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啟蒙

關燈
願意追随聖賢高尚的追求,這都要看個人是怎麼選擇了。

     不傲慢[1] 【題解】 不尊重别人的意見或行為,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這就是傲慢。

    傲慢的人自以為是,發現不了自己的不足,聽不進别人的意見,而且越來越退步,最令人反感。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滿招損,謙受益”這些格言亘古不變,曆久彌新,始終閃耀着人性的光輝。

    謙虛不僅僅是一個人求學問,增智慧的法寶,更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謙下為懷的人生态度,是一個人自我修養的生動體現。

     傲慢自大,如水杯滿溢,器量狹小,永遠不可能有進步。

    而謙虛之人恰好相反,他們“喜聞己過”。

    一個能虛心聽取别人意見的人,才會了知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過遷善。

    老子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此乃謙下之德也。

    最大的善就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争高下,這就是謙虛的美德。

     傲慢輕人,實自呈短,明人知伊[2],學養俱罕[3]。

     縱到聖位,猶不輕人,絕無凡聖[4],念存于心。

     【注釋】 [1]傲慢:指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也指看不起别人,對人不敬重。

     [2]伊:表示第二人稱,相當于“你”。

     [3]學養俱罕:罕,少,稀少。

    指學問和修養都非常欠缺。

     [4]凡聖:凡人和聖人,這裡指存有凡人和聖人的分别。

     【譯文】一個心生傲慢而輕視别人的人,實際上是在不自覺中暴露自己的不足與無知。

    明白人都知道,這樣的人,學問與修養都非常的欠缺。

     真正的賢聖之人,即使到了聖人的高位也不會下看他人,絕沒有“我是聖人他是凡夫”的念頭存在于心。

     不嫉妒[1] 【題解】 嫉妒就是對别人擁有的優勢,如美好的身體容貌、聰明才智、榮譽地位、财産威望等,産生憤恨等情緒。

    嫉妒讓我們遠離純真,阻礙我們達到高尚、完美。

    嫉妒會使我們變得卑下、煩惱,嫉妒心會沖昏我們的頭腦,使我們失去理智,非常痛苦。

     嫉妒是毒藥,嫉妒别人的人是可憐的,他不能欣賞别人的美好,享受不到生命的樂趣。

    嫉妒是心靈的地獄。

    有嫉妒心的人總是拿别人的優點來折磨自己。

    有人說:“嫉妒是一把刀,最後不是插在别人身上,就是插進自己心裡。

    ” 所以,認識嫉妒、遠離嫉妒,我們才能擁有一顆開闊的心、喜樂的心。

    面對他人的成功,我們不嫉妒懊惱,而是由衷地贊歎;面對他人的失敗,我們不幸災樂禍,而是真誠地相助扶持。

    這就是我們做人處世的智慧。

     人有才德,我當贊歎,彼于社會,必有貢獻。

     若生嫉妒,是謂愚癡[2],業報奪汝[3],宿世慧思[4]。

     【注釋】 [1]嫉妒:指冷漠、貶低、排斥、甚至是敵視的心理。

     [2]愚癡:愚昧癡呆。

     [3]業報:意為業之報應或業之果報。

     [4]宿世慧思:指過去積累的福報和智慧。

     【譯文】别人有才華、有能力,對國家和社會作出了很多貢獻,我們應當為其感到欣慰和自豪。

    但倘若因為愚昧癡頑,非但不能欣賞别人,崇敬别人,反而對别人優秀的能力生嫉妒心。

    這種嫉妒之心就會讓我們失去理智、喪心病狂,最終将把我們過去積累的福報和智慧全部奪走,造成可怕的惡果。

     不偏見[1] 【題解】 古代先賢很有智慧。

    在《大學》中,就告訴了我們不可存有偏見的道理。

    《大學》講:“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我們所謂的偏見,也就是以自己的好惡親遠來判斷一個人,而不是以公正平和的心态來判斷,這樣就有失公允,不合情理了。

    往往我們喜歡一個人,就會覺得他什麼都是好的,很難看出他的過錯,甚至為他找借口、找理由。

    而讨厭一個人則會對他不屑一顧,覺得沒有一點可取之處,甚至給他判了死罪,永不得翻身。

     孔子告誡我們“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所以,我們要端正心态,“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要用心觀察、就事論事。

