,輸與黃面老子一着自供欵也。
蓋欲遮掩心病,盡力攔住後學,不看佛書,意欲滅盡佛法,不顯露其心病。
故作感興詩雲:誰哉継三垩,為我焚其書。
噫!亦有不受欺瞞攔不住者,識破他矣。
适之所謂希逸林公、黃文獻公、景濂宋公等是也。
惜乎後學被前人指昧佛者為道學之傳,不昧佛者不為道學之傳,如是籠住後學,不敢轉動,故不識抱德明理正人君子也。
嗚呼!此之智識欲望林、黃、宋公,何異汗池之下望蒼天也。
苟不能撤藩籬於大方之家,破識情於真性之府,不免區區縛於常人言語裡。
曰:排佛者謂傳道學,不知所傳何道?莫是傳乎瞞人為道耶?傳乎昧佛之行為道耶?傳乎辭章富廉為道耶?傳乎死者形朽滅,神飄散,如是斷滅之見為道耶?曰:分複言矣。
汝讀許多書,猶識不破,尚滞狐疑,可見汝之器量卑微也。
苟識不破,不免[聽-王]他揆,遣憍慢佛垩人,以父為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