     人有小智,未聞大道,每執己見,以為最妙。

     坐井觀天[2],所見者小,若登高山,前見自了。

     【注釋】 [1]偏見:片面的見解;固執的成見;偏于一方的見解。

     [2]坐井觀天:比喻眼界小,見識少。

     【譯文】有的人雖然有點小聰明,但由于涉世不深,學問還不夠深廣,也從未聽聞過真正廣大、高深的至理妙道。

    他們對宇宙人生的認知不全面,往往自以為是。

    每每都執着于自己的所思所聞是最妙最絕的見解,對人對事就容易形成一種偏見。

     如同坐井觀天的青蛙,目光短淺、不會有遠見卓識,永遠隻能見到井口大的一片天空。

    這樣的人,隻有當他攀登高峰,一覽衆山小時,才會發現自己當初在井底的無知和淺薄。

     不遷怒[1] 【題解】 不遷怒,即教導我們不要把忿怒宣洩到别人的身上。

    當然,不憤怒會更好。

    《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喜怒哀樂表現出來,如果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就是“和”。

    如果忿怒過度了,“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就不是“和”了,就背離了常道。

     孔子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因為一時的忿怒忘掉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牽連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 俗語“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一個人一旦憤怒到了極點,就容易離開常道,迷失本性,很容易幹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來。

    佛家也教導我們不要憤怒,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一個人隻要背離了常道,就會很容易陷入無休止的煩惱中,而且越陷越深,永無解脫。

     所以我們要時時克制自己的情緒,克己複禮,像王鳳儀老善人那樣身存情理、心存道理、性存天理,像顔回那樣“不遷怒,不貳過”。

     有富貴人,氣量或小,每因拂意[2],忿怒牢騷[3]。

     遷怒無益,自他煩惱,海涵寬恕[4],是無價寶。

     【注釋】 [1]遷怒:将憤怒宣洩到不相幹的人身上,使人無辜受牽連。

     [2]拂意:不合心意;不如意 [3]忿怒牢騷:忿怒,憤怒。

    牢騷,煩悶不滿。

     [4]海涵寬恕:海涵,包含。

    寬恕,寬容,饒恕。

     【譯文】人們常常會有很多欲望,即使擁有了金錢财富、名利地位等等,但由于心胸狹窄,氣量狹小,每當有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發生時,他總會表現的非常忿怒,牢騷滿腹。

     當出現問題時,遷怒他人、忿恨不已是沒有絲毫意義的,也起不到半點的作用,隻會徒增煩惱。

    一個人若擁有一種大海般寬廣的胸襟,能包容一切事、寬容一切人,這無異于擁有一份無價之寶。

     不恥問[1] 【題解】 不恥問即不恥下問,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就是講我們要有謙遜的态度,要虛心向人請教。

    一個人隻有具備虛懷若谷的胸襟、智慧和學問,才能如同奔騰不息的江河滾滾而來,海納百川。

     曾子講“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沒有知識、沒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錢不值的,在他們身上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六祖壇經》雲:“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希望大家始終保持謙虛好問的态度,不輕視于人,否則,就會因輕慢故,而種下廣大無邊的罪過。

     能問不能[2],多問于寡,冀人從己[3],故先自下[4]。

     若是無知,尤當問人,博學審問[5],造詣方真[6]。

     【注釋】 [1]不恥問:不恥下問,意思為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也不感到羞恥。

     [2]能問不能:出自《論語》即“以能問于不能”。

    意思指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

     [3]從己:信服自己。

     [4]自下:謙遜退讓,敬重他人。

     [5]博學審問:出自《中庸》,即“博學之,審問之”。

    指做事要廣泛的學習,仔細的探究。

     [6]造詣:指學問、藝術等達到的程度,境界、水平很高。

     【譯文】一個人,即使擁有再高的知識和才能,也應當虛心地向名聲和地位都不如自己的人學習,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如果我們希望别人能信服于自己,那麼,我們首先就要放下姿态,謙下為懷,不恥下問。

     倘若是自己真的不懂,就越發要向人請教,并且廣泛地學習,敢于懷疑,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就。